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
李鸿章

安徽近现代史名人简介——李鸿章李鸿章(1823-1901)字子黼或渐甫,安徽合肥人。
是近代史上一位颇具争议和个人魅力的晚清重臣。
24岁中进士,后以合肥地区的团练武装为基础,组建了淮军,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庞大的淮系政治集团。
60年代初,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1865年分别在上海和江宁(今南京)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金陵机器制造总局。
1870年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开始进入权力中枢,并参与掌管清政府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末势力最为显赫的封疆大吏。
在其任内,新建了大批近代企业,创办北洋海军,派遣留学生等等,开启了中国近现代的首轮浪潮。
对外奉行“内须变法,外须和戎”的外交方针,但由于国力限制以及自身认识的局限,使得“和戎”外交大多以失败告终,李鸿章被迫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1901年,病逝于北京贤良寺,谥文忠,后归葬合肥。
【李鸿章轶事】1896年李鸿章访英(实为访美),受到热情款待,李鸿章用手抓鸡,大家愕然,出于尊重,也学样。
从此,英国人吃鸡不必拘泥于刀叉。
同时,天天西餐使李鸿章无胃口。
于是他让厨师将西餐的原料和蔬菜和在一起,烧成了一锅大杂烩。
扑鼻香味使英国官员们馋涎欲滴,忙打听是什么菜?答曰杂碎。
李鸿章示意他们尽情享用,结果一个个赞不绝口。
据说后来饭店的菜单上就有了“李鸿章杂碎”这说明每个民族和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礼仪,无高下之分。
李鸿章作为一个中国使臣,在桀骜不驯的日不落帝国人面前,没有卑躬屈膝,而是巧妙地宣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饮食习惯而影响至今,不得不说他有着强烈的民族观念。
【人物评价】慈禧称赞他是“再造玄黄”之人。
李鸿章去世的消息传来,慈禧的眼泪当场就流了下来,感叹说:“大局未定,再也没人分担了”梁启超在他的《李鸿章传》中为李鸿章所处的境地感到无尽的悲恸。
书中写到:“当戎马压境之际,为忍气吞声之言,旁观者尤为酸心,况鸿章身历其境者!”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若以中国之失政而尽归于李鸿章一人,李鸿章一人不足惜,而彼执政误国之枢臣,反得有所诿以辞斧钺,而我四万万人放弃国民之责任者,亦且不复自知其罪也。
李鸿章简介

李鸿章简介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着有《李文忠公全集》。
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1823年(道光3年)正月初五日生于安徽省合肥县东乡磨店乡。
父亲李文安,母亲李氏,兄弟姐妹八人,李鸿章排行老二,谱名章铜。
李鸿章六岁就进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
他少年聪慧,先后拜堂伯李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攻读经史,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
1840年,中秀才入学。
1847年(道光27年)中进士,列二甲第13名,朝考后改翰林院庶吉士。
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1850年(道光30年)翰林院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充武英殿编修。
1853年(咸丰三年),从武汉顺江东下的太平军占领安庆,杀死巡抚蒋文庆。
咸丰帝诏谕工部左侍郎吕贤基前往安徽,办理团练防剿事宜。
他随同侍郎吕贤基回籍办团练,5月首次与太平军交战于和州裕溪口。
1860年(咸丰十年),李鸿章统带淮扬水师。
湘军占领安庆后,被曾国藩奏荐“才可大用”,命回合肥一带募勇。
1862年(同治元年),编成淮勇五营,李鸿章率13营淮军抵达上海,自成一军,称为淮军。
1863年~1864年,李鸿章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基本剿灭太平天国。
接着李鸿章又镇压了捻军,因功加封为协办大学士,且保住了即将崩溃的清王朝,因此被誉为“中兴名臣”。
1867年(同治6年)授李鸿章为湖广总督,仍在军营督办剿捻事宜。
李鸿章

