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三物质的输入与输出课件
2020年高考生物+专题03++物质的输入和输出

2020年高考生物专题03 物质的输入和输出●考试大纲Ⅰ:对所列知识点要知道其含义,能够在试题所给予的相对简单的情境中识别和使用它们。
Ⅱ:理解所列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较复杂的情境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
●考试大纲考纲要求两年高考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Ⅱ2017海南、江苏、新课标Ⅱ卷2016海南、江苏、新课标Ⅰ卷、浙江、北京2015新课标Ⅱ卷、新课标Ⅰ卷2014海南、江苏、山东、北京、新课标全国卷Ⅱ、安徽、浙江、新课标全国Ⅰ卷2013浙江、新课标Ⅰ卷、江苏、天津物质的输入和输出在必修模块中直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微观上可联系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宏观上可联系生物的内环境,甚至牵扯到生物的遗传变异的相关内容。
本专题内容考查结合点多,对题目中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对不同专题之间的综合要求高。
主要考查几种常见的方式(渗透作用、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胞吞胞吐)的判定、特点及影响因素;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主要涉及对渗透作用的理解、渗透过程的分析、拓展及应用、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以及由此引进的质壁分离及复原,应注意构建知识框架,实现对知识的整体把握。
容易对渗透作用中的水分运输方向理解不透,渗透平衡后半透膜两侧浓度差是否存在理解不透,误认为浓度差是质量分数浓度差,对质壁分离的概念及发生条件理解不到位,常见物质出入细胞膜的具体方式混淆不清,对基本概念内涵没有深入理解。
通过对渗透作用、物质出入细胞方式、质壁分离的概念内涵的理解,列表比较物质出入细胞的信息特征,回忆相应物质出入细胞的典型特征,或用概念图对细胞出入细胞方式进行比较,分析列举影响节点的内因和外因,从文字或图解背景中找出关键信息,如是否消耗能量,是否需要载体,是否逆浓度运输,是大分子还是小分子,再掌握特殊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即可,如神经递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等。
应根据现象提出问题、分析大批量、归纳概念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类比,培养解读图表的能力,探索使用图表描述生理活动的方法。
2020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第二单元 第7讲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二单元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物质的运输第7讲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考纲要求 1.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Ⅱ)。
2.实验:(1)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2)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内容索引考点一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考点二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及影响因素考点三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知识网络 答题语句重温高考演练模拟课时作业考点一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梳理知识要点1.渗透系统(1)组成:一个完整的渗透系统,由两个溶液体系以及两者之间的半透膜组成。
(2)渗透作用产生的条件条件有一层______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______浓度差半透膜2.动、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半透膜”————浓度差 与外界溶液间具有浓度差细胞膜细胞质②现象a.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细胞吸水膨胀。
失水皱缩b.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细胞。
c.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水分进出平衡。
(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以成熟植物细胞为例)①条件:成熟植物细胞具有中央大液泡。
②原理③现象a.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就通过 失水,植物细胞就发生 现象。
