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练习 自然地理事象的水平分布规律试题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专题强化练(十三)

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专题强化练(十三)

专题强化练(十三)自然地理第一组选择题仿真练(一)一、选择题(2019·衡水金卷四)下图是2019年10月22日某区域气压形势图(粗线),细线表示某地理事象的非等间距等值线,读图,完成1~3题。

1.推想图中乙地旁边的数值“125”表示的是()A.海拔高度B.风速C.降水量D.蒸发量2.图中甲地数值可能是()A.1 016 B.1 008C.1 024 D.293.图中势力最强的天气系统()A.中心降水量最大B.可能向东北方向移动C.中心位置可见烈日当头D.顶部气流呈逆时针方向辐散解析:第1题,图中的乙地旁边位于低压系统旁边,低压盛行上升气流,中心旁边降水量大,故数值“125”最可能是降水量,选C。

第2题,依据图中信息可知区域有上升气流,因此甲地应当处于低气压旁边,甲的数值应当是较小的那个数值,据此选B。

第3题,图中势力最强的天气系统位于乙地旁边,为低压系统,北半球的低压系统气流呈现逆时针方向移动,结合选项选B。

中心旁边降水量最大;中心位置盛行下沉气流,但不行能烈日当头,底部气流呈逆时针方向辐合,据此,A、C、D错。

答案:1.C 2.B 3.B(2019·银川一中模拟)巴丹吉林沙漠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40~80 mm,蒸发量3 000 mm。

沙漠东南部腹地星罗棋布地点缀着常年有水的湖泊70多个,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高大沙山(海拔1 080~1 590m)环绕湖泊的景观。

苏木吉林湖就是其中之一,湖区全年降水量为163.6 mm,全年蒸发量1 261 mm。

下图示意苏木吉林湖区湖泊补给量和排泄量动态曲线。

据此完成4~6题。

4.苏木吉林湖的主要水源补给来自()A.降水B.地下水C.积雪融水D.冰川融水5.苏木吉林湖()A.主要排泄方式是外流B.夏季降水量大于蒸发量C.冬季降水量大于夏季D.全年净补给量基本为零6.探讨表明,苏木吉林湖区的蒸发量远低于巴丹吉林沙漠平均蒸发量,其主要缘由是湖区()A.多阴雨天气B.植被茂密C.风速较小D.海拔更高解析:第4题,苏木吉林湖区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理论上以高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补给为主,但据图可知,湖泊补给量在一年中比较稳定,在众多河流补给方式中地下水补给最为稳定,所以B正确;解除其余选项。

(通用版)2020版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综合题技法事象分布类题型专练

(通用版)2020版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综合题技法事象分布类题型专练

事象分布类题型专练时间:15分钟满分:29分1.[高考四川卷]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下图是甲国地图。

甲国是美国重要的服装进口国,服装生产中心在A城;首都B 城是该国重要的工业中心,纺织、食品、制糖是其主要工业部门。

与甲国东部城市比较,指出该国西部城市分布的突出特点。

(6分)解析:由图例可以看出该国等级较高的城市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东部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两侧,而西部城市主要分布在交通便利的铁路沿线、沿湖、沿海地区;东部城市比较稀疏,而西部城市分布比较密集。

答案:主要分布在铁路沿线(或湖、海沿岸及其附近);城市分布较密集;多等级较高的城市。

2.[高考安徽卷]如图为2010年4月6日17时某区域地面天气图。

描述图示区域气压分布特点。

(6分)解析:描述等压线的分布特征,应从气压的高低变化(数值的递变)、气压中心的分布、等压线的疏密状况等角度分别说明。

答案:西南和东南部气压高,有高压中心,等压线稀疏,气压梯度小;中部偏北气压低,有低压中心,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大。

3.[高考北京卷]如图为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示意图。

简述规划绿地的分布特点。

(4分)解析:图中绿地在城市中心与边缘地区呈现出不同的分布形态,而边缘地区的绿地分布与主干道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答案:城市中心为片状分布,边缘呈网状分布(环状分布,沿主干道呈楔形或条带状或放射状分布)。

