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精品导学案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及人口增长的基本状况,思考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相关史事》《清代纺织图》和观看影像资料,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概况,感受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通过问题探究,分析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受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初步了解自然、社会发展与人口增长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难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学习内容为三个子目,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三个部分联系紧密。

农业发展是手工业、商业发展及人口增长的基础;同时它们又共同成为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并为清朝前期的兴盛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学习这部分内容,要把握清朝前期历史发展的总体特征。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

[教学过程]A.重视农业的发展B.商业发达C.手工业发展D.商帮兴起2.明清之际,江南出现“妇女半边天”的说法,南京云锦织造生成了“七上八下”的成语(用“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大理杂乱无章的丝线),材料中的行业最可能是( )A.种植业B.水利业C.交通业D.纺织业3.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

如广东佛山镇、湖北汉口镇、河南朱仙镇、江西景德镇,已经名闻天下,被称为“四大镇”,其中汉口镇又有“船码头”之称。

这些属于清朝商业网中的( ) A.农村集市B.城镇市场C.区域性市场D.全国性市场4.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开始于( )A.顺治年间[板书设计]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原因: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2.表现:(1)耕地面积扩大(2)兴修水利(3)粮食产量提高(4)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3.影响: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1.手工业的发展:传统手工业都有较大发展,工场手工业的发展2.商业的繁荣:各级商业市场的繁荣,晋商、徽商等大型商帮的兴起三、人口的增长1.原因: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2.表现:乾隆末年,人口达3亿,占世界人口1/33.影响:推动经济发展,导致人口问题。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9.(2022天津滨海新区期末)清朝前期,吴江县的盛泽镇出现了“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景象;湖北 的汉口镇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历史现象是( C) A.陆路、水路商旅往来频繁 B.大城市工商业繁荣 C.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 D.各地商品贸易十分兴盛 10.(2022南宁期末)“明朝中期以后,出现了以十大商帮为核心的商人集团……正是这些商人群体, 通过各自经营,推动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成为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 材料显示商帮的出现( D ) A.实现中国社会经济的转型 B.取代中国传统农业经济 C.使政府取消重农抑商政策 D.促进明清社会经济发展
明代《南都繁会图》(局部)
(1)当时统治者推行的哪些农业措施有助于缓解人口大量增长而带来的粮食紧张问题? (2)依据材料二,指出景德镇生产瓷器的特点。 (3)材料三图中的这些招牌反映了什么景象?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
答案:(1)扩大耕地面积;推广高产作物;改进种植技术;等等。 (2)分工细密、生产规模大和产品种类繁多。 (3)反映了当时南京经营货物的广泛性,是当时商品经济繁荣的一个缩影。 (4)农业兴盛、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
①山西地理位置重要,处于民族交融的前沿地带,有利于经济交流 ②晋商经营领域广泛,善于经营管
理,讲求诚信 ③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府重视商业发展 ④商品经济发展,国内市场兴起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14.(2022长沙)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顺治十八年,全国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目标导航
1.了解清朝前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史实。 (重点) 2.了解清朝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的基本史实。 (重点) 3.理解清朝人口增长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清朝前期(1644-1795年)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

教材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清朝前期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从而更好地理解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历史的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内容,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掌握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的发展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史料、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为我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2.难点: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的发展原因及其相互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史料等资源,自主探究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交流,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入剖析,理解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4.图片展示:运用图片、地图等直观材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清朝前期的社会经济状况。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教案:详细的教学设计文档。

3.史料:与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相关的史料、图片等。

4.投影仪:用于展示图片、地图等材料。

5.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地图等材料,引导学生回顾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七年级历史下册: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导学案)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学习目标】1.了解清朝前期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背景,掌握其表现和影响。

2.知道清朝前期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理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清朝前期人口增长的状况,理解其原因和影响。

【合作探究导学】【基础梳理】1.背景(1)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2)顺治、康熙等诸位帝王大力推行________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2.表现(1)耕地面积: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荒芜的土地得到开垦,________得到开发。

(2)水利兴修:对黄河、淮河等大河以及________进行治理,组织人力修建堤坝、渠堰、海塘。

(3)作物种植①粮食作物: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________、甘薯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②经济作物:品种增加,棉花、甘蔗、烟草、花卉等作物的________不断扩大。

3.影响: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对________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合作探究】民为邦本,勤恤为先;政在养民,蠲租(减免租税)为急。

——《清实录·圣祖仁皇帝实录》(1)材料反映了统治者怎样的治国思想?(2)结合教材知识,说说为了贯彻上述治国思想,清政府实行了哪些措施。

(3)结合教材知识,说说清朝前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带来了哪些积极影响。

【基础梳理】1.手工业(1)特点:各种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

(2)表现:丝织、________、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________。

2.商业(1)形成了由________、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2)一些原来的农村地区发展为__________。

(3)大城市工商业非常繁荣。

(4)形成了晋商、________等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课主要讲述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文字,向学生展示了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使学生了解我国在当时的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教材内容丰富,层次分明,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可能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感到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掌握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主要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

