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塔尔寺园林景观设计的构思

合集下载

寺庙园林的选址布局及植物配置

寺庙园林的选址布局及植物配置

寺庙园林的选址布局及植物配置展开全文寺庙园林植物的象征意义中国古典园林通常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庙园林,其中寺庙园林是指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1-2]。

寺庙园林禀承了佛教(超尘脱俗、恬静无为)、道家(清净无欲、修养内丹)的主旨,庄严肃穆的宗教场所通过园林化而更加赏心悦目,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景观环境,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寺庙园林的选址中国寺庙园林的选址十分注重环境,多选择环境幽静、山林茂密、环境优美的自然山川(便于僧侣清修),且要水源丰富(满足僧侣生活需要),向阳背风,幽隐,交通方便(便于游人、香客通行)。

我国许多寺观依山而建,依据自然条件进行园林绿化,景观风貌优异。

因此,在许多名山名川中保存了大量的寺观,文献上有“天下名山僧(道)占多”[3]的说法。

寺庙园林在选址上还受到中国传统风水学的影响,寺庙多隐于丛林中的幽深之处,三面群山环绕,一面视线敞开,既有神秘的宗教气氛,也有风景园林学和风水学中的围护与屏蔽的特征。

寺庙整体坐北朝南,背靠青山,面临清水,符合中国风水学的负阴抱阳[4]的说法,“山以水为脉,水以山为面”,“山得水而活,水得水而媚”。

背山面水的空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和局部小气候,基本吻合风水学中所说的最佳选址。

佛教寺庙园林来说,这种前朱雀、后玄武的布局观念作为寺庙选址地理环境的基本原则,体现了宗教精神与人工山水的完满结合。

同时,寺庙园林的选址还受到中国古典园林中昆仑、蓬莱神话仙境及壶天和风水佳穴模式的影响。

在特殊时代的环境影响下,人们心目中的昆仑山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神仙居所,一种虚幻的境界,非常人所及,昆仑山已抽象为一个无比高峻且与外界隔绝的理想景观模式。

中国神话中的另一仙境是海上仙岛,既大海中有三座神山——蓬莱、方丈、瀛洲,实质上是海上昆仑,显示了人们对空间隔离结构和虚无飘渺的虚幻胜境的向往。

随着人们对梦寐以求的仙居环境的向往,神话仙境模式进一步发展,最终转化为壶天和风水佳穴模式的理想化的隐密环境。

《青海旅游景点塔尔寺广告设计》论文

《青海旅游景点塔尔寺广告设计》论文

《青海旅游景点塔尔寺广告设计》湟中县第二中学组名:雪域奇葩指导教师:张六德组长:夏兴青组员:祁广才马玉繁黄秉娜祁占涵卢慧罗生寿石莉章王国英王玲苏延芬苏昌婷青海旅游景点塔尔寺广告设计湟中县第二中学【摘要】塔尔寺藏文名称贡本贤巴林(十万狮子吼佛弥勒洲),是我们家乡的一处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的旅游景点,我们小组希望通过这次活动,了解更多的塔尔寺文化的同时,也能通过为塔尔寺的文化宣传做出一点贡献,让更多的人了解家乡美丽的旅游胜地——塔尔寺。

【关键词】塔尔寺广告设计1、活动目的:(1)通过实践活动,扩大我们的视野,更多地学习一些实践操作的技巧和能力。

(2)锻炼我们小组的相互团结合作的能力。

(3)体会家乡旅游景点的文化底蕴,为家乡的旅游胜地塔尔寺的文化宣传出谋划策。

2、背景及意义塔尔寺藏文名称贡本贤巴林(十万狮子吼佛弥勒洲),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湟水流域的宗喀莲花山,始建于藏历六绕词士羊年(明洪武十二年,公元一三七九年),是我国藏传佛教的四大中心之一,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六大寺院之一,是雪域高原伟大的大师,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开创者宗喀巴的诞生地。

