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文人爱情诗研究
汉魏六朝诗歌中夫妇之情的伦理禁忌与性别表达

汉魏六朝诗歌中夫妇之情的伦理禁忌与性别表达【内容提要】在周王朝尤其是汉代统治者反复渲染夫妇婚姻伦理意义的过程中,在儒家诗教对《诗经》予以经学化阐释的过程中,“夫妇之义”和“二姓之好”抹杀了“夫妇之情”和“二性之好”。
正是对婚姻夫妇的这种伦理禁忌,以及由此形成的时代性集体无意识,导致了汉魏六朝诗歌对夫妇之情的漠视。
此时期以婚姻夫妇为题材的诗歌主要有两种表达方式:其一是夫妇自我表达,其二是他者叙写或代言,然而无论表现的角度如何,都未能脱离“夫妇恩爱忠贞”的伦理定位和“思妇幽怨”的男性话语模式。
一诗歌中的夫妇之情,一般应涵盖弃妇、寡妇和相思等题材,然而这些题材与我们所讨论的夫妇之情也有所不同。
就弃妇诗和寡妇诗而言,叙写者的情感倾向是单一的,即侧重对女性一方的哀悯,作品中对男性的谴责或悼怀,只是作为陪衬来烘托女性的不幸和孤苦,其中的“夫”与“妇”并未构成一种对等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叙写者的创作目的是表达对弃妇或寡妇这一弱势群体的同情,而非夫妇之间双向的正常感情。
就游子思妇的相思题类而言,情况颇为复杂,游子思妇可能是有婚姻关系的夫妇,也可能是非婚姻关系的情侣,文学史上的此类诗歌明显具有泛化和虚拟化特征,也就是说,除了有“本事”为背景的少量诗歌之外,作品中相思的两性并不确指夫妇双方,而更多地指向被一定空间阻隔无法相聚的所有异性,叙写者所关注的是“阻隔”造成的后果本身,对相思双方关系的真实性和确定性却是忽略的,因而也是模糊和类型化的,如徐干的《室思》和《情诗》便是这样。
除此之外,如张衡《同声歌》之类的作品,虽写夫妇之情而实喻指君臣遇合,篇中的“夫妇”只是一个虚拟性的象喻符号。
有鉴于此,这几类题材,只有相思题类中能确证为“夫妇之情”的诗歌,才纳入本文讨论的范围。
钟嵘《诗品》将东汉秦嘉、徐淑夫妇《赠答诗》列为“中品”之首。
两汉有主名的五言诗不过寥寥数篇,而像秦嘉、徐淑《赠答诗》那样以“夫妻事”为内容的诗作,即使包括无名氏的诗歌和五言以外的其他体式,数量同样非常有限。
汉魏六朝女性诗歌研究

汉魏六朝女性诗歌研究
汉魏六朝女性诗歌,主要是指汉魏六朝时期,女性诗人创作的诗歌作品。
散见于各类古籍文献中,约有254首。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儒家思想对汉魏六朝妇女观的影响,汉魏六朝女性诗歌的创作背景及概貌。
探讨汉魏六朝时期思想观念、社会文化等方面对女性诗歌创作的影响,宏观把握这一时期的女性诗歌创作。
第二部分,从内容方面对汉魏六朝女性诗歌进行横向梳理,主要包括:对婚姻爱情的抒写和对身世命运的哀叹;分析汉魏六朝女性诗歌的题材选择和发展方向。
第三部分,主要是探讨汉魏六朝女性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一方面是女性诗歌艺术形式的多样,语言风格的自然朴实;第二方面是大胆直白与含蓄蕴藉并存的女性的情感表达方式;第三方面是是女性审美意象的生活化选择。
汉魏六朝女性诗歌与正统的文人诗歌之间存在着不同,有着历史时期和诗人命运的特殊性。
因此,汉魏六朝女性诗歌的描写内容和艺术特色都有独特的一面。
本篇论文将从汉魏六朝女性诗歌发展的创作背景及概貌、内容题材和艺术特色三个方面进行比较详细的论述。
汉魏六朝女性作家作品研究

