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现况研究
世界阿尔茨海默病发展现状

世界阿尔茨海默病发展现状一、概述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简称AD)是一种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影响大脑中的神经元,导致记忆、思考和行为能力逐渐下降。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不断攀升,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全球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人数已达数千万,且以每年数百万的速度增长。
该疾病不仅给患者带来沉重的身心负担,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
由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尚无有效的治愈方法,只能通过药物和非药物手段来缓解症状、延缓疾病进展。
全球范围内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和治疗日益受到重视。
各国政府、科研机构、医疗机构和制药企业纷纷投入大量资源,开展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研究、早期诊断、药物研发、康复治疗等方面的探索。
社会各界也积极关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权益和需求,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及其家庭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尽管取得了一些进展,但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
如发病机制复杂、早期诊断困难、药物研发进展缓慢等问题亟待解决。
全球需要继续加强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和防治工作,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手段和康复服务,共同应对这一全球性的健康挑战。
1. 阿尔茨海默病的定义及基本特征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简称AD)是一种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影响大脑中的神经元。
它通常导致记忆、思考和行为能力逐渐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阿尔茨海默病的基本特征包括进行性记忆减退、迷失方向、情绪波动、性格改变等。
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可能逐渐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需要依赖他人的照顾。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确。
科学家们普遍认为,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可能共同作用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预防和治疗阿尔茨海默病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的社会交往、定期的体检和筛查等。
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现状

155FAXIAN JIAOYU 2018/07 综合论坛 Zong He Lun Tan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致残性、致死性很高的神经退行性疾病。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AD 患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目前,AD 研究进展迅速,主要研究方向为β淀粉样蛋白(Aβ)、tau蛋白、胆碱能假说、炎症假说、氧化应激损伤假说等。
本文通过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为进一步研究阿尔茨海默病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研究现状————————————————————————————一、前言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俗称老年痴呆症,是一种多发生于老年期或老年前以进行性认知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由德国神经精神病学家Alois Alzheimer在1907年报道,后来以其名字命名该疾病。
AD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记忆力下降、行为异常、语言障碍和人格、运动能力的变化等。
大脑内主要的病理变化是以特定脑区为主的大量神经元和突触缺失、神经原纤维缠结及老年斑沉积。
二、A D 的研究现状随着AD人群的增多,学者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笔者通过在中国知网上查阅大量文献,将AD研究进行分类,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运动锻炼对AD的作用研究。
目前已有多项研究表明,适当的运动训练能够降低AD的发生率,改善老年群体的记忆和认知功能。