一九六一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零零一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4A级旅游区,全寺占地面积六百亩,建筑面积逾十万平方米,主体建筑五十二座,殿堂、僧舍九千三百余见,鼎盛时期僧众三千六百名。

塔尔寺的古建殿宇雄伟壮观,文物珍品琳琅满目,古籍藏书浩如烟海,艺术三绝(壁画、堆绣、酥油花)异彩纷呈。

寺设四大学院(显宗、密宗、时轮、医明),闻思五明,修持四续,传承文化,遐迩闻名。

但塔尔寺真正的文化内涵却很少有人知晓,我们小组希望通过这次活动,了解更多的塔尔寺文化的同时,也能为塔尔寺的文化宣传做出一点贡献,让更多的人了解家乡美丽的旅游胜地——塔尔寺。

3、小组分工:(1)活动方案确定:夏兴青(2)课题的背景、目的、意义确定:王玲苏延芬(3)档案管理:马玉繁(4)设计调查表及研究过程记录:黄秉娜(5)调查访问:卢慧苏昌婷.(6)研究体会整理:祁广才祁占涵罗生寿(7)电脑操作、课件制作及资料整理:夏兴青石莉章(8)展示讲解员:王国英黄秉娜4、研究框架(1)研究内容1、塔尔寺文化特色;2、塔尔寺游客需求;3、塔尔寺广告设计知识。

塔尔寺建筑艺术概述

塔尔寺建筑艺术概述

作者: 江波;敖红
出版物刊名: 青海社会科学
页码: 90-95页
主题词: 塔尔寺;宗喀巴;汉式;建筑艺术;屋顶;释迦牟尼;塔身;任法;赭色;佛像
摘要: <正> 塔尔寺座落在距青海省省会西宁市二十六公里的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南端,是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

最初为纪念该教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诞生,在宗喀巴纪念塔的基础上扩建为一座寺院,故得名为塔儿寺。

以后书写成“塔尔寺”,相沿成习,流传至今。

一三七九年(明洪武十二年)宗喀巴的母亲香萨阿切,由信徒们资助在莲花山以南的山麓处、宗喀巴落生的地方修建一莲花塔(即现在的宗喀巴纪念塔前身)。

从此,信教群众就在这里“煨桑”礼佛。

一五六○年(明嘉靖三十九年),在静修僧仁庆宗哲坚赞的倡仪下,在塔旁建了一座小禅寺。

这座小禅寺虽然规模很小,但它在宗喀巴母。

论藏传佛教寺院塔尔寺空间形态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

论藏传佛教寺院塔尔寺空间形态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

论藏传佛教寺院塔尔寺空间形态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论藏传佛教寺院塔尔寺空间形态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作者:孔繁恩宋钰红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3年第04期通过对藏传佛教寺院塔尔寺空间形态的分析,探讨了影响其形成的主导因素,体现了塔尔寺空间形态所富含的宗教思想与民族文化。

藏传佛教寺院是藏传佛教文化最重要的物质载体,它浓缩了藏传佛教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布局与主体风格。

其空间形态集中体现了浓郁的地域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与艺术美学价值。

塔尔寺原名“塔儿寺”,藏语称为“贡本贤巴林”,意为“十万佛像慈氏洲”,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与西藏的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甘肃甘南的拉卜楞寺合称为“格鲁派六大寺院”,是青海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

始建于公元1379年,占地面积1000余亩,经过四百余年的兴建、改建和扩建,逐渐成为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圣地。

建筑群整体由大金瓦寺、小金瓦寺、大经堂、九间殿、弥勒佛殿、释迦佛殿、喜金刚佛殿、祈寿殿、三世达赖灵塔殿、夏日经堂、转轮经藏殿、祈祷筒殿、如意宝塔、太平塔、菩提塔、门塔以及显宗、密宗、医宗、天文等四大学院和活佛、阿卡住居等众多殿堂、佛塔、僧舍组成,气势宏伟、金碧辉煌,是我国民族建筑艺术的杰作(图1)。

