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告密者”是谁?

合集下载

中国各朝代的特务间谍机关

中国各朝代的特务间谍机关

中国各朝代的特务间谍机关在中国,历史上间谍特务活动可谓源远流长,间谍以窃取敌方军事、政治情报或控制臣民为主要任务。

古代的间谍最早可以追溯的夏代,随着历史的发展,间谍机构也开始应运而生,甚至一度成为政府重要部门。

夏代:传说当中的女间谍,搜集情报的始祖女艾是一名女性将领,在夏商时期女性是可以领兵作战成为将领的。

她为了帮助少康夺回王位,乔装打扮来到寒浞的统治中心,打探消息,了解民情,为少康提供了宝贵的情报。

女艾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间谍,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有记载的一位女间谍。

西周:邦谍人员,主管军事情报西周设置士师掌管邦谍,据记载《周礼·秋官·士师》“士师之职,……掌士之八成,一曰邦汋,……三曰邦谍……。

”异国欲来侵伐,先遣人往间候,取其委曲,反来说之,其言谍谍然,故谓之邦谍。

这时候的间谍特务还主要体现在军事方面。

东周:设立官职,侦察敌情东周是一个战争频繁的时代,春秋时期的晋国设有候正一官,是军队中负责谍报侦察的官职。

同书(即《左传》)襄公十九年又有候奄,与司马、司空、舆尉等并列。

《国语》中的“元候”。

战国时期的周王室、赵国、齐国、秦国都设立候这一官职,用于侦查敌情。

汉代:军队以侦查为主,绣衣镇压农民起义军队当中有专门进行侦查活动的“候骑”和“斥候”,并且出现了专门管理侦查活动人员的官吏“候吏。

”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年),使光禄大夫范昆及曾任九卿的张德等,衣绣衣,持节及虎符,用军兴之法(依照战时制度),发兵镇压农民起义,因有此号。

非正式官名。

绣衣,表示受君主尊宠。

史书当中并没有将绣衣御史直接划分到特务的等级,只是说这些人深受皇帝的信任与宠爱,执行皇帝的命令,尤其是镇压农民起义。

后来此官职一直存在,在王莽时被称为“绣衣执法”。

亦省称“绣衣”、“绣衣吏”。

此时的绣衣御史并不是完全的间谍,只是负责镇压农民起义,还没有履行监视人民这项职责。

三国:侦查臣下之“校事”,反间谍组织出现三国时主要沿袭汉代的制度。

【史】中国古代保密泄密故事

【史】中国古代保密泄密故事

【史】中国古代保密泄密故事每日一史历朝历代,围绕秘书工作的保密与泄密发生了许多令人深省的故事:秘书们或谨慎行事,防患未然;或身居高位,自觉自省;或里应外合,朋比为奸;或有名无实,请人代劳。

