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版)2018年高中物理第十二章机械波第1节波的形成和传播课件新人教版选修3_4
浙江省高中物理 第十二章 机械波 第1课时 波的形成和传播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3-4

由近及远传播开去,各质点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弹力,各个质点都受到回复力作用
。
(3)运动性质不同
10
课堂导学
课堂自测
2.振动与波动的联系 (1)振动是波动的起因,波是振动的传播; (2)有波动一定有振动,有振动不一定有波动; (3)波动的周期等于质点振动的周期,波动和振动都是周期性运动。
@《创新设计》
11
9
课堂导学
课堂自测
[要 点 精 讲]
@《创新设计》
1.振动与波动的区别
(1)研究对象不同
振动是单个质点所表现出的周而复始的运动现象,波动是大量质点表现出的周而
复始的运动现象。
(2)运动成因不同
振动是质点由于某种原因离开平衡位置,同时受到指向平衡位置的力——回复力 的作用。波动是由于介质中质点受到相邻质点的带动而随着运动,并将振动形式
8
课堂导学
课堂自测
@《创新设计》
知识点三 机械波
[基 础 梳 理] 1.介质:波借以传播的_物__质__。 2.机械波: _机__械__振__动___在介质中传播,形成了机械波。 3.介质中有机械波传播时,介质本身并不随波一起传播,传播的只是_振__动__这种形
式。 4.波是传递_能__量__的一种方式。 5.波不但传递_能__量__ ,而且可以传递_信__息__ 。
心思在如何在课件中贯彻案例的设计意图上、如何增强课件的实效性上,既是技术上的进步,也是理论上的深化,通过几个相关案例的制作,课件的概 念就会入心入脑了。 折叠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指根据教师的教案,把需要讲述的教学内容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视频、音频、动画)图片、文字来表述并构成的课堂要件。它可以生动、 形象地描述各种教学问题,增加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10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中的手段,是现代教学发 展的必然趋势。
高中物理 第十二章 机械波 第一节 波的形成和传播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34

声波是纵波,它不仅能在空气中传播,也能在固体、液体 中传播.
三、机械波 1.形成:机械振动在介质中传播,形成机械波. 2.产生条件 (1)要有波源. (2)要有传播振动的介质.
第八页,共32页。
3.特点 (1)介质中有机械波传播时,介质本身并不随波一起传 播,因此说它传播的只是振动这种运动形式. (2)介质中本来静止的质点,随着波的传播而发生振动, 可见波是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 (3)我们能用语言进行交流,说明波可以传播信息. (4)介质中质点开始振动的方向均与波源开始振动的方向 相同.
第四页,共32页。
一、波的形成和传播 1.波的形成 当手握绳端上下振动时,绳端带动相邻质点,使它也上下 振动.这个质点又带动更远一些的质点……绳上的质点都很快 跟着振动起来,只是后面的质点总比前面的质点迟一些开始振 动,这样在整个绳子上就形成了凸凹相间的波.
第五页,共32页。
2.介质 (1)定义:波借以传播的物质. (2)特点:组成介质的质点之间有相互作用,一个质点的 振动会引起相邻质点的振动.
(2)离波源越远,质点的振动越滞后.但各质点的起振方 向与波源的起振方向相同.
第十六页,共32页。
二、横波和纵波的区别
横波
纵波
在波动中,质点的振动方 概
向和波的传播方向相互垂 念
直
在波动中,质点的振动方 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在一条 直线上
介 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
质
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介质 中均能传播
特 在波动中交替、间隔出现 在波动中交替、间隔出现
第十三页,共32页。
波传播的只是振动这种运动形式,介质的每个质点只在自 己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并不随波迁移.如运动会上表演麦浪的 团体操,许多表演者手举麦穗,随着音乐声依次上下起伏,于 是就形成了像一大片金黄的滚滚的麦浪.可是,这里的每个表 演者谁也没有向前移动一步.仅把上下起伏的运动形式依次传 递出去了.
