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历代著名医家和医著.
中医的经典著作和名医传统

中医的经典著作和名医传统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经典著作和众多名医传统。
这些经典著作和名医传统不仅是中医学习的基础,也是中医文化的重要遗产。
以下将介绍一些中医的经典著作和名医传统。
一、经典著作1.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的基础经典之一,也是最早系统总结中医学理论的著作。
全书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涵盖了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与治疗方法等方面内容。
2. 《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重要医学著作,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有着重要的影响。
该书主要讨论了热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的内容。
3. 《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是东晋张仲景所著的另一部重要医学著作,主要阐述了内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该书对于经络学说、病因病机有着较为全面的论述。
二、名医传统1. 华佗华佗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名医,被誉为“药王”。
他精通医理,擅长手术和药物治疗,为中医开创了新的道路。
华佗的名医传统被广泛传承,他的治疗方法成为后世医家学习的典范。
2. 孙思邈孙思邈是唐代的著名名医,被誉为“神医”。
他广泛学习医药知识,对中医学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其应用于实际诊疗中。
孙思邈的名医传统对于中医的发展和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
3. 张仲景前文提到的《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的作者张仲景,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名医之一。
他在治疗疾病方面秉持“因势利导”的原则,提出“逐病论治”的方法,对后世医家的临床诊疗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中医的传承与发展中医的经典著作和名医传统在中医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培养中医人才和传承中医文化的重要依据。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和医学进步,中医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
今天的中医学习不仅需要对经典著作的深入研究,还要结合现代医学知识,适应社会的需求。
因此,许多中医学院和医学研究机构注重整合传统医学知识与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推进中医的发展与研究。
总结中医的经典著作和名医传统是中医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基石,也是中医文化的瑰宝。
中国历代主要医家现存著作大系

xx历代主要医家现存著作大系1.资料取自《中国医学史》、《中国医学史略》、《中医各家学说》、《中国医籍考》、《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等书籍。
2.全表摘选十三个朝代199名主要医家的402部现存著作,非主要的或著作已遗佚者均未列入本表范畴。
3.根据医家的出生年代而排列其先后次序,如出生年代无从考者,则参考其著作的成书时间作适当调整。
4.有的著作撰写人未详者,则以"无名氏"代之。
5.有的著作为后人伪托前贤之名而撰者,则此著作均列于前贤名下。
6.关于朝代的起迄年份,均参考山西大学历史系所编《中国历史大系表》。
7.著作者一般用其"名",个别的用其"字"。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249年)(著作2部)1.xx:《黄帝内经》2.xx人:《xx八十一难经》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著作3部)1.xx:《神农本草经》2.xx:《伤寒杂病论》3.xx:《中藏经》xx(公元265-420年)(著作3部)1.xx:《脉经》2.xx:《针灸甲乙经》3.xx:《肘后备急方》南北朝(公元420-589年)(著作3部)1.雷敩:《xx炮灸论》2.xx:《xx鬼遗方》3.xx:《本草经集注》隋(公元581--618年)(著作2部)1.xx:《诸病源候论》2.xx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唐(公元618--907年)(著作12部)1.xx:《新修本草》2.xx:《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xx精微》3.