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旺:灸法的历史渊源和灸的文化内涵的意义
齐国旺:香灸法的渊源及历史延革

齐国旺:香灸法的渊源及历史延革香灸疗法是在传统灸法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创新疗法。
是总结古人经验结合大量临床实践而发明的,是灸法的突破与创新。
而灸法本身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灸疗法的历史。
灸疗的历史起源已难稽考。
但从文物出土、社会发展规律、文献记载等方面探索,远在文字创造前即已萌芽。
火的应用为灸疗的产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偶然的烤火祛病,发展至主动用火烧灼烘烤治病,是一个突破,后发展到用艾施灸,形成了灸法。
因当时尚无文字,故不可能有这方面记载。
现存最早文献记载见于《左传》,公元前518年医缓给晋景公诊病时的一段话,医缓说:“疾不可为也,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
”其中“攻”即指灸法。
“灸”字最早提及的是《庄子》,“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
从中可看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灸疗就已经盛行,且用于预防保健。
1973年出土,公元前168年的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帛书中有两种传本的古代经脉箸作,一种是《足臂十一脉灸经》,另一种是《阴阳十一脉灸经》。
这两种帛书,是目前记述灸法最早的医学文献,当时尚未涉及具体俞穴,也没有体现辨证施治的思想。
《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代,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该书对灸疗的起源、适应症、处方及禁忌症记载较多,为灸疗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有27条论火灸。
魏晋时皇甫谧编著成《针灸甲乙经》。
对全身349个经穴的部位主治,艾灸壮数进行详述,并明确提出28个禁灸俞穴,对后世颇有影响,并先后传入日本、朝鲜等国。
东晋葛洪撰《肘后卒救方》,书中收录多种灸疗方法。
晋隋时医家陈延之,是葛洪后又一位倡导灸疗的先驱,并发展了葛洪的灸疗学说,所著《小品方》虽已亡佚,但其经验在其它文献中有所见,其特点为取穴少,灸壮多。
唐代孙思邈《千金方》在灸法上发明颇多,提倡艾灸与药物结合运用,灸与针并用,注重灸量,为后世灸法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后王焘倍加注重灸疗的应用,提出:“是以御风邪以汤药、针灸、蒸熨,随用一法皆能愈疾,至于火艾,特有奇能。
艾灸的历史与发展

艾灸的历史与发展艾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成为了中医学中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艾灸的历史起源、发展过程以及现代应用。
一、艾灸的历史起源艾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黄帝时代,据史书记载,黄帝时代的医学家神农氏是艾灸的创始人。
神农氏发现了艾叶的药用价值,并将其应用于治疗疾病。
艾叶在古代被认为具有温通经络、驱寒散寒的作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温和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艾灸逐渐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在古代医书《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艾灸的记载。
艾灸在中国古代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风寒感冒、风湿病、消化不良等。
同时,艾灸也被认为可以调理人体阴阳平衡,增强免疫力,提高身体的反抗力。
二、艾灸的发展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艾灸在中国传统医学中的地位逐渐提升。
