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知识梳理

合集下载

18-19 第2单元 6 喜看稻菽千重浪

18-19 第2单元 6 喜看稻菽千重浪

6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预习——夯实基础][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淤.泥( ) 籼.稻( ) 分蘖.( ) 贬.斥( ) 田埂.( ) 粳.米( ) 【答案】 yū xiān niè biǎn gěng jīng二、多音字屏⎩⎨⎧( )屏风( )屏气 奇⎩⎨⎧( )奇迹( )奇数扎⎩⎨⎧( )扎裤腿()挣扎( )驻扎模⎩⎨⎧( )模式( )模样 【答案】 píng bǐng qí jī zā zhá zhā mó mú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j ǐn ( )慎 饥jǐn ( ) ⎩⎨⎧分niè( )niè( )障 ⎩⎨⎧g ěng ( )塞田gěng ( ) ⎩⎨⎧雄ruǐ( )笔xīn ( )【答案】 谨 馑 蘖 孽 梗 埂 蕊 芯第3步辨词语——于细微处细斟酌1.明确词义(1)力排众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所不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极力反驳、排除各种不同的意见。

(2)指毫不顾全惋惜,绝不吝惜(多用于付出大的代价)。

2.理解辨析(1)协作·合作“协作”指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任务,侧重于协助。

“合作”指互相配合做某事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侧重于相互配合。

(2)偶尔·偶然“偶尔”①副词。

间或;有时候。

表示情况并非经常出现。

②属性词。

偶然发生的。

“偶然”①副词。

有时候。

②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的;超出一般规律的(跟“必然”相对)。

3.对点小测判断下列加点词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11月2日,有消息人士称,特朗普将力.排众议...,坚持将国会共和党人本周四将公布的税改议案命名为“减减减法”,以此表明减税决心。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文本解读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文本解读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
者袁隆平》文本解读
在语文新教材中,纳入了《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一文。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语重心长地说,只有把课本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入选(教材)的事情得到了我的授权。

”一大早,袁隆平就从家里步行来到位于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行政楼三楼的办公室。

处理了半个多小时工作后,他语气轻松、带着笑容对记者说,“很不好意思,我就是个普通人,只想做好自己的科研,大家把我捧得太高了。


“书本知识很重要。

我是搞水稻研究的,但是书本里面长不出水稻,只有田里面才长得出水稻,要实践!”袁隆平用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叮嘱孩子们和年轻一代的科研工作者们,一定要手眼结合、注重实践。

知识素材积累-《〈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

知识素材积累-《〈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团火,温暖中人心“探界者”钟扬》知识素材积累字词积累1.词义辨析(1)摸索:①试探着(行进);②寻找(方向、方法、经验等)。

探索:多方寻求答案,解决问题。

(2)退化:指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某一部分器官变小,构造简化,功能减退甚至完全消失,也泛指事物由优变劣,由好变坏。

蜕化:指虫类脱皮,借指事物向坏的方面变化,多指腐化堕落。

(3)乃至”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短语、分句,表递进关系,多用于书面语。

“甚至”强调程度和“乃至”相同,但说成“甚至连”时表示更加强调,可以说成“甚至于”“甚而至于”,可用于口语。

(4)“犹豫”指拿不定主意,侧重描写心理状态。

“彷徨”指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侧重描写动作状态。

(5)“告诉”指说给人,使人知道。

常用来指一般的告诉。

“正告”指严正地告诉。

适用于郑重的场合,侧重“严正”。

(6)“接受”指收取(给予的东西);对事物容纳而不拒绝。

对象多为无形的东西,比如考验、感情、馈赠等。

“接收”指收受根据法令把机构、财产等拿过来;接纳。

对象多为有形的东西,如信件、等。

2.词语积累(1)刻骨铭心:刻在骨头上或心上,形容感念很深,永远不忘。

(2)力排众议:极力排除、反驳各种不同的意见。

(3)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4)亲昵:十分亲密。

(5)全神贯注:全副精神高度集中。

(6)凌辱:欺侮;侮辱。

(7)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范围。

(8)调侃:用言语戏弄:嘲笑。

(9)戛然而止:形容突然停止。

课内素材曾让中国刮起过一场浩大的“绿色旋风”的袁隆平,几十年默默地在农业科研领域中作出了伟大贡献。

袁隆平能从一名农校普通教师跻身于科研界,主要缘于他那为人民、为国家、为社会谋幸福的理想,缘于他那份追求不已的坚韧。

他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是一个无数次失败乃至失望和无数次的希望重生的艰巨历程,他始终不言放弃,愈挫愈勇。

