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0年来石家庄地区地下水流场演变驱动力分析

合集下载

石家庄市平原区地下水动态演变分析

石家庄市平原区地下水动态演变分析

石家庄市平原区地下水动态演变分析
李艳刚;李树军;周辉;梁艳芹
【期刊名称】《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年(卷),期】2012(000)0z1
【摘要】以1980~2011年地下水监测资料及地下水开采量资料为基础,对石家庄市平原区32年来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出地下水位变化、地下水储量变化及地下水漏斗变化特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参考.
【总页数】3页(P11-13)
【作者】李艳刚;李树军;周辉;梁艳芹
【作者单位】河北省石家庄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石家庄050051;河北省石家庄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石家庄050051;河北省石家庄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石家庄050051;河北省石家庄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石家庄05005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213
【相关文献】
1.石家庄市平原区地下水动态演变分析 [J], 李艳刚;李树军;周辉;梁艳芹;
2.石家庄市东部平原地下水动态浅析 [J], 李艳刚
3.基于InSAR的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动态监测 [J], 张铁勤;何祺胜;荆琛琳;刘堃
4.秦皇岛平原区地下水动态特征分析及对策研究 [J], 张福洋;董卫爽;吴光宇
5.唐山市平原区地下水动态特征及成因类型研究 [J], 远立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石家庄市深层地下水超采区水位变化研究

石家庄市深层地下水超采区水位变化研究

石家庄市深层地下水超采区水位变化研究
杨晓清;杨春雷
【期刊名称】《河北水利》
【年(卷),期】2022()12
【摘要】石家庄市深层地下水超采区位于赵县东部、晋州南部,涉及范庄、谢庄、营里3个乡镇,总面积77.6km2。

深层超采区地下水位监测点彭六佐站位于晋州营里镇东侧辛集市田家庄乡彭六佐村南,距离辛集与晋州交界处约500m。

2021年第二季度石家庄市深层地下水位较上年同期下降2.37m,第三季度仍未见好转,与上年同期平均水位相比下降2.65m,直至10月中旬,水位基本恢复至2020年水平。

【总页数】2页(P16-17)
【作者】杨晓清;杨春雷
【作者单位】石家庄市水资源综合服务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4
【相关文献】
1.南京市深层地下水开发及水位动态变化特征研究
2.基于开采系数法的邯郸市东部平原区深层地下水超采区划分研究
3.南京市深层地下水开发及水位动态变化特征
4.山西典型盆地孔隙水超采区水位变化影响因子分析及超采区治理对策
5.淮北平原超深层地下水开采动态监测问题与智能监测系统建设构想研究——淮北平原超深层地下水开采动态及监测问题浅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石家庄市东部平原地下水动态浅析

石家庄市东部平原地下水动态浅析

深为 7 . 5 7 m。漏 斗 中心 位 于华 北制 药 厂 , 1 9 7 3年 漏斗 中 心转 移, 形成 以石 家 庄 市 印染 厂 为 中心 的 区域 封 闭 漏斗 。到 1 9 9 0
年漏 斗面积为 3 3 4 k m , 漏 斗 中心水位埋深 为 3 7 . 2 2 m。
2 地 下 水 动 态
1 9 8 0年 以 来 , 由于 地 下 水 的 超采 , 石 家 庄 市 东 部 平 原 地 下水埋深持续 下降 , 地下水埋深 1 9 8 0年 的 9 . 5 3 m 下 降 到 2 0 1 2年 的 3 7 . 1 5 m( 见图 1 ) , 1 9 8 0— 2 0 l 2年 石 家 庄 市 东 部 平 原 地下 水埋 深 下 降 了 2 7 . 6 2 m, 地下水位下 降速率 为 0 . 8 6 m/ a 。下 面 分 三 个 阶段 分 别 分 析 其 变 化 规 律 。
2 0 1 4年 7月
J u 1 . , 2 0 1 4
V0 1 . 36 N0.4
第3 6卷
第 4期
石 家 庄 市 东 部 平 原 地 下 水 动 态 浅 析
李 艳 刚
( 河 北 省石 家庄水 文水 资 源勘 测局 , 河北 石 家庄 0 5 0 0 5 1 ) [ 摘 要] 以1 9 8 0年 至 2 0 1 2年 石 家 庄 市 地 下 水 监 测 资 料 及 地 下 水 开 采 量 资 料 为 基 础 , 分 三 个 阶 段 对 石 家 庄
就石 家 庄市 而言 , 降水 、 开采 、 蒸 发 和 灌 溉 是 影 响 地 下 水 位 变 化 的主 要 因素 , 其 中降 水和 开采 的影 响最 显 著 。
均为 l 7 . 1 9 m。到 2 0 0 0年 年底 已下 降 为 2 5 . 0 4 m, 地下 水 埋

