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子相梁读后感400字

合集下载

拨去浮云看惠施——漫说《惠子相梁》

拨去浮云看惠施——漫说《惠子相梁》

综合论坛新教师教学在这篇短文中,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雏,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表明自己鄙弃功名利禄的立场和志趣,讽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

看到这样的结论,笔者有一些疑问。

“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这个结论是否正确,会不会影响学生对战国时著名的“名家”惠施的客观认知,造成先入为主的错觉呢?笔者以为,“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这个结论是有疑点的。

疑点一:从逻辑学的意义上讲,一个结论的得出,往往需要一些逻辑学前提,那么这个结论的逻辑学前提又是什么呢?仔细思考,笔者以为这个结论若要成立,需要如下的前提:前提①:“庄子”就是战国时宋国蒙邑的庄子,“惠子”就是战国时宋国的惠子,即惠施,在魏国为相19年的惠施前提②:“惠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的目的确是阻止“庄子”取代自己的相位前提③:“庄子”“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的臆测是正确的。

可是,事实果真如此吗?第一,《庄子》作为寓言体的作品,我们是否可以将其中的“庄子”“惠子”一类的语言符号与历史人物做完全同一的认定?第二,“搜于国中三日三夜”的表象之下会不会有其他的“隐情”呢?第三,如果庄子“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的臆测是错误的,虽不影响庄子彰显自己视功名若粪土的取向,可庄子也犯了一个“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错误。

如果前提不同,结论会有怎样的不同呢,下面我们来共同分析一下。

第一种情况前提①:“庄子”就是战国时宋国蒙邑的庄子,“惠子”就是战国时宋国的惠子,即惠施,在魏国为相19年的惠施前提②:“惠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的目的不是阻止“庄子”取代自己的相位,而是另有隐情前提③:“庄子”“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的臆测是错误的。

结论:①“庄子”,或者说庄子,轻视功名利禄。

②“惠子”,或者说惠子,并不是“利欲熏心,薄情寡义”的人。

关于前提②结论②存在的可能性,我们可以在王新民的《庄子传》一书中找到相关的证明。

在这本书的第三章“傲视王侯,与天为一”中,“苏玉”(即可与“或谓惠子曰”中“或”字对应的那个“有人”)向惠施报告说庄周在南蛮遇到奇人得到奇书要来游说梁王取代惠施的相位,惠施“不免有些吃惊”之后,随即有了更加理性的判断:庄周的性格他可是知道的,作为一个不仕王侯的人,又是自己从小一块儿长大的朋友,庄周是绝不会来坏自己的事儿,这一点他可以肯定。

庄子读后感800字[五篇]

庄子读后感800字[五篇]

庄子读后感800字[五篇]第一篇:庄子读后感800字庄子读后感800字(精选6篇)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庄子读后感800字(精选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庄子读后感800字1因为闲着无聊,刚好家里面放有一本《庄子》,遂顺手拿起来读了几天,平常我是不爱看这些古文书的,但那天我竟真的静下心来读了进去,并还有所感悟。

在这个物质极度丰富的年代,人们所理想的社会本应就是此刻这个样貌,然而这又是个精神境界极度缺乏的年代,所有此刻的大部分都容易极度焦虑。

物质上的满足并不等于精神上的富裕。

《庄子》——“贫也,非惫也”。

贫穷不代表不快乐,相比物质生活的丰足,我们更就应重视精神生活的自由。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习惯于高效率,不肯放过一丝一毫的时间,长久下来必将感觉身心疲倦。

“世人攘攘皆为过往”,不能说这句话是褒义还是贬义,它只是陈述一个道理,但在庄子看来正是因为名利而有了“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茶然度役而不知其所归”。

这天所提倡的就应是物质与精神的共同丰满。

《庄子》中,他渴望“乘天地之正,而御天气之辨,以游无穷”。

我们能够不用要求这么高,只要学会静下来,将混乱的自己,忙碌的自己放松下来,个性是在学习和工作当中,我们都可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和困难,这些都会使我们感到焦虑和不安,如果能做到这句话里所包含的境界,那样不仅仅能够让处于奔波劳累的身体得到释放,还能更加有益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庄子》中所着重描述的是“自由”二字,庄子他渴望大自由、大自在、无拘无束,身心不受羁绊。

