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耕:伶官传序
伶官传序

伶官传序作者欧阳修,本文是为《伶官传》所作的序言。
《伶官传》是《新五代史》中的一篇合传。
记伶人(古代音乐工作者和演员的称号)景修、史彦琼、郭门高等人的事迹。
本文通过对后唐庄宗得天下、失下天的典型事例,阐述了国家盛衰主要是由人事的道理。
作者作此序是为了告戒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
中文名:伶官传序类型:历史/议论文产生年代:北宋作者:欧阳修文体:序言出处:《新五代史》原文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译文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为的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可以用来知道兴衰的道理。
世人说晋王李克用将死的时候,把三支箭赐给庄宗,并且告诉他说:“梁王,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
这三者,是我留下的遗憾;给你这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志向。
”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
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到祖庙去祭告,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向前线,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伶官传序》阅读原文答案

《伶官传序》阅读原文答案《五代史伶官传序》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史论。
以下是本店铺整理的《伶官传序》阅读原文答案,欢迎阅读!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选自《伶官传序》)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绳索)原(推究)庄宗之所以得天下B.而皆背(背叛)晋以归梁抑本(推究)其成败之迹C.盛(装着)以锦囊乱者四应,仓皇东(向东)出D.函(匣子)梁君臣之首凯旋而纳(收藏)之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①与其所以失之者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B.①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②岂独伶人也哉C.①契丹与吾约为兄弟②为天下笑D.①自然之理也②莫能与之争4.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开头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举出后唐庄宗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为全文立论的根据,也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B.第三段连用问句,并寓结论于疑问中,之后引《尚书》作答,引出古训,点明庄宗得失天下的原因,即本源在于“天命”。
《伶官传序》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伶官传序》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原文]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①,岂非人事②哉!原③庄宗④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⑤者,可以知之矣⑥。
世⑦言晋王⑧之⑨将终也,以三矢⑩赐庄宗而告之曰:“(11)梁,吾仇也;燕王(12),吾所立(13),契丹与吾约为兄弟(14),而(15)皆背晋(16)以(17)归(17)梁(18)。
此三者,吾遗恨(19)也。
与尔(20三)矢,尔其(21)无(22)忘乃(23)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24),则遣从事(25)以一少牢(26)告庙(27),请(28)其矢,盛以锦囊(29),负而前驱(30),及凯旋(31)而纳(32)之。
方(33)其系燕父子以组(34),函梁君臣之首(35),入于太庙(36),还矢先王(37),而告以成功(38);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39)已灭,天下已定,一夫(40)夜呼,乱者四应(41),仓皇(42)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43),君臣相顾(44),不知所归,至于誓天(45)断发(46),泣下沾(47)襟(48),何其(49)衰(50)也!岂(51)得之难而失之易欤(52)?抑(53)本(54)其(55)成败之迹,而皆自(56)于人(57)欤?《书》(58)曰:“满招损,谦得益。
(59)”忧劳(60)可以兴(61)国,逸豫(62)可以亡身(63),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64)天下之豪杰,莫(65)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66)国灭(67),为(68)天下笑(69)。
(70)夫祸患常积于(71)忽微(72),而智勇(73)多困于(74)所溺(75),岂独伶人也哉?[注释]①天命:天神的旨意。
古人常把个人的生死祸福,王朝的兴亡盛衰说成是天决定的。
②人事:与“天命”相对,指人的作为。
③原:动词,推究,追根。
④庄宗:即李存勗(892—926),李克用之子,他于公元923年灭掉后梁,统一北中国,建立后唐王朝,改元同光。
高中语文《伶官传序》作品赏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伶官传序》■《伶官传序》赏析北宋王朝建立以后,一直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官僚大地主的政治经济利益,“不立田制”,“不抑兼并”,还让他们享有免役、免税等特权。
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对劳动人民的榨取便更加残酷。
在尖锐的民族矛盾中,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为收复燕云十六州和统一全国而斗争,反而忍受耻辱,长期向辽王朝输款纳币,以求维持苟安的局面。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通过活生生的李存勖兴亡史,来呼吁“忧劳兴国”,警告“逸豫亡身”,便不能不说是对症下药的。
后来的历史事实证明,北宋王朝亡于女真族,南宋王朝又亡于蒙古族,原因之一都在于宋王朝的统治者只求苟安享乐,毫无进取之心。
欧阳修早在北宋前期便能把这一点作为严重的问题提出,也说明他是有一定的眼光的。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历史教训,在今天也可供人们借鉴。
这篇文章的写作艺术主要有三点。
第一,选材与剪裁。
本文属于史论性质,而用的主要是归纳论证方法。
运用这种论证方法关键在于准确地选择具体事例。
本文所用的主要事例是“晋王三矢”的故事,作者对此是下过一番选材和剪裁工夫的。
任何历史家撰写历史都会面临两项要求,即记事既要全面,又要可信,但二者往往发生矛盾。
为了全面最好能“有闻必录”,但所闻未必可信,所以又要遵守“无征不信”的原则。
“晋王三矢”的故事在当时社会上是有影响的。
所以宋初王禹偁在《五代史阙文》对此作了记录,以弥补薛居正等人所编的《旧五代史》的缺陷。
现在欧阳修撰写《新五代史》,如果仍然不用这条材料,恐怕难免被人讥为疏陋;而如果加以引用,却又无法证明它确实可信。
因此他采用了一种巧妙的处理方法:在《新五代史》的《庄宗本纪》中不用这条材料,表现了应有的谨严态度;同时却把这条材料写进《伶官传》的“序”中,并且加上“世言”二字,这就恰当地表明了这个材料的社会影响及其可信程度。
这一处理不但解决了求全与求信的矛盾,而且对《伶官传序》来说还是一种积极的选材。
伶官传序_阅读附答案