近年来国内外进行的运动干预手段主要集中在有氧运动、渐进抗阻训练、循环抗阻训练、平衡训练等,在众多的运动干预方式中,有氧运动(aerobic exercise)尤其受到研究者的普遍关注。
有氧运动是指全身大肌群参与的中等强度、动力性及周期性的运动,一般持续时间在15~60min之间,从而提高机体氧化代谢能力,达到改善也肺的氧利用效率的目的。
阿尔茨海默病的流行病学、发病危险因素、治疗及早期筛查研究进展

综㊀述阿尔茨海默病的流行病学㊁发病危险因素㊁治疗及早期筛查研究进展һ周源源(桂林市人民医院ꎬ广西桂林市㊀541002)һ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科研课题项目(Z20190530)㊀㊀ʌ提要ɔ㊀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的慢性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ꎮ近些年来ꎬ伴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峻ꎬAD患病率也逐渐增高ꎮ多年来医学界对AD的防治进行过大量探索ꎬ取得了一定的成果ꎮ本文就AD的流行病学㊁发病危险因素㊁治疗及早期筛查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ꎬ旨为更有效地防治AD提供参考ꎮʌ关键词ɔ㊀阿尔茨海默病ꎻ流行病学ꎻ预防与治疗ꎻ早期筛查ʌ中图分类号ɔ㊀R597㊀㊀ʌ文献标识码ɔ㊀A㊀㊀ʌ文章编号ɔ㊀1673 ̄7768(2019)06 ̄0690 ̄03DOI:10.16121/j.cnki.cn45 ̄1347/r.2019.06.18㊀㊀世界人口正以空前的速度老年化ꎬ老年人的精神健康问题突出ꎬ阿尔茨海默病(AD)对老年人的健康危害也在逐渐加剧ꎮ据统计全球约有4600万AD患者ꎬ今后还将以每20年递增1倍的速度增加ꎬ预计到2050年全世界AD患者将达1.315亿ꎬ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与生命安全ꎬ同时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1-3]ꎮ医学界对AD的早期防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ꎬ希望能尽早筛查出老年人群中的可疑AD患者ꎬ并进行早诊断㊁早干预ꎬ以便能减少社会经济负担[4-5]ꎮ为更有效地防治ADꎬ本文就AD的流行病学㊁发病危险因素㊁治疗及早期筛查研究进展进行综述ꎮ1㊀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国内外对AD进行了许多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ꎬ但调查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ꎬ主要原因在于:(1)调查样本中ꎬ被调查者的年龄结构不同ꎮAD属于进行性疾病ꎬ高龄人口占被调查者的比例高会明显影响AD患病率ꎮ(2)地域及环境因素是影响AD患病率的重要因素ꎬ被调查者所处地域及环境存在较大差异ꎮ(3)每次调查或不同研究所采用的调查方法存在差异ꎮ(4)AD的诊断标准不统一ꎮ文献[6]报道ꎬ欧洲和北美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AD最高患病率分别为5.4%和6.4%ꎻ拉丁美洲为4.9%ꎻ东欧为3.8%~3.9%ꎻ中国为4%ꎮ而我国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ꎬ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的AD患病率高达5%ꎬ80岁以上老年人的AD患病率高达20%ꎻ在65~85岁的老年人群中ꎬ平均每增加5岁ꎬ其患病率上升一倍[7]ꎮ2013年的统计结果表明ꎬ我国约有500万AD患者[8]ꎮ2017年谭友果等[9]调查发现ꎬ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群的AD患病率为16.18%ꎬ80岁以上老年人的AD患病率为45.16%ꎮ社区诊断AD水平有限ꎬ又没有统一的AD早期筛查方式方法ꎮ因此ꎬ在社区开展AD早期筛查研究ꎬ对正确诊断AD㊁评估卫生服务需求及延缓AD患者病情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ꎮ2㊀危险因素调查研究研究发现[10]ꎬ早发型AD发病与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有关ꎬ患者一般均有家族遗传史ꎻ而晚发型AD的发病与发展则与患者吸烟㊁高血压㊁年龄㊁性别㊁文化教育程度㊁精神抑郁㊁胰岛素抵抗㊁脑外伤史㊁雌激素水平㊁微量元素㊁使用非甾体类消炎药及抗氧化剂等多种因素有关ꎮ马丽等[11]报道ꎬAD患者尿甲醛㊁血清IL ̄6及TNF ̄α水平升高ꎮ梁庆华等[12]报道ꎬAD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升高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降低ꎻHcy水平可能与AD的遗传危险因素ApoEε4无关ꎬ而SOD水平可能与ApoEε4有关ꎮ吕燕等[13]报道ꎬ自噬在AD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ꎮ3㊀治疗研究随着AD患者的增多ꎬ医学界对AD的研究在不断深入ꎬ治疗方法㊁治疗药物也在不断增多[14]ꎮ杨茂增等[15]报道ꎬ采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复合治疗(口服盐酸多奈哌齐片+补肾益智颗粒+针刺治疗+经096InternalMedicineꎬDec.2019ꎬVol.14ꎬNo.6颅电刺激治疗)AD患者可取得较好的效果ꎮ一些研究结果显示ꎬ中西药治疗虽有助于改善AD患者的症状和延缓其病情进展ꎬ但均不能彻底治愈[16-17]ꎬ对晚期AD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差ꎬ因此早期干预以延缓AD的发生发展是防治的关键ꎮ研究发现ꎬ对早期AD有较好防治作用的中药成分有皂苷类㊁生物碱类㊁黄酮类等ꎬ而早期社区综合干预㊁中医特色护理㊁延续护理以及音乐治疗ꎬ可明显延缓AD患者病情进展ꎬ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ꎬ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8-22]ꎮ4㊀早期筛查研究2011年美国国立老化研究所和阿尔茨海默病协会(NIA ̄AA)发布了AD诊断标准指南ꎬ即NIA ̄AA诊断标准ꎮNIA ̄AA诊断标准进一步强调AD疾病过程的连续性ꎬ认为AD的病理生理进程在患者出现临床症状前15~20年就已经开始ꎬ并将AD分为3个阶段ꎬ即AD临床前阶段㊁AD源性轻度认知障碍和AD痴呆阶段ꎬ将AD的临床前无症状阶段也纳入了AD范畴ꎬ使AD的诊断时机大大前移[23]ꎮ随着AD患病率的增高以及其对患者家庭㊁社会危害的加重ꎬAD的早期筛查越来越受到重视[24]ꎮ但早期筛查工作在我国的开展并不尽如人意ꎬ如宁波市精神病院用了4个月的时间仅完成了某社区134例60岁以上老年人的AD健康筛查ꎬ其中8例为疑似AD患者ꎬ而那些疑似患者都不配合做头颅CT检查ꎬ因此无法确定痴呆类型[25]ꎮ2019年ꎬ北京市卫生健康委拟在北京试点地区开展9.6万人的 北京市老年人群脑健康体检(痴呆风险筛查)1期项目 ꎬ旨在建立社区AD及轻度认知障碍的综合防控系统ꎬ这是对基于社区AD早期筛查的有益探索[26]ꎮ目前用于AD筛查和诊断的㊁对被测试者进行询问的测量表较多ꎬ有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㊁画钟试验(CDT)㊁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㊁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㊁AD评估量表(ADAS)㊁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㊁Mattis痴呆评定量表(DRS)㊁智能筛查测验(CASI)量表和全科医生认知功能评估量表(GPCOG)等[27]ꎮ这些都是医学上使用较多的AD评估和筛查工具ꎬ都有着严格的操作流程和评分标准ꎬ其中GPCOG是一种比较适合我国社区全科医生应用的AD筛查工具[28]ꎮ使用测量表测试的结果往往受被测试者年龄㊁性别㊁感觉器官功能缺陷以及受教育程度的影响ꎻ而知情人问卷测试能真实㊁客观地反映出被测试对象的认知和社会功能ꎬ且不受被测试对象生病前的智力及教育程度的影响[29-30]ꎮ因此ꎬ知情人版本的AD筛查工具成了近年来研究的重要内容[31]ꎮAD筛查量表最好能与客观指标结合使用ꎬ如结合使用AD生物标志物(诊断标志物和进展标志物)等[23]ꎮ5㊀小㊀结AD患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ꎬ影响AD发病的因素很多ꎬ确切的发病原因尚未明确ꎬ临床上尚缺乏中晚期AD患者特异性的治疗手段ꎮ在民生保障和社区卫生服务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ꎬ社区医疗机构作为初级卫生保健的主要机构ꎬ具有扎实的群众基础ꎬ同时已跟辖区大多数老年人签订了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32-33]ꎮ因此ꎬ社区全科医疗服务团队若能与AD专科医生或与其他相关学科医生合作ꎬ组成多学科专业团队ꎬ在辖区内开展大规模的AD健康问题防治评估及AD初筛活动ꎬ可以使更多的AD患者得到早诊断㊁早治疗ꎬ从而延缓病情进展ꎬ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ꎮ参㊀考㊀文㊀献[1]㊀AlzheimerᶄsDiseaseInternational.WorldAlzheimerReport2015 ̄TheGlobalImpactofDementia:Ananalysisofprevalenceꎬincidenceꎬcostandtrends[R].(2015 ̄08 ̄25)[2019 ̄11 ̄07].https://www.alz.co.uk/research/WorldAlzheimerReport2015.pdf. [2]㊀李林.中国阿尔茨海默病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ꎬ2015ꎬ29(5):765-783. [3]㊀王晶莹ꎬ王晓成ꎬ翟俊伟ꎬ等.阿尔茨海默病经济负担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ꎬ2016ꎬ32(1):4-7.[4]㊀郑仁哲.痴呆筛选检查的有用性和关联性研究[C].中国 天津第五届国际中医药学术研讨会暨第九届国际针灸学术交流会论文集ꎬ2006:127-129. [5]㊀章莹ꎬ付伟.英美两国老年痴呆预防指南解读及社区护理启示[J].中国全科医学ꎬ2015ꎬ18(1):4-7. [6]㊀AlvesLꎬCorreiaASꎬMiguelRꎬetal.Alzheimerᶄsdisease:aclinicalpractice ̄orientedreview[J].FrontNeurolꎬ2012ꎬ3:63.[7]㊀于大林ꎬ肖军.阿尔茨海默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现况[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ꎬ2011ꎬ8(3):152-155. [8]㊀赵成花ꎬ韩雪梅.探讨老年性痴呆症临床分析及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ꎬ2016ꎬ26(21):301. [9]㊀谭友果ꎬ蔡端芳ꎬ甘枝勤ꎬ等.社区老人轻度认知功能损害和早期老年痴呆筛查暨危险性因素研究[J].四川医学ꎬ2017ꎬ38(1):25-28.196内㊀科㊀㊀2019年12月㊀第14卷㊀第6期[10]吴一峰ꎬ黄河浪.阿尔茨海默病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ꎬ2011ꎬ15(4):336-339. [11]马丽ꎬ武海燕ꎬ张力ꎬ等.