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 古诗三首

合集下载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原文及教案【原文】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雪梅[宋]卢钺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暮、吟、瑟”等7个生字,会写“暮、吟、题”等13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题西林壁》和《雪梅》所含的哲理:①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②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4.背诵古诗。

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1.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①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②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介绍诗人。

我们在低年级曾学过一首诗《草》,记得吗?(师生齐背《草》)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

(板书:《暮江吟》)(课件出示2)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课件出示3)(出示课件——白居易照片、生平简介)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暮、吟”(课件出示4)2.学习会写字“暮、吟”(课件出示5)指导书写:“暮”的中间一横要长一些;“吟”的最后一笔不是点。

3.理解题意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1.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非常地愉快,写下这首诗,通过课前的预习,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说题目的意思)2.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练习题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练习题

【篇一】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第九課《古詩三首》課文原文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題西林壁[宋]蘇軾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雪梅[宋]盧鉞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篇二】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第九課《古詩三首》同步練習題第一課時一、看拼音,寫詞語。

mùsèyínshītímùcèmiàn lúshānyǒuyuán jiànɡluòfèilìwénzhānɡshānfēnɡ二、解釋詞語。

1.可憐九月初三夜。

可憐:___________2.題西林壁題:___________3.只緣身在此山中。

緣:___________4.梅雪爭春未肯降。

降:___________三、按古詩的內容重新排列詩句。

①可憐九月初三夜②一道殘陽鋪水中③露似真珠月似弓④半江瑟瑟半江紅排序:___________①雪卻遜梅一段香②梅雪爭春未肯降③梅須遜雪三分白④騷人閣筆費評章排序:___________四、選擇合適的答案。

從《題西林壁》這首詩中,我們得到的啟發是:()A.對於複雜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斷出其他方面。

B.對於複雜的事物,應從多角度觀察,多方面調查瞭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既要多方面觀察,調查瞭解,又要親身去體會、去分析。

五、用詩句回答問題。

1.“不識廬山真面目”的原因是:___________。

2.《暮江吟》一詩中含有比喻的詩句是:___________。

3.《雪梅》一詩中“雪”和“梅”對比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暮色吟詩題目側面廬山有緣降落費力文章山峰二、1.可愛。

2.書寫。

3.因為。

4.服輸。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第九课是《古诗三首》,包括一首唐诗(《暮江吟》)和两首宋诗(《题西林壁》《雪梅》),下边整理分享这三首诗的诗文、译文及赏析。

第9课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译文】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霞光洒下,波光粼粼;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似颗颗珍珠,朗朗新月形如弯弓。

【赏析】白居易的这首七言绝句就像一副构思妙绝的小画,学习它的过程就是徐徐打开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烂江景,进入一种弯月初升、露珠晶莹朦胧夜色。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

“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现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

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

画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

画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可怜九江初三夜”,是个过渡。

可怜,可爱。

九江初三,是农历,指进入深秋。

意思说:深秋的夜晚多弯可爱啊!前两句描写日落时景象,这一句很自然地把时间从日落过渡到夜晚。

看似随意写来,实际很重要,让读者明确感到时间在推移,继续观赏后面的画面。

最后一句“露似珍珠江似弓”。

意思说: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光亮,弯弯的江亮像弓一样。

秋天的江边夜色降临,空气湿润,草木上都凝结起露珠,“露似珍珠”,写出秋叶特点。

九江初三,江亮刚出现,还是江牙儿,弯弯的,所以说像一张弓。

“江似弓”,进一步点出江初的秋夜。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诗歌不是⽆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

”古诗教学只有多读多悟才能让学⽣产⽣共鸣,从⽽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部编版⼩学四年级上册语⽂第9课《古诗三⾸》课⽂原⽂ 暮江吟 [唐]⽩居易 ⼀道残阳铺⽔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初三夜, 露似真珠⽉似⼸。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低各不同。

不识庐⼭真⾯⽬, 只缘⾝在此⼭中。

雪梅 [宋]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 雪却输梅⼀段⾹。

【篇⼆】部编版⼩学四年级上册语⽂第9课《古诗三⾸》教案 教学⽬标 1.认识“暮、吟、瑟”等7个⽣字,会写“暮、吟、题”等13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有感情地朗读。

3.在明⽩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题西林壁》和《雪梅》所含的哲理:①观察⾓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②万物都⾃⼰的优缺点。

4.背诵古诗。

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境。

2.引导学⽣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1.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2.在明⽩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①观察⾓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②万物都⾃⼰的优缺点。

第⼀课时 教学⽬标 1.认识本课的⽣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谈话导⼊,介绍诗⼈。

我们在低年级曾学过⼀⾸诗《草》,记得吗? (师⽣齐背《草》) 这⾸诗的诗⼈是谁?(⽩居易)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居易的另⼀⾸脍炙⼈⼝的诗——《暮江吟》。

(板书:《暮江吟》)(课件出⽰2) 在学习在这⾸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下诗⼈。