近50年来我国北方典型区域地下水演化特征

近50年来我国北方典型区域地下水演化特征
1 0 ] 年代相比入渗量减少约 3 3 %[ ( 表1 ) 。
随着地下水补 给 源 结 构 和 比 重 发 生 变 化, 地下 水系统总补给量呈现减小的趋势。由于渠系引水量 的不断增加, 河道入渗补给量逐年在减少。同时, 由 于渠道防渗设施不断完善, 渠系入渗补给量在减少。 根据新疆地质调查 院 的 最 新 成 果, 天山北麓河道入 渗补给量、 渠系入渗补给量、 田间入渗补给量分别由
8 3 8 3 1 9 8 5年 的 2 5 3 3×1 0 m, 2 5 3 7×1 0 m 和 8 7 8× 8 3 8 3 1 0 m 减少到 2 0 0 3年 的 1 3 8 0×1 0 m, 2 3 4 6 7× 8 3 8 3 9 ] 1 0 m 和7 8 3 × 1 0 m[ 。河西走廊平原区自 1 9 7 0
年代后期 补 给 量 开 始 明 显 减 少 ( 图1 a ) , 1 9 5 0年 代 中期 至 1 9 9 0年 代 末 期 地 下 水 补 给 量 由 5 6 5 4×
8 3 8 3 8 3 1 0 m 减少到 3 9 3 5 × 1 0 m, 减少了 1 7 1 9 × 1 0 m,
2 北方典型区域地下水系统补给演化 特征
近 5 0年来, 北方区域地下水系统的补给空间格 局、 补给方式、 补给源结构与比重以及地下水系统总
变化, 而我们目前对 于 区 域 地 下 水 系 统 演 化 特 征 及 其未来趋势的认识仍然十分有限。为了确保未来地
第一作者简介: 陈宗宇 男 4 6岁 研究员 水文地质学专业 E m a i l : c h e n z y @ h e i n f o n e t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 9 7 3项目) ( 批准号:2 0 1 0 C B 4 2 8 8 0 3 ) 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4 0 8 7 2 1 5 3 ) 资助 2 0 0 9 - 1 0 - 2 1收稿, 2 0 0 9 - 1 1 - 2 3收修改稿

石家庄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保护对策分析

石家庄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保护对策分析

石家庄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保护对策分析摘要:对石家庄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述,提出了为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需采取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水资源利用现状;保护;对策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use of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 Shijiazhuang City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provide the protection measures to be taken for the protection of water resources sustainable utilization.Key words: water utilization; protection; countermeasures中图分类号:TV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3-00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供求状况的变化,水资源短缺成为石家庄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制约因素,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成为石家庄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

合理开发和保护水资源,促进生态环境健康发展,是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前提。

1石家庄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1.1 现状实际供用水量2010年全市供水总量为31.74亿m3,其中地表水供水6.03亿m3;地下水供水25.71亿m3。

总供水量中,农业灌溉用水量21.33亿m3;工业用水量3.01亿m3;居民生活用水量2.83亿m3;林牧渔畜用水量2.49亿m3;城镇公共用水量0.91亿m3;生态环境用水量1.16亿m3。

