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视野下的中国电影

合集下载

影视分析总结报告范文(3篇)

影视分析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影视产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优秀影视作品走进我们的生活,丰富了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作品,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我们小组对近期观看的几部影视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总结。

以下是我们对这几部影视作品的分析总结报告。

二、影视作品概述1.《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之魔童降世》是一部改编自中国古典神话的动画电影,讲述了哪吒与命运抗争、成长的故事。

该片以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的想象力和精美的画面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2.《我不是药神》《我不是药神》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讲述了一位普通药商为了拯救患者,勇敢地走上违法道路,最终引发社会关注的故事。

该片以真实的人物、感人的情节和深刻的主题引发了观众的热议。

3.《流浪地球》《流浪地球》是一部科幻电影,讲述了地球面临巨大灾难,人类为了生存,勇敢地踏上寻找新家园的征程。

该片以宏大的场面、紧张的剧情和丰富的想象力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三、影视作品分析1.《哪吒之魔童降世》(1)主题分析:该片以哪吒的成长历程为主线,展现了勇敢、担当、善良等优秀品质。

同时,通过哪吒与命运抗争的故事,传达了正义必胜、邪恶必败的信念。

(2)人物分析:哪吒作为主角,勇敢、善良、正直,具有强烈的正义感。

他的成长历程让观众感受到了勇气和担当的力量。

(3)艺术手法分析:该片运用了丰富的动画表现手法,将古典神话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使画面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富有时代感。

2.《我不是药神》(1)主题分析:该片以药价问题为切入点,揭示了社会现实问题,引发了观众对生命、道德、法律的思考。

(2)人物分析:主人公程勇是一位普通药商,他为了拯救患者,勇敢地走上违法道路,最终成为社会的英雄。

他的行为让观众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

(3)艺术手法分析:该片以现实主义手法展现社会现实,通过细腻的表演和紧张的剧情,让观众深受触动。

3.《流浪地球》(1)主题分析:该片以人类命运为背景,展现了人类在面对灾难时的勇敢和团结。

生态审美视野下的中国哈萨克族服饰艺术

生态审美视野下的中国哈萨克族服饰艺术

美术界艺术论坛+TEXT/钱秋彤生态审美视野下的中国哈萨克族服饰艺术一、人与自然的谐调之美“把自己的生态过程和生态环境作为审美对象而产生的审美观照”①。

这种生态审美观是哈萨克族服饰艺术原生性特征。

哈萨克族服饰亲近自然的特征莫过于哈萨克族服饰的图案装饰纹样,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一类是几何图形;一类是植物花卉,一类是动物图案。

这里三类图案的内容均是各种各样的形式形态或单独或组合的自然景物在哈萨克族服饰上的在现,图案中包含着大自然的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飞禽走兽等装饰。

哈萨克族服饰艺术中明显表现出对自然界动植物的图腾崇拜意识。

他们认为种族的起源与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有着密切的联系。

哈萨克族居住的特殊环境,以游牧为主逐水草而居的草原游牧生活方式决定了哈萨克族与羊有着深深的不解之情,例如在中国新疆巴里坤一带哈萨克族毡房里的中央都有悬挂头羊或羊的头骨的习俗,表现了对山羊的图腾崇拜,山羊被认为具有灵性,勇猛的,繁殖能力强的,是诸神灵最喜欢的祭品,被视为圣洁之物,哈萨克族将山羊保护神称为“苏克协克阿塔”羊群的兴旺与他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所以在服饰上形成了具有装饰纹样的羊角图案,这是草原上最为普遍流传的图案样式。

在帽子的外檐、衣襟的下摆处、袖口、领口、口袋的外层处、的图案主要均以羊角纹为主,这表示哈萨克族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理念上升为民族集体审美意识,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审美观,也体现出了哈萨克族生态审美文化中浓烈的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意识。

新疆民族文化的特质源于新疆中部,哈萨克民族多生活在自然环境优美的高山牧场。

他们生活的区域属于寒温带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区,所以他们的服饰也带有高寒草原地带的文化特征由于新疆各地的地形、气候、土壤和水分条件有差异性,受这些气候因素的影响。

