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腐败案例

合集下载

古今中外反腐败案例

古今中外反腐败案例

古今中外反腐败案例
古今中外都存在着许多反腐败案例。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案例:
1. 中国古代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朝政腐败严重。

其中最著名的是王莽篡位及王莽王朝的腐败统治。

2. 中国明朝,郑贵妃案。

郑贵妃是明英宗宠爱的妃子,她和她的家族通过贪污受贿等手段大肆敛财,引起民怨。

3. 美国华尔街金融危机,2008年。

许多金融机构和银行,如雷曼兄弟、美林证券等,因为腐败的金融手段,导致全球金融系统瘫痪,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衰退。

4. 英国著名的腐败案例之一是1970年代的“政治斗争漫画案”。

政府为打压政治对手,在报纸上刊登了众多作为腐败证据的漫画,导致被告人的名誉受损。

5. 印度的洛坎普案。

这是印度历史上最大的腐败案之一,
涉及国内外200个账户,其中包括多名高级政府官员和商
界精英,涉案金额高达70亿美元。

这些案例只是众多反腐败案例中的一部分,反腐败是全球
共同面临的挑战,各个国家都在采取措施加强反腐败工作,以促进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古代官员挪用义仓的粮食的案例

古代官员挪用义仓的粮食的案例

古代官员挪用义仓的粮食的案例古代官员挪用义仓的粮食是一种严重的贪污行为,对于百姓的生活和社会稳定都有着严重的影响。

下面列举了10个以古代官员挪用义仓的粮食为题的案例:1. 案例一:东汉末年,一位官员利用其职务之便,将义仓的粮食私自运往自己的仓库,以供其家族和亲友使用。

这一行为导致了当地百姓的粮食短缺,引发了社会不满和民怨。

2. 案例二:唐朝时期,某位地方官员在义仓管理中贪污了大量粮食,造成了当地百姓的饥荒和骚乱。

后来,该官员被查处,但已经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3. 案例三:宋代时期,一位官员利用义仓的权力,将大量粮食转运到其他地方进行私人交易,以获取高额利润。

这导致了当地百姓的生活困苦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4. 案例四:明朝中期,某位官员挪用义仓的粮食用于聚敛财富,同时通过收买官员和地方势力来掩盖自己的行为。

这一行为引起了百姓的不满和抗议,最终导致了社会动荡。

5. 案例五:清朝初期,一位官员将义仓的粮食私自出售给商人,获取了巨额的财富。

这造成了当地百姓的生计困难和社会秩序的崩溃,引发了不安定的局势。

6. 案例六:南宋时期,某位官员挪用义仓的粮食用于收买地方豪强,以巩固自己的地位。

这一行为导致了当地百姓的生活困苦和社会不稳定,引发了民怨和抗议。

7. 案例七:明朝末年,一位官员将义仓的粮食转运到其他地方,以应对自然灾害引发的饥荒。

然而,他私自留下了大部分粮食,导致了当地百姓的生活困难和社会动荡。

8. 案例八:元朝时期,某位官员挪用义仓的粮食用于购买奢侈品,满足自己的享乐欲望。

这一行为引发了当地百姓的不满和抗议,最终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

9. 案例九:唐朝末年,一位官员将义仓的粮食私自转运到自己的地盘,以供自己和亲信使用。

这一行为导致了当地百姓的生活困苦和社会秩序的崩溃,引发了民怨和不满情绪。

10. 案例十:明朝中期,一位官员将义仓的粮食私自贩卖给商人,获取了巨额的财富。

这导致了当地百姓的生计困难和社会秩序的混乱,引发了民怨和不满情绪。

中国古代法律无情的案例(3篇)

中国古代法律无情的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明朝嘉靖年间,严嵩父子权倾朝野,一手遮天。

严嵩(1480-1565)字惟中,号介溪,江西分宜人。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严嵩以权相之位,独揽朝政,权倾一时。

