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宏观经济学: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根据总产量曲线、劳动的供求曲 线与货币工资曲线可以推导出总供给曲 线。 由于西方经济学家在推导总供给 曲线时所依据的前提条件不同,导致了 总供给曲线具有不同的形状。
第四节 古典总供给曲线
古典总供给曲线是位于充分就业的产 量水平上的供给完全缺乏弹性的供给曲线。 由于该曲线所描述的是充分就业产量 下的总供给状态,而这种状态又是符合长 期经济发展趋势的,因此,又被称为长期 总供给曲线。
AD曲线斜率
其一,IS曲线的斜率。在LM曲线的斜率不变的 情况下,IS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则投资需求对 利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越小,LM曲线移动对均衡收入和 支出所产生的影响越小,AD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 反之,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小,则AD曲线斜率的绝 对值越小。 其二,LM曲线的斜率。在IS曲线的斜率不变的 情况下,LM曲线的斜率越大,则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 的反应程度越小,LM曲线移动对均衡总支出影响越大, AD曲线的斜率越小;反之,LM曲线的斜率越小,则AD 曲线的斜率越大。
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反映价格变动一定 幅度会使总需求水平变动多少。 当价格变化所导致的总需求量的变动 较大时,AD曲线往往较平缓;反之,当价格 变化所导致的总需求量的变动较小时,则AD 曲线较陡峭。
导致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主要有 两个方面: 第一,价格总水平上升时,人们需要更多的 货币从事交易活动,如果货币供给没有增加,货 币的交易需求增加时,必然导致利息率上升,并 引起投资和总需求量的下降。 第二,国内物价水平上升,本国居民购买外 国商品增加,外国居民购买本国商品减少,净出 口减少。上述两方面都表现出价格水平与总支出 水平反方向变动的影响关系,它们共同决定了总 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趋势。
利率效应:
在宏观经济学中,将价格水平变动引起 利率同方向变动,进而使投资和产出水平反 方向变动的情况。 实际余额效应: 价格水平上升,使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及 其他以货币衡量的具有固定价值的资产的实 际价值降低,人们会变得相对贫穷,于是人 们的消费水平就相应减少。
第十五章总需求分析二ISLM模型

o
i
e:自主投资,d:投资对于利 率r的敏感系数(利率对投资 需求的影响系数)。
2.储蓄函数: s
s
s=y–c
= y–(α+βy)
o
= - α+(1–β)y
y
3.均衡条件: c+i = c+s 从而i=s 即:e-dr = - α+(1–β)y
y e dr 1
从以上的推导可以看出来,IS曲线是从投
LM
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
的组合下,货币需求与货
币供给都是相等的,亦即
y
货币市场是均衡的。即
L=M,所以这条曲线就叫
LM曲线。
二、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1.L:货币需求
货币的需求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在不同条件 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要。凯恩 斯认为,人们需要货币主要是出于以下三 类不同的动机。
六、 偏离IS曲线点的含义:
因为是产品市场,假定r不变,
E1:对物品的超额需求EDG
(Excess Demand Goods)由于
E1位于IS曲线左下方,因此,投 r
资大于储蓄,总需求大于总供给; 推导:比较E1和E2点:在E2点上,r1
E3
i2=s2,i2=e-dr0,s2=-α+(1-β)y2, 在E1点上,i1=e-dr0=i2,s1=-
3.当h介于零和无穷大之间的任何值时, 由于k一般是正值。因此k/h为正值。古典 区域和凯恩斯区域之间这段LM曲线是中间 区域。
r 古典区域
凯恩斯区域
0
y
五、 LM曲线的移动:
LM曲线方程: r k ym hh
1.货币投机需求变化:
假定利率水平不变货币供给不变,投机需求量 增加,(LM曲线上的点表示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 求),则交易需求量必减少,从而所需要的国民 收入水平下降了,使得LM曲线左移,反之亦然。 可见LM曲线移动的方向与货币投机需求的变化呈 反方向。
宏观经济学第十五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价格水平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价格水平