在这个时代虽然不可能像它所说的那样,但亦能够要求我们的“自由”。

有了“自由”,人们能够更加全身心的释放,在工作中或学习中皆能够要求这种“自由”,而这种自由并不是指真正的大自由,这种“自由”是在必须束缚下的自由,很多状况下,束缚并不是阻碍自由的,恰恰相反,它是为了能让我们更好地在一方天地中做好自己,得到真正的自由。

读惠子相梁有感3篇

读惠子相梁有感3篇

读惠子相梁有感3篇读惠子相梁有感3篇读惠子相梁有感第一篇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读惠子相梁有感,供大家参考。

读惠子相梁有感第一篇文言文,虽年代久远,但里头还是有诸多文章值得反复品悟;文言文虽艰涩难懂,但只要你深入解读,赏析探究,亦能妙趣横生,其味无穷。

今天,我执教《惠子相梁》一文,不少学生领略到庄周风采。

借此机会,笔者也提出一方拙见。

有不妥之处,请多提宝贵意见。

庄子与惠子是一对“好友”。

庄子境界高远,才智过人;惠子亦深谙哲学,且位高权重,身居宰相之位。

有人告知惠子说:“庄子这次过来与你相会,其意是想取代你的相位。

”惠子把这个相位看得很重,生怕给庄子霸占。

心里格外恐慌,于是采取严密防范措施:在国都一带搜查了三天三夜。

到底是“搜查”还是“搜捕”,我让学生说出各自理由。

我认为,搜捕,意思是搜查并执行逮捕的意思,即搜查出来之后就很可能会投入监狱。

搜查,意思是搜寻,查找。

可能逮捕,也可能不逮捕,或是想将其软禁起来。

我想,庄子应该听到了这则消息了吧。

可庄子没有躲避,而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果敢地“往见之”,并给他讲了一个极有智慧,极具奚落色彩的故事。

这故事大致是这样的: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刍鸟。

这种鸟可能是出门“旅行”吧,从南海飞到北海。

我想,如此远距飞行,总得吃喝和休息吧。

可这种鸟有一个独到之处,就是不是梧桐不栖息,不是竹实不吃,不是甘泉不喝。

从这看出这是一种名贵(或是高贵)之鸟。

有学生说,这种鸟过于挑剔,也是有其道理的。

在这时,猫头鹰得到一只腐烂的老鼠。

鹓刍鸟在它上头飞过。

猫头鹰生怕其食被抢,就本能地作出“吓”的发怒声,以此防范耀武扬威。

我好不容易得到了这样一只臭老鼠,你过来,是否就要抢夺我胜利的劳动果实呢?这也太不哥们了吧。

实际上,鹓刍鸟毫无此意,只不过是你猫头鹰自己过度恐慌,猜忌心过重罢了。

你惠子就像这猫头鹰一样,竟然用梁国宰相来吓唬我?哼!我才不稀罕你这你“腐鼠”般的相位呢?亏你想得出,还为此折腾了三日三夜,在京城到处搜我。

寓言故事读后感400字(精选10篇)

寓言故事读后感400字(精选10篇)

寓言故事读后感400字(精选10篇)寓言故事读后感400字(精选10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寓言故事读后感400字(精选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寓言故事读后感1爸爸给我买了三本必读书目。

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这本书。

这本书中有许多富有教训意义或深刻道理的短小故事。

比如:《邻人献玉》是告诉我们不能坐享别人的劳动成果;《遗铃盗斧》告诉我们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离不开信任。

但我最喜欢的故事确是《塞翁失马》。

《塞翁失马》主要讲的是:一个老人,住在和胡人相近的边塞那边。

一次他的马不知道跑哪去了,大家都来安慰他,他却觉得这是好事。

果然,过了不久,塞翁的那匹马带着胡人驯成的马一起回来了。

大家都来恭喜塞翁,他却觉得这是一件坏事。

当然,这次又被塞翁猜中了。

他的儿子很喜欢这匹马,经常骑马出去。

有一次,因为马受了惊吓,塞翁的儿子从马上跌落下来,摔断了一条腿。

塞翁却觉得这是一件好事。

果然,那年发生了打仗,十有八九的青年都在战场上送了命。

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可以不用去参加战斗而得以幸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我们一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反之亦然。

