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心理学构建

合集下载

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关注。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侧重于解决心理问题,而忽视了积极心理的培养。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学研究方向,其核心理念是关注个体的积极品质、积极情绪以及积极的社会环境,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

本文旨在探讨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分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首先介绍了积极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领域,阐述了积极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的区别与联系。

随后,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指出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在积极心理培养方面的不足。

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包括关注积极品质的培养、注重积极情绪的体验、营造积极的社会环境等方面。

本文提出了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具体应用策略,以期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引导大学生关注自身的积极品质,培养积极情绪,提高心理韧性,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

也期望能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二、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其核心理念在于研究人类的积极力量和积极潜能,旨在帮助个体实现自我发展和提升幸福感。

这一学科的基本理论包括三个主要方面: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个人特质和积极的组织系统。

积极的情绪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它关注如何通过培养积极的情绪,如喜悦、爱、宁静等,来提升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这些积极的情绪体验有助于个体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从而增强心理韧性。

积极的个人特质也是积极心理学关注的重要内容。

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长处,这些积极的个人特质如勇气、乐观、智慧等,对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积极心理学视阈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

积极心理学视阈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
2 . 积 极 心 理 学取 向 拓展 了心理 健 康 教 育的 内容 积 极 心 理 学 为 高 校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提 供 新 的视 角 .拓 展
的主观体验 。 研究个体 的主观幸福感 、 满 意度 、 乐观 、 希望, 包括个体对过去 、 现 在 和 未来 的 积 极 体 验 ; 二 是 研 究 积 极 的 个人特质 . 包 括 爱 的 能力 、 工 作 的能 力 、 勇气 、 创 造 性 和 人 际 交 往 等 ;三 是 在 群 体 层 面 研 究 影 响个 体 成 长 和 发 展 的积 极 的组织 系统 , 包 括 安 定 的社 会 、 关 系 良好 的 社 区 、 健 康 的家 庭、 有 效 能 的学 校及 有社 会 责 任 感 的 媒 体 等 , 从 而 使 公 民具
的科 学 。 积 极 心 理 学 的 研 究 内容 包 括 三 个 层 面 : 一 是 研 究 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理 障 碍 或 疾 病 。 传 统 的 教 育 模 式 关 注 的 是 少 部 分 学 生 的 负 性情绪体验和心理品质 , 对广大普通学生的注意力不够 , 忽
视 了 普 通 学 生 积 极 品 质 的 发 展 和 心 理 潜 能 的 开 发 ,使 心 理
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 、积 极 心 理 学 对 高 校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的 指 导 意 义
了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内 容 。积 极 心 理 学 研 究 主 观 幸 福 感 、 情 绪 体 验、 希望、 乐观、 流 畅 性 和 思 维 等 。这 些 内 容 与 每 一 个 人 都 息 息相关 , 具 有 普 遍 性 和 社 会 性 。教 师 和 学 生 同 时 是 心 理 健 康
孑 , J 、 涵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应用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应用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应用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纠正问题行为和心理疾病,更要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致力于研究人类如何获得快乐和幸福,通过培养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可以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和效果。

一、培养乐观心态乐观心态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积极乐观的小学生往往更有自信,更有耐力,更能面对困难。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小学生的乐观心态:1. 设立目标和激励: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设立积极的目标,并激励他们朝目标努力。

同时,及时表扬和鼓励学生的努力和进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 视角转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

例如,面对困难,可以鼓励学生从中寻找机会和成长。

3. 心理疏导:当学生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教师应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去应对问题。

二、培养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了解和认知。

培养小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特点和需求,从而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压力。

情绪管理能力则是指学生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有效管理的能力。

以下是一些培养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的方法:1. 自我反思: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感受、需求和优缺点,并指导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2. 情绪识别与表达:教师可以通过举例或角色扮演的方式,教导学生如何正确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并提供有效的情绪管理策略。

3. 倾听与支持:教师要以倾听和支持的姿态对待学生的情感需求,让他们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从而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三、培养合作与社交能力合作与社交能力是小学生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积极心理学关注的重点。

