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2015年3月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引言:科学实验是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实验,我们可以亲自动手,观察现象,探索规律。

在本学期的科学课上,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有趣的实验,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有关光的实验。

在这篇报告中,我将详细介绍我所进行的光的实验以及实验结果。

实验一:光的传播路径实验目的:观察光的传播路径,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特性。

实验材料:1. 一张白纸2. 一支直尺3. 一支手电筒实验步骤:1. 将白纸平放在桌子上。

2. 将手电筒对准白纸,使光线垂直照射在白纸上。

3. 用直尺在白纸上画出光线的传播路径。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观察到光线在传播过程中是笔直的,并且没有弯曲或偏离直线的现象。

这说明光线具有直线传播的特性。

实验二:光的折射实验目的:观察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和折射现象,了解光的折射规律。

实验材料:1. 一杯水2. 一支笔3. 一张白纸实验步骤:1. 将白纸平放在桌子上。

2. 将杯子里装满水。

3. 将笔斜放在杯子边缘,让一部分笔尖浸在水中。

4. 观察并记录光线在水中传播的路径。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观察到光线在从空气进入水中时发生了折射,光线的传播路径发生了偏离。

这说明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实验三:光的反射实验目的:观察光在不同表面上的反射现象,了解光的反射规律。

实验材料:1. 一面镜子2. 一张白纸3. 一支手电筒实验步骤:1. 将白纸平放在桌子上。

2. 将手电筒对准白纸,使光线垂直照射在白纸上。

3. 将镜子放在白纸上,调整角度,观察光线的反射现象。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观察到光线在镜子上发生了反射,光线的传播路径发生了改变。

根据观察结果,我发现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这符合光的反射规律。

实验四:光的色散实验目的:观察光在经过三棱镜时的色散现象,了解光的色散规律。

实验材料:1. 一支手电筒2. 一个三棱镜3. 一张白纸实验步骤:1. 将白纸平放在桌子上。

2. 将手电筒对准白纸,使光线垂直照射在白纸上。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课内重点实验汇总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课内重点实验汇总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课内重点实验汇总实验一:测量物体的长度实验目的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研究使用尺子进行准确的测量。

实验材料- 尺子- 不同长度的物体(如铅笔、书本等)实验步骤1. 选取一个物体,如铅笔,将其放置在桌上。

2. 使用尺子将铅笔的长度进行测量,并记录下结果。

3. 重复以上步骤,使用尺子测量其他物体的长度。

实验结果通过使用尺子进行测量,我们可以准确地得知不同物体的长度。

实验二:探索物体的重量实验目的通过称重实验,探索不同物体的重量,并研究使用天平进行准确的称重。

实验材料- 天平- 不同重量的物体(如石头、书包等)实验步骤1. 将天平放置在平稳的桌面上。

2. 将一个物体放在天平的一个托盘上,并记录下其重量。

3. 重复以上步骤,使用天平称重其他物体。

实验结果通过使用天平进行称重,我们可以准确地得知不同物体的重量。

实验三:观察和记录水的变化实验目的观察水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并研究如何正确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 水杯- 水- 不同温度的水实验步骤1. 用水杯装满一定量的水。

2. 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并记录下实验开始时的温度。

3. 在不同条件下,例如加热或冷却,观察水的变化,并记录下实验过程中的观察结果。

4. 结束实验后,记录下水的最终温度。

实验结果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过程中水的变化,我们可以了解水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质和行为。

以上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中的部分重点实验汇总,通过这些实验,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并培养实验能力。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第一部分:实验介绍在五年级下册的科学学习中,实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和观察,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科学原理,并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

本文将介绍几个适合五年级学生的科学实验。

实验一:探索水的三态变化本实验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水的三态变化,理解物质的状态变化和分子运动的原理。

材料:- 烧杯- 冰块- 温水- 热水- 煤气灯或电炉步骤:1. 将烧杯放在桌子上,先将一个冰块放入烧杯,观察冰块的状态。

2. 将一些温水倒入烧杯中,再次观察水的状态。

3. 将烧杯放在煤气灯或电炉上,轻轻加热水,观察水的变化。

4. 观察并记录水的状态变化,思考其中的原理。

实验二:发现空气的存在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简单的操作,让学生发现空气的存在并了解空气的性质。