寓言故事读后感2这个寒假,我读了很多书,我觉得最好看的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它让我知道了很多道理。

其中,让我最有感触的一个寓言故事是《鱼目混珠》,它不仅有意思,而且还让我懂得了为人处世的一些道理。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叫满愿的人,他无意中得到了一颗很大的大珍珠,很多人都特别羡慕他。

满愿有一个邻居叫寿量,他很妒忌满愿,也很想有一颗大珍珠。

有一次,寿量在路上发现了一颗很大的鱼眼睛,就把它带回家,却对别人说自己也有一颗珍珠,而且比满愿的更好,但从不拿给别人看。

后来满愿和寿量都得了一种怪病,要用珍珠粉和药才能治,这下真珍珠救了满愿的命,而假珍珠却发挥不了作用,骗人的寿量只能卧病不起。

孟子梁惠王下心得体会范文七篇

孟子梁惠王下心得体会范文七篇

孟子梁惠王下心得体会范文七篇第1篇:孟子梁惠王下心得体会孟子的一生可以说相当精彩了,他是个极其有抱负的人,也曾周游列国门人弟子前呼后拥,怒斥国君,虽然很热闹,声势浩大,但终究是被时代所限制,最终放下执念回故乡教书育人。

梁惠王下不同于其他晦涩的思想论述,他更倾向于通过谈话的艺术引导对方得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以及该如何去做。

孟子听说齐王喜好音乐,见到了齐王后并没有想象中的开使批评,说喜欢音乐玩物丧志是不对的,而是提出“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的问题来问,齐王想了想还是与人乐与众乐,问题就引导至了如何才能与众乐,孟子表示“与民同乐者,推好乐之心以行仁政,使民各得其所也。

”你喜欢音乐没事,但你别让你的子民一听到奏乐就想到你是个增添他们疾苦的人,你要做到让你的子民听到音乐知道你身体没事觉得欣然快乐。

那么你就是与民同乐了。

没有剑拔弩张的激烈,中正平和,就是在聊天,让听的人容易接受,的确如果一个上位者不能让自己的子民安居乐业,沉溺于个人的享受,那么百姓疾苦,再好的音乐对人们来说也弃之如敝履,艺术的需求建立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上,上位者懂了知道去亲民爱民了那么人民还会害怕艺术吗。

孟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但也有很多的道理夹杂在一责责故事中,浅显易懂,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第2篇:孟子梁惠王下心得体会今日我读到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我顿感心门大开。

孟子说:“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

”孟子认为,说话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谓的守信,行为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谓的有始有终,最重要的是以道德的大义所在来引领自己的言行。

大义所在,其言必信,其行必果。

我这段时间有时候为这个事情烦恼,因为我前段时间被一个朋友说我不信守自己曾经说过的话,做事半途而废。

我先不管他说的有理无理。

但是我觉得自己这方面确实不够好,有时候,会做一些让人失望的事情。

孟子的话,让我明白了很多,事情应该从我做事的目的开始,如果我做的事情是符合大义的,一定会信守自己的承诺,把事情进行到底。

寓言故事读后感

寓言故事读后感

寓言故事读后感寓言故事读后感(通用55篇)寓言故事读后感篇1《寓言故事》中有许多故事,故事内容虽然很简单,却蕴涵着许多深刻的道理。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驮盐的驴》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讲了一只驴子,帮助商人驮货物。

