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经典版)

完整版,经典版,无删减版本中医著作第一部:中医基础理论(第1楼)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第2楼)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第3楼)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第4楼)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5楼)第一节气一元论(第6楼)第二节阴阳学说(第7楼)第三节五行学说(第8楼)第四节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第9楼)第三章脏象(第10楼)第一节五脏(第11楼)第二节六腑(第12楼)第三节奇恒之府(第13楼)第四节形体官窍(第14楼)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第15楼)第六节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第16楼)第四章精、气、血、津液(第17楼)第一节精(第18楼)第二节气(第19楼)第三节血(第20楼)第四节津液(第21楼)第五节气血精津液的关系(第22楼)第五章经络(第23楼)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第24楼)第二节十二经脉(第25楼)第三节奇经八脉(第26楼)第四节经别、络脉、经筋、皮部(第27楼)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第28楼)第六节经络学说的应用(第29楼)第六章体质(第30楼)第一节体质的基本概念(第31楼)第二节体质的形成(第32楼)第三节体质的分类(第33楼)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第34楼)第七章病因(第35楼)第一节外感病因(第36楼)第二节内伤病因(第37楼)第三节病理性因素(第38楼)第四节其他病因(第39楼)第八章病机(第40楼)第一节发病机理(第41楼)第二节基本病机(第42楼)第三节内生五气病机(第43楼)第四节脏腑病机(第44楼)第五节经络病机(第45楼)第六节疾病的传变(第46楼)第七节疾病的转归(第47楼)第九章养生与防治(第48楼)第一节养生(第49楼)第二节预防(第50楼)第三节治则(第51楼)[附]五运六气(第52楼)第一节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第53楼)第二节标本中气(第54楼)第三节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简介中医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其理论基础是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中医的哲学思想、医学原理、病因学、病机学、诊断学以及治疗学等内容。
本文将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简要介绍。
一、中医的哲学思想中医学以道家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与自然界密切相连。
中医强调阴阳平衡的重要性,阴阳失调会导致疾病的产生。
此外,中医还注重个体差异和辩证施治,强调治疗要因人而异。
二、中医的医学原理中医的医学原理主要包括气血津液学说、脏腑经络学说和病因病机学说。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主要依赖于气血津液的运行调节,而疾病的发生则是由于人体的气血津液失衡。
脏腑经络学说指导中医的诊断与治疗,认为人体的功能活动主要通过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经络的运行来实现。
病因病机学说则是指导中医疾病分析与治疗的关键,强调疾病发生的原因和病程的演变。
三、中医的诊断学中医的诊断学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脉象等外部表现来判断病情。
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呼吸声、咳嗽声等来获取病情信息。
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主诉、病史以及一些特定的问题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切诊是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触诊来判断体内的病理变化。
四、中医的治疗学中医的治疗学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中药汤剂等。
中药治疗是中医最主要的治疗手段,通过中药的药物成分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津液的运行。
针灸治疗是利用针刺穴位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
推拿按摩则是通过按摩人体的穴位和经络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医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它的研究和应用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医的独特理论系统和治疗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与西医不同的疾病防治方式,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和复杂病症有一定的优势和独特的效果。
综上所述,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础和核心,其中的哲学思想、医学原理、诊断学与治疗学等内容为中医的诊疗提供了理论指导。
中医基础理论(全)

绪论1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2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32.中医学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整体医学模式。
4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河间),主张“火热论“,属寒凉派;李东5垣,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属补土派;张从正,主张“治6病先以驱邪为要”,属攻邪派;朱丹溪,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7足”,属滋阴派。