通过合作和社交,小学生不仅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增强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和友谊。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1.关注中学生的积极心理状态积极心理学强调人的积极因素和幸福感,强调将心理问题转化为心理资产。

中学期是人生中的重要阶段,学生需要面对很多新的情境、关系和挑战,而这些挑战本质上也是一种机会。

中学生通过学习和锻炼可以获得成长和发展,从而提高自己的积极心理状态。

因此,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关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引导学生发掘自己的潜力和能力,以实现自我发展和提升幸福感。

2.培养中学生的心理弹性中学生面临着很多压力和困难,如学业压力、家庭关系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等。

这些困难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而积极心理学强调人类的适应性和恢复能力,即心理弹性。

心理弹性是指个体对不利事件或压力的适应能力,包括情感调节、社交技能和问题解决等能力。

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培养学生的心理弹性,不断提高学生应对挑战和压力的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需求。

3.预防和干预心理问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与发展往往与环境和个体因素密不可分。

早期的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预防和干预,可能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因此,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重视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干预,以帮助学生纠正不良的心理习惯和行为,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1.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状态,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学校可以设置相关课程和活动,如幸福课堂、成长导师、体验式学习等,让学生在课堂上和活动中体验积极的情感和行为,增强学生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和实现的信心。

2.注重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生命教育包括身心健康、情感教育、人际关系、性教育等多个方面,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生命观念。

学校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如课堂教学、校园活动、网络教育等,向学生传递正确的生命观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让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积极的心理态度。

以积极心理学理念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以积极心理学理念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4学 校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离 不 开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课 。 .
积极 心理 学 理念 下 的学 校心 理健 康 教育 主 张对
现实 生 活情境 作 积极 解 释 ,引导 学生 从 主观 体 验上 探 讨 人 类 的幸 福 感 、 意感 、 乐感 , 而建 构学 生 满 快 从 对 未 来 乐 观 和 对 生 活 忠 诚 的态 度 。 此 , 学 校 心 理 因 在
中图分类 号: 4 4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0 9 0 0 2 1 )0 0 1 — 2 G4 A 1 0 — 1 X( 0 1 1 — 0 2 0
积 极 、 极 都 是 一 种 意 识 形 态 、 念 下 的 态 度 问 消 观
繁荣 与发 展 。它要 求心 理学 家用 一种 更 加 开放 的欣
新 鲜血 液 , 使学 校 心理健 康 教育更 加 有效 。 促


积极 的 指导 思想

教 育 应有 的其他 更 重要 的使 命 ,致使 学 校心 理健 康
教育成 了应试 教育 的 陪葬 品 。 此 , 校 的心理 健康 因 学
积 极 心 理 学 ( oiv scooy 是 指 利 用 心 理 P s ieP yh l ) t g 学 目前 已 比 较 完 善 和 有 效 的 实 验 方 法 与 测 量 手 段 , 来研 究人 类 的力量 和美 德 等积极 方 面 的一种 心理 学
了对 立 面 ,学校 心理 健康 教 育也 成 了任 务式 的教学
和 任 务 式 的 学 习 ,根 本 谈 不 上 学 生 心 理 健 康 的 可 持
续发展。
化 积极 的 心理 品质 , 高 自身 的心理 素养 , 能将 这 提 才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构建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构建