b.将已发生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放入清水中,此时细胞液的浓度 外界清水,植物细胞就吸水,发生现象。
渗透作用质壁分离质壁分离复原高于3.科学家将番茄和水稻分别放在含有Ca 2+、Mg 2+和 的培养液中培养,结果及分析如下:(1)实验结果①不同植物对 的吸收有差异。
②同种植物对 的吸收也有差异。
(2)实验结论:植物细胞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具有 。
同种无机盐离子不同无机盐离子选择性1.判断常考语句,澄清易混易错(1)渗透作用中膜两侧溶液的浓度指的是质量百分比浓度( )(2)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3)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扩散只能单向进行( )(4)将动物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外界溶液中,不能发生渗透作用( )(5)成熟的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减小( )(6)无机盐离子都是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的( )诊断与思考××××××2.分析命题热图,明确答题要点如图表示正在进行质壁分离的紫色洋葱细胞,请分析:(1)b 的颜色和大小如何发生变化?(2)c 处的浓度与细胞外的浓度 。
高考生物 一轮复习 第3讲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基本组成 或条件
半透膜、膜两侧 具有浓度差
原生质层——选择透过性膜 浓度差——细胞液与外界溶 液之间
原理
水分子通过半透 细胞液通过原生质层与外界 膜的扩散作用 溶液之间发生渗透作用
水扩散 的方向
低浓度溶液→高浓度溶液
题组二 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分析
题组设计 解题技法
基本组成 或条件
半透膜、膜两侧 具有浓度差
图显/隐 答案 解析
物质的示意图,下列分析不主正动确运的输需要耗能,根据细胞内ATP
是
的供(能C情况) 可知,甲侧为外侧,乙侧
A.根据乙侧耗能的情况可为知内,侧甲,侧A正确;a代表磷脂分子,b
为细胞外,乙侧为细胞代内表蛋白质,载体蛋白的运动,有利
B.图特中性a有和利b不于是物静质止的的跨,膜于确其运协;运输助从动扩图的散中和可主知动,运 葡输 萄的 糖进 进行 入, 细B胞正需 载体蛋白协助,水分子进入细胞的方
来水柱b将下降,直至与
清水面齐平后保持不变。
题组设计 解题技法
题组一 渗透装置的分析与渗透作用的判断
探究物质能否通过半透膜(以碘和淀粉为例):
烧杯内盛淀 漏斗内 粉溶液 盛碘液
变蓝 不变蓝
变蓝 不变蓝
不变蓝 变蓝 变蓝
不变蓝
结论
碘能通过半透膜,而淀粉不能 淀粉能通过半透膜,而碘不能
淀粉和碘都能通过半透膜 淀粉和碘都不能通过半透膜
D.加酶前a、b两侧液面不变,加酶后向b侧转移,b侧液面上
b侧液面上升并高于a侧液面
升并高于a侧。
题组设计 解题技法
题组一 渗透装置的分析与渗透作用的判断
2.半透膜对淀粉和葡萄糖的通透性不
图显/隐 答案 解析
专题03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2021年高考备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共49张PPT)

外界溶液浓度
吸水体积略增大
>
失水质壁分离
<
水分子进出达到动态平衡
=
一 渗透作用
8.渗透作用原理的运用 ①判断植物细胞的生活状况
。
②判断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 。
③农业生产中的水肥管理 。
④生活中杀菌、防腐、腌制食品
一 渗透作用
【例】(2017年新课标Ⅱ卷,4)将某种植物的成熟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物质 A溶液中,发现其原生质体(即植物细胞中细胞壁以内的部分)的体积变化 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0~4 h内物质A没有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 B.0~1 h内细胞体积与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量相等 C.2~3 h内物质A溶液的渗透压小于细胞液的渗透压 D.0~1 h内液泡中液体的渗透压大于细胞质基质的渗透压
三 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
【例】(2018海南卷,6)将水稻幼苗培养在含MgSO4的培养液 中,一段时间后,发现营养液中Mg2+和SO42-的含量下降,下 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A ) A.Mg2+通过自由扩散进入根细胞 B.MgSO4必须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根吸收 C.根吸收的Mg2+可以参与叶绿素的形成 D.降低温度会影响水稻根系对Mg2+的吸收
被动运输:顺浓度梯度 (高浓度→低浓度) 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逆浓度梯度 (低浓度→高浓度)
胞吞
非跨膜运输
胞吐
四 物质运输的方式
2.比较
运输方式
被动运输
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
胞吞、 胞吐
方向
外 →内 高浓度→低浓度 高浓度→低浓度 低浓度→高浓度
内→外
载体蛋白
不需要
需要
