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灸法临床应用与研究
灸法调节免疫功能临床研究概况

扩
能 的研 究 是 灸 法 研 究 中 的 热 点 包 括 临 床 研 究 和 实验 研究
, 、 。
显 著低 于 健 康人
,
O K T 才/ O
T K
,
才 比值 显 著
I 患者 g
E
临 床研 究 主 要 是 用 灸 法
,
高 于 健 康 人 经 过 化 脓 灸后
、
水
治疗 一 些 免 疫 性 疾 病 和 与 免 疫 相 关 的 疾
第
卷 年
第 期 月 总第
期
大 理 医 学 院学 报
19
6
9
! 7 l
1 总第
期
勺O U R N
L OF
LI
灸 法 调 节 免 疫 功 能 临 床 研 究 概 况
王
中 医 学教 研 室
斌
大理
(
摘
,
要
本 文 综 述 运 用 中 医 灸 法 治 疗 免疫 性 疾 病 及 其 与 免 疫 相 关 疾 病 的 研
,
O KT
,
才
细 胞 数 目 降低
T
OKT
才/ o
K T才
,
的 比值 纠 正
c
免 疫 性 疾 病 的临 床研 究
支 气管 哮 喘 该 病 系 过 敏 性 的 免 疫
,
细 胞 亚 群 异常 的 比 例 关 系 提 示 化 脓 灸
A
:
是 通 过 改善 免 疫 功 能 和 提 高 取 得 临 床疗 效的
, 。
, ,
究情 况 研 究 表 明 灸 法 不 仅 有 临 来 治 疗 作 用 而 且 能 调 节机 休 的 免 疫 功 能 这 种 调 整 作 用拄 往 是 双 向 的 温 和 的
灸法在临床应用

灸法在临床应用在中医传统疗法中,灸法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其在临床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灸法是指利用燃烧的草药或者其他物质,将温热作用引入人体经络穴位,达到调理脏腑、平衡阴阳、壮阳气、祛病邪等疗效的治疗方法。
下面将从灸法的原理、方法、适应症和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灸法的原理**灸法主要是通过温热刺激经络穴位,进而影响人体的经络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中医理论中,认为经络是联系脏腑、气血的通道,气血通畅,则疾病自然消除。
而灸法可以通过热量的作用,疏通经络,激活经脉气血,改善机体阴阳失调,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灸法的方法**灸法一般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方法。
直接灸是指将燃烧的灸条直接对准患处或经络穴位,让热量直接传导到皮肤和经络,起到温通经络、调理气血的作用。
而间接灸则是将药物灸贴敷于患处或经络穴位,利用药物的温热效应来温通经络、舒筋活络。
不同病症和患者个体情况,灸法的方法会有所不同,中医医师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灸法方式。
**灸法的适应症**灸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适用于许多疾病的治疗。
常见的适应症包括但不限于:1. 风湿痛症:如关节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疼痛症状。
2. 内科疾病:如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月经不调等疾病。
3. 皮肤病:如湿疹、疮疖、痤疮等皮肤疾病。
4. 精神类疾病:如失眠、抑郁症等症状。
总之,灸法在中医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对于许多慢性病症或者功能性疾病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但在使用灸法治疗时,也需注意一些事项。
**灸法的注意事项**1. 灸前要确保患者情绪放松、气血顺畅,避免在饱食、过度劳累、酗酒后进行灸法。
2. 选择合适的灸具和药物进行灸治,不宜使用异物或不明药物进行灸疗。
3. 控制灸热时间和强度,避免灸烫伤皮肤,而造成不良后果。
4. 灸后要避免受风等,避免感冒或者引发新的疾病。
5. 持续进行灸治需间断,注意密切关注患者的体质变化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灸法的临床应用

灸法的临床应用灸法,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作用,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艾灸的作用温散寒邪《素问》:“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
”故用艾灸治疗寒邪为患、偏于阳虚诸证。
温通经络、活血逐痹用于治疗风寒湿邪所致的痹证。
回阳固脱阳气虚脱而出现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的虚脱证,以及遗尿、脱肛、阴挺等都可随证选用。
消瘀散结用于乳痈初期、瘰疬、寒性疖肿未化脓者。
防病保健常灸足三里、大椎、关元等穴,能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施灸材料――艾绒艾叶,《本草》载:“艾叶能灸百病。
”《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
”艾叶经过加工,制成细软的艾绒,更有它的优点:便于搓捏成大小不同的艾炷,易于燃烧,气味芳香;燃烧时热力温和,能窜透皮肤,直达深部。
常用的灸法灸法治疗疾病,已有悠久的历史,先是单纯艾灸,后来衍化为多种灸法,大体分为艾炷灸、艾条灸、温筒灸和天灸等几类。
使用艾炷灸又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
目前临床常用艾条灸或温针灸,其操作方法如下。
温和灸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距皮肤0.5~1.0寸左右进行熏灸,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一般每穴灸3~5min,至皮肤稍成红晕为度。
