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习推荐书

合集下载

自学中医入门书籍顺序

自学中医入门书籍顺序

自学中医入门书籍顺序摘要:一、自学中医入门书籍的重要性1.中医基础知识的重要性2.自学中医的优势和挑战二、推荐的自学中医入门书籍1.《黄帝内经》2.《伤寒杂病论》3.《神农本草经》4.《难经》5.《针灸甲乙经》三、自学中医入门书籍的顺序1.《黄帝内经》2.《伤寒杂病论》3.《神农本草经》4.《难经》5.《针灸甲乙经》四、学习中医的方法和技巧1.注重理论联系实际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3.多参加实践活动正文:自学中医入门书籍对于想要了解和掌握中医知识的人来说非常重要。

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拥有几千年的历史,其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的影响。

然而,中医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使得自学中医具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选择合适的入门书籍,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对于自学者来说至关重要。

在众多中医入门书籍中,《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难经》和《针灸甲乙经》是推荐的自学书籍。

这些书籍都是中医经典著作,内容丰富,涵盖了中医理论、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学习这些书籍的顺序应该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难经》和《针灸甲乙经》。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基础,详细阐述了中医的基本原理和辨证论治方法;《伤寒杂病论》主要讲述了外感病和内伤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是中医临床实践的重要依据;《神农本草经》是对草药的分类和性能进行介绍,对于学习中药知识非常有帮助;《难经》主要是对《黄帝内经》中的一些难点和疑点进行解答,有助于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针灸甲乙经》则是介绍针灸理论和实践的专门著作。

在自学中医的过程中,除了阅读这些经典书籍,还需要注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中医的关键,通过观察日常生活和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

此外,多参加实践活动,如针灸、草药治疗等,可以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参加学术交流、请教有经验的中医师等也是提高自己中医水平的重要途径。

中医经典必读书籍

中医经典必读书籍

中医经典必读书籍中医学生必读的20本书《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介绍及论证了从生活习惯干预到心理干预、从经络原理到经络治病术、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到使用药物原则及注意事项等内容,内容广博,被誉为综合性百科全书。

网友评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学中医者该好好阅读。

《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是上古,先秦,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网友评论:任何事物的出现,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读医书不能脱离成书的时代背景。

《伤寒论》是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内容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

他在《内经》,《难经》等著作的基础上,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经验和自己的临床实践,确定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完整体系,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指导临床实践的医学经典。

网友评论:仲景先师的毕生巨著,它出现就是中医学发展的最高成就。

面对几千年的文化传承,我们理所应当,也该抱着真正求学的心态来钻研祖先们留下来的医术,继续将它们传承和发扬,而不是一味地否定。

《难经》《难经》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学习中医学、掌握传统理论真谛的必读之书。

它成书于西汉末年。

全书以问答释疑的形式讨论了八十一个问题。

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并对《内经》中某些重要问题进行了阐发和探讨。

中医古籍经典书目

中医古籍经典书目

中医古籍经典书目
1.《黄帝内经》:又称《素问》,为中医学经典之一,包含基本理论、病症分类、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的内容。

2.《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应用较广泛的一本书,包括了伤寒、温病、时行疫病等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3.《金匮要略》:是唐代张仲景所著,收集了大量的方剂和治疗方法,对中医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千金方》:是东汉时期的医学著作,内容涉及方剂、诊断、治疗等方面,对中医学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中所编写的药物学著作,收录了数千种草药,对中药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6.《医宗金鉴》:是明代吴鞠通所著的医学著作,内容涵盖了中医学的各个方面,是中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

7.《景岳全书》:是清代吴鞠通所著的医学著作,内容涵盖了诊断、治疗、调养等方面,对中医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8.《医学启源》:是明代张介宾所著的医学著作,主要介绍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方法,对中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9.《温病条辨》:是清代吴瑭所著的医学著作,主要介绍了温病的分类、病因、病症、诊断和治疗方法,是中医学中温病方面的重要经典之一。

10.《难经》:是东汉时期的医学著作,主要介绍了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难点和疑难问题,对中医学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医十大经典丛书

中医十大经典丛书

中医十大经典丛书各经典医书简介1.《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2.《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

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

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

更可贵的是早在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通过大量的治疗实践,已经发现了许多特效药物,如麻黄可以治疗哮喘,大黄可以泻火,常山可以治疗疟疾等等。

这些都已用现代科学分析的方法得到证实。

3.《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3卷。

原题秦越人撰。

“难”是“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

“经”乃指《内经》,即问难《内经》。

作者把自己认为难点和疑点提出,然后逐一解释阐发,部分问题做出了发挥性阐解。

全书共分八十一难,对人体腑脏功能形态、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论述。

但据考证,该书是一部托名之作。

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

该书以问难的形式,亦即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予以编纂,故名为《难经》。

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

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

其中1~22难论脉;23~29难论经络;30~47难论脏腑,48~61难论病;62~68难论俞穴;69~81难论针法。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书目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书目