汉魏六朝女性作家作品研究汉魏六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汉承秦制,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统一时代,国力强盛,社会进步,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虽然儒家礼教从此深入中国人的人心,但礼教在此时,并未达到后世的严格程度,即使受戕害最为严重的女性,在汉朝还是有着相对自由,可以直言不讳地表达自身对于世俗生活的梦想,文坛上活跃着一大批女性的身影,史籍明确记载的就有高祖唐山夫人、戚夫人、王昭君、班婕妤、乌孙公主,班昭,徐淑、蔡文姬等。
后来,由于统治者及儒家的大力提倡,班昭《女诫》等推波助澜,儒家思想影响才逐渐扩大,女性中的大部分人也受此思想的影响,表现出了对礼教的恪守。
但此时期女性作品的内容大多是她们对于自己生存处境的慨叹,是对人生的真实关注,是发自灵魂的肺腑之音。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衰微、玄学盛行,对于女性而言,战争虽然破坏了家庭的完整,生存无法得到保障,但文化的裂变却使她们逃脱了儒家礼教的精神枷锁,人性的本真心灵得以复苏。
此外,外来文化的影响,促进了妇女人格的觉醒,对人生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因此这一时代的女性呈现出和以往不同的特色。
女性作家处在汉魏六朝这样一个历史范围内,其参与创作的人数和作品数量虽不能与当时的男性作家相比,但是,通过研究此时期女性作家的创作,我们能够清楚的发现她们的可贵之处,及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繁荣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本篇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说明本选题的研究现状、研究重点以及研究方法的列举。
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由三章组成:第一章:主要讨论汉魏六朝时期女性风貌,从社会地位、受教育状况、才智、以及独立意识几个方面来作一细致的阐述,从而回顾了这一时期女性作家作品繁荣的文化背景和成因。
第二章:从汉魏六朝女性作家作品及女性心灵探究入手,分时代研究了各个时期女性作品中折射出的女性心灵,此外对女性作家的创作动机进行探讨,以展示此时期女性作家的创作动因。
第三章:选取此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四位女性作家,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揭示其独特的人生体验,探索在以男性文化为主的时代背景之下,女性文学创作的共性和个性。
从汉魏六朝女性诗歌看当时女性的命运

周 厚 玲
( 南师 范大 学大 学城 校 区文 学院 广 东・ 州 5 0 0 ) 华 广 10 0
中 图分 类 号 : 0 . 1 62 2
摘 要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 7 9 ( 0 )4 0 7 0 1 7— 8 42 1 0 —6 — 2 1
与血淋淋 的男人头相提并论 , 都成 了乱兵 的战利品 、 邀功请 赏 的筹码 , 她们的生命 、 尊严价值 几何 ?蔡文姬用她 自己的 亲身经历 , 从女性角度 出发描写战争 , 代表着千万妇女对男
性 战 争 的 控诉 以及 对 敌 人 的憎 恨 。战乱 之 中 , 完 全 无 法 女性 掌 握 自己 的命 运 , 别 说 可 以得 到 稳 定 的 归 宿 。她们 的不 幸 更
K e wor Si n sisPo ty o me y ds x Dy a te ; er fwo n Aut rS ddr s o t n r l ie st t ho 。 a e s S u hChiaNo ma v riyCi Camp Un y us of
o em jryo o e nw r D sus n i yo re f h ao t f m ni a. i so sma l nt e t i w c i n h
f n s f s. sw me a d p o o l e o d p z sa wo n r t: rt a o n” n r ”t o;S c n r e i ma o i i
The Fat o W o e i e f m n n Si x Dyn te f o Po t y asi s r m e r of
汉魏六朝诗歌中的美人意象与政治托寓

汉魏六朝诗歌中的美人意象与政治托寓摘要“美人-佳人”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并具有某种原型意象的特性。
从屈原楚辞开始,美人意象总是与政治托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通过对美人意象内涵继承与演变的分析,可以看出时代政治与社会思潮对此类诗歌的影响。
本文试从原始文本出发,探讨汉魏六朝美人意象与政治托寓性之关系,以及本身象喻性的不断淡化,并逐步走向现实化、世俗化这一发展过程。
关键词香草美人传统;象喻性;世俗化(一)“美人-佳人”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千百年来的不断运用,使它具备了某种原型意象的特性。
早期诗歌中的此类意象,可追溯到《诗经》。
如《诗经·邶风·简兮》:“云谁之思?西方美人。
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蕳。
有美一人,硕大且卷。
”不过,《诗经》中的美人,往往指的是男性,而且多为武艺高强的勇士、品性高洁的君子,或女性爱慕的对象。
“美人”作为政治托寓的特殊意象在诗歌中大量出现,应该始于战国晚期的“楚辞”。
《离骚》云:“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抽思》曰:“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
”《思美人》曰:“思美人兮,揽涕而伫眙。
媒绝而路阻兮,言不可结而诒。
”在屈原的《离骚》、《九章》里,“美人”时而指楚王,时而指自己,时而又泛喻贤臣;在《九歌》中,又往往是神灵湘君、湘夫人、山鬼等的美称和化身。
除“美人”意象之外,楚辞中还有一个“佳人”意象:“惟佳人之永都兮,更统世而自贶。
”“惟佳人之独怀兮,折若椒以自处。
”(《悲回风》)值得注意的是,《悲回风》中的佳人都是屈原自指,而不用来指代楚王。
也就是说,相对于“以媲于君”的“美人”来说,“佳人”处于相对较低的“臣”的地位。
这种“佳人”意象,在很多汉诗中得到了继承。
例如《圣人出》:“圣人出,阴阳和。
美人出,游九河。
佳人来,騑骊哉何。
”(《汉诗卷四鼓吹曲辞》)逯钦立解释说:“美人、佳人对举,乃分言君臣。
浅谈中国古典爱情诗词