严嵩之子严世蕃(1513-1565)亦为权臣,权势熏天。

然而,严嵩父子在权势滔天之时,却对国家、百姓毫不留情,最终导致了他们自身的覆灭。

二、严嵩父子的罪行1. 贪污腐败严嵩父子在朝中为官,大肆贪污腐败,搜刮民脂民膏。

严嵩以权谋私,利用职务之便,大肆收受贿赂,导致国家财政空虚,百姓生活困苦。

2. 倒卖官职严嵩父子通过倒卖官职,大肆敛财。

他们以官职为代价,收买官员,结党营私,使朝政腐败不堪。

3. 残害忠良严嵩父子在朝中排挤异己,残害忠良。

他们以莫须有的罪名,将许多忠臣良将陷害致死,使得朝政黑暗,民不聊生。

4. 压制百姓严嵩父子在地方上实行严酷的统治,压制百姓。

他们加重赋税,搜刮民财,使得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三、严嵩父子的覆灭1. 严嵩失势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严嵩因年老体衰,被罢免宰相职务。

此时,严世蕃也因贪污腐败被查办。

严嵩父子在朝中的势力逐渐被削弱。

2. 严世蕃被斩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严世蕃因贪污腐败被斩。

严嵩也因年老体衰,被贬为庶人。

严嵩父子在朝中的权势彻底崩溃。

3. 严嵩之死严嵩在贬为庶人后,不久便病逝。

严嵩父子虽然权倾一时,但最终却因罪行累累,遭到法律的严惩。

四、案例启示严嵩父子的覆灭,是中国古代法律无情的典型案例。

这一案例给我们以下启示:1.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无论权势多大,只要违法乱纪,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2. 权力不能滥用。

严嵩父子在权势滔天之时,却对国家、百姓毫不留情,最终导致了他们自身的覆灭。

3. 忠诚正直是做人的根本。

严嵩父子因贪污腐败、残害忠良而遭到法律的严惩,警示我们要忠诚正直,为人民谋福祉。

总之,严嵩父子的覆灭是中国古代法律无情的典型案例,这一案例警示我们要严于律己,遵守法律,做一个忠诚正直的人。

古代官僚主义的故事

古代官僚主义的故事

古代官僚主义的故事在古代社会,官僚主义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

它根植于官员的权力和特权,集中体现了权力的滥用和腐败。

在古代历史长河中,有很多关于官僚主义的故事,它们或讽刺、或警示、或反思,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一、权力欺凌的故事在古代官僚体制中,官员们往往以权力为工具,对普通老百姓进行无端的欺凌和苛捐杂税。

有一位官员贪婪而残忍,他姓李,名斌,担任某州州官。

他不仅重税压民,还欺辱百姓,顶撞上级。

他所在州的百姓非常苦不堪言,生活陷入了困境。

社会上的声讨越来越大,最终,他被弹劾罢职。

这个故事反映了官僚主义的本质,即权力欺凌。

官员的权力应该是为百姓谋福祉的,但有些官员却将权力滥用为自己谋利。

这种权力的不正当使用,损害了社会的公共利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

二、官员腐败的故事古代官僚主义还表现为官员的腐败现象。

有一位官员曾任某州州牧,他姓王,名超。

担任官职期间,他贪污受贿,贪赃枉法,甚至将百姓之血汗当作自己享乐的资本。

他设立多个私人钱庄,打着救济贫困的幌子,却将钱庄的资金挪为己有,致使该州的贫困问题越来越突出。

这个故事让人反思官员贪腐的问题。

官员应当严守廉洁自律的原则,以身作则,为民众树立榜样。

然而,现实中有些官员却违背廉洁自律的要求,毫无节制地贪污受贿,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三、官员权谋的故事在古代官僚主义的故事中,还存在着官员们间的权谋斗争。

有一位官员姓赵,名文,他任职时机智勇敢,心机深沉。

他利用各种手段谋取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地排挤异己,夺取权力。

最终,他成为该州州牧,掌握了极大的权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官僚主义时代的官员智谋过人,他们可以迂回曲折地打击对手,获取更多的权力和资源。

然而,这种权谋的斗争是一种消耗性的竞争,不仅使社会失去公正,也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深深的不安。

结语古代官僚主义的故事给我们以深刻的警示。

官僚主义的存在和滋生是一种制度病症,必须通过改革治理,才能有效地遏制官僚主义的发展。

制度的改革需要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之上,加强权力监督和制约,增加公众参与的机制。

