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 公开课

合集下载

2024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归去来兮辞(并序)》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2024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归去来兮辞(并序)》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2024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归去来兮辞(并序)》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让学生理解《归去来兮辞(并序)》的作者背景、创作年代及文学地位。

1.1.2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掌握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技巧。

1.1.3 通过对文本的分析,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文本中的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1.2.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的内涵。

1.2.2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文本的文学特点及历史背景。

1.2.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并学会如何评价古代文学作品。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3.2 通过对作品的鉴赏,使学生认识到真善美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3.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掌握《归去来兮辞(并序)》的作者背景、创作年代及文学地位。

2.1.2 理解并运用文本中的修辞手法。

2.1.3 分析文本的文学特点及历史背景。

2.2 教学难点2.2.1 文本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与理解。

2.2.2 文本的深层次含义及作者的观点阐述。

2.2.3 学生如何将文本中的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通过展示与《归去来兮辞(并序)》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1.2 简要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

3.2.2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文本的创作背景。

3.3 课堂讲解3.3.1 对课文进行逐句讲解,解释生僻词语的含义。

3.3.2 分析文本的文学特点,如韵律、对仗等。

3.3.3 引导学生探讨作者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3.4 互动环节3.4.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

2024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归去来兮辞(并序)》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2024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归去来兮辞(并序)》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2024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归去来兮辞(并序)》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归去来兮辞(并序)》。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文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2)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的选择,追求真实和美好。

二、教学重点1.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诗文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3.诗文意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诗文中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诗文背景和作者生平的了解。

3.诗文深层含义的解读。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陶渊明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文,解决字词难题。

(2)教师点拨,讲解生僻字词的含义。

3.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文意象和表达技巧。

4.探究学习(1)学生思考诗文中的深层含义,提出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分享心得体会。

5.课堂小结6.课后作业(1)朗读和背诵诗文。

(2)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审美追求。

3. 采用对比分析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的深层含义。

4.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诗文相关的图像和资料,丰富教学手段。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归去来兮辞》公开课优秀课件PPT

《归去来兮辞》公开课优秀课件PPT

主题思想的分析
01 归隐思想
深入分析了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表达的归 隐思想,探讨了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02 自然观
阐释了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体现的自然观, 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03 人生观
解读了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的人生观,即 追求自由、独立和真实的生活态度。
陶渊明的人生哲学
01
《归去来兮辞》公开 课优秀课件
目录
• 《归去来兮辞》的作者与背景 • 《归去来兮辞》的内容与主题 • 《归去来兮辞》的艺术特色 • 《归去来兮辞》的影响与评价 • 《归去来兮辞》的实践与应用
《归去来兮辞》的作者与背
01

作者陶渊明的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末期至南朝宋初期的伟大 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田园诗派的创始人。
总结词
辞文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表现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详细描述
辞文中通过对山水田园的细腻描绘,如“木欣欣以向荣 ,泉涓涓而始流”、“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等,展现出一个清新自然、恬静美好的世界,让人感受 到作者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辞文的修辞手法
总结词
辞文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借代等 ,使语言更加优美、生动、形象。
《归去来兮辞》的语言优 美、精炼,学习它可以提 升语言运用技巧,提高文 学表达能力。
文化传承
《归去来兮辞》作为古代 文学经典,通过学习和传 承,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
在思想教育中的应用
价值观引导
人生观启示
《归去来兮辞》中表达的隐逸思想、 自然情感等,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 的价值观。

高三语文归去来兮辞5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PPT课件

高三语文归去来兮辞5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PPT课件
第10页
作文训练
将《归去来兮辞》改写为 记叙文
要求: 1.注意刻画人物心理,表现人物内
心世界;有场景描写。 2.改写时不改变文章原义,忠实于
原文主旨 3.字数800字左右
第11页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再见
第12页
《归去来兮辞》序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栗, 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 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 贫苦,遂见用为小邑。于时风波未尽,心惮远役,彭泽 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认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 倦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 虽切,违已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 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 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 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已岁十一月 也。
第8页
全文主旨
《归去来兮辞》 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 开决裂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 了他脱离官场无限喜悦,想家归隐田 园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
隐居生活向往和热爱。
第9页
艺术特点
• 叙事、议论、抒情巧妙结合, 创造出生动自然、引人入胜 艺术境界。
• 语言自然朴素,洗尽铅华, 带有浓郁乡土气息。
第4页
问题二
怎样了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中流露出某种消极情绪?
➢岁暮年衰--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人生无常--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乐天知命--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痛苦,矛盾
第5页
问题三
怎样挖掘作品中渗透出某种意蕴与情绪
• 重复吟诵 • 寓情于景,寄心于形

