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灸法及其临床应用
中医定向透药疗法

中医定向透药疗法
简介
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是一种古老而被广泛应用的传统中医疗法之一。
它的核心理念在于通过采用透皮渗透或其他途径让药物直接进入病灶部位,从而提高疗效,减少药物损失,降低毒副作用。
相比于口服等传统用药方式,此疗法具有药物使用效率更高、作用快、不经过消化吸收系统、对胃肠道无负担等优点。
原理
中医定向透药疗法基于中医理论中“穴位灸法”的思想。
根据穴位的络脉走向、血脉经络的分布特点,疏通经络、通血脉、消周围邪气、引导药物直达病灶,以求达到治疗目的。
常用途径包括经络透药、经皮穴位透药、筋骨透药等。
应用范围
中医定向透药疗法适用于各种疑难杂症,特别是皮肤病、风湿类骨伤痛、神经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的治疗。
在现代医学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临床实践证明中医定向透药疗法在结合西医治疗时所取得的疗效优势,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有效的治疗选择。
实践与进展
随着医学技术和理论的不断发展,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正在得到更为深入的探讨和实践。
不少专家学者陆续提出各自的应用经验和疗效案例,同时也有更多的临床试验和科学研究在进行。
透药技术的改进、疗效的提高以及对其机制的深入研究,将不断推动中医定向透药疗法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结语
中医定向透药疗法作为中医药传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渐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
在医疗体系中,结合现代科技,通过合理运用和发展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有望为更多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为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中医定向透药疗法中医护理方案优化

中医定向透药疗法中医护理方案优化一、中医定向透药疗法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是指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将药物透入特定的穴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该疗法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对于一些慢性病和难治性疾病具有显著的效果。
1. 理论基础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是基于中医经络学和穴位学理论而发展起来的。
根据中医经络学理论,人体内部存在着12条经脉和365个穴位,这些穴位分布在全身各个部位,并且与内脏、器官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人体内部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治疗原理中医定向透药疗法主要是通过将药物透入特定的穴位,使其直接作用于相应的组织和器官上,从而达到治疗作用。
与传统口服或注射药物相比,中医定向透药疗法具有以下优点:(1)局部作用: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不会对全身产生影响,减少了不必要的副作用。
(2)快速有效:药物直接进入病变组织,起效迅速,治疗效果显著。
(3)可控性强: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将药物透入特定的穴位,可以精确控制药物的剂量和作用范围。
3. 临床应用中医定向透药疗法已经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1)风湿类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2)神经系统类疾病:如帕金森综合征、脑卒中后遗症等。
(3)消化系统类疾病:如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胃炎等。
二、中医护理方案优化中医护理是指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采用针灸、按摩、艾灸等手段对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的一种方法。
中医护理具有温和、安全、无副作用等特点,已经成为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以下是中医护理方案的优化建议:1. 个性化定制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不同,因此在制定中医护理方案时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定制。
例如,对于肝病患者,应该采用清肝明目、活血化瘀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于心脏病患者,则需要采用安神定志、舒筋活络的方法进行治疗。
2. 综合运用中医护理并不是单纯地使用针灸或按摩等手段进行治疗,而是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
扶阳透灸,温暖寒冬