这里显然不适合农作物的生长,仅仅靠农业是无法维持生活的,这就迫使哈萨克族发展畜牧业,促使了哈萨克族逐水草而居,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生活的哈萨克族人会非常细致的观察自然并且对自然产生崇拜,于是出现了图腾崇拜。

美育影视欣赏对学生的作用

美育影视欣赏对学生的作用

美育影视欣赏对学生的作用一、美育影视欣赏能开拓学生视野美育影视就像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门。

很多时候,学生们的生活圈子比较小,通过影视欣赏呢,能看到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下的人们是怎么生活的。

比如说看海上钢琴师,就能感受到20世纪初欧洲的那种氛围,从船上人们的穿着打扮,到他们的社交方式。

还有像卧虎藏龙,可以让外国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武侠世界里的恩怨情仇,那些竹林打斗的场景,真的超级酷炫。

这可比只从书本里看世界有趣多了。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哎呀,那些优秀的美育影片,画面美得不像话。

就像布达佩斯大饭店,它的色彩搭配超级独特,整个画面就像是一幅幅精致的油画。

学生们看这样的电影,就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知道什么是美的色彩、美的构图。

而且电影里的人物形象塑造也很讲究,从主角到配角,每一个人物的发型、服饰、表情等,都能体现出创作者的审美。

看的多了,学生自己在欣赏艺术作品或者日常生活中选择服饰、布置房间的时候,审美能力就会提升,不再是那种土土的感觉啦。

三、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电影是很能打动人心的。

像忠犬八公的故事,很多学生看的时候都哭得稀里哗啦的。

通过这种影片,学生们能感受到动物和人类之间那种深厚的情感,学会珍惜和感恩。

还有爱情电影初恋这件小事,那种青涩的暗恋感觉,让学生们回忆起自己内心深处的小秘密,也让他们对爱情有了更美好的憧憬。

这些情感体验是在课堂上很难完全学到的,但是美育影视却能很好地传达给学生。

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电影里有很多奇幻的元素,像阿凡达里的潘多拉星球,那些奇特的生物和美丽的风景,完全是创作者想象力的结晶。

学生们看了这样的电影,就会被激发起自己的想象力。

他们可能会想,如果我也能创造一个这样的世界该多好。

而且电影制作过程中也有很多创意的表现手法,这对学生的创造力也是一种启发。

说不定看了这些电影之后,学生在画画、写作文的时候就会有更多新奇的想法冒出来呢。

五、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不同的电影背后都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大班社会实践活动看电影(3篇)

大班社会实践活动看电影(3篇)

第1篇导语: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校大班组织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看电影。

本次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同时增强班级凝聚力。

以下是本次活动的详细报道。

一、活动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影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为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电影艺术的魅力,我校大班决定开展一次看电影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活动准备1. 确定电影:经过班级讨论,大家一致决定观看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摔跤吧!爸爸》。

2. 场地安排:联系附近电影院,确定观影时间和座位。

3. 物资准备:购买电影票、零食、饮料等。

4. 宣传动员:通过班会、微信群等形式,向学生宣传本次活动,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三、活动过程1. 出发: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大班全体同学乘坐校车前往电影院。

2. 观影:同学们有序进入电影院,找到事先预订的座位,观看电影《摔跤吧!爸爸》。

3. 互动环节:观影过程中,同学们积极参与互动,分享自己对电影的理解和感悟。

4. 交流心得:电影结束后,同学们在班主任的组织下,进行交流心得,分享观影感受。

5. 返回学校:观影结束后,同学们乘坐校车返回学校。

四、活动总结1. 成果:本次活动圆满成功,同学们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电影艺术的魅力,还培养了良好的审美情趣。

2. 不足:在活动过程中,部分同学纪律性较差,影响了他人的观影体验。

3.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活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纪律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活动感悟1.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通过观看电影,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了自己的文化素养。

2. 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班级凝聚力。

在活动中,同学们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

3. 通过此次活动,同学们认识到,在生活中要善于发现美、感受美,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文化菱形”理论视角下的中国电影海报研究——以“黄海现象”为例