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时的价格水平,反映了经济中的货币 价值。
通货膨胀
货币价值的下降,表现为商品和服务的普遍和持续的价格 上涨。
关系
当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时,价格水平上升,可能导致通货膨 胀;反之,当总供给超过总需求时,价格水平下降,可能 导致通货紧缩。
政策实践中的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应用
04
政策含义与实践应用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货币政策
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影响家庭和企业的消费和投资决 策,从而影响总需求。
财政政策
通过政府支出和税收政策,影响家庭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进而影 响总需求。
政策效果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效果取决于经济环境和政策工具的运用,例如 在经济衰退时期,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可以刺激总需求。
3
相反,资源短缺或政策限制可能导致总供给曲线 向左移动,即在同一价格水平下,总供给量减少。
03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模型的假设条件
01
假设价格水平是灵活变动的,即 价格水平能够迅速调整以适应供 求关系的变化。
02
假设货币供应量是外生变量,不 受经济系统内部因素的影响。
假设整个经济中的货币流通速度 保持稳定。
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均衡时,M=L 和 Y=C+I+G 相等,解这两个方程可 以得到总需求函数或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原因包括:政府购 买增加、税收减少、货币供应量增加 等。
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表示经济社会在 更高价格水平下达到总需求量增加; 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表示经济社会在 更低价格水平下达到总需求量减少。
中国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国民收入的决定:AD-AS模型)

⾼鸿业《西⽅经济学(宏观部分)》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国民收⼊的决定:AD-AS模型)第15章国民收⼊的决定:AD-AS模型15.1 复习笔记⼀、总需求1.总需求概述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这⼀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平来表⽰。
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
在不考虑国外需求的情况下,经济社会的总需求是指价格、收⼊和其他经济变量在既定条件下,家庭部门、企业部门和政府将要⽀出的总数量。
总需求函数被定义为以产量(国民收⼊)所表⽰的需求总量和价格⽔平之间的关系。
它表⽰在某个特定的价格⽔平下,经济社会需要多⾼⽔平的产量。
在价格⽔平为纵坐标,产出⽔平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总需求函数的⼏何表⽰被称为AD曲线或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曲线描述了与每⼀价格⽔平相对应的私⼈和政府的⽀出,因此,总需求曲线可以从IS-LM模型中推导出来。
2.总需求函数的推导在两部门的经济中,IS曲线的⽅程为:y=c(y-t)+i(r)+g。
LM曲线的⽅程为:M/P=L1(y)+L2(r)。
在上⾯两个⽅程中,如果把y和r当作未知数,⽽把其他变量,特别是P当作参数来对这两个⽅程联⽴求解,则所求得的y的解式⼀般包含P这⼀变量。
该解式表⽰了不同价格(P)与不同的总需求量(y)之间的函数关系,即总需求函数。
3.总需求曲线的推导总需求曲线可以由IS-LM图推导。
如图15-1所⽰,上图是IS-LM图形,下图是总需求曲线的图形。
当价格⽔平从P1下降到P2时,减少了货币需求,⼜由于名义货币供给未变,因⽽LM曲线向右下⽅移动,即从LM(P1)移动到LM(P2)。
这使得利率下降,即从r1下降到r2。
利率下降使投资增加,国民收⼊⽔平上升,即从y1增加到y2。
总之,较低的价格通过增加实际货币供给⽽使GDP增加。
这样,不同的价格⽔平和不同的收⼊⽔平的组合点相连,便构成了总需求曲线AD。
图15-1 总需求曲线的推导4.总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的原因从总需求函数和总需求曲线可知,总需求曲线表⽰国民收⼊与价格⽔平之间反向变动的关系,其斜率为负,曲线向右下⽅倾斜。
