任彩霞四年级语文4《七月的天山》教案
四年级下册语文《七月的天山》教案

四年级下册语文《七月的天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七月天山的喜爱之情。
1.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2.1学会通过观察、想象、体验来描绘自然景观。
2.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享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3.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七月天山的喜爱之情。
1.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教学难点:2.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2学会通过观察、想象、体验来描绘自然景观。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出示天山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这就是我国美丽的天山。
1.2教师简要介绍天山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引发学生对七月天山的兴趣。
2.朗读课文2.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内容。
2.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理解课文内容3.1教师提问:课文描绘了七月天山的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4.学习生字词4.1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朗读并认读。
4.2教师解释生字词的意思,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5.分析课文修辞手法5.1教师提问:课文中有哪些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它们起到了什么作用?6.情境体验6.1教师出示天山风景图片,引导学生想象自己身临其境,描绘出自己看到的景物。
6.2学生分享自己的描绘,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7.1教师提问:通过学习课文,你们对七月天山有什么样的感受?8.作业布置8.1请同学们回家后,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七月天山的短文。
8.2家长签字确认,督促孩子完成作业。
四、板书设计1.七月的天山1.1高山、雪峰、森林、草原、牧群1.2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理解、分析、体验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入了解了七月天山的美景,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好。
《七月的天山》教案

《七月的天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和学习《七月的天山》,学生能够了解天山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讨论和写作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天山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
2.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材:《七月的天山》2.多媒体设备3.活动准备:地图、图片等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呈现一幅精美的天山图片,让学生猜测这是哪里的景色,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天山的了解。
然后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2.阅读导入(10分钟)教师出示一幅地图,让学生观察地图上的天山位置,并和前面的猜测进行对比。
然后让学生跟读课文,了解天山的地理位置。
3.阅读理解(20分钟)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提问学生相关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天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并鼓励学生自己提问和思考。
4.小组合作(2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课文内容,自由讨论天山对人类的重要性,并向其他小组展示他们的观点和理由。
学生可以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借助多媒体设备相关资料,丰富自己的观点。
5.展示与总结(15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观点和理由,并与其他小组就各自的观点进行辩论和交流。
教师在辩论过程中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观点,并指导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写作一篇《我眼中的天山》的文章。
6.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学生的作业:要求学生按照辩论中的总结和写作指导,写一篇《我眼中的天山》的文章,并明天在课堂上交流。
五、板书设计: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天山对人类的重要性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和讨论《七月的天山》,使学生了解了天山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培养了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关爱环境的意识。
通过小组讨论和辩论,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整个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积极,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4.七月的天山》教案

《七月的天山》教案[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8 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3.引导学生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了解天山景物的特点,感受天山的美景,体会作者的写法。
[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引言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前两课我们随着作者的介绍,领略了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和奇妙无比的浙江双龙洞。
今天我们将随着作者的介绍,去美丽的北国——新疆的天山尽情地游览一番。
(板书课题,齐读。
)从课题上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写的是什么季节的天山景色?(夏天)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天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3.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简单写下作者的游览线路。
(进入天山→天山脚下→原始森林→天山深处)4.教师指导: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像,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三、细读品味,感受美景1.再读课文,想想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些什么特点?画出有关的词句。
2.选择你最喜欢的景物,仔细品读课文,说说哪些语段、词句写得好?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里阅读交流,说出感受。
集体交流,品评。
相机出示课件,结合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部分。
(可配乐)第二自然段:写“雪水”的部分,着重抓住比喻句,体会雪水的清澈与灵动。
第三自然段:写“森林”的部分,着重抓住比喻句,体会树的翠绿、繁密与幽静。
第四自然段:写“野花”的部分,着重抓住比喻句,体会野花的多和美。
设计意图:对于略读课文,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放手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特别是对于写景类型的文章,学生不难体会到所描写的景物及特点,难在作者是怎样把这美景描写下来的,所以要引导学生品评词句。
这也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
四、总结全文,体会写法1.你们随作者游览了天山,有怎样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小学四年级《七月的天山》教案

