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梅州)语文复习配套检测: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三章+古代诗歌鉴赏+含答案

合集下载

广东省梅州市2019-2020学年中考三诊语文试题含解析

广东省梅州市2019-2020学年中考三诊语文试题含解析

广东省梅州市2019-2020学年中考三诊语文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由于建成了公共自行车运行系统,为市民“绿色出行”提供了便利条件。

B.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治理下,济南市PM2.5指数下降了一倍多,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C.济南新东站努力为旅客们营造和谐的候车环境和周到的人性化服务。

D.今年“五一”前后,历下区已经有近三十家爱心驿站建成并投入使用。

【答案】D【解析】【详解】A选项缺少主语,可删去“由于”或“为”;B选项不合逻辑,“下降”不能用倍数;C选项搭配不当,可删去“和周到的人性化服务”。

2.宣传标语既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一定的思想性,也要讲究语言,力求形式新颖、朗朗上口。

下面四条以“和”为主题的宣传标语中,最恰当的一项是()A.和以处众,平以养心,独以思我。

B.阳光甘泉及时雨,博爱慈善人间情。

C.尊老爱幼,亲仁善邻;一团和气,和气生财。

D.各美其美,方有个性;美人之美,自能和谐。

【答案】D【解析】【详解】A.“我”字口语化,不合语境,应改为“己”;B.主题不对,体现的是“善”这个主题;C.强调的是“善”和“和”,主题不鲜明,针对性不强。

二、名句名篇默写3.默写_______________,匹马戍梁州。

(《诉衷情》)___________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东边日出西边雨,_______________。

(《竹枝词》)_______________,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其余则熙熙而乐。

_______________!(《捕蛇者说》)【答案】(1)当年万里觅封侯(2)八百里分麾下炙(3)道是无晴却有晴(4)黄发垂髫(5)岂若无相邻之旦旦有是哉【解析】【详解】诗文名句默写试题的题型主要是填写题,复习诗文名句,首先是要记诵清楚背诵的诗文篇段和名句;其次是要正确理解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第三是要记清楚诗文名句中的每个字,默写诗文名句不能写错别字。

2019-2020年九年级复习配套检测题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章 古代诗歌鉴赏

2019-2020年九年级复习配套检测题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章 古代诗歌鉴赏

第三章古代诗歌鉴赏2019-2020年九年级复习配套检测题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三章古代诗歌鉴赏1.下面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使:出使。

B.单车:自行车。

C.征蓬:泛指远行的人。

D.长河:黄河。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首尾叙事,中间写景,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

B.颔联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诗人出汉塞入胡天时激动、自豪的情感。

C.这首诗中最值得称颂的是颈联,它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

D.这首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

(二)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千寻塔:名叫千寻的塔。

B.眼:视线。

C.最高层:最高处。

D.“自缘”的意思是“因为”。

2.下面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以理入诗,表现了作者身居高位、踌躇满志的情怀。

(三)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把酒话桑麻”中的“桑麻”指的是()A.桑树和麻树B.植物C.农事D.吃的和穿的2.对这首诗中“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两句诗近景与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

B.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

C.这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讲究,诗中有画。

如一个“合”字,表现了绿树的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

初三中考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综合试卷附答案

初三中考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综合试卷附答案

初三中考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综合试卷附答案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画线句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情感。

(2)同样是写塞外风光,这首词与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描写的塞外风光有何不同?试简要分析。

2.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朝天子·咏喇叭王磐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那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1)前人在评价这首曲子时,认为这首曲子极富艺术魅力,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2)这支曲子在语言上有何特色?(3)曲子通过白描式的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主题?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纳兰性德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展现的画面。

(2)赏析“北风吹断马嘶声”一句的表达效果。

(3)谈谈你对这首词末句“古今幽恨几时平”的理解。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妲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时在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1)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作者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C.下片中作者想乘风直上长空,俯瞰壮丽山河,内心充满了激昂乐观的豪情壮志。

D.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广东省梅州市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9 古诗词鉴赏