84.中医四大经典丛书:①《黄帝内经》②《难经》③《伤寒杂病论》9④《神农本草经》105.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病11与证的区别)126.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13间、地区及病人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病变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14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各异,这叫做“同病异治”;异病同15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发生了相同的病理变16化,出现了具有相同性质的证,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这17叫做“异病同治”;它们的判断依据是“证”的异同。
18中医学的哲学思想19精气学说20211.精与气的基本概念:精与气是指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本源,也是推动宇宙万物22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动力源泉。
2324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源;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运动是精气的基本属性;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25阴阳学说26271.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8292.阴阳的特征:普遍性;关联性;相对性;可分性。
30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交感互藏;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
31五行学说32331.五行的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342.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35363.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3738注:色脉相符其病顺,反之,得克之脉则死,得生之脉则生。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孙思邈
孙思邈是唐代著名医家,他的《 千金方》集唐以前医学之大成, 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了系统总结
和阐述。
李时珍
李时珍是明代杰出医药学家,他 的《本草纲目》对中草药进行了 详细分类和研究,丰富了中医治
疗手段和药物学理论。
02
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概念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
阴阳是中医用来描述事物两个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 互转化、相互作用的方面。人体内部以及人与自然环境 之间都存在着阴阳的平衡,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重要 原因。
参加学术会议
参加中医学术会议,可以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和学术动态,拓宽学 术视野,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加入学术组织
加入中医相关的学术组织,如中医学会、针灸协会等,可以参与各种 学术活动,与同行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共同提高中医理论水平。
中医基础理论在当代的价值
06
与意义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传承千年智慧
THANKS
感谢观看
经络理论
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对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认为,通过调理经 络可以调和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气血津液理论
气血理论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血是营养滋润 人体的基本物质。中医认为气和血的充盈与运行状况直接影 响人体健康。
津液理论
津液是人体内的液态物质,包括津液、精液、髓液等,具有 濡养和滋润作用。中医认为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与脏腑 功能密切相关,津液失调会影响人体正常生理活动。
推动中西医结合的医学创新与进步
拓宽医学研究领域
中医基础理论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为医学研究领域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有助于揭示人体生命 活动的奥秘,推动医学科学的进步。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
一、基本观念
1、五行理论
五行理论是中医自古以来一直最根本的理论,是中医思想的基础理论,是中医祖先所探索的有关自然规律的重要成果。
五行分别是金、木、水、火、土,它们之间具有印象、相生、相克等属性和互动关系,它们组成了
一个统一的天地人统一体,共同调节人体生理、病理、精神状态等各个方
面的动态平衡。
2、阴阳理论
阴阳论是中医学中一种重要的理论,它是指肉体和精神的虚实状态,
是以阴、阳之间的相生相克为基础的,是对外界环境与其内在变化的系统
性描述,它被认为是调节自然界流动变化的根本自然规律。
3、气机理论
气机论是指人体内的气活动机制,是指人体内各部位活动的基础,气
是调节人体机能的动力,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变聚稀之物,从而改变
人体的状态。
气是人体活动的动力,是控制体内各种活动的动力,也是行
使抗病能力和调节机能的动力。
4、血脉理论
血脉学是中医中一种重要的理论,它以血液的流动为前提,认为血液
的活动机制是支配人体机能的基本要素,中医认为血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基
本物质,认为血液的流动是维持身体机能的基本要素,血液的流动不畅会
影响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行。