1.2 现状供需状况分析全市现状可供水量约为24.7亿m3,2010年实际用水量31.74亿m3,缺水量7.04亿m3,缺水率为22.2%。

本区域可供水量将难以维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水资源演变情势分析(1)地表水资源量明显减少1956~2000年地表水资源量系列中,各年代丰枯变化大体与降水相同,但丰枯程度更为突出。

石家庄市区地下水超采状况及对策

石家庄市区地下水超采状况及对策

石家庄市区地下水超采状况及对策
李桂芬
【期刊名称】《河北水利》
【年(卷),期】2006(000)002
【摘要】河北省属严重的资源性缺水省份.石家庄市作为省会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39m3.不足国际规定极度缺水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500m,标准的8%。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尖锐。

深入分析石家庄市区供水现状与历程.剖析地下水超采原因及危害.提出减少地下水超采的对策与措施.对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创建和谐社会与首善之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页数】1页(P32)
【作者】李桂芬
【作者单位】石家庄市水资源综合管理办公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21
【相关文献】
1.哈尔滨市区地下水超采区分析与治理对策 [J], 孙香泰;刘文;沃晓岚
2.鸡西市区地下水超采问题及对策 [J], 官明兰;马宁;吴晓玉
3.齐齐哈尔市区地下水超采引发的环境问题与对策 [J], 陈玉春;石亚红;赵旭
4.大同市区地下水超采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与相应对策研究 [J], 范建明
5.石家庄市区缺血性心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的应用状况初探 [J], 刘红彬;刘志红;郎琢琳;王丽娅;张晓华;秦利强;董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石家庄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变化研究

石家庄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变化研究

石家庄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变化研究刘中培;王富强;于福荣【摘要】通过对石家庄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动态特征分析,揭示了地下水位年际及年内变化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开采和降水)。

结果表明,石家庄平原区地下水位年际下降明显,但不同月份的地下水位年际下降速率不等,雨季前的1月-5月年际平均下降幅度比雨季及其之后的6月-12月年际平均下降幅度大。

地下水位的变化主要是受到开采量和降水量的共同作用。

在年际变化上,开采量增大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而降水量对地下水位的年际影响主要表现在丰水年时地下水位出现回升或下降速度减缓,枯水年时地下水位下降速度增加。

在年内变化上,3月份之后开采量增加和降水量较小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较快,而从6月份开始降水量增大和开采量减小导致地下水位开始回升。

%10.3724/SP.J.1201.2012.05124【期刊名称】《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年(卷),期】2012(000)005【总页数】4页(P124-127)【关键词】石家庄平原区;地下水位;地下水开采量;年内变化;年际变化【作者】刘中培;王富强;于福荣【作者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水利学院,郑州450011;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水利学院,郑州450011;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水利学院,郑州45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211.1石家庄平原区是灌溉粮食高产农业区,农田灌溉抽取地下水资源量占地下水开采量的80%左右[1-2]。

随着粮食产量的不断提高,地下水开采量不断增大,地下水位劣变情势严重。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下水位平均每年下降1m左右,对石家庄平原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因此,研究石家庄平原区地下水位变化特征,分析其主导驱动因素,对区域地下水合理利用和调控以及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

1 石家庄平原区概况石家庄平原区位于东经114°17′-115°22′、北纬37°02′-38°03′之间,是滹沱河流域的一部分,西靠太行山,东接平坦的河北中部平原,包括石家庄、正定、栾城、行唐、高邑、深泽、无极、元氏、赵县、藁城、晋州、新乐1市11县(市),面积6 673 km2,人口478.7万。