材料:- 平底玻璃容器(如烧杯)- 蜡烛- 盖子- 水步骤:1. 将平底玻璃容器倒扣在桌子上,将蜡烛放在平底玻璃容器内。

2. 点燃蜡烛并立即盖上盖子。

3. 观察盖子下的蜡烛火焰熄灭。

4. 反转玻璃容器,并稍微倾斜,将水缓慢倒入容器里。

5. 观察盖子下的蜡烛火焰重新燃烧。

实验三:探究种子发芽的条件本实验旨在让学生了解种子的发芽条件,并观察种子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变化。

材料:- 红豆种子或小麦种子- 塑料杯- 纸巾- 水- 太阳光步骤:1. 将纸巾放入塑料杯中,然后将其湿润。

2. 将种子均匀地分布在纸巾上,并轻轻按压,使其与纸巾接触。

3. 观察种子在充足的阳光下和缺少阳光的情况下的发芽情况。

4. 每天浇适量的水,但注意不要过量。

5. 观察并记录种子发芽的时间和生长情况。

第二部分:实验结果及讨论通过以上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到水的三态变化,了解了物质的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化过程。

他们也学会发现空气的存在,认识到空气对火焰燃烧的影响。

此外,通过种子发芽实验,学生可以了解到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以及阳光、水和适当的温度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这些实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学生实验报告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学生实验报告
实验材料
矿石标本
实验步骤
及现象
分组仔细观察矿石标本,并能说出各种岩石标本的基本特征。
实验结论
各种矿石的特征是:
教师评价
小学科学
学生实验报告
五年级(下册)
学校:
班级:
姓名: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学生实验报告
实验时间:年月日星期下午第节
指导教师:第实验小组
实验课题
内容
探究不同坡度斜面的作用
实验目的
探究斜面坡度大小对小车拉力的影响
实验材料
光滑木板、小车、测力计、书本
实验原理
斜面也是一种简单省力的机械
实验步骤
及现象
1、用测力计先测出小车垂直向下的重力,注意提取小车的高度与下面将要设置的斜面高度要统一。
教师评价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学生实验报告
实验时间:年月日星期下午第节
指导教师:第实验小组
实验课题
内容
探究物体的结构与承受力的关系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知道哪些结构稳固、结实、所用材料少。
假设
实验材料
实验步骤
及现象
实验结论
教师评价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学生实验报告
实验时间:年月日星期下午第节
指导教师:第实验小组
2、用不同数量的书本搭建成不同坡度的斜面。
3、在不同的坡度斜面上,用测力计把小车从斜面底部向顶部拉并分别记录下测力计所显示的力。
4、在不同斜面坡度上拉小车到达顶部所用的力的大小不同。
实验结论
以上实验说明:
教师评价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学生实验报告
实验时间:年月日星期下午第节
指导教师:第实验小组
实验课题
内容

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报告单

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报告单

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报告单试验名称:杠杆平衡试验班级:试验时光:试验器材:杠杆尺、铁架台、钩码我的猜测: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钩码数=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钩码数我这样做:1.组装杠杆尺,并把杠杆尺调成平衡状态2.确定杠杆尺一侧的点为阻力点,挂一定数量的钩码3.在另一侧确定动力点的位置,看看在不同位置上需要挂多少钩码才干使杠杆尺保持平衡,并记录结果4.转变阻力点的位置,重复其次步,做三次试验5.整理桌面,收拾试验器材,把试验器材放回原处观看到得现象或测量结果:1.当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省力2.当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费劲3.当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既不省力,也不费劲本次试验的得与失:注重不要把钩码乱丢乱放,不要砸伤。