光说不做的一些古代案例

光说不做的一些古代案例

光说不做的一些古代案例古代有许多光说不做的案例。

在中国的历史中,有一些人们经常提及的人物和事件,这些人或事件的特点就是只说不做,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下是一些古代光说不做的案例。

第一个案例是商纣王。

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君主,他不仅贪婪奢侈,还残害忠良。

商纣王是一个君臣之间不断发生争斗和叛乱的悲剧,他的统治使商朝走向了灭亡。

商纣王热爱奢侈,等级森严,专横跋扈。

他从不关心百姓的艰辛生活,只想着自己的享乐和权力。

他经常自称“大商纣”,去追求享乐和声望,而不是为了国家和百姓的福祉。

大臣们对他的政策和行为深感失望,但他们却无法反对。

因此,商朝在短短的时间内就面临了内外交困的局面。

第二个案例是楚怀王。

楚怀王是楚国的君主,他埋怨百姓,不重视国家的发展,只关心个人的享乐和权力。

他常常因自己的盛酒而笑,称自己为“明主”。

然而,在他的统治下,楚国逐渐衰落。

百姓的生活越来越艰难,社会治安恶化,人们的生活质量大大降低。

楚怀王还因为懦弱而著名。

他害怕面对困难和挑战,经常逃避责任。

当国家面临外敌入侵时,他总是选择和邻国妥协,而不是奋起抵抗。

因此,楚国失去了自己的领土和主权,最后被秦国所灭。

第三个案例是汉成帝。

汉成帝是汉朝的一位君主,他懒散无为,不关心国家的发展。

他宠爱妃子,追求享乐,耽误国家大事。

他几乎不参与政务,只是通过各种养子,以便维持自己的权力。

汉成帝做了很多违反礼、义、法的事情。

他违背了君臣之礼,任命无能的人担任要职;他违反了法律规定,纵容贪污腐败的官员;他违背了道德伦理,虐待百姓和忠诚的官员。

汉成帝的统治导致汉朝政治腐败,民不聊生,最终引发了各种叛乱和动乱。

这些古代案例表明,光说不做会导致国家的衰落和灭亡。

一个君主或领导者如果只关心个人的享乐和权力,而不关心国家和百姓的福祉,那么国家将走向衰败。

此外,如果一个君主或领导者放任不管,不守法律和伦理规范,不负责任,那么社会将陷入混乱和动乱。

因此,我们应该从这些古代案例中吸取教训,并认识到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古代因为贪腐而走向灭亡的例子(二)

古代因为贪腐而走向灭亡的例子(二)

古代因为贪腐而走向灭亡的例子(二)
古代因为贪腐而走向灭亡的例子
1. 大秦帝国
•贪污行为:大秦帝国时期,官员们滥用职权,虚报军饷、征税、商业投资等,大量财富被侵吞。

•后果:贫富悬殊拉大,社会动荡不安,导致国力衰退,最终导致大秦帝国的灭亡。

2. 唐朝
•贪污行为:唐朝盛世时,官员腐败现象严重,贪图个人利益,大肆敛财。

•后果:官民关系紧张,国家财政破产,引发其他社会问题,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3. 明朝
王振之案
•贪污行为:明代初期,大臣王振之利用其职权在军事补给上进行贪污,导致军队装备不足。

•后果:明朝在战乱中频频败北,国力逐渐衰退,最终使明朝走向灭亡。

钱谦益案
•贪污行为:明朝时期大臣钱谦益非法占取屯田地,设立私人营利机构、征收苛捐杂税等。

•后果:导致民不聊生,农民起义频发,造成社会动荡,也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4. 清朝
湘军贼乱
•贪污行为:清朝晚期,湖南省湘军贼王第荣等人大肆贪污,盗掠百姓财物,滥用职权。

•后果: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导致清朝无法有效维护社会秩序,为清朝的灭亡埋下伏笔。

集资银行巨案
•贪污行为:清朝末年,官员通过创建集资银行获取巨额财富,违法以权谋私。

•后果:财政崩溃,社会秩序混乱,导致清朝的灭亡。

以上是几个古代因为贪腐而走向灭亡的例子。

这些例子表明贪污行为会导致社会不公平、减弱国家实力和社会稳定,其后果甚至可能导致整个国家的灭亡。

应当引以为戒,加强反腐力度,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

法律讲堂明清案例(3篇)

