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比较视野下的中国道路

合集下载

核心素养的国际视野与中国立场21世纪中国的国民素质提升与教育目标转型

核心素养的国际视野与中国立场21世纪中国的国民素质提升与教育目标转型

核心素养的国际视野与中国立场21世纪中国的国民素质提升与教育目标转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核心素养的国际视野与中国立场,分析21世纪中国国民素质提升与教育目标转型的必要性与路径。

文章首先界定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并概述了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关注与发展趋势。

接着,文章将关注点转向中国,分析中国教育改革在面临全球化挑战和本土化发展需求下的应对策略。

通过对国内外核心素养教育的比较研究,文章揭示了我国教育目标转型的必然趋势,并提出了在核心素养框架下提升国民素质的具体措施与建议。

全文旨在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推动教育事业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核心素养的国际视野在国际教育领域中,核心素养的概念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核心素养不仅被视为个体在知识、技能和态度上的综合体现,更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质量和国民素质的重要指标。

我们来看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的“21世纪技能框架”。

该框架强调了三大领域的核心素养:互动地使用工具、自主行动和在社会异质团体中互动。

这些技能涵盖了认知、社会和情感等多个方面,旨在培养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社会环境的公民。

在欧洲,欧盟委员会提出了“八大关键能力”,包括母语交流、外语交流、数学素养与基本科技能力、数字素养、学会学习、社会与公民素养、主动意识与创业精神以及文化意识与表达。

这些能力旨在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欧洲公民。

在美国,21世纪学习框架(21st Century Learning Framework)提出了四大支柱:核心学科与21世纪技能、学习与创新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

这一框架强调了跨学科的学习和创新,以及技术与生活的融合。

从国际视野来看,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知识传授,更加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

这些核心素养不仅关注个体的内在成长,也强调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共生。

我们也注意到,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核心素养的界定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教育的不同理解和期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经济发展道路
1
2014年11月17日,习近平在澳联邦议会演讲:中 国如何发展?中国发展起来了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相信在座各位对这个问题都有兴趣,正像世界上很多 人都对这个问题有兴趣一样。关于这两个问题,国际 社会众说纷纭,有的对中国充分肯定,有的对中国充 满信心,有的对中国忧心忡忡,有的则总是看不惯中 国。我想,这也正常,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 大国,是人群中的大块头,其他人肯定要看看大块头 要怎么走、怎么动,会不会撞到自己,会不会堵了自 己的路,会不会占了自己的地盘。
4.莱茵模式的新发展
(1)向银行注资,稳定金融秩序 (2)扩大公共投资,促进消费需求 (3)积极扩大就业,增加就业岗位
(二)盎格鲁一撒克逊模式(英美模式)
主要国家: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爱尔兰等
1.主要特征:
(1)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导,崇尚个人主义; (2)强调并鼓励自由竞争,认为经济发展的动因是市 场机制对经济的充分调节; (3)主张私有化,要求放松管制、削减赋税,鼓励个 人积聚财富; (4)要求政府决策被限定在最小的范围之内,以企业 分散决策为主要形式,公司注重并追逐利益目标; (5)实行董事会制和股东制,发挥股票和证券市场对 经济的杠杆作用。
15
三、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内涵和特征
16
1.把理论创新和群众实践结合起来 2.把学习借鉴和把握发展实际结合起来
3.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4.把发展的“好”和“快”结合起来
5.把加快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结合起来
6.把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
17
2
本专题主要内容:
1.世界主要经济发展模式及其新发展
2.理论界关于中国道路(模式)的认识
3.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内涵和特征