2018_2019学年高中物理第12章机械波12.1波的形成和传播课件新人教版选修3_420190226415

2.(2018·临沂高二检测)某次地震波中的横波和纵波 传播速率分别约为4km/s和9km/s。一种简易地震仪由
竖直弹簧振子P和水平弹簧振子H组成,如图所示,在一
次地震中,震源在地震仪下方,观察到两振子相差5s开
始振动,则
(
)
A.P先开始振动,震源距地震仪约36km B.P先开始振动,震源距地震仪约25km
时,介质中各质点都做简谐运动,沿波的传播方向上,后
面的质点比前面的质点总要晚一些开始振动,但质点本
身并不随波的传播而发生迁移,而且各质点的振动步调
不一致,故B、C、D均错。
【规律方法】波动过程中介质中各质点的运动规律 波动过程中介质中各质点的振动周期都与波源的振动
周期相同,其运动特点可用三句话来描述:
(4)×。当波源停止振动时,介质仍然继续传播波源振
动的运动形式,不会随波源停止振动而停止传播,即波
不会停止传播。
2.关于振动和波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机械振动,一定有机械波
(
)
B.有机械波,一定有机械振动
C.波源停止振动,介质中的波立即停止传播
D.振动是变速的,波动是匀速的
【解析】选B。形成波的条件是既要有振源,又要有介
【解析】选A、C。波源,即振源,振动时,依靠介质中质 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带动周围各部分质点振动起来,形 成机械波。各质点只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并不随波迁 移,仅把波源的振动和能量传播开来。波源和介质中质 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阻碍波源的振动,是一种阻力,所 以波源的振动不可能是自由振动,相邻的介质中质点间 存在相互作用,故介质中质点也不是自由振动。故A、C 正确,B、D错误。
质点只在它们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做受迫振动,它们振
高中物理第十二章机械波第1节波的形成和传播课件新人教版选修3_4

第一节 波的形成和传播
[课标定位] 重点: 1.机械波及其产生条件。 2.机械波形成原因及其过程。 难点: 1.机械波形成与传播过程。 2.对机械波特点的理解。
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波动现象?
它们是怎样形成和传播的?
小游戏:两位同学一组展示体操表演中的带操
● 绳子各部分看成是相互之间 存在弹力的质点 ● 沿波传播方向,前一质点依 次带动后一质点延迟振动 ● 振动的传播从总体上看形 成凸凹相间的波
三、声波和地震波
• 声波是纵波.
• 地震波既有横波又有纵波.
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而纵波 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我们平时常说 “随波逐流”, 介质是否的波
结论:红色标记上下振动, 但并没有沿绳波运动.后 一个质点比前一个质点落 后一段时间,但形式(频率、 振幅)一样。
机械波传播时, 介质本身并不随波一起传播, 波传播的只是一种振动形式。
思考:除了传播 振动形式以外,波 还能传播什么呢?
能量 信息
四、波动与振动
1.区别 振动是一个质点的往复运动,而波动是介质中许多质点的集 体运动. 2.联系 (1)都是周期性的运动:波动周期等于质点的振动周期(各质 点的振动周期都等于振源的周期)。 (2)从构成介质的某一质点来看,所呈现的现象是振动,从构 成介质的整体来看,所呈现的现象是波动. (3)振动是形成波动的必要条件,但有振动不一定存在波动. (4)波动是振动形式(信息)的传播过程.
谢谢!
一、横波
1、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跟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 波叫做横波. 2、波峰:在横波中凸起的最高处叫做波峰. 3、波谷:在横波中凹下的最低处叫做波谷. 4、横波也叫凹凸波.
二、纵波
1、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跟波的传播方向在同一直线上的波 叫做纵波. 2、密部:在纵波中,质点分布最密的地方叫做密部. 3、疏部:在纵波中,质点分布最疏的地方叫做疏部. 4、纵波也叫疏密波.
高中物理第12章机械波1波的形成和传播课件新人教版选修34

【答案】 见解析
第十八页,共34页。
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特点 (1)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特点可以概括为“带动、重复、落后”,即前一质 点“带动”后一质点振动,后一质点“重复”前一质点的振动形式,并且后一 质点的振动“落后”于前一质点. (2)就整个物体来说,呈现的现象是波动,而就构成物体的单个质点来说, 所呈现的现象是振动.
第十一页,共34页。
1.如图 12-1-1 是一列沿着绳向右传播的绳波波形,此时波刚传到 B 点,由 图可判断波源 A 点开始的振动方向是________.