时至今日,这些耐人寻味的故事折射出来的道理仍值得广大秘书工作者认真思考。

不言温室之树孔光是汉成帝时期的名臣,自幼秉承家风,饱读诗书,年未二十,即步入仕途。

汉成帝即位后,孔光因才能卓越,被任命为尚书(西汉时期在宫中主管文书的官员)。

短短几年,孔光将前代政事及汉代法规烂熟于心,备受皇帝信任。

后来,孔光领尚书事,成为尚书机构的领导。

上任以来,孔光工作兢兢业业,小心谨慎,遵守国家法度,不坏前代成规。

在这种为官原则指导下,孔光在领尚书任上一干就是十余年,这在当时是极其少见的。

当时,领尚书事又被称为“典枢机”,意为掌管机密。

该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即是保密,孔光在这方面做得极为出色。

孔光有销毁发言草稿的习惯,凡涉及与皇帝之间对话内容的草稿事后一律销毁,以防机密外泄。

同时,如果孔光推荐某人做官,也不会让其知道是自己推荐的,以防结党营私。

孔光每每回到家中,对自己的家人闭口不提朝中政事。

家人们没去过皇宫,为了长长见识,便向孔光提了一个并不过分的问题:长乐宫温室殿前种的是什么树啊?孔光听罢,先是沉默不语,继而环顾左右而言他,完全答非所问。

家人们也想不到,孔光的保密意识竟然强烈到这种地步。

严守朝廷机密,是历代统治者对身边秘书人员一个最基本的要求。

对此,古代绝大多数秘书人员都能严格遵守。

但像孔光那样,身处中枢要职,数十年如一日保守国家机密,对即便皇宫种什么树这样的细节都丝毫不对家人透露的“保密模范”,还是不多见的。

明日再出宫北宋名臣晏殊也是一位具有较高保密意识的优秀秘书。

宋真宗朝时,晏殊担任知制诰一职,主要负责起草诏令,成为外朝一名重要的秘书人员。

一天,宋真宗宣晏殊入宫,交给他一份任命名单,命其按照名单上的内容草拟制书。

晏殊看罢,连忙对真宗奏道:“臣是外制,不敢越职。

中国历史上七大谜案

中国历史上七大谜案

中国历史七大迷案中国历史七大迷案之——老子的出关之谜有史实记载,老子曾西出函谷关,被关令尹喜,强而著书,留下了中国思想史上的巨著五千言《道德经》。

而后就骑着一头大青牛,继续西行,则没了消息。

这个引起很多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兴趣,则至今没有得出很确凿的证据。

有人说出散关,经流沙奔印度去了,并说老子到印度传教,教出了释迦牟尼这样的大弟子。

历代不少人认为此说只是道教为了抬高自己贬低其他宗教而捏造出来的。

而有人说晚年的老子在甘肃临洮落脚,为归隐老者教炼内丹,养生修道,得道后在临洮超然台‚飞升‛。

而又有人胡乱猜测,说那时治安差,有可能被人半路打劫,导致意外身亡。

还有一种说法则认为老子不是西去,而是东归。

《庄子〃天道篇》有一段记载,叙说了老子离职后便离开周室而‚归居‛了。

老子的故乡位于今天的河南省鹿邑县,离孔子所在的曲阜不远。

孔子还曾拜访过老子,也就是传说中的‚孔子问礼‛。

这件事不论是在《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还有在儒家著作《礼记〃曾子问》中都有记载,说明老子退隐后东归的说法比较可靠。

中国历史七大迷案之——西施的生死之谜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也是中国第一位女间谍。

而做为越之功臣,吴之罪人的西施最后的结局如何,则众说纷纭。

有人说被勾践沉江,《墨子〃亲士》篇就说:‚西施之沈(‚沉‛,古作‚沈‛),其美也。

‛《太平御览》引东汉赵晔所撰《吴越春秋》中有关西施的记载说:‚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随鸱夷以终。

‛这里的‚浮‛字也是‚沉‛的意思。

‚鸱夷‛,就是皮袋。

在后人的诗歌里,也多次提及了西施沉水的事,李商隐的《景阳井》诗云:‚肠断吴王宫外水,浊泥犹得葬西施‛;皮日休《馆娃宫怀古》诗:‚不知水葬归何处,溪月湾湾欲效颦。

‛这说明在唐代,人们是认可了西施被沉水的说法的。

这与上述记载相同。

而民间传说较多的是被越国大夫范蠡暗暗接走。

《越绝书》却如此记载:‚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而在《史记》这部具有权威性的史书里,尽管有范蠡的详尽记载,却找不到有关西施的只言片语,难解的谜团让人倍感缺憾。

谁是告密鼻祖

谁是告密鼻祖

谁是告密鼻祖作者:何木风来源:《领导文萃》2010年第05期自有信史以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告密者应该是商纣时的崇侯虎。

崇侯虎是崇国(陕西户县地区)的诸侯王,名叫虎,据说其长得就非常特别。

从寥寥无几的正史记载来看,崇侯虎应该是纣王设在陕西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密探,他的主要任务就是监视高原上的其他诸侯国。

