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硝化聚磷菌与厌氧氨氧化影响因素研究

合集下载

厌氧氨氧化与短程反硝化除磷的耦合.

厌氧氨氧化与短程反硝化除磷的耦合.

厌氧氨氧化与短程反硝化除磷的耦合污水的除磷脱氮一直是污水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污水处理工艺的研究也要求朝着高效,低能耗的方向发展。

厌氧氨氧化工艺实现了最短及高效的氨氮转换为氮气的技术路径,且不需要有机碳源。

反硝化除磷技术实现了脱氮和除磷过程的统一。

厌氧氨氧化菌和反硝化聚磷菌协同耦合作用应该是可以实现污水脱氮除磷功能。

本文采用上流式生物膜反应器富集厌氧氨氧化菌,采用SBR富集短程反硝化除磷菌,采用SBR反应器对两菌种的耦合协同作用进行研究,研究结论如下:1)采用上流式生物膜反应器在已有厌氧氨氧化菌的前提下,控制氨氮与亚硝氮都为70mg/L,HRT=24h的情况下,成功富集厌氧氨氧化菌,反应器对氨氮去除率可以达到94.88%,亚硝氮去除率为93.62%,氨氮与亚硝氮都降为35mg/L 逐渐降低水力停留时间到4h时,氨氮和亚硝氮的去除率分别下降为42.88%和50.48%。

2)在厌氧氨氧化驯化富集过程中,软性填料上污泥颜色会逐渐由黑褐色变为红色,填料上的污泥主要富集于纤维绳内部。

3)采用SBR先以厌氧/沉淀排水/缺氧/沉淀排水排泥方式富集驯化短程反硝化除磷菌,在驯化过程中,厌氧段吸碳释磷以及缺氧段反硝化聚磷效果都比较理想。

再采用厌氧//缺氧/排泥沉淀排水的运行方式启动短程反硝化除磷反应器,启动成功后COD去除率为76.40%,PO43--p的去除率为75.08%,亚硝氮的去除率为91.67%,反应器表现出较好的除磷效果。

4)厌氧氨氧化生物膜放入富集有聚磷菌的SBR反应器中进行耦合脱氮除磷,缺氧段亚硝氮浓度控制在24mg/L时,亚硝氮出去率为95.37%,氨氮去除率为50.56%,磷去除率仅为64.16%,除磷率较前期有所降低。

5)在考察聚磷菌与厌氧氨氧化菌的竞争作用时,在亚硝氮浓度不改变的情况下,提高氨氮浓度时,氨氮去除量维持在8-11 mg/L,而磷的去除率却降至60%以下,低于驯化时的水平。

同主题文章【关键词相关文档搜索】:市政工程; 厌氧氨氧化; 短程反硝化除磷; 耦合; 启动【作者相关信息搜索】:武汉理工大学;市政工程;张少辉;谢凯;。

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耦合反应研究进展

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耦合反应研究进展

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耦合反应探究进展摘要: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是一种重要的微生物过程,可以同时去除氨氮和硝氮,达到高效的脱氮效果。

本文起首介绍了厌氧氨氧化和反硝化的基本原理和反应机制,然后综述了近年来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耦合反应的探究进展,包括反应条件、反应器类型、微生物菌群等方面。

最后,对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耦合反应的进步前景进行了探讨,并指出了将来的探究方向。

关键词:厌氧氨氧化;反硝化;耦合反应;脱氮效果;菌群1. 引言随着水体污染的严峻程度逐渐增加,氨氮和硝氮被认为是最为常见的水体污染物之一。

传统的脱氮方法主要依靠于硝化和反硝化过程,在氧气的存在下进行。

然而,这种方法不仅需要大量的氧气供应,而且还存在着能源消耗、设备复杂等问题。

因此,寻找一种能够同时去除氨氮和硝氮的高效脱氮方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近年来,厌氧氨氧化和反硝化耦合反应作为一种新型的脱氮技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这种反应利用厌氧氨氧化菌将氨氮直接转化为亚硝酸盐,然后反硝化菌将亚硝酸盐转化为氮气。

因此,通过这种反应可以同时去除氨氮和硝氮,从而达到高效的脱氮效果。

2. 厌氧氨氧化和反硝化的原理和机制厌氧氨氧化和反硝化是一种基于微生物代谢的过程,其原理和机制如下:(1)厌氧氨氧化:厌氧氨氧化产生的亚硝酸盐可以用作反硝化菌的底物。