2024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归去来兮辞(并序)》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2024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归去来兮辞(并序)》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2024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归去来兮辞(并序)》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归去来兮辞(并序)》的文言文内容,掌握其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解读诗人的情感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运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探讨诗中的主题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归隐思想,反思现实生活中的追求与取舍。

第二章:教学重点和难点2.1 教学重点《归去来兮辞(并序)》的文言文内容理解和解读。

诗中的意象分析和修辞手法的识别。

2.2 教学难点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汇理解。

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归隐思想的内涵。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陶渊明的生平介绍,引发学生对诗人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在创作《归去来兮辞(并序)》时的背景和心情。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归去来兮辞(并序)》,理解诗文的大意。

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自身遇到的疑难问题。

3.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各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共同探讨诗人的情感表达。

3.4 讲解与分析教师对《归去来兮辞(并序)》进行详细讲解,解释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汇。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

3.5 应用拓展学生进行诗歌改写或创作,运用所学的手法和意象。

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和交流。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4.2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和学生的汇报,评估学生对《归去来兮辞(并序)》的文言文内容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

4.3 情感态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态度和表现,评价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第五章:教学资源教学课件和教案设计。

参考译文和注释资料。

相关背景资料和陶渊明的其他作品。

选择性必修下册 归去来兮辞(新教材课内必刷)-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选择性必修下册 归去来兮辞(新教材课内必刷)-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选择性必修下册《归去来兮辞》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归去来兮辞》。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翻译诗句。

(3)分析诗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与热爱。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文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3. 诗文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翻译。

2. 对诗文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陶渊明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文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韵律美。

(2)学生自学生僻字词,查找注释,理解诗文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2)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诗文解析(1)逐句解析诗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2)分析诗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归隐生活的热爱。

(2)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归去来兮辞》。

2. 结合课内所学,课外阅读陶渊明的其他诗作。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内容。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文所表达的情感。

3. 采用对比分析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文的艺术特色。

4. 利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从具体实例中掌握诗文解析方法。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文背景、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谈话法: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

3. 演示法: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归去来兮辞》-公开课课件精选全文

《归去来兮辞》-公开课课件精选全文

已矣乎!寓形宇 内复几时,曷不委 心任去留?胡为乎 遑遑欲何之?富贵 非吾愿,帝乡不可 期。怀良辰以孤往, 或植杖而耘耔。登 东皋以舒啸,临清 流而赋诗。聊乘化 以归尽,乐夫天命 复奚疑!
归思

去 来
归田

归心
自责自慰 (缘由)
归途之乐 室中之乐 园中之乐 田园之乐
直 接 抒 情
自安自得 间
接 抒 情
“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运 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示例:运用了寓情于景、情景 交融的手法。用舟轻快、风吹衣的 飘逸来表现自己归居田园的轻松愉 快,形象而富有情趣,有很强的感 染力。表现了作者乘舟返家途中轻 松愉快的心情。(手法、运用、作 用)
归去来兮,请息 交以绝游。世与我 而相违,复驾言兮 焉求?悦亲戚之情 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 将有事于西畴。或 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 崎岖而经丘。木欣 欣以向荣,泉涓涓 而始流。善万物之 得时,感吾生之行 休。
A.三径就荒(就,近于) B.审容膝之易安(审,觉察) C.聊乘化以归尽(聊,姑且)
D 委:随, 顺从
D.曷不委心任去留(委,委托)
5. 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C )
• A.生生所资(生活) • B.脱然有怀(轻快的样子)
• C.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找)
• D.非矫后所得(勉强去做)
6.与“感吾生之行休”中“行”意义相同的一C项
课外作业
• 完成导学与评估中本课的基础巩固部分的 练习
五个疑问代词
• 田园将芜胡不归(为什么) • 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 • 复驾言兮焉求(什么) • 曷不委心任去留(何) •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哪里)