石家庄市东部平原地下水动态浅析

石家庄市东部平原地下水动态浅析
( 3 ) 抽水条件下( Q = 2 000 m3 / d) ,Cl - 浓度呈下降趋势,
landfill processes and operation[C]/ / Stegmann R,Sardinia'89 - 2 nd International Landfill Symposium. Cagliari,Italy,1989 . 1 - 16 . [5]丁素玲. 非 饱 和 带 溶 质 运 移 模 拟 软 件 ( WHI UnSat Suite ) 简 介 [J]. 中国科技信息. 2011 ,5 ( 5 ) : 83 - 84 . [6]国家建设部. CJJ 17 - 2004 .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S]. 北 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7]宋启龙,靳孟贵,解 世 勇,等. 周 口 北 郊 垃 圾 填 埋 场 渗 滤 液 的 渗 漏量及 COD 变 化 模 拟 分 析[J]. 地 质 科 技 情 报. 2012 ,6 ( 31 ) : 157 - 160.
( 1 ) 在非卫生 垃 圾 场 顶 部 采 用 简 单 粘 土 覆 盖,可 将 渗 滤 液渗漏量减少 50 % ,增铺 HDPE 土工膜后可减少 99 % 。
( 2 ) 假定卫生 填 埋 条 件 下,渗 滤 液 渗 漏 量 仅 为 现 状 条 件 3. 6 × 10 -3 倍。垃圾 填 埋 场 应 当 严 格 执 行 卫 生 填 埋 技 术 规 范 ,禁 止 非 卫 生 填 埋 。
石家庄市东部平原地下水动态浅析
李艳刚
( 河北省石家庄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河北 石家庄 050051 )
[摘 要] 以 1980 年至 2012 年石家庄市地 下 水 监 测 资 料 及 地 下 水 开 采 量 资 料 为 基 础,分 三 个 阶 段 对 石 家 庄 市东部平原 33 a 来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得出三个阶段 地下水位下降 速率一直在增大,近 5 a 来地下水位 下降速率明显降低; 进入 21 世纪以来地下水储量的累计减少量明显增加; 地下水 漏斗影响 面积持续扩大,漏斗中心 水 位 持 续 下 降 ,近 三 年 有 所 回 升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3-08-3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2214);山西农业大学科技创新基金项目(201306)作者简介:冯慧敏(1981-),女,内蒙古包头人,博士生,讲师,主要从事农田水利与水资源合理利用研究。

E-mail :fenghuimin1997@通讯作者:张光辉(1959-),男,辽宁沈阳人,研究员,主要从事区域水循环演化和地下水可持续利用研究。

E-mail :Huanjing@ 水利学报SHUILIXUEBAO2014年2月第45卷第2期文章编号:0559-9350(2014)02-0180-07近50年来石家庄地区地下水流场演变驱动力分析冯慧敏1,2,张光辉1,王电龙1,3,严明疆1(1.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800;2.山西农业大学林学院,山西太谷030801;3.山西省水利建设开发中心,山西太原030002)摘要:为了揭示石家庄地区地下水流场演变的驱动因素,基于近50年来地下水位、气候变化及开采量等相关数据,应用小波变换及模糊矩阵等研究方法,对地下水流场发生异变的主要动因及其特征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1)地下水降落漏斗中心水位埋深及面积随P e 值(降水量与开采量比值)减小而增大,趋势基本符合幂函数关系,枯水年份P e 单位下降值的影响程度约是丰水年份的1.8倍和1.9倍;(2)地下水降落漏斗中心水位埋深及面积随着R e 值(地下水补给量与开采量比值)增大以幂函数特征呈减小趋势;(3)上游山区水利工程的修建使下游平原区地表水体渗漏补给量减少49%,井灌回归补给量减少17%。

利用该方法取得的研究成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符合,可为区域地下水开发利用提供指导。

关键词:地下水流场;演变;驱动力;气候变化;水利工程中图分类号:P641文献标识码:Adoi :10.13243/ki.slxb.2014.02.0071研究背景近50年来石家庄地区地下水流场发生重大异变。

石家庄地区是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超采最为严峻的地区,地下水位埋深从20世纪60年代初不足5m ,增大至目前的30m 之多,地下水漏斗区中心水位埋深曾达到54.4m (2002—2008年),降落漏斗面积不断扩大。

由此引发了井群报废、水质恶化和第一含水层被疏干等一系列问题。

石家庄地区地下水流场急剧变化(异变)的成因及其主导因素问题,事关该区地下水资源能否可持续利用,值得进一步探讨。

众多学者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方面,对石家庄地区地下水流场发生异变的原因进行了研究。