孟诜:《食疗本草》4.xx藏器:《本草拾遗》5.xx:《外台秘要》6.xx:《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xx密语》7.xx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8.xxxx:《经效产宝》9.xx:《颅囟经》五代(公元907-960年)(著作1部)1.和凝:《疑狱集》宋(公元960-1279年)(著作34部)1.xx:《xx圣xx》2.xx:《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xx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4.xx和:《伤寒微旨》5.xx:《小儿痘疹备急方论》《脚气治法总要》《旅舍备要方》6.xx:《黄帝内经素问遗篇》《素问入式运气论奥》《运气论奥疏钞》7.xx时:8.xx:《xxxx和剂局方》9.朱肱:《伤寒类证活人书》10.xx:《小儿药证直诀》11.太医院:《圣济总录》12.xx奭:《本草衍义》13.xx:《伤寒发微论》《伤寒百证歌》《伤寒九十论》《普济本事方》14.xx昉:《幼幼新书》15.xx:《三因极一病证方论》16.xx:17.xx:《医说》18.xx:《小儿卫生总微论方》19.xxxx:《针灸资生经》20.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外科精要》21.施发:《察病指南》22.xx:《洗冤录》23.严用和:《济生方》24.xx文中:《小儿痘疹方论》25.xx:《咽喉脉证通论》26.xx:金(公元1115-1234年)(著作18部)1.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2.xx:《素问玄机原病式》《xx素问xx论方》《素问病机气宣保命集》《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三消论》《伤寒直格》《脉因证治》3.xx:《珍珠囊》《医学起源》《洁古xx》4.xx:《儒门事亲》5.xx:《脾胃论》《xxxx》《医学发明》《脉诀指掌病式图说》元(公元1271-1368年)(著作22部)1.xx:《汤液本草》《阴证略例》《医垒xx》《此事难知》《斑论萃英》2.xx之:《外科精义》3.xx:《读素问钞》《难经本义》《诊家枢要》《十四经发挥》《麻疹全书》4.xx:《xx伤寒xx》5.xx:《世医得效方》6.罗天益:《卫生xx》7.xx:《格致余论》《xx》《金匮钩玄》《本草衍义补遗》《局方发挥》8.xx:《十药神书》9.xx:《医经溯洄集》10.xx维德:《原机启微》明(公元1368-1644年)(著作85部)1.xx:《伤寒治例》《玉机微义》2.xx橚:《普济方》《救荒本草》3.xx:《证治要诀》4.xx:《本草集要》《明医杂著》《医论问答》5.xx:《难经集注》6.xx:《医史》7.xx:《医学正传》8.汪机:《xx医案》《续素问钞》《脉诀刊误集解》《针灸问对》《医学原理》《外科理例》《痘治理辨》《运气xx》9.xx:《本草约言》《明医杂著注》《内科摘要》《校注xx小儿痘疹方论》《保婴xx》《保婴撮要》《校注妇人良方》《女科撮要》《外科发挥》《外科心法》《外科经验方》《正体类要》《外科精要注》《外科枢要》《口齿类要》《疠疡机要》10.xx:《针灸聚xx》11.xx瓘:《名医类案》12.xx:《xx女科》《幼科发挥》《痘疹心法》13.xx问:《解围元薮》14.xx:《古今医统大全》15.xx?梃:《医学xx》16.xx:《本草纲目》《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17.xx:《医学纲目》18.xx:《赤水xx》《医旨绪余》《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20.xx崑:《黄帝内经素问xx》《脉语》《医方考》《针方六集》21.方有执:《伤寒论条辨》22.xx:《针灸大战》23.xx:《证治准绳》《古今医统正脉全书》24.xx:《外科启xx》25.xxxx:《小儿推拿秘旨》26.xx:《xx元》《重订xx内经拾遗方论》28.xx:《神农本草经疏》《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炮制大法》29.xx:《外科正宗》30.xx:《医贯》31.xx:《xx纲目》32.xx:《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xx》《质疑录》33.xx:《霉疮秘录》34.xx:《慎柔五书》35.xx:《xx玉案》36.xx有性:《瘟疫论》37.李中梓:《内经知要》《本草xx》《伤寒括要》《删补颐生微论》《医宗必读》《病机沙篆》《诊家正眼》清(公元1644-1911年)(著作191部)1.xx:《寓意草》《尚论xx伤寒论重编三百九十七法》《伤寒尚论后篇》《医门法律》2.xx:《审视瑶函》3.xx:《伤寒论参注》4.汪绮xx:《理虚元鉴》5.xx:《外科大成》6.xx:《伤寒缵论》《伤寒绪论》《千金方衍义》《本经逢源》《诊宗三昧》《张氏医通》7.xx:《金针开内障论》8.xx:《伤寒舌鉴》9.程知:《伤寒经注》《医经理解》10.xx:《伤寒来苏集》11.