法律讲堂明清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这一时期法律制度逐渐完善,法律案例也日益丰富。

本文将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明清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解析,旨在帮助读者了解明清时期的法律制度及其运作。

二、案例一: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是清朝末年一起轰动一时的冤案。

该案发生于同治四年(1865年),主角杨乃武,原为浙江余杭县教谕,因涉嫌奸杀小白菜(杨乃武的妻妹)被诬告入狱。

1. 案件背景杨乃武与小白菜原本是亲戚,后因杨乃武家中贫穷,被迫与小白菜结婚。

婚后,小白菜与杨乃武感情不和,时常争吵。

某日,小白菜被发现死在家中,杨乃武因此被怀疑凶手。

2. 案件审理案件审理过程中,由于证据不足,杨乃武一直被冤枉。

在审讯过程中,杨乃武坚称自己无罪,但官府却因种种原因始终不肯释放他。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杨乃武的家人四处奔走呼号,最终引起了皇帝的注意。

3. 案件反转同治十年(1871年),皇帝下旨重审此案。

在新的审理过程中,由于杨乃武的家人提供了新的证据,加上官员的严查,真相大白。

原来,小白菜并非被杨乃武杀害,而是因自身疾病去世。

杨乃武被平反,官府对其进行了赔偿。

4. 案件启示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反映了明清时期官场腐败、司法不公等问题。

此案也警示后人,要勇于揭露和抵制腐败现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三、案例二:康熙帝严惩贪污案康熙帝严惩贪污案是清朝康熙年间一起震惊朝野的贪污案。

该案涉及官员众多,贪污金额巨大。

1. 案件背景康熙二十年(1681年),康熙帝发现了一批官员贪污腐败的证据。

这些官员涉及财政、军事、地方等多个部门,贪污金额高达数百万两白银。

2. 案件审理康熙帝得知此事后,下令严查此案。

在审理过程中,康熙帝亲自参与审讯,并派专案组深入调查。

经过一番努力,涉案官员纷纷落网。

3. 案件处理在案件处理过程中,康熙帝采取了严厉的措施。

涉案官员被处以死刑、流放等刑罚,涉案官员的家属也受到了牵连。

此案的处理,使朝野上下为之震动,贪污腐败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

古代反腐案例

古代反腐案例

古代反腐案例
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讲讲古代那些激动人心的反腐案例!
先来说说明朝的海瑞吧!这家伙那可是出了名的刚正不阿。

你想想,当时官场那腐败的风气,就像一滩臭不可闻的污水,可海瑞呢,就像一股清泉,硬生生地往里闯!他看到那些贪官污吏就毫不客气,直接开怼。

有一次啊,他发现一个官员贪污受贿,那海瑞可不管对方是什么来头,证据一摆,直接就把那官员给告发了,惊不惊人!这就好比在一片黑暗中突然亮起了一盏明灯啊!
还有北宋的包拯,那可是铁面无私的代表人物啊!他办起案来简直六亲不认。

要是哪个权贵犯了事,包拯绝对不会因为对方的身份地位而放过他。

就好比是一个无敌的勇士,谁敢在他面前犯错,那就是自讨苦吃!民间流传着好多关于他的故事呢。

记得有一次,有个皇亲国戚仗着自己的身份为非作歹,包拯知道后,那是火冒三丈啊,“哼,你以为你是谁,就能逃过法律的制裁?”他硬是顶着巨大的压力,把那人给办了,大快人心啊!这就像一把锋利的剑,把那些腐败的毒瘤给一一切除!
这些古代的反腐英雄们,他们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吗?他们面对腐败毫不退缩,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正义和担当!他们就像是我们历史长河
中的璀璨星辰,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我们应该从他们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在我们的生活中,对腐败坚决说不!让我们都学学海瑞、包拯他们的精神,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以上就是我对于古代反腐案例的一些看法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腐败案例【篇一:古代腐败案例】贪官堪比大老虎!细数中国古代10大贪官2014-08-03阅读 (7327)点击上面 360doc个人图书馆进行关注贪官堪比“大老虎”!中国历朝历代都有贪官,但是,水平不一,各有千秋。