以下是一些中医临床必读的丛书书目,这些书籍综合了中医理论、临床实践和经验,对于学习和研究中医临床非常有帮助:
1.《中医基础理论丛书》:例如《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

这些经典著作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对于理解中医的思想体系和方法论非常重要。

2.《中医诊断学丛书》:例如《医学四诊类证直诀》、《证候学》、《辨证论治原理》等。

这些书籍系统介绍了中医的诊断方法和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3.《中医方剂学丛书》:例如《本草纲目》、《中药学》、《方剂学》等。

这些丛书涵盖了中药学的基本理论以及方剂的配伍和应用,对于中药的临床应用十分重要。

4.《中医内科学丛书》:例如《伤寒论》、《温病条辨》、《金匮要略》等。

这些书籍详细介绍了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病机、辨证与治疗方法,对于中医内科临床实践非常有参考价值。

5.《中医外科学丛书》:例如《千金方》、《伤寒杂病论》、《针灸甲乙经》等。

这些书籍系统介绍了中医外科疾病的特点、
辨证与治疗方法,对于中医外科的学习和实践非常重要。

6.《中医妇科学丛书》:例如《金匮要略》、《丹溪心法》、《妇人良方》等。

这些丛书介绍了中医妇科疾病的病机和治疗方法,对于中医妇科临床实践非常有参考价值。

这只是其中一部分中医临床必读的丛书书目,还有更多的经典著作和专著可供深入学习和研究。

对于初学者来说,建议选择一部系统介绍中医临床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教材,并结合经典著作进行学习和实践。

另外,师承传统中医临床医生,亲身实践和经验的传授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

【好书共享】10本中医经典书籍(PDF版本)!!

【好书共享】10本中医经典书籍(PDF版本)!!

【好书共享】10本中医经典书籍(PDF版本)!!展开全文《祝选施今墨医案》施今墨(1881~1969),原名毓黔,字奖生,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中国近代中医临床家、教育家、改革家,“北京四大名医”之一。

施今墨毕生致力于中医事业的发展。

提倡中西医结合,培养了许多中医人才。

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治愈了许多疑难重症,创制了许多新成药,献出700个验方。

为中医事业作出突出贡献,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望。

施氏在学术上提倡革新中医,认为中医之改进方法,舍借用西医有关生理、病理以互相佐证,实无别途。

主张从标准化规范化入手,进行中医改革。

他以中医病证名繁杂,有碍学术发展,呼吁统一病名。

他率先打破框框,把西医的疾病名称引入中医诊疗之中。

《丁化民临证备忘录》丁化民(1904~1990),字树诚,河北省丰宁县人。

京城四大名医之一萧龙友之门人。

丁化民治学主张理论联系实际。

如恶阻病为妇科妊娠常见病,丁化民析其病机大致有二,一是肝气郁结,肝血虚燥;二是脾胃虚弱,中脘停痰。

治疗当以和肝、安胃、理血、顺气为法。

丁化民精于临床,涉及面广,在内科、儿科、妇科及肿瘤科等均有一定见解,受到同行及病人的认可。

其临证经验对指导后学颇有益处。

《孔伯华中医世家医学》孔伯华(1884-1955年)现代医家,山东曲阜人。

其祖父为当地名医,孔氏深受其影响。

幼年时攻读经书,并随父宦游各地。

后以母病,遂立志学医。

16岁时,移居河北易州行医,于当地与名医狄虎堂等人交善。

后又于25岁时在北京外城官医院任职,与当时名医张菊人、陈伯雅等共事,切磋学问。

1929年,曾参与奋起反抗当时政府拟消灭中医的活动。

平时喜用并善用石膏,故有“孔石膏”之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全国政协第二届委员。

所著有《八种传染病证治析疑》、《脏腑发挥》等,尚未见付梓。

人称“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更因高风亮节,倍受各界人士尊重。

党中央选定孔伯华担任毛泽东的保健医生。

《泊庐医案释评》汪逢春(1884~1949),名朝甲,号凤椿,江苏苏州人,吴门望族,受业于吴中名医艾步蟾老医生。

中医穴位的书

中医穴位的书

中医穴位的书籍经典著作
1.《针灸大成》:这是一本经典的针灸学著作,包含了穴位的详细介绍和操作方法,是针灸学习者必备的参考书。

2.《中医常用经络穴位图谱》:该书为经络图谱,以图片的形式展示了常用穴位的位置、名称、主治等信息,是中医学习者和爱好者参考的好书。

3.《孙文学堂健康养生穴位大全》:这本书中介绍了许多常见的穴位,适用于各种疾病的疏通和调理,包括按摩、针灸等方法,适合普通读者阅读。

此外,还有《黄帝内经》、《难经》等经典中医著作,这些书籍都是中医学习的重要参考书。

学中医必读的6本医案

学中医必读的6本医案

学中医必读的6本医案中医历史悠久,正因如此,中医的历史上留下了一大批的经典医案。

这些经典医案不仅是中医的宝贵财富,而且对于学习中医的人来说,也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和借鉴价值。

