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曹父子“器识”之异同

合集下载

(2021年整理)三曹诗风异同

(2021年整理)三曹诗风异同

三曹诗风异同(推荐完整)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三曹诗风异同(推荐完整))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三曹诗风异同(推荐完整)的全部内容。

三曹诗风异同(推荐完整)编辑整理:张嬗雒老师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到文库,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我们任然希望三曹诗风异同(推荐完整) 这篇文档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我们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到下面的留言区,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下载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三曹诗风异同(推荐完整)〉这篇文档的全部内容。

三曹诗风异同建安时期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诗人,开创了彬彬大盛的建安文学新局面,形成了建安诗歌慷慨悲凉、明朗刚健的风貌。

三曹的创作体现了建安文学的时代特色及不同阶段的个体特征。

共同点:①曹氏父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歌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在诗歌发展史上作出了不同的贡献。

曹操借乐府旧题写时事,开创一代诗风;曹丕诗歌以抒情性代地替写实性,运用乐府艺术形式时引赋入诗,开拓了诗歌艺术表现;曹植在乐府诗中注入强烈的感情与个性,使原来以叙事为主的乐府转向以抒情为主,丰富了五言诗的表现手法。

②曹氏父子的创作,体现了建安时期追求“慷慨悲凉之美”和非功利、主激情、重个性,求华美,注重个体生命体验的特点。

③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怨,强烈个性的表现及浓郁的悲剧色彩的表现贯穿其创作之中.不同点:①风格差异;三曹创作体现了建安风骨初期、中期及后期不同的风格特征.曹操的诗歌古直悲凉,曹丕的诗歌激扬壮丽;曹植的诗歌豪宕深沉,情兼雅怨。

论曹氏父子乐府观之形成

论曹氏父子乐府观之形成
1 9 6— 2 6 5年 ) 中, 为 汉 武 帝 所 立 而 被 汉 哀 帝 一 度
的乐府 , 即由《 郊祀歌》 、 《 房 中歌》 、 《 铙歌》 三大类 所构 成 。 ①而待 至 东 汉 明帝 时 , 则 又 被 定 之 为 “四
品乐 ” 。对 于 “ 四 品乐 ” , 《 隋书 》 卷十三《 音乐上》 乃有 记载 :
关键词 : 曹 氏父 子 ; 乐府诗 ; 四 品 乐 中图分类号 : I 2 0 7 . 2 0 9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3 9 1 0 ( 2 0 1 3 ) 0 4— 0 0 4 7— 0 6
在东 汉 末 年 至 曹 魏 灭 国前 的 近 7 0年 ( 公 元
作, 皆乃文人 群体所 为, 其 中, 以曹操 为代表 的曹 氏父子尤具典型性。三曹现存 的乐府诗 , 据拙著 《 先唐诗人考论》 第三章第三节的考察 , 曹操 2 l 题
2 7首 , 曹丕 l 9题 2 4首 , 曹植 4 6题 7 9首 。三者 合 计, 共8 6题 1 3 0首 。这 一数 量 在 三 人各 自文 集 中 诗 歌 类 所 占 的 比例 , 分别 为 1 0 0 %( 曹操 ) 、 5 5 % ( 曹丕) 、 7 0 %( 曹植 ) 。 l 2 这表 明, 三 曹 之 于乐 府 诗 的创 作 , 在汉 魏诗人群 体 中, 确 属 无 可 与 之 相 比 的。这构 成 了三 曹乐 府观 在 艺术 实 践 中 的一 种 具 体反 映 。三 曹的乐 府观 , 要 而 言之 , 主要 表 现 在 与 “ 四品乐 ” 的关 系 , 以及 “ 依 前 曲作新歌 ” 、 远“ 魏
曲” 而近“ 杂 曲” 等 方 面 。所 以 , 本 文 拟 就 此 作 一 具 体 观照 。

三曹文品之辨

三曹文品之辨

三曹文品之辨作者:马思齐来源:《速读·下旬》2017年第04期《文心雕龙》中评建安时期为“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离乱,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

”在文学发展的悠长岁月里,那个慷慨激昂欣欣向荣的黄金时代被世人记住,并且引领着这个黄金时代的文坛巨匠也留下了他们浓墨重彩的一笔,被冠以了“三曹”、“七子”的黄金桂冠。

“三曹”是建安文学的开启者和领路人,分别是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三人诗品风格与文学主张都各有不同,各有千秋。