伶官传序阅读附答案伶官传序北宋欧阳修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先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胜利,其意气之盛,堪称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促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俊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害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12、以下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动词,推其根本B.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乃:你的,人称代词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绳索D.函梁君臣之首函:木匣子。
13、以下各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故诸君不惟思所以感己,更必有以励人B.君臣相顾,不知所归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C.以三矢赐庄宗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D.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14、以下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B.文章借古讽今,借后唐庄宗的教训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C.文章气势磅礴,理直气壮,严厉地批判了庄宗,在非难当中总结教训,并明确告诫后人不要重蹈覆辙。
D.文章应用了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手法,将庄宗极盛与极衰的两种情景进行了光鲜的对比,说明了盛衰之事根源在于“人事”的道理。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五代史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五代史伶官传序》教学设计《伶官传序》选自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
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以此借古讽今,警示当世。
沈德潜评论本文:“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
”这一篇史论文,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行文特点,都堪称中学生学习的典范;并对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提高素养有着深远的现实影响。
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
3.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在反复诵读中理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及文中警句对人生的启示。
疏通文章大意,归纳字词句;深挖历史兴衰成败的教训。
理解作者“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史学观点,及文本以史鉴今、对比论证的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雨果在他的著名小说《笑面人》中写道:“历史是什么?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
”而余秋雨在《艺术创造工程》中则更为温和地说:“历史有自己的生命,它就像一个人,既随和又自尊。
”历史给了我们无限的思考,指引着我们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前行。
一千年前的欧阳修也用他的方式编纂了前人的历史《新五代史》,并在千古名文《伶官传序》中向我们发出振聋发聩的警示!他想对我们说什么呢?二、知人明史1.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
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
“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的五位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他的学生。
他在诗、词、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
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
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
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五代史伶官传序-选择性必修中册-高二语文课内古诗文解析+情景默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全三册)

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 1072),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和史学家,字水叔,号醉药,晚年又号六居士。
北宋吉州(今江西吉安)人,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亲以获秆画地教他识字。
宋仁宗天圣八年(030)中进士,先后在中央和地方任职,历任知制诰南林学士、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
神宗熙宁四年(1071),辞去太子少师之职,归于颖州(今安徽阜阳),次年卒,道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还宋散文八大家”。
欧阳修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他是北宋中叶文坛的领袖,对北宋诗文改革贡献极大。
他的创作,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成就,以散文最为突出。
他的文章含蓄委婉、平易自然,各类文章都有其独到之处。
著有《新唐书》(新五代史》等。
2.文化常识《新五代史》:二十四史之一,记载907年至960年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的历史。
少牢: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
牢,本来是养牲畜的圈,这里指祭祀用的牲畜。
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古代祭典用的猪、牛、羊等)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伶官: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人,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
从事:官名,源于汉武帝时期,有刺史属吏之称,分为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等,主要职责是主管文书、察举非法。
3.文本分析(1)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译文: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古人常把王朝的盛衰归于天命,作者没有否定这种传统说法,但更重视人事(主要指政治上的得失)的作用。
开篇提出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
“虽........”是反诘语气的转折复句,意在强调后者,即强调“人事”的作用。
(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伶官传序最新课件

欧 阳 修