一起来见识一下古代打掉的“大老虎”,排名不分先后。

1 秦朝赵高:侵夺民田操控国库赵高,秦朝宦官,原为赵国贵族。

秦始皇听说赵高能力强,便提拔他担任了中东府令,兼行符玺令,成了掌管皇车马和能自由出宫的官吏。

赵高利用手中的职权,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各项经济事务横加干涉,侵夺民田,操纵赋税,控制国库。

几年的时间,赵高就成了财富难以计数的富翁,其爪牙也大发横财,国家的财力却日趋薄弱。

赵高入秦宫20多年,依靠弄虚作假,弄权不止,贪欲不足,终得报应。

2 “跋扈将军”:家财三十亿梁冀是东汉安定乌氏(今甘肃平凉西北)人,做过大将军。

在朝廷里横行二十几年,人称“跋扈将军”。

公元158年,恒帝为了夺回大权而先发制人,包围了梁冀的住宅,逼迫梁冀夫妇自杀。

遭处置的梁冀党羽达300多人。

梁冀被抄家后,恒帝把他的财产进行拍卖,得到30多亿银钱,相当于当时国家税收的一半。

3 东汉王温舒:大肆杀人以权换钱王温舒,阳陵人。

年轻时的王温舒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并且性格暴虐,常常干些杀人越货的勾当。

王温舒不仅仅是一个以杀立威的酷吏,他还是个贪官。

王温舒有两副面孔,一副是“酷”,在无权无势者面前,他以酷行贪;另一副就是“谄”,在权贵面前,他以谄行贪。

王温舒手段不外是贪污和纳贿两种。

就其贪污而言,主要是贪污被籍没财产。

在广平,在河内,在京师,他杀几万人,被没收财产的人有上千家。

4 西晋石崇:拦劫沿途客商敛财石崇,西晋著名富翁。

其财富来源是任荆州刺史时拦劫沿途客商而得。

最经典的故事是与晋武帝的舅舅王恺斗富大获全胜,可谓“富可敌国”。

石崇的财产山海之大不可比拟,宏丽室宇彼此相连,后房的几百个姬妾,都穿着刺绣精美无双的锦缎,身上装饰着璀璨夺目的珍珠美玉宝石。

5 南宋右丞相:“光明正大”地卖官陈自强在南宋宁宗时做到了右丞相,他依仗着曾经做过实权人物韩胄启蒙老师的资历,贪赃枉法,什么事都干。

凡是求官的人,他都派人谈好价钱,一切办妥后再“光明正大”地授官。

地方官送公文到京城,封函上一定要注明“某物多少一起献上”。

凡是没写的,就根本不打开。

韩胄北伐失败失去了权势,陈自强失去了靠山,又因谎报军情被朝廷罢免,最终死于流放地。

6 北宋蔡京:造假账,领双份的宰相俸禄蔡京是福建仙游人,北宋著名的奸相,在王安石推行变法改革之际,他投机新党,与宦官童贯狼狈为奸,终于爬上相位。

在一系列祸国殃民的搜刮中,蔡京自己也乘机假公济私,广为聚敛,还拥有土地50万亩。

这还不够,蔡京晚年“既贵而贪益甚”,甚至不惜造假账,领双份的宰相俸禄,可谓贪婪无耻之极。

一次,皇帝赐他一座西花园,他为了扩建竟拆毁附近民屋数百间,建成后的西花园奢华甚至超过皇帝的东园。

当时太学生联名上书,把蔡京、王蒲、童贯、梁师成等6 个劣迹昭著的人称为“六贼”,蔡为六贼之首。

靖康之变后,他被继位的钦宗下令流放,死于海南。

7 唐朝元载:就连胡椒也贪64吨元载有种癖好,热衷于大兴土木,建房盖屋,这也是所有贪官的三部曲(票子、房子、女子)少不了的一环。

他所建的屋宅,竟占了大宁、安仁、长寿三坊,唐代长安都城有109个坊,元载就占其三,可见规模之大,建筑之多。

他倒台后,被没收的宅舍足够分配给数百户有品级的官员居住使用,而且,抄家的物品中居然还有八百石胡椒。

据有人计算过,唐时一石重为现在的79320克,那么八百石就是现在的64吨。

8 明代刘瑾:对不贿者贬官或下狱刘瑾是陕西兴平人,入宫后,他先是侍奉太子朱厚照,后来朱即位为武宗,刘瑾和马永成等宦官皆因东宫的旧恩得宠,号称“八虎”,刘瑾还当上了最重要的内宫衙门司礼监的掌印太监。

