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 古诗三首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唐] 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题西林壁[宋] 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雪梅[宋] 卢梅坡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大意与赏析】1、《暮江吟》大意: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霞光洒下,波光粼粼;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似颗颗珍珠,朗朗新月形如弯弓。
《暮江吟》通过描写夕阳西沉、晚霞映江、弯月初升、露珠晶莹几幅景象,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2、《题西林壁》大意:从正面看到连绵起伏的山岭,侧面望见巍然耸立的山峰。
再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千姿百态,各不相同。
不能识别庐山的真实面貌,是因为自己就置身在这座山中。
这首诗是诗人元丰七年(1084)游庐山时题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通过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转换角度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前两句写所见景物,是在游遍庐山后对全貌所作的总结。
后两句谈游山体会,只有在不同方位远眺和鸟瞰时才能看到庐山的全景和“真面目”。
由此告诉人们,要认识事物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从不同角度客观地分析。
3、《雪梅》大意:梅和雪都认为自己占尽春色,谁也不肯服输。
这可愁坏了文人墨客,难以评议二者的高下。
其实,梅在晶莹洁白上应是比雪差三分的,而雪却又输给了梅所带的一段清香。
《雪梅》展现了一幅梅花傲雪迎春图,写出了梅和雪的各自特点,梅有其香,雪有其白。
告诉我们在为人处世上要取长补短,才能相得益彰。
【诗人】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

古诗三首,是我国四年级语文上册的必修课文,也是经典的古诗之一。
这三首诗分别是《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和《春晓》,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杜甫和孟浩然所作。
这些诗作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不仅在情感、意境上体现了古代诗人对自然、人生的感悟,而且在修辞、音韵上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首先我们来看《登鹳雀楼》这首诗。
诗人王之涣通过描绘鹳雀楼的高耸和自然景观,表现了登高远眺的壮丽景色,以及对人生短暂的思考。
这首诗通过具体的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启发了我们对生命的思考。
诗中运用了“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样的意境深远的句子,使诗歌显得格外凄美。
其次是《白日依山尽》,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诗中写景描写了白天的光芒映照在山脉之上,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大自然的宏伟壮丽。
诗人写得极尽细腻,表现了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追求。
诗人在观赏大自然的也对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领悟,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超越世俗的境界。
最后一首是《春晓》,该诗由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
诗人在诗中写下了对清晨春天的欢愉之情,透过鸟鸣、春花和春雨,展现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以及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诗人借此吟咏自然,表现了他对生活、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这首诗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春天清晨,使人仿佛置身于诗人笔下的美景之中。
在我看来,这三首古诗无论是在意境、修辞还是情感表达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通过这些古诗,我们可以领略古代诗人的胸怀和情感,感受到他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这些古诗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感悟,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生、感受自然的美好。
古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传达了诗人对人生、自然和情感的理解,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三首古诗,我们可以领略到文学之美,提升我们的审美情趣。
同时也能够在情感、思想上得到熏陶和启发。
我认为《古诗三首》这一课文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修养的培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这些古诗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我们心灵的滋养和激荡,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思考。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秀PPT课件

诗意: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 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二读,品诗味,体诗情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首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不服输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梅花与雪花 相互竞争,都认为自己是最具早春特色的, 而且互不认输,这就将早春的梅花与雪花之 美别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了。现出 的两种不同的颜色,表现出江面微波粼粼、 光色瞬息变化的绚烂景象。
可爱。
珍珠。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诗意:九月初三这个夜晚是多么可爱啊, 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珍珠一样晶 莹剔透,而冉冉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 精巧的弯弓。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露 比喻
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真珠 弓
诗人在这里把天上、地上的两种景象压缩在 一句诗里,通过对“露”和“月”的视觉形象的 描写,创造出秋夜和谐宁静的意境。
左右结构
吟侧 峰缘 降须输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走近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
号香山居士,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 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也称“元白”, 与刘禹锡并称“刘白”。他的诗题材广 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有“诗 魔”和“诗王”之称。代表作有《长恨 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说说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之所以认不清 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 之中。这两句诗借景说理,指出观察分析 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 出正确的结论。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诗歌赏析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诗歌赏析1.古诗文阅读。