程应旄:《医经句侧》《伤寒论后条辨》12.xx:《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灵枢经集注》《本草崇原》《伤寒论xx》《金匮要略注》《xx山堂类辨》13.xx:《古今名医汇粹》《古今名医方论》14.xx:《小儿推拿xx》15.xx:《医方集解》《本草备要》《xx歌诀》《素问灵枢类纂约注》《经络歌诀》16.xx:《伤寒论三注》《温热暑疫全书》17.xx:《证治汇补》18.xx:《xx医案》19.肖壎:《女科经论》20.高士xx:《素问直解》21.xx:《古今医史》22.张睿:《修事指南》23.xx:《重编xx伤寒论证治发明溯源集》24.xx:《伤寒论直解》25.xx颋:26.马俶:《印机草》27.函斋居士:《达生篇》28.魏荔彤:《金匮要略方论本义》29.xx:《广温疫论》30.xx:《四诊抉微》31.xx:《医家心法》《xx医案》32.xx:《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33.xx:《金匮要略心典》《伤寒xx珠集》《医学读书记》《医学续记》《金匮翼》《xx医案》34.xx:《风痨臌膈四大证治》35.xx:《医学心语》36.xx:《外科证治全生集》37.xx:《医宗金鉴》《订正金匮要略注》38.xx:《温热论》《xx医案》《未刊本xx医案》《xx医案存真》《幼科要略》39.xx:《幼幼集成》40.xx:《素灵微蕴》《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xx要解》《xx解》《四圣心源》《xx悬枢》41.xx:《温热条辨》《医经原旨》42.xxxx:《本草从新》《成方切用》《伤寒分经》43.xx:《喉科指掌》44.xx:《难经经释》《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伤寒论类方》《医学源流论》《医贯砭》《洄溪医案》《xx轨范》《内经诠释》《脉诀启悟注释》《伤寒约编》《洄溪脉学》《六经病解》45.xx:《医经读》《伤寒杂病论读》《女科辑要》46.xx:《本草纲目拾遗》《xx内编》《xx外编》47.xx之琇:《续名医类案》《xx医话》48.xx:《杂病源流犀浊》《伤寒论纲目》《妇科xx》《xx谜》《要药分剂》49.xx:《古今医案按》50.xx:《疫疹一得》51.xx:《温病条辨》52.xx:《神农本草经读》《灵素集注节要》《伤寒论浅注》《xx方歌诀》《金匮要略浅注》《金匮方歌括》《伤寒医诀串解》《伤寒真方歌括》《xx新方砭》《时方歌括》《时方妙用》《医学从众录》《医学实在易》《医学三字经》《女科要旨》《十药神书注解》53.xx道:《疫痧草》54.xx翔宇:《喉证全科xx集》55.xx:《伤科补要》56.xx:《xx堂随笔》57.xx:《xx指南》58.xx:《伤寒汇纂》59.xx:《医论》《伤寒论本旨》60.xx:《xx女科》61.xx:《素问xx》62.xx:《医林改错》63.xx:《重楼xx》64.xx:《类证治裁》65.xx:《医谈传真》66.xx璈:《验方新编》67.xx:《植物名实图考》《植物名实图考长编》68.xx:《医学刍言》《xx书屋夜话录》《医方证治汇编》69.xx:《温热经纬》《潜斋医学丛书十四种》70.陆定圃:《xx医话》71.xx:《医原》72.xx:《医醇賸义》《医方论》73.xx:《理瀹骈文》74.xx:《伤寒审证表》75.夏春农:《疫喉浅论》76.xx:《存存斋医话稿》77.xx:《白喉全生集》78.xx:《时病论》79.xx:《xx汇通医经经义》《血证论》《本草问答》《医易通说》《伤寒论浅注补正》《金匮要略浅注补正》《医学一见能》80.张振鋆:《厘正按摩要术》《痧喉正义》81.xx:《xx感证》82.xx:《xx脏象约纂》83.马培元:《外科传薪集》84.余景和:《外科医案汇编》85.xx:《白喉条辨》86.xx学海:《脉义简摩》《脉简补义》《诊家直诀》《辨脉平脉章句》《读医随笔》《伤寒补例》《行色外诊xx》《重订诊家直诀》《内经评文》87.xx:《温热逢源》88.xx:《鼠疫约编》89.xx:《喉科要旨》中华民国(公元1912-1949年)(著作26部)1.xx:《脉学辑要》《医经辑要》《xxxx案》《喉痧证治概要》2.xx:《医轨》《脏府通诠》《妇科难题》《明教方》《xx大案》《医量》3.xx:《药庵医学丛书》4.xx:《医学衷中参西录》5.xx臣:《全国名医验案类编》6.xx:《增订伪药条辨》7.xx:《伤寒发微》《金匮发微》《经方实验录》8.xx櫂仙:《xx注说难》《灵枢经解》9.xx年:《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生理补正》《病理补正》《细菌学补正》《诊断治疗》《xx论医案》。
中国古代医学十大家

一、华佗(约145-208)东汉末医学家,字元化,一名旉,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
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张机)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华佗是三国著名医学家,少时曾在外游学,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
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外科尤为擅长,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
华佗熟练地掌握了养生、方药、针灸和手术等治疗手段,精通内、外、妇、儿各科,临证施治,诊断精确,方法简捷,疗效神速,被誉为“神医”。