对于晕厥或局部知觉减退的患者和小儿,医者可将示指、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通过医生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以便调节施灸距离,掌握施灸时间,防止烫伤。
雀啄灸和回旋灸点燃艾条一端,与施灸部位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地移动。
也可以均匀地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
温针灸针刺与艾灸结合使用的一种方法,适合于既需要留针,又需要施灸的疾病。
针刺得气后,将毫针留在适当的深度,将艾绒捏在针柄上点燃,直到艾绒燃尽为止,或在针柄上套置一段1~2cm的艾条施灸,使热力通过针身传人体内,达到治疗目的。
灸法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载)

灸法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转载)=============================发布时间:2009-12-12 13:17房间里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和老师们一起谈论灸法的临床应用,可能老师们都不一定使用灸法,甚至以淡忘了灸法,有的老师可能还认为自己天天在科室利用针灸治病。
患者也以为自己天天都在接受的是针灸治疗,据我自己的观察和与同道们的交流。
其实有些老师使用的方法不过是针刺而已,而有些患者接受的治疗也不过是针刺,其实与灸没有任何关系。
因为针和灸是截然不同,是在中医脏腑经络和辩证论治理论指导之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治疗方法,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针灸两法均产生于很古的石器时代,它们的产生,共同构成了祖国医学体系原始雏型的主体。
在现代两者又都可纳入“非药物,物理疗法”。
也可以讲,是纯绿色的治疗方法,在作用上,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从古至今,每将两者相提并论。
在人们心目中,似乎它们从来就结下了不解之源。
我想这也是医患双方把并未灸,而说成灸的缘故吧。
其实灸法治病古人非常推崇,而我们现在之所以不善用灸法,除了经济(收费低)、时间(相对来讲传统灸法还是要好些时间的)、器具(现代有些单位制作的灸具还是不尽人意)、和对它的治疗机理了解不深外,和大专院校的师生不重视有着非常大的关系、所以主体治疗单位不使用、也是不普及的主要原因。
曾有到我诊所来交流的老师,她曾经担任20余年针灸科主任,看到我给患者做瘢痕灸。
还发出了“你们民间疗法”的感叹。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本来灸法在本科中医专科教材中都有,为什么他们说成是民间疗法,还是有认识上的误区。
殊不知,越是民族的东西,越是世界的,越是民间的,越是整个社会的,现在日、韩等国家对灸法倍加推崇。
照此下去,等我们醒过神来,人家又申请了该国的文化遗产了,这对我们的祖先太不公平了,如果真的那样我们搞中医的愧对祖先啊!我们先看一看古人对灸法的认识。
宋:窦材《扁鹊心书》中云:“阳精若壮千年寿,阴气如强必毙伤,”又云:“阴气未消终是死,阳精若在必长生”。
灸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灸法在临床中的应用灸法,又称艾灸,作为传统中医疗法之一,历史悠久,用途广泛。
在中医传统理论中,灸法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有着独特的疗效。
本文将探讨灸法在临床中的应用,以及其在治疗各种疾病中所起到的作用。
一、灸法的基本原理灸法起源于古代中国,主要使用艾绒或其他植物材料,通过燃烧产生热量,然后将其放在患处或特定经络上,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据中医理论,灸法能够疏通经络、温经散寒、活血化瘀、调节气血,促进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等情况,选用不同的灸法方法,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二、灸法在各类疾病中的应用1. 风寒湿痹:灸法能够温经散寒,对于风寒湿痹引起的关节疼痛、肌肉僵硬等症状有良好的缓解作用。
通过灸法刺激相应的穴位,可以促进气血畅通,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2. 肠胃疾病:灸法对于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消化不良、胃痛等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艾灸作用于胃脘穴,可以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缓解肠胃不适。
3. 妇科疾病:对于月经不调、痛经、更年期综合征等妇科疾病,灸法也具有显著的疗效。
适当的灸法可以调节女性的内分泌水平,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4. 神经系统疾病:灸法在神经系统疾病如头痛、神经痛、帕金森病等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效果。
通过刺激穴位,可以缓解神经系统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5. 其他疾病:灸法还可以用于调节免疫功能、改善睡眠质量、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等。
在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疗中,灸法作为一种天然疗法,被广泛应用。
三、小结灸法作为传统中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前景广阔。