老年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尿甲醛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其临床意义[J].广西医学ꎬ2017ꎬ39(5):633-635.[12]梁庆华ꎬ何本进ꎬ韦勇ꎬ等.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㊁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及其临床意义[J].广西医学ꎬ2019ꎬ41(3):300-304.[13]吕燕ꎬ吴林ꎬ陈炜ꎬ等.自噬在阿尔茨海默病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广西医学ꎬ2019ꎬ41(10):1286-1289ꎬ1292.[14]李岩ꎬ冯宗妹ꎬ李宁ꎬ等.老年痴呆症的药物治疗[J].职业与健康ꎬ2016ꎬ32(1):131-134.[15]杨茂增ꎬ何秀贞ꎬ梁光辉ꎬ等.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疗效观察[J].内科ꎬ2019ꎬ14(3):356-357ꎬ376.[16]孙凌ꎬ邱霞.中西医治疗老年痴呆症的研究进展[J].中国疗养医学ꎬ2015ꎬ24(3):232-234.[17]陈炜ꎬ蒋凌飞ꎬ吴林ꎬ等.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临床疗效观察[J].内科ꎬ2015ꎬ10(2):176-178ꎬ232.[18]燕波.中药有效成分抗阿尔茨海默症的研究进展[J].饮食科学ꎬ2018ꎬ6:129.[19]马庆华.早期老年痴呆社区综合干预效果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ꎬ2016ꎬ16(82):93. [20]孙巍ꎬ刘晓亭.阿尔茨海默病护理研究现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ꎬ2015ꎬ17(1):203-206.[21]曾兰.延续护理在阿尔兹海默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ꎬ2019ꎬ30(1):133-134. [22]李希彤ꎬ谢静涛.国内音乐疗法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ꎬ2019ꎬ39(1):52-56.[23]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写作组ꎬ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认知障碍疾病专业委员会.2018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二):阿尔茨海默病诊治指南[J].中华医学杂志ꎬ2018ꎬ98(13):971-977. [24]林利云ꎬ封平ꎬ胡恒章ꎬ等.老年痴呆症社区防治工作初探[C].2013年浙江省康复医学学会睡眠障碍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论文集ꎬ2013:88.[25]汪琦ꎬ胡志ꎬ张冬梅ꎬ等.中国五省(市)老年痴呆症未诊断水平及影响因素[J].中国公共卫生ꎬ2013ꎬ29(5):657-659.[26]贾晓宏.民生保障︱北京将试点老年人脑健康体检9.6万人受益[EB/OL].(2019 ̄04 ̄06)[2019 ̄11 ̄07].中共中央宣传部 学习强国 北京学习平台. [27]王兴霞ꎬ罗华.几种认知评估量表在阿尔茨海默病筛查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ꎬ2015ꎬ8(2C):173-174ꎬ179.[28]陈阳ꎬ于德华ꎬ杨蓉ꎬ等.国内外认知功能障碍常用筛查量表及其社区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ꎬ2018ꎬ21(12):1392-1396ꎬ1401.[29]陈恳ꎬ陈非ꎬ蒋平静.阿尔茨海默病住院患者营养状况筛查[J].广西医学ꎬ2018ꎬ40(18):2181-2183. [30]位文静ꎬ陈颖ꎬ张桂菊ꎬ等.老年痴呆症状管理评估与应用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ꎬ2019ꎬ34(3):100-103.[31]闫芳ꎬ黄悦勤ꎬ巩嘉凯ꎬ等.社区痴呆筛查知情人问卷在北京部分社区老年人中的试测[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ꎬ2007ꎬ21(6):375-378ꎬ410.[32]关博ꎬ邢伟.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多层次民生保障体系[J].宏观经济管理ꎬ2018(5):30-34.[33]周源源ꎬ刘玉琼ꎬ伍雪云ꎬ等.应用多媒体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宣教的效果评价[J].华夏医学ꎬ2014ꎬ27(3):53-56.(收稿日期:2019 ̄08 ̄13㊀修回日期:2019 ̄10 ̄21)(上接第632页)[15]HewisonM.AntibacterialeffectsofvitaminD[J].NatRevEndocrinolꎬ2011ꎬ7(6):337-345.[16]SchwalfenbergGK.AreviewofthecriticalroleofvitaminDinthefunctioningoftheimmunesystemandtheclinicalimplicationsofvitaminDdeficiency[J].MolNutrFoodResꎬ2011ꎬ55(1):96-108. [17]LiuPTꎬStengerSꎬLiHꎬetal.Toll ̄likereceptortriggeringofavitaminD ̄mediatedhumanantimicrobialresponse[J].Scienceꎬ2006ꎬ311(5768):1770-1773.[18]LarsenCGꎬKristensenMꎬPaludanKꎬetal.1ꎬ25(OH)2 ̄D3isapotentregulatorofinterleukin ̄1inducedinterleukin ̄8expressionandproduction[J].BiochemBiophysResCommunꎬ1991ꎬ176(3):1020-1026. [19]AndrukhovOꎬAndrukhovaOꎬHulanUꎬetal.Both25 ̄hydroxyvitamin ̄D3and1ꎬ25 ̄dihydroxyvitamin ̄D3reducesinflammatoryresponseinhumanperiodontalligamentcells[J].PLoSOneꎬ2014ꎬ9(2):e90301.(收稿日期:2019 ̄08 ̄13㊀修回日期:2019 ̄10 ̄27)296InternalMedicineꎬDec.2019ꎬVol.14ꎬNo.6。