朱延华等[1]认为,石家庄地区水动力环境演化受开采量和降水量双重影响,且开采量影响大于降水量。

许月卿等[2]提出,地下水开采是影响河北平原地下水位下降的主导因素,其次是降水和地表径流。

王金哲等[3]对滹沱河流域人类活动干扰浅层地下水的强度进行了量化研究,得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活动对浅层地下水的影响强度不断加剧,经历了从一般性影响、不可忽视影响,最后演变为主导影响因素3个阶段[4]。

徐宜亮等[5]发现石家庄平原区地下水数量变化与降水量之间具有明显相关性。

张光辉等[6]指出,开采量是滹沱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流场发生异变的主导因素,随降水量减增,同期地下水补给量与开采量呈互逆变化规律[7]。

Yukun Hu 等[8]研究表明,农业灌溉是引起石家庄地区地下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农业用水量减少25%,可以阻止地下水位下降,减少35%,可以使地下水位恢复到1956年的水平,且农业灌溉的节水潜力较大[9]。

但是,如何进一步定量认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地下水流场的影响程度,从气候变化的周期尺度把握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地下水流场异变之间的相互耦合规律,仍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180本文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地下水流场异变三者关系入手,采用小波分析、模糊矩阵和相关分析等方法,深入解析该地区近50年来地下水流场发生异变的原因及驱动力。

所有气象、水文和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源自河北省相关部门的长观数据和近几年来监测、统测及试验数据。

2研究对象与数据处理2.1研究区概况研究区(石家庄平原区)地处太行山山前平原,总面积6976.4km 2,多年平均降水量534.5mm ,多年平均蒸发量1616.6mm ,多年平均气温13.4℃。

研究区上游有岗南和黄壁庄两座大型水库,总控制流域面积3.93万km 2,占流域总面积的94.8%。

区内主要河流为滹沱河,黄壁庄水库修建前河道渗漏量为石家庄平原区地下水重要补给来源,水库修建后仅丰水年汛期水库弃水时,河道内才有行洪过水。

同时水库副坝长期渗漏也是重要的补给来源,但2003年该副坝除险加固后,副坝渗漏量接近于零。

石家庄平原区位于滹沱河冲洪积扇群上,包气带岩性为裸露砂砾石层,从扇轴部向两侧及下游,砂层厚度逐渐变薄,颗粒逐渐变细。

在包气带中,分布不稳定薄层亚黏土、黏土,垂向水力联系较好。

降水入渗为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占总补给量的44.85%~63.67%;排泄以人工开采为主,多年平均开采量2.67亿m 3[7]。

2.2地下水流场异变识别本文所述“异变”是指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地下水流场的流向和水位等要素发生的异常变化。

采用地下水降落漏斗演变趋势与漏斗区地下水补给-开采均衡状况(R e ,即地下水补给量与开采量比值)演变趋势对比分析的方法,确定地下水流场演变阶段的时间结点。

选择“db3”小波函数,对漏斗区中心水位埋深及面积时间序列进行1~5a 尺度的离散小波变换,对各尺度低频逼近信号进行单支重构。

选择合适尺度的重构信号,研判原序列要素的演变趋势,并结合漏斗区地下水补给-开采均衡状况(R e )演变特征,确定地下水流场演变阶段的时间结点。

2.3主导影响因素识别采用模糊一致矩阵法,计算地下水流场各演变阶段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强度,识别主导影响因素。

影响强度愈大,该影响因素在地下水流场异变过程中贡献愈大;反之,该影响因素在地下水流场异变过程中贡献愈小。

3地下水流场演变特征通过对比发现,2a 尺度上的小波重构信号(如图2(a ))能够较好地反映原序列的演变趋势(其余尺图1研究范围——181度重构信号限于篇幅不再列出),地下水补给-开采均衡状况演变趋势如图2(b )。