需要
不需要
能量
2020届高考生物一轮课件:专题三 物质的输入与输出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解析甲细胞维持正常形态,水分子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状态,A项 错误;甲→乙发生了渗透失水导致细胞质壁分离,其内因是结构① 细胞壁的伸缩性比结构②细胞膜的伸缩性要小,B项错误;乙→丙发 生了渗透吸水,此时外界溶液浓度比细胞液浓度小,C项正确;丙细 胞可能发生渗透吸水,但植物细胞渗透吸水只会膨胀不会张破,D项 错误。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考点10渗透作用的原理及应用 1.(2014·全国,32,9分,难度★★)小肠的吸收是指食物消化后的产物、 水和无机盐等通过小肠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0.9%的 NaCl溶液是与兔的体液渗透压相等的生理盐水。某同学将处于麻 醉状态下的兔的一段排空小肠结扎成甲、乙、丙、丁4个互不相 通、长度相等的肠袋(血液循环正常),并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和实验 结果如表。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解析红细胞无细胞壁,在高于0.9%NaCl溶液中会失水皱缩,A项错 误;0.9%NaCl溶液与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细胞内液是等渗溶液,水分 子进出细胞平衡,B项错误;在低于0.9%NaCl溶液中,红细胞吸水膨 胀甚至因吸水过多而胀破,C项正确;渗透是水分子穿过膜从低浓度 处向高浓度扩散的现象,D项错误。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3.(2017·全国2,4,6分,难度★★)将某种植物的成熟细胞放入一定浓度 的物质A溶液中,发现其原生质体(即植物细胞中细胞壁以内的部分) 的体积变化趋势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科学探究
A.0~4 h内物质A没有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 B.0~1 h内细胞体积与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量相等 C.2~3 h内物质A溶液的渗透压小于细胞液的渗透压 D.0~1 h内液泡中液体的渗透压大于细胞质基质的渗透压
考情概览
高考生物 一轮复习 第3讲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高三一轮总复习·RJ生物
服/务/教/师 免/费/馈/赠
返回菜单
选项
A B C D
管腔中氨基酸→上 皮细胞
主动运输 被动运输 被动运输 主动运输
管腔中Na +→上皮
细胞
被动运输
被动运输
主动运输
被动运输
上皮细胞 中氨基酸 →组织液
主动运输
被动运输
被动运输
被动运输
【思路分析】 解答本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看清肾小管上皮细胞内与肾小管管腔和肾小管周围 组织液之间氨基酸和Na+浓度差。 ②看清表格表示的运输过程和方式。 ③思考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的特点。 [解析] 根据图形可知,肾小管管腔中的氨基酸进入上 皮细胞为逆浓度的运输,属于主动运输(其动力来自于Na+ 协同运输中的离子梯度);管腔中的钠离子进入上皮细胞为 顺浓度梯度的运输,不消耗能量,为被动运输;
(3)水稻吸收水的相对速率比吸收Ca2+、Mg2+的大, 造成培养液中Ca2+、Mg2+浓度上升;番茄吸收水的相对 速率比吸收SiO4-4的大,造成培养液中SiO4-4浓度上升。
考点1 渗透系统的组成分析及应用 1.渗透作用模型与成熟植物细胞与外界溶液形成的渗 透系统的比较
渗透作用模型 植物细胞与外界溶液形成渗透系统
1.混淆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 区别:(1)半透膜是无生命的物理性薄膜,是指某些物 质可以透过而另一些物质不能透过的多孔性薄膜,物质能否 通过取决于分子的大小。(2)选择透过性膜是具有生命的生物 膜,载体的存在决定了其对不同物质是否吸收的选择性。 共性:都允许水分子自由通过,而不允许大分子物质 通过。
(1)水稻和番茄分别主要吸收哪些离子? (2)图示反映同一植物对不同离子的吸收量如何?不同 植物对同一离子的吸收量又怎样? (3)水稻培养液中Mg2+、Ca2+离子浓度和番茄培养液中 SiO4-4浓度为什么超过初始浓度? 【提示】 (1)水稻主要吸收SiO4-4,番茄主要吸收 Ca2+、Mg2+。 (2)同一植物对不同的离子吸收量不同,不同植物对同 一离子的吸收量不同。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pptx

离。 ( √ ) 7.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由细胞膜和液泡膜组成,相当于半透膜。 ( ✕ )
第11页/共64页
一级达标重点名校中学课件
8.低倍镜下就可以看到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 ( √ ) 9.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就会发生质壁分离。 ( ✕ ) 10.生物膜对K+、Na+、Cl-的通透具有选择性。 ( √ ) 11.通过载体蛋白的物质转运属于主动转运。 ( ✕ )
第21页/共64页
一级达标重点名校中学课件
