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课件(17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课件(17张)

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帝二次南巡时, 意外得获南宋楼璹[shú ]《耕织图》(包括耕图 21幅、织图24幅),感慨织女之寒、农夫之苦, 遂命宫廷画师以楼璹原作为基础重绘《耕织图》。 康熙不仅每图亲题七言律诗一首且于图前亲书序 文,并于序首,序尾盖印。后来雍正皇帝又命画 师参照楼璹《耕织图》和《御制耕织图》绘制耕 图、织图各23幅,并亲自各题五律诗1首。乾隆 皇帝也命画师摹绘楼《耕织图》,亲自作序,并 在保留楼璹原诗的同时,于每幅题七律及五律诗 各1首。
三、清朝前期商业的发展 (一)概况: 1、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陆路和水运发达,商旅 往来频繁,清朝形成了商业网(农村集市、城镇市 场、区域性市场、全国性市场)。
具体表现:
①一些农村地区发展成工商业 市镇。如吴江县盛泽镇,湖北 汉口镇。
②北京、江宁、扬州、苏州、 杭州、广州等大城市中,工商 业非常繁荣。
北京商业街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清朝前期商业的发展
清代的成都盐市口 商铺毗连、商贾云集
清朝纺织重镇: 吴江县盛泽镇新貌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2、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比如:晋商、徽商。 ①晋商,俗称“山西帮”,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 缎等,到乾隆时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 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货通天下,汇通天下。
②手工工场数量多,规模大。如佛山棉织业手工工 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清朝前期商业的发展
(一)概况:
1、清朝前期的商 业很发达,陆路和 水运发达,商旅往 来频繁,清朝形成 了商业网(农村集 市、城镇市场、区 域性市场、全国性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清朝前期手工业的发展

人教部编七年级下册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共28张PPT)

人教部编七年级下册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共28张PPT)
2、商 业
(1)陆路和水运的商旅往来频繁,形成商业网 (2)农村地区形成工商业市镇;(盛泽镇、汉口镇)
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北京、扬州等) (3)商业活动中形成一些大商帮(晋商、徽商)
四大名镇之景德镇
四大名镇之佛山镇
四大名镇之汉口镇
四大名镇之朱仙镇
在上一世纪乃至以前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中国最
分析: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达 到了农耕文明的高峰——康乾盛世
拓展提升
盛世能够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1.以开明君主的出现为前提。 2.需要整个统治集团善于吸取前代教训,居安思危 3.最根本的标准是民生有无较好的保证和改善。 4.盛世的形成,需要有相当长的时间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家国情怀
“让我们翻开十八世纪的历史,我 们今天感受得最为深切的历史失误就 是造成了闭关锁国形势的对外政策, 这一政策使中国与当时日益奔腾前进 的世界历史潮流绝缘隔离,延误了社 会的发展,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为此付 出了沉重的代价。”
——戴逸
当堂检测
1、清朝在粮食种植方面,引进种植技 术,改良新品种,推广引进种植的高产 作物是( ) ①水稻 ②粟 ③玉米 ④甘薯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背景
清朝耕织图
清朝治水图
推广的高产农作物
马铃薯
甘薯
玉米
向日葵
花生
史料实证
阅读课本,归纳清朝前期农业发展的表现。(提示:从 耕地面积、水利兴修、农作物种植方面归纳)
年号
耕地面积
顺治十八年
水利兴修
年面代积不断扩大,荒地面得积到(开顷垦)
年度 顺治12年 康熙50年 乾隆31年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三单元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三单元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4、经济作物种植方面 经济作物种植有了较大发展,品种增加,棉花、甘蔗、烟草、 茶叶、药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5、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具体措施的作用 ①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②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 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盛世滋生图
盛世滋生图
盛世滋生图 《盛世滋生图》卷,亦名《姑苏繁华图》卷,原系清宫珍品, 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作者徐扬,字云亭,苏州 人,家居穿珠巷,监生出身,曾为吴县候选主簿。清代乾隆十六年 (1751年)高宗乾隆第一次南巡,徐扬与吴县篁村人张宗苍各自进 献画册,由此二人取入画院供奉。乾隆十八年(1753年)钦赐徐扬 举人,官至内阁中书。清宫珍藏书画名著《石渠宝笈》,刊录徐扬 的作品35件,《盛世滋生图》是其中主要一卷,完成于乾隆二十四 年(1759年)。全图钤有鉴赏或收藏之章凡17方,从“乾隆御览之 宝,等钤印剖析可知,乾隆对此图卷十分赞赏,其中”太上皇帝之 宝“便可佐证乾隆禅位于其子仁宗嘉庆之后,仍依依留恋并浏览这 代粉彩瓷器是中国清代汉族传统彩瓷品种之一。康熙时期, 粉彩瓷器技术已问世;雍正时期,粉彩瓷器制瓷技术达到登峰造极 的水平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具体表现: 一、商业网的形成 形成概况: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 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 城镇市场、区 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二、较大规模的工商业市镇产生 1、形成状况 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有的地方居民超过万户,比 县城的规模还大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3、商帮作用 这些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五、归纳总结 商业的发展具体表现: ①全国商业网的形成 ②较大规模的工商业市镇产生:汉口 ③商业都市的出现: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 ④商帮形成:晋商与徽商的形成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课主要讲述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文字,向学生展示了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使学生了解我国在当时的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教材内容丰富,层次分明,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可能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感到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掌握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主要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

