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倡建蠔镜同善堂碑序》的文献价值
致敬于群贤

致敬于群贤广东历史上,有一些热心乡邦文献整理而又不为人知的老学者。
如广东南海人潘六如,曾十年如一日地收集南越残瓦文字遗存,并加以考释,写成《南越故宫残瓦记》《南越故宫残瓦文字》《说瓦》《瓦椎》等论文。
此外顺德蔡守、南海潘和、嘉应谢英伯、番禺汪兆镛、东莞邓尔雅、香山黄佛颐、台山黄文宽等递相收藏和研究南越残瓦文字,敏锐地发现了南越残瓦所具有的历史价值和学术意义,将传世和近年出土的陶文加以整理,为对南越残瓦的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也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展示了广东悠久的历史文化之魅力。
(?-1941)广东南海人。
工画、善摹印,以精鉴定古董文明于粤中,尤精鉴赏古铜器。
清末民初时,在广州经营古玩业。
善伪造古钱、鼎彝,人称“古泉六”。
名画家邓芬、李砚山、卢子枢皆出其门下。
辑有《赝鼎录》《射影集》。
(?-1929)广东南海人,字致中,号抱残。
六如之弟,博学多能,工诗,善书画刻印。
善赏鉴历代书画名迹,喜集藏古钱。
又雅嗜金石文字,残砖断瓦之有铭者,无不喜为罗致研究。
尝与粤中画友先后创立合作画社、国画研究会,著有《抱残室笔记》等。
(1879-1941),初名有守,字哲夫、寒琼,晚年自号寒翁,广东顺德人。
蔡守与他的夫人谈月色在诗书画方面都颇有名气,谈月色尤擅画梅,蔡守又兼长金石学,蔡氏夫妇两人曾在广州成立“艺彀社”,出版《艺彀》杂志,介绍金石书画。
1936年,蔡守偕谈月色到南京任职党史馆党部,并在故宫博物院考订金石书画古物。
蔡守金石书画诗文无所不能:为文为词为诗则有《蠡楼词》《有奇堂诗集》等;为金石文字之学则有《印林闲语》《印雅》《画玺录》;为碑版考证则有《寒宬金石续跋》《寰宇访碑续录》;为文房雅玩杂著则有《壶雅》《宋锦、宋纸考补》《漆人传》《瓷人传》。
(1891-1976)女,广东顺德龙潭乡人。
擅长工诗善书画,篆刻、瘦金书、画梅驰誉海内外。
有“现代第一女印人”之称。
谢英伯主持广州市立博物院及广州黄花考古学院期间,聘月色为发掘专员及研究员,并与哲夫共同主持东郊猫儿岗汉墓发掘工作。
辽宁省图书馆藏天禄琳琅旧藏元刻本《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考述

善本出宫。据《赏溥杰书画目》统计,这期间赏赐
书籍共176部,其中宋版书占到昭仁殿陈列宋版书 (依《天禄琳琅书目后编》著录)的大半。溥仪曾赏 赐溥杰一部四函宋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实 为御题元刻本《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①。这批书 出宫后被运往天津英租界藏匿,民国十四年
4铃印与传藏
4.1 铃印 馆藏天禄琳琅旧藏元刻本《朱文公校昌黎先
生集》散册,前后书衣后护叶自上而下,居中铃盖 “五福五代堂宝”“八征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 三枚朱文方印,每册卷端天头,齐右侧板框铃盖 “天禄继鉴”白文方印,每册卷端卷末,左右居中, 压上板框各铃盖“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印,每 册卷末天头齐左侧板框与上板框铃“天禄琳琅”朱 文方印。六玺铃印符合重建天禄琳琅藏书的用印 规制,惟因是书天头略短,“天禄继鉴”印略压上板 框,“乾隆御览之宝”略向下移,未上下居中。从铃 印位置变化中,可见天禄琳琅藏书在版式、开本特 殊情况下,内府铃印规制依版式、开本变通,注重 书叶与印记相互协调。