而梁代著名文学家钟嵘在其《诗品》中将这三人分列于上中下三品之中,何以差距如此之大,本篇就详细论述一下笔者个人思考的划分原因,共汇总为七个方面。

《诗品》分为三卷,为上中下三品,钟嵘将曹植列为上品,曹丕列为中品,曹操列为下品。

曹操慷慨悲壮、刚健雄劲,曹丕婉娈细秀、便娟婉约,曹植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父子三人在建安文坛上都卓有建树,曹植的《白马篇》开启古代游侠建功立业为国捐躯的形象刻画,《洛神赋》带着《神女赋》与《高唐赋》的神秘梦幻并且更上一层楼;曹丕的《燕歌行》是七言诗的其开篇之作,其朦胧飘渺的意境让人设身处地的感受到思妇的悲哀;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体现的是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激昂情怀,也是流芳千古的名句佳话。

三人各有短长本应不分高下,而钟嵘显然是更称赞曹植,不看好曹操,如下列举七点原因并加以阐述。

首先,《诗品》品评的是汉魏至南朝齐梁时期不存于世的写五言诗的诗人,其认为五言诗“指物造形,寄情写物,最为详切”,而曹操曹丕的五言诗大多不出众。

曹操善写四言诗,其四言诗颇具乐府风格,用乐府旧题写当今社会状况,“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壮阔胸襟,“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无奈洒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坚韧执着……而他的五言诗多是在四言诗的基础上加入没有实际意义的一个字,与四言诗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如《薤露行》“惟汉廿二世,所任成不良”中的“惟”和“所”皆可以去掉。

【经典论述】——论述三曹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及其诗风差异

【经典论述】——论述三曹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及其诗风差异

【经典论述】——论述三曹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及其诗风差异试论述三曹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及其诗风差异。

“三曹”指三国时期的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

曹操以相王之尊,爱好文学,延揽文士,为建安文学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其次,曹操开学习乐府的风气。

以乐府旧题写时事.富于创新精神。

曹操诗继承汉乐府的传统,既反映现实,又有很深的感慨,语言古朴率真,所以胡应麟说曹操《短歌行》等诗是“汉人乐府本色尚存”。

再次,他多以四言诗写汉末动乱,抒发理想和壮志,就艺术形式而言,曹操的四言诗也为已经板滞僵化了的四言诗体注入了活力,使四言诗重放光辉,开创“建安风骨”新诗风。

此外,曹操还开创了清峻、通脱的散文新风气。

曹丕是建安文学的组织者与倡导者,他留守邺城时,常与文士们相聚宴游,诗酒竞豪。

曹丕与这些文人诗酒唱和,开创了文人雅集的先河,已具备了文人集团的性质。

其次,他的《典论·论文》开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自觉的先声,是在文艺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方面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一篇纲领性文献。

再次,他对古代七言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其《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曹植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能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首先,他继承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精神,推动了建安风骨的形成。

其次,他是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诗人。

他在五言诗的创作上,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这是一个时代的事业,却通过了曹植才获得完成。

再次,他注意诗的词彩美和气韵美。

钟嵘在《诗品》中评价他的诗说:“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此外,曹植也是建安文学的积极推动者。

在诗风上,曹操的诗歌富有抒情化、个性化的特色,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语言占朴苍劲,风格悲凉慷慨、雄健沉郁。

曹丕的诗多写游子思妇题材.兼有年命之悲和行乐之情,充满乱离时代的哀怨之音,诗风清丽哀婉。

贾也说曹植:“三曹”父子版的“三国”

贾也说曹植:“三曹”父子版的“三国”

贾也说曹植:“三曹”父子版的“三国”核心提示:1、曹植有八斗之才,因才为其父曹操所宠,却又为其兄曹丕所忌。

曹操、曹丕、曹植三人,实则为另一个版本的“三国”,他们之间亲疏分合,特别是曹丕、曹植之间的争嗣,比起三国鼎立的兵戈之争,更为精彩,更为激烈!2、杨修在这场争嗣中,实为最大的“无间道”分子,名为帮曹植争嗣,实为助曹丕搞臭曹植,私开司马门事件中,犯曹操一大忌,有他杨修怂恿的份;举报“竹篓藏人”事件,惹曹植一身臊,有他杨修“帮忙”的份。