“文化菱形”理论视角下的中国电影海报研究——以“黄海现象”为例

38FILM THEORY电影理论设计师黄海和他的海报艺术以极具个人特色的审美风格获得国内外一致赞誉,“设计明星备受追捧”形成的“黄海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

艺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反映并不是单纯线性镜像的关系,维多利亚的“文化菱形”所建构的五个点六条线,给了我们新的启发。

本文通过探讨海报作为艺术美学、社会文脉、受众反馈、创作者背景与传播途径共同作用下的深层映射,对“黄海现象”进行更加客观和全面的研究。

一、“黄海现象”与“文化菱形”黄海受到业内关注是从2007年姜文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的海报设计开始的,这是他第一次设计电影海报,却在戛纳电影节上惊艳四座。

随后他的设计才能受到大量知名导演的青睐,如《让子弹飞》《太极》《一代宗师》等一系列风格多变但越发成熟的作品。

然而真正让他从设计界走向大众成为“设计明星”“网红设计师”的契机,则是2014年一组《黄金时代》的电影海报在微博、微信上被疯狂转发开始的。

2015年开始,他的优秀作品开始井喷式地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网友对他最高的评价则是“中国海报第一人”[1]“他的魅力在于很多人仅仅因为他设计的海报而去看相关电影”以及“把中国电影海报设计水平拉升至世界级别”[2]等。

通过对知网进行“黄海”并含“海报设计”的关键词搜索发现,从2015年以来,学者们针对黄海海报的艺术风格进行研究的文献有13篇。

以同样的关键词在百度搜索引擎中可查找相关结果1240000条。

可以说,“黄海现象”是由导演、大众和业内学者的共同关注而引发的。

艺术反映社会,但不是简单的线性反映,何况这样复杂的独特的引发大众“追捧设计明星”的现象在中国近代设计史上是罕见的。

这种现象背后必然包含着社会多个方面的现实。

根据温迪•葛瑞斯伍德(WendyGriswold)1986年提出的“文化菱形”(cultural diamond)理论认为:从艺术产品、艺术创作者、艺术消费者以及更广阔的社会这四要素来分析艺术作品或现象是较为客观理智和全面的。

电影《荒野猎人》的艺术审美与生态交融解读

电影《荒野猎人》的艺术审美与生态交融解读

106THE REALM OF MOVIE AND TV ARTS影视艺苑《荒野猎人》由美国真实的传奇故事改编,上映后好评不断,不负众望荣获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最佳摄像和最佳男演员等三项大奖,并获第73届金球奖剧情类最佳电影;成为电影史上又一经典之作。

文艺作品的成功,不仅在于其表现手法,更重要还在于其承载的文化意义,引发了大众对人性、人与自然等命题的思索。

[1]《荒野猎人》导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通过多元共生的生态叙事模式、诗意的影像镜头讲述了19世纪美国历史上一位真实的拓荒者——休•格拉斯到蛮荒西部远征捕猎,在森林里遭遇族人攻击、同伴背叛、亲人被害、灰熊袭击等磨难,最终顽强活下来的故事。

不少影评人热衷分析影片的精神特征与人文内涵,而本文拟从影片所聚焦的人性,所剖析的人性良善、丑恶的主旨,来探讨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工业文明高度发展的当下,环境污染、气候异常等生态问题日益严峻,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导致贫富分配不均与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化,人类面临着生存危机,并由此带来精神生态危机。

当下,如何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化解精神生态危机,让人类真正实现“诗意栖居”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棘手问题。

电影艺术便自然而然地开始“注目”这一现实话题,如学者所言:“影片《荒野猎人》是一部典型的生态美学作品。

”[2]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多元共生的生态叙事模式和影视艺术之下自然生态之美两方面的剖析,旨在探寻影片如何借助影视艺术化手法,引发大众思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从而探讨这个传奇故事带给观众的哲思。

一、多元共生的生态叙事模式《荒野猎人》叙事背景是美国西进运动时期,影片呈现了19世纪发生在北美落基山脉的故事,在这里,新的毛皮贸易行业从业者——山人,主要以采集销售动物皮毛为生,其中,约有3000至5000人是白人,影片主人公休•格拉斯就是其中的一位。