是他那份坚韧让他对杂交水稻的研究充满希望,也让他最终成为“杂交水稻之父”。

《喜看稻菽千重浪》解析

《喜看稻菽千重浪》解析

3、这篇人物通讯的叙事手法有什么特点?请找出 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 。
①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
类,列小标题组织材 料。 ②以记叙为主,夹以描写、 议论、说明,形式活泼。 线索:课文第2-3行:“这 位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 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 “超级稻”的目标,而且对 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 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
① 2001年春节后第二天,袁隆平领奖前仍在 (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 稻田里工作 ②1960年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③1964年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
④1992年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⑤1993年要求对推广“玉米稻”持慎重态度。
写法探究
下列两段的描写属于什么描写? 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 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 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1964年7月5日, ——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棵雄 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 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 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 到了。 是细节描写。形象化、具体化, 是丰富通讯 信息、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把来龙去脉交代清 ◎ 楚的重要手段。
大家知道他现在的身价是多少吗?
■袁隆平是个神话。1998年一项无形资产评 估中,“袁隆平”三个字的品牌价被估价超 过1000亿元。 ■1976至1987年间,袁隆平让中国多长出 1000亿公斤的水稻,而他正在研究的“超级 稻”将能够让中国每年多养活几亿人口。 ■袁隆平获得国际“拯救饥饿奖”,他的杂 交水稻也将向全球推广,解决21世纪人类吃 饱肚子这件头等大事。
1995 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获联合国粮农组织颁 发的“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章”。 1996 获首届“日经亚洲技术开发大奖”。 1997 在墨西哥获得“先驱科学家”荣誉称号。 1998 获“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 1999 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 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 颗小行星为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2000“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网定价发行。这是 中国证券市场首次以科学家名字命名上市公 司和股票。 2001 2000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4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4 喜看稻菽千重浪

课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4课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素养目标
1. 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 2. 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细节描写表现人物高尚品格的写作方法。 3. 学习袁隆平尊重科学、锐意创新、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4.《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一部分中的第二段引述“杂交无优 势”的论断有何作用? 【分析】突出了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所遇到的舆论阻力, 反衬出他的坚定决心。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4课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5.根据“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第5段内容,袁隆平从事杂交 水稻研究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分析】①中国有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和丰富的种质资源。 ②中国国土辽阔,有像海南岛这样理想的育种环境。 ③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可以组织力量协作攻关,克服 任何困难。
(1)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丰富通讯信息、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把来龙去脉交代清 楚的重要手段。如:“袁隆平眯起双眼……翻看着土壤”,几个动词突出 了人物工作之认真细心,严谨的科学态度。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个平凡的 “农民”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外貌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更突 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深入实践。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4课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写作背景
袁隆平,1930 年生于北京,1953 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到湖南安江农校任 教。当时,作为青年教师的袁隆平下定决心,要拼尽毕生精力,用科学战胜饥饿。经过 多年实践,他终于推翻了当时国际上关于水稻没有杂交优势的普遍观念,推出了一代又 一代杂交水稻。2021年5月22日,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04
袁隆平的人文精神
坚守信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坚信科学兴农
袁隆平认为科学是农业发展 的关键,不断探索、创新, 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为我国 现代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 献。
VS
弘扬传统文化
他注重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提倡尊老爱幼、 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以身 作则,为社会树立了良好榜 样。
乐观向上,坚韧不拔
致力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效 益和农民收入水平,推动 农村经济发展。
关注社会公益事业,积极 参与各种公益活动,为社 会作出积极贡献。
无私奉献,团结协作
01
无私地奉献自己的智 慧和力量,为了国家 和人民的利益不惜付 出。
02
重视团结协作,与团 队成员共同开展研究 和推进工作,发挥集 体智慧和力量。
03
倡导互帮互助,与他 人分享经验和成果, 促进共同进步和发展 。
1930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江 西
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
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 士
袁隆平在农业科学领域的贡献
建立了一整套杂交水稻的理论和技术 体系,使杂交水稻研究成为世界领先 水平
促进了中国和世界的粮食生产,提高了人 民的生活水平
为世界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卓 越贡献
袁隆平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的意义
积极向上
袁隆平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即使在遭受挫折和困难时,也能够坚定信念,继续前 进。
坚韧不拔
在科研工作中,他以顽强的毅力和执着的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为我国杂交水稻 事业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爱众生,回报社会
心系民生
袁隆平非常关注民生问题,用自 己的科研成果为解决我国粮食短 缺问题作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 “杂交水稻之父”。