广东省梅州市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9 古诗词鉴赏

广东省梅州市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9 古诗词鉴赏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主旨情感 (共10题;共79分)1. (7分)(2017·平凉模拟) 诗歌欣赏。

房兵曹胡马杜甫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注]诗歌写于开元二十八年,正值杜甫漫游齐赵、少年轻狂的一段时期。

(1)诗歌前四句以________、________两个极传神的动词,勾勒了骏马凌厉奔驰的雄姿。

(2)诗歌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诗人以托物言志的手法,想要借马表达________。

2. (6分)诗歌赏析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一联,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 (10分) (2017七上·泰州月考) 阅读王维的《鸟鸣涧》,完成下列小题。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下列诗句中与本首诗借月所表达情感相似的是()A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B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C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D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赏析“人闲桂花落”与“不知秋思落谁家”中“落”各有什么妙处。

(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 (10分)(2013·日照)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上阕写景,前四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黯乡魂,追旅思”两句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 (7分) (2015七下·靖江期末) 阅读苏轼的《鹧鸪天》,回答下列小题。

语文初三中考下学期诗歌鉴赏模拟试题含答案

语文初三中考下学期诗歌鉴赏模拟试题含答案

语文初三中考下学期诗歌鉴赏模拟试题含答案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长安听百舌①韦鼎万里风烟异,一鸟忽相惊。

那②能对远客,还作故乡声。

【注释】①百舌:鸟名。

这种鸟黑羽黄嘴,能反复模仿百鸟之音。

②那:即“哪”。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2)请简要赏析“惊”字的妙处。

2.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南安军【宋】文天祥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1)请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不归”的原因。

(2)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3)诗尾联“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怀古诗。

作者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这两句诗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C.“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是说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帅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英武了得。

D.“生子当如孙仲谋”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人民要求发愤图强的呼声。

(2)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1)上片写景,写登台时所见________、楼台、________、________、等________时节的郊外景色。

(2)结合整首词,请分析下片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语文初三中考下学期诗歌鉴赏检测试卷带答案

语文初三中考下学期诗歌鉴赏检测试卷带答案

语文初三中考下学期诗歌鉴赏检测试卷带答案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画线句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情感。

(2)同样是写塞外风光,这首词与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描写的塞外风光有何不同?试简要分析。

2.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朝天子·咏喇叭王磐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那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1)前人在评价这首曲子时,认为这首曲子极富艺术魅力,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2)这支曲子在语言上有何特色?(3)曲子通过白描式的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主题?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云间夏完淳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1)找出诗中表现国家沦陷的诗句并解释其意思。

诗句:________意思:________(2)首联“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采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难在何处?(4)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写作背景相似,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请你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纳兰性德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展现的画面。

(2)赏析“北风吹断马嘶声”一句的表达效果。

(3)谈谈你对这首词末句“古今幽恨几时平”的理解。

5.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山中(唐)王勃长江悲已滞,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自裴九同泛洞庭湖(其一)(唐)贾至江上相逢皆旧游,湘山永望不堪愁。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三章 古代诗歌鉴赏 增分突破 第一部分 第三章 增分突破一 实战演练 Word版含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三章 古代诗歌鉴赏 增分突破 第一部分 第三章 增分突破一 实战演练 Word版含解析

第三章古代诗歌鉴赏增分突破一三类形象鉴赏题攻略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三花斛三首·右兰花杨万里雪径偷开浅碧花,冰根乱吐小红芽。

生无桃李春风面,名在山林处士家。

政坐国香到朝市,不容霜节老云霞。

江蓠圃蕙①非吾耦②,付与骚人定等差。

【注】①江蓠: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

蕙:蕙兰,初夏开花,有香气,供观赏。

②耦:两人并耕,这里指同列。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右兰花?请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抒写情感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右兰花在冰天雪地里竞相绽放,虽然鲜为人知,却充满了勃勃生机,这表现了右兰花具有不畏严寒、高雅圣洁的品性。

尾联借右兰花因为江蓠、圃蕙任凭文人骚客评价定级而不屑与之为伍,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追求高洁的情操与愿望。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燕子矶【注】施闰章绝壁寒云外,孤亭落照间。