浅谈中国古典爱情诗词《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的源头,其中的爱情诗篇所涉及的内容已经十分广泛,所运用的赋比兴手法也已十分姻熟。
这些对后代诗歌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在内容上,流浪者思念妻子、年轻男女坠入爱河、婚姻破裂、女性被遗弃等,都有真实而精彩的描写,诗中活跃的各种男女形象也十分鲜活生动。
《诗经》中爱情诗的代表作有“关维”、“侍君”、“流氓”。
“关关唯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这”这四句诗的意义非同凡响,它第一次在诗歌中描写了“真正意义上”的爱情。
从比翼双飞的乌儿很自然地联想到了人间的男女婚配,这显然源于人的生命本能的天性――因此它只是生理性的联想,这里还无爱情可言。
但“窈窕淑女”这一句对女性体态风度的赞叹和爱慕,却是男子对女子“审美”的结果。
原始的情欲的冲动升华为物质精神合一的爱情活动。
这首诗沤歌了爱情的美,艺术地再现和提高了男女之间的关系从而使之具有了审美价值。
《君子于役》是写思妇思念征夫的。
“鸡栖于树,日之夕矣,羊牛下。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寥寥几笔描绘出一幅日落黄昏牛羊归来的牧歌式的场景,又借以传达了夫妻生活中最隐秘的心理体验。
所谓“天人共感”的效应,所谓“生命本体的躁动”,竟然表达得如此朴素、朦胧而又富有诗情画意。
综上所述,《诗经》中的关维、侍臣、流氓是爱情诗成就的集中体现。
在内容上,男女相爱,夫妻相思,女人被遗弃,这涵盖了爱情诗的所有主题。
傅笔兴的手法和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孕育了后世中国诗人,对形成中国诗歌独特风格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汉末到南朝的爱情诗越来越注重比兴手法的运用而不大喜欢“直陈其事”了,他们特别注意景物描写、环境描写和人物(尤其是女性)体态服饰的刻划,使用谐音、双关、暗示、象征的手法,这既与当时社会风气日渐侈靡、审美趣味日渐细腻有关,也与南方的地域文化有关。
这种内容和艺术手法上的改变最终导致了这个时代爱情诗风格的变化汉魏六朝爱情民歌的一个现象就是,南方人和北方人总是非常不一样,其实南北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唐代主要的诗人几乎都是北方人,而宋代的词人,除了辛弃疾,除了李清照,是山东济南人,还有贺铸是河南人,其它的都是南方人,文化已经南迁了,所以宋词的婉转、巧丽、细腻、婉约,跟南方的文化是大有关系的。
《先秦汉魏六朝叙事诗研究》介评