2.难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具体成就和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取关键信息。

2.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深入了解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取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的关键信息。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特点和原因。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一些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案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案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通过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

了解这一时期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与带来的问题。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索清朝前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之间的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正确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指导学生通过研读史料,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清朝前期农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带来的问题。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图片(《盛世滋生图》等内容)【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图片:《盛世滋生图》局部。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内容,提取反映盛世景象的相关信息。

师:盛世的局面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清前期,经过了三位皇帝的共同努力。

(出示康熙、雍正、乾隆像)。

在他们的励精图治下,清朝国家统一、人丁兴旺、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中国进入了长达百余年的“康雍乾盛世”,简称“康乾盛世”。

出示:谢和耐《中国社会史》::“中国18世纪进入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这应归功于其农业、手工业和贸易的史无前例的发展高潮。

它以其生产以及内部交易的数额之巨而身居世界诸民族的首位。

”引出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二、讲授新课(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出示:提出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回答。

追问:假如你是当时的皇帝,面对这种状况,你会如何做?学生: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发展经济,发展农业…师:清朝统治者认识到发展经济的重要性,并把农业发展作为国之大计。

说到农业,中国历朝历代帝王都很重视农业发展,并把农业作为国之根本。

我们通过两个例子感受一下农业的重要性。

2、出示:“江山社稷”。

社稷坛图片。

教师:古代帝王长把国家称为“江山社稷”,哪位同学了解社稷二字的含义呢?总结: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古代帝王每年都会去社稷坛这类地方进行祭拜,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教材主要介绍了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发展。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简洁的文字,使学生能够了解到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繁荣景象。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清朝的建立和基本历史背景。

他们对于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经济领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是,对于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详细发展情况,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和具体的历史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插图、讨论问题等方法,培养史证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繁荣对于国家的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对国家历史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

2.难点:对于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具体发展情况的理解和掌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

2.讨论法: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交流和合作,共同探讨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特点。

3.观察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繁荣景象。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插图、文字、动画等。

3.教学资源: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事例、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和补充。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清朝建立和基本历史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内容。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案《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案【教学⽬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的⼀些重要知识,如:农业⽣产的恢复和发展,⼿⼯业和商业的发展,⼈⼝的增长,以及清朝前期我国⼿⼯业资本主义得到⼀定发展,清朝前期出现的商帮对经济的影响。

2.过程与⽅法借助图⽚和材料,帮助学⽣了解清朝前期农业、⼿⼯业和商业的繁荣发展的相关史实。

指导学⽣通过研读史实,从材料⼊⼿解决问题,帮助学⽣掌握学习历史的⽅法,提⾼学习的能⼒。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清朝⼈⼝的增长问题的了解的,认识⼈⼝的增长给融合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特别是对⽣态环境的破坏,帮助学⽣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农业、⼿⼯业、商业的发展【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江宁、佛⼭的⼿⼯业⼯场的性质。

2.⼈⼝增长带来的影响。

【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阅读史料,并结合提问、课堂讨论等⽅法,激发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的理性思维能⼒。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材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激趣导⼊清朝康熙乾隆时期,经济繁荣,国⼒强盛,史称“康乾盛世”。

这是中国清王朝前期统治下的盛世,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个盛世。

此间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增长迅速。

(展⽰康乾盛世的图⽚)⾃主探究:这⼀时期的社会经济有什么新的发展变化?⼈⼝增长的情况如何?⼆、新课学习⼀、农业⽣产的恢复和发展1、教师提问:在清朝的时候,每⼀位皇帝每年⽴春⽇,都要亲⾃⽀扶犁和耕种。

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学⽣回答:体现清朝统治者对农业耕作的重视。

教师讲解:清初统治者这么做的⽬的是为了引导各级官僚机构重视农业、劝民农桑。

特别是明朝末年的⼤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产的重要性,清朝初年的⼏位帝王,都⼗分重视农业⽣产,⼤⼒推⾏垦荒政策,使农业⽣产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康乾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学习目标】
1.了解清朝前期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背景,掌握其表现和影响。

2.知道清朝前期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理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清朝前期人口增长的状况,理解其原因和影响。

【合作探究导学】
【基础梳理】
1.背景
(1)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2)顺治、康熙等诸位帝王大力推行________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2.表现
(1)耕地面积: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荒芜的土地得到开垦,________得到开发。

(2)水利兴修:对黄河、淮河等大河以及________进行治理,组织人力修建堤坝、渠堰、海塘。

(3)作物种植
①粮食作物: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________、甘薯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②经济作物:品种增加,棉花、甘蔗、烟草、花卉等作物的________不断扩大。

3.影响: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对________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合作探究】
民为邦本,勤恤为先;政在养民,蠲租(减免租税)为急。

——《清实录·圣祖仁皇帝实录》(1)材料反映了统治者怎样的治国思想?
(2)结合教材知识,说说为了贯彻上述治国思想,清政府实行了哪些措施。

(3)结合教材知识,说说清朝前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带来了哪些积极影响。

【基础梳理】
1.手工业
(1)特点:各种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

(2)表现:丝织、________、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________。

2.商业
(1)形成了由________、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2)一些原来的农村地区发展为__________。