商朝实行分封制,把全国分成若干个国,每一个国都设一个头,外环方国领导人称为“伯”,中环诸侯的领导人就称为“侯”。

外环离中央比较远,所以许多“伯”都不是太老实,崇侯虎在陕西密切注意的一个“伯”是封地在歧山的周伯侯(姬)昌,此人就是后来被千古传诵的周文王。

周伯昌是商朝的一个人物,曾与两个诸侯王鬼侯和鄂侯被纣王任命为本朝的“三公”。

在一般人的眼中,能享受到这种待遇就完全可以知足了。

至少周伯昌是非常知足的,但鬼侯却不这样想,他认为自己身列三公之位,并不能光宗耀祖,还应该继续向上攀登。

众所周知,纣王喜欢美色,鬼侯就把自己漂亮的女儿献给了纣王。

纣王当然很高兴,暗示鬼侯将来必有大大的好处。

鬼侯还没有准备迎接好处,厄运就临头了。

据史料记载,纣王是个淫荡之人,而鬼侯的女儿不喜欢把所有时间都放在男女之事上,尤其是看不惯把男女之事当成事业的纣王所为。

纣王的自尊受到了打击,立即将这个美人杀掉。

这还不解气,他又找来鬼侯,把鬼侯也杀掉,还将他剁成肉酱。

鄂侯站出来为已经死掉的鬼侯申冤,认为纣王做得太过分。

纣王又把他杀了,然后把他的尸体做成了肉干。

周伯昌当时也在商朝的都城朝歌,听到这样的事后,没有为两位同道说一句话,就回到了自己的封地。

崇侯虎这个时候就闪亮登场了,根据司马迁的记述,崇侯虎跟周伯昌的关系是不错的。

首先,大家同朝为官,而且封地又临近,两人时常无事就会来回走动。

在一次谈话中,周伯昌就把纣王杀掉鬼、鄂二侯的事说了一遍,最后很可能叹息了几下。

崇侯虎当然也没有阻止周伯昌的叹息,很可能周伯昌在叹息的同时,也说了几句不满甚至是咒骂的话。

中国古代保密故事四例

中国古代保密故事四例

专业的公文在线写作平台
中国古代保密故事四例
历朝历代,围绕秘书工作的保密与泄密发生了许多令人深省的故事:秘书们或谨慎行事,防患未然;或身居高位,自觉自省;或里应外合,朋比为奸;或有名无实,请人代劳。

时至今日,这些耐人寻味的故事折射出来的道理仍值得广大秘书工作者认真思考。

不言温室之树
孔光是汉成帝时期的名臣,自幼秉承家风,饱读诗书,年未二十,即步入仕途。

汉成帝即位后,孔光因才能卓越,被任命为尚书(西汉时期在宫中主管文书的官员)。

短短几年,孔光将前代政事及汉代法规烂熟于心,备受皇帝信任。

后来,孔光领尚书事,成为尚书机构的领导。

上任以来,孔光工作兢兢业业,小心谨慎,遵守国家法度,不坏前代成规。

在这种为官原则指导下,孔光在领尚书任上一干就是十余年,这在当时是极其少见的。

当时,领尚书事又被称为“典枢机”,意为掌管机密。

该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即是保密,孔光在这方面做得极为出色。

孔光有销毁发言草稿的习惯,凡涉及与皇帝之间对话内容的草稿事后一律销毁,以防机密外泄。

同时,如果孔光推荐某人做官,也不会让其知道是自己推荐的,以防结党营私。

孔光每每回到家中,对自己的家人闭口不提朝中政事。

家人们没去过皇宫,为了长长见识,便向孔光提了一个并不过分的问题:长乐宫温室殿前种的是什么树啊?孔光听罢,先是沉默不语,继而环顾左右而言他,完全答非所问。

家人们也想不到,孔光的保密意识竟然强烈到这种地步。

严守朝廷机密,是历代统治者对身边秘书人员一个最基本的。

九一八事变中的女性英雄事迹

九一八事变中的女性英雄事迹

九一八事变中的女性英雄事迹九一八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也是中国人民在抵抗日本侵略者中表现出的勇敢抗争精神的象征。

在这个动荡的时期,许多女性英雄涌现出来,他们用自己坚定的意志和无畏的精神为抵抗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介绍九一八事变中一些知名女性英雄的事迹,展示她们的英勇和无私精神,为我们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一、戴笠与反间谍战戴笠是九一八事变时期中国情报界的一位杰出人物,也是一位伟大的女性英雄。

她率领着中国第一个反间谍机构——中央特务机关,为中国政府收集、破解和阻止了日本侵略者的情报活动,为中国反抗日本侵略者提供了重要的情报支持。

戴笠在九一八事变后,迅速意识到了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的威胁,并决定组建一支专门从事情报工作的机构。