试验名称:杠杆和轮轴试验器材:螺丝刀每组一把、扳手每组一把。

我的猜测:杠杆和轮轴都能省力我这样做:1.选几名力量小的学生握螺丝刀的刀柄旋转,力量大得学生握住螺丝刀的刀杆向相反的方向旋转,看谁能取得成功。

2让全班力气悬殊的同学举行嬉戏,再让同桌的同学试一试,让大家都当一回“大力士”。

3.收拾桌面观看到的现象或者测量结果:使用轮轴和杠杆可以省力,在轴相同的状况下,轮越粗,越省力。

本次试验的得与失:使用螺丝刀当心,在互相竞赛时注重平安试验:讨论吊车上的“XXX”试验器材:铁架台、滑轮、线绳、钩码、测力计我的猜测:滑轮可以省力我这样做:1.检查试验器材是否齐全,测力计指针是否在0刻度处2.按要求组装定滑轮,在线绳一端挂两个钩码重1N,在线绳另一端拉动线绳,用测力计向下匀速拉动,测得拉力为1N3.测出两个钩码加滑轮分量,为1.1N4.按要求组装动滑轮,向上拉动线绳,滑轮随重物一起升高,用测力计向上拉动,提起重物加滑轮0.55N的力5.按要求组装滑轮组,向下拉动线绳可将重物提起,用测力计向下拉,提起重物加滑轮用了0.55N的力6.整理桌面,收拾试验器材,把试验器材放回原处观看到的现象或结果1.定滑轮可以转变运动方向,不省力2.动滑轮省力,不行以转变运动方向3.滑轮组既省力,又可以转变运动方向我的得与失:测力计在使用前指针要归零试验名称:斜面作用试验。

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

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

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植物的生长条件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植物在不同生长条件下的生长情况,了解植物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

实验材料:1. 小花盆 x 32. 盆土3. 三种不同的植物(如向日葵、仙人掌、绿萝)4. 水壶5. 阳光6. 水7. 尺子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盆土倒入三个小花盆中,每个盆土的量相同。

将三种不同的植物分别种植在三个小花盆中。

2. 生长条件1:将第一个小花盆放在室外,阳光充足的地方。

每天给植物浇适量的水,保持土壤湿润。

3. 生长条件2:将第二个小花盆放在室内,阳光较少的地方。

每天给植物浇适量的水,保持土壤湿润。

4. 生长条件3:将第三个小花盆放在室内,完全没有阳光的地方。

每天给植物浇适量的水,保持土壤湿润。

5. 每天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植物的高度、叶片的颜色和形态等。

实验结果:在生长条件1下,植物在阳光充足的环境中,生长得更加茂盛。

它们的茎长得更高,叶片更加绿色,形态也更加健壮。

这说明植物对阳光的需求非常重要,阳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能源。

在生长条件2下,植物在阳光较少的环境中,生长速度较慢。

它们的茎长得相对较短,叶片颜色较浅。

这表明植物对阳光的需求虽然不如生长条件1下那么迫切,但阳光仍然对植物的生长起到重要作用。

在生长条件3下,植物在完全没有阳光的环境中,几乎无法生长。

它们的茎矮小且弱,叶片颜色苍白。

这说明阳光对植物的生长至关重要,缺乏阳光会导致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无法获取足够的能量来维持生长。

实验结论: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植物的生长需要适量的阳光。

阳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能源,能够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和能量。

2. 植物的生长也需要适量的水分。

水分是植物体内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植物进行物质运输和养分吸收。

3. 不同植物对生长条件的要求有所不同。

有些植物对阳光的需求更高,有些植物对水分的需求更高。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家庭作业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家庭作业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家庭作业实验一:水的循环目的探究水的循环过程及其重要性。

实验材料- 水槽或大盆- 小玻璃杯- 食用盐- 塑料薄膜- 密封袋- 水源实验步骤1. 将水槽或大盆填满水,放在室内一角。

2. 在水槽中放置小玻璃杯,约八分满。

3. 将塑料薄膜覆盖在水槽上,用夹子夹紧边缘,确保封闭。

4. 将密封袋里稍微加入一些水,然后放入室内温暖的地方。

5. 每天观察实验中水的变化,记录下来。

实验结果1. 观察到水槽中的水分会蒸发,形成水蒸气。

2. 水蒸气经过塑料薄膜的冷凝,转化为液态水滴,滴落到小玻璃杯中。

3. 密封袋中的一些水蒸气会凝结为水滴,附着在袋子壁上。

实验结论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到水的循环过程。

当水受热蒸发后,形成水蒸气,然后经过冷凝又转化为液态水滴。

这个循环过程在自然界中一直在发生,被称为水的循环。

水的循环是维持地球上水资源的重要过程,也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

实验二:空气的压力目的观察空气对物体施加的压力,并了解空气压力的重要性。

实验材料- 一个空的空调制冷剂罐- 吸管- 小塑料袋- 魔术贴实验步骤1. 将小塑料袋打开,塞入空调制冷剂罐内。

2. 用魔术贴将小塑料袋固定在制冷剂罐的出口处。

3. 用吸管将制冷剂罐的出口密封住。

4. 按压制冷剂罐的出口,观察小塑料袋的变化。

实验结果当按压制冷剂罐的出口时,小塑料袋会膨胀起来。

实验结论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空气对物体施加压力。

空气压力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例如扇动风扇、吹气球等。

空气压力的重要性在于维持物体在平衡状态下的形状和结构稳定。

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

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

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实验一:测量物体的长度实验目的:学习使用尺子和卷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并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实验材料:尺子、卷尺、不同形状的物体(如书、铅笔、玩具等)。

