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理层规格
SD2.0协议标准完整版[1-6章中文翻译]介绍
![SD2.0协议标准完整版[1-6章中文翻译]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807ed26ffe4733687e21aa84.png)
【翻译:沙贝@中科创达 2014.安全、容量、性能、和环境需求的新型音视频电子存储卡。 Sd 卡包含一个内容保护机制,符合 SDMI 标准,并且有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容量。 Sd 卡的安全系统采用双向认证和“新密码算法”来防止卡的内容被非法使用。也可以 对用户自己的数据进行非安全访问。 SD 卡也支持基于常用标准的第二安全系统, 比如 ISO-7816, 这样就可以用于将 SD 卡连 接到共用网络和其他系统,来支持移动电子商务和数字签名的应用。 除了 SD 卡外,还有 SDIO 卡。SDIO 卡规范在一个单独的规范中定义,命名为“SDIO 卡 规范” ( 可以从 SD 协会得到) 。SDIO 规范定义了一个 SD 卡可能包含不同的 IO 单元同 SD host 之间的接口。SDIO 卡可以包含存储功能,以及 IO 功能。SDIO 卡的存储部分应该完全兼容 SD 卡规范。SDIO 卡基于并兼容 SD 卡。这种兼容包括机械、电气、电源、信号和软件。Sdio 卡的意图是为移动电子设备在低功耗情况下提供高速数据读写。一个主要目标是一个 IO 卡 插到非 SDIO 主机中,不会引起物理损坏或者设备和软件的中断。 这种情况下 IO 卡应该被简 单的忽略掉。一旦插入一个 SDIO 主控,卡的检测将以常规的方法描述,即带有 SDIO 规范扩 展的 SD 卡规范 SD 卡通信是基于 9-pin 接口(时钟,命令,数据 x4,电源 x3),设计在最大 50M 频率以 及低电下工作。通信协议是本规范的一部分。SD 规范分为几个文件: SD 规范安全规格 SD specifications Security Spec 音频规范(Audio) 文件系统规范 Sd 规范物理层规范 Mc-EX 接口规范 SDIO 卡规范 其他应用文档
osi模型的七个层次

osi模型的七个层次
osi模型的七个层次: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开放式系统互联通信参考模型(简称OSI模型)是一种概念模型,由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一个试图使各种计算机在世界范围内互连为网络的标准框架,定义于ISO/IEC 7498-1。
OSI模型简介
一、模型定义开放式系统互联通信参考模型(英语: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缩写为OSI),简称为OSI模型(OSI model),一种概念模型,由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一个试图使各种计算机在世界范围内互连为网络的标准框架。
定义于ISO/IEC 7498-1。
二、层次划分根据建议X.200,OSI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划
分为以下七层,标有1~7,第1层在底部。
这七层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1、物理层: 将数据转换为可通过物理介质传送的电子信号相当于邮局中的搬运工人。
2、数据链路层: 决定访问网络介质的方式。
3、网络层: 使用权数据路由经过大型网络相当于邮局中的排序工人。
4、传输层: 提供终端到终端的可靠连接相当于公司中跑邮局的送信职员。
5、会话层: 允许用户使用简单易记的名称建立连接相当于公司中收寄信、写信封与拆信封的秘书。
6、表示层: 协商数据交换格式相当公司中简报老板、替老板写信的助理。
7、应用层: 用户的应用程序和网络之间的接口。
通信原理之OSI七层参考模型(一)

通信原理之OSI七层参考模型(⼀)1、什么是计算机⽹络谈计算机通信原理当然离不开计算机⽹络,那么什么是计算机⽹络。
官⽅定义:计算机⽹络是由两台或两台以上的计算机通过⽹络设备连接起来所组成的⼀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可以进⾏数据通信、数据共享及协同完成某些数据处理的⼯作。
其实说⽩了就是,计算机组成的⽹络或者说在这个⽹络系统中有很多计算机,这⾥的计算机不仅仅指我们的电脑,其实指的是所有在⽹络中的⽹络设备,⽐如⼿机,平板电脑等。