在宋朝时期,医学家朱震亨撰写了《艾灸甲乙经》,系统总结了艾灸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艾灸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后,艾灸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医学中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在明清时期,艾灸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医学家李时中在《医学入门》中详细介绍了艾灸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并将其列为“十三种治疗法”之一。
此外,明代医学家李时中还提出了艾灸与针灸相结合的疗法,即“针灸艾灸适合”,进一步拓宽了艾灸的应用领域。
三、艾灸的现代应用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艾灸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现代科学研究证实,艾灸可以通过温热作用刺激皮肤,促进血液循环和代谢,增强免疫力,调节神经系统功能,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在临床应用中,艾灸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感冒、风湿病、消化不良、疲劳等疾病。
艾灸可以通过热量的传导作用,温暖经络,舒缓病痛,促进疾病的康复。
同时,艾灸还可以用于美容养生,如艾灸美容、艾灸减肥等。
在现代医学研究中,艾灸也被发现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
艾叶中含有挥发油、黄酮类化合物、维生素等多种活性成份,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等作用。
艾灸的历史与发展

艾灸的历史与发展引言概述:艾灸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艾灸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受到关注和认可。
本文将从艾灸的历史起源开始,探讨艾灸的发展历程,以及现代艾灸的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起源于古代中国1.1 艾灸的起源艾灸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据传说,艾灸最初是由黄帝的医师岐伯发明的。
1.2 艾灸在古代的应用古代医学家将艾灸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风湿病、消化系统疾病和妇科疾病等。
1.3 艾灸在古代医学中的地位艾灸在古代医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二、发展至现代2.1 艾灸的传播与发展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艾灸逐渐传入日本、韩国等国家,并在当地得到发展和推广。
2.2 现代艾灸的应用范围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艾灸不仅可以治疗传统中医学所涉及的疾病,还可以用于调节免疫系统、改善睡眠等。
2.3 艾灸的现代化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艾灸的应用更加便捷和精准,如电子艾灸仪器的出现,使得艾灸疗法更加普及和现代化。
三、现代艾灸的应用3.1 艾灸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艾灸在中医临床中被广泛应用,如治疗慢性疾病、调理体质等。
3.2 艾灸的美容保健作用艾灸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可以用于美容保健,如改善肌肤质地、减少皱纹等。
3.3 艾灸在康复理疗中的应用艾灸在康复理疗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患者加速康复,减轻疼痛。
四、艾灸的未来发展方向4.1 科学研究的深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将继续深入研究艾灸的机制和疗效,为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4.2 国际合作与交流艾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会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医学的理念和疗法。
