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解剖和力学原理浅谈腹股沟疝修补术理念的演变
腹股沟疝修补术的发展与变迁-副本.

年轻生殖期男性相对禁忌
腹股沟疝微创手术优点:创伤小,恢复快,术后痛发生率低,复发 率低。
美观,康复后几乎看不到内外也出现了机器人做TAPP的报 道,除了费用昂贵外,机器人手术彰显了很 多优势,如三维立体画面、操作杆可以关节 样弯曲而灵活异常等。
谢谢
4 公元1887年,意大利临床外科主席Edoardo Bassinni描 述了Bassini手术。 公元1954年,加拿大Edward Earle Shouldice医生 提出 Shouldice手术。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疝的有张力修补 年代。其标志就是1887年的Bassini手术。这 是我们疝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是意大利人 为主的年代。
公元1962年,聚丙烯补片应用于疝修补。 公元 1975年,法国医生Stoppa使用涤纶布行巨大网片加 强内脏囊手术(giant prosthetic reinforce of the visceral sac, GPRVS),即Stoppa手术。
5 公元1984年,Lichtenstein创造了“无张力疝成型术” 的新概念。 公元1987年,Lichtenstein手术定型。
3 公元1804-1807年,Astley Cooper描述了Cooper韧 带,并认识到腹横筋膜,指出其是防止疝形成的最 后一道屏障。 公元1814年,Hesselbach发现并命名 了直疝三角(Hesselbach三角) 公元1823年,法国 巴黎大学Bogros在血管外科硕士论文中提出“腹膜 前间隙”,后称Bogros间隙。 公元1858年,瑞典解 剖学家Retzius提出Retzius间隙。 公元1876年,英 国爱丁堡的Thomas Annandale第一个提出了腹膜外 修补的概念。
疝的有张力修补弊端
腹股沟疝修补原理探析

谓 术 后 复 发 率 太 高 或 者 存 在 其 它 方 面 缺 陷。 所 以
2 0世 纪 初 以后 , 曾先 后 出现 过 2 0 0 多种 改 良手 术 方
2 0 1 7 年4 月 第1 1 卷第2 期( 1 i f n J H e n r i a — A b d o n i — n a l W a l l S u r g ( E l e c t r o n i c E d i t i o n ) , A p r i l 01 2 7 , V o 1 . 1 1 , N o . 2
面障碍 。1 8 7 7年 , V i n c i n z C z e my首 次 描述 了疝 手 术
疝外科治疗从 1 9世纪开 始, 其代表 的经典 术式是 B a s s i n i 手术 。 回顾 1 0 0多年来 所 采用 的各 种 手 术 方 式及其 演 变特 点 , 对 其 手 术 治 疗 原 理 的认 识 大致 可 分 为 以下 三 个 阶段 : ( 1 ) 关 闭疝 孔 ( c l o s e ) ; ( 2 ) 修 复 和 重 建 内 环 及 腹 横 筋 膜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a n d r e i n f o r c e me n t ) ; ( 3 ) 耻 骨肌 孔 覆 盖 ( c o v e r ) 。这 三 个 阶段各有侧重, 尽管均能达到修补 目的, 但在生理解 剖符 合程 度 上则 有 明显 不 同。 目前采 用 的耻 骨肌 孔 覆 盖更 多 的方 式 符合 生 理解 剖 状 态 , 对 腹 股 沟 区解 剖 干扰 较 小 , 因而恢 复较 快、 舒 适度 更 高、 并 发 症
更低 。
步骤 : 外环 结 扎, 切 除 疝 囊 并 缩 小 内环 。 1 8 8 7年, B a s s i n i 报道 了他 的 经典 疝 修 补术 , 包 括 高 位 结 扎 疝
从腹股沟解剖谈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必要性

从腹股沟解剖谈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必要性摘要】腹股沟疝手术的经典治疗方案,是非生理解剖性高张力修补。
术后修补部位容易发生张力过高,导致手术失败。