2、计算机之间如何进⾏通信有了计算机等设备,也就得考虑如何连接起来他们,这就是他们之间该如何通信的问题。
对计算机来说,就是⼀个硬件设备,如何让计算机与计算机连接起来,必需需要软件的⽀撑。
那么⽀持计算机通讯的软件是什么呢?就是计算机⽹络参考模型。
这个计算机⽹络参考模型就是计算机⽹络软件。
最经典的当然是国际化标准的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 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型。
它是通过⼀个机器上的⼀个应⽤进程与另⼀个机器上的进程进⾏信息交互。
下⾯我们了解下这个模型。
2.1、OSI七层模型上⾯我们已经知道,计算机和计算机之间是通过两个软件进程连接起来的。
但想让这两个进程之间进程通信,还需解决很多问题。
OSI 参考模型解决此问题是,⾸先就是分层,简单的来说,这两个进程之间的通信是通过七⼤部分来完成,也就是OSI七层参考模型。
每⼀层都完成⽹络当中的⼀个独⽴任务。
下⾯是七层模型图:这张图看起来确实复杂,让我们分解来看,主机A和主机B都的进程都分七层处理,下⾯⾸先了解下各层什么作⽤。
(1)物理层在OSI参考模型中,物理层(Physical Layer)是参考模型的最低层,也是OSI模型的第⼀层。
物理层的主要功能是:利⽤传输介质为数据链路层提供物理连接,实现⽐特流的透明传输。
实现相邻计算机节点之间⽐特流的透明传送,尽可能屏蔽掉具体传输介质和物理设备的差异。
使其上⾯的数据链路层不必考虑⽹络的具体传输介质是什么。
物理层详解

物理层详解物理层是计算机网络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网络协议中的第一层,主要功能是将数据转换成物理信号进行传输。
本文将详细介绍物理层的定义、功能和组成部分。
一、物理层的定义:物理层是网络协议的第一层,主要负责透明地传输原始数据。
在物理层中,数据被转换成特定的电信号,在网络媒介上传输。
它定义了数据传输的物理规范,包括传输介质、数据编码、数据传输速率等。
二、物理层的功能:1.数据的编码和解码:物理层负责将数字数据转换为模拟信号进行传输,并将接收到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数据进行解码。
为此,物理层需要定义数据的编码方式,例如常见的8B/10B编码、曼彻斯特编码等。
2.数据的传输:物理层负责将编码过的数据按照预定的方式传输。
它需要定义传输介质的类型和特性,例如有线传输、无线传输和光纤传输等。
传输速率是物理层的另一个重要特性,它决定了数据传输的速度。
3.传输媒介的管理:物理层需要定义传输媒介的类型、长度、宽度等,以便正确地传输数据。
它还负责检测传输媒介上的错误和干扰,并进行纠正或重传。
三、物理层的组成部分:物理层包括以下组成部分:1.传输介质:物理层使用不同类型的传输介质,例如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等。
每种介质都有其特定的传输特性和使用限制。
2.传输速率:物理层定义了数据传输的速率,通常以bps(比特每秒)为单位,例如10M bps、100M bps和1G bps等。
3.信号编码:物理层使用不同类型的编码方式将数字数据转换为模拟信号进行传输。
编码方式取决于传输介质的特性和信号需求。
4.传输媒介的处理:物理层需要对传输介质进行预处理,例如放大、整形、调整等,以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稳定性和正确性。
综上所述,物理层是网络协议中最基本的层次之一。
它负责将原始数据转换为物理信号进行传输,为更高层次的网络协议提供底层的传输支持。
一个高效、可靠的物理层是实现网络快速、稳定传输的关键。
物理层

OSI物理层制作人:邓荣嘉目录物理层 (1)主要功能 (2)物理层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2)组成部分 (2)重要内容 (3)重要标准 (4)通信硬件 (5)编程方法 (6)常见的物理层设备 (6)物理层在无线传感器中的应用 (6)物理层物理层(或称物理层,Physical Layer)是计算机网络OSI模型中最低的一层。
物理层规定:为传输数据所需要的物理链路创建、维持、拆除,而提供具有机械的,电子的,功能的和规范的特性。
简单的说,物理层确保原始的数据可在各种物理媒体上传输。
局域网与广域网皆属第1、2层。
物理层是OSI的第一层,它虽然处于最底层,却是整个开放系统的基础。
物理层为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提供传输媒体及互连设备,为数据传输提供可靠的环境。