应该说,杨修是曹丕从中胜出的第一功臣。

3、《洛神赋》将洛神宓妃与曹丕甄氏挂起钩来,是后来好事者借曹植、甄氏之身任意意淫,所分娩的“孽种”。

其实,此赋为曹植人生际遇的感慨,赋中洛神宓妃喻指明君圣主,而洛神最终远逝则喻指曹植怀才不遇,难以施展抱负。

4、曹丕并非是曹操心目中理想的“能定大事者”。

他缺乏一个帝王应该具备的政治素质,成为继承人后,曹丕的所作所为是背离了曹操即定的代汉计划,同时又亲自培养了魏朝的掘墓人,而且他推行的“九品中正制”实则是导致魏晋后中国长达三百年分裂的主要原因。

5、曹植于文学史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留下来《洛神赋》、《七步诗》等优秀的作品,同时他诗体革命者,是古诗由四言体向五言体发展进程中标杆性的人物,将五言诗发展到了最高峰……一、序:悲情王子曹植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曹魏诗人、文学家,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才高八斗,历来为人所推崇备至,东晋诗人谢灵运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诗品》中将其诗列为“上品”:“植诗,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彩丰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古今,卓尔不群”。

有褒必有贬,对曹植极尽贬抑的当属“文丑丑”郭沫若,造谣中伤,先恶毒攻击曹植的人品,说他“用术”、“相欺以诈”,然后诋毁其作品“好模仿,好修饰,便开出了六朝骈俪文字的先河”。

反观“郭文丑”,其人品令人捏鼻,举国同识;其论述好模仿甚而剽窃,天下共知,故其言其论,只作笑闻。

三曹诗品之我见-精选文档

三曹诗品之我见-精选文档

三曹诗品之我见锺嵘《诗品》将三曹父子诗歌划分为三等:陈思王曹植“骨气奇高,词采华茂”,为上品;魏文帝曹丕“鄙直如俚语。

惟‘西北有浮云’十余首,殊美赡可玩”,为中品;魏武帝曹操“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为下品。

锺嵘对三曹父子诗歌的品评似乎已成定论,后世多引《诗品》语。

但我对三曹诗歌品级的评判有着不同的观点。

我认为,曹操诗歌为上品,曹丕诗歌为中品,曹植诗歌为下品。

一、上品曹操锺嵘评价曹操“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是中肯的;宋代敖陶孙在他的《诗评》中说:“魏武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锺嵘所说的“古直”,“古”不仅指曹操诗歌体裁之古,也指其诗歌语言风格之古朴质直。

从语言风格来看,在建安诗人中,曹操的诗与汉乐府最为接近,语言十分朴素,几乎完全不加修饰。

正因其朴素、天然、直抒胸臆而不加修饰,更突显其内容的充实、感情的真挚,如《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薤露行》、《苦寒行》等等。

诗风悲凉慷慨,念之断人肠。

曹操的诗虽直白,却让读者有联想、有思考,回味无穷。

曹操的诗歌,有四言诗、五言诗和杂言诗等,体裁很多。

他的五言诗艺术上大都注重结构的完整性,都以写实为主,同时也善于运用比兴的手法。

杂言诗和四言诗则多是依乐府曲调作的,“依曲调填词”,所以其句子的“长短杂凑”,都与曲调有关。

在语言风格上,也与汉乐府相近,不加修饰,直白质朴,甚至不怎么在诗篇章法上作安排,任情抒发,曹操意在学习乐府民歌的真朴。

可以说,在建安诗人中,在神理上接近于汉乐府诗的就是曹操。

在这些诗歌里,曹操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加任何修饰的和盘托出,展现在众人面前。

鲁迅说曹操的诗风“通?M”,是很恰当的。

二、中品曹丕同样作为政治人物,曹丕的诗与其父亲相较,更像是文人诗。

曹丕身份贵为储王、帝主,却有一种忧郁的文人气质。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这样评价曹丕:“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

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

”的确,曹丕的诗不像曹操的诗那样气韵沉雄、悲凉慷慨,而是有些女性化倾向。

(完整word)【精品】三曹在诗歌创作上的异同教材

(完整word)【精品】三曹在诗歌创作上的异同教材

浅析“三曹”人生及其诗歌创作摘要:汉末建安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量作家,打破了东汉末年诗坛上的沉闷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由于他们都共同经历了汉末离乱的痛苦生活,所以能自觉继承汉乐府民歌的优秀传统,在诗中通过叙述丧乱及感叹身世,吐露建功立业的抱负,具有慷慨悲凉、明朗刚健的独特风格.人们把这一时期的文学称为“建安文学"。