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

Tau蛋白异常糖基化
特异糖基转移酶催化糖基连接于Tau蛋白,该糖基可被特 异糖苷酶水解除去;另外,Tau蛋白分子富含的赖氨酸被 细胞内糖分子不可逆非酶促修饰,产生不溶性抗酶解的交 连体分子(AGFs)。Tau蛋白的两种修饰相互影响。 Tau蛋白的异常磷酸化修饰与PHF/NFT的形成和维持其稳 定性有关;而糖基化修饰作用是维持PHF/NFT的周期性螺 旋结构的稳定。 在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后结构性质改变更易发生糖基化修 饰,两 种修饰相互作用促进PHF/NFT结构最终形成。
针对Tau蛋白的治疗
治疗老年性痴呆的一个途径就是减慢或者逆转tua蛋白的过度磷酸化。 1. 因为抗致敏寡核苷酸激活能使tua蛋白过度磷酸化,损害微观稳定性, 造成神经细胞死亡。一种具有选择性、竞争性抗致敏寡核苷酸抑制剂, 能防止tua蛋白过度磷酸化,成为一种治疗老年性痴呆的新药。 2.糖原合成酶激酶是tua蛋白过度磷酸化的抑制剂,有望开发成抗老年痴 呆的新药之一。
脑重减轻,可有脑萎缩、脑沟回增宽和脑室扩充。SP和NFT大量出现 于大脑皮层中,是诊断AD的两个主要依据。 1、大脑皮质、海马、某些皮层下核团如杏仁核、前脑基底神经 核和丘脑中有大量的SP形成。SP的主要成分为β样淀粉蛋白(Aβ) ,其 中心是β淀粉样蛋白前体的一个片断。 2、大脑皮质、海马及皮质下神经元存在大量NFT。NFT由双股 螺旋丝构成的,主要成分是高度磷酸化的tau蛋白。
令人堪忧的现况
阿尔茨海默病(简称AD)即老年痴呆症。在所有受 到痴呆症影响的人中,有近50%的人患有阿尔茨海 默症。它是渐进性的,衰退性的。虽然这种病在任 何年龄都能出现,但是通常在60~70之间出现。当 人们被诊断出患有该病时,通常还能活5~10年,然 而新的研究显示这种病的存活率正在不断下降,目 前,患上该病之后大约还能存活3.3年。 患病率研究显示,美国在2000年的阿尔茨海默病例 数为450万例,年龄每增加5岁,阿尔茨海默病病人 的百分数将上升2倍,也就是说,60岁人群的患病 率为1% 神经病理 分子病理
阿尔茨海默症的全球流行病学数据

阿尔茨海默症的全球流行病学数据阿尔茨海默症,又称老年痴呆症,是一种进展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记忆力减退、思维功能下降以及情绪行为异常等。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阿尔茨海默症的流行病学数据引起了广泛关注。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显示,全球约有5000万人患有阿尔茨海默症,而每年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众所周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人类的寿命得到了显著延长。
然而,高龄人口的增加也意味着患病风险的增加。
根据全球卫生统计数据,在65岁以上的人群中,大约有10%患有阿尔茨海默症,而在85岁以上的人群中,这一比例更高达30%以上。
另外,研究还发现,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率在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之间存在着差异。
根据澳大利亚一项流行病学调查的数据显示,澳大利亚的发病率较高,为65岁以上人口的13%,而亚洲一些地区的发病率相对较低,如针对中国取样的一项研究发现,发病率仅为4%左右。
这一差异有可能与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直接相关。
研究还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上阿尔茨海默症。
一项美国的研究结果显示,在65岁以上的人群中,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这可能与女性更长寿、更易患其他促进阿尔茨海默症的慢性疾病有关。
不过,科学家们还没有完全弄清楚性别差异的具体原因。
除了性别差异外,一些研究还发现,教育水平与阿尔茨海默症风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据瑞典的一项研究显示,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群患病风险较高,而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群则患病风险较低。
这可能是因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更能够保持社交、身体、智力等方面的健康,并采取主动的生活方式,从而减缓了疾病的进展。
此外,环境和生活方式也对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风险产生重要影响。
一些研究显示,长期从事智力刺激较高的工作、积极参与身体锻炼、保持合理饮食以及定期进行认知训练等,都可以降低患病风险。
这些因素的积极影响表明,个体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对于阿尔茨海默症的预防和干预至关重要。
