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制)沪教版语文七下《爱莲说》word教案1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册 《爱莲说》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爱莲说》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爱莲说》。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并欣赏莲花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高洁的人格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爱莲说》。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莲花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对莲花形象及其象征意义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莲花的生长环境和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莲花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莲花的美丽。

(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僻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2. 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包括朗读、默写等。

(2)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五、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爱莲说》。

2. 选择一种花,参照莲花的形象,写一段描写这种花的文字。

3. 思考一下,自己的人格品质有哪些是值得追求和弘扬的,有哪些是需要改进和提高的。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莲花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3. 运用比较法,比较其他描写莲花的诗词,加深对《爱莲说》的理解。

七、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知莲花的美丽。

2.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理解莲花的象征意义。

七年级语文下册《爱莲说》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爱莲说》教案设计

《爱莲说》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爱莲说》的寓意,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美好品质的追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寓意,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2.教学难点:掌握生字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莲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莲花的形象。

(2)提问:你们对莲花有什么印象?有哪些诗句描绘了莲花的美丽?2.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爱莲说》,注意把握文章大意,理解文章寓意。

(2)学生查找生字词,通过查阅工具书或询问同学,掌握生字词的读音、意思和用法。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文章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这些地方体现了莲花的哪些品质?(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分析讲解(1)教师讲解《爱莲说》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寓意。

(2)教师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如托物言志、对比映衬等手法。

5.课堂练习(1)学生默写《爱莲说》中的名句。

(2)学生仿写一段描绘莲花的文字,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1)学生谈谈通过学习《爱莲说》的感悟,分享自己心中的美好品质。

四、作业布置1.抄写《爱莲说》全文,注意书写规范。

2.结合《爱莲说》的寓意,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美好品质的追求。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气氛活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2.学生在合作探究环节表现出较强的合作意识,讨论成果丰富。

3.课堂练习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展示了自己的才华。

4.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六、教学资源1.《爱莲说》原文及译文。

2.莲花图片。

3.生字词表。

七、教学时间1课时八、教学评价1.学生对《爱莲说》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

七年级语文下册《爱莲说》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爱莲说》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爱莲说》。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式,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朗读、默写、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美好事物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式。

3.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汉语词语的理解。

2.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周敦颐及其作品《爱莲说》。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式。

(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会其表达效果。

5.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节奏。

(2)学生默写课文,巩固记忆。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课文《爱莲说》。

2. 结合课文,分析其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 搜集有关莲花的诗词或文章,下周分享交流。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优雅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学习。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 互动式教学: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配套K12]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3《爱莲说》教学设计 沪教版五四制

【配套K12]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3《爱莲说》教学设计 沪教版五四制

《爱莲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解读文章,了解文章大意,把握难词难句和关键词语;2、感悟作者的人生审美追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对作者思想的把握,理解作者对君子的定义和期望等。

教学难点:借助文章了解宋代理学以及儒释道三家分和发展的大致脉络。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几张美丽的莲花的图片(引起学生审美和学习兴趣),并提问进一步引发学生对于莲花的喜爱和兴趣,如:同学们喜不喜欢荷花啊;同学们觉得荷花受人喜爱的原因是什么,她有什么特点等(如果反应热烈,可以形成课堂的整体讨论)二、介绍作者:周敦颐(1017—1073):中国宋代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

原名敦实。

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

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于知南康军时,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

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赏着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口诵《爱莲说》。

自此莲池名震遐迩。

三、文章学习:①朗读课文并点题,提醒学生注意本文所使用的文体特征:“说”是我国古代非常常用的一种文体,在我们已经学习和将要学习的古文之中就经常能看到类似的文章,如《师说》,《马说》等等,希望同学在朗读以及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能结合以往学习的文章和预习所得到的资料,了解这一文体,我们将在结束课文讲解之后共同探讨它的特点,下面我们开始朗诵:(引导学生主动起立朗诵课文(同时检查学生对文章的预习情况),若学生羞涩,可集体朗诵;若课堂气氛冷清且教师个人普通话和朗诵水平较高,也可由教师亲自朗诵示范。