第十五章 总供给与总需求

第十五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总需求—总供给模型1.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是什么?为什么在IS—LM模型中,由P(价格)自由变动,即可得到总需求曲线?解答:(1)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
一个经济社会的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购买和国外需求。
总需求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价格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在宏观经济学中,为了说明价格水平对总需求量的影响,引入了总需求曲线的概念,即总需求量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几何表示。
在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理论中,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主要由产品市场均衡理论和货币市场均衡理论来反映。
(2)在IS—LM模型中,一般价格水平被假定为一个常数(参数)。
在价格水平固定不变且货币供给已知的情况下,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决定均衡的收入(产量)水平。
现用图15—1来说明怎样根据IS—LM图形来推导总需求曲线。
图15—1分上下两个部分。
上图为IS—LM图。
下图表示价格水平和需求总量之间的关系,即总需求曲线。
当价格P的数值为P1时,此时的LM曲线LM(P1)与IS曲线相交于E1点,E1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分别为y1和r1。
将P1和y1标在下图中便得到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D1。
图15—1现在假设P由P1下降到P2。
由于P的下降,LM曲线移动到LM(P2)的位置,它与IS曲线的交点为E2点。
E2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分别为y2和r2。
对应于上图中的E2点,又可在下图中找到D2点。
按照同样的程序,随着P的变化,LM曲线和IS曲线可以有许多交点,每一个交点都代表着一个特定的y和P。
于是就有许多P与y的组合,从而构成了下图中一系列的点。
把这些点连在一起所得到的曲线AD便是总需求曲线。
从以上关于总需求曲线的推导中可以看到,总需求曲线表示社会的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反向关系。
即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表示,价格水平越高,需求总量就越小;价格水平越低,需求总量就越大。
宏观经济学 短期经济波动模型:总需求-总供给分析

宏观经济学短期经济波动模型:总需求-总供给分析总需求:是指社会在一定价格水平下所愿意购买的产品和服务总量。
反映了价格水平与总需求量的关系。
总需求函数:在保持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条件下,价格水平和总产出的关系。
总需求曲线的推导:P 变动 M/P 变动LM 移动 Y 变动[][][]pm a y b h dk d e a h a p b h dk md e a h y e a h y b h dk pmd phm h ky r LM dy b d e a r IS ββ+=-+=+=-+++=+--+=-=--+=)1()()1()()()1(曲线:)1(曲线: 总供给:经济社会的总产量。
描述了经济社会的资源用于生产可能有的产量。
总供给曲线:总产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问题:长期为经济增长,短期为经济波动。
总供给曲线的推导:(1)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基本假设:货币具有刚性,原因:工人具有货币幻觉。
(2)推导古典总供给曲线:基本假设:价格和货币工具具有伸缩性。
就业水平不随价格的变化而变化,始终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经济的产量水平也将位于潜在产量,或者充分就业的水平上,不会受到价格变动的影响。
总供给曲线变动:生产函数变动导致总供给曲线的变动;劳动需求变动导致总供给曲线的变动;劳动供给的变动导致总供给曲线的变动;凯恩斯萧条情况下的总供给曲线;古典长期稳定下的总供给曲线。
对总需求方面扰动和冲击的反应:(1)凯恩斯情形下:财政扰动与需求冲击:政府采取扩张性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导致AD曲线向右移时,产量增长,价格水平不变。
(2)古典情形下:财政扰动与需求冲击,总需求变动只会引起价格水平的同方向变动。