晚清传奇李鸿章李鸿章(1823-1901)主要官衔: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爵位:肃毅伯,赠一等候谥号:文忠历史贡献:积极倡建近代海军、建立北洋水师等个人著作:《李文忠公全集》他是“中国近代所孕育的最伟大的人物”,而自称“裱糊匠”的他在历史舞台上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现在让我们走进这位可以称之为传奇的晚清重臣的一生……【入仕之前】李鸿章出生于合肥县磨店乡的名门望族(李家在李鸿章高祖时就已勤奋致富,而李鸿章父亲考取进士后家族更是显赫,可以说李鸿章是富N代和官二代),自幼聪颖好学,先后拜堂伯李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攻读经史,受到良好优质教育。
后来李鸿章受当时任京官父亲望子成龙指示,谨遵父命,毅然北上,并作诗《入都》抒发胸怀,其中“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两句更是为世所传诵,可以看出一个有志青年的理想与抱负。
【人生转折】在李鸿章的人生历程中不得不提到一位他生命中的贵人,有着知遇之恩的恩师同时也是晚清军政重臣的曾国藩。
他曾以“年家子”的身份投靠在曾国藩门下,学习经世之学,后来在其穷困潦倒之际又到曾国藩幕府下充当了三年的幕僚,虽说时间短暂,可以说这三年既是李鸿章人生命运的重大转折期,又是他日后独立经营政治军事力量的一个非常难得的契机,而所有这一切都与他能够有幸充当曾国藩幕僚得到曾国藩高度赏识和鼎力推举分不开。
“李鸿章之于曾国藩,犹管仲之鲍叔,韩信之萧何也。
不宁唯是,其一生之学行见识事业,无一不由国藩提携之而玉成之。
故鸿章实曾文正肘下之一人物也。
”---《李鸿章传》梁启超【风云一生】李鸿章这样一位极具争议性和传奇性的人物的一生(“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足可用风云变幻一次来形容,甚至可以说,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晚清四十多年曲折又悲壮的历史。
●李鸿章与淮军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打乱了李鸿章的仕途生涯。
1862年初,应上海官绅援沪之请,在曾国藩的大力支持下,李鸿章在安庆组建了淮军。
李鸿章简介

签订辛丑条约 签订马关条约
李鸿章与伊藤博文
建立海军
无论是日吞琉球,还是法占越南,李鸿章都深切 意识到,列强的威胁来自海上,他就开始提出 “海防论”,积极倡议建立近代化的海军。 于1885年(光绪十一年)成立海军衙门,北洋水 师建设成军。
晚年生涯
1894年(光绪二十年)7月25日,日本军舰在丰 岛发动突然袭击,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号, 甲午战争爆发。 光绪二十一年二月十八日,李鸿章被慈禧太后任 命为全权大臣,赶赴日本议和。 马关条约签订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康有为 等发动公车上书,掀起维新变法的高潮。 1900年6月,八国联军入侵,朝廷下诏,将李鸿 章重新调任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1900年8月15日,清政府灭亡。
李鸿章创建的淮军
1860年代起,李鸿章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 仿造外国船、炮,开始从事标榜“自强、 求富”的洋务事业。
1.创办新式军事工业,训练新式军队 2.兴办新式民用工业 3.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洋务人 才
李鸿章一生签订了30多个条约,由李鸿章作为清政府代表与列强签定 的不平等条约主要有: 1871年8月《中日修好条约》; 1876年9月中英《烟台条约》; 1884年5月中法《会议简明条款》; 1885年4月中日《天津条约》,同年《中法新约》; 1895月中日《马关条约》,同年11月,中日《辽南条约》; 1896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同年中日《辽南条约》; 1896年3月,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同年6月《中俄密约》; 1898年6月中英《展拓香港界址条约》; 1901年9月八国联军《辛丑条约》
看 谢 谢 观 !!!
创建淮军
1862年(同治元年),编成淮勇五营, 李鸿章率13营淮军抵达上海,自成一 军,称为淮军。 1863年~1864年,李鸿章率淮军攻陷苏 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基本剿灭 太平天国。接着李鸿章又镇压了捻军, 因功加封为协办大学士,且保住了即 将崩溃的清王朝,因此被誉为“中兴 名臣”。
[李鸿章简介_李鸿章的生平故事大全] 李鸿章传生平
![[李鸿章简介_李鸿章的生平故事大全] 李鸿章传生平](https://img.taocdn.com/s3/m/3875642d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5c.png)
[李鸿章简介_李鸿章的生平故事大全] 李鸿章传生平李鸿章是近代史上一位非常有名的名臣,李鸿章的生平故事中有着许许多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政治运动,接下来就跟随本文库一起了解李鸿章简介吧。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字子黻、渐甫,号少荃、仪叟、省心,谥文忠。
清朝安徽合肥人,晚清重臣,建立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因其忠辅清,才干了得而闻名。
官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追赠太傅,追晋侯爵。
中国近代地方武装淮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
历经太平天国、捻军、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
着作收于《李文忠公全集》。
在经济上与英国的大财阀罗斯柴尔德家族有私人来往,李鸿章曾被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授予皇家维多利亚勋章。
有研究认为李鸿章属于亲大英帝国的派别。
李鸿章与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家世渊源李鸿章的先祖本姓许,从江西湖口迁至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今合肥市)。
李鸿章的八世祖许迎溪将次子慎所过继给姻亲李心庄。
李家到李鸿章高祖时,终于勤俭致富,有田二顷。
父亲李文安(1801年-1855年)经多年苦读,终于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使李氏家族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道光三年正月初五(1823年2月15日),李鸿章出生于合肥县磨店乡(今合肥市瑶海区东北部)。
李鸿章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大哥李瀚章(1821年-1899年),后来也官至总督;三弟李鹤章、四弟李蕴章、五弟李凤章、六弟李昭庆(1835年-1873年),后来也都非富即贵。
科举出身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李鸿章在庐州府学被选为优贡。
时任京官的父亲望子成龙,函催鸿章入北京,准备来年顺天府的乡试。
鸿章谨遵父命,毅然北上,并作《入都》诗10首,以抒发胸怀。
其一云: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着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1出山志在登鳌顶,何日身才入凤池?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
晚清重臣李鸿章