随着人们对中医理论的认可,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选择灸法作为治疗方式。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灸法并不是万能的,适用范围也有限制。
在使用灸法治疗疾病时,应该遵医嘱,选择正规的中医医院进行治疗,以确保疗效和安全。
总的来说,灸法在临床中的应用是有积极意义的,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和亚健康状态具有一定的调理作用。
艾灸疗法及临床应用的论文

艾灸疗法及临床应用的论文艾灸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经过漫长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
本文将介绍艾灸疗法的基本概念、机理、临床应用和疗效,并对相关论文进行综述。
艾灸疗法源于中国古代,是一种利用燃烧艾叶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热刺激的疗法。
艾叶中含有丰富的活性物质,如挥发油、挥发酮、苯酚类化合物和微量元素等,这些物质可以通过燃烧释放出来,通过热力作用和药物作用对人体产生影响。
艾灸疗法的机理较为复杂,主要包括热力作用、药物作用和反射作用三个方面。
首先,热力作用是艾灸疗法的基本机制,艾叶燃烧产生的热量可以渗透到皮下组织,通过热传导和热辐射作用,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新陈代谢和改善组织营养供应。
其次,艾叶中的活性物质可以通过燃烧散发出来,通过吸入或经皮吸收进入人体,起到药物作用,如镇痛、抗炎和抗菌等。
最后,艾灸疗法还可以通过刺激经络和穴位,产生反射作用,调节全身的功能状态和内环境。
在临床应用方面,艾灸疗法可以广泛用于各种疾病的辅助治疗和保健。
研究表明,艾灸疗法对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具有调节作用,可以改善睡眠质量、缓解焦虑和抑郁等精神疾病。
此外,艾灸疗法还可以改善消化系统功能,促进食欲和消化液分泌,对于胃病、肠道功能障碍等疾病有一定疗效。
艾灸疗法还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对于免疫功能低下、频繁感冒等症状有明显改善。
此外,艾灸疗法还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代谢产物的排泄,对于肌肉酸痛、关节炎等疾病有一定疗效。
有关艾灸疗法的研究论文较多,其中一篇题为《艾灸治疗耳鸣180例疗效观察》的论文报道了艾灸疗法在耳鸣症患者中的应用。
该研究通过观察和统计180例耳鸣症患者接受艾灸疗法的临床疗效,发现艾灸疗法可以显著缓解患者的耳鸣症状,有效改善患者的听力和生活质量。
另外,一篇题为《艾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0例临床观察》的论文也报道了艾灸疗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应用。
该研究通过观察和统计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接受艾灸疗法的临床疗效,发现艾灸疗法可以显著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功能恢复。
动力灸联合针刺疗法配合心理疏导治疗颈椎病的临床应用

的《 医 病 证 诊 断 疗 效 标 准》中颈 椎 病 的 诊 断 依 据 制 中
针进行针 刺 , 开 毛 孔 、 管 ; 风 池 穴 针 刺 方 向对 喉 避 血 ② 结 J1~12寸深度 为宜 强刺 激 ; 颈部 夹脊 穴呈 4 。 , . ③ 5 角 进针 , 深刺 2 25 , ~ . 寸 得气 后行 捻转 泻法 ; ④其 余各 穴采
灸 的基础 上发展创新而成的一种治疗技术 , 该疗法将 灸法
如下 : ①呼吸训练和放松 治疗 ; ②支持性心理疗法 , 即进 行 医学知识 的讲解 及心理 保健教 育 ; 心 理暗示 疗 法 ; 认 ③ ④
知治疗 j一般在恢复期 患者感 觉疼 痛症状 缓解 , , 颈部 功 能改善 , 而 出现认知偏 离和行 为误差 , 从 中断常规 治疗 , 这
用常规手法行针 ; ⑤行针 得气后 , 重庆 巴 山仪 器厂 生产 用
的仙 鹤牌 C 3 Q一 6型特 定 电磁 波 ( O ) T P 治疗 仪进 行 颈部 局部 照射 , 其温度 以患者能耐受为宜 ; 每 日行针 1 , ⑥ 次 每
定 。①颈 、 背疼痛 , J 肩 头痛头晕 , 颈部板硬 , 上肢麻木 ; ②
法 : 5~8支艾条点燃后 , 将 将浸泡过药液 的红 布平铺 于操
院康 复科 门诊 ( 2例 ) 住 院 ( 8例 ) 者 , 3 和 6 患 随机 分 为 2
组 。治 疗 组 5 O例 , 3 男 2例 , l 女 8例 ; 龄 3 — 7岁 , 年 4 7 平
作 台上 , 次在红 布上 放置皱 纹 纸 ( 依 或棉 纸 ) 燃烧 的艾 及 条, 并将其 卷起 , 裹 , 后乘 热可在 需治 疗部 位施灸 , 包 而 同 时配合 以推 、 、 、 、 、 按 揉 点 抖 震等推拿手法 , 力度适 中 , 热力
动力灸结合针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研究陈莉秋

·中医中药·动力灸结合针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研究陈莉秋,张娜,马庭秀,刘立飞,朱敏【摘要】目的观察动力灸结合针刺疗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其中,治疗组100例,采用动力灸结合针刺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100例,仅给予单纯针刺疗法进行治疗。
治疗3个疗程(21d)后统计并比较两组疗效,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