程往往归属于不同的教学单位 , 缺乏前期规划 , 加
上师资不足等原 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没 有形 成 一个 完整 的体 系 。
2 3教 学 形 式较 为传 统 .
极心理学角度进 行解读 。例 如, 于情绪这一章 对 节, 传统 的课程 主要从 负性情 绪 的影 响人 手 , 教学
第 1 第 3期 0卷 2 1 年 6月 01
淮 阴师范学 院学报 ( 教育科学 )
J UR A FHU I N T A HE SC L E E ( d ct nl c ne O N LO AYI E C R O L G E u aoa Si c ) i e
V 1 】 No 3 o. O .
织 系统服 务 于人 类 主观 幸 福 感 的建 立 , 调 在 积 强 极 的组织 系统 里 通过 积 极 的 制 度 、 积极 的教 育 实
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应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建设 中 , 有助 于 从 “ 问题 ” 式 转 化 “ 展 ” 式 , 模 发 模
学会 用 积极 的视 角 发 现 和解 读 问题 的积 极 方 面 , 产 生积极 体验 , 终达 到塑 造积极 人格 的 目的。 最
积极心理学的内涵主要包括三方面: 第一, 主
收稿 日期 :0 10 —0 2 1 -31
基金项 目:0 0年度湖南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 冶教育特色建设项 目(0 1 ) 21 1T 8
作者简 介: 戴吉 (9 6 ) 女 , 17 一 , 湖南长沙人 , 博士研究生 , 讲师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心主任 , 主要从事心理健康 与心理咨 询研究 。
Jn 0 l u .2 1
积极 心理 学视野 下 的大 学生 心理健 康 课程体系的构建

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构思

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构思
第 1 6卷
Vo _ 6 l1
第 6期
No 6 .
— — —
重庆 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i e Junlo o g ig Ee t cP w rC l g ora fCh n qn lcr o e ol e
21 0 1年 1 2月
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建设构思
曹 坚 梁利苹 杜英杰 向晓蜜 , , ,
(.重 庆 电力高 等专 科学 校 心理 咨询 中心 , 庆 4 05 ; 1 重 00 3 2 .重庆 城市 管理 职业 学 院 心 理咨 询 中心 , 庆 4 13 ) 重 03 1
【 要】从介绍积极心理学人手, 摘 分析积极心理学对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论述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如
1 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心理健康教育 模式的建构
积极 心 理学 目前 主 要有 三 个 研 究 领 域 : 极 情 积 绪、 主观 幸福 感 的研究 , 积极 人 格 的研究 以及 积极 组
14 以积极的心理体验为主要手段 .
积极心理 学强调人 的“ 主体一 发展性” 意 蕴着 ,
收 稿 日期 :0 1o -4 2 1 _52 作 者简介 : 曹 坚( 92一) 讲师 , 18 , 研究方 向: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13 以积极 的心理品质 为研究 内容 .
越来 越 多 的 研究 表 明 , 入研 究 和充 分 发展 人 深 的需 要 、 观 、 乐 实现 、 幸福 、 快乐 、 意等积 极 品质 , 满 发 展 和提升 现代 人类 人性 的优点 比修 复人类 心理 的疾
背 景下 的心 理健康教 育模式应该 有所转变 。
研 究对象也 不仅仅局 限于有心理 疾病 或 问题 的人 , 而 是 扩展到每 一个生存 的个体 ¨ 。 因此 , 统 主流 与传 心 理学背景 下 的心理健 康教育模 式相 比, 积极 心理 学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厅[ 2 0 1 1 1 5 号) , 文件 要 求 高 校 把 心理 健 康 教 育 课程 开设 为必 时 的快 感 和 长 久 的欣 慰 两 类 ;与 将 来 有 关 的积 极 情 绪 , 包
修 课 。 以 积 极 心 理 学 的 理 念 为 基 础 来 建 设 高 校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课 程 , 对 增 强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的 实 效 性 ,提 高 大 学 生 整 体
积 极 心 理 学 主 张 从 正 向 的 积 极 的 角 度 来 研 究 与探 讨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问 题 , 这 已成 为 当 前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研 究 的 新 取 使 命 , 那 就 是 如 何 促 进 个 人 与 社 会 的 发 展 ,帮 助 人 们 走 向
向 。 积 极 心 理 学 的理 念 不 仅 丰 富 了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的 内涵 , 论 依 据 。 课 堂 教 学 是 大 学 生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的主 渠 道 , 具 有 覆 盖 面 广 、 影 响 大 、效 果 显 著 的 特 点 ,用 积 极 心 理 学 的 理 念 来 构 建 大 学 生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课 程 ,必 将 进 一 步 推 动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工 作 的 发 展 。2 0 1 1 年5 月 教 育 部 办 公 厅发 布 了 《 普 通 高 等 学 校 学 生 心 理健 康 教 育 课 程 教 学 基 本 要 求 》 ( 教 思 政
论坛 I F O R U M建设
文/ 刘 小玲