竟然敢抢我饭碗
back 曾国藩
我也有自己的难处啊
•
•
同治四年(1865年)四月二十四日,剿捻统帅僧格林沁全军覆没于山东菏 泽。清廷即任命曾国藩为钦差大臣,北上督师剿捻,以李鸿章署理两江总督 ,负责调兵、筹饷等后勤事宜。由于湘军大部已裁撤,因此曾国藩北上率领 的多为淮军。起初仅“铭”、“盛”、“鼎”、“树”四军共2.7万人,另带 湘军刘松山部约8千人。后又命李鸿章的六弟李昭庆招练马队2千人,并增调 淮军杨鼎勋、刘秉璋、刘士奇、吴毓芬、王永胜等部共2.7万人,加上刘铭传 新募的新营,总兵力6万余人。曾国藩一到前线,即采用刘铭传、李鸿章等拟 定的方针,决定“以有定之兵,制无定之寇”,在安徽临淮、河南周口、江 苏徐州、山东济宁四镇屯扎重兵,一省有急,三省往援。后来,曾国藩又在 运河、黄海、沙河和贾鲁河一带分兵设防,实行“画河圈地”之策。但是, 一方面,当时捻军正值势旺,作战快速多变,枯守堵御一时难以奏效;另一 方面,曾国藩也无法有效指挥淮军。因此,历时一年半,曾国藩督师无功, 清廷不得不于同治五年(1866年)十一月初一,改命李鸿章为钦差大臣,接 办剿捻事务,令曾国藩仍回两江总督本任。 曾、李瓜代后。淮军继续扩军,李昭庆所部一军扩至19营,名武毅军, 并添调“魁”字2营、亲兵1营、“凤”字7营。此外,又借调唐仁廉马队3营 。合计剿捻兵力达7万人。李鸿章于十一月二十三日抵达徐州时,捻军已一分 为二,赖文光、任柱等率东捻军仍留在中原作战,张宗禹、邱远才等则率捻 军入陕西。李鸿章首先决定倾全力对付东捻军。他虽然仍坚持采用“以静制 动”的战略方针,镇压人民起义使社会矛盾尖锐。 back
过失
• 【1】 在太平军的战斗中曾经杀降
• 此举有过河拆桥之嫌,显得李鸿章有些不 仁不义。 • 【2】 指挥失误致使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 【3】面对列强时一味的避战求和,致使刺 激了列强的野心
李鸿章简介

李鸿章简介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李鸿章六岁就进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
他少年聪慧,先后拜堂伯李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攻读经史,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李鸿章在庐州府学被选为优贡。
时任京官的父亲望子成龙,函催鸿章入北京,准备来年顺天府的乡试。
鸿章谨遵父命,毅然北上,并作《入都》诗10 首,以抒发胸怀。
其一云: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定将捷足随途骥,哪有闲情逐水鸥?遥指沟芦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第一次科考落榜,住京曾国藩宅邸受曾补习教导;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二十四岁的李鸿章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
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三年后翰林院散馆,获留馆任翰林院编修之职。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日(1851年1月11日),以广州塾师洪秀全为首的农民,在广西桂平紫荆山麓金田村树旗造反,建号太平天国,军曰太平军,经过两年多的战斗,便从广西一隅直入长江流域,奠都南京,建立了一个与清朝抗衡之政权,并开始北伐西征。
咸丰十年(1860年),李鸿章统带淮扬水师。
湘军占领安庆后,被曾国藩奏荐“才可大用”,命回合肥一带募勇。
同治元年(1862年),编成淮勇五营,曾国藩以上海系“筹饷膏腴之地”,命淮勇乘英国轮船抵达上海,自成一军,称为淮军。
旋经曾国藩推荐任江苏巡抚。
在掌握地方实权后,在江苏大力扩军,采用西方新式枪炮,俨然乃新式陆军,使淮军在2年内由6000多人增至六、七万人,成为清军中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一支地方武装(后来的淮系军阀集团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
中国近代史人物评介课件李鸿章