塔尔寺外部空间形态塔尔寺建筑群是在特定历史条件和宗教思想的支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地方性,整座寺院在总体处理上充分利用了地形的自然坡度布置建筑,没有进行较大的人工削坡处理,呈纵向延伸的空间形态。

建筑高低错落,殿堂僧房层叠起伏,在视觉上形成了壮美的立体景观效果。

1.塔尔寺的布局形态塔尔寺处于草木葱郁的大山腹地之中,以山地作为活动中心,以山为界,依山而上,寺院所在的莲花山山谷是主要道路和重要建筑的分布线,建筑朝向、道路走向都顺着自然山势的变化而变化。

寺院周边的自然山体不仅是寺院的边界,对寺院的整体空间布局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塔尔寺寺前区广场修建性详细规划任务书

塔尔寺寺前区广场修建性详细规划任务书

《塔尔寺(寺前区)广场修建性详细规划》任务书一、规划背景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文化艺术宝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景区。

塔尔寺始建于公元1379年,位于青海省西宁市西南25公里处的湟中县,坐落在县城鲁沙尔西南隅的莲花山坳中,依山就势、气势恢宏,是我国著名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庙之一。

塔尔寺四周群山环绕、八座山峰、宛如八瓣莲花、祥光下的梵宇佛殿独具风格,汉式宫殿式建筑与平顶式的藏式建筑浑然一体,巧夺天工,宏伟壮观,充分体现了汉藏文化汇集的辉煌结晶。

为更好保护文化遗产,落实城市总体规划,整治寺前环境,加强城市生态修复,树立好青海省对外旅游窗口形象,拟对塔尔寺寺前区进行改造提升,强化其入口集散功能,突出历史文化氛围,营造良好空间环境,特面向全国开展《塔尔寺寺前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案》征集活动。

二、项目名称塔尔寺(寺前区)广场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案征集。

三、规划范围本次规划控制范围面积约28公顷,位于塔尔寺文物保护范围内,其中重点规划面积约6.4公顷(广场及公园绿地),北临晒佛路,西临金塔路,南临塔尔寺东山门,东临团结村。

(范围详见附图)四、现状概况塔尔寺又名塔儿寺,是我国藏传佛教(喇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诞生地,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也是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胜古迹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整个寺院是由众多的殿宇、经堂、佛塔、僧舍组成的一个汉藏艺术相结合的辉煌壮丽建筑群,占地面积约为40公顷,是西北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在全国及东南亚亦享有盛名。

规划用地位于塔尔寺文物保护范围内,在塔尔寺文物保护范围内根据文物法的规定对建设行为进行严格控制。

4.1现状用地:规划用地原为寺前广场和部分居住、商业用地,目前根据文物保护要求已经或正在搬迁拆除用地内的新建民居和商业建筑。

4.2现状交通:目前寺前主要道路为晒佛路,规划红线宽度20米,与行人混行。

4.3现状建筑:新建服务中心一处,位于塔尔寺入口对面。

青海省塔尔寺宗教文化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青海省塔尔寺宗教文化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青海省塔尔寺宗教文化旅游的开发与保护引言青海省塔尔寺是一座具有丰富宗教文化历史的重要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塔尔寺面临着开发与保护的双重挑战。

本文将探讨青海省塔尔寺宗教文化旅游的开发与保护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旅游开发塔尔寺的历史背景塔尔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是一座具有800年历史的藏传佛教寺庙。

塔尔寺拥有众多珍贵的佛教文物和宗教艺术品,是青海省甚至整个西北地区重要的文化遗产。

这里是佛教信徒朝拜的圣地,也是独特文化体验的旅游目的地。

旅游资源的开发为了更好地开发青海省塔尔寺的旅游资源,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提升基础设施:加强交通网络建设,增设巴士、出租车等交通工具,方便游客前往塔尔寺。