除上述天禄琳琅六玺外, 辽图散册尚铃有“松菊闲情”朱文方印、“慈云楼” 白文方印、“朱氏珍秘”朱文方印(《钦定天禄琳琅 书目后编》“秘”误为“玩”,朱文误为白文)、“诸西 崖书画印”朱文方印(《天禄琳琅书目后编》朱文误 为白文)、“子子孙孙永保用享”朱文方印(《天禄琳 琅书目后编》朱文误为白文)及不同形制“大里”朱 文方印两枚。据《天禄琳琅书目后编》著录,其他 卷册尚铃有“朱印家宾”朱文方印,“吴越王孙”朱 文方印,“沛国郡图书印”朱文长方印,“半石山房” 白文方印,“由拳”白文葫芦形印,“鬱云林”朱文方 印。另获观卷十一卷端书影,有一挖残半印,系白 文方印,板框外印文部分俱已挖去,左边字清晰可 见,为“法印”二字,右边据残存字形推测为“朱家” 二字,似为“朱家法印”。以上开列诸印,除天禄琳 琅六玺外,余皆为入藏清宫前所铃藏印。
泉州铺锦郊商黄清文、黄清和研究——以碑刻、谱牒、志书、题刻等为例

( 斯) 字
十二 世
“ 。吾 心 也 志此 已久 ,奈 乏 董 事耳 ” 是 。
( 清) 文 日 ,诸 从 昆 弟及 子侄 辈 ,皆可
督 诸役 。 乃诹 吉 而 经 营之 。 堂 深 广如 故 。作 为浪 梁 稍 窄 。其 次 孔 浪 梁 下树 木屏 ,作辟 堵 以 隔绝后 房 居人 之 出入 。
所 置 ,清 和新 之 。 西 为 ( )钟 泰 所 黄 置 。清文代 理 焉 。其 前 昔 惟垣墙 一 道 ,
中 间小 小盖屋 于大 门上 .兹制 为椿 门。
《 谱 》所 载 黄 清 英 《 成 遗 安 堂记 》 支 新 ,原
文如 下 ( 点为 笔者试 加 ) 标 :
新 成 遗 安 堂 记
十 八世 ( 字哲 )
十 九世
植 衷
偏 房 二 问 。一 为 ( )清 诗 物 业 ,彼 黄
故 贫 乏 。 则 吾 等 功 从 相 与 劝 其 暂 付 ( )植 品 侄起 盖 ,而 簿账 其 费 ,以俟 黄 后 赎 。 其后 一 连 七 间 。除 中央 印 厅 者
( 维) 字
这 一年 (8 9 ,黄 清 英 修成 《 谱 》 10 ) 支
识 》 等 。近 年 来 ,笔 者 在 工 作 中 ,获 见 一 嗍
批 与 泉州 铺 锦 郊 商 黄清 文 、黄清 和 相 关 的
郊 ” 是 运 载 台地 米 、粟 、糖 、油 等货 品 。
碑 刻 、谱 谍 、题 刻及 文 献材 料 。现 加 以整
泉 州铺 锦 郊 商 黄 清文 、 清和 研 究 黄
商人 在 鹿 港 的会 所 —— “ 郊会 馆 ” 道成 泉 。 年 间 ,有 谓 “ 府 二 鹿 三艋 舯 ” 之 称 。据 一 张炳 楠先 生 《 鹿港 开港 史》 ,时 鹿港 泉郊所 属商 号最盛 达约 20家 翻 0 。 道 光 l 周 玺 修 《 化 县 志 》 卷 九 2年 彰 《 风俗 志 》 商 贾 ” 条 日 :远 贾 以 舟楫 运 载 “ “ 米 、粟 、糖 、油 ,行 郊 商 皆内地 殷户 之人 , 出赀 遣 伙 来 鹿 港 ,正 对 渡 于 蚶 江 、深 沪 、
康梁碑帖思想之比较

康梁碑帖思想之比较康有为和梁启超都是明末清初政坛上的风云人物。
不仅因戊戌变法而蜚声海内外,而且在书法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尤其是在书法理论中关于碑帖的看法,他们虽然是师徒,但是对于碑帖的态度有着各自的见解。
康有为特别倡导“尊碑抑帖”,而梁启超尊碑但不贬帖,反对“北碑南帖”之争。
标签:北碑南帖;尊碑;碑帖跋自从嘉庆道光以来,中国书法史出现了“北碑南帖”之争,各执一端,难分轩轾。
阮元提出了碑学的见解,开辟了新的道路,但他自己的书法却是帖派,实践仍是很薄弱的。
包世臣的《艺舟双楫》,对碑学的形成起了巨大的影响,推动了大批人加入碑派,而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则较为全面,他不仅倡导理论而且身体力行。