图 12-1-1
第十二页,共34页。
【解析】 由于波刚刚传到 B 点,所以 B 点此时的振动方向就是波源的起 振方向,由图根据波的传播与质点振动的关系可以知道,B 质点此时正向上振动, 所以波源 A 质点刚开始的振动方向向上.
图1213
第三十二页,共34页。
【解析】 波源振动时,绳上各质点通过相互间的弹力作用跟着做受迫振 动,不考虑传播中的能量损耗时,各质点的振幅均相同,选项 A 正确;波传播 时,离波源远的质点的振动落后于离波源近的质点的振动,并跟随着离波源近 的质点振动.由题图可知,波源在左端,因此,质点 D 跟随离波源近的质点 C 正向上运动,质点 F 跟随离波源近的质点 E 正向下运动,两者速度方向相反, 选项 B 错误;同理,此时质点 A 正向下运动,质点 C 正向上运动,两者速度方 向也相反,选项 C 错误;由于此时 B、C 两质点都向上运动,B 比 C 先到最大位 移处,故 B 比 C 先回到平衡位置,选项 D 正确.同理知选项 E 正确.
2.振动与波动的联系和区别
高中物理第十二章机械波第一节波的形成和传播课件新人教版选修34

D、机械波传播的是振源的振动能量,它是能量传播 的一种方式。
例2、如图是一列向右传播的横波在某时刻的情 况,在波中标出A、B、C、D、E五个质点在此时 刻的振动方向。
A
B
CD
E
答案
A点振动的方向向下,B点振动的方向向上,C点的振 动方向向上,D点的振动方向与B、C相同,E点的振动方 向向下。
12.1 波的形成和传播
演 示
观 察
观 察
一、波的形成和传播
绳波的形成过程:
1.绳子各部分看成许多质点组成,各部分之间 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弹力.
2.沿波的传播方向上后一个质点比前一个质点 落后一段时间,质点依次被带动.
3.绳端上下振动的形式沿绳传播出去就形成了 波.
二、横波和纵波 1、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跟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解析: 不能.向水中投入石块,水面受到石块的撞
击开始振动,形成水波向四周传去.这是表面现 象,实际上水波向四周传播而水只是上下振动并 不向外迁移,所以球也仅仅是上下振动而不会向 岸边运动.
例1、有关机械波的论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D
A、在机械波的形成过程中介质中的质点随波一起迁 移;
B、机械波传播的是机械振动的振动形式;
的波叫做横波(凹凸波).
波峰:在横波中凸起的最高处叫做波峰.
波谷:在横波中凹下的最低处叫做波谷.
2、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跟波的传播方向在同一直线 上的波叫做纵波(疏密波).
密部:在纵波中,质点分布最密的地方叫做密部.
疏部:在纵波中,质点分布最疏的地方叫做疏部.
声波和地震波
• 声波是纵波. • 地震波既有横波又有纵波. • 水波形式上具有横波的特点,但不是纯粹的横波
2017-2018学年高中物理第十二章机械波第1节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4课件

第一节波的形成和传播物理核心素养主要由“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构成。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4第十二章第一节《波的形成与传播》。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机械振动的基础知识后编排的,可以说波的教学是以振动为基础的,也是振动知识的深化和延伸。
波动是高中物理的一个难点,主要是因为它需要学生想象多个质点同时又不同步的运动,从整体上看,形成波在空间的传播。
这对学生的理解力和空间想象力有较高的要求。
本节课是本章教学的重难点,更是本章后续知识学习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学习它要用到以前学过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知识,又是对前面机械振动的进一步深化和应用,又要与后面要学习的电磁振荡、电磁波、光波有很多的共同规律及特征,故这部分内容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情分析:本节课所涉及的波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已经能够在生活现象中表面上认识波动现象,但是在理论上对波动的形成条件、传播特点还不了解。
高二的学生通过初中、高中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从现象中观察分析能力与实验能力,但是对波传播过程这种较复杂的运动形式进行抽象的思维和空间的想象仍有较大困难。