4.3 个性化治疗的发展未来,艾灸疗法将更加注重个性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艾灸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五、结语艾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珍贵遗产,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被广泛应用的疗法。
玄振香灸发明人齐国旺及其疗法介绍

玄振香灸发明人齐国旺及其疗法介绍齐国旺,出生于中医世家,幼承家学,从事临床及科研工作近二十年。
大学就读于北京中医学院,现任人类自然健康工程研究院副院长,长春中医药大学养生研究所研究员。
国际中医药联盟中医药特色疗法专家。
与中华医学联合会悉尼分会会长袁全生合著《中华玄振香疗法》,在国家级杂志发表《掌握症治规律灵活运用方药》、《小肠有寒其人下重便血》、《玄振香疗法治疗不寐证》等论文,著作《香灸入门》作为“全国香灸从业人员培训教材”由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
根据古方创立了“四合一通脉正骨疗法”。
2000年参加中国传统医药保健新产品博览会荣获华佗杯金奖,2003年参加21世纪第三届国际医药发展大会荣获国际医药学金象金奖。
玄振香灸疗法是依据《黄帝内经》理论,在传统灸疗基础上,不断完善而创新的新疗法,所用药香的配方是以四味君药对应春、夏、秋、冬四气,八味臣药以辅之,十二味佐使药共成之,合计二十四味地道药材以应二十四节气,四气五味俱全,区别于艾条而成为一个药房。
在方法上完善了灸法的定位和定量的问题,因此用于治疗疑难杂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香灸的“调病机,祛顽疾”治疗养生方法,可以直接去除身体的风寒湿邪,调整人体内外阴阳平衡,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各科的疑难杂症。
中国中医科学院傅景华教授评价此法:“以香药取代艾条,更使其范围扩大,而疗效为之益显。
香可助正气,亦可祛邪气。
外治皮肉筋骨,内可调藏府神气。
舒肝胆,沁心脾,馨肺肾,通经络,透关窍,展筋骨,散秽浊,逐寒湿,辟疫疠,除痧瘴,有多少奇功伟力,荟萃于斯。
正可谓焚身成灰化作魂,只有香如故”。
香灸是中医外治法的一种,与其他疗法配合可增强疗效而没有副作用。
一、玄振香灸养生坊铭何谓养生,健身养心,调养生机,延年益寿也。
养生之习,亘古有之,养生之道,贵在调心,且源远流长。
成于秦汉,扬于晋唐,宋元哲人尚重,明清后渐衰。
步入二十一世纪,虽竭力提倡,但未得根本。
当今之世,国泰民安,大众于康寿美乐之心更盛,正所谓福禄寿禧人之所需也。
灸法

灸法的禁忌症
恶劣天气(风雨雷电、奇寒盛暑等) 个人因素(极度疲劳、情绪不安,大汗淋漓、 极度饥饿、饱食等) 某些病症(有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 间) 颜面部,心区,大血管部和肌腱处不可用瘢痕 灸,禁灸或慎灸穴位应慎用
灸法的功用
回阳固脱,复脉救急 疏风散寒,调和营卫 活血化瘀,温通经脉 升提中气,固胎止漏 固摄冲任,回转胎位 培补脾肾,祛病延年
灸的原料
艾,是一种多年生草本 菊科类植物,叶似菊,性 温芳香。 源自用: 散寒止痛,温经止血。
艾绒的制作
《本草纲目》: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 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伤人肌脉。 陈艾易燃易灭,可以减少痛苦 一般用于直接灸的细艾绒,一斤只能制得二三 两。
直接灸
直接灸(化脓灸):细艾绒,麦粒大,上尖底 平不松不紧的圆锥形。 凡心、肝、脾、肺、胰腺、胆囊等内脏疾患
间接灸
间接灸:粗艾绒,蚕豆或者黄豆大,放在姜片、 蒜片等上点燃。
间接灸功用
隔姜灸:呕吐、泄痢、腹痛、风寒湿痹、面瘫、 麻木酸痛等 隔蒜灸:阴疽流注,疮色发白,不红不痛,不 化脓者,也对疮疔疖毒,乳痈,一切急性炎症, 未溃者可灸者。 隔附子灸:外科术后疮疡溃后久不收口。
温针灸:椭圆形枣核 状缠绕在针柄上。 适应症: 风湿疾患,虚弱之症
针灸药,要因病而施
何为灸法
灸法古称灸焫,是一种用火烧灼的治病方法。
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上说:“灸,灼也…”
通俗的说就是利用艾叶做成艾绒在一定的穴位