进行腹横筋膜叠加缝合,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本文对腹股沟疝的治疗方式和现代腹股沟解剖学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解剖学【中图分类号】R6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5-0007-01From the groin anatomy about the necessity of surgical repair of inguinal hernia without tension Wang Shengyou.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Yongning County, Ningxia, Yinchuan 750100, China; Liu Fenggang (corresponding author)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Shizuishan City, Ningxia, Shijunshan 753000, China【Abstract】Classic inguinal hernia surgery treatment, high tension repair is a physiological anatomy. Repair parts prone to tension is too high, cause the failure of surgery. The superposition of suture of transverse abdominal velum, can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surgery. In this paper, the treatment of inguinal hernia and modern groin anatomy we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Key words】Inguinal hernia; Without tension repair; Anatomy腹股沟疝属于外科腹外疝中常见疝疾病,外科治疗疝疾病中超过90%为腹股沟疝。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09年第3卷作者索引

余 向锋 腹壁 巨 大切 口疝 合并 双下 肢深静 脉血 栓一 例 ( ) 9 1 :3 李 彬
一
例 腹 腔镜术后 切 口疝及 疝修 补术后 切 口延迟 愈合病 例 的临床 治疗体 会 ( )9 1 :7
21 0 0年 5月 4卷 2期
E 2 :1 周 军 开放 T P与传 统前 入路无 张力 修补腹 股 沟疝 的 比较 ( ) 15 郑 幼伟 开放 式腹 膜前腹 股 沟疝修 补术 4 3例 临床应 用 ( ) 11 2 :2
I
克 力木 结 核性 腹膜 炎腹 腔镜 探查 直视 下诊 断价值 研究 ( ) 10 2 :5
杨孝 成 无 张力 疝修 补术 治疗 腹股 沟疝 4 0例 体会 ( ) 14 2 :5
李
亮 女 性腹 股沟 疝无 张力 修补 术原 贝 探讨 ( ) 18 0 2 :5
刘克 忠 巨大精 索脂 肪瘤 疑似 腹股 沟难 复性疝 一例 ( ) 1 3 2 :6 张伟 国 局 部神 经阻 滞麻 醉和 硬膜外 麻 醉下老 年无 张力 腹股 沟疝 修补 术 的疗 效 比较 ( ) 1 3 2 :6 沈海 玉 围手术 期心 理干 预对 无张力 疝修 补术 患 者焦虑 程度 的影 响 ( ) 1 8 2 :6
王 希路 膀胱 完全 疝入 阴囊 一例 ( ) 2 3 2 :0 童 阳 平 片式修 补 与疝 环充 填式 修补 在腹 股沟疝 无张力 疝修 补术 中 的选 择探 讨 ( ) 15 2 :2
许 峰峰 腹 腔镜手 术治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管裂孔 疝 的 4 2体会 ( ) 19 2 :2
唐 世龙 改 良一 孔法微 型腹 腔镜 治疗 dJ腹 股沟斜 疝 ( ) 13 ,L 2 :3
陈大 伟 引流 在腹 股沟无 张力疝 修 补术 中的应用 ( )4 1 :0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的历史、现状及展望(资料)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的历史、现状及展望(资料)自1887年Bassini首创加强腹股沟管后壁的经典疝修补术以来,腹股沟疝的治疗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修补方法也从最初的有张力、低张力到今天被广泛接受的无张力疝修补。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作为无张力疝修补的一种方式,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
尽管无张力疝修补的术式多种多样,各存争议,但毫无疑问的是腹腔镜疝修补已被广泛接受为一种可选术式,特别是对双侧及复发性疝的病人。
1 腹腔镜疝修补的历史及演进1990年Ger等首先报道了腹腔镜下用金属夹关闭疝囊颈口的方式,随后还自行设计了用于关闭内环口的金属夹,对12例病人进行内环口关闭手术。
由于只对疝环口作简单的关闭,并没有针对腹股沟管的薄弱或缺损进行修补,术后复发率极高,并逐渐被其他术式取代。