2.难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具体成就和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取关键信息。

2.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深入了解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取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的关键信息。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特点和原因。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一些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湖广熟,天下足”表明 粮食高产区的不断扩大。
江宁著名机户李扁担,李 东阳等,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 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 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 50000人。
清朝前期手工业快速发展,出现了与前代不同的现象。 结合《清代纺织图》,你认为材料中的“机户”“手工工场” 指什么?手工工场与一般家庭手工生产相比,具有什么特点?
这幅画的名称是什么?反映了哪座城市商业的繁华?
• 苏州的繁华不是个例 • 天下有四聚(聚:这里指商业发达的城镇),北则京师,南
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然东海之滨,苏州而外,更 有芜湖,扬州,江宁,杭州以分其势。 • 材料中提到的商业城市,和宋明时期有何不同?
• 数量增多,类型多,向内地延伸,不仅仅是政治中心
我国历史上曾经有一个时期,在一个半
世纪里人口增长了6倍多,人口总数达到 3亿,占到世界1/3。
第19课
清朝前期 社会经济的发展
1636--1840年 皇太极,顺治,康熙,雍 正,乾隆、嘉庆,道光
经济总量占世界首位
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人口的增长
自主学习
认真阅读教材,归纳整理 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发展的表现。
历史档案馆
年代 1661年(顺治) 1685年(康熙) 1724年(雍正) 1
你知道图1中的文物是什么吗? 图2 反映了什么史实? 两者之间有关联吗?
年代
耕地面积(顷)
1661年(顺治) 549万
1685年(康熙) 617万 1724年(雍正) 683万
特点:规模大,分工协作,出现雇佣关系
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能说明什么?
清朝的《清明上河图》
乾隆二十四年,画家徐扬有感于清朝“治化昌明, 超轶三代,幅员之广,生齿之繁,亘古未有”,因而“摹 写帝治”,绘成一幅长1.2米,高30多厘米的历史画卷。 图中人物12000余,各类船只近400艘,可辨认各类商号 260余家,各式桥梁50余座。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一 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1971年)?
时间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 2016
人口数 5.5
6.6 8.3 9.8 11.4 12.6 13.4 13.8
(亿)
10 年 增 加 数 量 1.1 1.7 1.5 1.6 1.2 0.8 0.4
湖北的汉口镇
在明朝中期才
据载,乾隆时期已拥有“十万烟火”,“富甲天下” 苏州码头停靠着无数运粮的漕船
发展起来,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①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工商业不能生产粮食,且与农业争劳力。
清朝时已成为
清代晋商商铺和住宅代表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人烟数十里
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据载,乾隆时期已拥有“十万烟火”,“富甲天下”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 繁荣。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 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 推动的作用。
人口的增长
明朝鼎盛时期:1亿多。
明末经济衰败 连年战乱 明末人口锐减。
清初统治者措施 康熙时:1.5亿,乾隆末年:3亿
经济发展,国力 增强,社会安定
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4.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把一空间命名为 “集市社会”,它犹如一个蜂窝,每一个蜂窝以一个市 镇为中心,由此向四方伸展出一些小路(有时是水路), 通向周边的一二十个村子;村落无法构成一个自给自足
的生活单元。这种“集市社会”反映了( B )
A.自然经济结构的封闭和紧密 B.城镇在农村生活中的纽带作用 C.地方自治模式在中国的普及 D.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日益加强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节历史课。

教材从三个方面来介绍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是农业生产的发展,包括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推广和耕作技术的提高;二是手工业的繁荣,特别是纺织业、瓷器业和盐业的发展;三是商业的活跃,包括长途贩运贸易、货币经济和城市商业的繁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认识我国封建社会晚期经济领域的变化。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我国古代历史的相关知识,对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基本概念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同时,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从教材中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认识和评价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清朝前期农业生产、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情况,掌握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清朝前期农业生产、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情况。