第一次它驮的'是盐,盐很重。

到了小河边,驴子不小心摔了一跤,跌到了河里,它好不容易才爬了起来,这时他发现背上的盐轻了好多。

商人埋怨驴子,你毁了我好多的盐。

驴子才不管呢,反正盐很轻了,它轻轻松松把盐驮到了家。

第二次,商人又带驴子去运货,这次运的是棉花。

虽然棉花很轻,但是棉花很多,也很重,驴子想没关系,到了小河边就好了,再摔一跤,就会变轻的。

到了小河边,驴子故意叫了声"哎哟",然后摔进了河里。

驴子想今天我要在水里多待一会儿,让货物轻一点。

谁知没等驴子站起来,它就被河水淹死了。

可见,驴子做事不动脑筋,认为所有的东西都会被水融化。

从这个故事中,我明白了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思考,不能像文中的驴子那样愚蠢。

寓言故事读后感篇2故事讲的是一只美丽的鸫鸟每年秋天都要去吃那桃金娘树上的果实。

有一年,桃金娘树上的果实还没有成熟,鸫鸟便每天跑到桃金娘树上唱歌:“美好的生活呀就要来临了,我的.心里是多么欢唱,望着那儿的花儿在开放,我对它是多么向往。

”就这样鸫鸟每天都去,每天都唱。

一个猎人发现了,便守候在那。

等果实结出,鸫鸟每天都来吃一整天。

终于被猎人用粘棍粘住了。

它又唱:“桃金娘的果实是如此甜美啊,把我害苦的却是你,因为我太贪恋你那无比的香甜,因而送掉了我自己的性命……”这则寓言让我们明白了,不要过于贪恋某种事物,这样会让我们葬送掉性命的。

要目光远大,不能像鸫鸟那样鼠目寸光,否则,当你完全沉浸在其中的时候,不幸将会降临。

这就跟我们一样,一个学生如果过于贪恋游戏,每天背着老师家长去网吧,一玩就是一整天,这样下去一定会损失惨重:一会浪费金钱,家长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全都被你用在打游戏上,值吗?二会用眼过渡,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太重要了!如果你不保护好眼睛,以后戴着个多度的眼睛,成为了“小四眼”,不累吗?三也是最重要的,沉迷于游戏中,你会不知不觉葬送掉吸收知识的大好时光,好吗?寓言故事读后感篇3这个暑假我读了《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这本书里含有成百上千个寓言故事,有的出自《战国策》,有的出自《孟子》,有的出自《庄子》,有的出自《荀子》,有的出自《韩非子》……这些寓言故事都蕴含着一个道理。

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

庄子的故事 庄子的生活十分清苦。有一次,庄子穿 着一件补丁的粗布衣服去见魏王,魏王见他用 破麻绳绑着破草鞋,便问他说:‚先生怎么这 样疲困呢?‛庄子回答说:这哪里是疲困而是 贫穷啊!读书人有理想而不能施行,这叫做疲 困;衣服旧鞋子破了,这叫贫困不是疲困。我 现在处于昏君乱相的时代,要想不疲困怎么可 能呢?
问题研究
1. 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 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 射 与外化。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 也是如此,他来到濠水之滨,‚从容出游‛感到 快乐,于是见到‚出游从容‛的鱼也快乐。所以 庄子说自己是到了濠水时才感到鱼的快乐。
2、这场辩论者谁输了?
你 如此如此 已经 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鱼出 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 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 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 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 叫做,是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 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 ‚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 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 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 捕(庄子)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 ‚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 吗?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 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 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 ‚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 ‚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 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 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 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

孟子梁惠王读书笔记

孟子梁惠王读书笔记

孟子梁惠王读书笔记《孟子·梁惠王》读后感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这段对话,见《孟子梁惠王下》。

因为孟子是亚圣,所以后人对梁惠王初见孟子时喊一声“老头儿”(叟)颇为不满,觉得梁惠王一副吊儿郎当、不庄重的浮躁相,非明主也。

其实要我说,梁惠王已经很难得了,治理着一个国家,那么多政事,还能抽出时间耐着性子去听孟老夫子罗嗦那些根本没用的仁义、王道。

况且梁惠王敢于大胆承认自己乃好货、好乐、好色之人,倒是蛮可爱的。

想到这个,是因为在一个朋友的博客上又看到了独乐乐与众乐乐的话题。

对孟老夫子的教导,一方面我表示认同,同时也很疑惑。

很早就明白一个道理:人必须生活在人群中。

所以我渴望与众乐乐,所以要走进人群。

但当我身处人群中,面对广阔的世界时,却往往发现自己的世界变得很小,周围那广阔的世界好象都不复存在,所有的思想全部返回到自身。

但当我独处,守着自己的小小世界时,世界却变得很大,思想又仿佛脱离了自身,散入到广阔的世界中。

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体验。

所以有时想,与人乐乐,众乐乐者云,可能真的只是一个梦。

不还有那句话吗: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只此一句,已然否定了与人分享快乐或者分担忧愁的可能。