小学四年级《七月的天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七月的天山的美丽景色。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提高学生的朗读、默读和表达能力。
4.帮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七月天山的热爱之情。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天山吗?知道天山有什么特点吗?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七月的天山的课文,感受一下那里的美丽景色。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尽量读出美感。
2.边读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查字典理解其意思。
三、课堂讲解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七月天山的印象。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感受作者的表达技巧。
四、课堂讨论a.课文中的七月天山有哪些特点?b.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会对七月的天山如此热爱?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学习的课文《七月的天山》。
2.请一位同学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二、深入分析a.课文中的天山与七月有什么关系?b.作者在文中描绘了哪些景色?这些景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c.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它们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
三、课堂活动1.请同学们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场景,体验作者的情感。
2.各小组展示,其他同学点评。
2.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写一篇关于家乡美景的作文,题目自拟。
四、课后作业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并组内互相检查。
2.家长签字确认,确保学生完成作业。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七月的天山》,让学生感受到了七月天山的美丽景色,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在课堂讲解和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角色扮演环节,部分同学表现较为紧张,需要教师在课后多加关注和指导。
小学四年级语文 4.《七月的天山》教案

4.《七月的天山》教案
四年级语文教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谈话引入,进入情境
1.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燎原广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你到过什么地方,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学生介绍自己游玩过的地方)
2.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第4课略读课文《七月的天山》,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新疆,骑马上天山。
在出发之前,我想先请收集到有关资料的同学来介绍一下你了解的情况。
(学生介绍有关新疆和天山的情况)
3.师: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新疆和天山的风景图片,想看看吗?那就让我们先睹为快!(播放图片或影片)
4.师:美吗?七月的天山又会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文,共同去感受吧!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学生自由地读课文。
2.师:课文中出现了一些生字你认识了吗?我想请同学们来读一读。
(读生字卡片:个别读——开火车读——齐读)
3.读课文中的一些词语、词组:
戈壁滩炎暑白缎高悬的山河飞泻
闪耀的银链
洄水窝饮马俯视五彩斑斓白皑皑
重重叠叠
马蹄溅起萦绕五彩缤纷绵延矫健
4.师:通过刚才的初读,七月的天山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从文中你看了些什么?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四年级下册《4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4* 七月的天山教学目标:1、认识“缎、涧”等8个生字。
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3、能从字里行间感受七月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德熏陶。
教学重难点:了解文中主要描写的景物特点,从字里行间感受七月天山的美丽。
教学过程:一、激情引趣1、同学们,前两天,我们足不出户就饱览了桂林山水的秀美和双龙洞的神奇。
今天,我们要去哪儿游览?2、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天山。
好,我们出发吧(用课件播放天山风景画面)。
3、如画的自然风光令人陶醉。
不过,游记《七月的天山》(补充板书:七月的)更是美不胜收,让我欣赏和佩服。
下面,我们一起到作者绚丽多彩的语言中去领略七月天山的美丽。
二、通览课文,整体把握1、学生按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先找出阅读提示里的自学任务。
2、带着学习任务自由读课文,在感触深的句子、段落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理解;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3、生自由小声读课文,圈点批注。
重点标出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打动自己的词句。
4、请学生朗读出最喜欢的句子和段落。
相机正音、解词,通读句子。
5、学生就词语等质疑,可能有:炎暑、山涧、饮马、索绕等。
师生共同释疑。
6、师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把握写作顺序和重点描写的景物。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
)请学生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
(“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要求直接划出词语:雪峰、溪流、原始森林、野花等。
三、合作研读,深化积累1、四人小组选取一处景物展开研读,想想作者是怎样描绘出景物特点的。
2、全班交流:雪峰一段,突出了它高矗巨大、寒气扑面、云影飘动的特点。
溪流一段,突出了溪流倾泻时浪花飞溅,缓流时鱼儿跳跃、清澈见底的特点。
原始森林一段,突出了它蜿蜒翠绿、葱郁幽静的特点。
四年级语文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优秀8篇)