4.[高考上海卷]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是全国社会经济发展最为快速的地区之一,但其内部各县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交通、环保等基础设施存在差异。

下图为2010年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人口分级图。

按照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东、中、西部划分,归纳该地区2010年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

(3分)解析:人口分布格局是指人口的实际分布状况。

由图可知,该地区人口数分级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进而归纳出东、中、西部人口分布状况的差异。

答案:人口分布中部最密,东部其次,西部最稀。

5.读中国风电场分布图及上海风电站规划建设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练习自然地理事象的垂直分布规律试题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练习自然地理事象的垂直分布规律试题

自然地理事象的垂直分布规律气温的垂直递减率受大气干湿状况的影响,干燥状况下约为0.98℃/100米,湿润状态下约为0.65℃/100米。

读某区域地形图(左图)和地形剖面图(右图),完成1~2题。

1.脐橙为亚热带水果,多分布在光、热、水条件较好的肥沃沙壤土地区。

图中甲、乙、丙三地的脐橙生产规模()A.甲>乙>丙B.乙>丙>甲C.甲>丙>乙D.乙>甲>丙2.若由图所示②地1月、7月平均气温分别为-1℃、15℃,则①地7月与1月平均气温年温差最有可能为()A.6℃B.9℃C.16℃D.20℃答案 1.B2.D 解析第1题,由图中纬度分布和海陆位置可知乙、丙属于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区,光热条件好于甲(温带海洋性气候);由等高线地形图可知乙地处河流下游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多肥沃沙壤土,比甲、丙条件好,故生产规模应是乙>丙>甲。

第2题,由题干可知②地1月、7月平均气温年温差为16℃,①地和②地同处山地迎风坡,且海拔①地较②地低1 000 m左右,所以①地大气较干燥,气温垂直递减幅度较大,故平均气温年温差应该大于16℃,直接由选择项或计算可知最可能为20℃。

下图为某区域某季节大气中某一等压面空间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据图判断,甲地此时高空的风向为()A.正西B.东南C.正东D.西北4.若用此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则此季节()A.地中海沿岸炎热干燥B.华北平原冬小麦返青C.南极冰川融化速度快D.印度半岛盛行西南季风答案 3.C4.C 解析第3题,图中甲地南面对应的高空是高压,北面对应的高空是低压,甲地位于南半球,南半球高空的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向左偏转成与等压线平行,因此甲地此时高空的风向为正东。

第4题,图中35°S对应的高空是低压,说明近地面是高压。

说明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南移,此时当地是夏季。

南半球是夏季时,北半球是冬季,地中海沿岸温和多雨,A错。

华北平原冬小麦正值冬眠,B错。

南极是极昼时期,冰川融化速度快,C对。

2022届新课标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含答案

2022届新课标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练习含答案

2022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图为2020年11月底拍摄的长江入海口附近某公园照(2022•山东•模拟预测) 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区,旱、广布,与岛上其他地区相比,这里旱季更显干旱,部分地区呈现出热带稀树草原景观(如下 图)。

完成下面小题。

A .地方性地域分异规律B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C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 .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5.与岛上热带稀树草原形成密切相关的地理现象有()(2020•辽宁营口 •模拟预测)A . 水分多少B . 热量高低C . 风力大小D . 光照强弱 2. 图中砾石滩是(A . 人为堆积B . 流水侵蚀C . 流水堆积D . 潮水堆积 3. 砾石的作用主要是(A . 保护植被B . 保护岸线C . 美化环境D . 保持水土雨季分明。

岛屿西部石灰岩 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导致图示小树枝叶产生疏密差异的原因是) 1. 4.图中热带稀树草原景观反映了()①雨影效应②焚风效应③热岛效应④岩溶作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021•陕西渭滨•一模)近日,某网友在乘飞机跨越秦岭时的一张航拍图冲上微博热搜。