康有为与吴昌硕、沈增植并称为清末民初书画“三大家”。
在《广艺舟双楫》中,他提出“尊魏卑唐”的主张。
他精通书法,早年临习王羲之《乐毅论》与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并遍临《虞恭公碑》、《玄秘塔碑》、《颜家庙碑》等,尤得力于《石门铭》和《经石峪》,形成自己独特的书风,世称“康体”。
康有为撰写《广艺舟双楫》的时候年仅三十一二岁,他的书法和书法理论在中国书法史上可谓独树一帜,晚清碑学再度兴起及其对近百年来的碑帖学不断变化发展的影响,对近现代中国书法的影响和发展相当深远。
康有为的“尊碑抑帖”思想在早年的时候是十分强烈的。
在《广艺舟双楫·尊碑第二》中提到“流败既甚,师帖者绝不见工。
物极必反,天理固然。
”[1]对于帖康有为认为现如今看到的帖大都是宋、明人重钩屡翻之本,虽然是羲献之帖,但是已经面目全非,精神有所懈怠。
梁启超作为康有为的学生,并没有完全复制老师的书学理论,而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中国地理大势论》中写道:“大抵自唐以前,南北之界最甚,唐后则渐微,盖‘文学地理’常随‘政治地理’为转移。
自纵流之运河既通,两流域之形势,日相接近,天下益日趋于统一;而唐代君主上下,复努力以联贯之。
”[2]这里说明书法自唐代再分南北,实属勉强。
鲜为人知的的《九善堂碑》

鲜为人知的的《九善堂碑》
陈鸿钧
【期刊名称】《羊城今古》
【年(卷),期】2003(000)002
【摘要】晚清时期。
广州出现了适应城市社会救济需要而以商人行会为主导的民间慈善组织——善堂。
是广州晚清时期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
从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先后设立于广
【总页数】2页(P34-35)
【作者】陈鸿钧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7.42
【相关文献】
1.人民英雄纪念碑鲜为人知的故事
2.鲜为人知的江川县林业文化碑
3.论《倡建蠔镜同善堂碑序》的文献价值
4.鲜为人知的《三大纪律九项注意歌》
5.一段鲜为人知的史实——邓小平为新华日报总馆纪念碑题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李南晖碑贴考释

李南晖碑贴考释
李南晖碑贴考释
李南晖(1976年—),字云水,号南晖居士,广东惠州人。
现为惠州大学教授,专长于中国文化和古代文学研究。
李南晖碑贴受到广大学术界和文化爱好者的高度赞誉。
这些碑贴
包括了李南晖对古代碑文的考证和注释,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古代文
化的了解。
李南晖的碑贴所涉及的文献都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和分析。
他通过
对碑文内容的解读,揭示了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同时,他还注重与其他相关文献的对照,从而更加准确地还原了碑文的原貌。
这些碑贴不仅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而且对于研究古代
文学和语言学也具有重要意义。
李南晖的考释深入浅出,对于读者来
说易于理解和接受。
他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将复杂的问题阐述得十分
清晰,使碑贴的价值得以最大限度地展现。
通过阅读李南晖的碑贴,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思想和艺术。