四年级语文下册:《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优秀8篇)《七月的天山》教案篇一教材简析:天山,我心中一片纯洁的净土,多么令人心驰神往。
冰山、雪峰、溪流、野花、羊群和牧羊女,饮马溪边,策马奔腾,大气而不乏精致,粗犷而不失娴静,好一派奇异的北国风光。
《七月的天山》选自《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
天山是我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
天山终年积雪,盛夏,戈壁滩上虽然炎暑逼人,但一进入天山,便凉爽宜人,则是另一番天地了。
作者用抒情的笔调,浓墨重彩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
这里的夏天有着秋天般的凉爽,春天般的魅力。
作者正是抓住了天山的地方特色,写出了独具丰韵的天山之夏。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时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月底教学使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师生共同品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深层次对话的形式之一。
《七月的天山》一文的作者用抒情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
学习这篇课文,首先应让学生自主去品读,通过读,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读中有所感悟的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其次,在各自品读中,让师生之间展开自由的对话,通过对话,来互相启发,相互感染,共同提升对文本的理解。
教学目标:1、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3、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天山之夏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具准备:1、天山风景的图片,《天山景物记》序的音像材料。
2、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先做一个思维小游戏,(板书:新疆)齐读,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其实,就在同学们的联想和交流中,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西北风情,并且多少有些向往,是吗?我也一样,一说起山,我就会想起这样一座山,板书天山,自然,我就会想起一位著名的作家碧野,他写了一篇非常有名的散文《天山景物记》文章一开头,作者这样写道:(播放录像)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层次1、在我们这儿,七月是最炎热的夏季,不知道天山怎么样。
(人教新课标)语文四年级下册《七月的天山》优秀教学设计

1.课后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完成一篇以“我眼中的家乡美景”为主题的作文。要求运用课文中学习到的生词、成语和修辞手法,尽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字数在300-400字左右,力求文通字顺,表达清晰。
2.家长协助孩子收集一些关于新疆天山地区的风光图片或者风土人情的资料,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欣赏和学习,进一步了解和感受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
3.选择课文中的两三个重点段落,进行朗读训练。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多次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并尝试用自己的声音传达出课文的意境和情感。
4.结合课堂所学,进行一次小组内的交流活动。每位同学准备一些关于课文的感受、学到的知识点或喜欢的句子,在小组内分享,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5.完成课后练习册的相关练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特别是生词、成语的运用和修辞手法的掌握。
(人教新课标)语文四年级下册《七月的天山》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七月的天山》的基本内容,了解新疆天山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以及作者对大草原的热爱之情。学生能够学会课文中出现的生词、成语、形容词等,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能够运用到日常口语和写作中。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天山的美丽风光,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这些美丽的景色在哪里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新疆天山地区的了解,包括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等。通过学生的分享,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为学习新课打下基础。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多媒体展示天山的美丽风光,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导入课文,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成语和你欣赏的句子,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1、指名说说积累的词、成语和优美的句子。引导其他学生注意听,随时做好补充的准备。
2、比赛认读生字词
出示8个生词,抽后进生认读,中等生正音,优等生上台领读,教师多给予
课堂学习设计
2、推荐阅读:《天山景物记》
板书
设计
4、七月的天山
碧野
进入天山雪峰;高大壮丽
七月的天山溪流;欢快清澈不是春天,
再往里走——原始森林;茂密,幽静胜似春天。
走进深处——野花;繁多,美艳
教
后
反
思
大保当小学语文教学案
年级
四
班
课型
略读
课题
4*、七月的天山
主备教师
任彩霞
上课教师
备课时间
2014、2、21
学习
目标
1、阅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会认课文中的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天山的美好。
3、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顺序来写景状物的方法。
重点
难点
移步换景法形象具体地展现天山的景物。
课前预习设计
先学后教过程设计
鼓励。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自学指导二 Nhomakorabea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了解每一段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有“——”画出来。
1.指导学生逐段读、找,时间大约在5分钟。
2.指名回答,教师板书(雪峰、雪水、溪流、雪线、原始森林、塔松、日影、水声、野花)
3.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景物朗读,背诵。
当堂训练
达标检测
1.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缎()疆()漫()锻()僵()慢()
2.照样子写词语
重重叠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
课后
延伸
1、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
4.重点学习第二段和第四段,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比喻这种修辞手法把景物写具体、生动;第四段重点写了溪流两岸的野花,这种排比句式鼓励学生背诵,并仿写一种景物。
六、比读课文,感受天山的美好
1、小组赛读
2、指名读,比比谁读的最有感情、最美;
3、齐读最后两自然段。
七、课堂小结
七月的天山多么美妙啊!把你的感受和同学交流一下吧!
基础知识
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问题导学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课堂学习设计
板题示标
见“课题”及“学习目标”
先学后教过程设计
一、导入,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课件出示)
1、阅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会认课文中的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天山的美好。
3、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顺序来写景状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