据图文材料答下题。

6.下述网友对秦岭及附近区域的描述错误的是()A.”壮观的南北分界线”B.“秋天时,一侧郁郁葱葱一侧落叶纷飞”C.“我们关中平原属于半干旱地区”D.“秦岭主峰太白山属于断块山,险峻陡峭,快来旅游吧”7.秦岭对暖湿气流北上,干冷空气南下都有阻挡作用。

图中秦岭两侧“泾渭分明”,一侧“云腾雾绕”,一侧“万里无云”。

根据所学大气性质等知识推测,有丰富云层的一侧更有可能是()A.北方B.南方C.东方D.无法判断(2021•江苏江苏•高三零模)生物土壤结皮在维持荒漠地表稳定性、调节水分和养分循环过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生态功能。

齿肋赤藓往往附着在生物土壤结皮上,一旦水分充足就会快速从休眠中的黑色复苏成嫩绿色,成为“荒漠中的绿毯”。

高中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地理新教材 1.1地球运动规律

高中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地理新教材 1.1地球运动规律

第一部分专题突破专题一地球运动规律[2023·福建卷,9~11]局部强降雨后,在某些角度,光通过水汽的折射,形成彩虹奇观。

结合下图回答1~3题。

1.我国华南地区彩虹出现频率较高的原因是()A.锋面活跃B.太阳辐射强C.对流运动频繁D.地形复杂2.暑假某日,小明同学来到武夷山游玩,降雨过后,看见了彩虹,则小明看见彩虹时最可能的时间与朝向是()A.7:00~8:30面朝太阳B.10:00~11:30面朝太阳C.13:00~14:30背对太阳D.16:00~17:30背对太阳3.我国北方夏季彩虹出现频率高于南方的原因可能是()A.降雨较多B.太阳高度角大C.白昼时间长D.可见度较高[2023·浙江6月卷,15~16]塔式光热发电是利用成千上万个独立跟踪太阳的定日镜,将阳光聚集到镜场中心的集热塔,通过能量转换来发电。

下图1为青海某地塔式光热发电场景观图,图2为定日镜工作原理示意图。

据此完成4~5题。

4.与浙江省相比,当地布局光热发电场的优势区位因素有()①土地②太阳辐射③劳动力④电网分布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5.定日镜工作期间,镜面朝向(图2所示)的水平和垂直转动方向分别是()A.顺时针先逆时针后顺时针B.顺时针先顺时针后逆时针C.逆时针先顺时针后逆时针D.逆时针先逆时针后顺时针[2023·海南卷,14~15]对日影和太阳高度变化的观测可以判断地理位置、地方时等要素。

图1为甲地某日日出至日落期间标杆的日影变化示意图,当日影朝正北方向时,标杆长度与其日影长度相等。

图2为乙地同一日正午时刻的太阳高度示意图。

图中时间均为北京时间。

据此完成6~7题。

6.观测当日()A.甲地昼长夜短B.乙地昼短夜长C.甲地昼长大于乙地D.甲乙两地昼夜等长7.甲地位于乙地()A.东南B.西南C.东北D.西北[2023·山东卷,14~15]某文化广场(37°N,105°E)上的十二生肖石像均匀排列成圆形,生肖鼠位于正北方,小明在圆中心竖立一根细杆,以观察太阳周日视运动变化。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检测: 专题六 人文地理事象与原理 2-6-2-3a 含答案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检测: 专题六 人文地理事象与原理 2-6-2-3a 含答案

[真题体验]
(浙江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三江平原草甸、沼泽大多已利用。

下图为三江平原部分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

完成1~2题。

1.根据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可推断出( )
A.甲地海拔较高
B.丙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乙地
C.丁地地势低平
D.丁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甲地
[解析] 甲地位于河流附近,且由林地变为湿地,说明该地地势较低。