)②正字正音(以保证学生朗读通顺为主,若学生表现良好,具体字义可待课文讲解时处理)学生可能出现问题的生字(展示到多媒体上,方便学生朗读过程的进行)③整体感知:作者通过正衬和反衬的手法,将莲花分别与牡丹,菊花相对比,批判一味求利和消极避世的处事态度的同时,赞美莲花君子般的高尚情操。

七年级语文下册 《爱莲说》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爱莲说》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爱莲说》。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成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莲花的形象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和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3)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懂得珍惜和保护美好事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爱莲说》。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成语。

(3)描绘莲花的形象和特点。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运用课文中的成语和表达方式。

(3)领悟作者对莲花的赞美和寓意。

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莲花的美丽形象,引起学生对莲花的兴趣。

(2)简介莲花的生长环境和特点,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词和成语的读音和意义。

(2)学生自主查找资料,了解莲花的生态特点和文化寓意。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小组汇报:各小组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和学习。

4.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描述,绘画出莲花的形象,并配以文字解释。

(2)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莲花形象,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写一段描绘性的文字。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莲花描绘和写作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爱莲说》。

2. 莲花的相关图片或实物。

3. 参考资料关于莲花的生态特点和文化寓意。

4. 写作纸张和绘画工具。

爱莲说优秀教案8篇

爱莲说优秀教案8篇

爱莲说优秀教案8篇教案的使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安排教学进度和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解力,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和撰写教案,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爱莲说优秀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爱莲说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课时: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见过莲花吗生:没有。

师:不要遗憾,此刻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一齐来欣赏一组莲花图片:妙笔生花、一枝独秀、独擎烛照红装、世人皆睡我独醒、小荷才露尖尖角、梦、沉鱼落雁。

生:感觉怎样美极了。

师:综观历史,有不少的文人墨客将莲作为描述的对象。

有唐代诗人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宋代杨千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唐代薛涛――风前一叶压荷蕖。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

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

那是为了什么呢请看课文。

二、介绍作者和题目含义。

1、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此刻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周敦颐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池,南北曲桥连岸。

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

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2、题目含义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既能够说明,也能够议论,还能够用来记叙、抒情。

含义: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朗读课文,理解文意:学习方法指导:文言文学习五步阅读法大声朗读明确字音→仔细阅读理通文意→分析阅读体会形象→讲解阅读品味意境→背诵阅读加深理解1、听读课文录音,注意字音。

七年级下册语文《爱莲说》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爱莲说》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爱莲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白居易与莲花的关系;2.理解白居易的诗意表达与自然境界的融合;3.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和生命哲学;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让学生理解白居易的诗意表达,及其创作中融合自然境界的技巧;2.能够理解诗句的含义,分析诗人的感悟;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唐代的文化特点和传统文化的语境;2.在帮助学生领略诗意表达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展开思考,反思自己的审美习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针对学生审美心理特点,利用多媒体手段制作情景图片,带领学生体悟自然之美:莲花清丽的姿态、荷塘水面映照的色彩变幻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 学习课文1.教师朗读课文,带领学生体会古诗之美;2.分析课文表达主题:描绘莲花之美,体现“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3.学生自读课文并做好笔记,提取关键词和神韵,为文本分析打下基础。

3. 文本分析1.教师简述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2.分析《爱莲说》的写作背景、艺术特色、形式风格及诗意表达;3.引导学生对该诗进行文本分析,探讨“爱莲”与“爱情”之间的关系、莲花之美与人生的意义等问题。

4. 课外阅读1.引导学生扩大对诗歌的阅读和理解;2.让学生自主选择一首唐诗,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阅读和分析;3.学生撰写与《爱莲说》有关的读后感或心得体会,以期在学生中培养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四、教学后记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领悟唐代文学的精神内涵,探索白居易诗歌之美,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审美情趣和生命哲学。

学生们通过学习《爱莲说》诗文,不仅提升了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3爱莲说》word教案 (1)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3爱莲说》word教案 (1)