之后,各种探索性手术方式不断出现。
1990年Schultz等报告了疝囊填塞加网片修补(plug and Patch technique)的手术方法,20例腹股沟斜疝的病人于腹腔镜下打开腹膜,用聚丙烯网片卷缩后填塞于疝内环口内,另至一网片覆盖腹股沟区,不加固定。
2年的随访,复发率高达25%。
这一方法随后被加以改进,除去网片填塞、加大网片面积等,最终发展为经腹腔镜腹膜前疝修补的方法(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 repair, TAPP)。
Felix、Corbitt和Voeller等介绍了TAPP手术方法及手术效果,方法是切开腹膜,横断疝囊内环,潜行分离内环周围、Hasselbach三角,将一合适的网片送入腹腔,平铺覆盖内环口,应用钉合器将其固定,然后缝合腹膜防止术后肠粘连。
这一手术方式遵循了无张力疝修补的原则,被广为接受并取得了很好的手术效果,病人术后恢复快,复发率极低。
与此同时,各种改良的手术方法及新的术式仍不断出现。
1991年,Fitzgibbones等首先在猪上进行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试验,将网片放入腹腔后,用网片直接覆盖疝环口及周围区域,妥善固定,加固腹股沟区后壁。
腹股沟疝解剖大义核真略

腹股沟疝解剖大义核真略普外科常见疝主要是斜疝、直疝、股疝三大经典疾病,其他脐疝、半月线疝、闭孔疝、切口疝、食管裂孔疝并不常见,且修补原则基本与腹股沟疝一致、技术简单。
因此,三大经典疝是疝外科最重要的部分。
无解剖外科便无章法,无外科则解剖无源头。
而对于腹股沟解剖的熟悉程度是外科修补安全与成功的关键,尤其对于初学者是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的重要钥匙。
经腹壁腹观察腹股沟区解剖标志人体两侧前下腹壁与骨盆连接形成了一个椭圆形平面的耻骨肌孔(Myopectineal orifice,MPO)。
1. 耻骨肌孔2. 骨盆耻骨肌孔MPO上下区域由前方的腹股沟韧带和后方的髂耻束分为上下两个窗口区域。
这两个区域是三大经典疝发生的主要部位。
1.耻骨支上缘骨膜(耻骨梳韧带) (下界) 2.腹内斜肌 (上界)3.腹横肌(上界)4.腹直肌 (内侧界)5.髂腰肌(外侧界)6.腹横筋膜7.腹股沟韧带8.髂耻束 (后方)腹股沟管可以基于其层次分为浅层和深层两个平面浅层结构:1.髂前上棘突 2.腹外斜肌 3.腹外斜肌腱膜 4.股血管 5.精索 6.外环口深层结构:1.腹横筋膜 2.内环口 3.输精管 4.精索血管 5.凹间韧带 6.腹股沟三角经腹腔观察腹股沟区解剖标志腹壁下血管是主要标志,同时髂血管也是重要的解剖结构,MPO周围可见直疝三角、内环口、股环结构。
1.耻骨梳韧带 2.腹直肌 3.腹壁下血管 4.内环口 5.髂耻束 6.腰肌皮神经 7.精索8.腹膜反折腹股沟直疝常发生于腹壁下血管内侧的直疝三角区腹横筋膜薄弱处。
1.疝出位置 2.腹壁下血管腹股沟斜疝经腹壁下血管外侧的腹股沟管内环口突出1. 腹壁下血管 2. 疝出位置股疝经腹股沟韧带下方的股环突出, 位于股静脉内侧1.腹股沟韧带 2.疝出位置 3.股静脉疼痛三角 1. 皮神经位于疼痛三角死亡三角 2.股血管位于死亡三角两个风险区域3. 死亡三角: 股血管损伤风险4. 疼痛三角:神经损伤和压迫风险我们从腹股沟管前方和后方两个视觉观察了该区域的解剖标志,也基于腹股沟韧带及髂耻束和耻骨梳韧带观察了该区重要解剖结构。
腹股沟疝气修复的原理

腹股沟疝气修复的原理
腹股沟疝气是指腹部内脏器官脱出或下垂穿过腹股沟区域形成的一种疾病。
腹股沟疝气修复的原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拔修复和加固修复。
首先,内拔修复是指将脱出的腹内脏器官重新放回腹腔中,使其回到原位。
在手术中,医生会通过一个小切口或腔镜技术进入腹腔,在检查腹股沟区域是否存在疝囊或内疝之后,将脱出的腹内脏器官轻轻推回腹腔。
这样可以恢复脏器的正常位置,解除压迫腹股沟区域的症状。
其次,加固修复是指对腹股沟区域进行加固,防止腹内脏器官再次脱出。
在手术中,医生通常会使用一种人工网片或自体组织修复技术来加固腹股沟区域。
人工网片是一种由生物相容材料制成的网状结构,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生物相容性,可以有效支撑腹股沟区域,防止再次脱出。
自体组织修复技术包括塞或缝合腹股沟壁的组织,通过加固腹股沟区域的肌肉和筋膜来实现修复的目的。
总的来说,腹股沟疝气修复的原理是通过将脱出的腹内脏器官放回腹腔并加固腹股沟区域,恢复脏器的正常位置和功能,防止再次脱出。
这种修复方法可以有效缓解病人的疼痛和不适,恢复他们的生活质量。
对于腹股沟疝气患者来说,及时进行手术修复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避免疝气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和预后。
谈腹股沟疝前路修补手术的路径解剖

.