阿尔茨海默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现况研究

阿尔茨海默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现况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正在急剧增加的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给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AD的患病率伴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目前AD的发病原因仍然未完全了解,流行病学调查显示AD的发病与遗传因素、年龄、文化水平、性别、生活方式、地域、脑外伤、甲状腺激素水平、环境暴露、雌激素水平、吸烟、微量元素等因素相关。
流行病学调查对寻找AD的影响因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预防及干预提供了线索。
标签:阿尔茨海默病;流行病学;调查现状AD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主要侵犯大脑皮质神经元,引起痴呆的变性疾病,约占痴呆总数的2/3。
AD以神经炎斑、神经元纤维缠结、神经元减少为主要病理改变。
目前确切病因并不明确,大多数观点认为AD与遗传、环境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每年老龄人数的增长速度为3.3%,由此推算到2025年我国将会出现2.8亿老龄人口。
可见AD已成为我国社会不可忽视的问题,给医疗保健体系带来了重大的挑战。
本文就国内外AD流行病学研究作一简要阐述。
一,流行病学特征患病率。
国内外有许多关于痴呆的患病率研究,其结果存在很大差异,大多数原因是由于样本的年龄结构不同、不同的环境因素的影响、调查方法的差别及诊断标准未统一。
近些年,随着调查方法及诊断标准的一致,痴呆患病率大多相接近。
我国在2005进行的一次有关痴呆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痴呆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患病率为7.8%,其中AD的患病率为4.8%,血管性痴呆的患病率为1.10%。
年龄、人种、地域相关性。
世界各国的研究均一致表明AD与年龄密切相关。
几乎所有流行病学调查都显示出AD存在明显的年龄依赖性,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有调查显示在65岁以上人群中AD的患病率为1%,而在95岁以上人群中,其患病率高达50%。
如果环境因素在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学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那么不同人种住在同一个地方的患病率应该具有相似性,但是没有确切的这方面报道,尚待进一步研究。
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率和流行趋势如何

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率和流行趋势如何阿尔茨海默症,这个名字或许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陌生,但真正了解它的人却并不多。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率和流行趋势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那么,它的发病率究竟如何?流行趋势又有着怎样的变化呢?首先,我们来谈谈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率。
据相关研究和统计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率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
在 65 岁以上的人群中,其发病率约为 5%至 10%。
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更是急剧上升。
85 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发病率甚至可能高达20%至 30%。
在不同地区,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率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发达国家,由于医疗水平相对较高,人口老龄化更为严重,其发病率相对较高。
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尽管目前发病率相对较低,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医疗条件的改善,发病率也在逐渐上升。
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较快的国家之一,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率同样不容小觑。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 60 岁及以上人群中,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约有 1000 万,预计到 2050 年,患者数量将超过 4000 万。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阿尔茨海默症发病率的上升呢?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人口老龄化是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人们寿命的延长,大脑老化的风险也相应增加,从而使得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几率上升。