23.爱莲说教案教学设想:《爱莲说》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我在教案的设计上,力求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在学习方式上,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辅以教师的点拨;从教法上看,力求将传统的诵读法与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说”的特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2.教学难点: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爱花吗?生:(略)师:既然爱花,那么请你说出一种你喜爱的花,并说出喜爱的原因。

生答:(略)师:看来,同学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师:咱们先一起欣赏一幅画(打开多媒体课件----国画“莲花”)。

多美的莲花啊!清纯,脱俗,它从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爱物。

请同学们搜索一下记忆中有关描写莲花的古诗文句,并朗读给全班同学听。

示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二、了解体裁,简介作者。

①了解体裁点拨:“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②②作者简介明确: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莲说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重点语句,培养理解文句的能力;
2、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导语:世间万物,总能引起人们对生活的沉思。

一些事物所具有的品质,也经常引起人们的联想,并借以鞭策自己过更高尚的生活。

今天,我们就学习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看一看作者对莲花的品质作了怎样的联想,表达了他怎样的心志。

一、析题: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也叫杂说,大约相当于现代的杂文,属于议论文的一个分支。

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又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

“爱莲说”即“爱莲论”。

二、作者简介:
——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宋代哲学家。

他为人正直,敢于主持正义,不贪图荣华富贵。

晚年在故乡庐山莲花峰下建舍讲学。

本文是他在做南康郡守时所写。

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边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

每当微风过处,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

作者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清洁,感宦海之混沌,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至今,江西省星子县还有莲池遗址。

三、读课文,写生字
1.以下生字读音和书写要熟练掌握(默写时易错):
敦颐茂叔濂溪蕃淤泥濯清涟净植亵玩隐逸鲜有闻
2.读课文
四、分析课文。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蕃:多。

可爱者:值得爱的
——水中的、陆上的、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很多。

——本句泛论切入,含蓄地说明,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情感的体现。

2.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只。

——本句具体叙说,显示陶渊明不苟随时俗、傲然物外的高洁品质。

3.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自:从。

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

盛:特别,非常。

李唐:唐朝。

唐代的皇帝姓李,故称。

——唐代初期,世人特别推崇牡丹,把它从山西引种到长安和洛阳,视为珍品。

唐代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有直数万者。

”唐代诗人刘禹锡写诗说“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赏玩牡丹已成为当时盛行长安和洛阳的社会风气。

4.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予:我。

淤泥:污泥。

濯:洗涤。

清涟: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有一句俗语和“出污泥而不染”正发相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5.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通:贯通。

直:挺直。

蔓、枝:名词作动词,生枝蔓,长枝节。

6.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益:更,更加。

清:清芬亭亭:耸立的样子。

净植:洁净地站立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玩:亵,轻慢。

轻慢而随便地玩弄。

8.作者说“莲,花之君子者也”,你认为作者用莲花的品格象征了君子的哪些品格?
——高洁正直不攀附、不结党高雅谦虚庄重(见板书)
9.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写莲的品格,实则写的是君子的品格。

通过赞美莲花,赞美了君子。

这种以花品喻人品,把自己要在污浊的环境中保持君子高洁品格的思想寄托在莲花上,我们把这种写作手法称为“托物言志”。

10.既然是“爱莲说”,抒写对莲花的喜爱,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到菊花和牡丹?
——菊花是正衬,牡丹是反衬。

借以体现莲花高洁品格,表明自己人生态度。

11.文章开篇连用两个“独”,应怎样理解其作用?
——两个“独”起到了强调作用。

前一个“独”表现了陶渊明遗世独立,绝不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后一个“独”表现作者不同于陶渊明避世隐居,也不同于富贵者对名利的热衷,要保持自身节操和品格,做一个君子的人生态度。

12.怎样理解本文结尾作者所表达出来的感情?
——对陶渊明一类的隐士之稀少的惋惜;对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即“知音”稀少的慨叹;对追名逐利、世风日下的讥讽和委婉的批评。

13. 指出本文写法并概括主题。

——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使莲花具有象征君子美好品德的意义,表明作者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批判了趋炎附势、追名逐利的世风。

五、小结:
1.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2.本文采用了衬托的手法,以菊花为正衬,以牡丹为反衬,更加突出了莲的君子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