如果您想要用尽量少的词来记住这个第一层,那就是“信号和介质”。
OSI采纳了各种现成的协议,其中有RS-232、RS-449、X.21、V.35、ISDN、以及FDDI、IEEE802.3、IEEE802.4、和IEEE802.5的物理层协议。
物理层关注在一条通道上传输原始比特。
设计问题必须确保当一方发送了比特1时,另一方收到的也是比特1,而不是比特0。
这里的典型问题包括用什么电子信号来表示1和0、一个比特持续多少秒、传输是否可以在两个方向上同时进行、初始连接如何建立、当双方结束后如何撤销连接、网络连接器有多少针对以及每一针的用途是什么等。
这些设计问题主要涉及机械、电子和时序接口,以及物理层之下的物理传输介质等。
该层定义了了比特作为信号在通道上发送时相关的电气、时序和其他接口。
物理层是构建网路的基础。
物理信道的不同特征决定了其传输性能的不同(比如,吞吐量、延迟和误码率),所以物理层是我们展开网络旅行的始发地。
物理层一般有三种传输介质:有线(铜线和光纤)、无线(陆地无线电)和卫星。
这里要说的是信号在物理层存在的两种方式,数字信号(电脑可以识别的0和1即比特),模拟信号是铜线和光纤等可以传输的电信号或者无线信号,在悠闲中模拟信号的存在方式诸如连续变化的电压,而在无线传输中类似光照强度或者声音强度。
OSI七层网络模型由下至上为1至7层

OSI七层网络模型由下至上为1至7层,分别为物理层(Physical layer),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网络层(Network layer),传输层(Transport layer),会话层(Session layer),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应用层,很简单,就是应用程序。
这一层负责确定通信对象,并确保由足够的资源用于通信,这些当然都是想要通信的应用程序干的事情。
表示层,负责数据的编码、转化,确保应用层的正常工作。
这一层,是将我们看到的界面与二进制间互相转化的地方,就是我们的语言与机器语言间的转化。
数据的压缩、解压,加密、解密都发生在这一层。
这一层根据不同的应用目的将数据处理为不同的格式,表现出来就是我们看到的各种各样的文件扩展名。
会话层,负责建立、维护、控制会话,区分不同的会话,以及提供单工(Simplex)、半双工(Half duplex)、全双工(Full duplex)三种通信模式的服务。
我们平时所知的NFS,RPC,X Windows等都工作在这一层。
传输层,负责分割、组合数据,实现端到端的逻辑连接。
数据在上三层是整体的,到了这一层开始被分割,这一层分割后的数据被称为段(Segment)。
三次握手(Three-way handshake),面向连接(Connection-Oriented)或非面向连接(Connectionless-Oriented)的服务,流控(Flow control)等都发生在这一层。
网络层,负责管理网络地址,定位设备,决定路由。
我们所熟知的IP地址和路由器就是工作在这一层。
上层的数据段在这一层被分割,封装后叫做包 (Packet),包有两种,一种叫做用户数据包(Data packets),是上层传下来的用户数据;另一种叫路由更新包(Route update packets),是直接由路由器发出来的,用来和其他路由器进行路由信息的交换。
思科认证网络工程师【CCNA 1-2】 OSI七层协议概述及线缆介绍

L2数据
传输媒体
物理层
从数据链路层
L2数据
到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允许接入网络资源
应用层
表示层
会话层
传输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建立、管理和终止会话
将分组从源端传送到目的端; 提供网络互联
在媒体上传输比特; 提供机械的和电气的规约
对数据进行转换、 加密和压缩
提供可靠的端到端的 报文传输和差错控制
将分组数据封装成帧; 提供节点到节点方式的传输
物理层设备-集线器
A
B
C
D
Physical
所有的设备在同一个冲突域 (collision domain) 所有的设备都在同一个广播域( broadcast domain) 设备共享带宽
终端站点越多,冲突(域)越大 采用CSMA/CD机制
物理层设备-集线器
听
数据
现在的情况是PCA和PCC都要发数据,但是两人刚才都检测到HUB上是空闲的.那么两人都发.结果发生了冲突.两人都同时启动BACK OFF动作.随机的生成一个秒数,再发数据包.如果再与其他PC发送的数据包冲突.那么再次BACK OFF,BACK OFF一共可进行15次.
