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视域下的甘谷汉简
汉代简牍文化——“居延汉简”

汉代简牍文化——“居延汉简”汉代的书法有两大系统,一是碑刻文字,一是简牍墨迹,它们都是在纸未发明以前或未大量使用以前的书籍文献。
由于材料不同,书写的工具不同、内容不同,形制不同及书写者的身份不同,因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
汉简书写的文字内容或是书信记事,或是公文报告,因而不拘形迹,草率急就者居多。
汉简受简面狭长、字迹小的限制。
但章法布局仍能匠心独运,错落有致,随意挥洒。
汉简的文字,篆、隶、真、行、草(章草)各体具有。
汉简在书写思想上没有受到那么多的束缚,因此,表现出丰富的创造力,最终成为由篆隶向行揩转化的过渡性书体——汉简。
在《居延汉简》、《武威汉代医简》中有大量的墨迹出现,这可以和敦煌的《敦煌汉纸墨迹》相比较。
体势近楷书、行书等各种书体。
从竹木简所看到的书法艺术,是研究秦汉书法的第一手资料。
史册记载,汉简直到南北朝后期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有学者把居延汉简、敦煌汉简、武威汉简和甘谷汉简号称中国“四大汉简”。
墓葬汉简批次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陆续发现,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几批:1959年7月,甘肃省武威磨嘴子6号汉墓出土竹木简500枚左右,主要部分是《仪礼》的9篇抄本,约抄写于西汉末至王莽时期。
1972年,湖南省长沙马王堆 1 号汉墓(下葬年代约当文帝晚年)出土竹简312枚,是记载随葬物的“遣册”。
1972年4月,山东省临沂银雀山1号汉墓(约当武帝初期)出土竹简6000枚左右,但大部分已残碎,包含《孙子》、《齐孙子》(即《孙膑兵法》)、《晏子》、《太公》、《尉缭子》等古书的部分抄本,以及很多其他古书(绝大部分是佚书)。
同时发掘的2号汉墓出武帝元光元年历谱一份。
1972年,甘肃省武威旱滩坡汉墓(约当东汉前期)出土医方简牍一批。
1973年,河北省定县40 号汉墓(为西汉晚期的中山王墓)出土一批已经炭化的残碎竹简,字迹尚可勉强辨认。
其中有《论语》、《文子》、《太公》等古书的部分抄本,以及内容大都见于《孔子家语》、《说苑》、《大戴礼记》等书的一些儒家作品。
汉简帛行草书书法欣赏

汉简帛行草书书法欣赏汉简帛行草书书法欣赏历代的书法艺术,其中大部分是一些工匠和从事劳动的人们留下来的。
简牍书法,正是当时参与书写活动人数甚众的普通者所为。
也是文字在实际应用活动中,与社会生活联系最为紧密频繁,最为普遍广泛的书写形式。
率意急就,不拘一格,字体应时代演化而分派,书风顺潮流而易变异。
与官方铭刻体相比,简牍书法在日常应用中,生气活跃,自由流动,呈现出多样书体,多种书风。
再如东汉时期某些碑石,也都是一些无名书家的手迹,这些来自民间和下层千百万不知名的书家所创立的书法艺术成果,是人民群众辛勤劳动的产物,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永恒的生命力。
随着历史年代的推移,越显示出它艺术的可贵。
汉简书法的书写意兴最为流露,最为浓烈,运笔灵动活泼,随意挥洒,轻松自然,笔姿横生奇态。
加之汉简竖长的简形,竖写的顺序,偏扁的字形,趋横的字势,形成了它竖为贯通,横为联络,既为均齐,又置错落的独特格局。
汉桓帝延熹元年(公元158年)的《甘谷汉简》,风格秀逸飘洒,笔画左撇右波,字形宽扁趋横,是分书气息。
其中“元”字真是奇笔。
“年”字的横画末笔的竖弯处,就竖笔余力向右顺势铺毫,展出一个很长的捺画,逆入起笔,平出回锋,末一横之波磔,姿态婉妙,势刚力柔,“蚕头燕尾”,兴味绵长。
捺画的夸张,长竖的放纵,即是意兴,亦是匠心。
每行各为气势,又互为照应;这一行此外字形如小,那一行彼外字形必大;此行生波磔书,彼行发竖笔直下,错落参差,极露灵性。
章法启行草,布白比汉印,细读起来很有兴味。
也正是以其活泼而浪漫的笔法,形成了汉简书法妩媚天然,生机蓬勃的风采神韵。
书法艺术是一种线条的搭配和变化的艺术,它的艺术美是通过线条的错综变化表达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书写的材料、工具对书法艺术效果的产生关系极大。