要 : 积极 心 理 学为 高校 心理 健 康教 育课 程 建 设展 示 了一 个 全 新 的视 角 ,对 于 高校 的 心理 健 康 教 育课 程 建 设有 着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心理学构建
作者:于潇
来源:《求知导刊》2015年第06期
摘要: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我们要以教育对象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为基础,通过人性善的教育取向,以积极的态度来构建和引领学校开展积极心理学教育。

我们可以通过整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进行拓宽,深入挖掘出可以用的教学资源,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和价值。

关键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并不是心理学新兴的一门分支学科,最先使用这个词的是马斯洛,出现在其1954年写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是由于20世纪末发生于美国的一场心理学运动而得名。

它关注人们的心理健康和是否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旨在促进人们的发展和自我实现。

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是以心理健康教育和学习心理咨询辅导以及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为主。

原因是由于现在的人们,尤其家长开始意识到关注孩子的成长,不能仅仅关注其生理方面,其心理问题也不容忽视。

但是现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或是心理咨询辅导等都只是针对存在的、或者比较容易发生心理问题的个体而进行的一种构建。

这就导致了无论是教育的形式,还是其设置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或是开展的方法、途径,抑或是被教育的对象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都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也使得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难于深入开展。

曾担任过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的马丁·塞利格曼说:“积极心理学并没有改变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但不同于以往心理学关注心理疾病和障碍的研究,而是将心理学的研究关注点放在心理健康和良好心理状态方面,是一门旨在促进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发展完善和自我实现的科学。

”因此,我们应当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积极构建以积极心理学为价值取向的一种新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依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整合积极心理学。

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考虑到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各种要素,同时对校内、校外相关的问题、学科都统一起来,渗透互补,实现最优化的效果。

积极心理学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心理健康的社会公民,这一目的也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无论从其价值取向,还是从整体评价机制考虑,二者的目的都是一致的。

积极心理学注重个体和群体的积极一面,关注个体同群体的成长和经历,同时也不忽视每个个体的独特性,是让每一个学生的潜力都得到最好的发挥,不会以心理鉴别或者心理疾病为方式进行评估,主要是关注内在的成长动力和主观情绪体验。

所以,积极心理学的目的是发掘出每个个体和群体的良好的品质和潜能,创设积极有利的环境来使得个体得到最优化的发展。

其次,整合教学资源,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出发构建积极心理学。

现代社会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为我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取材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丰富源泉。

因为实在的生活体验会在教育者和学生思想中形成一个主观的情绪体验,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同时又具有社会的普遍性。

积极心理学关注的是个体和群体主观体验的积极乐观的情绪,其所能感受到的满足感和幸福感,这就要求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来完成。

通过课堂组织、通过目标和结构的练习,同时让家长、教师挖掘资源,意识到自己的自身所具有的积极性,同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帮助学生发展。

无论每个个体的家庭有多不同,每个个体的差异有多大,他们都同样具有构建健康的心理的能力。

因此我们要利用积极心理学,构建出一个整合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多资源的人文环境,以学校教育为主,以社会生活为载体依托,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最后,积极发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预作用,构建积极心理学教育关系。

无疑,学校是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营。

教师和学生,不再单纯的是教育—被教育的关系,所谓教学相长,教师也在不断地构建自己的积极心理学体系。

学校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要形成一种交叉多维的互动的教学关系,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积极心理学,鼓励和指导学生们构建自己的积极心理学,充分利用教学策略,干预学生们主观体验,感受积极、乐观的情绪,感受满足感和幸福感,感受快乐和希望,感受自豪和自尊等一切具有积极向上的健康情绪。

最核心的应当还是评价机制,积极心理学的评价并不是以咨询和诊断为主,更不是给人下一个定论,而是以发展包容的心态,对学生个体的形成发展起到指引性作用的评价。

学校在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也要不断调整,做到促进学生们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Linley Alex,Joseph Stephen.Positive Psychology in Practice[M].Hoboken:John Wiley & Sons Inc,2004.
[2]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05).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