“三曹"即汉、魏间诗人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的合称。

他们政治地位显赫,文学成就很高,成为当时文坛领袖,是集中体现“建安风骨”特点的代表作家。

关键词:三曹建安风骨刚健婉约慷慨建安时期,在中国文学思想史上是一个转变时期,此时诗歌的成就最为突出,它已经完全摆脱了汉代诗歌“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功利主义诗歌思想,完全归之于抒一己情怀,但写此心,而不虑及其余。

曹氏父子是建安诗歌的集大成者,引领一代文坛。

“自献帝播迁,文学蓬转,建安之末, 区宇方辑,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邈英逸,故俊才云蒸”(刘勰《文心雕龙·时序》)。

正是曹氏父子的诗歌创作为建安文学的兴盛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使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耀眼的明珠并光照后世。

曹氏父子虽出自一家,但由于人生境遇的不同使这三人的思想感情大不相同,体现在文学创作中便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形成迥异的文学内涵和艺术风格.一建安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这为想建功立业之人提供了可能,激发了士人追求功业的强烈愿望;另一方面又是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给士人带来了事事多变,人生无常的深沉感叹。

这种环境为士人创造了一种慷慨悲凉的情境,从而形成了诗歌慷慨悲凉的独特格调,“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刘勰《文心雕龙》)。

曹氏父子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他们的诗歌中更是充满了“高古之骨,苍凉之气”(钟惺《古诗归》),但由于性格、际遇的不同,这种慷慨悲凉之气亦各有不同。

学习“三曹文化”感受

学习“三曹文化”感受

曹氏父子的慷慨与悲凉周绍云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首次提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此可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王国维以其开放性的审美视角给予了在历史的变迁、朝代的更替中不断变化的文体以高度的赞扬。

而在异彩纷呈的文化星空里,时而会飘过一阵流光溢彩的流星雨,璀璨非常,引人向往,给人无限遐想。

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涌现了大批优秀文化明星,而其中最闪亮的一颗当属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

清赵翼在《论诗》一诗中曾言: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汉赋之大家司马相如、贾谊;骈文之大成庾信、陶弘景。

而介于两者之间的三曹父子,不同于汉赋与骈文的浮华,他们由内而外充盈的是一种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

这就是所谓的建安风骨吧!乱世出英杰,时势造英雄!汉末三国时期,刘氏皇室式微,而奸臣小人当道,如何进、董卓之流,致使国将不国,民无以为家。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在这首《薤露行》里曹操用沉重悲壮的笔调,深刻表达了一个政治家和文学家的家国忧患意识和哀痛之情。

且社会动荡不安,国家战乱不断,这些都给带来了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来来了无尽的苦难与悲痛。

曹操在《薤露行》姊妹篇《蒿里行》里写到“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植就曾在他的《门有万里客》这样写道:“门有万里客,问君何乡人。

褰裳起从之,果得心所亲。

挽裳对我泣,太息前自陈。

本是朔方士,今为吴越民。

行行将复行,去去适西秦。

”以其质朴的语言再现了战乱中人们流亡四方的悲惨情状。

因为他们看到了山河的破碎,人民的凄苦,并且感同身受才能写出如此慷慨悲凉之诗文!这样的现实同样激励着那些有志之士在这乱世中闯出一片天下、建功立业。

有一天能够“名编壮士“,即使”捐躯赴国难“,也会”视死忽如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三曹父子“器识”之异同
作者:何亚婷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05期
摘要: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诗歌彰显出了共同的“建安风骨”的特色,但同时他们的“器识”又存在着差异。

本文试从作家的生平经历及相关作品角度出发浅析三曹父子“器识”方面的异同。

关键词:三曹;器识;异同
作者简介:何亚婷(1995-),女,山东省人,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5-0-01
所谓“士先器识而后文艺”,源于唐朝裴行俭之语。

“器”即东西,器具。

器具有宏大永恒与渺小短暂之分,故而可以指人的胸襟度量;“识”即见识、判断和看法,故而可以指人的远见卓识。

曹氏父子三人在“器识”方面既有异又有同。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三者的“器识”异同。

一、曹氏父子“器识”之异
(一)曹操之器识
1.雄才器识
曹操明确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制度,启用一些身份卑微但却有才的人。