中医基础理论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足阳经 手三阳经足三源自经五、病因(一、)概念
1.含义: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是病因。 2.分类:六淫
疠气 七情内伤
饮食失宜 病理产物等
(一)风邪
(一)六淫
1.含义:凡致病中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2.致病特点:
1.含义: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偏胜或机能亢奋,代 谢活动亢进,机体反应性增强,阳热过剩的病理状态。 临床特点:热、动、燥 病机趋向:“阳胜则阴病”
(二)阴偏盛
1.含义: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偏胜,机能障碍 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
临床特点:寒、静、湿 病机趋向: “阴胜则阳病”
气机阻滞 运行不畅
不通则痛—疼痛(胀、窜、攻痛) 气塞不行—胀闷(气行则舒)
体质壮实,精神亢奋,壮热烦躁,疼痛拒按,二便不通,脉
表现
实有力等。
精气夺则虚 含义 主要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
精、气、血、津液亏少和功能衰弱以及脏腑经络功能减退,使机体抗病
特点
能力低下,正邪斗争不剧烈的一系列虚弱、不足的证候。
形成 先天禀赋不足、病后亏虚、多种慢性病耗损、邪气损害等。
(二)十二经脉
1.走向
头 手三阳经
胸
手三阴经
手 足三阳经
腹
足三阴经
足
《灵枢.逆顺肥瘦篇》:“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二)十二经脉
2.组成
手足阴经 手三阴经
足三阴经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一、绪论一、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二、四大经典:中医基础体系形成标志《内经》:中医学现存最早的经典著作,全面运用气、阴阳、五行学说等哲学思想,构建了中医理论的基本框架,是中医学形成的基础与发展源泉。
《难经》:对脉学特别是“寸口脉诊”有较详细而系统的论述和创见;对藏象理论中命门、三焦以及经络理论有所阐扬和发展。
《伤寒杂病论》:中医学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创造性提出“六经辨证”理论,创立了对外感、内伤疾病的辨证纲领和治疗方剂,故后世医家多尊之为“医方之祖”。
《神农本草经》: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
药物毒性分为上、中、下三品。
为中药学“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奠定了基础。
明确“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的用药原则。
三、魏晋隋唐时期:《脉经》晋·王叔和,第一部脉学专著。
首次系统全面论述24种病脉脉象。
提倡“寸口诊法”。
《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第一部针灸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孙思邈著,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方》)南宋·陈言(无择),系统阐述三因理论:外感六淫为外因;七情内伤为内因;而饮食所伤、叫呼伤气、虫兽所伤、跌打损伤、中毒、金疮等为不内外因。
四、金元四大家:1.刘完素(河间)—火热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寒凉派《河间六书》2.李东垣(李杲)—脾胃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补土派《脾胃论》3.张从正(子和)—攻邪论“病由邪生”,“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用药攻”—攻邪派《儒门事亲》4.朱丹溪(震亨)—相火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滋阴派《格致余论》五、温病四大家:明·吴有性(又可)—《温疫论》—“戾气”理论(非四大家)1.清·叶桂(天士)—《温热论》—卫气营血辨证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预防医学和中医临床医学三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是指导中医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
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以及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
第一章中医学的方法学体系,从上向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中医的哲学方法,二是中医的一般思维方法,三是中医学中的具体方法。
中医的哲学方法即上述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主要包括整体观念、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等;中医的一般思维方法,主要有比较、演绎、模拟、以表知里、试探和反证等等。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气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古代哲学家经过高度概括,将其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形式。
升,即由下向上;降,即由上向下;出,即由内向外;入,即由外向内,这些运动,从不停息。
在正常情况下,一般升与降、出与入,是保持相对平衡的。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所以,比较完整而简要的基本概念应当称:阴阳是有特定属性的一分为二。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可以从阴阳互相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等方面加以说明。
总之,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结构,均可以根据其所在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等各相对部位、相对的功能活动特点来概括其阴阳属性,并进而说明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人体内阴阳之间的消长平衡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而阴阳失调,则是一切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之一。