相对乙地,丙地在20世纪50年代时早已开发为耕地,开发条件较好。

丁地为林地,河流上游,地势较高,起伏较大,耕地开发条件较差。

[答案] B
2.目前,有利于该地区农业大规模经营的主要措施是( )
①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②增加耕地面积③增加农业资金投入④改变耕作制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有利于增加人均耕地,实现规模化经营。

增加农业资金投入,有利于提高农业水平,实现规模化经营。

为发挥湿地生态功能,该地区正在生态退耕,耕地面积减小。

该地受热量条件影响,作物只能一年一熟,耕作制度难以改变。

[答案] B
该知识点多结合区域图,考查区域农业布局条件、区域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的措施等。

考查形式既有选择题,又有综合题。

2020届高考地理第二轮专题复习选择题模拟演练:自然地理事象的水平分布规律(含解析)

2020届高考地理第二轮专题复习选择题模拟演练:自然地理事象的水平分布规律(含解析)

2020届高考地理第二轮专题复习选择题模拟演练自然地理事象的水平分布规律下图是从南极上空观察到的地球局部洋流示意图,图中箭头代表洋流流向。

读图回答1~3题。

1、我国去南极的考察船,通常都要驶过咆哮的西风带,该带强大的西风漂流常使船员感觉非常不舒服,该带的位置在( )A.①地附近B.②地附近C.③地附近D.④地附近2、以③为中心的环流圈( )A.其中的一支是西澳大利亚暖流B.是南半球的中高纬环流C.是南半球的副热带环流D.位于印度洋,洋流流向会随季节而改变3、有关洋流②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在该洋流影响下,会形成世界性大渔场B.该洋流会使沿岸地区增温增湿,有热带雨林气候分布C.该洋流会使自南向北行驶的船只航速增加D.在该洋流的影响下,沿岸地区形成了沙漠气候答案 1.A 2.C 3.B解析第1题,南半球三大洋的西风漂流连成一体,环绕在南极洲的周围流动。

从图示位置分析。

故选A。

第2题,结合图中的海陆轮廓可知,③位于印度洋的南部,该环流是南半球的副热带环流;而其中一支是西澳大利亚寒流。

第3题,由图可知,②洋流是东澳大利亚暖流,该洋流对沿岸地区有增温增湿的作用,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就与该洋流有关;而在该洋流影响下没有形成世界性的大渔场;该洋流是从北向南流动。

下图是某种地理现象在全球的分布。

读图完成4~5题。

4.该地理现象是( )A.地震B.赤潮C.石油泄漏D.台风或飓风5.在12月到次年2月期间( )A.⑤比②的夜长变化幅度大B.日出时间①比③早C.④比⑤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幅度大D.自转线速度①地大于④地答案 4.D 5.A解析第4题,该地理现象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特别是热带、副热带海区。

与地震的分布规律不同,A错。

赤潮主要发生在沿海地区,B错。

石油泄漏发生在沿海开采区或海上输油线沿线地区,不会分布在大洋内部,C错。

最符合的是台风或飓风现象,D对。

第5题,在12月到次年2月期间,北半球是冬季,⑤比②的纬度高,夜长变化幅度大,A对。

2018版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检测:第二部分 专题突破篇 专题五 自然地理规律 2-5-2-4b含答案

2018版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检测:第二部分 专题突破篇 专题五 自然地理规律 2-5-2-4b含答案

[角度训练]角度一气候类型的分布(2017·邯郸高三模拟)下图是沿40°纬线某大陆1月、7月温度变化曲线及各地年降水量分布图。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A地降水量比B地少的原因是( )A.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B.位于山地背风坡的雨影区C.深居大陆内部,远离海洋D.终年受热带大陆气团控制,干燥少雨[解析]图中7月份气温高于1月,加之大陆跨经度多,说明该图是北半球亚欧大陆沿40°N的图;根据经纬度判断,A地位于40°N,90°E附近,是我国新疆地区,深居大陆内部,远离海洋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很少,故C项正确。