从这里便可以看出曹操所具有的雄才器识。

曹操从少年时,便“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

等到他成为霸主后,大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策略。

此外,曹操从不拘泥于世俗之礼,“宁我负天下之人,不使天下之人负我”,种种表现,无一不流露出曹操的雄才器识。

2.霸主器识
从曹操的诗作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感受到曹操作为一方霸主的宏大器识。

如《短歌行》便是表现乱世英雄的胸襟抱负的高歌。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揭示了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的规律,从而表现出曹操招贤纳士的态度。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更是流露出曹操他愿像周公一样礼贤人才,想要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宏伟抱负。

这首诗表征着一代霸主想要实现远大理想时心目所及的广度以及深度。

3.悲凉慷慨的文人器识
曹操身上有着统一天下的帝王器识,但同时他身上也体现出了一种悲凉慷慨的文人器识。

曹操的文人器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慷慨激昂的文人器识。

这一点在曹操的《观沧海》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此外,又如《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一句也表露出曹操文人器识慷慨激昂的一面。

其次是苍凉悲壮的文人器识。

曹操一生戎马倥偬,但有时也会发出人生短促的感叹。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这样充斥着感伤情调的诗句,表现出曹操的苍凉悲壮的文人器识。

(二)曹丕之器识
1.公子气
曹丕虽生于军营中,目睹战乱,但自从曹操攻下邺城后,曹丕的生活便安定下来。

因此,曹丕可以说是一个“博闻强识,才气兼该”的贵公子了。

他以公子哥儿的意气与文人交往,“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曹丕在《与吴质书》中的这些诗句便很好地描写出了他作为公子哥儿所流露出的公子气。

2.女人气
曹丕的女人器识在他所创作的《燕歌行》一诗当中体现出来。

在该诗中,曹丕以委婉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个在秋夜里思念远游丈夫的思妇形象,“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三句把思妇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曹丕是文学史上第一个男声作女调的诗人,这便是他女人器识的体现。

3.文士气
曹丕作为邺下文人集团的领袖,表现出一定的文士气。

如在《杂诗》中曹丕采用了《古诗十九首》的常见题材,表现出文人化的情感体验。

此外,曹丕的诗多采取游子思妇题材,与汉末文人诗相近。

如《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以新婚女子的口吻来写,情真意切,在这一点上也能够看出曹丕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文士气。

(三)曹植之器识
1.公子气
曹植身上所體现出来的公子气和其兄曹丕有所不同,曹植的公子气主要表现为他的诗歌中的形象大多是翩翩公子。

在曹植的生活经历中,随辇侍宴,斗鸡走马的贵公子生活也是他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曹植的作品中也有贵公子的生活内容,这表现出了曹丕的公子气。

2.狂士气
结合曹植的生平事迹,我们不难看出曹植的狂士气所在。

如曹操在考察曹丕,曹植兄弟二人时,曹植提前买通曹操身边的宦官,因此对答如流,而曹丕默默不语。

后来曹操知晓此事,对曹植十分失望。

此后,曹操令二子进邺城公干,私下里命令守门将士不然他二人出入。

曹丕原路返回,而曹植竟杀了守门将士,扬长而去。

曹操对曹植彻底失望,遂立曹丕。

从以上曹植的所作所为中,可以得知,曹植有着“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的不羁性格,这也是他狂士气的自然表露。

从这个层面上看,曹植确实是不具备明主贤相的器识的。

二、三曹父子“器识”之同
经过以上对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器识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他们之间器识方面的巨大差异。

曹操是宏大的帝王器识,霸主器识;曹丕是多情的才子,哀怨的诗人;曹植是浪漫的公子,压抑的诗人。

但有着巨大差异的同时,他们的器识也有着相同之处。

如曹操,曹丕,曹植三人的器识都是既有宏大的一面,又有渺小的一面。

又如曹丕,曹植兄弟二人的器识,因为生活环境的大致相似,故而他们又都有着公子气与文士气。

三、结语
古人讲“士先器识而后文艺”,看到宏大的事物,他的器识就会宏大,永恒;看到渺小的事物,他的器识便会渺小,短暂。

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所感知到的事物不同,因此器识也就不同。

不同之中又有着相同,这便是环境使然的缘故。

参考文献:
[1]曹操.曹操集[M].中华书局,1959,(7).
[2]陈飞之.三曹诗论集[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
[3]冯宇.三曹文气成因探究[D].山西师范大学,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