在厌氧条件下,厌氧氨氧化菌利用氨氮和可乐碱作为电子受体,通过反应释放出能量和亚硝酸盐。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NH4+ + 1.5CO3^2- -> 0.5N2 + 1.5H2O + 1.5HCO3^- (1)(2)反硝化:反硝化是指一种将硝态氮(主要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还原为氮气的过程。

反硝化菌利用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并释放出能量和氮气。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NO2^- + NO3^- -> 0.5N2 + 1.5H2O (2)3. 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耦合反应探究进展近年来,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耦合反应的探究进展如下:(1)反应条件:反应条件是影响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耦合反应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反硝化除磷理论、影响因素

反硝化除磷理论、影响因素

当一部份未被还 原为氮 气而处于亚硝酸盐阶段 。所以硝酸盐应
连 续或 分批 投 加以 免造 成 亚硝 酸盐 的积 累。J n i h l ̄用 e s Men od 1 ]
反硝化除磷技术原理 DPB 可以利用02 3 作为电子受体 ,其基于体内的聚 B OD NI H0N 一 反 02 对
省了污泥处理费用;但在缺氧条件下 ,每单位NAD 所产生的 系统在厌氧 段的释磷效果越 好 ,并且在缺氧段的吸磷率随之提 H2 AT 要比好氧条件下每单位NADH2 P  ̄生的AT 少4"左右 ,低 高 。但MLS 过大会导致 反硝化吸磷反应后期出现磷的二次释 P 0o / S
A P NA H2 T / D 比值导致生物产量的降低。
而单独存在 下的吸磷率 、反硝化率与P 储量存在一定的线性关 系。由此 龄短 ,除磷效果好 。双污泥系统 中硝化菌独立于DPB HB h B 可见,厌氧段提供的c 的量直接影响缺氧段反硝化聚磷的进 于固定膜生物反应器或好氧硝{ S R反应器中,硝化和反硝化聚 D O
行,进而影响N、P 的去除效率。 磷各系统的S 可根据 实际运行要求来选定 。避免单污泥系统 中 RT R 长情况下 ,聚磷 菌体内相当一部份P HB因长时间的曝 2 、溶 解氧 ( D0)。厌氧段 的溶解氧浓 度应严 格控制在 硝化S 气而被消耗掉 ,从而导致后续反硝化所需碳源不足的情况。 0 2 / 以下。因为氧的存在不仅影响DP 的释磷能 力及利用 .mg L B 7 H。DP 在厌氧段的释磷量和p 、p B H的大小有关。Ku a b 等 有机底物合成P 的能力。而且 由于氧的存在 ,促进 了非聚磷 HB H下对DPB 在厌氧段的释磷量和H 消耗量进行研究得 Ac 菌的生长 消耗有机底物 ,从而使DP 的生长受到抑制 。实际运 在不同p B 行 中因污泥或污水 回流以及厌氧段未在封 闭条件下运行常会将 出 ,p H的大小对HAc 的消耗量没有影响 ;但随p H值增大NP C ]/ 放磷/ HAc 消耗量)也随之提高 ( 即消耗单位乙酸将会有 氧气带入厌氧 段。为此 ,可在原工艺基础上前置一个厌氧 段实 比值 ( H为8 ,P C 时 / 值降低 ,因此时出现磷酸盐沉 现厌氧段封 闭运行来解决这个问题 。缺氧段的溶解氧浓度应严 更多的磷释放 )。p 淀 ,所i / 值比理论计算值少2%。DP 厌氧状态释磷的适宜  ̄p c 0 B 格控制在05 / 以下 。因为分子态氧不仅与硝酸盐竞争 成为 . mg L

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耦合反应研究进展

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耦合反应研究进展

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耦合反应研究进展摘要: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耦合反应是一种重要的氮素转化过程,在污水处理和废水处理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综述了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耦合反应的研究进展,包括反应机理、关键环节、影响因素以及优化策略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对该耦合反应在实际应用中的挑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1. 引言氮素是地球生物系统中的重要元素之一,但过量的氮素排放会对水体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

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耦合反应是一种将氨氮转化为氮气的过程,被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和废水处理领域。

2. 反应机理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耦合反应的核心是反应微生物的氨氧化和反硝化菌群。