扶阳透灸,温暖寒冬
经常乏力、出汗?
天气一变化很容易就感冒咳嗽?
经常痛经?
小腹总是比较凉?
冬天常常手脚冰冷?
食腥辣寒凉食物易腹泻?
总是肩颈不适、腰背发凉或出现膝盖关节疼痛?
怎么办?
扶阳透灸,您可以了解一下哦~
扶阳透灸是中医外治的一种传承,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此灸法穿透力强,药借热力、热借火力,通过化有形,开玄府,透筋脉、直达病灶,比旧式传统艾灸疗法更有效和安全。
扶阳透灸主要适用于以下情况:
1:体虚引起的儿童感冒、发烧、咳嗽、食积、盗汗、自汗、食欲不振、腹泻等。
2:女性伴有宫寒痛经、乳腺增生、子宫肌瘤、卵巢囊肿、月经不调、子宫脱垂、盆腔炎、产后头痛、产后风等寒症。
3:男性因前列腺增生引起的尿频、尿急、尿不尽,阳痿、早泄等。
4: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中老年人各种颈肩腰腿、关节疼痛、肩周炎等。
扶阳透灸的功效
1:促进身体的出汗排毒:扶阳透灸艾灸仪是根据穴区灸法原理研制而成,在使用时,患者整个穴区的皮肤也就会均匀的受热起来。
在使用艾灸仪器过程当中,肌肤的毛孔也会得到舒张,从而产大量的汗液,身体的毒素就会随着汗液慢慢排出体外,实现了排毒和促进代谢的作用
2:改善身体微循环:在艾灸前,身体内的微循环流速很慢,但在艾灸之后,身体逐渐发热,从而使身体微循环的红细胞气流会加快,
人们全身的皮肤会逐渐地变红,面色也会十分地有光泽且红润,最终会呈现出充满活力的状态。
3:提高免疫力:使用艾灸仪艾灸能够有效地预防感冒,同时还能增加身体的抵抗能力。
4:安眠作用:艾绒中的有效物质能够渗透到皮肤,艾灸后能使人更容易进入睡眠状态,而且睡眠质量也会得到提高,疲劳感也能很快得到消除。
针刺配合透灸治疗失眠临床

[1]李仲廉. 临床疼痛治疗学[M]. 第 2 版. 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 社,1999: 336.
[2]赵定麟,李家顺,李国栋. 下腰痛[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 版社,1990: 154.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南京: 南京大学 出版社,1994: 214 - 215.
[4]杜震,邵萍,何永淮,等. 电针华佗夹脊穴与药物治疗腰椎间盘突
出症比较分析[J]. 辽宁中医杂志,2009,36( 9) : 1566 - 1569. [5]孙国杰. 针灸学[M]. 上海: 上海科 学技术 出 版 社,2000: 242 -
243. [6]杜震,邵萍,何永淮,等. 电针华佗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32
2012 年 10 月 1 日 第 10 期 No. 10 1 Oct. 2012
中医学报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第 27 卷 总第 173 期 Vol. 27 Serial No. 173
针刺配合透灸治疗失眠临床研究*
Clinical Research on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Penetrating Moxibus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Insomnia
例临床观察[J]. 中医杂志,2009,50( 7) : 617 - 619. [7]吴艳荣,张海山,高希言,等. 温针齐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93
例临床研究[J]. 中医杂志,2009,50( 12) : 1096 - 1099. [8]郭纪涛,戴琪萍,裘敏蕾,等. 电针夹脊穴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膝关
每日 1 次,10 次为 1 个疗程,治疗 3 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 60 例患者中痊愈 33 例,显效 15 例,有效 9 例,无效 3 例,有效率
中医常用技术操作指南