苔【清】袁枚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注释】①白日:太阳。
②青春:形容春天草木生长旺盛的样子。
(1)从“苔花如米小”这句诗可以看出作者对苔花的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2)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田园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热爱之情B.作者笔下的苔花虽微小似米,却也要像牡丹那样尽情绽放C.第三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苔花小的特点D.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要在逆境中坚强,充满自信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的感情(3)读前两句诗,你的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用一两句话写一写。
(4)这首小诗被乡村老师梁俊和他山里的学生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重新唤醒。
梁老师想通过这首诗告诉山里的孩子什么道理?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
雪梅[宋]卢钺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1)第三句中“雪”的意思是( )。
A.雪花B.下雪C.积雪D.雪灾(2)诗人认为“十分春”的组成部分是( )。
A.梅和雪B.雪和诗C.梅和诗D.梅、雪和诗(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4)这首诗与我们学过的《雪梅》不同。
课本上的《雪梅》中,诗人用“ ,”两句,将雪和梅各自的特点作了对比;而这首诗中,作者则阐述了、、三者相辅相成的关系。
3.经典诗文。
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①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②遮望眼③,自缘④身在最高层。
【注释】①闻说:听说。
②浮云:此处用典。
汉陆贾《新语》:“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③望眼:视线。
④缘:因为。
【译文】登上飞来峰上高高的塔顶,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我已站在最高的地方。
【创作背景】宋仁宗皇祐二年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yín)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这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原文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雪梅[宋]卢钺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知识点一、我会写组词暮mù(暮色、暮年、暮气)吟yín(吟唱、吟诵、呻吟)题tí(题字、题诗、问题)侧cè(侧影、侧门、侧重)峰fēng(峰峦、山峰、顶峰)庐lú(庐山、庐舍、草庐)缘yuán(缘由、缘故、姻缘)降xiáng(降伏、归降、降龙伏虎)阁gé(阁下、阁子、阁楼)费fèi(费事、费解、费时)须xū(必须、须知、须要)逊xùn(逊色、逊位、谦逊)输shū(输血、输入、运输)二、我会认组词瑟sè(瑟瑟、瑟缩、瑟瑟发抖)骚sāo(风骚、牢骚、骚扰)三、多音字似sì(好似)shì(似的)降xiáng(投降)jiàng(降落)四、古诗大意《暮江吟》: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
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红色。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一粒粒真的珠子一样,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题西林壁》: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就成了耸立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雪梅》: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
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
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五、问题归纳1.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精选】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知识点+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知识点+课文讲解一、我会写组词暮mù(暮色、暮年、暮气)吟yín(吟唱、吟诵、呻吟)题tí(题字、题诗、问题)侧cè(侧影、侧门、侧重)峰fēng(峰峦、山峰、顶峰)庐lú(庐山、庐舍、草庐)缘yuán(缘由、缘故、姻缘)降xiáng(降伏、归降、降龙伏虎)阁gé(阁下、阁子、阁楼)费fèi(费事、费解、费时)须xū(必须、须知、须要)逊xùn(逊色、逊位、谦逊)输shū(输血、输入、运输)二、我会认组词瑟sè(瑟瑟、瑟缩、瑟瑟发抖)骚sāo(风骚、牢骚、骚扰)三、多音字似sì(好似)shì(似的)降xiáng(投降)jiàng(降落)四、古诗大意《暮江吟》: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
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红色。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一粒粒真的珠子一样,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题西林壁》: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就成了耸立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雪梅》: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
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
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五、问题归纳1.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2.《暮江吟》这首诗中,作者赞美哪些景物是“可怜”的?“可怜”的意思是可爱。
当作者看到弯弯的如弓一样的新月、珍珠一样的露珠时,他感到这一切都是可爱的。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的诗意

古诗三首的诗意古诗三首,作为四年级上册语文的第9课内容,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不仅可以了解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审美追求,还能深刻体会我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下面,我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对古诗三首的诗意进行全面评估,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以便您能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这一主题。
我们来看看这三首古诗的内容和背景。
这三首古诗分别是《悯农》、《静夜思》和《将进酒》。
《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描写了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农民辛苦生活的同情和关爱。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名篇,通过描绘一个人在夜晚思念远方亲人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离别和思念的深切感受。
《将进酒》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又一名篇,通过借酒壮怀的方式,表达了诗人豪迈奔放的个性和对生活的豪情壮志。