设计思想: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努力遵循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倡导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的教学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主线,倡导情景设置、生生交流,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努力促使学生成为一个研究者。
对于波,学生并不陌生,但波是如何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传播中有哪些特点?学生可能一知半解,本设计从简单的事实(水波)举例,设疑激趣引导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探究,发挥自已的想像力和观察力,通过对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分析、总结,进而设计可行的实验,体验实验,归纳现象,总结特点来揭示波的形成特点和传播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轻松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获取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高中物理第十二章机械波第1节波的形成和传播课件新人教版选修3

解析:波源振动时,绳上各质点通过相互间的弹力作用跟着做受迫振动,不考虑传播 中的能量损耗时,各质点的振幅均相同,选项A正确;波传播时,离波源远的质点的 振动落后于离波源近的质点的振动,并跟随着离波源近的质点振动.由题图可知,波 源在左端,因此,质点D跟随离波源近的质点C正向上运动,质点F跟随离波源近的质 点E正向下运动,两者速度方向相反,选项B错误;同理,此时质点A正向下运动,质 点C正向上运动,两者速度方向也相反,选项C错误;由于此时B、C两质点都向上运 动,B比C先到最大位移处,故B比C先回到平衡位置,选项D正确. 答案:AD
解析:机械波传播的是波源的振动方式和能量,各质点并不随波迁移,A、C对;随 波的传播,介质质点相继被带动而做受迫振动,B错;横波与纵波是按质点的振动方 向与波的传播方向是垂直还是两者在同一条直线上划分的,并不是相对的,D错.
(3)波动的周期等于质点振动的周期
(多选)关于振动与波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振动是波的成因,波是振动的传播 B.振动是单个质点呈现的运动现象,波是许多质点联合起来呈现的运动现象 C.波的传播速度就是质点振动的速度 D.波源停止振动时,波立即停止传播
解析:机械波的产生条件是有波源和介质,由于介质中的质点依次带动、由近及远 传播而形成波,所以选项A、B正确;波的传播速度是波形由波源向外伸展的速度, 在均匀介质中其速度大小不变,而质点振动的速度和方向都随时间发生周期性地变 化,选项C错误;介质中一旦形成了波,介质中的质点就会将“振动”这种运动形 式由近及远地向外传播,当波源停止振动时,介质中已经振动起来的质点还在振 动,所以波将继续传播,选项D错误. 答案:A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是非](对的划“√”,错的划“×”) 1.有机械波一定有机械振动。 2.有机械振动一定可以形成机械波。 3.机械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 ) (× ) (× )
[释疑难· 对点练]
振动和波动的比较
振动 运动 现象
波动
振动是单个质点所表现 波动是大量质点受到扰动时, 出的周而复始的运动现 从扰动中心传播开来的周而 象 复始的运动现象 质点由于某种原因离开 介质中质点受到相邻质点的
1 在外力作用下沿直线方向做简谐运动,带动 2、3、4、…… 各个质点依次上下振动,把振动从绳的左端传到右端。已知 t T =0 时,质点 1 开始向上运动,t= 4 时,1 到达最上方,5 开 始向上运动。求:
T (1)t= 2 时,质点 8、12、16 的运动状态(是否运动、运动 方向)如何; 3T (2)t= 4 时,质点 8、12、16 的运动状态如何。
周围各部分质点振动起来,形成机械波。作为介质的各质点 只在平衡位置附近做振动,并不随波向外迁移,仅把振源的 振动和能量传播开来。波源和介质质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带 动相邻的质点振动,是受迫振动。故介质质点不是自由振动。 综上所述,A、C 正确。 答案:AC
机械波的形成与传播
[典例 1] 如图所示,是某绳波形成过程的示意图。质点
[释疑难· 对点练]
1.机械波的形成
2.波的特点 (1) 振幅:像绳波这种一维 ( 只在某个方向上传播 ) 机械 波,若不计能量损失,各质点的振幅相同。 (2)周期:各质点振动的周期均与波源的振动周期相同。 (3)步调:离波源越远,质点振动越滞后。 (4)立场:各质点只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做往复振动, 并不随波迁移。 (5)机械波向前传播的是振动这种运动形式, 同时也传递 能量和信息。