5.会话层
6.表示层
7.应用层
4.传输层
2.数据链路层
1.物理层
4.传输层
2.数据链路层
3.网络层
1.物理层
5.会话层
6.表示层
7.应用层
数据
3.网络层
2.数据链路层
3.网络层
1.物理层
2.数据链路层
3.网络层
1.物理层
应用层
应用层的作用: 为应用软件提供接口,使应用程序能够使用网络服务 常见的应用层协议: http(80)、ftp(20/21)、smtp(25)、pop3(110)、telnet(23)、dns(53)等
物理层的标准

物理层的标准一、物理层的基本概念物理层是通信网络体系结构中的最底层,负责传输原始比特流,是实现通信的物理介质和硬件设备,包括网络线缆、收发器、光模块、无线设备等。
物理层的主要任务是建立、维护和释放物理连接,确保原始数据的传输。
二、物理层标准化的重要性物理层标准化对于通信网络的互操作性和互通性至关重要。
通过标准化,不同厂商的设备可以实现统一的物理层接口和传输规范,确保设备之间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
这有助于降低设备采购成本、简化网络管理和维护,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和性能。
此外,物理层标准化还能促进技术创新和市场发展,推动通信行业的进步。
三、常见的物理层标准1.Ethernet标准:以太网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局域网技术,其物理层标准包括10BASE-T(使用双绞线)、100BASE-TX(使用双绞线)、1000BASE-T (使用双绞线)、10GBASE-T(使用光纤)等。
这些标准规定了不同传输速率和距离的要求。
2.光纤技术标准:光纤技术广泛应用于长途通信和高速数据传输。
常见的光纤技术标准包括单模光纤和多模光纤,以及不同波长和传输速率的光纤技术规范。
3.无线通信标准:无线通信技术中,常见的物理层标准包括WiFi (802.11系列)、WiMAX(802.16系列)、ZigBee(802.15.4)、蓝牙(802.15.1)等。
这些标准规定了无线信号的频段、调制方式、传输速率等参数。
4.其他物理层标准:除了上述标准外,还有许多针对特定应用领域的物理层标准,如工业自动化领域的现场总线标准、智能交通系统中的通信协议等。
四、物理层标准的制定过程物理层标准的制定通常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国际电信联盟(ITU)等机构完成。
这些组织通过收集业界需求、组织专家讨论、开展实验验证等方式,制定出统一的物理层标准。
标准的制定过程中还需考虑各种因素,如传输介质、信号处理技术、传输距离和传输速率等,以确定最佳的技术参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3 SPI模式总线拓扑 卡的区别和寻址方式被片选(CS)信号代替。没有广播命令。每个命令都是被CS信号 是低电平的那张卡接收。 (见图 3) CS信号在SPI处理时(命令传输、响应和数据传输)必须是一直有效的。唯一的例外 是在card programming期间,(不知道啥意思when the host can deassert the CS signal without affecting the programming process.)。SPI使用SD模式中9跟信号线中的7跟 (DAT1、DAT2不使用,DAT3 是CS信号) 。
SD 存 储 卡 规 格
第一部分
物理层规格
第一版
2000年3月
Matsushita 电子工业公司 SanDisk 公司 Toshiba 公司
目录
1 概述 2 特点 3 SD存储卡系统概念 3.1 总线拓扑 3.1.1 SD总线 3.1.2 SPI总线 3.2 总线协定 3.2.1 SD总线 3.2.2 SPI总线 3.3 SD存储卡——引脚和寄存器 3.4 对多媒体控制器卡的兼容性 4 SD卡功能的描述 4.1 总揽 4.2 卡片的鉴别模式 4.2.1 卡片复位 4.2.2 工作电压范围 4.2.3 卡的鉴别过程 4.3 数据传输模式 4.3.1 总线宽度选择 4.3.2 读数据 4.3.3 写数据 4.3.4 擦除 4.3.5 写保护 4.3.6 卡片 锁定/开锁 操作 4.3.7 版权保护 4.3.8 应用程序的特殊命令 4.4 时钟控制 4.5 循环冗余码(CRC)产生方法 4.6 错误条件 4.6.1 CRC和错误命令 4.6.2 读、写和擦除的超时条件 4.7 命令 4.7.1 命令类型 4.7.2 命令格式 4.7.3 指令(重定义SD卡) 4.7.4 详细的命令描述 4.8 卡状态转换表 4.9 响应 4.10 SD卡状态 4.10.1 卡状态 4.10.2 SD状态