从图2可见,石家庄平原区地下水流场演变可分为4个阶段:1961—1971年期间地下水流场以天然平衡特征为主,地下水补给量均大于开采量(R e >1),漏斗区中心水位埋深降速小于0.50m/a ,面积增幅0.82km 2/a ,1964—1965年R e 高达5.95和5.65,漏斗区中心水位埋深较1963年分别上升0.48m 和0.44m ;1972—1981年期间地下水流场以降落漏斗规模化扩大特征为主,地下水补给量小于开采量的年份时有发生,漏斗区中心水位埋深降幅达0.93m/a ,漏斗面积增幅7.32km 2/a ;1982—2004年期间以降落漏斗加剧扩展特征为主,地下水补给量长期小于开采量(R e <1),漏斗区中心水位埋深降速达1.22m/a ,漏斗面积增幅达12.75km 2/a ;2005—2010年期间,由于实施了关井压采,加大地表水利用力度等措施,漏斗区中心水位埋深及面积逐渐趋于稳定,水位降幅减至0.75m/a ,漏斗面积增幅减至6.58km 2/a 。

表1给出了各演变阶段末漏斗区中心水位埋深及面积、漏斗区补给量与开采量比值(R e )的原始序列,其余年份限于篇幅不再列出。

4异变成因4.1主要影响因素识别为了界定石家庄平原区地下水流场各演变阶段的主导因素,根据实际调查、监测和前期研究成果,选择地下水流场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大气降水、人工开采、河道渗漏、潜水蒸发和气温变化等因素,采用模糊一致矩阵法确定各要素的影响权重。

基本原理如下:首先,根据前节研究结果,即地下水流场各演变阶段的特征及其地下水补给-开采均衡状况,将选择的主要影响要素(因子)按它们对地下水流场变化影响的“重要性”进行定性排序。

然后,按排序的“重要行”,分别进行两两二元比较,例如开采量(dl )与降水量(dk )的“重要性”作二元比较。

若dk 比dl 重要,取优先度ekl=(0.6~1.0),elk =(0~0.5),且ekl+elk=1;若dk 与dl 同等重要,记ekl=0.5,elk =0.5;若dl 比dk 重要,记elk =(0.6~1.0),ekl =(0~0.5),且ekl +elk=1(k =1,2,…,5;l =1,2,…,5)。

如此类推,最终得到各演变阶段的优先度矩阵。

1961—1971年期间,地下水流场呈天然特征阶段的相对重要性排序为:大气降水>人工开采>河道渗漏等补给项>潜水蒸发等排泄项>气温。

1972—1981年期间,地下水漏斗形成阶段的相对重要性排序图2地下水降落漏斗演变趋势表1各演变阶段末漏斗区补给开采比值(R e )及水位、面积原始序列——182为:人工开采>大气降水>河道渗漏等补给项>潜水蒸发等排泄项>气温。

1982—2004年期间,地下水漏斗发展阶段的相对重要性排序为:人工开采>大气降水>河道渗漏等补给项>潜水蒸发等排泄项>气温。

2005—2010年期间,地下水漏斗稳定阶段的相对重要性排序为:大气降水=人工开采>河道渗漏等补给项>潜水蒸发等排泄项>气温。

按人工开采、大气降水、河道渗漏等补给项、潜水蒸发等排泄项和气温的顺序进行两两二元比较,得到最终优先度矩阵:éëêêêêêùûúúúúú0.5011110.5111000.5110000.510000.5éëêêêêêùûúúúúú0.50.61110.40.5111000.5110000.5100000.5天然阶段形成阶段éëêêêêêùûúúúúú0.5111100.5111000.5110000.5100.5éëêêêêêùûúúúúú0.50.51110.50.5111000.5110000.5100.5发展阶段稳定阶段对优先度矩阵进行一致矩阵转化和方根法归一化后,得到最终的权重矩阵:地下水流场呈天然阶段时,w 1=(0.24,0.29,0.20,0.16,0.11);地下水漏斗形成阶段,w 2=(0.27,0.26,0.20,0.16,0.11);地下水漏斗发展阶段,w 3=(0.29,0.24,0.20,0.16,0.11);地下水漏斗稳定阶段,w 4=(0.27,0.27,0.19,0.16,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