中医常用技术操作指南一、温灸1. 立刺法- 方法:将针刺入皮肤,插至穴底或达到预定深度,然后用灸贴将艾绒置于针眼上,点燃灸贴,让其燃烧至灰尽灭。
- 适应症:治疗风寒湿痹、腰腿冷疼等寒湿病证。
2. 透刺法- 方法:将针头直接穿刺皮肤,使针穿透皮肤,并且达到预定深度。
不用插得太深,一般深度为0.5至1.0厘米为宜。
- 适应症:治疗痹证、拘挛及外伤等症。
二、拔罐1. 干法拔罐- 方法:在罐底或患者皮肤上涂抹一些润滑剂或保健油,在影响部位表面加火灸或用引火器将罐顶加热后,立即迅速倒扣于皮肤部位。
- 适应症:可治疗寒性病证、肺燥声嘶、筋骨疼痛、腹满便秘等症。
2. 水法拔罐- 方法:预先将青竹罐内装入热水并将其加热,待加热的热水达到一定温度,即将罐口迅速贴紧于皮肤部位上,热气将使罐内压力下降,罐与皮肤部位间形成负压。
- 适应症:可治疗皮肤下淤血、乳腺病、牙痛、头痛、高血压等病症。
三、针灸1. 穴位定位- 九宫定位法:使用人体穴位图在经络方位上确定穴位位置。
- 经口定位法:以口角为中心,根据牙的位置及牙列的差异确定穴位。
- 骨骼定位法:以骨骼、韧带等为标志,测算出穴位在肢体上的准确位置。
2. 操作要点- 用力适中:一般是针入皮肤之后,用力再次向下扎,直到感觉到与皮肤有一定的阻力。
在进针过程中不应大力旋转和前后移动针身,避免损伤周围组织。
- 长针短养:插针后,不能剪过长或放太短,过长就会伤到内脏,太短就会影响疗效。
- 法度有度:操作过程要施法有度,不可过分猛烈,避免刺伤穴位或损伤周围组织。
操作顺序要清晰,可以先左右对称穴位轮流针刺,或者从上到下、从外到内逐步进行。
四、推拿按摩操作要点- 掌握手法:操作者需在深切了解其操作的基本原理和穴位,掌握不同推拿手法和力度,自然而然地按摩到相应的穴位及经络上,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行气、防治疾病之目的。
- 把握时间:操作时间一般在10至15分钟之间,力道要随着时间的推进而渐渐加强。
杨兆刚教授应用“透刺法”临证举隅

摘
要
现 介 绍杨 兆 刚教授 应 用 的 5种 “ 刺法 ” 透 :横 刺 沿皮 透 、斜 刺 平 透 、直 刺 深 透 、定 向 深透 、弯刺 透
灵活性 多样 性
穴 。 “ 刺 法 ” 灵 活 多 样 ,为 一 些 顽 疾 开 辟 了 新 的 治 疗 途 径 。 透 关 键 词 “ 刺 法 ” 举 隅 透
疗 效 : 7 E 后 病 人 口 歪 减 t
轻 ,能 抬 额 、闭 目 , 1 程 后 鼓 疗 腮 不 漏 气 ,面肌 运 动 正 常 ,继 续
巩固治疗 1 程 。 疗
难 以人 眠 ,纳 可 ,二 便 调 ,舌 紫 黯 ,舌 尖 红 ,苔 白 ,脉 弦 。
诊 断 :中 医 :坏 疽 ;西 医 : 脉管炎 。
症 2 3例 报 告 . 与关 节损 伤 杂 志 ,19 , 4 骨 91
6. 2
1 龚全 德 等 . 椎 间 盘 突 出 症 的诊 2 腰 断 及 其 推 拿 治 疗 .按 摩 与 引 导 , 18 , 9 9
( . 1 3) 4
2 赵 景 谕 .显 微 外 科 手 术 治 疗 腰 椎 0 间 盘 突 出 症 .中 华 骨 科 杂 志 , 18 ,9 1 99 . ( 稿 日期 :2 O 收 O 2年 4月 1 日 ) 0
关 、合 谷 捻 转 泻 法 ;上 星 、百 会
捻 转 补 法 。 留针 3 r n 1 0 i , 2次 为 a
1 程。 疗
来 求 针 灸 治 疗 。现 患 者 右 足 端 麻
木 ,趾 端 破 溃 , 色 紫 黯 ,剧 痛 , 活 动 及 站 立 时 稍 轻 ,夜 间 为 重 ,
症 . 国 中 医 骨 伤 科 杂 志 , 19 中 90,6 ( ) 6 4 ,4
《2024年“相对穴”内关与外关透刺、透灸干预下的红外热成像特征研究》范文