公开课《归去来兮辞》教案

公开课《归去来兮辞》教案

公开课《归去来兮辞》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归去来兮辞》,使学生掌握诗的基本内容和文学特点,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文内涵,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与热爱,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追求真实生活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2. 诗中意象、情感和哲理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生僻字词的理解。

2. 古代文化背景的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2.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诗文情感的共鸣。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陶渊明及《归去来兮辞》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的韵律美,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

3. 课堂讲解:讲解诗文中的生僻字词、意象和表达技巧,分析诗文情感和哲理。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诗文情感,感受作者对归隐生活的热爱。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特点和意义。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教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

2. 评价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方式进行。

3. 评价学生对诗文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通过写作、朗读等方式进行。

七、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陶渊明的其他诗作,如《桃花源记》、《饮酒》等,进一步了解其文学风格和思想内容。

2. 引导学生关注当代文学中对归隐生活的描写,对比分析不代的文学特点。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归去来兮辞》文本及相关注释。

2. 参考书目:关于陶渊明及其作品的学术论文、评论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设计【课型】教读课【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3、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1、体味作者在述志中渗透出的或喜或悲、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情感。

2、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教学重点】1、落实具体的文言知识。

2、涵咏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自读法、研讨法、诵读法【教学道具】普通课件【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在《桃花源记》中,谁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陶潜。

陶潜不仅仅为世人描绘出了一幅闲适静谧的世外桃源景象,他还带领我们走进了“五柳先生”,感受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

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二、作者简介陶潜(367-427),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田园诗鼻祖。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

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

但是,他生活在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的时期,不为五斗米折腰,从而隐居。

在传统道德理想消失殆尽之际,厌弃仕途,隐遁山林,在自然中寻找精神的慰藉。

三、写作背景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

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

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四、文体特点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

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

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

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

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

一般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

例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五、研读并序Ⅰ、本文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

“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

“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

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

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

“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辞。

Ⅱ、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学生品读并序,思考并序写了几层内容?两层内容:一、描述了就任彭泽的心境。

二、交代了弃官归田的缘由。

原因有三点: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不愿扭曲天性,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②、“饥冻虽切,违已交病”――不愿折节为吏,那冻饿更难以忍受。

③、“程氏妹丧于武昌”――亲妹过世,需要去奔丧。

六、诵读课文通过听录音使学生深切感受本文语言的流畅清新、音节铿锵,自然成韵的特点,使学生在美的情境中走近陶渊明这位田园大师,同时也为诵读打下基础。

要求:注意听停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七、学生通读文章,疏通词句,总结重点字词句式:1、重要实词:役(役使)、谏(谏正、劝止)、觞(酒杯)、策(拄着)、憩(休息)、岫(山穴)、景(太阳)、盘桓(徘徊、留恋不去)、畴(田地)、棹(划船)、窈窕(曲折幽深的样子)、行(将要)、期(至、及)、聊(姑且)。

2、五个疑问代词田园将芜胡不归(为什么)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复驾言兮焉求(干什么)曷不任去留(何)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3、重要虚词:来:来虚词,可当助词讲,无义。

兮:语气词,多用于诗赋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或"呀"。

以:介词(让;用;把;因为;按照;带着);连词(同"而",表修饰;同"而",表并列;表目的,来;才;因为)而:代词(通"尔",你的);连词(表假设,如果;表转析;表并列;表修饰;表承接)之:代词(他们;我;这、此;这样的人,这类人);结构助词(定语中心词之间,的;主谓间取消独立性;宾语提前标志;中心词与补语间,得;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4、古今异义词:是、非、亲戚。

5、词类活用:幼(形-名)、怡(使动)、傲(形-名)、日(名-状)、策(名-动)、时(名-状)、悦(意动)、乐(意动)、琴(名-动)、书(名-动)、棹(名-动)、善(形-动)。

6、通假字:曷。

7、特殊句式:①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②问征夫以前路(状语后置)③复驾言兮焉求(宾语前置)④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状语后置)⑤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宾语前置)⑥乐乎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八、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2、完成课后作业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研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以“归去”两字为核心来解读本文,可以设定以下几个问题:①从何而归去?②为何要归去?③如何归去?④归去以后,如何?⑤归去时及归去后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等等。