在学习中医时,以下六本医案是必读的。

1. 《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是中医临床的重要经典之一,由汉朝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该书收录了420多个不同的医案,内容涵盖了几乎所有的中医疾病。

这本书是学习中医的必备之书,尤其是对于学习辨证论治的人来说,更是不能错过的。

2. 《伤寒论》《伤寒论》是中医经典中的另一个重要著作,也是汉代张仲景所著。

该书以“寒邪伤人,大抵皆从于风雨寒湿之邪所生也”为基本思路,详细介绍了中医对于风寒感冒等疾病的治疗方法。

《伤寒论》对于中医学以及临床工作的指导作用不言而喻。

3. 《千金方》《千金方》是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所著,是一本集药方和临床医案于一体的医书。

该书主要包括了四部分,分别是伤寒杂病论、千金翼方、千金要方、千金病源方。

这本书不仅对疾病的治疗方法有详细介绍,而且对于中药的使用也有较为详细的解析。

4. 《景岳全书》《景岳全书》是明代医学家张景岳所著,这本书详细讲述了中医理论与临床治疗的方案。

书中涉及的古方和中草药的使用方法都十分实用,对于临床医生来说,有着非常实用的参考价值。

5. 《证治准绳》《证治准绳》是元代医学家王清任所著,此书着重强调诊断和治疗方法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其内容丰富而全面,是建立科学的中医诊疗体系的重要参考之一。

6. 《素问》《素问》是中医主要的理论著作之一,它集结了许多重要的医学思想。

《素问》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了中医理论、疾病的形成、治疗方法等。

因此,《素问》不仅是中医理论的重要依据,也是学习中医治疗方法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以上六本医案是学习中医的必读书目,对于中医的学习和实践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学习推荐书目
按:本书目是网友共同推荐汇集而成,难免存在较多的缺陷和偏颇之处。

由于每个人的视野、角度和契机都不同,适合每个人的学习路径和书目并不一致,本书目仅供大家参考和交流所用,每个中医学习者还当善自思维,寻求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次第。

一、根本经典: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灵枢》)
《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
《神农本草经》
《难经》
这些经典要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时时都要常读常琢磨。

二、源头活水:
中医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根深则叶茂,源远则流长。

对传统文化的不断学习和体认,是中医学习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对中医来说尤其如此。

如下传统文化经典是需要重点涉猎的:
《易经》《易传》
《老子》
其他诸如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天文地理、医卜星相等等,揽观杂学,多多益善。

三、后世著作:
理论综述类:
黄元御《四圣心源》(论阴阳一气之流行颇妙)
郑钦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论阴阳二象之对待甚精)
唐容川《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内经类:
注家:王冰,张志聪,高士宗等;校释:郭霭春;《灵枢经校释》(人卫版)
节选本:《内经知要》
伤寒金匮类:
曹颖甫《伤寒发微》《金匮发微》
刘渡舟《伤寒掣要》《伤寒临证指要》
陈慎吾《伤寒论讲义》《金匮要略讲义》
胡希恕《胡希恕伤寒论讲座》《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
成无几《注解伤寒论》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柯韵伯《伤寒来苏集》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
唐容川《伤寒论浅注补正》
喻嘉言《尚论篇》
汤本求真《皇汉医学》
本草类:
黄元御《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张志聪、陈修园、叶天士《本经三家注》
唐容川《本草问答》
张志聪《本草崇原》
陈修园《神农本草经浅注》
针灸类:
杨继州《针灸大成》
杨维杰《针灸宝典》、《针灸五输穴应用》、《针灸经纬》
周左宇系列著作
谢锡亮《谢锡亮灸法》、《针灸基本功》(入门)
周楣生《灸绳》
导引类:
李少波《真气运行法》
八段锦
医案类:
曹颖甫《经方实验录》
范中林《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李可《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集》
综合、诊断、其他类: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吴谦《医宗金鉴》
黄元御《黄元御医学全书》(黄氏所有著作皆需精读)
李士材《诊家正眼》
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入门类:
陈修圆《医学三字经》、《医学实在易》
李时珍《濒湖脉学》
钱乐天等《医学传心录》
刘力红《思考中医》
栾加芹《用易经开方》
周凤梧《名老中医之路》
补充:
关于版本,典籍白文本: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中医临床必读丛书”系列,质量不错。

校释本:人民卫生出版社的系列校释本,质量不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