刘瑾为聚敛财产,不惜公然索贿。

重贿者升官;不贿者,或贬官,或下狱,或勒令致仕。

刘瑾还大肆贪污国库金银,中饱私囊。

刘瑾当政5年,最后谋反事败,被捕处死。

当时武宗亲自抄没其家,除了抄出伪玺、玉带、兵器外,还有金银数百万两和不计其数的宝货。

9 明代严嵩:两父子控制吏部兵部受贿严嵩,江西分宜人。

乡试中举后授翰林院编修,礼部侍郎,爬上了不得内阁宝座。

按照高官荫子的规定,其子严世蕃也进入官场,渐官至工部侍郎。

从此父子把持朝政,大肆贪污腐败,号称“大丞相、小丞相”。

嘉靖四十四年皇帝下诏将他们二人重新逮捕入狱,经审判,判他们大逆不道与谋反之罪,判处斩刑,不久伏诛于市。

抄其家,得黄金三万两千余两、白银二百零二万余两,珍宝无数,几乎超过了皇室的珍藏。

10 清朝和珅:家产超过朝廷十年收入和珅,满洲正红旗人。

乾隆去世后,嘉庆下诏令和珅自尽,并抄了和珅的家,其家财超过朝廷十年收入。

和珅聚敛财富之多,在历代文武大臣中首屈一指,是中国古代最大最富的贪官。

家产约有8亿两白银。

喜欢本文就分享吧~点击右上角按钮,在弹出菜单中选择或,分享给朋友圈或朋友更多精彩,请关注【360doc个人图书馆】1. 点击文章标题下方的蓝色文字【360doc个人图书馆】,在弹出页面选择【关注】2. 或:搜索微信号【360doc】,进行关注推广红木家具知识求关注【篇二:古代腐败案例】雍正的前任圣祖仁皇帝康熙,亲手创造了一个“太平盛世”,也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吏治腐败、税收短缺、国库空虚。

雍正接手时,国库储银仅八百万两,而亏空的数字却大得惊人。

雍正说:“历年户部库银亏空数百万两,朕在藩邸,知之甚悉。

”又说,“近日道府州县亏空争粮者正复不少”,“藩库钱粮亏空,近来或多至数十万”。

如此看来,则堂堂大清帝国,竟是一空架子。

外面看强盛无比,内里却空空如也。

国库空虚,关系匪浅,新皇帝岂能坐视?然而钱粮的亏空,又不简单地只是一个经济问题。

各地亏空的钱粮到哪里去了?雍正看得很清楚:不是上司勒索,就是自身渔利,而户部的银子,则被皇帝和权贵们在“不借白不借”的心理支配下“借”走了(其实也就是侵吞)。

这么多人来挖国家的墙角,国库还有不亏空的道理?但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的贪污、挪用、借支公款,又确有其“不得已”处。

因为清从明制,官员俸禄极低。

正一品官员的年俸不过纹银一百五十两,七品县令则只有四十五两。

这点俸银,养家糊口都成问题,更不要说打点上司,迎来送往和礼聘幕僚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明清两代吏治的腐败,是给逼出来的。

由此可见,亏空关系到吏治,吏治又关系到体制,这是一个连环套。

这个连环套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含糊不得。

如果说,打江山要靠枪杆子,那么,治江山就得抓钱袋子,所以亏空不能不补。

吏治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所以吏治不能不抓。

两件事既然都与制度有关,则制度也不能不改。

雍正把这一切看得十分清楚。

因此,清理亏空这件事,在他那里就变成了体制的改革。

不过,事情还得从清理亏空做起。

它是最好的突破口,也是当务之急。

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十二月十叁日,即康熙皇帝去世刚好一个月时,雍正皇帝下令户部全面清查亏空钱粮。