简牍书体的形式,是与它的书写工具密切相关,用具有弹性的毛笔写在硬性狭长的竹木条上,这是汉简书法成功的基本保证。
先看两汉人所作的笔。
从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一支毛笔来看,笔头的蕊及锋用黑紫色的硬毛,外面用一层较软的黄褐色毛,显而易见这样的笔基本上达到了毛笔的四德,即为尖、圆、齐、健。
从汉代书论窥探敦煌汉简的“民间性”

也说 明在 每一个 特定 的历 史 时 期 , 法 的 “ 书 民间性 ” 都会 有不 同的 含 义 。尽 管这 一概 念 已经 约定 俗 成 ,
但我 们在使 用 时仍需 谨慎 才是 。敦煌 汉 简属 于 “ 民
的繁荣 , 出现 了有一 定水 平 的作者 , 对创 作有 理论 的
概括 和 阐释 。而就 书 法 而 言 , 三条 在 东 汉 末 已经 这 基本 具备 。敦煌 汉 简是 自汉武 帝 至东汉 初年 这一 时
期边 陲将佐 吏卒 遗 留下来 的文 书簿 籍 和 传符 检 署 ,
如果 说这 一时 期 的书法在 实用 的体 系下具 有 明显 的
非草书告诉我们从赵壹的立场出发无论是在朝的崔瑗杜度还是在野的张芝其作品都是不能弘道兴世的背经趋俗之作如果说赵壹的评判标准中有民间书法一说的话张芝和崔瑷杜度无疑就在此之列而以上三人都是我们今天书法史上千古流芳的书法名家由此看来这又与我们今天把民间书法与名家书法并提发生了悖论
21 0 0年 5月
山西 师 大 学 报 ( 社会 科 学 版 )
基 金 项 目 : 家社 会科 学 基 金 艺 术 学 项 目 (7 F 1 国 0E8)
作者简介 : 史忠平 (9 8 ) 男 , 17一 , 甘肃庄浪人 , 西北 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 , 现为 中国人民大学 艺术 学院博 士生。
马 国俊 (9 3 ) 男 , 15一 , 甘肃陇西人 , 甘肃省画院院长 , 教授 , 国家一级美术师 。
禄及 下 , 居德则 忌 也 。 [] PO 后 面 又说 : 盖 文 字 ” 1 (I) “
者, 经艺 之本 , 王政 之始 , 前人 所 以垂后 , 后人 所 以识 古 。 [ ] P2 这 就说 许 慎 是 站 在儒 家 的立 场 上 , ” 1 (2 ) 把 文字 的功 能与 政治 、 教化 、 伦理 以及 道德 联 系在一起
敦煌汉简

敦煌汉简甘肃西部疏勒河流域汉代长城关塞遗址中自二十世纪初至九十年代共发掘出就批汉简,计25000余枚。
因以汉代敦煌郡范围内发现的时间最早、数量最多,故称为“敦煌汉简”。
其内容包括:(一)1907年,斯坦因在第二次探险在敦煌以北汉代烽燧遗址里,获得简牍708枚。
详见斯坦因著《西域考古记》。
(二)1915年,斯坦因第三次探险在敦煌汉代烽隧遗址中获得84枚简牍、在安西、酒泉两县境内获105枚。
详见斯坦因著《亚洲腹地考古记》。
(三)1920年,周炳南在敦煌小方盘古城附近掘得17枚简牍。
原简现藏敦煌研究院。
(四)1944年春,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敦煌西北小方盘古城附近掘得汉简49枚。
详见阎文儒《河西考古杂记》。
原简现藏台北中央图书馆。
(五)1977年8月,嘉峪关市文物保管所在今玉门市汉代烽隧遗址中获得简牍91枚。
原简现藏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六)1979年6月,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和敦煌县文化馆在敦煌西北小方盘城以西十一公里的马圈湾发现一座斯坦因当年考察时被遗漏的汉代烽燧遗址,新编号为DZ1,出士简牍1207枚。
原简藏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七)1981年3月,敦煌县博物馆在敦煌西北五十七公里党河乡酥油土汉代烽燧遗址中来获简牍76枚。
原简藏今敦煌市博物馆(八)1986年至1988年,敦煌市博物馆获得木简137枚。
原简藏敦煌市博物馆。
(九)1990年至1992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敦煌市东六十一公里汉代效谷县悬泉置遗址发掘出土2万余枚汉简。