这些碑贴不仅帮助我们认识了历史,同时也增加了
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
总之,李南晖的碑贴考释是一部珍贵的学术成果,对于研究古代
文化和文献具有重要意义。
相信他的研究将为后世学者提供宝贵的参考,丰富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
《园冶》析读:兼评张家骥先生《园冶全释.序言》

《园冶》析读:兼评张家骥先生《园冶全释.序言》《园冶》析读——兼评张家骥先生《园冶全释?序言》('丁u—D,一一7o—王绍增.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园林教研室(5l0642)提要丰支重点辑析了《团冶》夸译中若干着名曲难点,包括"临凄越地,虚阁堪支;夹巷借天,浮霹可渡","半阄,"磨角"一"堂占太史,丰问草玄"等,井提出了学风问题.鬈毒撵关t词国墙注释奎释祈读中田分粪号TU一0984'园冶>一书是中国文化弥足珍贵的遗产,日本学者曾将之推荐为世界最古造园名着….迄今我们对于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特别是江南园林)的认识大体没有脱离《园冶》的窠臼.然而'园冶》的难读也是公认的,可以说,时至今日,人们还未能全面正确地读通这本"奇书".为解此谜,不少前辈学者(其中不乏蜚声中外的大学者)作出了辛苦的努力,如朱启钤,阚铎,陈植,刘敦桢,童寅,汪菊渊,陈从周,刘致平,杨超伯,曹讯等,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多自幼以私塾发蒙,有着罐厚的古文功底,这种人才今后是再也难觅了.诸先生中.当以陈植先生功绩最伟,他不但在建国后的'园冶>出版和注释工作中起着筚路蓝缕,开启山林的作用,而且1985年他在八十七岁高龄出版的《园冶注释》第二版中,广纳意见,从善如流,终于为我们基本拨开了因为"文体特殊,用辞古拙,令人生畏,夙称难解."而笼罩在'园冶)上的面纱.使人们"开卷豁然.是大有益于造园学术研究的."为后世继续进行《园冶》研究奠定了最扎实的基础. 不可否认,(园冶注释》第二版并不是《园冶》研究的终点,仅读(园冶注释》还是不能将《园冶》全部搞懂搞通.《园冶)里的不少问题,仍长期缠绕在笔者的心里.虽经多年求索,似已有所悟解,有心动笔,以助学子,但恐思虑不周,故一再延迟.近日卧病在床,得张家骥先生1993年出版的《园冶全释)(以下简称《全释》),而喜读之,掩卷时,却不尽颇为失望.'全释)虽然在若干地方补充或纠正了陈植先生《园冶注释)的不足或错误,如增加了注释的数量,又对《相地》篇"似偏阔以铺云"和《屋宇》篇"高低依制,左右分为"等做了重新解释,但其对《园冶注释》的批评,凡中肯者绝大部分都是重复曹汛先生早已讲过…,并且为陈植先生在《全释》出版8年前的(园冶注释》第二版中早已作了修订的,其余的批评和修改则大多数有着不同程度的失误.反而曲解了'园冶)的原意.'全释>所新增添的注释亦有不当之处.鉴于'全释)是以精装大部头(36万字)的形式出版,忍其贻误后生,流播海外,故不得已而作此文.张先生为《全释)作了一篇《序言》,长达2万余言,其写作(全释)的主要思想,已尽于此.故本文集中讨论《序言》I蚋目日期;I螂.03—25里的问题.旨在通过与张先生商榷,以助读者基本弄通《园冶》的原意.孰是孰非,还需读者自行判断.序(一)(全释》第1页:"《园冶》梓行后,……终有清一代268年间,寂然无闻."此语不确,李渔在《闲情佣记》中就曾道及.(二)《全释》第3页;"中国的造园艺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长期从属于自然科学的林学,却与规划,建筑无缘.此语甚为武断而不实.