《“相对穴”内关与外关透刺、透灸干预下的红外热成像特征研究》篇一相对穴:内关与外关透刺、透灸干预下的红外热成像特征研究摘要:本文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研究内关与外关透刺、透灸干预下的穴位温度变化特征。
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的高灵敏度和非侵入性特点,对相对穴位在透刺和透灸干预过程中的热变化进行实时监测,旨在揭示中医针灸治疗中的热学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一、引言中医理论中,穴位是人体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整脏腑功能、平衡阴阳、调和气血。
内关与外关作为一对相对穴位,在针灸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
近年来,红外热成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中医穴位研究中,其非侵入性和高灵敏度的特点使得穴位温度变化可视化,为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
二、材料与方法1. 研究对象选择符合实验要求的健康成年志愿者若干名,排除患有皮肤疾病或感觉异常的个体。
2. 方法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对内关与外关穴位进行实时监测。
在透刺和透灸干预前后,记录穴位温度变化,并对比分析干预前后的红外热图。
3. 透刺与透灸干预透刺法采用毫针刺入内关与外关穴位,透灸法则在相应穴位施加艾灸。
三、实验结果1. 透刺干预下的红外热成像特征内关与外关透刺后,红外热图显示穴位温度明显升高,且温度变化在短时间内达到峰值后逐渐恢复。
透刺后,内关与外关的温度变化呈现出一定的对称性。
2. 透灸干预下的红外热成像特征透灸干预后,红外热图显示内关与外关穴位温度持续升高,且温度变化范围较透刺更大。
透灸过程中,可观察到热量的扩散和传导现象。
3. 对比分析对比透刺和透灸干预前后的红外热图,发现透灸干预下的温度变化更为显著,且热量扩散范围更广。
内关与外关在透刺和透灸干预下均表现出一定的对称性,但具体温度变化存在差异。
四、讨论本研究表明,内关与外关透刺、透灸干预下,穴位温度均发生明显变化。
透刺法主要通过针刺刺激穴位,使局部温度升高;而透灸法则通过艾灸的热力作用,使穴位温度持续升高且范围更广。
《2024年“相对穴”内关与外关透刺、透灸干预下的红外热成像特征研究》范文

《“相对穴”内关与外关透刺、透灸干预下的红外热成像特征研究》篇一相对穴:内关与外关透刺、透灸干预下的红外热成像特征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相对穴位“内关”与“外关”实施透刺与透灸干预后,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进行特征研究。
利用该技术可对局部体表温度进行精确记录,并通过热图和数据进行干预效果的量化评估。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透刺和透灸技术来刺激相应穴位,探讨其对机体特定部位的热度影响及在红外热成像上的具体表现。
本文将对红外热成像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方法进行详细描述,并揭示透刺和透灸干预后人体相对穴位的红外热成像特征变化。
一、引言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经络穴位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中医理论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重要通道,而穴位则是经络上的特定点。
通过对这些穴位进行刺激,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内关与外关作为一对相对穴位,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
本研究旨在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对内关与外关进行透刺与透灸干预后的温度变化进行研究,以揭示其内在规律。
二、研究方法1. 实验对象本实验选择健康的成年人作为研究对象,无相关疾病及不适感。
2. 干预方法采用透刺和透灸两种干预方法对内关与外关穴位进行刺激。
透刺即通过针刺的方式刺激穴位,而透灸则是通过艾灸的方式对穴位进行温热刺激。
3. 红外热成像技术使用高精度的红外热成像仪对实验对象进行扫描,记录干预前后的体表温度变化。
4. 数据处理与分析收集红外热成像数据,利用专业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绘制热图并提取相关数据。
三、实验过程1. 实验准备对实验对象进行身体检查,确保其健康状况良好。
准备透刺和透灸所需的器材,如针灸针、艾条等。
同时准备好红外热成像仪及相关软件。
2. 干预实施按照中医理论,对内关与外关穴位进行透刺和透灸干预。
在实施过程中,需确保操作规范、安全。
3. 红外热成像记录在干预前、干预过程中及干预后的一段时间内,使用红外热成像仪对实验对象进行扫描,记录体表温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