新教材适用高中语文第二单元4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__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新教材适用高中语文第二单元4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__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参考答案:①总是负责兜底,做“接盘”导师。②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③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发展规划。④对学生有教无类。⑤给学生成 就梦想的机会。⑥鼓励基础差的少数民族学生报考自己的研究生。
8.钟扬突发脑出血后“变得更加拼命了”,文章用哪些事例来说明钟扬的 这一表现?请结合文章加以概括。
参考答案:①密集的行程安排。②第三次向组织递交了继续担任援藏干 部的申请书,成为第八批援藏干部。③有远期、近期的诸多计划安排。
5.《“探界者”钟扬》一文中,对于钟扬,他在西藏大学理学院的同事 说:“每次和钟老师采种子都是惊险和惊喜并存。”怎样理解这句话?
参考答案:“惊喜”主要表现为收集种子的成就:将自己的足迹延伸到气候 恶劣、人烟稀少的青藏高原,和同伴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 000多万颗种子, 占到西藏高等植物的1/5。
“惊险”主要表现为收集种子面临的巨大困难:随时出现的高原反应、长 时间的体力透支、长期痛风的腿,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
提示:结合文章中表现出来的三个人对工作的热爱、强烈的责任感、不 怕困难、无私奉献等精神概括。
参考答案:①热爱本职工作,致力于做好本职工作;②有责任,有担当,有着 崇高、远大的理想;③面对困难、挑战,不屈不挠,不懈奋斗;④主动探索,勇 于实践;⑤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国家最高科技 奖获得者袁隆平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探界者”钟扬
语文
内容索引
预习梳理与积累 研习讨论与鉴赏
预习梳理与积累
预习助读
【相关人物】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袁隆平(1930—2021),中国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历任湖南省安 江农业学校教师、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主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自20世纪60年代初, 开始致力于杂交水稻育种研究和制种技术实践。现在,我国大江南北的水 田普遍种上了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为我国粮 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贡献。袁隆平 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6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1-
6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袁隆平,“ 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真正利国利 民的伟大科学家。他目标坚定,不畏权威;他脚踏实地,勇于创新;他殚精竭虑,为 人类造福。学习本文,要学习他高尚的品质和奉献精神。
点亮你的慧眼
-13-
6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1.一位老人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这几百亩试验田。 他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 不时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接着挽起裤腿走下了稻田。 点评:这段话主要通过神情和动作来描写袁隆平,表现了他忘我投入的工作 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 眯起”“ 跨过”“ 走进”“ 蹲下”“ 翻看”“ 走下”等动词 连用,突出了袁隆平工作之勤奋、工作之认真、工作之辛苦、工作之细心。这 段文字描写了一位平凡的“ 农民”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外貌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 极大的反差,更突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热爱科学,注重实践,一丝不苟。
4.辨用法 义无反顾 义不容辞 ①袁隆平具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学家的胆 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决心义无反顾地坚持研究。 ②王义夫曾作为第 24 棒火炬手参加广州亚运火炬的传递,如今出任中国射 击队总教练的他表示:“ 就像担任奥运火炬手一样,能出任亚运火炬手,那是我的 光荣,我义不容辞!”
-14-
6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2.对于不符合事实、 严重违背科学规律的事情,袁隆平也以同样的胆识力排 众议。 点评:这是文章第三部分的一个过渡性语句。“ 同样的胆识”也就是上文所 说的“ 挺身而出”“ 毫不含糊”。 “ 不符合事实、 严重违背科学规律的事情”,针对的 是湖南某些农村盲目推广未经品种审定的玉米稻的现象。 由于这样的事情涉及 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人们吃饭的大问题,又严重违背了科学规律,所以 袁隆平极力抵制。 这段文字反映了袁隆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捍卫真理、 坚 持真理的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梳理:
他是杂交水稻之父,他是“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他是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就是袁隆平。

今天,我们将赏读作家沈英甲的这篇人物通讯(《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认识这位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卓越贡献的科学家。

人物通讯的重点就是通过对先进人物事迹的报道表现人物的崇高思想。

本节课我们的重点是在梳理概括袁隆平先进事迹的基础上,探究并学习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思想品质。

重点之二是研读这篇通讯刻画人物的方法(人物行动、语言,矛盾冲突、细节描写)。

而其中作者选择细节的方法,值得我们好好品味学习。

人物通讯作为实用类文体的一种,是阅读考试中必须掌握的考点,今天我们将从其文体特点入手,学习怎么阅读鉴赏人物通讯。

课文人物事迹品质概括:
①2001年春节后第二天,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人物品质: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
②1961年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人物品质:善于发现,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③1964年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人物品质: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
④1992年发表文章驳斥有关杂交稻的不实文章。

人物品质:实事求是,勇担责任
⑤1986年以来,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

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⑥袁隆平的两个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人物品质:立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课文精讲:
一、重点研读:多角度刻画人物
1. 通过描写人物的行动来刻画人物形象
描写人物的行动,是展示人物的性格、塑造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是其思想性格的直接表现;人的思想感情是在千变万化的行动中体现出来的。

恩格斯曾说过:“一个人的性格不仅表现在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么做。


例如文中第三部分,面对“有影响”的报纸在头版刊登贬斥杂交稻的文章的做法,袁隆平选择实事求是,坚持真理,而他采取的方式不是冲动愤慨,而是“用平和的语气”理性解说,并且列举了一系列详实的数据,如“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千克左右。

1976年──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年种植面积都超过1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500千克左右”,“杂交稻则占双季晚稻和中稻面积的80%左右,产量占90%以上”,这些无可辩驳的事实给造谣者当头一棒。

这一系列行动,生动地刻画了袁隆平心系农民、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家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