上采用不同的方法燃烧,产生温热使通过经络 的传导作用达到治病和保健的作用。
齐国旺香灸养生及调理的疾病

齐国旺香灸养生及调理的疾病承岐堂香灸,是在传统艾灸疗法基础上推陈出新,脱颖而出的一种无损伤、无痛苦,寓防于治、寓治于防、防治结合的最新保健方法。
承岐堂的香灸疗法使用的是耀灸,耀灸结合了佛家用香的优点,将中药经特殊工艺制成药香,其优点为易保存贮运,使用过程中不易掉火及药渣,避免药火灼伤,并且燃烧时间可以确定。
此疗法无论从理论和实践都严格遵照无极太极理论指导,又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作支撑和数千年临床实践的检验,提出“调病机,祛顽疾”的伟大论点,结束了“透皮吸收”的历史。
对颈、肩、腰、腿痛,心脏养护,更年期综合症(卵巢保养),肝肾排毒有独特神奇之功。
现在广泛运用于肿瘤、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疑难杂证的保健调理,并取得了很好效果。
妇女保健妇女生理病理特点:根据妇女经、带、胎、产、乳的生理特点,采取相应的保健方案。
月经是天癸、脏腑、气血、经络协调作用于子宫的生理现象,白带是妇女阴道内少量的白色分泌物,与任脉、带脉、脾肾相关,当气血不足,肝脾肾受损之时,就会出现月经不调、白带异常,导致皮肤萎黄、多皱、斑点渐增,肤质变粗糙,弹性降低,容颜渐衰,更年期综合症提前出现。
保健要点1、承岐堂香灸美容保健增加青春活力2、调节脏腑功能(调节内分泌)改善更年期症状,推迟更年期,让女性在不知不觉中度过更年期中老年保健生理病理特点:中年偏于机体脏腑功能健全完善,体质壮实,同时也是机体脏腑功能逐渐衰退的开始,由于工作应酬、生活压力、家庭影响等原因,饮食起居没有规律,易引起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胃病、糖尿病、颈肩腰腿痛等发生。
《内经》讲:“不治已病治未病”,一但发病“犹渴而穿井”,故中老年人有发病较重,恢复缓慢的特点,且“百疾由衰,脾肾为先”,所以中老年人的保健犹为重要,且为保健防病延年益寿,提高生活质量的黄金时机。
保健要点1、针对脏腑衰退肝脾肾为先的特点,增强肝脾肾功能,护肝健脾强肾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2、针对脾胃功能减弱,运化水液作用减弱,易致痰湿停滞、体形肥胖,发生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造成半身不随等疾病,补中健脾,使中气充足。
深入艾灸的历史渊源,振兴中医灸法

深入艾灸的历史渊源,振兴中医灸法2013-09-01“针”和“灸”并称针灸——人们常说的“针灸”是两个不同的治疗方法,“针”是指应用专用的针具刺激人体穴位治疗疾病的方法;而“灸”则是应用燃烧艾叶制成的艾绒,以温热刺激人体穴位治疗疾病的方法。
其发现和使用,可能更早于“针”。
而今,中医界一片慌乱中,灸法亦有成为历史的危机……在城市的大街上,随便问一些过往的男男女女,很少有人知道灸法的存在,有的人回答道:灸法?知道知道,不就是扎针吗?听说国外现在很重视。
呜呼!曾在中国被中医大夫和民间百姓所普遍看重的灸法,如今已不为普通人群所知晓;不再被中医普遍采用。
中国的宝贝——中国的灸法——已经开始失落。
灸法深植于中国文化精髓,曾在我国古代兴盛一时。
古代中国,许多医学大家,虽精通方药和针法,在实际治疗中,则偏爱灸法,比如,被誉为神医的华佗,给患者治疗疾病时就多采用灸法,他一般选用一、两个穴位,每个穴位灸七、八个艾柱,病即痊愈。
晋代葛洪的妻子鲍姑,更擅用灸法,她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了不起的女灸疗专家。
葛洪也许深受其妻影响,所著《肘后备急方》中,共录有针灸医方109条,其中99条为灸方,这说明,灸法在古人心目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重要性还要超过针法。
灸法创造许多奇迹,中国历代医学专家皆对其推崇倍至。
明代龚居中在《红炉点雪》一书中对灸法的疗效有很高的评价:“灸法去病之功,难以枚举,凡虚实寒热,轻重远近,无往不宜。
”《灵枢经》则记载:“灸则强食生肉。
”意思是,灸法有增进食欲,促进人体正常发育的功效。
唐代药王,更是深受灸法之益处。
孙思邈幼时多病,到了中年开始用灸法健身,常“艾火遍身烧”,到了93岁仍“视听不衰,神采甚茂”,甚至年岁过百还能精力充沛地著书立说,书写了震古烁今的医学名著《千金翼方》30卷,并在书中提出:“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
”公元3世纪的《曹氏灸方》;唐代的《外台秘要》、《骨蒸病灸方》;宋代的《黄帝明堂灸经》、《灸膏肓腧穴法》、《备急灸法》;元代的《痈疽神秘灸经》;明清的《采艾编》、《太乙神针》、《神灸经论》等医学著作都述灸法而不言针法。