从内容上来看,《悯农》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关爱,《静夜思》表达了离别和思念的情感,《将进酒》则表达了豪迈壮志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三首古诗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诗人对生活、情感和人生的思考和表达,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学意义。
读懂这些古诗,不仅能够领略诗人的情感世界,还能够感悟人生的哲理和生活的真谛。
在撰写这篇文章时,我将按照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方式来探讨这三首古诗的诗意。
我将通过对每首古诗的主题、情感和意境进行分析,深入挖掘诗意所蕴含的内涵。
我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古诗与人生、情感和社会的关系,以便能更深入地理解这些古诗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将对这三首古诗进行总结和回顾性的内容,以便能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这些古诗的价值和意义。
在撰写这篇文章时,我将多次提及《悯农》、《静夜思》和《将进酒》这三首古诗,以便能够全面展现这些古诗的诗意和魅力。
我将共享我对这些古诗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希望能够引发您对这些古诗的思考和感悟。
我会按照知识的文章格式进行撰写,采用序号标注、图表展示等方式,使文章更具可读性和吸引力。
通过本文的撰写,我将努力挖掘《悯农》、《静夜思》和《将进酒》这三首古诗的诗意和魅力,希望能够带给您全面、深刻和灵活的阅读体验,让您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古诗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秀PPT课件

雪梅
[宋] 卢钺
走近作者
卢钺又名卢梅坡,宋 朝末年人,具体生卒年、 生平事迹不详,存世诗作 也不多,以两首《雪梅》 诗留名千古。
再读诗歌,划分节奏。
雪梅
[宋] 卢 钺
梅 雪 争 春/未 肯 降 , 骚 人/阁 笔/费 评 章 。 梅 须 逊 雪/三 分 白 , 雪 却 输 梅/一 段 香 。
不及;比不上。
诗意: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 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二读,品诗味,体诗情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首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不服输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梅花与雪花 相互竞争,都认为自己是最具早春特色的, 而且互不认输,这就将早春的梅花与雪花之 美别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了。现出 的两种不同的颜色,表现出江面微波粼粼、 光色瞬息变化的绚烂景象。
9 古诗三首
诗中自有美景如画 诗中自有哲理人生
字词学习
默读诗词,找出不认识的字词多读几遍。
mù yín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 道 残 阳 铺 水 中 , 半 江 瑟sè 瑟 半 江 红 。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tí
题西林壁
shì [宋] 苏 轼
cè fēnɡ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启示: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看到的结 果是不同的。
横看
侧看
远看
近看
抬 头 仰 望
低头俯视
明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
因果倒装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古诗三首
知识点
生字组词:
暮:暮色朝暮暮春暮年晨钟暮鼓吟:吟诗吟诵吟咏呻吟吟风弄月题:题字题目题材问题文不对题侧:侧面侧重一侧侧身旁敲侧击峰:山峰峰顶高峰洪峰峰回路转庐:茅庐庐舍草庐庐山
缘:缘由边缘缘分有缘无缘无故降:投降降伏降服宁死不降
降龙伏虎
阁:阁楼阁下出阁闺阁亭台楼阁费:花费消费费力收费煞费苦心须:必须无须胡须触须花须根须逊:逊色谦逊稍逊一筹出言不逊输:输赢认输输血输送满盘皆输
多音字:
横:héng横冲直撞hèng蛮横
识:shí识破zhì博闻强识
降:x iáng投降jiàng降临
形近字:
暮(朝暮)墓(墓地)
题(题目)提(提出)
侧(侧目)测(测试)
峰(山峰)锋(锋利)
费(收费)沸(沸腾)
输(输出)偷(小偷)
《暮江吟》知识点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课文主题:
《暮江吟》这首诗描绘了从傍晚到夜幕降临后江面上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热爱,对大好秋色的无限喜爱之情。
[注释]
①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②瑟瑟:这里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
现的青绿色。
③可怜:可爱。
④真珠:珍珠。
鉴赏:
1、前两句写的是诗人在傍晚所见到的红日西沉的江景:傍晚夕阳斜射下的江面上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颜色。
表现出江面微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绚烂景象。
2、后两句写的是诗人在夜幕降临时所见到的新月初升的夜景。
“露似真珠”“月似弓”,诗人把地上天上的两种景象压缩在诗里,用两个生动的比喻营造出秋夜和谐宁静的氛围。
《题西林壁》知识点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课文主题:
《题西林壁》是诗人游览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了庐山雄奇壮观、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告诉我们认识事物要客观全面,不能主观片面。
[注释]
①题:书写,题写。
②西林:西林寺,在今江西庐山脚下。
③岭:高大的山脉。
④峰:高而尖的山头。
⑤识:认识。
⑥缘:因为。
鉴赏
1、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连绵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
从远近高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
赞美了庐山景色的雄奇壮观、千姿百态。
2、后两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雪梅》知识点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课文主题:
《雪梅》这首诗写法新颖别致,诗人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注释]
①降:服输。
②骚人:诗人。
③阁:同“搁”,放下。
这里读。
④评章:评议。
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⑤逊:不及;比不上。
鉴赏
1、前两句写梅雪争春,诗人难以评判高下。
首句运用拟人手法,别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早春梅花与雪花之美。
2、后两句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概括写出了梅与雪的不同特点。
这两句妙趣橫生,而且富有理趣,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才是正理。
课后练习
1、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夕阳的余辉铺在江面上,在阳光的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金光闪闪。
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殷红。
2、说说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
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诗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B、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诗意: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
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我们要取长补短,才能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