[答案] C2.图中B、C两地相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B地气温年较差比C地小B.B地1月平均气温比C地低5℃左右C.B地降水集中在冬季,C地降水集中在夏季D.B地降水量的季节变化比C地大[解析]B地位于亚欧大陆东岸,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降水集中于夏季;C地位于欧洲西部沿海,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和湿润,降水集中于冬季;B地气温年较差比C地大。

[答案] D角度二气候类型的判读(2017·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期中)图1为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示意图,图2为气候资料图。

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图示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日可能为夏至日,乙日可能为冬至日B.O、N两地气候类型相同C.地球自转是气压带移动的根本原因D.气温年较差最大的是②地4.气候资料图中,与M地气候类型最接近的是( )A.①B.②C.③D.④[解析]本题组考查气候类型的判读。

第3题,甲日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可能为夏至日,乙日气压带风带向南移动,可能为冬至日,故A项正确;O地的气候类型为温带海洋性气候,N地的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故两地气候类型不相同,B项错误;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是气压带移动的根本原因,故C项错误;气温年较差最大的是①地,故D项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地理事象的水平分布规律
读“世界某区域图”,回答1~3题。

1.由H地乘船经甲海域驶向Q地( )
A.一路逆水
B.航向为东北
C.一路逆风
D.航向为东南
2.P、L两地的气候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
A.P地全年温和湿润
B.P地各月降水差异较大
C.L地夏季高温多雨
D.L地最低月均温在0℃以上
3.Q地比H地( )
A.正午太阳高度大
B.7月黑夜时间长
C.日出时间相同
D.昼夜长短季节变化小
答案 1.D 2.A 3.B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指向标的指向,可知该区域为南半球,甲海域位于西风漂流带上,从H地乘船经甲海域驶向Q地,航向为东南方向,H附近海域处于西风带上,南半球吹西北风,所以一路是顺风顺水。

第2题,根据上题可知,P、L两地位于南美洲,P靠近太平洋,L靠近大西洋,P地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各月降水量较均匀,L位于西风的背风坡,降水量少,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最低月均温在0℃以下。

第3题,Q地位于南极大陆上,纬度高于H地,所以Q地正午太阳高度小,昼夜长短季节变化大,7月南半球为冬季,纬度越高黑夜越长,即Q地7月黑夜时间长,Q地位于H地的东侧,日出时间早。

下图是某种地理现象在全球的分布。

读图完成4~5题。

4.该地理现象是( )
A.地震
B.赤潮
C.石油泄漏
D.台风或飓风
5.在12月到次年2月期间( )
A.⑤比②的夜长变化幅度大
B.日出时间①比③早
C.④比⑤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幅度大
D.自转线速度①地大于④地
答案 4.D 5.A
解析第4题,该地理现象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特别是热带、副热带海区。

与地震的分布规律不同,A错。

赤潮主要发生在沿海地区,B错。

石油泄漏发生在沿海开采区或海上输油线沿线地区,不会分布在大洋内部,C错。

最符合的是台风或飓风现象,D对。

第5题,在12月到次年2月期间,北半球是冬季,⑤比②的纬度高,夜长变化幅度大,A对。

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昼长从南向北递减,日出时间也推迟,所以日出①比③晚,B错。

④地位于赤道和回归线之间,比⑤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幅度小,C错。

纬度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小,所以①地小于④地,D错。

基流也叫底水,是河道中常年存在的那部分径流,基流系数是基流占河流径流的比重。

读“我国某地区河流基流系数与气温、地形关联图”,回答6~7题。

6.该河流最可能位于我国( )
A.华南地区
B.西北地区
C.东北地区
D.华北地区
7.该河流下游地区面临的突出问题是( )
A.荒漠化加剧
B.水体污染严重
C.水土流失加剧
D.咸潮危害加重
答案 6.B 7.A
解析第6题,根据上图可知,基流系数随着温度、海拔的升高而增大,说明该地区的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因为高山的冰雪在温度越高的时候融化越多,河流的基流越多,基流系数越大,根据提供的四个选项,可知我国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河流,最可能位于我国西北地区。