(课件出⽰3)(出⽰课件——⽩居易照⽚、⽣平简介) ⼆、初读诗⽂,整体感知 1.⾃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导语】古体诗是诗歌体裁。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诗、五⾔诗和七⾔诗等。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

原⽂ 暮江吟 [唐]⽩居易 ⼀道残阳铺⽔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初三夜, 露似真珠⽉似⼸。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低各不同。

不识庐⼭真⾯⽬, 只缘⾝在此⼭中。

雪梅 [宋]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 雪却输梅⼀段⾹。

知识点 ⼀、我会写组词 暮mù(暮⾊、暮年、暮⽓) 吟yín(吟唱、吟诵、呻吟) 题tí(题字、题诗、问题) 侧cè(侧影、侧门、侧重) 峰fēng(峰峦、⼭峰、顶峰) 庐lú(庐⼭、庐舍、草庐) 缘yuán(缘由、缘故、姻缘) 降xiáng(降伏、归降、降龙伏虎) 阁gé(阁下、阁⼦、阁楼) 费fèi(费事、费解、费时) 须xū(必须、须知、须要) 逊xùn(逊⾊、逊位、谦逊) 输shū(输⾎、输⼊、运输) ⼆、我会认组词 瑟sè(瑟瑟、瑟缩、瑟瑟发抖) 骚sāo(风骚、牢骚、骚扰) 三、多⾳字 似sì(好似)shì(似的) 降xiáng(投降)jiàng(降落) 四、古诗⼤意 《暮江吟》:⼀道余辉铺在江⾯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

江⽔⼀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半呈现出红⾊。

更让⼈怜爱的是九⽉凉露下降的初⽉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真的珠⼦⼀样,⼀弯新⽉仿佛是⼀张精巧的⼸。

《题西林壁》:从正⾯看庐⼭是连绵起伏的⼭岭,从侧⾯看就成了耸⽴的⼭峰,从远处、近处、⾼处、低处看庐⼭,庐⼭呈现各种不同的样⼦。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真正的⾯⽬,是因为我⾃⾝处在庐⼭之中。

《雪梅》: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占尽了春⾊,谁也不肯相让。

这可难坏了诗⼈,难写评判⽂章。

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股幽⾹。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诗歌赏析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诗歌赏析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诗歌赏析1.古诗文阅读。

苔【清】袁枚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注释】①白日:太阳。

②青春:形容春天草木生长旺盛的样子。

(1)从“苔花如米小”这句诗可以看出作者对苔花的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2)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田园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热爱之情B.作者笔下的苔花虽微小似米,却也要像牡丹那样尽情绽放C.第三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苔花小的特点D.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要在逆境中坚强,充满自信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的感情(3)读前两句诗,你的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用一两句话写一写。

(4)这首小诗被乡村老师梁俊和他山里的学生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重新唤醒。

梁老师想通过这首诗告诉山里的孩子什么道理?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

雪梅[宋]卢钺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1)第三句中“雪”的意思是( )。

A.雪花B.下雪C.积雪D.雪灾(2)诗人认为“十分春”的组成部分是( )。

A.梅和雪B.雪和诗C.梅和诗D.梅、雪和诗(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4)这首诗与我们学过的《雪梅》不同。

课本上的《雪梅》中,诗人用“ ,”两句,将雪和梅各自的特点作了对比;而这首诗中,作者则阐述了、、三者相辅相成的关系。

3.经典诗文。

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①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②遮望眼③,自缘④身在最高层。

【注释】①闻说:听说。

②浮云:此处用典。

汉陆贾《新语》:“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③望眼:视线。

④缘:因为。

【译文】登上飞来峰上高高的塔顶,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我已站在最高的地方。

【创作背景】宋仁宗皇祐二年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yín)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这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四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三首的古诗意思

四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三首的古诗意思

《四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三首的古诗意思》一、眉脚分分梦时鲛,手牵翠袖种花早。

柳阴不断清凉好,隔水含烟不等风。

1. 一句句解读:眉脚-形容眼睛的形态美好动人;分分-形容梦的时候;梦时鲛-意为梦时河底的鱼,比喻梦中美好的境界;手牵翠袖-古代宫廷风雅的场景;种花早-指夏季,古代帝王对宫女种花时期;柳阴-指柳树的荫凉处;不断-常常的意思;隔水-水边;含烟-水边的气氛美好;不等风-意指清风吹来。

2. 总结回顾:整首诗表达了古代宫廷中的清雅景致,通过描绘梦境中的美好,让人感受到那种恍若隔世的愉悦和宁静。

二、一蓑烟雨马蹄声,半垂春水半垂萤。

芦阴十里杨潭侧,世事多难是那成。

1. 一句句解读:一蓑烟雨-形容春天的江南美景;马蹄声-指出行人或骑马者的声音;半垂春水-春天雨后的水边景色;半垂萤-蜻蜓在水边飞舞的景象;芦阴-芦苇的阴凉处;十里杨潭-指杨柳依依的景色;世事多难-表达出世间的纷扰和无常。