2.教学难点: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授法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材、图片等教学资源。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清朝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清朝前期农业生产、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情况。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4.讲授法: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使学生掌握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课件(20张PPT)全文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课件(20张PPT)全文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
反映了从顺治时期,到康熙、乾隆时期,我国的人口迅速增长。
材料二 (1709年)康熙帝说:“本朝自统一区宇以来,于今六十七八年矣,百姓俱安享太平,生育日以繁庶。户口虽增,而土田并无所增。分一人之产,供数家之用,共谋生焉能给足?”——《清圣祖实录》卷240.卷259
(2)材料二中康熙帝的言论反映了什么问题?
知识小结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原因: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2.表现:(1)耕地面积扩大(2)兴修水利(3)粮食产量提高(4)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3.影响: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1.手工业的发展:传统手工业都有较大发展,工场手工业的发展2.商业的繁荣:各级商业市场的繁荣,晋商、徽商等大型商帮的兴起三、人口的增长1.原因: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2.表现:乾隆末年,人口达3亿,占世界人口1/3 3.影响清朝开荒执照
探究新知
3.清朝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的表现和影响。
表现: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②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③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影响:①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②推动了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
1.手工业比较发达的具体表现如何?
(1)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 (2)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3)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手工业, 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清代纺织图1
清代纺织图2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3.清朝商业发展的表现。
(1)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2)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如晋商和徽商.到乾隆年间又有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各地开设“票号”、典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谢 谢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
(1)手工业各行业都有很大的发展 (2)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清代粉彩瓷器是中国清代汉族传统彩瓷品种之一,康熙时,粉彩 瓷器技术已问世,雍正时期,粉彩瓷器技术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商 业
(1)陆路和水运的商旅往来频繁,形成商业网 (2)农村地区形成工商业市镇;(盛泽镇、汉口镇) 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北京、扬州等) (3)商业活动中形成一些大商帮(晋商、徽商)
年代 耕地面积(顷) 5493576 1661年 (顺治十八年) 6078430 1685年 (康熙二十四年) 6837914 1724年 (雍正二年) 7414495 1766年 (乾隆三十一年)
清朝开荒执照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表现
(2)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淮河等 。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胡雪岩:著名的徽商,早 年在各省设立银号20多 处,并经营中药、丝茶生 意,操纵江南商业,资产 最高达2000万两以上。 后又入朝为官,所以历史 上称“红顶商人”
三、人口的增长
1、原 因
清前期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 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 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 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康熙时期, 全国人口总数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 展到3亿.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背景
明朝末年,社会经济遭到 严重的破坏 。清初的统治者 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 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 计”。顺治、康熙、雍正、乾 隆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表现
(1)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D
2.清朝前期,发展兴盛的手工业部门 包括( ) ①丝织业 ②棉织业 ③印染业 ④制瓷业
A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3.下列哪项不能反映出“机户出资, 机工出力”的历史现象( ) A.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 B.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交子 C.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 D.江宁著名机户李东阳
D
7.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全国人 口发展到3亿是在( ) A.顺治年间 B.康熙年间 C.雍正年间 D.乾隆末年
D
8.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 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 “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泛指 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导 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 B.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C.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 D.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
乾隆时期的苏州,据载已拥有“十 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 的地段“地值千金”。
徽商故里
晋商老照片
【乔家大院】是清代赫赫有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 的宅院,原名“在中堂”,乔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嘉 庆年间,共有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具有很 高的建筑美学和居住民俗研究价值,故有“皇家有故宫, 民宅看乔家”之说。
B
4.据载,乾隆时期已拥有“十万烟火” ,“富甲天下”“地值寸金”的城市 是( )
C
A.北京 B.扬州 C.苏州 D.杭州
5.明清商业兴盛,请问哪两个地方的商 人最为活跃( ) A.晋商和徽商 B.粤商和京商 C.湘商和粤商 D.闽商和湘商
A
6.小明看完《乔家大院》后,了解到 剧中主人公乔致庸是一名典型的晋商 ,晋商兴盛于( ) A.秦汉时期 B.东晋时期 C.唐带来的问题
人地矛盾突出 水土流失,地力下降 人口造成社会压力,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清 朝 前 期 社 会 经 济 的 发 展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人口的增长
随堂训练 1.清朝前期经济兴盛的表现包括 ( ) ①耕地面积增加②引进高产作物③经 济作物品种增加,种植面积扩大④出 现了新的生产工具曲辕犁和筒车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表现
(3)改进种植技术, 改良新品种。推广 玉米、甘薯等高产 作物。
玉米 甘薯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表现
(4)经济作物种植有较大的发展 。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3.影响
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 的稳定和繁荣。农业产品品种和产 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 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