上述敦煌汉简中最早纪年为西汉武帝天汉三年(前98),最晚为东汉顺帝永和二年(13)。
其内容多与汉代敦煌、酒泉二郡的屯戍活动有关,如官府文件、通缉令、诉讼文书、戍卒的名籍、廪食簿、守御兵器簿以及边塞吏卒的私人书信,交易、借贷的契券,还有儒家典籍《易》、《力牧》等古佚书残简,是研究河西疏勒河流域的汉代屯戍情况乃至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中西交通和社会历史的珍贵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从汉代灰陶四合院看甘谷民居建筑风格

正脊 四垂脊 , 鸟鸱吻均 为三角状 , 唯 门 设在汉阳郡 。《 郡 国志》 亦载有汉 阳郡。 的审美思想 。甘谷地处渭 河中游 , 属黄
庭、 主庭垂脊外 横列 瓦沟 ; 大 门与主 房 甘谷汉 简有 “ 使告部 汉阳从事 史忠等 土高原地 区 ,南部 山区为秦岭 山脉西
相对置于中轴线上 , 后为廊 庭。主房对 移 , 郡 国太守都尉” 的记载 , 表 明东汉 时 延 , 北部 山区为六盘山余 脉 ,境内梁 、 称开 有双门 ( 窗) , 无 窗扇 ; 厢房左开 右 朝廷 已在 甘谷设郡建 制 ,并 置汉 阳太 峁 、 沟、 壑起伏纵横 , 湾、 坪、 川、 滩纵横 。
学 术 纵 横
F A z H A N ・ x U E s H U Z o N G H E N c
从汉代灰陶四合皖看甘谷民居建筇风格
口 摘 谢丽丽 要: 出土于甘谷境 内的汉墓 中 从秦 武公 十年 置冀县 以来的 2 7 0 0年 , 现 出南北两 种风格 。北 方建筑 大体大
的陪葬明器灰 陶四合院 , 与甘谷 民居 民 甘谷都是人居 比较集 中繁茂 的地区。 如 面 、 畅观豁 朗 , 南方 建筑小巧 而颇具 意
究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之 间的联 系, 首 汉代 陪葬冥器等遗 存仍可显 现其历 史 谷现存 的古民居屋脊 的脊端 都加上适 先必 须把这种 物质生产不是 当作一 般 脉络。 范畴来考察 , 而是从一定的历史的形式 来考察 。 ” 从这个角度来说 , 在汉墓 中发
二、 风格特征
当的雕 饰 , 檐 口的瓦也加 以装饰 性的处
就不难看出二者 入 了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 , 开启 了中国 制 四合院形制相 比较 ,
建筑史上的一个高峰 , 尤其是汉代楼阁 之间的相近相似之处 。 式建 筑代表 了建筑美学 的一种 审美 形
汉代简牍概述

汉代简牍概述王秀峰【摘要】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纸张发明以前,人类用于记录文字的主要材料有龟甲、兽骨、陶泥、玉石、青铜、简牍和缯帛等,其中以简牍使用最为广泛,时间最长.简牍应用于文字记录,历经战国、秦至汉方达到鼎盛.对简牍基本概况的梳理,是应用简牍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因此,文章从简牍名实、汉简种类及价值、汉简形制与用途等三方面对汉代简牍作细致梳理,以备深入分类研究之用.【期刊名称】《哈尔滨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7)012【总页数】3页(P102-104)【关键词】汉简;种类;应用【作者】王秀峰【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辽宁锦州 121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34摩尔根曾把人类社会的历史分为野蛮、开化和文明三个逐步递进的时代,并认为文明时代“开始于音标字母的使用和文字记录的产生”。
[1](P11-16)恩格斯进一步指出,正是由于“文字的发明与它的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转入文明时代”。
[2](P25)显然他们都把文字的发明与使用作为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
简牍作为秦汉时期文字记录与传播的主要载体,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曾有过大量的发现。