社旗二高语文备课组 张东蕾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 《新五代史· 伶官传》作的序。
解 题
“伶”是指封建时代演戏 的人,“伶官”是在宫廷中 授有官职的伶人。 “传”记述了后唐庄宗李存勖 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 从谦等人败政乱国的史实。 “序”则通过对这一史实的 论述,总结经验教训,这是一 篇史论。
1.古今异义词: ①岂非人事哉 古: 指政治上的得失 今:关于工作人员录用、培养、奖惩等工作 ②则谴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 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 今:1.投身到事业中去 2.按某种办法处理 ③负而前驱 古:在队伍前面跑 今:在前面起引导作用的人或事物 ④至于誓天断发 古: 到,到……的结局 今:另外引起一个话题 2.词类活用: 负而前驱( 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 函梁君臣之首( 名词活用为动词,用匣子装 ) 一夫夜呼( 名词作状语,在夜间 ) 仓皇东出( 名词作状语,向东 )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使……兴盛)( 使……灭亡 )
③有些基层领导(如大邱庄禹作敏)一步 一个脚印,艰苦卓绝,带领群众走上致富道 路,建设小康村,亿元村。但是成就事业之 后,独断专横,飞扬跋扈,挥金如土,纸醉 金迷,俨然一个土皇帝。最终身陷囹圄,悔 不当初。 ④有的知识分子(如复旦陆德明)年轻时 志存高远,埋头苦干,成就辉煌事业,成为 知名教授。得志之时便猖狂,或迷恋女色, 沉溺享乐,身败名裂;或贪图金钱,抛弃事 业,专事“招研”培训,斯文扫地。 ……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兴盛) (装) 请其矢,盛以锦囊 盛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旺盛) 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强盛)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 (围困) 智勇多困于所溺 (困扰) 困 (困厄)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困难)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告 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伶:乐工,艺人。 伶官:乐工作了官。 序作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 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 它的内容或是提纲契领地评价该书内容, 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 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 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省吉 安)人。四岁丧父,家境贫寒,刻苦自学, 出身寒微,由母亲亲自教学,因家贫,不具 纸笔,用荻画地作书。学家。宋仁宗天圣八 年进士及第。晚年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等职,卒谥文忠。历史上,他既是著名文学 家,又是史学家、金石家。
(告诉) (祭告) (禀告)
(微小的事) 祸患常积于忽微 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 (悄悄地) 微 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 (为隐藏身份而改装) (如果没有) 微斯人,吾谁与归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副词,应当,一定)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语气词) 其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代词,他)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 (大概,表揣测语气)
正是因为庄宗的宠幸,这些伶人做了高官, 出入宫廷,作威作福,致使朝政日益败坏。公元 926年,李嗣源叛变,自立为帝,皇帝的近卫军 指挥使郭从谦乘机率部士兵作乱,结果庄宗被乱 箭射死,后唐灭亡。
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了自己的 感慨,写成了《新五代史•伶官传》。《伶官 传》中,作者对为庄宗所宠幸并为非作歹、败 国乱政的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三人予以鞭 挞,揭露他们把持朝政,以致后唐朝廷上下离 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的罪恶行径。本文就是 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 所作的序言。
论点
论证 伶 官 传 序 事 理
盛衰之理,岂非人事
举庄宗为例,原其得与失
得 接受父命报仇雪耻,系燕父子函梁君臣 失 一夫作难仓皇东出,伶人困之身死国灭 盛 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衰 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结论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推论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如何表现他“得天下”之“盛”的?
写作背景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朝 代, 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 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短短53年间,先后换了 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 战乱频繁,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后唐庄 宗李存勖称帝后,迷 恋伶人,“常身与俳优 (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 是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 人所惑。后叛乱四起,拥有重兵的伶官拒不发 兵,而庄宗亲征又告败北,众叛亲离之期,伶 官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了庄宗。
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个特别的时段: 五代
五代【唐宋之间的五个朝 代,即后 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是我国历史上战乱频仍的动荡时 期。在这短短53年间,先后换了 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 象屡见不鲜。
这期间,出现了一个特别的帝王:
后唐庄宗李存勖
后唐---庄宗
特别史料
庄宗喜欢滑稽戏,又通晓音乐,能自己谱曲, 直到现在汾州、晋州一带,往往能听到人们唱他 谱写的歌,所谓“庄宗亲自谱写”的曲子到处都 能见到。他小名叫亚子,当时也有人叫他亚次。 他还常常用戏子名字自称,叫自己为李天下。从 他继承父业,到统一天下,常常和戏子在庭院排 练演戏,伶人因此掌握朝政大权,最终导致了国 家的灭亡。 当年他在胡柳一带作战,他宠爱的伶 人周匝被梁人俘获。后来他灭掉梁进入梁的都城 汴京,周匝来到他的马前拜见他,庄宗见到他很 是高兴,赐给他金银钱物,慰劳他的艰辛与忍辱 负重。
结尾告诫人们不要走历史的覆辙,记住“满招损, 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历史教 训。
(三)、翻译下列句子: ①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 而皆自于人欤?