正文
1 概述 2 特点 (前2章省略) 3 SD存储卡系统概念 3.1 总线拓扑 3.1.1 SD模式总线
图 2: SD存储卡系统拓扑 SD总线信号: CLK: 住设备对卡发出的时钟讯号 CMD: 双向 命令/响应 讯号 DAT0~DAT3: 4个双向数据传输信号。 VDD、VSS1、VSS2: 电源和地。 SD存储卡总线有 主机(应用程序),从机(卡),同步的星型拓扑(如图2)。时钟,电 源,地连接到所有卡。命令(CMD)和数据( DAT0- DAT3)信号对每个卡提供点到点的连接。 在发初始化命令给每张卡的时候,允许应用程序发现并分配逻辑地址给卡。 此时数 据总是单独地被送到每个卡。 然而,在初始化之后,所有的命令就可以同时送到所有
(multiple)block read operation 图5 (多重)块读取操作 The block write operation uses a simple busy signaling of the write operation duration on the DAT0 data line (see Figure 6) regardless of the number of data lines used for transferring the data. 的数量在data0数据线上,块的写操作使用一个简单的忙标志,作为写操作的信号,不 管正在用来传递数据的数据线的数目。
的卡,为了分开控制堆叠中的卡,而将地址信息包含在命令包中。 SD总线允许动态的配置数据线的数目。在上电后,SD存储卡默认的只使用DAT0作为 数据传输线。在设定初值之后主机能改变总线宽度(即改为2根线,3根线…)。这个特征 可以很容易的平衡HW开销和系统使用率。 3.1.2 SPI模式总线 SD存储卡的兼容通信模式被设计为连接SPI通道, 被用在各种微控制器中。这种模 式在上电后的第一次复位时选择使用,在重新上电之前不能变更。 SPI标准只定义实际的连接,和不完全的数据转移协定。SD卡的SPI模式使用在SD模 式下相同的模组。从应用程序观点来看,SPI模式使用的是现有的设备,这样就使得主 机系统通过很小的改动就可以使用SD卡。缺点是数据传输效率的损失,相对SD模式减 小了总线宽度。 SD存储卡的SPI接口能连接到具有SPI接口的现有主机上。和任何其他的 SPI设备一 样,SD存储卡的SPI接口如下四种信号组成: CS: 主机到卡的片选信号。 CLK: 主机到卡的时钟信号 DataIn: 主机到卡的数据信号。 DataOut: 卡到主机的数据信号。 SPI的另一个特性是字节方式的传输,在卡中也一样。 所有的数据都是字节(8位)的 集合,而且总是字节排列好等待CS信号。
总线协定 3.2.1 SD总线 SD总线上的通信是基于命令和数据位流,开始于启动位、结束于停止位。 命令: 一个命令是启动一个操作的记号。 每条命令都可以从主机发出,被唯一的 卡接收(定址命令),或被全部卡接收(广播命令)。命令可以在CMD线上被连续的传输。 响应:响应可以由被定址的卡发出,或者所有的卡(同时)向主机发出对先前命令的 应答。响应可以在CMD线上连续的传输 数据: 数据能从卡传输到主机,反之亦然。 数据经由数据线传输。
• 读数据
SPI模式支持对单一块和多重块的读命令。 然而为了要遵从SPI工业标准,只使用 两 个 ( 单 向 ) 信号 ( 见 第 10 章 ) 。 一个 CS 有效 的卡会 用 一个 同 长 度的 事 先定 义了的 SET_BLOCKLEN(CMD16) 命令作为回应。读一个多重块结束后 , 类似 SD 协议 , 会跟随一个 STOP_TRANSMISSION命令。
7.3.5 清除状态位 7.4 卡片寄存器 7.5 SPI总线时序表 7.5.1 命令/响应 7.5.2 读数据 7.5.3 写数据 7.5.4 时序 7.6 SPI电气连接 7.7 SPI总线操作条件 7.8 总线时序 8 SD存储卡机械规格 8.1 卡的封装 8.1.1 金手指(ESC) 8.1.2 设计和格式 8.1.3 可靠度和耐久性 8.1.4 抗静电(ESD) 8.1.5 质量保证 8.2 机械尺寸 8.3 系统: 卡和连接器 8.3.1 卡片热插入 8.3.2 倒转插入 8.4 超薄(1.4mm)SD卡(实验) 9 附录 9.1 电源去耦 9.2 卡座 9.2.1 总诉 9.2.2 卡片的插拔 9.2.3 特性 10 缩写和术语