氨氧化菌利用厌氧条件下产生的氨氮进行氨氧化,生成亚硝酸盐;反硝化菌则利用产生的亚硝酸盐进行反硝化过程,将其还原为氮气。

3. 关键环节反应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包括氨氧化过程和反硝化过程。

氨氧化过程主要涉及氨氧化细菌,反硝化过程则与反硝化细菌密切相关。

两个环节的协同作用是实现氨氮转化为氮气的关键。

4. 影响因素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耦合反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环境条件、菌群组成、底物浓度、pH值等。

合理控制这些影响因素可以提高反应效率和产氮能力。

5. 优化策略在实际应用中,为了提高反应效果,可以采用一些优化策略,如增加菌群的多样性、调节环境条件、控制底物浓度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微生物组学和基因工程技术来改良和优化反应微生物。

6. 挑战与展望虽然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耦合反应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其中包括对关键微生物群落的深入研究、反应规律的进一步探索以及技术的改进等。

未来的研究应该重点解决这些挑战,进一步完善和推广该耦合反应的应用。

7. 结论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耦合反应是一种重要的氮素转化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反应机理、关键环节和影响因素,以及优化策略的探索,可以实现对该耦合反应的高效运用。

反硝化聚磷污泥厌氧释磷影响因素研究

反硝化聚磷污泥厌氧释磷影响因素研究

反硝化聚磷污泥厌氧释磷影响因素研究徐 微,吕锡武(东南大学环境工程系,南京210096)摘 要:采用静态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温度、ML SS、VFA浓度、碳源种类等对反硝化聚磷污泥厌氧释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厌氧释磷速率有所增加,但厌氧释磷速率与温度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温度对厌氧释磷的长期作用还有待考察;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污泥浓度与碳源可以有效地强化厌氧释磷效果;反硝化除磷脱氮工艺处理实际生活污水时,建议厌氧池停留时间为4~6h,在工艺首端设置水解酸化池将有利于厌氧释磷效果的强化。

关键词:除磷脱氮;反硝化聚磷;厌氧释磷;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X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1556(2009)03200262043Study on F actors Influencing the Phosphorus R elease of Denitrifying Phosphorus R emoval Sludge in Anaerobic ConditionXU Wei,L U Xi2wu(S chool of Envi ronment Engi neeri ng,S out heast U ni versit y,N anj i n g210096,Chi na) Abstract:The denit rifying p hosp horus removal techniques can solve bot h t he problem of scarcity of carbon and t he conflict of SR T between PAOs and nit robacteria,so it has good application foreground.Since t he p hosp horus release is t he key p rocess of denit rifying p hosp horus removal,it is necessary to investigate t he factors t hat may influence t he p hosp horus release p rocess.This paper discusses a series of test s t hat were operated to st udy t he influence of temperat ure,ML SS,V FA concent ration and carbon source.The result s show t hat t he p hosp horus release rate increases wit h t he rising of temperat ure,but t he relationship be2 tween t hem is not linear and t he long2term impact of temperat ure still needs to be investigated.In a certain range,enhancing ML SS or organic carbon co ncent ration can p romote t he p hosp horus release process markedly.In t he p ractical t reat ment of living sewage,it is suggested to have it stay for4to6hours in t he anaerobic tank,and it will be favorable to add an acidificatio n tank before t he anaerobic tank.K ey w ords:nitrogen and p hosp horus removal;denit rifying p ho sp horus removal;p hosp horus release under anaerobic condition;influential factors0 引 言我国水资源短缺及水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主要湖泊总氮、总磷严重超标,“三湖”(太湖、巢湖、滇池)富营养化问题突出,赤潮现象频繁发生,因此控制二级处理出水中磷的含量已经受到高度重视。

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耦合的研究

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耦合的研究

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耦合的研究前言厌氧氨氧化和反硝化是自然界中的两种氮处理途径。

虽然这两种途径被广泛研究,但其耦合机制的研究仍然相对较少。

本文旨在探究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耦合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未来发展趋势。

厌氧氨氧化机理厌氧氨氧化是指在缺氧的条件下,氨基化合物通过微生物作用而进行的氧化反应。

其机理为:氨基化合物首先被氨氧化菌或反硝化菌氧化成亚硝酸,然后在亚硝酸还原酶的催化下被还原为氮气。

厌氧氨氧化反应可以用以下方程式表示:NH4+ + 1.5 NO2- → 0.5 N2 + 2H2O此方程式说明了氨基化合物和亚硝酸之间的转化关系。

反硝化机理反硝化是指无氧条件下,硝酸化合物通过微生物作用而进行的还原反应。

其机理为:硝酸化合物首先被还原成亚硝酸,然后经过一系列的还原作用,包括硝酸盐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氧化还原酶等催化下,最终转化为氮气。