同时,规划建设更多酒店、餐厅、商店等旅游配套设施,提供更好的服务。

2.丰富旅游产品:开展多样化的旅游项目,如佛教经文讲解、寺庙参观、佛教音乐会等。

同时,可以结合当地的自然景观,推出包括徒步、登山、骑行等户外活动,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3.加强宣传推广: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推广,展示塔尔寺的特色和魅力。

同时,与旅行社合作,组织推出塔尔寺特色旅游线路,吸引更多游客。

文化保护保护现状分析塔尔寺作为一座古老的宗教寺庙,存在着文化保护的需求。

近年来,由于游客数量的增加和管理不善,塔尔寺的文化遗产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破坏和损失。

文化保护措施为了保护塔尔寺的宗教文化遗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严格管理规范:制定相关管理规定,对游客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

禁止随意触摸文物和艺术品,不得乱涂乱画。

加强对游客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保护意识。

2.增加保护设施:增加监控设备,加强塔尔寺的安全保卫工作。

同时,建立文物保护中心,修复和保护受损的文物和艺术品。

3.加强文化交流:与其他宗教寺庙和文化机构进行交流合作,借鉴其他地区的文化保护经验。

举办专题研讨会、展览和讲座,促进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

结论青海省塔尔寺具有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在旅游开发和文化保护方面都面临着挑战。

塔尔寺弥勒佛殿建筑彩画考察

塔尔寺弥勒佛殿建筑彩画考察

转角处枋的截面上依木构方形作青色叠晕框,内贴金色框,如意形向内装饰四角。内绘金色梵文,青 色为地。在额枋的圆形截面绘金色法轮纹样?青绿色为地,法轮作沥粉贴金。在枋伸出的部分的侧面绘折 枝花卉或卷草花卉纹样,单独成形,与主体部分不相连(图10)。后檐与此相同(图¨)。
(6)额枋:依木构长度不同,方心长度不同,找头纹样简繁不一,但是基本结构一致,皆为三停式。 前檐方心内以青或绿为地,绘沥粉贴金梵文。找头为如意形与卷云纹相组合,在不同长度木构上稍作变化, 纹样绘制细致。红色作地,纹样青绿色叠晕,沥粉施金线条勾勒,在不同木构上交替施色。各色彩条为点
塔尔寺,位于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南的莲花山,南距西宁26公里处。是宗喀巴大师罗桑智巴1 (1357.1419年)的诞生地,也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2,1961年国务院第一批公布为国家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
明万历五(1577)年,塔尔寺由建造弥勒佛殿开始,经过了四百多年不断地重修、扩建,规模逐渐扩 大。在它的全盛时期,寺僧多达三千六百人,大小殿堂五十二座,经堂、僧舍九千三百余间3。历史上,它 受到明清中央王朝的高度重视和扶持,而且也受到西藏宗教上层人物和历代喇嘛、班禅的重视和关注。4青 海湖蒙古各部和当地藏族五部一直是塔尔寺的主要经济支持者’。
二、弥勒佛殿建筑彩画考察 1.外上檐: (1)飞檐、椽头:飞檐施橘红色,椽头通体旖群青色,皆无花纹(圈3)。从色彩和手法来看,应为
近年重新施色。
!元顺帝至正十七年(1357年),宗喀巴诞生于今塔尔寺所在地,父名龙本格:母名香萨阿趣,是纳书族人。三岁时由父母 送往湟中峡峻寺(现平安县境内)出家,拜高僧噶玛俄瑞多杰为师,法名公尕娘五。七岁时又拜端朱仁厌为师,去化隆县夏 琼寺学经十年,取经名罗桑智巴。16岁去西藏深造,在前后藏各教派寺院访师问道二十余年。改革西藏佛教,创立格鲁派

青海藏式建筑的地域性表达

青海藏式建筑的地域性表达

青海藏式建筑的地域性表达【摘要】塔尔寺是我国著名的喇嘛寺院,其建筑形式以藏式建筑为主,融合汉、回、蒙等民族建筑特色,形成了塔尔寺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