4.11 内存阵列 4.12 时序 4.12.1 命令和响应 4.12.2 读数据 4.12.3 写数据 4.12.4 时序 5 卡的寄存器 5.1 OCR寄存器 5.2 CID寄存器 5.3 CSD寄存器 5.4 RCA寄存器 5.5 DSR寄存器(可选) 5.6 SCR寄存器 6 SD卡的硬件连接 6.1 热插拔 6.2 卡识别(插入/拔除) 6.3 电源保护(插入/拔除) 6.4 上电 6.5 可编程的卡输出驱动(可选) 6.6 总线操作条件 6.7 总线信号层 6.8 总线时序 6.9 低压(1.8v)SD卡(实验) 7 SPI模式 7.1 介绍 7.2 SPI总线协定 7.2.1 模式选择 7.2.2 总线传输保护 7.2.3 读数据 7.2.4 写数据 7.2.5 擦除和写保护 7.2.6 读CID/CSD寄存器 7.2.7 复位顺序 7.2.8 错误条件 7.2.9 内存阵列 7.2.10 卡片 锁定/解锁 7.2.11 应用程序特殊命令 7.2.12 版权保护命令 7.3 SPI模式处理数据块 7.3.1 命令标记 7.3.2 响应 7.3.3 数据标记 7.3.4 数据错误标记
图12 写操作 当一个数据块被卡收到后,卡将回应一个数据响应标志(data-response token)。如 果数据块被正确的接收到,它将会被规划(译者注:将数据写入卡的闪存中)。在卡忙着规划时, 忙信号就会一直有效。(保持DataOut线为低电平) 3.3 SD存储卡——引脚和寄存器 SD存储卡的尺寸是:24mm x 32mm x 2.1mm。
图10 读取响应 一个有效的数据块会后缀一个16位CRC,CRC由标准CCITT polynomial即 产生。 如果一个数据检验错误,卡将不传送任何的数据。而将一个特别的数据错误记号发 送到主机。如图11所示:一个以错误记号结束的读操• 写数据
SPI模式支持单一块和多重块的写操作。 在收到有效的写命令时,卡将回应一个响 应标志(response token)并且等待主机发出数据快。CRC后缀、块长度和起始地址限制 与读操作相同(见图12)。
图6 多重块的写操作 写命令的格式如下:
命令包含:命令和地址信息或叁数, 用做校验和的 7 位 CRC
图7 命令格式 每个命令以一个起始位‘0’开始以一个截止位‘1’结束,总长度是48位。每段指 令都被CRC位保护以便传输错误时能被发现,而且运算可能是重复的。 响应根据其内容,有四种编码方式。长度不是48位就是136位。详细的命令和响应 定义见4.7章节。数据块的CRC保护算法为多名的16位的CCITT。 所有的使用过的CRC类 型详见4.5章节。
from host to card CMD DAT 操作(无响应) 操作(无数据) 指令 from host to card 指令 from card to host 响应
3.2
图4 “无响应”和“无数据”操作 卡使用一个中间地址来实现寻址,在设定初始相位期间中间地址被分配到卡上。命 令的结构、 响应和数据块的结构在第4章说明。 SD总线上的基本操作是命令/响应方式(如 图4)。这种总线处理方式是直接在命令或响应结构里面传递他们的信息。此外,有些操 作带有数据。 传递到SD卡或从卡中传出的数据是包含在数据块中的。 CRC位 标志了数据块传输 的成功完成。 单一块和多重块的操作是预先定义的。 注意多重块操作模式有利于快速 写入。 当一个停止命令在CMD线上出现的时候,一个多重块传输结束。数据转移可以根 据主机的配置使用单根或多根数据线(只要卡支持)。
图13 SD卡的形状和界面(顶视图) Figure 13 describes the general idea of the shape and interface contacts of SD Memory Card. The detailed physical dimensions and mechanical description is given in chapter 9. The following table defines the card contacts: 图13描述了普通(标准)的SD卡外形和金手指引脚。详细的实际大小和机械尺寸的描述详 见第9章。 下列是卡的引脚定义: 引脚 1 2 3 4 5 6 7 8 9 SD模式 名称 类型 描述 名称 CD/DAT3 I/O/PP Card Direct/ 数据 CS 线[Bit3] CMD PP 命令/响应 DI VSS S 电源地 VSS VDD S 电源正 VDD CLK I 时钟 SCLK VSS2 S 电源地 VSS2 DAT0 I/I/PP 数据线[Bit0] DO DAT1 I/O/PP 数据线[Bit1] RSV DAT2 I/O/PP 数据线[Bit2] RSV 表1 SD存储卡引脚定义 SPI模式 类型 描述 I 片选(neg true) I S S I S O/PP 数据输入 电源地 电源正 时钟 电源地 数据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