第7题,根据上题的结论,该河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

该地区降水较少、气候干旱。

若该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不合理,下游水资源变少,地下水位下降,下游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就会加剧。

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冰碛物、山崩滑坡体等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

堵截物质称为堰塞体,往往不够稳定,容易垮坝。

读图,回答8~9题。

8.图中三个聚落都受到堰塞湖的不利影响,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是( )
A.abc
B.bca
C.bac
D.cba
9.与图中聚落分布规律最相似的地区是( )
A.青藏高原
B.江南水乡
C.东北地区
D.内蒙古高原
答案8.B 9.A
解析第8题,b已被淹没,故b受影响最大,c位于堰塞体下游,也将面临较大的危险,a位于河流上游,故影响最小,选B。

第9题,此处村庄位于河谷,与青藏高原地区聚落因热量较多而分布于河谷相似。

下图为季风区地理分布图。

读图回答10~11题。

10.季风成因与信风带季节移动有关的一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①季风盛行时( )
A.几内亚湾北部盛行西南风
B.南亚处于一年中的旱季
C.澳大利亚西北部草木茂盛
D.天山牧民在山麓放牧
答案10.C 11.A
解析第10题,②季风为东亚的西北季风,其形成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有关,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无关。

①季风和④季风的形成都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有关;③季风的形成与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向左偏转有关。

第11题,①季风盛行时,正值北半球夏季,据此判断各地理事象正确与否。

读“世界主要滑雪场分布图”,回答12~13题。

12.世界滑雪场主要分布于( )
①人口密度大的地区②发达国家③城市密集地区
④滑雪运动开展早的地区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13.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滑雪场集中,下列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①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冬季积雪厚度小②纬度高,积雪时间长③森林茂密,风景优美④河流少,土地开发程度低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12.B 13.C
解析第12题,读图可知,世界滑雪场主要分布在欧洲和北美洲,这些区域主要为发达国家,滑雪运动开展早,经济水平高,人们对滑雪运动参与兴趣高;而人口密度大的地区和城市密集地区,滑雪场并不多。

第13题,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降水多,冬季积雪厚度大;河流多;纬度高,积雪时间长,滑雪时间长;森林茂密,风景优美,可供游客游览。

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某自然带的主要分布区。

读图回答14~15题。

14.该自然带在甲地区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A.沿岸有暖流经过,山地地形对气流有抬升作用
B.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
C.沿岸飓风活动频繁,降水较多
D.受东南季风的影响
15.该自然带在乙地区分布广泛的原因是( )
①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东南风的深入②受巴西暖流的影响③受秘鲁寒流的影响④平原面积广阔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14.A 15.B
解析第14题,甲处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沿岸有暖流经过,加上地形抬升,降水多,形成热带
雨林带。

第15题,乙处热带雨林带分布广可从地形、气候、洋流方面分析。

但与秘鲁寒流无关。

16.读“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分析A半岛的地势变化特点,并说明判断依据。

(2)图中1月份0℃等温线在B处发生较大弯曲的原因是什么?随着全球变暖,极地冰川融化,试推测该等温线弯曲的程度会发生怎样变化,并说明原因。

(3)描述A半岛山地雪线随坡向和纬度的分布特点,并分别解释原因。

答案(1)西高东低。

河流自西向东流。

(2)北大西洋暖流增温作用。

弯曲程度减弱。

原因:极地冰川融化加强,北冰洋海水流出,削弱了北大西洋暖流,从而降低此地温度。

(3)随坡向:西坡雪线低,东坡雪线高。

原因:西坡为盛行西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东坡为背风坡,降水少。

随纬度:纬度越高,雪线越低。

原因:纬度越高,温度越低,融化量越少。

解析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和陆地轮廓可以判断,图示区域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该半岛的地势变化可以依据水系特征进行判断分析;等温线的弯曲原因可从洋流的影响方面分析;山地雪线的变化可从坡向对降水的影响和纬度对热量条件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