2. 总结回顾:这首诗借景抒怀,描绘了江南春雨的美景,透露出作者对世事无常的淡然和领悟。

三、归来池阁学题名,空襟一念白纷纷。

靥硅不忍霜凄凄,却笑年光便飞如。

1. 一句句解读:归来池阁-回到池阁,表明作者的愿望;学题名-指为自己题名;空襟-心中空虚;一念-心中的念头;白纷纷-指思绪纷乱;靥硅-牡丹的品种;不忍-意指於心不忍;霜凄凄-意为冬天的寒霜;却笑年光-指光阴易逝。

2. 总结回顾: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光阴易逝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字里行间透露出浓郁的人生哲理。

个人观点与理解:《四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是我国传统古典诗歌的代表之一,通过对这三首古诗的深入解读和理解,我对古诗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这些古诗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隐喻,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抒情的表达,让人深切感受到了我国古代文人墨客对自然、人生和时光流逝的思考和感慨。

这些古诗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精品,更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智慧,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学习都有着深远的启示和影响。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 《雪梅》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 《雪梅》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 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横看
横看 成岭
侧看
侧看 成 峰
远看
近看
抬 头 仰 望
低 头 俯 视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句话是因果倒装句,先写出诗人没有看清庐山的真正 面目,然后笔锋一转说明原因:因为“我”身处庐山之中 视野太狭窄所以只能看到局部,而看不到庐山的全貌, 只有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第 三 课时
《雪梅》 作者:卢钺
走近作者
卢钺:字威节,一作威仲,闽县(今福建福州)人。 理宗淳祐四年(1244)进士,调建昌军学教授。景定五 年(1264)除秘书郎。度宗咸淳三年(一二六七),迁著作 郎。五年,棹给事中。出知隆兴府,官终户部尚书。
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背诵课文,默写《雪梅》。(重点) 3.背诵古诗,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美,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
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背诵课文,默写《题西林壁》。(重点) 3.背诵古诗,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重点)
自读提示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 句子是否通顺。
我会认
yuán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 com/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 com/
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读完全诗,我
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写这首诗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古诗三首
知识点
生字组词:
暮:暮色朝暮暮春暮年晨钟暮鼓吟:吟诗吟诵吟咏呻吟吟风弄月题:题字题目题材问题文不对题侧:侧面侧重一侧侧身旁敲侧击峰:山峰峰顶高峰洪峰峰回路转庐:茅庐庐舍草庐庐山
缘:缘由边缘缘分有缘无缘无故降:投降降伏降服宁死不降
降龙伏虎
阁:阁楼阁下出阁闺阁亭台楼阁费:花费消费费力收费煞费苦心须:必须无须胡须触须花须根须逊:逊色谦逊稍逊一筹出言不逊输:输赢认输输血输送满盘皆输
多音字:
横:héng横冲直撞hèng蛮横
识:shí识破zhì博闻强识
降:x iáng投降jiàng降临
形近字:
暮(朝暮)墓(墓地)
题(题目)提(提出)
侧(侧目)测(测试)
峰(山峰)锋(锋利)
费(收费)沸(沸腾)
输(输出)偷(小偷)
《暮江吟》知识点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课文主题:
《暮江吟》这首诗描绘了从傍晚到夜幕降临后江面上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热爱,对大好秋色的无限喜爱之情。

[注释]
①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②瑟瑟:这里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
现的青绿色。

③可怜:可爱。

④真珠:珍珠。

鉴赏:
1、前两句写的是诗人在傍晚所见到的红日西沉的江景:傍晚夕阳斜射下的江面上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颜色。

表现出江面微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绚烂景象。

2、后两句写的是诗人在夜幕降临时所见到的新月初升的夜景。

“露似真珠”“月似弓”,诗人把地上天上的两种景象压缩在诗里,用两个生动的比喻营造出秋夜和谐宁静的氛围。

《题西林壁》知识点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课文主题:
《题西林壁》是诗人游览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了庐山雄奇壮观、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告诉我们认识事物要客观全面,不能主观片面。

[注释]
①题:书写,题写。

②西林:西林寺,在今江西庐山脚下。

③岭:高大的山脉。

④峰:高而尖的山头。

⑤识:认识。

⑥缘:因为。

鉴赏
1、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连绵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

从远近高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

赞美了庐山景色的雄奇壮观、千姿百态。

2、后两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雪梅》知识点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课文主题:
《雪梅》这首诗写法新颖别致,诗人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注释]
①降:服输。

②骚人:诗人。

③阁:同“搁”,放下。

这里读。

④评章:评议。

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⑤逊:不及;比不上。

鉴赏
1、前两句写梅雪争春,诗人难以评判高下。

首句运用拟人手法,别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早春梅花与雪花之美。

2、后两句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概括写出了梅与雪的不同特点。

这两句妙趣橫生,而且富有理趣,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才是正理。

课后练习
1、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夕阳的余辉铺在江面上,在阳光的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金光闪闪。

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殷红。

2、说说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

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诗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B、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诗意: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

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我们要取长补短,才能相得益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