(3)凯恩斯情形下:货币扰动与冲击(4)古典情形下:货币扰动与冲击:总需求变动只会引起价格水平的同方向变动。
对总供给方面的扰动和冲击反应(1)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对生产能力变动的反应(2)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对一般价格冲击的反应(3)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对资源供给变动的反应(4)凯恩斯极端模型对供给冲击的反应:无反应(5)古典极端模型对供给冲击的反应。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3)资源充分利用阶段。即C以上部分,这时总供给曲 线是一条垂线,这表示无论价格水平(P)如何上升,总供 给(Y)都不会增加。
这是因为从长期来讲,人类所拥有的资源总是有限的, 当资源已得到充分利用时,即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宏观 经济学中的充分就业是指包括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在内的 所有生产要素都得到充分利用的状态,而不仅仅只是劳动人 口的充分就业),此时,无论如何提高价格,总供给也不会 增加。从长期的角度来看,资源总是会实现充分就业的,因 此,这种垂直的总供给曲线又被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
在左图中,总需求增加,使 得总需求曲线从AD0移动到AD1 ,得到新的均衡点E1,对应的均 衡国民收入为Y1,均衡价格水平 为P0;总需求减少,使得总需求 曲线从AD0移动到AD2,得到新 的均衡点E2,对应的国民收入为 Y2,均衡价格水平为P0。
2.资源接近充分利用阶段
资源接近充分利用阶段的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直 线,即短期总供给曲线。在这种情况下,总需求的变动引起 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同方向变动。也就是说,总需求增加 会使国民收入增加,价格水平上升;总需求减少会使国民收 入减少,价格水平下降,如下图所示。
(2)资源接近充分利用阶段。即BC段,这时总供给曲线 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线,它表示总供给(Y)的变动会引起 价格水平(P)的同方向变动。
这是因为在资源接近充分利用的情况下,产量增加会引起 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从而生产成本增加,进而导致总价格水 平上升。这种情况在短期生产中比较常见,所以这种向右上方 倾斜的总供给曲线又被称为“短期总供给曲线”。
(二)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在价格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其他因素(如生产技术的提 高)的变动会引起总供给的变动,表现在图形上,就是总 供给曲线的移动。总供给曲线的移动有两种情况,一是总 供给增加,引起总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如下图中总供 给曲线从AS0移动到AS2;二是总供给减少,引起总供给曲 线向左上方移动,如下图中总供给曲线从AS0移动到AS1。
5.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总供给曲线:凯恩斯情形
1)进一步简化短期总供给曲线。
把该曲线的向左下方倾斜的部分 当作一条水平线,作为倾斜部分 的近似值。这时由垂直和水平线 组成“反L”曲线。 2)意义:在到达充分就业的国 民收入以前,经济社会大致能够 以不变的价格水平,提供任何数 量的国民收入,而在达到最大国 民收入y0之后,不论价格水平被 提高到何种程度,该社会的国民 收入不会增长,可能出现通货膨 胀。 3)主要是在萧条时,存在大量 闲置不用的劳动力和资本设备。 国民收入增长时,劳动力的货币 工资和物价水平保持不变。所以, 此曲线又称作凯恩斯萧条模型的 总供给曲线。
石油价格的大幅上升是供给冲击, 因为这显著影响了
生产成本和价格。
案例研究:
1970s 石油冲击
石油价格冲击抬高 SRAS, 引起产出和 就业下降。
P
LRAS
在没有未来价 格冲击的情况 下, 价格会随着 时间下降 同时 经济移回充分 就业水平。
P2
B A
SRAS2 SRAS1 AD
P1
Y2
Y
Y
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
1970s 石油冲击
60% 14% 12% 10% 30% 8% 20% 10% 0% 1977 1978 1979 1980 6% 4% 1981
1970s晚期: 当经济正在 复苏的时候, 石油价格又上 升了, 引起了 另外一次巨大 的供给冲击!!!
50% 40%
Change in oil prices (left scale) Inflation rate-CPI (right scale) Unemployment rate (right scale)
总供给曲线:古典情形