她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经验,她从各个渠道收集情报,建立了一个庞大的间谍网络,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戴笠的反间谍活动不仅限于情报的收集和破解,她还开展了积极的破坏活动,成功摧毁了许多日本侵略者的情报机构,使中国政府能够在九一八事变后更好地制定对策。

她的辛勤工作和无私奉献精神为中国反抗日本侵略者提供了关键的支持。

二、洪秀伦与军事抗日洪秀伦是九一八事变时期一位为解放沈阳和驱逐日本侵略者做出卓越贡献的女性英雄。

她擅长军事战术和组织管理,在九一八事变后迅速组织了一支抗日游击队,积极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入侵。

洪秀伦的抗战行动非常成功,她的抗日游击队具有强大的战斗力和组织纪律,多次击溃了日军的攻势,阻止了他们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

她还组织了一系列抗日培训班,培养了大批具有军事素养和抵抗意识的志愿者。

洪秀伦不仅在军事抗日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她还积极开展了救助和救济工作,为受战乱影响的老百姓提供食物、医疗和庇护所。

她的无私奉献精神和顽强意志为九一八事变中的中国人民提供了极大的安慰和帮助。

三、陈纳德与空战英勇陈纳德是九一八事变时期一位著名的美籍华人飞行员,也是一位女性英雄。

她在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参与了多次空袭日本侵略者的行动,还为中国政府培训了大量的飞行员。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间谍是谁,孔子也是间谍?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间谍是谁,孔子也是间谍?
谍第一人,是夏代前期出现的“特工”女艾。他是夏国君寒浞之子,生活于公元前二十世纪前后。《左传·哀公元年》中“少康使女艾谍浇”一语,说的就是他。夏国君少康利用女艾,成功杀掉了政敌浇,恢复夏朝正统,实现了“少康中兴”。“女艾谍浇”,是古代中国间谍史上的标志性事件,清代学者朱逢甲在《间书》中认为,中国古代“用间始于夏之少康”。
对于妹喜的间谍身份,有两种说法:一是,她是被夏灭掉的有施国暗派的“女特工”,借性贿赂的便利,成功地打入了夏王室内部;另一种说法是,她是被中国历史上著名间谍伊尹策反的。伊尹又名伊挚,他不仅是中国古代早期的名谍,还是中国厨师的“祖师爷”。伊尹曾先后两次进入夏境内进行侦察活动,第二次时妹喜说出了夏王朝的兵力分布情报,商汤就此有针对性地制定出作战方针,一举灭夏。
古代间谍都是靠什么来活动的?从史料记载来看,早期间谍的一大利器,是以色诱人,早期使用女色更为普遍,中国兵书称之为“美人计”。西方间谍的鼻祖,也是一位女性,她是生活于公元前十世纪前后、名叫娣莱拉的菲利斯女人,但中国女谍更早于西方。这也是人类间谍史上最古老的搞情报手段。如夏朝,其因间谍而中兴,也因间谍而亡。这个亡夏的间谍名叫妹喜,她是夏末代国君桀的宠妃。
间谍,在中外历史上一直是相当活跃的一个特殊群体。被称为我国古代第一部兵书的《六韬》中已出现“间谍”一词,其中的第三卷《龙韬》里曾记载:“游士八人,主伺奸候变,开阖人情,观敌之意,以为间谍。”间谍,不论是此名词,还是具体的人,在中国出现的时间都很早。在托上古周初姜太公之名而写的古兵书《六韬》中,已经出现了“间谍”一词,第三卷《龙韬》中有这样一句话:“游士八人,主伺奸候变,开阖人情,观敌之意,以为间谍。”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在战役开始之前,选派八名“游士”到敌国侦察,收集政情资讯和社会舆情,了解敌人真切意图,进行间谍活动。由此可见间谍在中国出现时间之久远。实际上,《六韬》中所记的“间谍”,并不是中国最早的间谍,在比周代更早的夏代就有了间谍。

告密者沈括

告密者沈括

告密者沈括作者:来源:《廉政瞭望》2013年第08期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沈括,因为他在《梦溪笔谈》里记录了活字印刷。