专 家 论谈 .
谈 腹 股 沟疝 前 路 修 补 手术 的路 径解 剖
周 建平
内端 至耻 骨结节 处 。依 个 体 差 异 , 一般 4~5e 足 m
够完成 手术 。若 由于 患者 肥 胖 等 因素 , 以适 当延 可
长 , 下组 织可 以在 切 口中 间切 开 2~3("后 向两 皮 31 1 1 侧扩 张 , 些患 者 可通 过 这个 操 作 避 免 切 断腹 壁 下 有
此韧 带及 韧带 的返 折 部分 , 方及 外 侧 方 根 据 不 同 上 修 补 方法 需要分 离 出相 应 的 间 隙 , 指钝 性 分 离 可 手 轻 易完成 此操 作。 主 要注 意 问题 : 需在 外 环 中 间点
切开 , 则会 导致 腹 外斜 肌腱 膜 上 下 叶游 离程 度 减 否
人工 材料 的放 置 与腹 横 筋膜 的 重建 , 后 是 径 路 修 最 复, 其中径路的解剖是手术 成功 的重要基础。我们 结合 多年 临床 实践 , 具体 描述 这 一径 路 的解 剖步 骤 ,
祈 望 能给 同道 , 其是 初 学者提供 手术 解剖 经验 。 尤
一
这 一步骤 比较 简 单 , 要 清 晰 显露 腹 外 斜 肌 腱 但 膜和 外环 。优势 有 二 点 : 是便 于 向腹 外 斜 肌 腱膜 一 深层 注射 局麻 液 , 二是 便 于 在 外环 的 中 间点 准 确定 位 并切 开外环 。
小, 影响 以后 的显露 与操 作 。
四、 解剖 外环 , 游离精 索 由于 外环 致 密包 绕 着 精 索 , 以分 离 外环 时 需 所 要 锐性分 离, 一般 用 电刀 分 离 为好 。 上半 环 需分 至 腹 直肌 外侧 缘 , 下半 环分 至耻 骨结 节并 显露 此 结节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杂, 较难学 习和掌握 , 之手术 时间长 , 加 器材 昂贵 , 能否取代 技术 已经成熟并具有 很低术 后复 发率 的开放 性腹 股沟疝修
补术 , 还需要进一步评价。
行 的“ 将腹横肌 弓状下缘 间断缝 合至腹 股沟韧带 ” 法是对 方
真正 的 B s n 术 式 的扭 曲和错误 理解 , 非其 原 型。外科 as i i 并 医师必须忠于手术技术 的本来面 目, 必要重新 认识和评价 有 它 。真正 的 B sii as 术式是在我们原有“ 准术式 ” n 标 的操作基 础之上 , 行于腹股 沟韧带 全程打 开腹横筋 膜 ( 内环到耻 平 从
一
、
腹股沟疝修补术发展简史
连接组织削弱在腹股沟疝形成机制中也同等重要 . 。以往 5 J 任何的传统 “ 纯组织修 补” 式都是利 用这些 已经薄弱 的组 方
织瓣 , 或移置不 同层 面 的组 织进行 张力 性缝 合 , 显然 是术 这 后疝高复发率的重要原因。因此 , 战后 逐渐兴起 了对 生物 二 材料的研究 , 使得 2 O世 纪 9 0年代 1 O年 问的腹 股 沟疝 的治
・
10・ 1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 电子版)OO年5月 第4卷 第2期 C iJH miAMo aWa t (l  ̄nc dtn . a 00 V l N . 2L h e a I  ̄nl lS g Ee iE io)M y2 1 . o4. 02 n la c i
.
综述 .
从 解 剖和 力 学原 理 浅谈腹 股 沟疝修 补 术理 念 的演 变
3 假体材料无张力疝修补阶段 : 0世纪 中、 . 2 后叶 , 外科
医师逐渐认识酶- 蛋 抗蛋 白水解酶平衡失调导致 的脯 氨酸羟 化不全 和腹股 沟 区纤 维
的) 这在整个外科 治疗史 上也是 罕见 的。如何解 读疝 修补 ,
术如此繁多的术式和如此频繁的术式更迭?