对此,《三国志》、《后汉书》中都有一段内容相仿的评述,说他善于养生(“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用药精当(“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针灸简捷(“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手术神奇(“刳剖腹背,抽割积聚”、“断肠滴洗”)。
所留医案,《三国志》中有十六则,《华佗别传》中五则,其他文献中五则,共二十六则,在先秦和两汉医家中是较多的。
从其治疗范围看,内科病有热性病、内脏病、精神病、肥胖病、寄生虫病,属于外、儿、妇科的疾病有外伤、肠痈、肿瘤、骨折、针误、忌乳、死胎、小儿泻痢等等。
名言: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
譬如户枢,终不朽也。
二、李时珍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
李时珍着重药物研究,重视临床实践。
所著《本草纲目》是我国药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被称作“东方医学的巨典”,他还著有《濒湖脉学》、《奇怪八脉考》、《脉决考证》等流传于世。
名言:饮食者 , 人之命脉。
少饮则和气行血;痛饮则伤神耗血。
三、孙思邈世称孙真人,后世尊之为药王,大约生于公元542年,卒于公元682年,终年140岁左右 , 唐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孙家塬人。
中医名家[资料]
![中医名家[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63cdbd0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bc.png)
著名医家简介1.黄帝和岐伯黄帝,姓公孙,名轩辕。
上古时代三皇之一,是公认的中华民族的祖先。
因国于有熊,故又称有熊氏。
又因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曰黄帝。
传说他是中华文化和中医理论的创始人。
岐伯,传说中的上古时代医家,后人又称岐天师,医学精湛,才识卓越,为洞晓天下事物之通人。
据古代有关文献记载,黄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主医疗经方。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典医学巨著。
相传是黄帝与岐伯、伯高等讨论医学的问对之作,故后世以“岐黄”称谓中医。
全书分《素问》和《灵枢》两个部分。
《内经》全面地综合、整理了我国春秋战国以前的养生之道和医学原理,其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是名副其实的中医理论奠基之作,是后世习医者必读之医学经典。
2.华佗华佗(约生于公元二世纪,)一名敷,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后汉至魏)著名医学家。
他通晓内、外、妇、儿、针灸等科,尤精外科及针灸。
在古代术数、药物及养性健身等方面,也有较深的造诣。
据《后汉书〃华佗传》记载,华佗曾以酒服“麻沸散”作外科手术麻醉,堪称世界医学史上最早之麻醉法,华陀还创造了一套健身之术——“五禽戏”,行此术者“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
3.张仲景张仲景(约公元142-220年),名机,南郡湼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汉代杰出医学家,历代尊之为“医圣”。
仲景弱冠之年,有志研究岐黄之学。
后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东汉末年,他“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于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并结合自己长期积累的医疗经验,著《伤寒杂病论》。
后世将其分为《伤寒论》及《金匮要略》。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的中医临证专著,是继《内经》之后,对两汉以前临证经验的又一次总结。
《伤寒论》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重要医学经典,素有“方书之祖”之称。
4.皇甫谧皇甫谧(公元215年——282年),幼名静,字士安,晚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县朝那镇)人,晋代著名医学家和史学家。
【中医各家学说】薛己赵献可张介宾李中梓

生理病理:“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 精气乃绝”。 生理关系:“阳化气,阴成形”。 病理关系:“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 药理说明:“阳为气,阴为味”。 诊断原则:“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治疗法则:“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一、发挥命门学说