结果使用传统的单纯针刺疗法后,对照组治愈5例,好转73例,无效22例,总有效率仅为78.0%;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采用动力灸结合针刺疗法后,治愈14例,好转76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90.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动力结合针刺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单纯针刺疗法。
因此,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动力灸;针刺;康复【中图分类号】R681.533.1R24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152(2013)02-0265-02Clinical Study on Motive Moxibustion and Acupuncture in Treating Prolapse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CHEN Li-qiu,ZHANG Na,MA Ting-xiu,et al.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Bengbu Medicine Col-lege,Bengbu233040,Anhui,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motive moxibustion,acupuncture on prolapse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Methods According to random sample the200subjec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therapy group in which100cases were treated by motive moxibustion and acupuncture and comparison group in which100cases were treated by pure acupuncture.The curative effects after3periods of treatment(21days)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Results The100cases of prolapse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treated in therapy group,14cases were cured,76cases were improved,10cases were ineffective,the total effec-tiveness rate being90.0%;The100cases treated in comparison group,5cases were cured,73cases were improved,22cases were ineffective,the total effectiveness rate being78.0%.A huge difference in total effectiveness rate exis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Conclusion The effect of motive moxibustion and acupuncture on prolapse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is better than that of pure acupuncture,and has a significant clinical directive function.【Key words】Prolapse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Motive moxibustion;Acupuncture;Rehabilitation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康复科临床常见病,患者最多见的症状为疼痛,可表现为腰背痛、坐骨神经痛,典型的坐骨神经痛表现为由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至跟部或足背的放射痛,这些不适症状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痛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元时期,不仅灸疗方法之为应用,对灸法的
理论有了较大发展,刘守真认为灸法有“引热外出 ”和“引热下行”的作用,主张热症用灸。朱丹溪 完善了“热证可灸”论,认为“火以畅达,拔引热 毒,此从治之意”,“大病虚脱,本是阴虚,用艾 灸丹田者,所以补阴阳,阳生阴长故也。”阐发了 热证,包括实热与虚热均可用灸法“泄引热下”, “散火祛痰”、“养阴清热”。
三、 灸 法 的 适 应 症
? 1、灸法的适应症和针法一样,是十分 广泛的,各科都有其主治病症。凡内、外 、妇、儿、骨、伤、皮肤、五官等各科疾 病都可以运用灸法进行治疗。据不完全统 计最近出版的灸法专著和灸法论文中所涉 及的病种有一二百种之多。
? 许多新灸法应运而生,各种灸法灸具也
不断问世,如有了无烟灸条,灸柱以及艾 段。以及用高科技手段创新的灸法:各种 艾灸仪,电热灸,红外灸。在灸法理论上 也有了新的发展,提出了艾灸热性传感的 理论。
从中国石器时代的氏族公社时期直到现在
灸法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源于用火, 流行于春秋,鼎盛于唐宋,成熟于明代,衰 落于清代,复兴于新中国”。现在,灸法作 为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已被广泛 应用于临床治疗活动中,灸治方法日益丰富 ,防治范围不断扩大。对灸法机理的研究也 日益深入,对国外针灸界的影响越来越大。 并展示了广阔的前景。
明清时期对灸法记载较多的《寿域神方》