又称长期总供给:每个企业都实现 产量最大化、平均成本最小化,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小结 总供求模型涉及:产品、货币、劳动三个市场 和短期总量生产函数。以数学形式总结如下: 总供求模型含有四个方程:
产品市场均衡条件: i(r)+g=s+t 货币市场均衡条件:M/P=L1(y)+L2(r) 劳动市场均衡条件:f(N)=W/P; h(N)=W/P
短期总量生产函数:y=y(N,K-)
M M
Nd Nd ( W ) P W Ns Ns ( ) P
y f ( P)
……AS方程
y f (N, K )
将总需求方程与总供给方程联立,可得供求均衡 时的y和 P
练 习 设总供给函数为yS=2000+P,yD=2400-P, 1)求供求均衡点; 2)如果总需求曲线向左平行移动10%,求 新的均衡点并把该点与1)的结果相比较; 3)如果总需求曲线向右平行移动10%,求 新的均衡点并把该点与1)的结果相比较;
该国商品价格相对 P X , M ( X M ) 外国商品价格相对
蒙代尔-弗莱明效应。
第一节 总需求
(二)AD曲线及其推导
1、代数方法
s( y ) i (r )
M L1 ( y) L2 (r ) P
y f ( P)
M M
∴总需求曲线含义:反映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 衡时,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的关系。 [实例] 假设有: 0.5y+240r=3500 0.5y-260r=1000/P 则求出y的解式得:y=3640+960/P
r IS G E LM2(P2)
LM0(P0)
LM1(P1) F
O AD C P2 P0 P1 A B
Y
O
Y Y2 Y0 Y1
第一节 总需求
三、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由P和Y之外的因素变化,会使AD产生移动。 1、货币政策(LM移动)导致AD移动:
(1)前提:P不变,M变动 (2)过程:M↑→LM右移→Y↑,若P不 变→AD右移。反之亦反是。 (3)结论:扩张性货币政策使AD上升; 反之亦反是。
p
E1 P0
E0
y0
yf y
第二节 总供给
◆政策含义: 只要国民收入或产量小于充分就业的水平, 那么,国家就可以使用增加需求的政策来达 到充分就业。 p AD
1
AD0 P0 E1 E0
y0
yf y
第二节 总供给
(三)常规总供给曲线
上述两种是极端状态。通常总供给曲线位于上述两个极端之 间。见P461图中CC线(P↑→Y↑)。原因:短期工资、投入资 源的价格均相对固定,产品价格上升,企业增产能获利。 再以非线性说明:
(以常规情形为例)
p
AD
AS
P0
E
yf
y
第三节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二、均衡的变动 (一)AD曲线移动的后果
p
AD1 AD0
AS
P0 P1
E
假定某时期,两线相交E点: 充分就业的产量、价格 若总需求减少:AD线左移, 产量、价格分别下降(萧 条),但下降比例不同,P 下降空间越来越少,∵过剩 生产能力越来越多。 若总需求增加:AD线右移,
p
P1 P0
E
y1 yf
但是,若要素价格上涨使AS y 左移:Y↓、P↑。
三、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政策含义 该模型不但能解释经济波动,还可说明运用经济 政策来实现稳定经济。 例如:总需求不足,经济正经历衰退,这时政府 可运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或)货币政策来实现 稳定经济。 用什么办法?如:可用减税T或增G的办法。 结果如何?总需求曲线右移,国民收入增加, 物价也会略有提高。 这是需求管理政策,而且也可以说明旨在移动 总供给曲线的供给管理政策。
第一节 总需求
2、财政政策(IS移动)导致AD移动 (1)过程:G↑、T↓→IS右移→Y↑、若P 不变→AD右移。反之亦反是。 见P454图15-3 (2)结论:扩张性财政政策使AD右移。反 之亦反是。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均使总需 求曲线向右移动。
第二节 总供给 一、总供给( Aggregate Supply,AS) (一)含义:指一个经济社会的厂商按一定 的价格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产品和劳务。 (二)描述工具:宏观生产函数 指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函数,它表示总投 入和总产出之间的关系,用公式表示为: y=f(N,K,E,T,…)
第二节 总供给
2、潜在产量:又称充分就业的产量,指在现有 资本和技术水平条件下,经济社会的潜在就业 y 量N 所能达到的产量 。 注意:
第一,在短期内,潜在就业量既定不变,因 而,潜在产量也是个外生变量;在长期内,不 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增长。 第二,当一个经济社会的生产达到了其潜在 产量时,意味着该经济社会较充分地利用了现 有的经济资源。
第二节 总供给
三、总供给(函数)曲线