国际比较视野中的中国和平发展道路

国际比较视野中的中国和平发展道路
的和平 趋 势 。 其 一 是传 统 的安 全 范式 , 即认 为安 全 的首 要 目
作 。就 区域 治 理 而 言 , 家 在 解 决 各 种 “ 传 统 安 国 非 全” 问题上 的合 作 是 多 种 多 样 的 , 的是 以 区域 间 有 的政府 组织 为 载体 , 的是建 立 非正式 的对话 、 有 论坛 形 式 的磋商 机制 , 有 的是 国家 间双 边 或 多 边 的合 还 作 形式 。区域治 理 的蓬 勃发 展促 进 了跨 国治理 的兴 起, 对全 球 治理 模式 形成 重要 的补充 。
维普资讯
第 5期
秦宣 , : 等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与 亚洲 发展笔谈 ( ) 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家广泛 认 同 的和 平 ; 是 一 个 必 须 与 世 界 的共 同发 更
展相联 系 的和平 , 只有很 好地 解决 了世 界 健康 、 定 稳 和普遍 的发 展 , 能 保 证 世界 的 和平 。 由于 和 平 在 才 当代所 具 有 的新 内涵 , 和平 样 式 的选 择 与 构 建 提 给
不 是 如传 统安 全范 式 一般 重在 强调 国家 的生存 。这 样 使得 “ 全 ” 关 注 的范 围扩 大 了 , 包 括 政 治 、 安 所 可 经 济 、 会 、 化 、 境 等 诸 多 领 域 中 的 问题 。不 管 社 文 环 这 些 问题来 自国内还 是 国外 , 不 管 这 些 问题 是 精 也 心 策划 的还 是无 心 造 成 的结 果 , 只要 它们 对 个人 或 周 围的生态 系统造 成 了损 害 或 破 坏 , 它们 就 都 可 以 被 称 为是 “ 新安 全 ” 日“ 或 非传 统 安全 ” 问题 。 其三是 发 展 中 国家正在 建 立 的安全 模式 。这 种 安 全模 式认 为安 全 是 相 互 依 赖 的 , 因此 国家 与 国家 在 安 全方 面 的合作 是 非 常 重 要 的 , 且 要 从 建 构 集 并 体 安全 与合 作安 全 人手 。 其 四是 “ 全球治 理 安全模 式 ” 95年 , 合 国 。19 联 全 球 治理 委员 会对 治 理 的定 义 是 : 理 是 公 私 机 构 治 管 理其 共 同事 务 的诸 多方式 的总和 。它 是使 相互 冲 突 的或 不 同 的利益 得 以调 和并 且采 取联 合行 动 的持 续 过程 。它既 包括 有权 迫使 人们 服从 的正式制 度 和 规则 , 也包 括人 们 和 机 构 同 意 的或 以 为符 合 其 利 益 的各种 非正 式 的制 度安 排 。治 理意 味着 一系列 来 自 政府 , 但又 不 限于 政府 的 社会 公 共 机 构 和 行 为 者 的 持 续不 断 的活 动 , 为 国 家 的权 力 中心 除 了政 府 以 认 外, 还包 括 各种 非 政 府 机 构 。 由 于对 非 传 统 安全 问 题 的“ 治理 ” 然要跨 出 国界 或 越人 国界 , 成 全 球 必 形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今年迎来了新中国60华诞。

抚今追昔,新中国60年风雨兼程、波澜壮阔,用雄辩的事实昭示世人:一个国家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找到一条既适合自己国情,又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道路。

在中国,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条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条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经过艰辛探索而逐步开辟出来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之路、必由之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刻历史借鉴: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变迁一个国家对其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不是一种纯粹的思想活动,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历史活动。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绝非来自个人的奇思遐想,而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斗争实践作出的历史性选择。

众所周知,华夏文明源远流长。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自强不息,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特别是汉唐时期,国力强盛,文化辉煌,是当时的东方乃至世界强国,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正如江泽民所说:“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经创造过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力和最光辉的科技成就,并将这种领先地位一直保持到十五世纪。

明代以前世界上主要的发明创造和重大科技成就大约有三百项,其中中国的发明创造占相当大的比例。

”然而,自1840年开始,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先后向中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以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为手段,加之中国封建专制的腐朽统治,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积贫积弱,社会战乱不已,人民生灵涂炭。

为了拯救饱受列强践踏和欺凌的祖国,为了振兴遭受帝国主义宰割和蚕食的中华民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奋起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和振兴中华的道路。