有一段时间,我非常喜欢在寂静无声的夜晚一个人悄悄起来,抬头长时间地注视着繁星点点蓝缎子般的夜空,心灵感觉异常宁静,仿佛已经与天地一体,感觉到上帝的存在。

爱在下着大雪的夜晚,在空无一人的大街上散步。

不仅仅是爱那种宁静,还喜欢雪花落在头发上,眼睫毛上,悄悄化成水的湿润感觉。

喜欢看秋叶脱离枝头,在风中飘飞的轻灵飘逸.所有这些细微的快乐,都是非常自我,根本没法与人分享的。

能够说出来,写出来的快乐,已经失去了它的意义。

因为别人不是你,这是所有交流的根本。

你说了很多话,写了很多文字,千百人中,有一个人能够准确地感觉到你最想表达的那句话,就能让你找到知己的感觉,希望能有进一步的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惠子相梁读后感400字
如果庄子穿越到当代,恐怕没有几个人愿意与他深交,怕他那犀利的眼神,更怕他那洞穿灵魂的哲理故事。

庄子就是一面镜子,让追名逐利者的五脏六腑大白于天下。

可庄子的生存却充满挑战,要观察社会现象要著书立说要发表自己的主张,自然就会招致不同三观者之误读,他们就会利用各种手段威胁或者报复:乌鸦嘴,一天没得事哒乱说乱讲,你小心点。

一不小心,还会扣上人生攻击的帽子,视之为眼中钉肉中刺欲拔之而后快。

无论庄子多么的“清净无为”、与世无争,但也要吃五谷杂粮才能活命,那么他的既得利益能得到保障吗?如果不去主动争取,恐怕会加速归入尘土,真的“天人合一”;如果去争取,恐怕会被百般刁难,你品德那么高洁,还争什么口腹之享呢?吃你的高洁品德和圣水甘露去吧。

好的是,庄子有一批不离不弃的信徒,他们在俗世担当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当心灵不堪重负眼前没有方向时,就用庄子的文字洗洗尘净净身醒醒脑,实现心灵的超越。

庄子属于宇宙,宇宙属于庄子。

难怪庄子活得自在,还有那么多的弟子传播他的学问。

臭的死老鼠是什么?在惠子眼里是那呼风唤雨之梁国宰相的高位。

为了这个老鼠,惠子过得并不开心。

好友庄子要来看望
他,惠子惶惶不可终日,担心庄子取代其相位,更有小人扇阴风点鬼火。

惠子利用手中的权势,在国中大肆搜捕庄子。

庄子何许人也,坦然的自投罗网,给惠子一个措手不及。

庄子早已知晓惠子心里的小九九,慢条斯理的讲诉一个故事:从前有一只鸟,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吃、非醴泉不饮,这只圣洁的鸟往远方飞去,正巧遇到一只口衔死老鼠的猫头鹰,猫头鹰高声厉叫吓唬圣鸟。

惠子呀,你说圣鸟会抢夺猫头鹰口中的死老鼠吗?你兴师动众的搜捕我,该不是拿死老鼠威胁我吧?
读罢这个故事,惠子和庄子的人品自见分晓。

一个醉心功名、利欲熏心、无端猜忌、心胸狭窄的小丑跃然纸上,与他交朋友,须特别提防他在背后戳你一刀。

同时,一个鄙视功名、清高自守、机智幽默的志士如在眼前,与他交朋友,你浮躁的心绪会静如止水,犹如进入一个空灵的圣地。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来来往往的俗世,人们为名利而忙碌着。

有人为了名利而明争暗斗、相互利用、徇私枉法,显赫一时,上演一幕幕人间闹剧。

也有人视名利如粪土,守住心中的自由和逍遥。

但是,在物欲横流的俗世,淡泊名利的人也会面临着经济的问题和生存的困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