培养人才
推动社会变革
李鸿章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创办了许多新 式学堂和翻译机构,培养了一批具有现代知 识和技能的人才。
他的改革措施和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变革产生 了深远影响,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谢谢
THANKS
推动军事工业发展
李鸿章创办的近代化军事工业不仅满足了军队的需求,还促进了中 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
李鸿章在军事领域的改革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为后来的洋务运 动等改革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05 李鸿章与经济建设
CHAPTER
晚清时期经济状况分析
财政困难
晚清政府财政收支失衡,国库空 虚,无法有效支持国家建设和应
改革财政金融
李鸿章推行财政金融改革, 如发行国债、建立银行等, 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有 力支持。
经济建设成果及影响
工业基础初步建立
在李鸿章等人的努力下,中国近 代工业基础得以初步建立,为后
来的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洋务运动的开展促进了民族资本 主义的发展,诞生了一批民族企
业家和民族品牌。
CHAPTER
晚清时期外交形势分析
1 2 3
列强环伺,外交压力巨大 晚清时期,中国面临列强环伺的局面,外交形势 严峻,李鸿章作为重要外交家,承担了巨大的外 交压力。
传统外交观念受到挑战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传统的朝贡体系逐渐崩溃,中国外交观念受到严 重挑战。
外交事务日益繁多 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多,晚清政府需要处理的外交 事务也日益繁多,包括边界争端、贸易问题、教 案处理等。
对外患。
经济发展滞后
受传统经济观念和制度束缚,晚清 经济发展缓慢,缺乏现代工业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鸿章
我一直以為,李鴻章是個身材矮小的清朝官員。
有次,看到他與老外的合照,驚覺他似乎是高個子。
搜尋才知,他身高一米八三,而且曾出訪歐美,與老外比起來一點都不矮……
(李鴻章拜訪德國前首相俾斯麥。
俾斯麥身高一米九,比李鴻章略高)
【環球旅程】
1896年3月27日,李鴻章率其子侄在內的隨員45人,在上海登上法國輪船『愛納司脫•西蒙號』,展開長達190天的環球旅程。
他拜訪了俄國、德國、荷蘭、比利時、法國、英國、美國和加拿大,共8國,這是中國史上第一次總理級的環球出訪。
(李鴻章與英國首相兼外長Salisbury(左)、英國副外長Curzon(右)。
三人的身高相當)
【反制日本】
李鴻章當時已73歲高齡,剛卸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要職。
之所以仍受命出訪,是因為清廷在甲午戰爭慘敗後,制定了『以夷制夷、聯俄抵日』的外交方針,派重臣出訪歐美列強,以爭取國際奧援反制日本。
【高規格款待】
李鴻章出訪期間,受到各國高規格款待。
他與各國元首、政要會面,還參訪國會、工業設施、軍隊演練。
歐美列強檯面上的禮遇,當然是不安好心;既然清廷有所相求,就藉機促銷武器,並要求更大的政經利益。
(李鴻章在紐約搭乘馬車)
【影響深遠】
李鴻章此次出訪,影響深遠。
他和俄國簽訂的《中俄密約》,聯俄抵日不成,還造成嚴重後患。
但也由於他親睹歐美列強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的進步,如實向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陳述所見所聞,因此促使光緒皇帝支持「維新派」。
【4年後】
1900年,李鴻章出訪4年後,竟爆發了八國聯軍侵華,其中的英、法、德、美、俄還是他曾參訪的國家,真是情何以堪。
1901年,李鴻章受命收拾殘局,與入侵國簽訂《辛丑和約》,他心力交瘁,簽約不久即去世了。
李鴻章身處清末的頹勢,有其個人的努力,但終究無法改變惡劣的大環境。
(李鴻章(右二)赴英訪問時,馬克沁(右一)親自出席「馬克沁機槍」的射擊表演,機槍一下就將大樹攔腰打斷,李驚呼:『太快、太快!』,詢問機槍價格後,李又驚呼:太貴、太貴!』)
(1896年,美國Johann Hoff公司在雜誌刊登的麥精廣告,搶搭「李鴻章風潮」;廣告詞中,李鴻章說他是該公司麥精的長期用戶,吃了之後身體棒、精神好。
此廣告是否取得李鴻章的授權,則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