答案 D 由于淀粉不能透过半透膜,故水柱a表现为先上升,后保持不 变;葡萄糖能透过半透膜,故水柱b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
第22页/共64页
一级达标重点名校中学课件
2.某种植物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在浓度为m的淡盐水中的形态如图所 示。以下能够正确反映细胞由正常形态转变为淡盐水中形态的过程中 水分子进出细胞的图示是(说明:图中箭头表示水分子的运动方向,箭头
第9页/共64页
一级达标重点名校中学课件
四、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1.胞吞 (1)过程:大分子或颗粒附着在细胞膜上,这部分 细胞膜 内陷形成 小囊,包围着大分子,然后小囊从细胞膜上分离下来,形成 囊泡 ,进 入细胞内部。 (2)实例:白细胞吞噬大肠杆菌,变形虫吞食有机颗粒。 2.胞吐 (1)过程:大分子先在细胞内形成 囊泡 ,囊泡移动到细胞膜处,与细 胞膜 融合 ,将大分子排出细胞。 (2)实例: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一级达标重点名校中学课件
(2)根据运输方向:逆浓度梯度的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3)兴奋产生与传导过程中Na+、K+的运输方式判断 ①由于细胞外Na+浓度高,细胞内K+浓度高,因此静息时K+外流和兴奋时 Na+内流的运输方式都是被动运输。 ②细胞维持膜外Na+浓度高,膜内K+浓度高,需要不断吸K+排Na+,此过程 中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生物新高考一轮复习课件:2-3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5.五个大小相同的马铃薯幼根与物种A的幼根分别放入甲~戊五种 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数小时后,取出称重,其重量变化如图所示。 以下关于该实验结果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与马铃薯幼根细胞液等渗的溶液是甲溶液 B.马铃薯比物种A更耐旱 C.物种A幼根的细胞在甲浓度溶液中一定会 发生明显的质壁分离 D.在这五种蔗糖溶液中,浓度最大的是乙溶 液
P64探究·实践) ( √ )
10.将0.3 g/mL的蔗糖溶液换成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细胞发生质 壁分离后能自动复原,原因是K+、N3−都可转运到细胞内,使细胞液 浓 度 升 高 , 细 胞 渗 透 吸 水 而 发 生 自 动 复 原 。 ( 必 修 1 P64 探 究 ·实 践)( √ )
答案:D
考向二 渗透作用的原理及相关实验探究
3.[2023·临沂一模]将生鸡蛋的大头保持壳膜完好去掉蛋壳,小头开 个小孔让蛋清和蛋黄流出。将蛋壳内灌入15%的蔗糖溶液,然后放在 烧杯的清水中并用铅笔标上吃水线。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卵壳膜相当于渗透装置中的半透膜 B.半小时后吃水线低于烧杯的水面是由于清水渗入蛋壳所致 C.若将清水换为15%的NaCl溶液,则蛋壳先上浮后下沉 D.若将正常的线粒体放入清水中,则线粒体内膜先涨破
(4)温度
任务3 探究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1)探究是主动运输还是被动运输
主动运输 被动运输
(2)探究是自由扩散还是协助扩散
协助扩散 自由扩散
任务4 研析深化教材,析因推理归纳,提升学科素养 有人认为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协助扩散或ATP驱动的 主动运输。为了证实这一假设,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取甲、乙两组 生长状况相同的小肠上皮细胞,分别置于适宜浓度的葡萄糖培养液中, 甲组进行正常呼吸,乙组用细胞_呼__吸__抑_制__剂__处理。若小肠上皮细胞是 以ATP驱动的主动运输方式吸收葡萄糖的,则一段时间后两组溶液中 葡萄糖浓度降低的是__甲____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 10
考点 11
考点 12
2.(2018·浙江,17,2分,难度★★)在观察某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 壁分离复原实验中,依次观察到的结果示意图如下,其中①②指细 胞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甲状态时不存在水分子跨膜运输进出细胞的现象 B.甲→乙变化的原因之一是结构①的伸缩性比②要大 C.乙→丙的变化是由于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所致 D.细胞发生渗透作用至丙状态,一段时间后该细胞会破裂
细胞
C.在低于0.9%NaCl溶液中,红细胞因渗透作用吸水膨胀甚至有的破
裂
D.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从溶液浓度较高处向溶液浓度较低处进行
的扩散
考点 10
考点 11
考点 12
解析红细胞无细胞壁,在高于0.9%NaCl溶液中会失水皱缩,A项错 误;0.9%NaCl溶液与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细胞内液是等渗溶液,水分 子进出细胞平衡,B项错误;在低于0.9%NaCl溶液中,红细胞吸水膨 胀甚至因吸水过多而胀破,C项正确;渗透是水分子穿过膜从低浓度 处向高浓度扩散的现象,D项错误。
5 mL 9.9 mL