学术思想
(一)命门有位无形,为人身之‚真君真 主‛ “命门即在两肾各一寸五分之间,当一身 之中,易所谓一阳陷于二阴之中。内经 曰,七节之旁,有小心是也,名曰命门。 是谓真君真主,乃一身之太极,无形可 见,两肾之中,是其安宅也”。
“命门在人身之中,对脐附脊骨,自上 数下,则为十四椎;自下数上,则为七 椎”。
张景岳认为:“精之与气,本自互生”。 “先天者,真一之气,气化于虚,因气化形, 此气自虚无中来;后天者,血气之气,气化于 谷,此气自调摄中来。此一形字,即精字也。 盖精为天一所生,有形之祖”。 “故先天之气,气化为精;后天之气,精化为 气,精之与气,本自互生,精气既足,神自旺 矣”。 精气互生的理论根据是阴阳互根。
熟地山药山桂附子三治疗经验张景岳治疗阴阳虚损疾病辨阴阳水火而用左右归丸对于伤寒和其他杂病也多注意阴阳精气之不足娴熟运用求汗于血生气于精引火归精血形质是命门真阴的外在表象观形质之坏与不坏即真阴之伤与不伤因此治形即可以治真阴而治形又必以精血为先务他说
薛己
生平著述
字新甫,号立斋,明代江苏苏州人。精通 内外妇儿各科。 著作: 《内科摘要》
唐王冰提出:“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
宋以后,哲学界出现了儒释道混合的理学,
理学家对阴阳的辩证关系提出很多精辟认识。 如一分为二,阴阳互根、动静相联等。
中医历代名家录

中医历代名家录华佗,字元化,是东汉时杰出的医家。
他曾到过很多地方为人治病,方法简单有效,受到了百姓的爱戴。
华佗是一位精通医术的著名医生,尤其出名的是他在外科方面的成就。
他到了哪里,都会受到了人们热烈的欢迎。
他不但精通方药,而且在针术和灸法上的造诣也十分令人钦佩。
他每次在使用灸法的时候,不过取一两个穴位,灸上七八壮,病就好了。
用针刺治疗时,也是只针一两个穴位,告诉病人针感会达到什么地方,然后针感到了他说过的地方后,病人就说“已到”,他就拔出针来,病也就立即好了。
如果有病邪郁结在体内,针药都不能直接达到,他就采用外科手术的方法祛除病患。
他所使用的“麻沸散”是世界是最早的麻醉剂。
在手术前让病人服下麻沸散,他不久便会昏睡过去,不省人事了,直到手术后才会醒来,痛苦很小。
而手术之后,他在缝合的伤口处抹上一种药膏,四五天就能好转,也不痛了,一月之内伤口便能愈合,医术十分高明。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今湖北省蕲春县)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一五一八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一五九三年)。
他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
父亲名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
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
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
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
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那些空洞乏味的八股文,怎么也学不进去。
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九年,三次到武昌考举人,都落第了。
于是,他放弃了科举作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表示了这样的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
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父亲无奈,只好答应了他的请求。
经十余年的刻苦钻研,李时珍三十多岁时便成为当地很有名望的医生。
据说当时常随父亲在当地的玄炒观内为病人诊治。
关月波,北京人,生于1873年,卒于1940年,享年67岁,是清末民初北京著名中医。
关氏年轻时熟读古文,曾创办私塾,自任教师并自学中医。
在北京行医40余年,擅长内、外、妇、儿及针灸各科,尤精内科、妇科。
医学四大名著简单介绍

医学四大名著简单介绍
方舟子·张仲景全集是中国传统医学史上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内科学、养生、药物等多个学科的学术基础教科书。
该书由方舟子·张仲景撰写,共载《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内经素商》四部,广受读者及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被誉为“医学四大名著”。
《黄帝内经》,系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又称《灵枢·素问、素商·灵枢》等,是古代最早的医学著作之一。
尤其是简易灵枢,是黄帝内经中非常宝贵的一部分,全部精华就是“灵枢”,收录了老子关于五脏病理概念,等共2234条之多。
《伤寒论》则是有关内科学的经典之一,作者张仲景解释了伤寒症状及其处理方法,体现出他在观察病人、进行诊疗、使用药物等方面的医学理论及技能,长期以来一直被用来指导临床诊治工作,影响了后世的医学发展。