六朝流水急,终古白鸥闲。

树暗江城雨,天青吴楚山。

矶头谁把钓,向夕未知还。

【注】燕子矶:在南京市北郊观音门外观音山上,濒临长江,三面凌空,形似燕子展翅欲飞。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钓者的形象及其寄寓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这是一首“咏古诗”。

首联将陡峭的岩壁、缥缈的阴云、孤亭一一呈现,衬托出燕子矶的奇绝,但因有阳光的照射便在凛冽中给人带来一丝暖意。

颔联和颈联分别采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描写景物,尾联“矶头谁把钓,向夕未知还”是“点睛”之笔,有了前面的环境描写,一个悠闲的垂钓老者的形象便展现在读者面前。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第三单元测试卷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习惯称农历过年的那个月为“正月”,这是为什么?一种说法认为“正岁之首月”,表示农历新年第一个月的意思。

另一种说法认为“正”的本意蕴含着“正统”的意思。

在古代,每年以哪一个月当第一个月,有时是随着朝代的更换而变化的。

不同王朝更改了月份的次序,便把更改后的第一个月叫作“正月”。

在帝王看来,既然他们占据了天下,居了正位,一年十二个月的次序,也得跟着他们“正”过来。

还有一种说法是因秦始皇姓嬴名政,他嫌“正”字的读音同他的名字同音犯了忌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正(征)月”,一直沿用至今。

《淮南子·时则训》记载,“孟春之月,招摇(即北斗星柄)指寅”。

古代以北斗星斗柄初昏时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季节的标准,称为斗建,亦称月建。

这是说一年的第一个月开始的时候斗柄指在寅位上,此月即为建寅之月,即正月。

正月名谓的出现甚早,《诗经·小雅》有《正月》的诗篇:“正月繁霜,我心忧伤。

”史传夏商周至秦汉各朝,正月的月份次序,各有一定的更改。

战国秦汉年间对此尚有所谓“三正论”:认为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是夏商周三代轮流更改正朔。

司马迁《史记·历书》还有记载:“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

”然而,诚如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所言“这并不可信”。

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建亥即夏历的十月为岁首。

汉沿秦制,汉武帝时改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以后约两千年间,除王莽、唐武后等一度改为殷正、周正外,大多沿用夏正。

由此可见,历史上大多王朝似乎没想到将正月和改朔“正统”绑在一起。

而自汉以降,历史上那么多朝代以夏正为一年的开始,这恐怕也就是正月通常被人们视为岁首的原因。

清黄生《字诂·正》中认为:“世传秦始皇讳政,故民间呼正月之正作征音,此说非也……古者因斗柄所指之方,以其月为岁首,盖准此以为标的,故曰正,犹言斗柄所指之月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古代诗歌鉴赏训练一课内古代诗歌鉴赏训练(一)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面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使:出使。

B.单车:自行车。

C.征蓬:泛指远行的人。

D.长河:黄河。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首尾叙事,中间写景,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

B.颔联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诗人出汉塞入胡天时激动、自豪的情感。

C.这首诗中最值得称颂的是颈联,它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

D.这首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

(二)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千寻塔:名叫千寻的塔。

B.眼:视线。

C.最高层:最高处。

D.“自缘”的意思是“因为”。

2.下面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以理入诗,表现了作者身居高位、踌躇满志的情怀。

(三)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把酒话桑麻”中的“桑麻”指的是()A.桑树和麻树B.植物C.农事D.吃的和穿的2.对这首诗中“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两句诗近景与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

B.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

C.这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讲究,诗中有画。

如一个“合”字,表现了绿树的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

D.诗中的“斜”字,形象地描绘出了村外青山倾斜的特点,画面感特强。

(四)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昔人:传说中的仙人。

B.悠悠:闲静的样子。

C.晴川:白日照耀下的汉江。

D.乡关:乡间关卡。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唐代诗人崔颢。

B.诗的首联借传说落笔,“空余”二字,令人心生遐思。

C.颔联中“空悠悠”的“空”字写的是黄鹤楼。

D.这首诗的前四句与后四句相互映衬又联成一体,既烘托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愁绪,使全诗波澜起伏而又一气贯通。