《晋书·卫恒传》载:“汉武时,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尚书》、《春秋》、《论语》、《孝经》……太康元年,汲县人盗发魏襄王冢,得策书十余万言。
”[3](P1061)囿于时代所限,这些古代遗存并未保留下来。
直到20世纪以后,随着考古学的传入与发展,才有了古代简牍的大量出土以及由此形成的简牍学研究。
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和木牍的概称。
“简”是经过修治的细竹条,细木条称为“札”或“劄”;较宽的木板或竹板称为“牍”。
[4](P22)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简,从竹,间声”;“牍,书版也,从片”,片就是剖开的木头。
[5](P291;P458)《辞源》曰:“简牍,即书牍。
古时无纸,书于木片曰牍,书于竹版曰简。
浅说甘谷汉简

作者: 蒋晓牛;董小明
出版物刊名: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88-89页
主题词: 敦煌汉简;书法艺术;隶书;武威汉简;书法风格;土地名;文字史;艺术变迁;统治阶级;历史作用
摘要: 我国的书法艺术,从甲骨、籀文到秦篆,是文字的实用阶段,尚属雏形.进入汉代,书体由篆书演变成隶书,文字相应地从实用性发展到观赏性,是书法和文字史上的一次飞跃.从隶书演化的脉络来看,汉代隶书的流传途径有二,其一是碑刻,其二是简牍.碑刻多在东汉桓、灵帝时代所树,此且不谈;竹木简犊,即“汉简”(汉简是两汉时书写文字的材料),因当时字多刻在木板上,又称“木简”,目前全国出土的主要在甘肃的敦煌、武威和甘谷等地.这些书法珍品,人们常以其出土地名和文字的书写材料命名,称为“敦煌汉简”、“武威汉简”、“居延汉简”和“甘谷汉简”.。
后汉《甘谷汉简》欣赏

后汉《甘谷汉简》欣赏后汉《甘谷汉简》历史墨迹书法书法史书论书法艺术后汉《甘谷汉简》《甘谷汉简》1971年12月在甘肃省甘谷县出土,共有23枚,是后汉桓帝延熹年间(158-167)宗正府卿刘柜关於宗室事务上书给皇帝的奏章,经批准后转发给各州郡的官方文书。
其内容不仅涉及有关宗室管理等问题,而且提到许多地名、人名及官名,特别是赋税名如“门钱”,不见诸史籍,十分可贵,是研究汉代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的重要依据。
《甘谷汉简》笔画飘逸秀丽,摇曳多姿,近似《曹全碑》的风格。
汉简,中国两汉时代遗留下来的简牍。
早在北周时代就有人在居延地区发现过汉竹简书,北宋人也曾在今甘肃等地获得过东汉简。
1906年,匈牙利人M.A.斯坦因在新疆民丰县北部的尼雅遗址发现了少量汉简。
次年,他又在甘肃敦煌一带的一些汉代边塞遗址里发现了700多枚汉简。
这是近代初次发现的汉简。
此后陆续有新的汉简出土,至今共发现4万余枚。
从西汉简上可看到汉字字体从古隶逐渐演变以及草书形成的过程,从东汉中后期简上又可以看到隶书开始向楷书演变的情况,所以汉简也是研究汉字发展史的重要资料。
除了尼雅汉简等少量比较特殊的例子,已发现的汉简可以根据出土情况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在汉代西北边塞地区遗址里发现的,可简称为边塞汉简。
一类是在汉墓里发现的,可简称为墓葬汉简。
边塞汉简还可分为三种:①敦煌汉简。
斯坦因于1907年在敦煌附近发现汉简后,1914年又在甘肃的敦煌、安西、酒泉、鼎新(毛目)等地的汉代边塞遗址里,发现了170枚左右汉简。
1944年夏鼐等对敦煌小方盘城以东的汉代边塞遗址进行考察,掘获汉简43枚。
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敦煌小方盘城以西的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里发现汉简1200余枚。
这是敦煌汉简数量最多的一次发现。
此外,在1977年和1981年,考古工作者还分别在酒泉西北的玉门辖地花海农场和敦煌酥油土两地汉代烽燧遗址里采集了一些汉简。
斯坦因1914年发现汉简的地点横跨汉代敦煌、酒泉两郡,70年代发现汉简的玉门花海也应属酒泉郡,但是习惯上把这些汉简统称为敦煌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美视域下的甘谷汉简