反硝化反应可以用以下方程式表示:NO3- + 8H+ + 5e- → NH4+ + 3H2O此方程式说明了硝酸化合物、亚硝酸和氨基化合物之间的转化过程。

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的耦合厌氧氨氧化和反硝化在自然界中分别发挥着不同的生态功能,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它们会同时进行,形成耦合过程,即厌氧氨氧化反应与反硝化反应的同步进行。

耦合机制可以被表示为以下方程式:NH4+ + 2NO3- → N2 + 2H2O此方程式说明了厌氧氨氧化和反硝化反应的耦合效应,即氨基化合物和硝酸化合物之间的互换。

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厌氧氨氧化和反硝化具有良好的环境应用前景,因为其可以在自然界中解决氮污染问题。

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厌氧氨氧化反应和反硝化反应的基本机理研究和反应过程的优化。

一些最新的研究还探索了不同基质条件下的反应特性,如PH、温度和营养盐等。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微观分析技术。

其中,微生物学研究可以从菌群分析入手,分离和鉴定微生物类群,并进行功能实验;在分子生物学方面,研究者开展了基因组、蛋白质组和代谢组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并探究相关基因的调控机制;在微观分析技术方面,采用原位荧光技术,直接观察反应微生物的生长状态,并研究其代谢特性。

影响反硝化除磷与厌氧氨氧化耦合的因素

影响反硝化除磷与厌氧氨氧化耦合的因素

影响反硝化除磷与厌氧氨氧化耦合的因素韦启信;操家顺;徐明;周文理【期刊名称】《水资源保护》【年(卷),期】2009(025)003【摘要】氧对厌氧氨氧化菌有毒,但在颗粒污泥和生物膜中的厌氧氨氧化菌对氧有较高的耐受能力,并且聚磷菌能消耗影响氧氨氧化菌生长的氧.厌氧氨氧化菌的生长无需有机物的参与,聚磷菌释磷需要吸收有机物,少量有机物的加入对厌氧氨氧化菌的活性影响不大.亚硝酸盐是厌氧氨氧化菌氧化氨的电子受体,较高浓度的亚硝酸盐对反硝化聚磷有抑制作用,但合适浓度的亚硝酸盐(该浓度可以通过驯化来提高)可以作为反硝化聚磷菌吸磷的电子受体.厌氧氨氧化过程中有硝酸盐生成,反硝化聚磷菌能利用这部分硝酸盐.另外,两类菌都适宜于中温略偏碱性的环境.因此,通过创造同时对厌氧氨氧化菌和反硝化聚磷菌有利的微生态环境,发挥两者在脱氮除磷方面的协同耦合作用,达到高度脱氮除磷,是极有前景的废水厌氧(缺氧)处理研究方向.【总页数】5页(P29-32,44)【作者】韦启信;操家顺;徐明;周文理【作者单位】河海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98;河海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98;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扬州分局,江苏,扬州,225002;河海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9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05【相关文献】1.反硝化-厌氧氨氧化掺杂培养的厌氧氨氧化菌影响因素研究 [J], 王思慧;宋圆圆;刘云曼;郭延凯;廉静;郭建博2.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耦合启动影响因素 [J], 周明俊;毛天广;吴博;孙明;傅金祥;于鹏飞3.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除磷耦合机制 [J], 陈亚;印雯;吴鹏;沈耀良;宋吟玲;徐乐中4.厌氧氨氧化耦合反硝化技术反应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J], 王振毅;李欣宇;赵大密;廉静5.影响厌氧氨氧化与甲烷化反硝化耦合的因素 [J], 祖波;张代钧;张萍;白玉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反硝化除磷工艺及影响因素研究

反硝化除磷工艺及影响因素研究
除 磷 菌 的 大 量 研 究 。 该 细 菌 可 以 在 缺 氧 条 件 下 以 硝 酸 盐 为
聚 磷 菌 极 为 相 似 的 代 谢 特 征 和 同 样 高 的 生 物 除 磷 效 能 。 由
随 着 反 硝 化 除 磷 现 象 的 发 现 , 究 者 开 始 了 对 反 硝 化 4 反 硝化 除磷 工艺 影 响 因素 研 究 研
4 4 电子 受体 .
S 结 语
反硝 化除磷 工艺 将 反硝 化 脱氮 和 生物 除 磷 有机 结 合 , 在 生 物 除 磷 工 艺 中 , 水 中 的 N0 一或 NO 影 响 厌 氧 节 约 了碳 源 和 曝 气 能 耗 , 少 了 污 泥 产 量 , 一 种 可 持 续 生 进 i 减 是 释 磷 进 而 影 响 缺 氧 吸 磷 。 而 缺 氧 吸 磷 效 果 与 硝 酸 盐 量 有 物 脱 氮 除 磷 工 艺 。