接下来的进程中,落基山脉还有过淘金热和石油开采等从自然环境中野蛮掠夺资源以换取财富的历史。

美学视域下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受众分析--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例

美学视域下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受众分析--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例

第 5 卷 总第 126期 23影视传播收稿日期:2021-2-13作者简介:陈一帆(1997—),女,湖南株洲人,湖南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专业2019级硕士在读,主要从事影视产业研究。

随着美学理论的不断完善与应用,接受美学逐渐进入艺术领域,为电视文艺节目的受众视角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接受美学理论创建于二十世纪的德国,七十年代后在德国开始应用[1],改革开放后于八十年代进入中国,得到中国美学研究者的普遍认同和接受。

接受美学与传统以文本为主的美学思想不同,它将研究的视角转向阅读中的接受者——读者,从读者的接受、体验角度出发解读文本中作者传达出来的审美意义,因此走向读者成为受众接受美学的理论核心。

一、前理解与期待视野读者在认识和理解文本之前,主观上已经在主体外部世界的不断交互作用中建立了一系列结构,这种结构被称为读者的前理解,读者的审美会因为前理解的存在而产生影响。

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姚斯认为,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往往根据自身的阅读经验、人生经验和审美趣味等,对于艺术作品进行预先估计与期盼,这就是期待视野[2],当受接者的期待视野与艺术作品相融合,才能真正完成接受者对作品的接纳和领会,而且融合的层次越高,接受者对作品的领悟就越深,作品也就越能得到观众的认同。

受众在观看文化类综艺节目时,是按照他们本身建立起来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审美经验和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前理解,去感受和理解节目,这种审美经验上的期待视野应当是节目创制人员尽力去满足的,并以此提升和完善观众审美经验。

此外,节目能否满足观众的期望视野,直接影响节目收视率的高低。

《中国诗词大会》中,受众的审美期待主要包括传统文化期待、传者身份期待、情感意蕴期待。

二、传统文化期待文化综艺节目以中国传统文化为重点,在电视屏幕上以多样化的方式呈现中国传统文化,来满足观众对传统文化的期待,给观众带来心灵的触动与观念的启迪,通过对精神理念层面的解读传递价值观,帮助人们延展审美的想象空间,从而领悟和体味作品中深刻的内涵与意蕴。

电影跨文化传播中的美学策略分析

电影跨文化传播中的美学策略分析

YiShuPingJianXiJuYuYingShi·戏剧与影视电影跨文化传播中的美学策略分析孙雯璟东安格利亚大学

摘要:电影是一种新型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全球化背景下影响更加广泛,所涉及的文化领域更加多元。在新时期下电影艺术呈现出更加鲜明的生机与活力。而对于电影跨文化传播的研究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美学策略,也充分展示了鲜明的时代性以及中国格局的开放性。电影不仅为大众所喜闻乐见,同时也成为跨文化传播的一项载体和文化产业受到各国人们的青睐,各国能够凭借跨文化的交流,相互传递本国的文化与思想,在保证经济收益的前提下,传播本国的传统思想以及传统文化。近年来,电影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声音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在对外宣扬我国电影艺术的同时,实施相应的美学策略也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塑造国家形象,形成全球良性互动的美学策略,对于整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主要从电影的角度出发,论述跨文化传播中的美学策略,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论述电影市场中的美学概念;第二部分论述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第三部分论述大众美学以及普遍的价值。关键词:电影跨文化传播美学策略大众美学普世主题