实验步骤:1. 准备好实验材料,包括尺子、卷尺和不同形状的物体。

2. 选择一个物体,例如一本书,放在水平的桌面上。

3. 使用尺子或卷尺,将物体的长度从左至右测量。

确保尺子或卷尺与物体接触紧密,尺子或卷尺的起点与物体的左侧边缘对齐。

4. 读取尺子或卷尺上的数值,记录下物体的长度。

5. 重复上述步骤,使用尺子或卷尺分别测量其他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结果。

实验结果: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准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不同物体的长度可以有所差异。

实验二:测量物体的重量实验目的:了解物体的重量是怎样测量的,并学习使用天平和砝码进行重量的测量。

实验材料:天平、砝码、不同重量的物体(如水果、书包等)。

实验步骤:1. 准备好实验材料,包括天平、砝码和不同重量的物体。

2. 将天平放在平稳的桌面上,并确保天平平衡。

3. 将一个待测物体放在天平的一个托盘上。

4. 使用砝码,逐渐向另一个托盘加入砝码,直到天平平衡为止。

5. 读取砝码上的数值,记录下物体的重量。

6. 重复上述步骤,使用天平和砝码分别测量其他物体的重量,并记录下结果。

实验结果: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学会了使用天平和砝码来测量物体的重量。

同时,我们也发现不同物体的重量可以有所差异。

实验三:测量物体的体积实验目的:学习如何测量物体的体积,并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实验材料:直尺、量筒、不同形状的物体(如块状物、球状物等)。

实验步骤:1. 准备好实验材料,包括直尺、量筒和不同形状的物体。

2. 将一个待测物体放在平稳的桌面上,并使用直尺分别测量它的长度、宽度和高度。

3. 将量筒放在一个不漏水的容器中,并注入一定量的水。

4. 将待测物体完全浸入量筒中的水中,观察水面的升高。

5. 读取水面升高的数值,记录下物体的体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第一课:食物到哪里去了实验名称:口腔中的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实验材料:两支试管、淀粉液、温水、水槽、滴管、碘酒。

实验步骤:1、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液;其中一支加入少量唾液,并摇匀。

2、将两支试管放入约40℃的温水中。

3、过一会儿,分别往两支试管中滴入2-3滴碘酒。

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加入唾液的试管中没有什么变化,没加入唾液的试管中的淀粉呈现蓝色。

注意事项:1、保持试管的水温在40℃左右,唾液发挥正常的消化作用。

2、加入碘酒后摇匀。

实验分析:1、由于淀粉具有遇到碘酒变蓝的性质,所以没加唾液的试管中淀粉变蓝。

而加入唾液的淀粉液中的淀粉,被唾液中的酶分解成了麦芽糖,所以没有变蓝。

2、如果淀粉没有完全反应,则会显蓝色,但比未加唾液的试管中淡。

第二课:我们的呼吸(两种方法)方法1:实验名称:检验人体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是否相同实验材料:水槽、玻璃管、集气瓶、玻璃片、水实验步骤:1、用排水法收集一瓶人呼出的气体,用玻璃片盖严。

2、把装有呼出气体的瓶口上的玻璃片移开一条小缝,将燃着的火柴深入瓶内,观察看到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火柴燃烧变弱,并很快熄灭。

注意事项:用排水法收集人呼出的气体前,先深吸一口气,呼出一部分后,再往集气瓶里吹气。

实验分析:由于呼出气体中含氧量比空气中少,所以火柴燃烧变弱。

待瓶中氧气消耗尽。

方法2:实验名称:检验人体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是否相同实验材料:澄清的石灰水、烧杯、玻璃管、打气筒实验步骤:1、用打气筒通过玻璃管向石灰水内充气,观察现象。

2、直接用嘴通过玻璃管向石灰水内吹气,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用打气筒通过玻璃管向石灰水内充气,石灰水没有大的变化,直接用嘴通过玻璃管向石灰水内吹气,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分析:由于呼出气体中含二氧化碳多,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直接用嘴通过玻璃管向石灰水内吹气,石灰水变浑浊。