雍正不顾乃父“尸骨未寒”,就要对留下的积弊大动干戈,可见其决心之大,也可见事情之紧迫。

这是雍正即位之后的第一个大战役,关乎国本,也关乎帝位。

一旦无功而返,或半途而废,不但雍正自己身败名裂,国本也可能为之动摇。

因此只能胜,不能败,只能进,不能退。

然而雍正信心十足。

雍正的自信是有道理的。

他确实不是糊涂皇帝,更不是纨□阿哥。

而且,与乃父康熙皇帝相比,他还有一个优势,就是洞悉下情。

各级骨什么鬼心眼,小动作,官场上又有哪些流习和积弊,他都一清二楚。

他深知,下级对上级,地方对中央,向来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中央的政令到了下面,没有不打折扣的。

清查亏空牵到那么多官员的切身利益,岂有不研究对策之理?那好,你研究,我也研究。

你有对策,我更有对策。

我的对策是:先研究你的对策,再出台我的政策。

我的政策是针对你的对策来的,看你还有多少对策!这一下,贪官污吏全都傻了眼。

雍正确实太了解下情了。

他知道,靠贪污犯去查自己的贪污,那是永远也查不出来的。

他们的上司也同样不可行。

因为没有一个贪污犯不巴结上司,不给上司行贿送礼。

如果他不巴结上司,或者上司不接受贿赂,他还能混到今天?早就被查出来,被弹劾罢官了。

即使他的上司是清廉的,也不可靠。

因为地方上的亏空如此严重,贪墨如此猖獗,他们居然毫无动作,那就只能是叁种情况:要么是昏官,对下情一无所知;要么是庸官,知情而不敢举报,或无力纠察;要么是混蛋,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官声,对下面的胡作非为睁眼闭眼,包庇纵容,搞“地方保护主义”。

靠这些人去清查亏空,那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因此即使他们手脚干净,也不能依靠。

雍正的对策是派出钦差大臣。

这些省级或副部级的特派员直属中央,与地方没有任何瓜葛,而且都是为官清正又精明强干的能员。

这些人,既无前车之鉴,又无后顾之忧,且直接归皇帝领导,不尽心也会尽力。

何况,这些特派员也不是光杆司令。

雍正从各地抽调了一大批候补州县随团到省,与特派员一起查账。

查出一个贪官污吏,立即就地免职,从调查团里选一个同级官员接任。

这是一着妙棋,也是一着狠棋。

因为雍正深知官官相护,是官场顽症。

历来的继任官,总是会帮着前任补窟窿,然后自己再留下一大笔亏空,让后任去擦屁股。

亏空之所以总也补不上中,这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但这一回后任是来查账的,当然不会替他打圆场,做掩护。

这样,这个贪官就再也无处遁逃,只有低头认罪,接受处罚。

而且,因为没有后任给他补漏洞,他当然也不愿意为前任背黑锅。

于是,就连他的前任,甚至前任的前任,如有贪污挪用,也难逃法网。

贪官们当然不愿束手就擒。

他们还有对策,即借钱借粮来填补亏空。

这也是老办法:上面要来查账时,就从当地富户那里借些钱粮来放在库里。

上面的来人一看,分文不少,检查团一走,这些钱粮又还回去。

因为是官借,利息既高,又不怕不还,再说富户们也不想得罪地方官,因此这个办法也屡试不爽。

可惜伎俩也逃不过雍正的法眼。

雍正在派出特派员的同时,也给这个地方的老百姓先打招呼:谁也不能借钱粮给官府。

要借也可以,这些钱粮既然被说成是官府的,朕就认它是国家所有,你们这些借钱借粮给官府的人,就再也别想把它们收回去。

这一下,谁也不肯借钱借粮给贪官们了。

富户们不想得罪官员,更怕得罪皇帝。

再说,他们也不愿意自己的钱粮白白地送给公家。

贪官污吏的又一条对策被雍正事先粉碎。

不过,这还只是雍正一系列对策的一部分。

雍正的又一个重要举措是成立“会考府”。

会考府是一个独立的核查审计机关,成立于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正月十四日。

它的任务,是稽查核实中央各部院的钱粮奏销。

雍正深知,钱粮奏销,漏洞很大。

一是各省向户部上缴税银或报销开支时,户部要收“部费”,也就是现在说的“好处费”、“茶水费”。

没有“ 部费”的,哪怕是正常的开支,亦无手续或计算方面的问题,户部也不准奏销,甚至拒收税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