中图分类号:k87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7-0020-01
《管子》中说:“万世之国,必有万世之宝”。
两汉时代的简牍,就是巍巍华夏这“万世之国”所留给我们的“万世之宝”。
号称是中国“四大汉简”之一的甘谷汉简就是有着2700年建县史的古城甘谷十分珍贵的文物遗存。
甘谷汉简自1971年12月甘谷县新兴镇刘家屲的一座汉墓中以来,就引起了考古界以至书法艺术节的极大重视,从历史的、艺术的多个角度对甘谷汉简的研究从未中断。
但就甘谷汉简的美学意义及其审美价值方面的研究稍显薄弱。
本文试就此对甘谷汉简的审美价值加以阐述。
甘谷汉简中的自然美。
清代著名的唯物论者叶燮认为:“凡物之美者,美本乎天者也,本乎天自有之美。
”甘谷汉简成简的年代正是东汉王朝行将灭亡的桓帝延熹元年,皇室业已衰落,战乱纷起,政令不通。
如简中所述:“列令小民怀怨,远愬纷纷连年”。
而在此背景下产生的甘谷汉简,简文内容是当时汉阳郡太守转发给所属县、乡的诏书、律令及敕命文书。
是作为皇室诏令的实用文本,也即甘谷汉简首先是实用性的,其审美价值是自然形成的。
就简文书法而言,只是当时通用的规范书体隶书而已,书写者完全没有如今天的所谓“书法艺术创作”的意识,更没有什么书法艺术的功利性目的。
因此,抛开其历史背景,简书是在极其自然纯粹的状态下完
成的,这是符合事物的使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的艺术创作的客观规律的。
现存的23枚甘谷汉简正文中尚可辨识的569字中,完全看不到雕琢做作的痕迹,字字精彩绝伦,整体飘逸,挥洒自如。
不仅如此,甘谷汉简也反映了中国书法艺术与世事变迁之间的内在联系,表现出汉代书法趋向成熟的风格状态。
甘谷汉简中的含蓄美。
中国的传统艺术,包括文学、书法、绘画、雕刻、建筑无不讲究含蓄美,甘谷汉简也不列外。
中国美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几千年封建体制下的闭关自守形成了独特的闭合体系。
从先秦时老庄的“大音希声”到刘勰的“秘响旁通,伏彩潜发”,都表现了含蓄美的观点。
甘谷汉简书法的特征也在于此,笔画以圆带方,以静饰动,结体由竖展横,内密而外舒,波磔敛中有放,收放有度,即可看到篆书的意蕴,又略带夸张地显现出汉隶的总体风格。
第九简中“从民家贷钱”数余字,几乎都在末笔笔画在竖弯处,就势铺毫,展出一个很长的捺画,用笔大胆而夸张,但如细心玩味,又会感受到“纡余委曲,若不可测”(《世说新语》)的含蓄与深邃。
这些就在整体上构成了甘谷汉简“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米芾语)的风格特色。
甘谷汉简中的气韵美。
中国传统艺术十分讲究气韵美,尤其是书法艺术中强调“韵、法、意”。
就是气韵韵在书法上的表现形态,具体说,就是书法的气、神、骨、肉等。
一般认为,气韵美是以钟繇、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的魏晋书法的风格特征,即所谓“晋人取韵”。
但若观甘谷汉简的气韵,真可见“象人之美,张得其肉,
陆得其骨,顾得其神。
”的美感。
虽然甘谷汉简在出土时的破损率超过了50%,但我们认可从所存的简牍中看出其整体的流畅与贯通,可见甘谷汉简是在实用目的的前提下一气呵成的。
这些都可在保存较为完整的第一、九、十五、二十二、二十三等诸简中得到体味。
据此,我们可以推断,气韵美并非晋唐书法的专属,甘谷汉简表明,气韵美在西汉就得到了重视并有所表现。
总之,甘谷汉简在自然美的前提下所展现的审美价值是极高的,对其审美价值的探讨与挖掘也是十分有现实意义的。
因为,“一件艺术品——任何其他产品也是如此——创造了一个了解艺术而且
能够欣赏美的公众。
”(《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一卷204页)甘谷汉简所蕴含的审美意义,对于我们的启迪、教育和振奋是客观实在的,它不仅能够满足我们的审美需求,而且可以激发我们“在自己的劳动生活中具有积极的创造美的意向。
”(巴斯图赫夫《审美教育的任务》)就此而言,我们在文物考古的相关研究中,是不能舍弃审美意义而使之偏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