第三课:心脏和血管实验名称:制作简易听诊器实验材料:两个漏斗、橡胶管、橡胶膜实验步骤:1、用橡胶膜分别套住两个漏斗口。

2、将漏斗的下端分别插进橡胶管的两端。

第五课:凸透镜实验名称: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材料:光聚座、凸透镜、纸屏、火柴、蜡烛。

实验步骤:1、把点燃的蜡烛、凸透镜、纸屏依次放在光聚座上,使它们在一条直线上,并使火焰、镜面、纸屏的中心高度大体相同。

2、适当调整凸透镜和纸屏的距离,在纸屏上可以看到蜡烛的像吗?像是什么样的?3、像的大小可以变化吗?有什么规律?实验现象:利用凸透镜形成的实像都是倒立的。

当凸透镜距纸屏近、距蜡烛远时,形成的是缩小的像;当凸透镜距纸屏远、距蜡烛近时,形成的是放大的像。

第六课照相机和眼睛实验5:做个照相机实验材料:凸透镜、半透明的纸、两个纸盒、胶带。

实验步骤:1、将一个纸盒去掉底,另一端挖一个小孔,用胶带把凸透镜固定好。

2、另一个纸盒也去掉底,另一端也去掉后,蒙上半透明纸,并固定。

3、将两个纸盒套在一起,调整前后距离,直到成像为止。

第七课保护眼睛实验名称:眼睛成像的模拟实验实验材料:光聚座、两个凸度不同的凸透镜、纸屏、蜡烛、火柴等。

实验步骤:1、将点燃的蜡烛、凸度大的凸透镜、纸屏依次放在光聚座上,使它们在一条直线上,并使火焰、镜面、纸屏的中心高度大体相同,调整距离使纸屏上出现清晰的蜡烛的像。