2 0 / 围 内 , 氧 吸 磷 速 率 随 C 4 mg I范 缺 O 0 / 0 ~ 0 mg I 相 中 , 同 经 历 厌 氧 、 氧 和 好 氧 环 境 。 主 要 工 艺 形 式 有 低 。王 亚 宜 等 实 验 表 明 , 始 C 共 缺 缺 mg I, UC M U T、 C S S R 等 。单 污 泥 系 统 通 过 硝 化 、 硝 范 围 内 , 氧 阶 段 后 期 水 中 磷 的 浓 度 基 本 为 0 / 且 磷 的 T、 C B F 、B 反 O OD 浓 度 达 到 化 及 强 化 生 物 除 磷 等 过 程 实 现 氮 磷 去 除 , 是 D B细 菌 、 但 P 硝 摄 取 速 率 随 C D 浓 度 的 增 大 而 升 高 。 当 C
化细菌及其他 异 养菌 同时 存 在 于悬 浮 增 长的 混 合液 中 , 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次文献总结主要总结了反硝化聚磷菌污泥的影响及研究,以及对厌氧氨氧化的环境影响因子进行了一些总结。

一、回流污泥与剩余污泥
在上次文献总结中提出的关于聚磷菌吸磷对污水除磷之后,磷的去除的问题,如何将磷移出系统外,使系统中的聚磷菌能够再次高效的反硝化聚磷。

此次看了几个反硝化聚磷菌的应用实例:
通过几个应用反硝化聚磷菌的实际系统发现最后缺氧聚磷经沉淀后,都会有相当一部分剩余污泥排除系统外,而含有高效聚磷菌活性污泥则再次回流进厌氧池中利用。

而剩余污泥中则含有聚磷形成的大量沉淀。

但在系统中如何分离开要排出系统外的剩余污泥及回流污泥,由于本次文献总结较为仓促,暂时没有看明白。

而在实验室规模的单独富集驯化SBR反应器反硝化聚磷菌的阶段有些是并没有分出剩余污泥及回流污泥(周康群,刘晖《反硝化聚磷菌的SBR 反应器中微生物种群与浓度变化》);而实验室规模的反硝化除磷工艺研究中则有排出剩余污泥(鲍林林博士《反硝化聚磷菌特性与反硝化除磷工艺研究》)
二、反硝化聚磷菌除磷污泥系统的影响:
除磷污泥可分为单污泥系统和双污泥系统
1、单污泥系统对反硝化聚磷菌的影响
单污泥除磷系统指的是聚磷菌、反硝化菌、硝化菌等共存于同一活性污泥系统。

但在此系统中,存在硝化菌与聚磷菌的不同泥龄之争, 使除磷和硝化相互干扰同时因为硝化菌是自养型专性好氧微生物, 反硝化菌和聚磷菌是异养型兼性菌, 系统的厌氧/缺氧/好氧交替的运
行工况虽有利于反硝化和除磷, 但是对硝化菌而言却不是理想的环境。

利用单污泥系统同步脱氮除磷时, 需要提供一个好氧段发生硝化反应, 以生成的硝酸盐作为DPB 的电子受体, 因而单污泥系统中的污泥龄设计通常以满足硝化菌的增长, 这不利
于进行反硝化除磷, 尤其是在后置反硝化中。

然而, 单污泥系统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有机物过度地被好氧消耗及反硝化活性的降低, 并且大量的混合液需从好氧段回流到缺氧段以减少
出水中的硝酸盐浓度,因此, 单污泥系统应用较少,最好将硝化系统从总系统中分离出去。

2、双污泥系统对反硝化聚磷菌的影响
新型双泥生物反硝化除磷工艺由两个反应器组成: A2/O- SBR 反应器的主要功能是去除COD 和反硝化除磷脱氮, N - SBR 反应器主要起硝化作用。

这两个反应器的活性污泥是完全
分开的, 只将各自沉淀后的上清液相互交换。

所以说是双污泥系统。

双污泥系统的工艺流程可以实现同步脱氮除磷, 且效果相当稳定, 而且克服了单污泥系统中硝化菌生长和DPB 生长的矛盾,使硝化步骤得到最优控制, 并且出水中的硝酸盐浓度很低。