收稿日期:2018-03-26作者简介:孟斌斌,龙岩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欧丽娜,龙岩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汉魏六朝叙事诗研究》介评(龙岩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福建龙岩364012)孟斌斌欧丽娜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李鸿雁教授的《先秦汉魏六朝叙事诗研究》是目前国内以先秦汉魏六朝叙事诗歌为研究对象的专著中较为完备且独具特色的一部。
该书从文学史论和学理两个层面对先秦汉魏六朝叙事诗进行了梳理总结,既有历时性的深入考察,又有共时性的系统观照。
不仅梳理了先秦汉魏六朝叙事诗发展的历程,而且借鉴西方的叙事理论对先秦汉魏六朝叙事诗的整体发展做了共时性的研究,力图从叙事模式上总结各个不同时期叙事诗的共性特征,揭示中国古典叙事诗发展的内在理路,表现出深层的学理上的思考与总结。
一、学术亮点对中国古典叙事诗进行研究,是《先秦汉魏六朝叙事诗研究》最值得肯定之处。
诗歌有史以来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受重视的一部分,学者闻一多曾经指出:“对于我们所拥有的这大半部文学史而言,若是从本质上来看的话,仅仅是一部诗史而已。
”“对于诗而言,它看起来并未出现在另一个国度当中,正如其曾经在这里所发挥出来的在社会方面所具有的惊人功能。
在这里,一但产生,其便是宗教方面的信仰、政治方面的制度、教育方面所使用的方式、社交方面所具有的形态,其是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我们将对封建精神起着维持作用的称之为礼乐,将能够对礼乐所蕴含的深层意思体现出来的称之为诗,因此,对与诗来说的话,其对整个封建时代中的各种文化均起到了相当大的支撑作用。
”当然,若是提到诗歌,人们必然会想到的是在《尚书·尧典》这一本古籍中所指出的:“诗,能够对人们的思想进行良好的表达;歌,能够将诗中蕴含思想进行扩张;音调要和吟唱时的音律相吻合,音律需要与五声相协调。
”以及《毛诗大序》这一书籍中所指出的:“诗,是人表达志向的方式之一,在心中我们称之为志向,通过语言来进行相应的表达就变成了诗。
问世间情为何物-爱情诗讲座先秦汉魏六朝

《牡丹亭》与《关雎》之关系
明代汤显祖的名著《牡丹亭》中的杜丽娘,被锁深 闺,在听私塾先生陈最良讲解《关雎》诗后,春心荡 漾。:
[春香]小姐啊,为诗章,讲动情肠。……小姐说,关了的雎鸠, 尚然有洲渚之兴,可以人而不如鸟乎!书要埋头,那景致则抬 头望。如今分付,明后日游后花园。[末]为甚去游?[贴]他平白 地为春伤。因春去的忙,后花园要把春愁漾。
《关雎》题解
此诗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三 百》中的第一首。
汉代《毛诗序》以为此诗乃吟咏
“后妃之德”,“先王以是经夫妇,
乾
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隆
现代学者多不信此说,认为是一首
御
爱情诗,但是学界在对此诗到底是民
笔
间的“平民”爱情诗还是上层“贵族”
诗
爱情诗的认知上,则存在分歧。
经
图
关关雎鸠
关关,雌雄相应 之和声也。
雎鸠,水鸟,一
名王雎,状类凫鷖
,今江淮间有之。
生有定偶而不相乱
,偶常并游而不相
狎。
——朱熹《诗集传》
雎鸠图 郎静山 摄
鱼鹰
《关雎》的文学史地位和影响
《关雎》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爱情诗之 一,是中国传统爱情诗的艺术典范,影响 深远。
《关雎》不仅对汉魏以后文人创作爱情 诗有所启迪,而且成为唐宋小说和元明清 戏曲的常用题材。封建礼教束缚下的青年 男女,在吟咏此诗时,也常常会萌生出对 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仪礼·乡饮酒礼》“出奏陔” 郑玄注
战国虎座木鼓
编钟乐曲欣赏
现实意义与艺术典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魏六朝文人爱情诗研究
本文主要研究了汉魏六朝文人爱情诗的创作者特征、代言现象、创作个性和情感表述的普遍性及抒情艺术等几方面。
全文共分六个部分。
绪论部分是对爱情观和爱情诗进行界定,由于中国古代爱情诗与西方积极、直观明了的爱情诗风格有着较大差异,而没有对其进行明确定义,因此本文有必要对爱情观和爱情诗进行定义。
第一章论述了汉魏六朝文人爱情诗创作者的特征,从三个阶段分别考察了爱情诗“创作者”同中有异的变化,大致勾勒出汉魏六朝整个时间段爱情诗“创作者”的大致概况。
第二章探讨了汉魏六朝文人爱情诗创作中的“代言”现象,详述了“代言”现象发生需要的三个条件;不同代言主体在相同情感内涵、主题的表现;指明这一相同的原因,正是源于传统价值观的“认识定势”和经典的示范与约束作用;当这一原因形成并在创作上局限于此时,会出现的“代言”现象中空洞的能指和整齐划一的形象之不足。
第三章详细分析汉魏六朝文人爱情诗的创作个性和情感表达的普遍性。
以秦嘉、潘岳等几位具有代表性诗人,其赠内诗和悼亡诗所展现的个性创作,与“夫妻分离”的泛化表述,形成对比。
第四章总结汉魏六朝文人爱情诗的“抒情”艺术。
淡化情事、浓缩爱情,只关注于人物内心感受,是此期文人爱情诗的一个特点;情与空间、景的关系,营造出动静相谐,彰显思情,是文人创作的另一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