考点 10
考点 11
考点 12
请根据实验结果回答问题。
(1)实验开始时,水在肠腔和血液之间的移动方向是:甲组从
肠腔进入血液 ;丙组从 血液进入肠腔 。在这一过程中水分子
的运动方向是从溶液浓度低 处流向溶液浓度 高 处。本实验中
水分子的这种移动过程称为渗透作用(其他合理答案即可)。
(2)比较乙和丁的实验结果,可推测小肠在吸收Na+时,需要
Na+载体蛋白 的参与。
解析(1)甲组中肠袋内为0.7% NaCl溶液,其渗透压小于血浆渗透压,
水由肠腔进入血液;丙组与甲组相反,实验开始时,水从血液进入肠
腔。这一过程属于渗透作用,水分子从溶液浓度低的一侧向溶液浓
度高的一侧流动。(2)乙、丁组虽然肠袋中的NaCl溶液的浓度都是
专题三 物质的输入与输出
2010—2019年高考全国卷考情一览表
考点
2010— 2014
2015
12 卷卷
2016 2017 2018 2019 合
1 卷
2 卷
3 卷
1 卷
2 卷
3 卷
1 卷
2 卷
3 卷
1 卷
2 卷
3
卷
计
1.渗透作 用的原理 及应用
5年 考
1
10 年 1考
2.细胞的 吸水和失 水
5年 考
通、长度相等的肠袋(血液循环正常),并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和实验
结果如表。
实验组别 实验步骤
向肠袋内注入等量的溶液, 使其充盈
维持正常体温半小时后,测 肠袋内 NaCl 溶液的量
甲乙
0.7% 0.9% NaCl NaCl 10 mL 10 mL
1 mL 3 mL
丙
丁
1.1% NaCl 10 mL
0.9% NaCl+微量 Na+载体蛋白的抑 制剂共 10 mL
态。
考点 10
考点 11
考点 12
③观察临时装片中浸润在所提供的蔗糖溶液和KNO3溶液中的洋 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发生的变化,两者都能出现的现象是
质壁分离 。
(4)上述实验中最能体现两种膜功能差异的实验现象是 KNO3溶液中的细胞质壁分离后会自动复原 。
考点 10
考点 11
考点 12
考点11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2019·浙江,9,2分,难度★)哺乳动物细胞在0.9%NaCl溶液中仍能
保持其正常形态。将兔红细胞置于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一段时间
后制作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并比较其形态变化。下列叙述正确
的是( C )
A.在高于0.9%NaCl溶液中,红细胞因渗透作用失水皱缩并发生质壁
分离
B.在0.9%NaCl溶液中,红细胞形态未变是由于此时没有水分子进出
Hale Waihona Puke 0.9%,但因为丁组中加了微量Na+载体蛋白抑制剂,所以丁组中被吸
收的NaCl溶液很少,可以推测Na+的吸收过程是主动运输,需要Na+
载体蛋白协助运输,需消耗能量。
考点 10
考点 11
考点 12
2.(2013·江苏,27,8分,难度★★)下图为研究渗透作用的实验装置,请回
答下列问题。
(1)漏斗内溶液(S1)和漏斗外溶液(S2)为两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漏斗 内外起始液面一致。渗透平衡时的液面差为Δh,此时S1和S2浓度大小 关系为 S1>S2 。 (2)图中半透膜模拟的是成熟植物细胞中的 原生质层 ,两者在物质
考点 10
考点 11
考点 12
解析甲细胞维持正常形态,水分子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状态,A项 错误;甲→乙发生了渗透失水导致细胞质壁分离,其内因是结构① 细胞壁的伸缩性比结构②细胞膜的伸缩性要小,B项错误;乙→丙发 生了渗透吸水,此时外界溶液浓度比细胞液浓度小,C项正确;丙细 胞可能发生渗透吸水,但植物细胞渗透吸水只会膨胀不会张破,D项 错误。
透过功能上的差异是原生质层能主动转运有关物质而半透膜不能。
考点 10
考点 11
考点 12
(3)为进一步探究两种膜的特性,某兴趣小组做了以下实验。
实验材料:紫色洋葱。
实验器具:如图所示的渗透装置(不含溶液),光学显微镜,载玻片,盖
玻片,镊子,刀片,吸水纸,擦镜纸,滴管,记号笔等。
实验试剂:蒸馏水,0.3 g/mL的蔗糖溶液和与其等渗的KNO3溶液。 部分实验步骤和结果如下:
考点 10
考点 11
考点 12
考点10渗透作用的原理及应用
1.(2014·全国,32,9分,难度★★)小肠的吸收是指食物消化后的产物、
水和无机盐等通过小肠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0.9%的
NaCl溶液是与兔的体液渗透压相等的生理盐水。某同学将处于麻 醉状态下的兔的一段排空小肠结扎成甲、乙、丙、丁4个互不相
①选两套渗透装置,标上代号X和Y。在两个烧杯里均加入一定量
的蒸馏水,分别在装置X和Y的漏斗内加入适量的蔗糖溶液和KNO3 溶液,均调节漏斗内外液面高度一致。渗透平衡时出现液面差的装
置有 X (填代号)。
②选两片洁净的载玻片, 标号 ,在载玻片中央分别滴加蒸馏水,
制作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临时装片并分别观察装片中细胞的初始状
2
4
29
10 年 4考
3.物质进 出细胞的 方式
5年 考
4
1、3 2
32
3
10 年 10 考
【考情分析】 本专题主要考查对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的分 析及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判断,命题多以物理渗透模型考查渗透作 用的相关实验,结合坐标曲线考查物质运输的方式或以新情境材料 考查不同物质运输方式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