(五)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大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客路”指旅途。

B.“青山”指北固山。

C.“旧年”指年底天。

D.“乡书”指乡村的书信。

(六)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烟”“水”“月”“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

B.秦淮,即秦淮河。

“江”在这里指长江。

C.商女,即歌女,旧时卖唱为生的女子。

D.《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的乐曲,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景,描绘了一幅清新热闹的水色夜景。

B.第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

C.后二句由一曲《后庭花》引发无限感慨。

D.这首诗写诗人所见所闻所感,语言精当含蓄,构思精巧缜密。

(七)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列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把酒:举起酒杯。

B.何事:为何,为什么。

C.恨:怨恨。

D.婵娟:月亮。

2.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写作者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按照常识,从下阕“转朱阁,低绮户”可以看出时值刚入夜时分。

C.下阕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

D.全词以“明月”贯穿,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中的“杨花”在旧体诗中常常象征()A.离散、漂泊B.时光飞逝C.正直、高洁D.怀旧2.对这首诗的分析、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题目中“左迁”是“贬谪”“降职”的意思。

B.从诗体上看,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C.本诗通过“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渲染出一种哀伤、惆怅的气氛。

D.诗人将“愁心”寄予“明月”,是因为月照中天,朋友见月如见诗人。

(九)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2.下列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孤山:孤伶伶的一座山。

B.乱:繁,多。

C.没马蹄:初长的青草似毯,刚能淹没马蹄。

D.行不足:游赏得还不够。

(十)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渔家傲是词牌名。

B.范仲淹,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岳阳楼记》就是他的作品。

C.“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D.“霜满地”指夜深寒重。

2.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十一)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1.下列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君问:您(致信)垂问。

B.归期:归家之期。

C.何当:何时能够,为想象希望之词。

D.共剪西窗烛:在西窗下一起剪窗花。

2.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第一句写诗人虽日日思归,却没有准确归期,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

B.第二句写想象景象,把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幻想中连绵的夜雨、涨满的秋池。

C.第三、四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让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夜的愁苦。

D.全诗“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的意境,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思“君”的深情。

(十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下面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作者为答谢白居易而作的。

B.“二十三年弃置身”写出了作者遭贬谪时间之长。

C.诗的颔联用二则典故写出了人事的变迁。

D.诗的颈联作者以“沉舟”和“病树”自比,以“千帆”和“万木”比喻白居易。

2.下面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凄凉地”一词富有感情色彩,表现出作者贬谪生活的痛苦。

B.诗的颈联富有哲理,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C.“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出作者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

D.全诗慷慨激昂、感情豪放,蕴含哲理,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十三)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天狼”喻指西北方的敌人,在当时所指的应该是()A.宁夏B.西夏C.西藏D.甘肃2.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是说词人自己有少年人的豪情。

B.“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是以孙权自比。

C.“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是指自己本来年纪已大,但借酒壮胆,依然充满了雄心壮志。

D.“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是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把边事委托给他。

(十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作伴好还乡。

..须纵酒,青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判断对诗歌中加点字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涕泪:眼泪。

B.妻子:妻子和儿女。

C.放歌:放声高歌。

D.青春:青年时期。

2.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或品味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颔联中,“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叛乱已平的捷报后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

B.尾联中,从“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作者已经以最快的速度回到了故乡。

C.这首诗一改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而以爽朗明快取胜,被称为杜甫“平生第一快诗”。

D.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中间两联是对仗的,它们实际上也是一副对联。

(十五)长相思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联系创作背景和词中对景物的描写,判断此词表述的时令,正确的一项是() A.早春B.夏季C.秋季D.冬季2.下面对这首词的分析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词中描绘了山水、山海关、风雪、千帐灯、故园这些景物。

B.长相思,词牌名。

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故名。

C.榆关:山海关的别称。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一夜分为三更。

D.上下片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而且使文字呈连续不绝之势,词风更加缠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