但双污泥系统需增设额外的处理构筑物, 如沉淀池和硝化池, 同时最大的缺点是在DPB 污泥回流中含有大量的氨氮。

在双污泥系统中氨氮的去除主要受体积交换比的影响, 此比值越大, 去除效果越好。

因而可以看出, 在单、双污泥系统中DPB 都可利用硝化产生的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在缺氧环境中实现反硝化除磷, 但双污泥系统运行更为稳定、处理效果也更好, 其主要原因是该系统中为硝化菌和反硝化除磷菌创造了最佳的生长环境, 且硝化和反硝化
除磷各系统的SRT 可根据实际运行要求来选定。

3、污泥停留时间(SRT)的影响
反硝化除磷工艺的单、双污泥系统由于硝化段设置方式的不同, 其对SRT 的要求也不同。

HA O( 2001 年)对U CT 和A2N 工艺的模拟试验结果表明: 当温度较低时( 如T =5℃) DPB
需要较长的SRT才能在系统中存活, 并且A 2N 工艺的反硝化速度受温度影响较大, 而DP B
的泥龄变化对反硝化速度没有大的影响; 当SRT≥15 d, T≥10℃时, UCT 工艺的脱氮最高。

M erzouki( 2001 年) 等报道SRT反硝化除磷系统的SRT =15 d 时对除磷更为有利, S RT 过长
会出现磷的“自溶”现象。

三、环境对厌氧氨氧化的影响研究
如果要将厌氧氨氧化装置与反硝化聚磷菌装置合起来研究,看反硝化聚磷菌能否利用厌
氧氨氧化产生的硝酸盐聚磷。

首先则需要考虑污水或环境的温度、污水的PH、盐度对两个
系统是否都可用,即厌氧氨氧化菌和反硝化聚磷菌的适用范围接近。

1、温度对厌氧氨氧化的影响
UASB 反应器中厌氧氨氧化反应适宜的温度范围为30~35℃。

在温度从20℃升高到30℃时,出水NH4+-N、NO2--N和TN的平均去除率逐渐升高,分别从百分之七十多升到百分之九十多。

而从35℃到40℃,则去除率降到百分之八十多。

2、PH对厌氧氨氧化的影响
厌氧氨氧化微生物适宜的pH范围为7.5 ~8.5。

当进水pH从8.7降为8.5时,出水NH4+-N、NO2--N和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2. 9% 、85. 8% 和83. 2% ;当pH从8.5降到7.5时,出水NH4+-N、NO2--N和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7. 9% 、98. 2% 和96. 9%;当pH 从7.5降至6.5时,出水NH4+-N、NO2--N和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0. 5% 、69. 6%和69. 3%。

3、盐度对厌氧氨氧化的影响
在刘成良,刘可慧等人的研究文献《盐度对厌氧氨氧化( Anammox) 生物脱氮效率的
影响研究》,利用UASB 反应器,采用厌氧氨氧化( Anammox) 工艺处理模拟废水,经过106 d 无盐运行后,进行加盐试验,探讨盐度对Anammox菌脱氮效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适合Anammox 菌驯化的最初盐度为2.5 g/L;当盐度≤30 g/L时,随着盐度的增加,Anammox 菌的脱氮效率表现为稳中有升的趋势,总氮的去除效率超过75% ; 当
盐度大于30g/L时,Anammox菌的脱氮效率受到显著抑制( p<0.05) ,但这种抑制作用在
盐度低于30 g/L时能够得到解除;在整个盐度试验期间,NH4+-N和NO2---N的去除速率与NO3--N 的生成速率的比值与Anammox 作用的理论值非常接近,说明系统能够比较好地遵
循Anammox 生物脱氮的理论途径.
4、基制对厌氧氨氧化的影响
进水的理论基质比( NO2-和NH4+浓度之比) 为1. 32,但在实际应用中废水中的
NH4+/NO2-比值变化很大。

在李小霞、陆燕勤等人的研究文献《UASB 反应器中厌氧氨氧化菌的影响因素研究》,对各比值1∶1→1.1∶1→0.9∶1→1.2∶1→0.8∶1→1.3∶1→0.7∶
1→1. 3∶1→1. 5∶1的顺序进行后续实验变化影响较小,基质比的适宜范围为0. 95 ~1.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