2、再把点燃的蜡烛、凸度大的凸透镜、纸屏依次放在光聚座上,使它们在一条直线上,并使火焰、镜面、纸屏的中心高度大体相同,调整距离使纸屏上出现清晰的蜡烛的像。

把蜡烛挪到较远的位置,纸屏上的像变得模糊。

3、换用凸度较小的凸透镜后,在纸屏上又形成清晰的像。

实验现象:凸度大,能“看清”近处的物体;凸度小,能“看清”远处的物体。

第八课潜望镜的秘密实验名称:制作一个潜望镜实验材料:纸盒、两块较小的平面镜、裁纸刀。

实验步骤:1、把纸盒的两端分别开两个小洞,作为入光孔和出光孔。

2、对着入光孔和出光孔各固定一个呈45度的平面镜。

第九课神奇的“眼睛”实验名称:制作一个望远镜实验类型:制作实验实验材料:凸透镜、凹透镜、两个纸盒、胶带。

实验步骤:1、将一个纸盒去掉底,另一端挖一个小孔,用胶带把凸透镜固定好。

2、另一个纸盒也去掉底,另一端挖一个小孔把凹透镜固定好。

3、将两个纸盒套在一起,调整前后距离,直到成像为止。

第十课种子发芽了实验名称:种子发芽与水的关系实验材料:几个大豆种子、水、棉纱布、两个瓷盘。

实验步骤:1、准备两份大豆、两个磁盘,一个有水,另一个没有水。

在每个磁盘内放入相同数量的大豆。

2、把这两个瓷盘放在室温相同的地方,有水的瓷盘内用一块棉纱布盖上。

3、坚持每天把棉纱布用清水洗干净,再盖好。

每天坚持观察并做好记录。

实验现象:没有水的磁盘内的大豆没有发芽。

实验结论:大豆发芽需要适量的水。

注意事项:1、做此实验时,水不宜过多。

2、选择粒大饱满、胚完整、有生命力的种子。

第十课种子发芽了实验名称:种子发芽与温度的关系实验材料:几个大豆种子、水、棉纱布、两个瓷盘。

实验步骤:1、准备两份大豆、两个磁盘,磁盘内倒入相同、适量的水。

在每个磁盘内放入相同数量的大豆,并覆盖棉纱布。

2、把这两个瓷盘一个放到室温环境中,一个放到冰箱冷藏室中。

、3、坚持每天观察并做好记录。

实验现象:放到冰箱冷藏室中的磁盘内的大豆没有发芽。

实验结论:大豆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

注意事项:1、做此实验时,水不宜过多。

2、选择粒大饱满、胚完整、有生命力的种子。

第十二课植物的花1实验名称:解剖花的方法实验材料:几朵完整的花、镊子、白纸。

实验步骤:1、取几朵具有雄蕊和雌蕊的花,用镊子由外向内逐层剥下花的各部分。

2、将他们按照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的顺序,由上而下粘在纸上,避免损坏。

实验结论:一朵完整的花由花萼、花冠、雄蕊、雌蕊几部分构成。

第十三课果实是怎样形成的实验名称:观察雄蕊和雌蕊实验材料:镊子、放大镜、几朵完整花、刀片。

实验步骤:1、用镊子夹一个花药,用手摸,再用放大镜观察其内有什么结构。

2、用镊子从花的中央将子房取出,用刀片将它纵向剖开,用放大镜观察子房里面有什么?实验现象:雌蕊由柱头、花柱、子房组成;雄蕊由花药(里面有花粉)和花丝(支持着花药)组成。

第十八课斜面实验名称:斜面省力作用的实验实验材料:测力计、长方形木板、小木块若干、小车。

实验步骤:1、用测力计竖直提小车,记录读数。

2、在长木板的一端垫一块木块搭斜面,在斜面上用测力计向上拉小车,使其均匀运动,记录读数。

3、在长木板的一端垫同样高的二、三、四块木块搭斜面,在斜面上用测力计拉小车,使其匀速运动,记录读数。

4、对比分析所得数据。

实验结论:竖直提小车用的力最大。

斜面坡度越小,用的力越小;坡度越大,用的力越大;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第十八课斜面实验名称:制作螺丝钉模型实验材料:三张相同的长方形纸、直尺、彩笔、铅笔、胶带。

实验步骤:1、将长方形纸剪成三角形,在斜边上用彩色笔涂色。

2、均匀的缠在铅笔上,形成螺纹。

3、其他的两张纸各剪出长度不同的斜边,涂色、缠螺纹。

4、比较螺纹疏密与什么有关实验结论:三角形斜边越长,螺纹间的距离越小,使用越省力。

实验说明:螺丝钉是变形的斜面,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

第十九课杠杆实验名称:杠杆的作用实验实验材料:杠杆尺、钩码、铁架台。

实验步骤:1、把杠杆尺挂在铁架台上,调节两边的螺母,让杠杆尺平衡。

2、在杠杆尺的左右两边10厘米的地方各挂一个钩码。

3、在杠杆尺的左边10厘米的地方挂两个钩码,右边5厘米的地方挂4个钩码。

4、在杠杆尺的左边10厘米的地方挂两个钩码,右边20厘米的地方挂1个钩码。

5、自由组合钩码数量到支点的距离,使杠杆尺平衡。

6、比较左右两边钩码的数量和钩码离杠杆尺中心的距离。

实验现象:杠杆尺平衡。

实验结论:到杠杆尺中心的距离越大,用的力就越小,到杠杆尺中心的距离越小,用的力越大。

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省力;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费力;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等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不省力也不费力。

第二十课滑轮实验名称:滑轮的作用实验实验材料:铁架台、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细绳、钩码、测力计。

实验步骤:1、用测力计测出竖直提两个钩码用的力。

2、把定滑轮固定在铁架台上,把绳子绕在定滑轮上,挂上两个钩码,用测力计向下拉动,记录力的大小。

3、把绳子的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另一端绕过动滑轮,挂上两个钩码,用测力计向上拉动,记录力的大小。

4、在滑轮组上挂两个钩码,用测力计拉动,记录力的大小。

5、把2、3、4、的数据与1的数据作比较。

实验结论:使用定滑轮时,不省力,只是改变了用力的方向;使用动滑轮时,省力,但没有改变用力方向;使用滑轮组时,既省力又改变了用力方向。

第二十一课齿轮实验名称:齿轮的作用实验实验材料:大中小齿轮各一个,支架。

实验步骤:1把三个带轴的齿轮固定在支架上,并让齿轮相互啮合,2、用手拨动一个齿轮,观察三个齿轮转动的方向、速度。

实验现象:当转动其中一个齿轮时,会发现:1、相互啮合的两个齿轮之间的转动方向是相反的。

2、大小齿轮转动的速度也不一样。

3、一个齿轮动,可带动和它啮合的其他齿轮转动。

实验结论:齿轮的作用是:传递动力,改变转动的速度,改变转动的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