后来,又知道他还记录过石油,而且石油这个名词,也是他第一次命名使用的。

而且,人家在天文历算方面,也有大把的成就,是中国数一数二的科学家。

宋代那么多文人笔记,就他的记录了活字印刷。

由于北宋的活字,以及印刷品已经失传,如果没有他的记录,国人的这一项盖世功业,兴许就湮灭了。

再后来,举国批儒评法,扬法抑儒,才知道这位著名的科学家,还是一个著名的法家,王安石变法事业的战友。

打开百度百科,里面沈括的条目,被他的功业堆满:科学成就,变法成就,天文历算成就,数学成就,兴修水利的成就,出使辽国冲折樽俎的成就……退休之后,还能为人看病,是个良医。

这样正面的形象,近乎完人。

可惜,这样的完人,也有不小的瑕疵。

这个瑕疵,体现在苏轼身上。

沈括跟苏轼是同事,一起做翰林学士,也同样以诗词名世。

当然,他的文名,要比苏轼差点。

宋神宗即位,锐意变法,苏轼的议论,多有不合,于是被外放到杭州,做了通判。

不久沈括被任为两浙访廉使,出巡南方。

到了杭州,老同事重逢,分外亲昵,诗酒酬唱,无日或无,临行,求苏轼手书近作一通,说是作为纪念。

当年,苏轼的诗词和书法,已经相当值钱了,作为朋友和前同事,求个墨宝,理所当然,苏轼也就写了几首近作给他了。

没想到,沈括返回京城,向皇帝交差之际,把这几首诗详加批注,说是首首涉嫌谤讪新法,恶毒攻击朝政,然后呈给皇帝。

由此,兴起了一场文字狱。

御史李定和舒亶顺藤摸瓜,找了一堆(差不多有百首)苏轼的诗词,从中挖出了不少恶毒攻击的罪证。

于是,苏轼被逮入狱,吃了好几年的牢饭,差点丢了脑袋。

当然,苏轼倒霉之际,就是沈括飞升之时,此公就任当时权力超大的三司使,主管朝廷的财政,成为王安石推行变法的助手。

然而,王安石罢相,吴充上台,沈括马上转向,上书言新法诸多不便。

结果被御史蔡确奏了一本,说他当年说新法如何如何好,现在王安石罢相,他又说种种不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告密者”是谁?
导语:“告密”应该是人们最痛恨的一件事,当你满心欢喜的计划好一件事情,却不知此事早已被告密到了当事者的耳朵里。

想要的结果没有达成,反而被
“告密”应该是人们最痛恨的一件事,当你满心欢喜的计划好一件事情,却不知此事早已被告密到了当事者的耳朵里。

想要的结果没有达成,反而被人识破奸计。

尤其在战争中,如果你的作战方案被对手知道,就相当于给自己判了死刑,生还的希望渺茫。

那谁是“告密”的第一人呢?他告密的原因是什么?
自有信史以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告密者应该是商纣时的崇侯虎。

崇侯虎是崇国(陕西户县地区)的诸侯王,名叫虎,据说其长得就非常特别。

面如锅底,下巴一部落腮红髯,两道黄眉,一双蛤蟆眼,最喜欢的事就是每天早上起床后对着蓝天厉声大叫。

从寥寥无几的正史记载来看,崇侯虎应该是纣王设在陕西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密探,他的主要任务就是监视高原上的其他诸侯国。

商朝实行分封制,把全国分成若干个国,每一个国都设一个头,外环方国领导人称为“伯”,中环诸侯的领导人就称为“侯”。

外环离中央比较远,所以许多“伯”都不是太老实,崇侯虎在陕西密切注意的一个“伯”是封地在歧山的周伯侯(姬)昌。

此人就是后来被千古传诵的周文王。

周伯昌是商朝的一个人物,曾与两个诸侯王鬼侯和鄂侯被纣王任命为本朝的“三公”。

在一般人的眼中,能享受到这种待遇就完全可以知足了。

至少周伯昌是非常知足的,但鬼侯却不这样想,他认为自己身列三公之位,并不能光宗耀祖,还应该继续向上攀登。

众所周知,纣王喜欢美色,鬼侯就把自己漂亮的女儿献给了纣王。

纣王当然很高兴,暗示鬼侯将来必有大大的好处。

鬼侯这里还没有准备迎接好处,厄运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