(1)从何而归去?引导学生结合课本注释,了解陶渊明出仕及归隐情况。

明确:从官场而归去。

(2)为何要归去?古人不是深受儒家“学而优则仕”思想影响吗?范进、孔乙己等一大批读书人不是每日做着“为官梦”吗?为何做了官的陶渊明却如此毅然决然地离开官场而走上“归隐”之路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加以佐证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第一段作者所流露出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出仕与归田两者孰轻孰重就可知了。

“田园将芜胡不归?””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明确:为自己误入官场而深深地自责自悔。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中的“已往””来者”分别指什么?“今是””昨非”各指什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有庆幸之意,自恕自慰之情;表现出作者对现在辞官的肯定和前半生做官的否定;仿佛是一种醒悟。

小结:所以“归去”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那一份遗世独立的品格。

(3)如何归去?(分组讨论研究)A.作者的行程路线是怎样的?(引导体会: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回家的过程——先乘船,后上陆。

B.你能想象出此时作者怀有怎样的心情?引导体会:“轻飏”、“吹衣”——轻舟摇荡,和风吹衣,表现出冲出牢笼后的前所未有的欢快和迫切之情;前路、晨光;问、恨——归心似箭的心情。

C.这样的心情在下文哪几个句子中可以看出?“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写出作者刚入家门狂喜飞奔的样子(突出强调:载……载……)“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浓浓亲情的自然表现,能不引起作者的欣喜之情吗?“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写出作者举家欢宴、兴高采烈的情景。

作者在这里开怀畅饮,欢喜异常。

D.“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一句写“松””菊”有何作用?庭院虽已荒芜,但松、菊却保存完好,这给作者很大的精神慰藉。

松、菊傲霜耐寒,一向是忠贞坚强的象征,陶渊明更是从来以松明志,以菊寄傲的,写松写菊,从中表现了陶渊明的清高人格。

你能找到有关写松、写菊的诗句吗?(请学生从掌握的诗句中体会“松””菊”的形象特点)E.“松””菊”正是作者高洁形象的化身。

你能用具体形象的文字描述“风飘飘而吹衣”的作者形象吗?这样的形象你能想象到我们古代诗人中的哪一个?小结:以上几句话写出了作者归家及抵家时的欢快喜悦之情,表现了归家之乐,所以文章在句式有了一定的变化,由六字句至四字句,节奏明显加快。

(4)归去以后,如何?A.如果把这些语句加以分类的话,可以分成几个方面?(1)家居生活——“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2)田园生活——“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B.写家居生活时,作者用了哪些动词表现出了闲适、宁静的生活情趣?引导学生体会:引、眄、倚、审、策、矫首、抚等动作。

(想象体会,让学生上台表演)C.生活在如此宁静的生活环境中,作者有什么生活感受?哪些词可以看出?引导学生体会:怡颜、寄傲、易安、成趣等词。

D.作者写田园生活时,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交友——“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出游——“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作者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和亲戚们谈家常,弹琴读书,准备劳作,驾车出游,充分表现出了农村生活的乐趣。

作者向我们展现的是一幅农村田园生活图。

生活在这样的自由王国中,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作者的心境是恬淡的。

E.如何理解“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一句?面对着欣欣向荣的花草树木和涓涓泉水溪流,作者表现出了无限的向往之情和压抑不住的兴奋,可是毕竟已经老之将至,在激动兴奋的同时又产生出无限的感慨,一种晚境凄凉之感袭上心头。

F.作者为何要化这么多的笔墨描写归家以后的生活?这对表达主题、抒发情感有什么作用?作者描写归家以后的生活。

字里行间洋溢着安逸、闲适、宁静的生活情趣,反衬出对官场生活的深恶痛绝。

小结:作者通过一些具体的景物和一些具体的生活细节描写,构成了一种宁静安谧、纯朴自然的意境,使人深深体会到作者那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

(5)归去后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分组讨论研究)我们已经知道作者归田以后充分享受到了人生的乐趣——天伦之乐、交友之乐、农作之乐、出游之乐。

但作为一个封建士大夫,要作出这样的选择是很痛苦的,毕竟他曾受到过的是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

养家糊口,大济苍生。

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

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选择归隐,实在是迫于无奈呀!A.哪句表现出了这样的低沉、伤感的情绪?“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遑遑欲何之?”B.但他毕竟已经厌烦了官场的生活,所以有了一段的思想斗争以后,他立即进一步表明了自己的心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