其次,不良的生活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发病风险。
例如,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不合理的饮食结构等,都可能对大脑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遗传因素也在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如果家族中有阿尔茨海默症患者,那么亲属患病的风险相对较高。
再来说说阿尔茨海默症的流行趋势。
近年来,阿尔茨海默症的流行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一方面,发病年龄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阿尔茨海默症是老年人的专属疾病,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人也被诊断出患有此病。
这可能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高强度工作压力以及环境污染等因素有关。
老年性痴呆流行病学研究现况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年5月30卷10期作者:刘爽张玉莲周震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073【关键词】老年性痴呆;流行病学;患病率;危险因素老年性痴呆,又称阿尔茨海默症(AD)已经成为继心脏病、肿瘤、脑卒中后第四位引起成人死亡的病因〔1〕,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迅猛发展,老年人在人群中的比重越来越大,AD必将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卫生和社会问题。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关于AD的流行病学研究已在世界上很多国家普遍开展,并逐渐深入。
1 AD的患病率1.1 欧美地区有关痴呆的流行病学研究较多,AD的患病率存在一定差异。
调查显示,65岁以下的患病率不足1%,65岁则为1.5%,以后每增加5岁,患病率就增加大约一倍,85岁以上约为30%。
在欧美发达国家,痴呆中的50%~60%是阿尔茨海默病。
欧洲老年人AD的患病率65~69岁为0.6%,≥90岁为22.2%,年龄标化患病率为4.4%〔2〕。
Hebert等〔3〕报道,美国AD患病人数已达500万,并预期在2050年将增加至1 000万。
Douglas等也有相近报道〔4〕。
1.2 亚洲地区日本65岁以上AD的患病率为3.8%,其中AD为2.1%,AD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5〕。
Suh等〔6〕报道韩国1 037名年龄在65~94岁老年人的调查,结果痴呆患病率为6.8%,其中AD为4.2%。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已有不少地区进行了AD患病率调查。
张振馨等〔7〕对中国东北、西北、东南、西南4个地区3 960万人群进行分层多级、整群抽样研究,经加权调整抽样误差后的结果显示55岁以上人群AD 患病粗率合计为2.0%,65岁以上为3.5%。
魏会敏等〔8〕对保定市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调查发现,AD的患病率为4.90%,农村为5.27%,城市为4.48%。
唐牟尼等〔9〕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调查广州市5 376名55岁及以上人群痴呆的患病率,结果显示痴呆患者183人,粗患病率为3.47%,其中AD粗患病率为2.43%,明显高于AD和其他痴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尔茨海默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现况研究
作者:赵婷婷
来源:《健康之路(医药研究)》2016年第01期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正在急剧增加的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给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AD的患病率伴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目前AD的发病原因仍然未完全了解,流行病学调查显示AD的发病与遗传因素、年龄、文化水平、性别、生活方式、地域、脑外伤、甲状腺激素水平、环境暴露、雌激素水平、吸烟、微量元素等因素相关。
流行病学调查对寻找AD的影响因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预防及干预提供了线索。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流行病学;调查现状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1-0207-01
AD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主要侵犯大脑皮质神经元,引起痴呆的变性疾病,约占痴呆总数的2/3。
AD以神经炎斑、神经元纤维缠结、神经元减少为主要病理改变。