《金匮要略》,是以服药来治病的介绍,以《黄帝内经》文本为核心,结合张仲景的实践,并且结合中国文化,反映出他的观点与技术,是研究药物科学的基础之一,从这本书中可以了解中药学的发展和彰显中医药精神的思想内容,被誉为药学史上的经典。
《内经素商》,是中国历史上收录最多的一部医学经典,它以《黄帝内经》为基础,收录了620种中药知识,以治病的经典为主,涉及诊断、治疗、调理、调养、验方等,是古代中医学的宝贵财富,是古今中外药物知识及应用方法的集大成者,是历代医学家学习研究的重要参考书。
总而言之,方舟子·张仲景全集被誉为“医学四大名著”,是古代中医医学及药学发展的完美结晶之作,是中国古药神器,非常贴近实践,为中国医学及药物学史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医学名著、名人、名言介绍

医学名著、名人、名言简介《千金要方》唐朝所著《千金要方》,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
该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
《千金要方》总结了唐代以前医学成就,书中首篇所列的《》、《大医习业》,是伦理学的基础;其妇、儿科专卷的论述,奠定了宋代妇、儿科独立的基础;其治内科病提倡以脏腑寒热虚实为纲,与现代医学按系统分类有相似之处;其中将飞尸鬼疰(类似病)归入肺脏证治,提出因饮食而起,以及对附骨疽(骨关节结核)好发部位的描述、消渴()与痈疽关系的记载,均显示了相当高的认识水平;针灸孔穴主治的论述,为针灸治疗提供了准绳,阿是穴的选用、“”的提倡,对针灸取穴的准确性颇有帮助。
孙思邈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深感古代医方的散乱浩繁和难以检索,因而博取群经,勤求古训,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编著成《千金要方》和《》反映了唐初医学的发展水平。
《千金要方》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
孙思邈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殆,价值更当胜于此,因而用《千金要方》作为书名,简称《千金方》。
是感于当时的方药本草浩繁,仓卒间求检不易,乃博采群经,删繁去复,并结合个人经验而撰成。
书中内容既有、等医学理论,又有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既涉及解毒、急救、养生、食疗,又涉及针灸、按摩、导引、吐纳,可谓是对唐代以前中医学发展的一次很好的总结。
《千金要方》30卷,该书第1卷为总论,内容包括医德、本草、制药等;再后则以临床各科为主,计妇科2卷,儿科1卷,五官科1卷,内科15卷(其中10卷按脏腑分述),外科3卷;另有解毒急救2卷,食治养生2卷,1卷及针灸2卷。
共计233门,合方论5300首。
他总结妇、儿科成就,提出应各独立设科,对妇、儿科形成专科有促进作用。
他提出的妇女孕期前后的注意事项与当前围产医学的内容有不少符合之处。
他对婴儿生长的观察及护理方法亦富科学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代著名医家和医著
(1)《医学心悟》论咳嗽病理。
程钟龄:“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之火自内攻之则亦鸣”提示咳嗽是内、外病邪犯肺,肺脏为了驱邪外达所产生的一种病理反应。
(2)《医学正传》论哮与喘。
虞抟:“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夫喘促喉间如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续不能以息者,谓之喘。
”
(3)《证治汇补》论肺胀。
李用粹:“又有气散而胀者,宜补肺,气逆而胀者,宜降气,当参虚实而施治。
”(4)《景岳全书》论血证病理。
张景岳:“血动之由,惟火惟气耳。
”
(5)《血证论》论治血四法。
唐容川:“止血、消瘀、宁血、补血”
(6)《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论治吐血三要法。
缪希雍:“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
(7)《医学正传》论九种心痛证治。
虞抟:“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
”“气在上者涌之,清气在下者提之,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培之,实者泻之,结者散之,留者行之。
”(8)《四明心法》论吐酸病理。
高斗魁:“凡为吞酸尽属肝木,曲直作酸也;虽分寒热而端,总之治肝为根本。
”(9)《医宗必读》论治泻九法。
李中梓:“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
(10)《景岳全书》论痰与饮、泄与痢的异同
痰与饮:“痰之与饮,虽曰同类,而实有不同也。
盖饮为水液之属,凡呕吐清水及胸腹膨满,吞酸嗳腐,渥渥有声等证,此皆水谷之余停积不行,是即所谓饮也。
若痰有不同于饮者,饮清澈而痰稠浊,饮惟停积胃肠而痰则无处不到。
水谷不化而停为饮者,其病全由脾胃,无处不到而化为痰者,凡五脏之伤皆能致之。
故治此者,当知所辨,而不可不察其本也”
泻与痢:“泻浅而痢深,泻轻而痢重,泻由水谷不分,出于中焦,痢以脂血伤败,病在下焦。