外科 医师开始 以全新 的观念来看待 疝修补 问题 , 认为疝修 补 可以像腹腔镜胆囊切 除术一样应用 该技术 , 由此诞生 了经腹
膜后人路进行腹 内镶嵌 补 片技术 (P M) 腹腔镜 经腹 膜 前 IO 、
疝修补 ( A P 以及完全经腹膜外疝 成形 术( E ) 。虽然 TP ) TP 等 腹 腔镜疝修 补术 是一种 新 的、 有价 值 的手术 , 并在 技术 上可 行, T P 但 A P和 T P的开展非 常依赖 于医师 的腹 腔镜操作水 E
我们按不同时期的主要修补特点 , 整个腹股 沟修补术 将
发展史划分为四个阶段。
1 原始朦胧 阶段 : 一时 期对 腹股 沟疝 的认识 是朦 胧 . 这 的, 治疗方式原始 , 发展缓慢 。究其原 因 , 落后简陋 的手术 是
器械 、 剖知 识 的 欠缺 、 建神 明化 思 想 的 结 果。 当时 对 解 封 “ ” 疝 的认识仅 限于腹部 的凸起或 阴囊疝 , 治疗上 只能行体外
br免缝合 疝修补术式 ; et 以及经腹膜外后入路 ( h aeH ny C et —er l
入 路) N hs Rvs 的 y u 、 i 术式 和 Sop/ P V ( e t aG R S 巨大假 体增 强 p 腹 膜囊 ) 等的“ 腹膜前修补术式 ” 。 4 腹腔镜疝修补 阶段 : 2 . 近 0年随着腹 腔镜技术 的发 明,
程 若川 刁畅 张建 明 苏艳 军
30e 针间距 10c 缝合线不能太 紧, . m, . m, 只要 使上下层组织 靠近 即可 , 张力过高会造成缺血 和撕 裂 , 削弱腹壁修补效 果。 很多情况下 , 联合腱 无法 下拉 与腹股 沟韧带 缝合 , 可在 腹直
肌前鞘做 8~1 切口 , 0处 以减少张力 』 。
疝是一种最为古老 、 常见 的外 科疾病 。西方 医学 中 , 对 疝疾病 的描述和治疗可追溯至公元前 10 00多年前 的古埃及
时代 , 我国对疝有文 字记载 的是从马 王堆汉墓 出土 的《 五十
二病方 ・ 肠积》 距 今也约 2 0 。在 如此漫长 的医学发展 , 20年
史 中, 疝外科术式经历 了至少 2 0多次 的演变 ( 文字 报道 0 有
阶级革命爆发 和文 艺复兴 到来 , 剖学才 逐渐 兴起 , 解 改变 了
人们对腹股 沟疝 的认识 , 各国学者开始尝试 不同 的手术入 路
和修 补技术对疝进行 治疗 。“ 自身 组织修补 ” 这一 阶段 纯 是 的主要特点 , 也是现代疝外科的雏形和基 础。其 中的代 表术
式包括 :as i B si 术式 ( 8 7年 ) H le 式 ( 89年 ) Fr n 18 、at s d术 18 、e- g sn术式 ( 89年 ) Mc a uo 19 、 V y术式 (9 3年 ) S olie 补 13 、hudc 修 术( 92年 ) 15 等。值得 一提的是 B si 和 S oli 术 式 , as i hudc n e 前 者是第一个 以疝解剖为基础 的治疗方 案 , 对腹股 沟疝外科 治 疗产 生了革命性 的影 响 , 有里程碑 的意义 ; 具 后者间隔 了 6 5
切除和固定 : 采用“ 倒挂疗法 ” 治疗绞 窄疝 “ ‘, 阴囊 、 丸切 睾 除” 或腹股沟外环行精索缝扎来治疗腹股沟斜疝 J 。 2 组织对组织修补 阶段 : . 直到 1 纪后半叶 , 7世 随着资 产
疗手段发生了真正的革命 , 形成 了各种各 样的无张力疝 修补
术。其 中的代表术式包括 : 经腹股沟前人路的 Lc t s i i e tn无 h ne 张力疝 修补术 、 ukw& R b i Rt o obn s网塞填 充式 疝修补 和 Gl i .
平 和对腹股 沟 区腹膜 前 结构 的精 细 解剖 知识 , 技术 较 复 且
年, 本质与 B si 术式基本相 同 , 是 目前 在开放性 疝单纯 as i n 且 组织修补术 中仍得 以保 留和广 泛认 同 的术 式。 同时 必须 纠
正我们对 “ as i B si 术式 ” n 的错 误认 识 , 因为很 多基 层 医院 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