难道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考察 他成功与失败的迹象,都是由于人事吗?
②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岂独伶人也哉?
1.多种句式灵活运用,语言富于变化。 2.运用例证法和对比论证法,使中心更加鲜明
生动。
3.叙事简约且富有波澜,清人王符曾、 沈德潜评价《伶官传序》,都认为关键 是“善用抑扬之法”, 明确:文中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 以“得天下”之“盛”和 “壮” ,为下 文写“抑”张本,烘托其“衰”,揭示了 盛衰在于人事的道理。
人生的祸患常常在极细微的事情上累积而成,智勇的人往往 被他溺爱的事物所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
(四)通读课文,找出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论点: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论据 主要是叙述庄宗接受父命、报仇雪 耻,后来由胜转败、由盛转衰的事实。 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周匝对庄宗说:“我被梁人擒获,能够活到现在, 多亏了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帮忙。请陛 下赐给我两个州报答这两人。”庄宗答应封这两个 人为刺史。郭崇韬劝他说:“和陛下您一起打天下 的,都是些忠诚勇猛的英雄。现在天下刚刚创立, 还没有封赏一个功臣,就先把伶人封为刺史,恐怕 失掉天下人心。不能这么做!”于是没有执行命令。 一年后,伶人多次向庄宗进言,庄宗对崇韬说: “我已经答应周匝,你还不执行的话,会使我见到 这三人很惭愧。你的话虽然正确,但是为了我,就 委屈执行吧。”最终,任命陈俊为景州刺史,储德 源为宪州刺史。
思考:
在一百多年后的北宋中叶,作 者重新提这件史实,有何意义?
明确: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 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 取决于人事的道理。欧阳修写《伶官传》 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戒北宋统治者吸取 后唐庄宗李存勖宠信伶人而身死国灭的历 史教训,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 演!
文言字词 归纳检测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兴盛) (装) 请其矢,盛以锦囊 盛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旺盛) 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强盛)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 (围困) 智勇多困于所溺 (困扰) 困 (困厄)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困难) 公子能急人之困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告 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当 捆绑 绳索 用匣子装着 省略句,介词短语后置
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 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
旺盛
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
匆忙的样子 等到 叛军
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
返回的地方 以至于
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
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归附,依附 返回 归还 归聚,汇聚
而皆背晋以归梁 归 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而其归书也必速 若水之归下也
分析第一段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 庄 道理 人力 推究 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 矣。 ……的原因 代“这个道理”
分析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
问:作者对天下兴衰持怎样的看法?
受命继志 负而前驱 忧 劳 可 以 兴 国
盛
系燕父子以组
函梁君臣之首
怎样写其“失天下”之衰的?
仓皇东出
衰 士卒离散 不知所归 逸 豫 可 以 亡 身
泣下沾襟
思考:
本来行文到第三段,论点已得到证明, 似乎应结束了,可作者为什么还写第 四段?
明确后唐庄宗李存勖 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 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 道理。讽谏北宋王朝力戒骄奢、 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乃 (代词,你的) 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副词,竟) (副词,才) 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判断词,是) 4、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与尔三矢 给。动词 尝与人佣耕 为,给,替。介词 与 与其所以失之者 和,连词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交好,亲近。动词
易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容易。形容词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轻易。副词 以乱易整,不武 交换。动词
伶官传序
总起:提出论题 盛衰之理,是天命也是人事 分说:正面叙说 后唐庄宗得天下 忧劳可以兴国 分说:反面叙说 后唐庄宗失天下 逸豫可以亡身
总结:得出教训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启示 做事要居安思危,谨小慎微,防微杜渐 小心玩物丧志,不要满足于表面的虚荣
小结
一、千古名句:
1. 满招损,谦得益。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3.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名句积累:
1、“满招损,谦得益。”
释: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释: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 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3、“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释: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 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 事物困扰。
小结
二、写作特色
分析赏读
1.通过第二段的叙述来看,“庄宗之所以得天 下”在于什么? 答:“忧劳可以兴国”。 2.晋王临终遗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 话简单回答。 答:告知三件憾事,劝庄宗完成遗愿。 3.这两段各自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两段之间 是什么关系? 答:第一段议论,第二段记叙;总分关系。
第三段分析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
答: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 哉!
分析课文
1、找出观点句(论点:)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 2、依据(论据) 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
分析第二段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 用于主谓间,取独 告诉 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 判断句 统治者的确立或即位 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 而 判断句 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一定,应该 接受 并且 在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 用 省“于”,介后 省 “之”,介后 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省“之”, 代“三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