2.介质 (1)定义:波借以 传播 的物质。 (2)特点:组成介质的质点之间有 相互作用 ,一个质点 的振动会引起相邻质点的振动。
[辨是非](对的划“√”,错的划“×”) 1.机械波在传播过程中,各质点振动的周期、起振方向都相同。 (√ ) 2.在机械波的传播过程中,各质点随波的传播而迁移。 ( × ) 3.机械波在传播过程中,各个质点振动的振幅都相同。 ( √ )
在波动中,质点的振动方
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在一条 直线上 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介质 中均能传播
特征
在波动中交替、间隔出
现波峰和波谷
在波动中交替、间隔出现
密部和疏部
[试身手] 2. 区分横波和纵波的依据是 A.质点沿水平方向还是沿竖直方向振动 B.波沿水平方向还是沿竖直方向传播 C.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是相互垂直还是在一条 直线上 D.波传播距离的远近 ( )
纵 波
的波
[辨是非](对的划“√”,错的划“×”) 1.在水平方向传播的波为横波。 2.在机械波中各质点不随波的传播而迁移。 3.横波又叫凹凸波,纵波又叫疏密波。 (×) (√ ) (√ )
[释疑难· 对点练]
横波和纵波的区别
横波
纵波
在波动中,质点的振动
特点 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相 互垂直 介质 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
运动
平衡位置,同时受到指 扰动而随着运动,并由近及
成因
向平衡位置的力——回复 远传播开去,且各部分都受
力作用 到指向原位置的力的作用
振动 运动 性质
波动
变加速运动
在均匀介质中匀速向前Biblioteka 播波的传播过程是一个能量传播
能量
变化
动能与势能相互转化, 如果是简谐运动,机 械能保持不变
过程,当波源停止振动不再向
横波和纵波
[探新知· 基础练]
定义 横 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 波 传播方向相互 垂直 的波 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 传播方向在 同一直线 上 标识性物理量
最高处 (1)波峰:横波中凸起的_______
最低处 (2)波谷:横波中凹下的_______
最密 (1)密部:纵波中质点分布_____
的位置 (2)疏部:纵波中质点分布_____ 最疏 的位置
[试身手] 1.机械波在均匀介质中传播时,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各质点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 B.相邻质点间必有相互作用力 C.前一质点的振动带动相邻的后一质点的振动,后一质点的 振动必定落后于前一质点 D. 各质点依次带动形成波动, 所以波的传播不一定是匀速的, 视带动情况而定 ( )
解析:机械波的形成实质上是振源的振动形式和能量在介质中 的传播。在均匀介质中机械波的传播是匀速的。D 不正确。 答案:D
知识内容 1.波的形成和传播 [目标早知道] 浙江选考· 学习要求 2.波的图象 3.波长、频率和波速 4.波的衍射和干涉 5.多普勒效应 6.惠更斯原理
考试要求 加试 b 加试 b 加试 c 加试 b 加试 b 加试 b
第1节
波的形成和传播
波的形成和传播
[探新知· 基础练]
1. 形成原因: 以绳波为例(如图所示)
解析:横波与纵波区分的标准是看质点振动方向和波传播方 向的关系,若互相垂直,为横波;若在一条直线上,为纵波。 故正确答案为 C。 答案:C
机械波的形成
[探新知· 基础练] 1.机械波定义
机械振动 在介质中传播,形成机械波。 _________
2.产生条件 (1)要有机械振动 。 (2)要有传播振动的 介质 。 3.机械波的实质 (1)传播振动这种运动 形式 。 (2)传递能量的一种 方式 。依靠介质中各个质点间的相互作 用力而使各相邻质点依次做机械振动来传递波源的能量。
(1)可以将绳分成许多小部分,将每一部分看做 质点 。
(2)在无外来扰动之前,各个质点排列在同一直线上,各 个质点所在的位置称为各自的 平衡位置 。 (3)由于外来的扰动,会引起绳中的某一质点振动,首先 振动的这个质点称为 波源 。 (4)由于绳中各质点之间存在着相互 作用力 ,作为波源的 质点就 带动 周围质点振动, 并依次 带动 邻近质点振动, 于是 振动就在绳中由近及远地传播。
外传递能量时,各个质点的振 动也会相继停下来
[试身手] 3.(多选)关于机械波的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波动发生需要两个条件:波源和介质 B.波动过程是介质质点由近及远移动的过程 C.波动过程是能量由近及远传递的过程 D.波源与介质质点的振动都是自由振动 解析:波源(即振源)振动时,依靠介质中的相互作用力带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