灸法的起源及时代特征

的 问题 , 葛洪 认为 《 内经 》 中禁 灸 十八处 并 非绝 对 , 在 一 定 情况 下
是 可 以灸 的。陈延 之 , 是 继葛 洪之 后 又一 位 提倡 灸 法 的先 驱 者 ,
其 撰 写 的《 小 品方 》 指出 : “ 夫针术 须 师乃 行 , 其灸 则 凡人 便施 。 为 师解 经者 , 针 灸 随手 而行 ; 非 师所 解 文者 , 但依 图详 文 则 可灸 ; 野 问无 图不 解 文者 , 但 逐病 所在 便 灸之 , 皆 良法 。 ” 他 主 张灸 法取 穴
关键词: 灸法 ; 起源; 进展 中 图分类 号 : 2 4 5 文献标 识码 : B 文 章 编号 : 1 0 0 6 — 0 9 7 9 ( 2 0 1 4) 0 6 — 0 0 8 0 — 0 2
灸 法源 于 远古 , 盛 行 于秦 汉 , 鼎盛 于 唐宋 , 衰落 于 晚清 , 新中 国成立 以后 , 灸 法得 以重 获 生机 。 灸法 从 远古 时期 开始 发 展为 成 熟 的理 沦体 系 , 在漫 长 的实 践 中不断 提 高和 完善 , 最 终 形 成较 为 简便、 实 用 的灸 法 。 在 此过 程 中 , 政治 、 经济、 科 学 技术 、 人 文思 想 等 社会 素 , 对 灸法 在不 同历史 时期 的 特点 起 到 了一定 的作 用 。
8 0
内蒙古 中医药
灸 法 的起 源及 时代 特征
王克 兢 王 淑娟’
摘要 : 通 过 对历代 灸法文献 的研 究 , 阐述 灸法的起 源及历代 医家对灸 法的主要认 识 , 总结 出灸 法的发展 脉络 及不 同时期 灸 法的特 点 , 以
指 导现代 灸法 的运 用 , , 强 调灸 前 刺去 恶血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国旺灸法的历史渊源和灸的文化内涵的意义一般用于针灸术的"灸"。
所谓针灸其实分成两个部份。
"针"就是拿针刺穴道,而"灸"就是使用药物点燃之后去薰、烫穴道,穴道受热固然有刺激,必须注意的是,并不是任何纸或草点燃了都能做为"灸"使用,“艾灸”也并不能直接等同于“灸法”。
从古至今,灸是最古老的传统中医疗法,从原始人发明火就出现了灸法的使用,在人类文明进程及医学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黄帝内经》对灸法做了记载,《庄子》记载圣人孔子“无病而自灸”就是充分的证明。
灸法具有温经通络、祛湿散寒、活血化淤,通过灸火的温热刺激穴位,使全身经络通畅,达到调节人体免疫功能的目的。
灸法,是运用药物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温经散寒的功效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自《伤寒论》提出“火逆”、“火劫”之说后,针法属泻,灸法属补的传统观念就奉行至今,其适应症多被定格为寒湿痹证,给人以一种印象那就是灸疗法只有在虚、寒、痹、久病、偏虚证时才可使用,只补不泻。
其实这仅仅只是走进了艾灸等同于灸法的误区。
真正的灸疗法不但分补与泻,而且临床灸治效应好坏与灸法使用时补泻方法的正确运用是颇为密切的。
中医基本治疗原则是调整阴阳,使之平衡。
阴与阳是相对而言的,补与泻也是相对而言。
西医治病方法是辨别疾病过程中神经系统兴奋(邪气偏盛)和抑制(正气虚弱)的不平衡,制定相对应的调治方案把其调至平衡正常水平的过程。
两种医学基本理论和医学体系虽然不同,但最终目的是一样的,那就是“平衡”。
香灸灸法借助药香“耀灸”,特定剌激因子从腧穴这个“神气游行出入”的门户进入体内,再沿相应经脉通道内达脏腑,直驱病所,激发了神经、调动经脉的功能、使之更好的发挥疏通气血、平衡阴阳的整体作用,使兴奋(邪气偏盛)者得到抑制;抑制(正气虚弱)者得到兴奋(也就是补和泻的作用)。
使受寒气影响的器官感受温热消散,体内沉积的有害物质则受到排泄而消散,血脉受阻的则重新通常,从而达到促使周身气血流畅,经脉疏通,扶正祛邪,除病止痛的目的。
耀灸是一种健康香,通过精选药味,用特殊工艺加工而成,在药味组方方面,大胆突破,将温热寒凉之四气,辛甘酸苦咸之五味,升降出入之药合于一体,合理配伍。
灸法本身应该是既能增强健体补充体质虚弱,又能排除毒物顺畅通脉,具有双重调节作用。
说灸法仅属温补的观点既不附合现代医学基本理论,也不符合中医基础理论。
中国古代传统的中医疗法,有一砭二针三灸四汤药的说法。
而这也恰恰说明了灸与砭、
针、汤药在中医疗法中的重要地位。
而砭(刮痧、拔罐)、针(扎针)、汤药(中药)均已作为保健和治疗手段流行开来。
而唯独灸法却被后世遗忘,甚至被后人直接曲解为灸法等同于艾灸。
而自古就已经形成的灸文化,也理应得到人们的善待和重视。
同时灸法安全、保健、便捷的特点,也更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