中图分类号:J905文章编号:1008-3359(2021)23-0161-04文献标识码:A

电影自身就是跨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其能够具备跨文化能力,在新时代下发挥文化产业的积极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以及随着中国话语权的逐步提升,全球化语境成为跨文化传播的有利背景,能够突破各国之间的文化壁垒,打破各民族和各国之间的疆界,在了解自身文化本质和内涵的同时,也能够不知不觉的了解全世界的文化。将本国文化向全世界传递,并被全世界大众所了解是目前跨文化传播研究的重点内容,旨在通过宣扬本国文化的优越性,展现自身的国家魅力,以此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各国借助电影这一媒介进行传播也是跨文化传播的形式,而依托于这种传播形式,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策略也成为提升文化产品多元性和自我属性的重要课题。一、电影市场中的美学概念电影跨文化传播中的大众美学策略即包含多种多样的美学内容,包含自由个性美学、启蒙美学、伦理道德美学、叙事美学和情感美学等。这些美学的概念能够通过电影形成完美的配合与运用,从而使电影的立意、叙事、情感以及知识社会等形成良好的衔接和配合作用,以此能够被观众充分了解到,并自愿接受这种文化的熏陶。在小方面来说,各个角度需要共同发力以此促进电影的成功,充分展示电影的魅力,而从大方面来看,一部影片能够承担着传递自身文化的责任和角色,为其他国家输出自身所蕴含的本土文化,从而为国家文化产品的发展与输出奠定坚实基础。在自由个性美学中,涉及到美的本质精神以及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其与人性自由有着密切的关系。美是由人创造出来的,而如果事情都按照正常的发展逻辑进行,循规蹈矩,自然也不会碰撞出美的火花,人人拘泥于传统的思想和文化中,自然就没有个性化和自由化的特征,也不会有更多情感上的共鸣出现,这是世人需要接受的重要主题。启蒙美学主要在于对人的知、情、意进行调整与生化,也就是对人的知识、情感和思想进行重新塑造和整改,将重心放置在个性的自由和人性的解放之中,其与自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美视野下的中国电影
【摘要】:影视文化承载着一个国家的哲学思想、文化精神、价值标准以及情感表达方式,展示这个民族的文化造诣和精神风貌,随着影视文化的发展从受制于收视率、票房率的影视文化到出现类型化、单一化等倾向,严重影响了影视文化质量的提高和多样化的繁荣发展。

所以,影视文化必须注重其审美价值,才能发展我国影视文化,提高我国影视文化地位。

【关键词】:影视文化审美价值
回顾中国电影的百年发展史。

凝聚着中国电影人的思想情感和劳动创造,中国电影以其特有的题材和风格,在银屏上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在逐渐成熟和发展的历史记忆中.见证和发扬了特有的民族精神。

这100年的历史,承载着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记录着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的沧桑巨变。

以电影为媒介,胶片和影像为载体,向世人展现了中国人的奋斗与拼搏精神,让充满生机的文化中国展现在世人当中。

当代中国影视界在审美层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有些甚至颠覆了以往的审美价值,使中国大众的审美意思趋于多元化,休闲娱乐、满足情感需求代替了理性思考。

中国影视文化的商业倾向受市场化的影响,中国影视走向世界也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行为,更加成为一种商业化行为。

商品经济的最大意义在于把文化变成商品,这一转型使审美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文化的多元性,这完全颠覆了传统审美文化的特质。

2000年李安的<卧虎藏龙》,重新让世人关注台湾电影,但这部片子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台湾本土电影,因为它带了很重的好莱坞式套路,虽然夹杂了许多中国传统的写意风骨,也正因如此,这样的实践使艺术与商业显得相得益彰。

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改变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文化视野,都在发生着物质性的改变。

影视文化也深受商品经济的影响,在追求收视率和票房率的同时,这些受到商业限制的影片除了高投入、大制作的商业套路外,
并没有给我们的审美视野留下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如陈凯歌的《无极》资金投入创下了中国电影史上的记录,并且动用了亚洲极为强大的演员阵进行商业包装,从剧本、融资、制作到营销各方面都是中国电影真正意义上国际操作的一个典型范例。

我认为《海角七号》将清新类的青春题材影片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新生代导演重新开始对本土文化生态进行拯救。

此类影片大多数都规避了现实物欲、现代文明,将视角投入到乡土文化。

《海角七号》一方面明晰了族内受众共同的身份认同,另一方面唤醒并继续培养着人们的审美价值取向。

当代中国影视文化要在全球化语境下体现出自己独特的审美艺术价值,找到一条繁荣发展的国际化之路,就必须做到民族性和世界性相融合,制作出既具有优秀民族文化内涵,又必须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具有国际化前瞻意识,同时具有高雅的艺术品位与审美品格相结合影视文化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