含义:指总产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分类: 按照货币工资(W)和价格水平(P)进 行调整所要求的时间的长短,宏观经济学将总 产出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分为三类 其一,古典总供给曲线; 其二,凯恩斯总供给曲线; 其三,常规总供给曲线。
第二节 总供给
(一)古典总供给曲线
第二节 总供给
y Y=f(N, K)
y* y0
N0
N*
N
第二节 总供给
在短期内,总供给将主要由经济的 总就业水平决定。 问: 那么,经济中的总就业水平又是由 什么决定的呢?为此,需要引入劳动 市场。
第二节 总供给
二、劳动市场分析
总供给理论相当程度上体现在劳动市场理论方面。
(一)劳动的需求函数
劳动的需求与实际工资之间的函数关系。 劳动的需求是实际工资的减函数。
形状:是一条在充分就业国 民收入水平上的垂直线。
理由:
(1)古典学派假设W、P可以 迅速自行调节,使得实际工资 (W/P)总是调整到充分就业 所应有的水平,从而国民收入 也处于充分就业水平。 (2)古典学派一般研究经济事 物长期状态,名义工资与物价 具有伸缩性,使得实际工资处 于充分就业应有的水平。
(上式f和h分别表示劳动的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
上述四个方程:将产品、货币两市场联立,并消去r,可 得y与P关系的AD方程;将劳动市场与短期总量生产函数 联立,并消去N,可得y与P关系的AS方程。
s( y ) i (r )
M L1 ( y) L2 (r ) P
y f ( P)
……AD方程
W Nd Nd ( ) P
第二节 总供给
(二)劳动的供给 劳动的供给与实际工资的函数关系。 劳动的供给是实际工资的增函数。
W Ns Ns ( ) P
第二节 总供给
(三)劳动市场的均衡 在完全具有伸缩性的工资和价格条件下, 实际工资调整到劳动供求相等的水平。
(W/P)3
E
N3
N2
N4
说明: 其一,在有伸缩性的工资和 价格下,实际工资可以调整到 劳动供求相等的水平,从而使 劳动市场处于均衡的状态,在 宏观经济学中称为充分就业的 状态; 其二,劳动市场在经济的总 供给方面处于主导地位。
本讲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总需求 第二节 总供给 第三节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第一节 总需求 一、总需求(Aggregate Demand,AD)
含义:一个社会所有经济主体一定时期按一 定价格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产品和劳务总量。
构成:AD=c+i+g+(x-m),其中国内需 求=c+i+g,简称内需; 影响因素:价格水平,收入水平,对未来的 预期以及税收,政府购买与货币供给等政策变 量;
p
E
yf
y
第二节 总供给
◆政策含义: 增加总需求的政策并不能改变产量, 而只能造成物价上涨,甚至通货膨胀。 p
P1 P0 AD1 AD0 E0 E1
yf
y
第二节 总供给
(二)凯恩斯总供给曲线
形状:凯恩斯总供给曲线被 认为是一条水平线。
理由
(1)凯恩斯假设:货币工资 具有“刚性”,当产量(国民 收入)增加时,价格与货币工 资均不会发生变化,∴总供给 曲线是一条水平线; (2)《通论》研究短期情况, 由于时间很短,W和P无时间 进行调整。
y=f(N, K)
N
※宏观生产函数
第二节 总供给
※两个概念:潜在就业量和潜在产量
1、潜在就业量:又称充分就业量,指一个社 会在现有激励条件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参加 生产时所达到的就业量。 注意: 第一,短期分析,潜在就业量被看作是一个外 生变量,即它不取决于产量、消费、投资和价 格水平等宏观经济变量; 第二,在长期内,潜在就业量不是固定不变的, 它随着人口的增长而稳定增长。
第一节 总需求
二、总需求函数及其曲线 (一)AD函数 1、含义:在名义货币供给不变的前提下,考 察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状态时, 以国民收入(产量)所表示的需求总量与价格 总水平之间的关系,它表明在某个特定的价格 水平下,经济社会需要多高水平的产量。
2、表达式:y=AD=f(P)(国民收入与价), 但上升比例也不同。
※政策措施: y1 yf y
(1)扩张性经济政策使AD右移: Y↑、P↑,加热 (2)紧缩性经济政策使AD左移: Y↓、P↓,降温
第三节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二)AS曲线移动的后果
AS1 AD0 AS
假定某时期两线相交于E点: 充分就业的产量、价格 若总供给减少(油价上升、 粮食歉收等原因):AS线 左移,失业和通胀并存(滞 胀)。 政策措施: 技术进步、投资增加使AS 右移:Y↑、P↓,理想状态
4)如果总供给曲线向左平行移动10%,求 新的均衡点并把该点与1)的结果相比较。
练 习 Ans. 1)P=200,yD=yS=2200即为供求均衡点; 2)P=80, yD=yS=2080,与1)相比, 新的均衡表现出经济处于萧条状态; 3)P=320, yD=yS=2320,与1)相比, 新的均衡表现出经济处于高涨状态; 4)P=300, yD=yS=2100,与1)相比, 新的均衡表现出经济处于滞涨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