在中焦者,湿由脾胃而分于小肠,故可澄其源,所以治宜分利;在下焦者,病在肝肾大肠,分利已无所及,故宜调理真阴,并助小肠之主,以益气化之源。
”
(11)刘河间论痢疾治法。
“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
”
(12)《金匮要略》论胸痹。
病因病机:“阳微阴弦”,即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气盛,认为乃本虚标实之证。
主要治疗法则:取温通散寒,宣痹化湿。
主要方剂:瓜蒌薤白白酒汤等九张方剂。
“胸痹,心中痞气。
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
人参汤亦主之。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
(13)《医宗必读》关于积聚分期论治。
“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魔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
”(1992.61 2000.61)
(14)《内经》、《丹溪心法》、《景岳全书》关于眩晕的论述。
①《内经》:病名:称之为“眩冒”。
病因:髓海不足、血虚、邪中等多种因素有关。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2005.142)
《素问玄机原病式》:“风火立论”(2005.142)
②《丹溪心法·头眩》“无痰则不作眩”(1997.952000.98)
③《景岳全书·眩运》“无虚不能作眩”(1997.962000.97)
(15)《内经》、张仲景、朱丹溪、王履、张景岳、王清任等论中风病因病理。
《内经》记载很多,如《灵枢·刺节真邪》篇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素问·调经论篇》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
”此
外,还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与体质、饮食、精神刺激、烦劳过度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如《素问·通评虚实论篇》曾明确指出:“……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
”
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以“内虚邪中”立论)。
(1997.119)如《金匮要略》认为:络脉空虚,风邪乘虚入中,并以邪中浅深,病情轻重而分为中络中经、中腑中脏。
治疗上则多采用疏风祛邪,扶助正气的方药。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突出以内风立论。
(1997.120)
①刘河间力主“心火暴甚”。
②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
③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
④王履从病因学角度归类,提出“真中”、“类中”。
⑤张景岳又倡导“非风”之说,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
《景岳全书·非风》中指出:“凡病此者,多以素不能慎,或七情内伤,或酒色过度,先伤五脏之真阴,……阴亏于前而阳损于后,阴陷于下而阳乏于上,以致阴阳相失,精气不交,所以忽尔昏愦,卒然仆倒。
”该书《厥逆》篇还引《内经》“大厥”之说,指出:“正时人所谓卒倒暴仆之中风,亦即痰火上壅之中风”。
王清任又专以气虚立说,立补阳还五汤治疗偏瘫,至今仍为临床常用方剂之一。
(16)《外科正宗》论瘿病。
“夫人生瘿瘤之症,非阴阳正气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
(17)《丹溪心法》、《景岳全书》、《医宗必读》论水肿。
《丹溪心法》分为阳水,阴水两大类,“若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此属阳水;若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不赤涩,此属阴水。
”
《景岳全书》水气互化,水肿与气肿;“温补即所以化气,气化而痊愈者,愈出自然;消伐所以逐邪,
逐邪而暂愈者,愈出勉强。
此其一为真愈,一为假愈,亦岂有假愈而果愈者哉!”
《医宗必读》以虚实为纲。
“阳证必热,热者多实;阴证必寒,寒者多虚。
”
(18)《内经》论痹证。
《内经》列痹论专篇,对病因病机、证候分类作了较详细地介绍。
病因: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分类: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
五体痹:
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
五脏痹:肾痹、肝痹、心痹、脾痹、肺痹
(19)《内经》论痿证。
《内经》载有专篇,奠定理论基础。
病机:肺热叶焦。
分类:筋、脉、肉、皮、骨、等五痿。
治疗:治痿独取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