论中国式城市化与现代化道路

论中国式城市化与现代化道路

贺雪峰:论中国式城市化与现代化道路2014-03-03内容提要:本文从国际比较的视野,讨论了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道路的路径选择问题。

文章认为,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既有与世界一般发展中国家相似的一面,又有差异的一面,其中关键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所形成的新中国的基本制度安排,使中国走上了一条与众不同的现代化道路。

新中国形成的基本制度安排既是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基础,又是中国走出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由世界体系的边缘国家进入中心国家的制度红利。

充分利用新中国基本制度安排的优势,走三轮驱动的中国现代化道路,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城市化道路发展模式城乡二元结构三轮驱动的现代化当前,学界和政界关于城市化的讨论热度一浪高过一浪。

总体来讲,政界希望以城市化作为抓手,拉动内需,保持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城市化将成为21世纪的奇观。

然而,如果对中国城市化没有清醒的认识,不能摆正城市化与产业发展的关系,中国的城市化将迷失方向,中国的发展奇迹将止步于中等收入,陷入所谓中等收入国家陷阱。

对于中国乃至任何一个国家来讲,城市化本身不是最终目标,现代化才是最终目标。

而从整个20世纪全球一百多个国家的发展来看,真正由一个发展中国家步入到发达国家行列的大国仅有韩国——一个孤独的背影。

而韩国以及创造经济发展奇迹的所谓“亚洲四小龙”的另外三个国家和地区的台湾、香港、新加坡,其发展都得益于冷战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全力扶持。

其他所有人口大国,虽然经历了20世纪一百年的赶超,而无一个国家真正实现了赶超从而步入发达国家的目标。

这就说明,20世纪以在这样一个发展锁定格局下,要赶超从而实现现代化,同样,经历一百年赶超发展,进入21世纪,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离现代化还有很遥远的距离,与发达国家还有巨大差距。

中国目前已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能否真正突破现代化中的发展锁定格局,真正成为发达国家一员,困难极多,不确定性极大。

关于中国道路的几个认识

关于中国道路的几个认识

尽单 量击 言此 简处

意输 赅入
中 的 你
阐的
个 述 正
观文
国 点 , 文 认 字 道 是 您 识 思 想 路 的
提 炼 ,

汇 报 人 :


壹 目
贰 的中
叁 的中

录 标
意背国 义景道
文历国 化史道


与路
与路
肆 的中 探实国 索践道 与路
伍 的中 思理国 考论道 与路
陆 野的中 与国国 比际道 较视路
参考。
添加标题
中国道路的未来展望:随 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 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道 路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 的作用,为推动全球治理 体系变革、促进全球经济 增长和文化交流做出更大
的贡献。
展的中
第 七
与未国 章
展来道
望发路
中国道路面临的挑战与机 遇
挑战:全球经济下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技术变 革带来的竞争压力
现代道路建设中的 文化传承:在高速 公路、高铁等现代 交通设施建设中, 注重文化传承和保 护,弘扬中华民族
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道路与现代文化的融 合
中国道路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 涵
现代文化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中国道路与现代文化的融合过 程及成果
未来中国道路与现代文化的发 展方向
探的中
第 四
索实国 章
践道
中国道路的国际视野:与其他国家发展道路的比较
中国道路的优越性: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优势与特点
中国道路的未来展望: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前景与挑战
中国道路在全球治理中的 作用与贡献
添加标题
中国道路的国际视野:从 全球视角出发,中国道路 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促进全球经济增长、推动 全球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