在辨证中,一般首先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作为辨证的纲领,而在八纲之中又以阴阳为总纲,即以阴阳统率表里、寒热、虚实。
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
调理阴阳,使之保持或恢复相对平衡,达到阴平阳秘,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
药物的性能,一般地说,主要靠它的气(性)、味和升降浮沉来决定,而药物的气、味和升降浮沉,又皆可以用阴阳来归纳说明。
药性,主要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四气”。
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五种味。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的趋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知识点(一)中医基础理论1.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宰。
2.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
“亢则害,承乃制,治则生化”-----整体观念的一种反应。
3.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素问·金匮真言论》4.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
故曰: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此六者持脉之大法。
----《素问·脉要精微论》5.《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是因为人气始生,病气衰;“夫百病者,…………多以夕加”,是因为人气始衰,邪气始生;“夫百病者,…………多以夜甚”是因为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一身;疾病病情随昼夜时间节律而变化,其病“安”的时间是昼。
6.精气概念源自水地说。
气的概念源自云气说。
精气首见于《管子》。
7.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8.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
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故人亦应之。
9.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
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
言人身之藏府中阴阳。
则藏者为阴,府者为阳。
肝心脾肺肾五藏,皆为阴。
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
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
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俞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10.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反常: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阴虚则阳亢;“阴平阳秘”→阴阳的对立与消长。
阳胜伤阴。
阴阳对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11.阴阳的互根互用:“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阴损及阳,阳损及阴”“阳生阴长,阳杀阴藏”12.阴阳的消长平衡:“阴消阳长”、“阳消阴长”。
阴盛则阳病。
13.阴阳的相互转化:“物极必反”“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14.阴偏胜--实寒证—寒者热之;阳偏胜—实热证—热者寒之;阴偏衰(阴虚)—虚热证—阳病治阴(阳中求阴—补阴时适当补阳);阳偏衰(阳虚)—虚寒证—阴病治阳(阴中求阳—补阳时适当补阴)。
壮水之注,以制阳光—阴偏衰--阳病治阴。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阳偏衰--阴病治阳;阴虚不能制阳而制虚热者,用滋阴壮水之法,以制阳亢火盛,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内经》称为“阳病治阴”。
阳虚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盛而致虚寒者,用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阴盛,“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内经》称为“阴病治阳”。
肝心脾肺肾—其华在爪面唇毛发,其液在泪汗涎涕唾。
15.相生关系:木---火---土---金---水相克关系:木---土---水---火---金(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五行制化:木---火---土---金---水=相生五行胜复:木---土---水---火---金=相克五行相乘:木---土---水---火---金=相克太过五行相侮:金---火---水---土---木=反克相乘:是指五行中某“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引起一系列的异常相克反应。
“木旺乘土”、“土虚木乘”。
相侮:指“反侮”,是指由于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克我”一行进行反侮,所以反侮亦称反克。
“木火刑金”、“金虚木侮”16.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已矣。
17.“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滋水涵木法(滋补肝肾法)、益火补土法(温肾健脾法)、培土生金法(补养脾肺法)、金水相生法(补肺滋肾法)等。
理论基础是五行相生。
18.抑强扶弱…抑木扶土法(疏肝健脾法)、培土制水法(健脾利水法)、佐金平木法(泻肝清肺法)、泻南补北法(泻火补水法,即泻心火滋肾水)。
理论基础是五行相克。
19.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20.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