第一次运用了艾条灸法。并在此基础上发展 为艾绒和药末混合制成的“雷火神针”、“ 太乙神针”。清代吴亦鼎所著《神灸经论》 是系统的灸法专著,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灸 法,并注重侯脉,辩证的重要性。清代在灸 疗方法上首次运用了“针上烧”,也就是温 针灸。尽管在清代由于封建统治者认为针灸 “袒衣露怀,有伤大雅”,极力禁止,但灸
二、灸法的作用
1、疏风解表,调和营卫。 2、通经活络,活血化瘀。 3、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4、升提中气,温阳举陷。 5、培补脾肾,温阳利水。 6、回阳固脱,复脉救急。 7、强壮元阳,固摄冲任。
8、引导实热,附火外发。 9、养阴益气,散火除热。 10、灸火畅达,拔引热毒。
11、消瘀散结,祛腐生肌。
12、调整脏腑、消除疲劳。 13、扶正祛邪,协调阴阳。 14、强身保健,祛病延年。
现代医学对灸法的作用也做了大量研究,一些 中医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通过大量的实验室和临
床研究发现灸法具有 :
1、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 免疫能力。 2、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 3、调节血压。 4、对血液循环系统可产生较大影响:其中包括影响 血液的成分,增强由细胞数量和吞噬作用,增强红 细胞对血小板的调节作用,应用于各种出血性疾病 。
5、增强组织的吸收能力,使吸收能力旺盛;包括胃 肠吸收能力,炎症病理产生物的吸收能力,出血后 瘀血的吸收能力。
6、灸对呼吸、消化、生殖系统有一定影响。 7、对炎性病灶起到抑制作用。 8、镇痛作用。 9、血行的促进作用;灸可使血行旺盛,对血行障碍 而产生的种种疾病,炎症,肿胀卓有疗效。
10、加强自然治愈能力。使全身生理功能好转。
一、 灸 法 源 远 流 长
? 灸法的发展,源远流长,当人类知道用 火以后使古人类的生活发展发生伟大的飞 跃和变革。在火被广泛应用之下,促使灸 法治疗的产生,从无数次的火灼烧伤之中 ,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从而产生了最原始 的灸疗,古称“灸焫”。
?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葬于公元前 168 年)出土的古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 十一脉灸经》是目前最早记载灸法的医学文献, 二书的成书年代,最晚在春秋时期。在同时土的 其他医学佚书中还记载了许多灸法治疗的经验, 这是《黄帝内经》前期的珍贵文献。
动力灸法临床应用与研究
------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灸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南京市名中医 陶崑
灸法是一种用火治病的方法,追溯起
源,虽无确切佐证可凭,但它是人类文明 的产物,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同疾病做斗 争中发明的一门科学,作为中医临床治疗 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中华大地上已流传 了数千年之久,代代相传,至今不息。
?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不少医疗专著和非医疗著作 中,对灸法治疗都有描述,如《左传》首次记载 灸法治疗的是《庄子 ·盗跖》篇成书于战国至春秋 时代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医学理论专著 。该书对灸法有更为直接的论述。这说明春秋战 国时期灸法已经开始流行。
最早的灸法专著是三国时期曹操的儿子曹翕所著
的《曹氏灸经》。此后晋代黄甫谧所著的《针灸甲 乙经》,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宋代王执中 的《针灸资生经》等对灸法都产生了重大贡献,用 灸法治疗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并出现在临床中把灸 疗和药物结合起来的隔物灸治疗方法。如隔蒜灸, 隔豆鼓灸,黄蜡灸,隔盐灸等,以及天灸法治疗的 记载。宋代窦材所著的灸法专著《扁鹊心书》记载 用药物麻醉后再施灸,以减轻患者的火灼之痛。同 时还出现了用某些刺激性药材(白芥子泥,毛莨叶 ,斑蝥等)涂敷于皮肤上使之麻木,然后施灸以减 少灼痛的无痛施灸方法。
? 灸法通过对身体的某一部位进行固定
的温热刺激,依靠经络的传导,激发和调 动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从而达到扶正祛 邪、治愈疾病的目的。
《灵枢 ·官能》篇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唐代名医孙思邈也说:“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 非良医。”明代《医学入门》更进一步指出“凡药 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这不仅强调了灸 法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针和灸的作用是各有特 点,各有所长,在临床上合并应用,相辅相成,相 得益彰。这种综合治疗,能充分发挥针法和灸法的 长处,提高针灸临床的疗效。
法仍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
近代针灸,虽然出现了“重针轻灸”的现象,
但灸法仍有大的发展,许多创新的灸法,应运而成 。据统计,各种灸法已达到 100多种。各种灸法著作
不断问世,其中具代表性的有肖少卿,陶航所著《 中国灸法治疗学》,张仁刘坚所著《中国民间奇特 灸法》,张奇文所著《中国灸法大全》,吴焕淦所 著《中国灸法学》,谢锡亮所著《谢锡亮灸法》, 陈日新所著《腧穴热敏化 —艾灸新疗法》,周楣声 所著《灸绳》,王富春所著《灸法医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