通过对塔尔寺藏式建筑的空间组织要素及外部空间形态进行分析,对建筑空间形式在发展变迁中的影响因素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思考了藏式建筑的地域特色,并对地域性文化的重构进行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藏式建筑;塔尔寺;空间形式;地域文化中国古代,佛教建筑作为佛教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因素,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塔尔寺作为藏传佛教的著名寺院之一,其建筑形式除了具有普遍性外,更具有宗教信仰及宗教精神的独特性,是宗教观念的产物。

中国古代的佛教建筑空间是人们的宗教意识、风俗文化、审美观念及建筑技术的综合表达,其建筑形态具有明显的民族地域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美学艺术价值。

1、青海塔尔寺简介青海塔尔寺是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是我国藏传佛教的四大中心之一。

塔尔寺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400多年历史,随着时代的变迁,塔尔寺已经发展成为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与地方风格的佛教园林建筑群,融合了藏族、汉族等建筑艺术形式,是一座宗教文化、建筑文化的艺术宝库。

全寺共占地千余亩,殿堂52座,僧舍房9300余间。

塔尔寺的建筑艺术具有独特性,色彩华丽、气势威严、布局严谨,与色拉、甘丹、哲蚌、拉卜楞及扎什伦布五座寺院共同构成了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

由于喇嘛在藏族地区的社会地位非常高,很多喇嘛是活佛,喇嘛在寺院中生活、学习,供奉神的同时也被人们供为神。

民众每年将自己收入的一半供奉给寺院,表达了信仰的虔诚,也使得寺院的建筑规模越拉越大,设计有殿堂、噶哇、扎仓、阿卡住居、塔及服务性建筑等几大类,在藏族艺术中,唐卡、堆绣、酥油花被誉为艺术“三绝”,以及寺院的壁画等,共同构成了藏传佛教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特色。

2、建筑整体空间形态2.1 建筑布局塔尔寺位于青海湟中县境内,地处山谷地带,因此,其建筑布局很大程度上由山谷的走向、山势及地势的起伏所决定的,塔尔寺的基本建筑类型主要包括殿堂、佛塔、僧舍及经堂等,这些建筑组成部分随着地势的高低起伏差异在山谷中建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塔尔寺园林景观设计的构思
本次景观设计规划体现了以保护为主的可持续的旅游规划开发理念,规划设计深层次
地关切世界文化遗产的传统、特色、风貌。

把设计所应遵循的“以人为本”扩展为“以自然为本”、“以文化为本”。

在设计中力求体现文化内涵,挖掘文化底蕴,创造塔尔寺及其周围地区良好的人文氛围。

注意文化遗产及其周边地区的保护和建设的协调,以“塔尔寺广场”为几何中心“十”字排列成五个部分,其中核心是塔尔寺,在塔尔寺山门,正轴线上是“塔尔寺广场”,北是东拉山,在两翼东是入口区的藏医药理疗和藏式民居的接待服务区,西是传统旅游商业街区。

旅游规划项目组对塔尔寺旅游区园林景观设计的定位,要紧紧围绕藏传佛教的深厚文
化底蕴展开,挖掘并充分利用当地树种,以雄伟、庄重的油松为基调,常绿树与落叶树;乔木与灌木;彩叶树与花草合理有机搭配,形成塔尔寺旅游区园林景观的特色,对塔尔寺园林景观的构思森林引入塔尔寺景区,使塔尔寺坐落在森林中。

寺在林中,林在寺中,寺林交融。

塔尔寺园林景观的构思首先以乔木为主,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花卉合理结合,形
成美丽的森林景观。

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引进外来树种,特别是寺内常用的树种,如,北方寺庙常用的、被佛家称为菩提树的紫檀、白檀树。

寺周围多种油松、柏树和云杉等常绿树,形成非常好的寺庙氛围。

人造天然林:因地制宜,株行距可大可小,遂势而种,大片小片相结合,叶色不同的树种混交。

强调艺术性、自然美,虽由人作,达到宛自天成的寺庙园林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