(3)大城市工商业非常繁荣。

(4)形成了晋商、________等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

这些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合作探究】
1.手工业的发展
(1)上图反映的是清代哪个手工业部门的发展状况?你能说出其发展特点吗?
(2)结合教材知识,列举当时其他两个发展较快的手工业部门。

(3)清朝前期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请举例说明。

2.商业的发展
《盛世滋生图》(局部)
(1)上图反映的是乾隆时期哪个大城市的发展状况?当时工商业市镇也发展迅速,请列举两例。

(2)结合教材知识,说说清朝前期的商业网是由哪四级市场组成的。

(3)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当时最为著名的商帮有哪些?他们的经营业务有何不同?
【基础梳理】
1.背景:明末以来的________和连年战乱,造成人口锐减。

2.原因:清朝前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3.表现:全国人口总数在康熙时为1.5亿。

________,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

4.影响
(1)________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

(2)造成________,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合作探究】
清朝前期土地、人口变化表
(1)从上表可以看出,清朝前期的耕地面积和人口总数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其中,人口变化趋势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耕地面积和人口数变化幅度有何不同?结合教材知识,说说这种不同带来了哪些不
利影响。

【知能提升练习】
一、选择题
1.清朝前期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而大力推广的高产作物是( ) A .玉米、甘薯 B .小麦、马铃薯 C .水稻、马铃薯 D .花生、玉米
2.“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反映了清朝哪一行业的盛况( ) A .纺织业 B .矿冶业 C .陶瓷业 D .制茶业
3.下列不属于清朝前期经济繁盛局面的是( ) A .经济作物的种植有了较大的发展 B .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C .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D .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工商业市镇
4.清朝前期,一些原来的农村地区发展成为繁华的工商业市镇。

当时吴江县的盛泽镇出现的景象是( ) A .“舟楫塞港,街道肩摩” B .“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C .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
D .有些地段“地值寸金”
5.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泛指人口)日繁,人物殷富”。

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 .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 B .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C .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 D .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
6.清朝初期人口的快速增长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主要表现为( )
①带来了社会倒退 ②破坏了天然植被 ③造成了水土流失 ④导致了地力下降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了清朝中期,湖广地区普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种植,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以致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

材料二
图一 图二
材料三 从前开垦之始,沙性尚肥,民人渐见生聚。

迨至耕耨既久,地方渐衰。

——《查明和托两厅遗粮无法招佃
请予豁除疏(九月十九日)》(1)根据材料一回答,湖广地区地位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什么生产领域的发展状况?
(3)综合分析,三则材料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参考答案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合作探究导学】
[知识点一]
【基础梳理】
1.(2)垦荒
2.(1)边远地区(2)大运河(3)①玉米②种植面积
3.手工业
【合作探究】
(1)重视农业,农业为本。

(2)大力推行垦荒政策;积极兴修水利;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

(3)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同时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知识点二]
【基础梳理】
1.(2)棉织手工业工场
2.(1)农村集市(2)工商业市镇(4)徽商
【合作探究】
1.(1)纺织业。

雇用织工,分工细致,使用织机,技术高超等。

(2)印染、制瓷等。

(3)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 500家,织工超过50 000人。

2.(1)苏州。

吴江县的盛泽镇、湖北的汉口镇。

(2)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

(3)晋商和徽商。

晋商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到乾隆时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

徽商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绸等行业的经营活动。

[知识点三]
【基础梳理】
1.经济衰败
3.乾隆末年
4.(1)人地矛盾(2)社会压力
【合作探究】
(1)增长的趋势。

清朝前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2)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快于耕地面积增长速度。

造成人地矛盾逐渐突出,进而导致进一步开垦荒田,使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知能提升练习】
1.A解析:清朝前期在粮食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2.C解析:根据材料的关键信息“景德镇”“陶”“民窑”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清朝前期景德镇陶瓷业发达的盛况。

3.B解析:宋朝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到了清中期,湖广地区成了新的商品粮基地,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

B项说法有误,符合题意。

4.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对盛泽镇的描述。

B项是对湖北汉口镇的描述,C、D两项都是对乾隆时期苏州的描述。

5.B解析:小农经济的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推动人口增长,但是不能推动城郊地区的大的发展,苏州城郊“人物殷富”局面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商业的发展,商业发展使一些城郊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进一步推动社会经济繁荣,排除A项,选B项;政府鼓励垦荒,使大片荒地得到开垦,边远地区得到开发,而非城郊地区,排除C项;清朝时期对外贸易繁荣的说法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6.D解析: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人地矛盾突出,进一步开垦荒地成为必然,从而引发②③④问题,故选D项。

7.(1)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种植,使粮食产量增加。

(2)手工业和商业。

(3)材料一、二说明国家经济得到发展。

这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地力下降。

而这些问题反过来,又会影响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