目前确切病因并不明确,大多数观点认为AD与遗传、环境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每年老龄人数的增长速度为3.3%,由此推算到2025年我国将会出现2.8亿老龄人口。
可见AD已成为我国社会不可忽视的问题,给医疗保健体系带来了重大的挑战。
本文就国内外AD流行病学研究作一简要阐述。
一,流行病学特征
患病率。
国内外有许多关于痴呆的患病率研究,其结果存在很大差异,大多数原因是由于样本的年龄结构不同、不同的环境因素的影响、调查方法的差别及诊断标准未统一。
近些年,随着调查方法及诊断标准的一致,痴呆患病率大多相接近。
我国在2005进行的一次有关痴呆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痴呆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患病率为7.8%,其中AD的患病率为
4.8%,血管性痴呆的患病率为1.10%。
年龄、人种、地域相关性。
世界各国的研究均一致表明AD与年龄密切相关。
几乎所有流行病学调查都显示出AD存在明显的年龄依赖性,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有调查显示在65岁以上人群中AD的患病率为1%,而在95岁以上人群中,其患病率高达50%。
如果环境因素在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学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那么不同人种住在同一个地方的患病率应该具有相似性,但是没有确切的这方面报道,尚待进一步研究。
发病率。
对于AD发病率的调查由于存在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研究难度较大,这方面的研究资料相对较少。
公共卫生问题。
随着痴呆人数的逐年增加,用于痴呆方面的花费将会越来越大,给家庭、社会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以前有研究显示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分别有73%和90%痴呆患者生活在家中,明显影响了照料者的正常生活。
可见AD不仅在经济上给家庭、社会带来了负担,而且给照料者带来了巨大的精神负担。
二,AD的危险因素
遗传因素。
有证据显示早发型AD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晚发型AD的发生与多种基因相关。
目前己确定有4个基因与AD密切相关。
这些发现对进一步了解AD的发病机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从基因方面并不能完全解释AD病例,只有一部分AD病人可以从基因方面来解释。
关于AD的基因危险因素是一个发展迅速的领域。
其它危险因素。
在AD危险因素的研究中,由于研究方法不同、研究中产生的各种偏倚造成研究结果不一致:年齡与家族史,几乎所有的研究结果都显示年龄与AD高度相关,病例对照研究显示家族史为AD的危险因素;文化水平,AD与受教育时间的长短有明显的关系,受教育时间短的人患AD的风险将增高,但并不是所有的研究都提示文化水平是AD的危险因素,最流行的理论提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有更好的能力,这会让他们更多、更长时间消耗脑功能。
这种解释己被脑电图研究的相关报道所证实;性别,有一些研究报道女性的AD发病率高于男性,但这些报道可靠程度偏低,要明确此相关性需进一步做更多相关调查;生活方式,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社交广泛、长期从事脑力活动、规律的生活习惯、合理的饮食等均有助于降低AD发病率,相反有增加AD的风险性;脑外伤,一部分研究显示脑外伤与AD存在正性的关系,有些研究显示无关;抑郁,一些关于抑郁症的研究报道,抑郁发病先于AD,但是并不清楚它是否是AD发病过程的先兆,至少有一个研究报道显示在痴呆发病前20年出现了抑郁,这需要更多的相关流行病学调查;甲状腺激素水平,血浆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低的人群比TSH正常的人群更易患AD,其原因考虑低的TSH使血中甲状腺素水平低下,导致了脑细胞中糖、蛋白质、核酸代谢障碍,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最终导致认知水平下降;胰岛素抵抗大脑皮质与海马区存在胰岛素受体,胰岛素水平的紊乱可导致海马区与大脑皮质的异常沉积,从而促进AD的发展;环境暴露,国外有一些散在的报道显示暴露在苯、酚、杀虫剂、电磁场等环境下可能增加AD的发病风险;微量元素,近年有研究提示饮用水中铝含量的增加与AD的发病具有相关性,其原因考虑铝易聚集在神经元纤维缠结处,同时影响其它金属元素的沉积,并参与局部炎性反应,加速了神经元的凋亡;雌激素水平,国外在对绝经后的妇女的激素水平的研究中发现,随着体内雌激素水平的下降有增加AD的风险,而适当补充可降低患AD的风险;抗氧化剂,抗氧化剂的研究相对较少,国外有一些散在报道长期使用维生素E可降低AD的发病风险,要明确抗氧化剂与AD之间是否存在关系需进一步大标本量、长期的研究;吸烟,EURODEM研究显示吸烟可降低AD的患病率,国内有研究发现AD患病与吸烟的数量呈正相关,但也有研究显示吸烟可降低AD的患病率,对AD与吸烟之间的关系,其机制并不清楚,但有学者认为尼古丁对神经系统有保护作用,至于两者是否相关,还是因为其它原因引起还需进一步探讨。
结语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AD的发病率逐年增高,给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目前AD 的发病机制未完全明白,还需要更广泛的研究。
只有真正了解了AD的具体发病机制、相关危险因素,才能为AD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线索。
参考文献:
[1]王丽华.中国阿尔茨海默病的流行病学现状[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