21.心→“君主之官”、“生之本”①心主血脉→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关系密切→具有“壅遏营气,令无所避”作用的是脉②主神志(心主神明)→君主之官的理论基础;五脏六腑之大主的理论基础③心为阳脏而主通明,心为火脏。
心为人身之日。
④在志为喜。
在液为汗。
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在窍为舌。
22.肺→“相傅之官”、“华盖”、“娇脏”、“气之本”“气之主”、“清虚之脏”、“主气之枢”、水之上源。
肺之门户是喉、气机升降之枢纽是脾胃、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肝肺。
肺为生气之源,贮痰之器。
①主气、司呼吸—主一身之气体现在生成宗气和调节气机。
②主宣发和肃降→肺所宣发的气是卫气③主行水--通调水道→依赖肺的宣发和肃降④朝百脉、主治节。
⑤在志为忧。
在液为涕。
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在窍为鼻。
◆肺主一身之气体现在生成宗气和调节气机◆肺主一身之气的生成体现在生成宗气◆肺主一身之气的运行体现在调节气机23.脾→“仓廪之官”、“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生气之源。
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停。
脾为生气之源,生痰之源。
①脾主运化—脾主为胃行其津液也。
为水液代谢的枢纽作用。
②脾主统血—控制血液在脉中运行。
③脾主升,以升为健—主要在升清和升举内脏。
喜燥恶湿。
④在志为思。
在液为涎。
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23.肝→“将军之官。
谋略出焉”、“刚脏”、“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罢极之本”、“封藏之本”,“体阴而用阳”。
人卧血归于肝。
①主疏泄-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排泄;调畅情志;通调排精与排卵。
②主藏血—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作用。
③肝为刚脏-主升主动,具有刚强、燥急的特点。
喜条达而恶抑郁。
肝主升发-向外生动,向内发散以调畅气机。
④在志为怒。
在液为泪。
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在窍为目。
24.肾→“先天之本”、“腰为肾之府”;“命门之火”即肾阳、元阳;“命门之水”即肾阴、元阴;肾者,胃之关也。
“气之根”①藏精。
主生长、发育和生殖。
-肾中精气充盛,化生天癸。
推动和调节脏腑气化。
--五脏阳气的根本是肾阳(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阴液的根本是肾阴(肾阴为一身阴气之本);肾阳(不是肾气)具有温煦、推动、兴奋和宣散作用,肾阴具有凉润、宁静、抑制和凝聚的作用。
②肾主水。
--肾阳的蒸化作用。
-肾为水脏。
③主纳气→肾所摄纳之气为清气。
肾为气之根-维持呼吸的深度。
肾为气之根。
④主蛰守,具有潜藏、封藏、闭藏的生理特性。
--固摄精气,防止精气无故散失。
⑤在志为恐。
在液为唾。
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
在窍为耳及二阴。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
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
25. 心与肺----气血方面,体现呼吸吐纳;心与脾----血液生成与运行关系,多见于气血两虚;心与肝---行血和藏血的功能;心与肾----水火既济、精神互用和君相安位。
肺与脾----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
肺与肝----人体气机的升降调节。
肺与肾----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和阴阳相互资生。
肝与脾----饮食物的消化和血液中的藏血和统血。
肝与肾----精血同源、藏泄互用及肝肾阴阳相互滋生和制约。
--乙癸同源。
脾与肾---先后天之间的互促互助。
26.六腑生理特点是:受盛传化水谷,实而不能满,六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
27.七冲门(《难经》):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幽门、大小肠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七冲门也。
28.胆→“中精之府”、“中正之官”、“奇恒之腑”贮存和排泄胆汁,主决断。
29.胃→“太仓”、“水谷之海”①受纳和腐熟水谷②主通降,以降为和→喜润恶燥30.小肠→受盛之官①受盛化物→小肠主液②泌别清浊…临床上常用“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治法。
31.大肠→“传导之官”传化糟粕→大肠主津32.膀胱→“州都之官”贮存和排尿33.三焦→“孤府”、“决渎之官”①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②三焦为水液运行之道路上焦:一般为膈以上的胸部,主气的宣发和升散,即宣发卫气,而散水谷之精微以营全身→“上焦如雾”中焦:一般为膈以下,脐以上的腹部,消化过程中腐熟水谷的状态→“中焦如沤”下焦:一般为脐以下部位,主要功能是排泄糟粕和尿液→“下焦如渎”34.五脏与六腑的表里关系: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肝与胆,肾与膀胱。
35.奇恒之腑是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总称。
脑→“髓海”“元神之府”与肾关系密切。
女子胞→胞宫、即子宫、是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
和心、肝、脾、肾、冲脉、任脉、督脉和带脉有关。
36.精的本始含义是生殖之精。
37.一身之气的生成,是脾、肾、肺等脏腑综合协调作用的结果。
所以说: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
38.人体之气的功能:推动和调控作用——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有推动作用。
温煦和凉润作用防御作用—固互肌表,防止外邪;正邪斗争,防止损害。
固摄作用—使血液在脉管中循脉而行,防止逸出脉外。
中介作用—气能感应传导信息,维系机体的整体联系。
39.元气:又称“原气”,“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
肾中精气是元气的先天基础。
以三焦为通道流行于全身。
元气具有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和官窍生理活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