历史与国际视野中的高等教育财政问题——浅评《高等教育财政:国际经验与中国道路选择》

历史与国际视野中的高等教育财政问题——浅评《高等教育财政:国际经验与中国道路选择》
研究 ” 的研 究 成果为基 础 , 修改 而成 的 。

向财政部 门转 移 的趋 势 。他认 为 , 财政 矛 盾 累积 与 激 化 的体 制性 根源 在 于财政体 制双 轨并 行导致 其承 载 政策运 行 的能力 不 足 , 场 机 制 传 导 的障 碍根 源 市 于经济 转轨 的制度 性 约束 , 政 承受 了实际 的压力 ; 财 同时 , 在处 理财政 管 理 方法 与 政 府 行政 体 制 的关 系 上 , 在一定 程度 的倒 置 , 使得公 共 财政管 理改革 存 这 的 目标 难 以界定 。所 以财政 矛盾 已经 成为考察 经济 运 行状 况 的一个 窗 口, 其解 决也必 须着 眼于体 制 ; 而
维普资讯
2 0 年第 1 08 期
中国林业教育
历 史 与 国 际视 野 中 的 高 等 教 育 财 政 问题
— —
浅评《 高等教 育财政 : 国际经验 与 中国道路选择 》
王为正
( 哈尔 滨 师 范 大Hale Waihona Puke 学 ,哈 尔 滨 108) 50 0

要 :高等教 育经费短缺 已成为一个世界性 问题 。拓 宽高等教 育经 费来 源渠道 、 高财政投 资的 效率是各 国高 提
主持 了国家 自然 科 学基 金 项 目、 国家 社会 科 学 基 金
断地 根据 体制 的演 进 和 经济 运 行 的变化 进 行 创新 ; 二是 本身 作为 经济 转 轨 的一 个 重 要组 成 部 分 , 时 适 进行 改革 , 保持 与整 个 体 制 的 同步 性 和 一定 的运 转
济改革 》《 济社 会体 制 比较 》《 政 研究 》 刊 物 、经 、财 等 上公 开发表论 文 7 篇 。 0余

比较视野下发展中国家民主发展道路及其制度绩效研究——基于国际评级机构民主指数与本国民众民主程度评价的

比较视野下发展中国家民主发展道路及其制度绩效研究——基于国际评级机构民主指数与本国民众民主程度评价的

类民主指数为标准ꎬ而对民意调查中民众的民主程度评价视而不见ꎮ 然而民众的意志才是民主政体合
法性的唯一来源ꎮ 鉴于此ꎬ有必要将民意调查中民众的民主程度评价纳入民主测量与评估的体系中ꎮ
如果将本国民众民主程度评价与国际评级机构的民主指数相结合ꎬ形成一种新的二维视角来对特定时
期发展中国家进行考察ꎬ就有可能对它们的民主发展道路进行一种新的评判和分类ꎬ并对其制度绩效形
成新的评估和比较ꎮ 对于比较政治学以及民主测量领域来说ꎬ这种类型学意义上的研究也是一次新的
尝试ꎮ
关键词:民主测量ꎻ政体指数ꎻ民众民主程度评价ꎻ集群效应ꎻ治理绩效
中图分类号:D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 5019(2018)04 - 0131 - 1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BKS044)
作者简介:施灿业ꎬ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ꎻ王明生ꎬ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ꎬ博士
生导师( 江苏 南京 210023) ꎮ
二战结束后ꎬ世界范围内诞生了一大批新 兴民族国家ꎬ民主化问题随之成为西方学术界 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ꎮ 随着战后西方政治思想 领域内行为主义革命的兴起ꎬ关于民主测量与 评估的研究和实践也开始出现并不断发展壮 大ꎮ 以学者和民主评级机构为主体建构的民主 指数可谓比比皆是ꎬ仅在 1954 年到 1965 年期 间ꎬ就有 2080 项不同的民主指数问世ꎬ但其中 被使用过两次以上的还不到三分之一①ꎮ 将世 界各国的民主发展状况以数字和图表的直观形 式展现出来ꎬ使得相关研究不仅能够摆脱概念 本身的理论泥淖ꎬ也更容易为媒体与大众理解 和接受ꎮ 长期以来ꎬ西方国家凭借自身的学科 和技术优势垄断民主测量和评估领域的话语
① Russel Lawrence Barshꎬ Measuring Human Rights: Problems of Methodology and Purposeꎬ Human Rights Quarterlyꎬ vol. 15ꎬ no. 1(1993) ꎬ pp. 87 - 12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