虽则,作为中国出国留学造园学科的学子,于本世纪20年代初就读于日本东京大学林学系的陈植先生是第一人,但是第二个就是我的导师程世抚先生,时间是1928年, 学校是美国哈佛大学建筑研究院风景营造(LandscapeAt- chitecture)系.许多老先生都知道,哈佛的城市规划系是从风景园林系分出去的,所以程先生在卯,60年代曾经长期担任原国家建委和建设部负责城市规划的副总工程师.中国的第一个造园专业,是1950年由于粱思成先生的提议,由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台办的,而教研室(当时叫造园组)就放在清华建筑系,其成员有汪菊渊,吴良镛,朱畅中,陈有民等4人,吴,朱两先生皆是当今着名的建筑,规划学者.只是由于50年代一切向苏联靠拢的原因,该专业才在1956年被迁到了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 在建筑界,童寅先生早在1937年就编着了《江南园林志.而刘敦桢先生则在50,60年代领导了巨着《苏州古典园林) 的编写,陈从周先生也在50年代出版了《苏州园林》一书. 现今的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就有不少建筑,城规界名人,如上述吴,朱两人,还有任震英,汪之力,陈从周,赵长庚,罗哲文,郑孝燮,潘谷西,周维权,刘管平等先生.由此可见."全释的断语是出于对中国园林学科历史的不了解,而由此引发出的一番议论,自然还有不少值得商榷之处,但因超出本文的立意,故从略.(三,《全释》第4~5页:原文太长,不垒引,大意是说,陈植先生认为(园冶》在明清一代长期无闻的原因是由于前有阮大铖的《序》,阮先是名挂魏忠贤逆案,后又乞降满清.向为士林所不齿,所以连累了《园冶》.而"此说在理代中国∞中国日林/V o/.I4.No.56/199~(2}遣园学界有一定代表性.""我们从古今'士林'的这种观念深处.不是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阶级分析'的幽灵一直在时空中游荡的影子吗?"并据此否认了陈植的看法.其实事情原本很清楚,《园冶》有阮大铖的《序》,又是在阮的书局封印发行的,而蒲朝政权确立之后,即将阮列为奸臣,将其所着和所刊行的书列为禁书.胨植先生所言没错,也与"阶级分析"毫无关系,张先生所言的"阶级分析" 幽灵恐怕不在陈植先生的头脑里.(四)(全释》第6—7页:紧接上文阐述了作者自己对《圄冶,埋没多年的见解,大意是说."最根本的原因,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的状况与需要有关",并引用恩格斯的话来证明之.具体而言,是由于明末清初兵燹遍野,造园停滞, (园冶)自然无人问津;而至康,乾盛世,不论是由于富商大撒金钱而建设的"带有某种公共性的扬州大型园林",还是那些由于土地l鬃张而建设的"仅容膝以自安的方丈小园", 都不符合"(园冶)所藉以总结的园林实践经验",所以《园冶)也不灵了.此说龋具.以论代史"的味道.果真如此,《园冶》是由于与清朝的"直接需要"不相符,才遭至默默无闻,那我们今天还有多大必要去研究和推崇它呢?而从历史事实上看, 中国人口在康熙年问只有几千万,乾隆初年仅达1亿,乾隆末年才达到2亿,当时人口与土地之间的矛盾远不如后来那么突出当时小园的增多主要是由于经济文化发展,商人和文人(打个不太准确的比方,类似于现代的白领)增多所至.中国现在所保存的古典园林,绝大多数是同,光时期建造或重修的,此时中国人口已选4亿,人,地之间的矛盾才开始突出.以同,光来代替康,乾,是会出现失误的.一n1(一)(全释)在此节主要阐述了自己关于《园冶》难读的原因,认为不在众人所云的骈骊文体,遣词生奥,竟睦文风等,作者"用历史的社会的跟光去观察,分析"的结果是,计成在.故弄玄虚",是.有意杂以幺弦.9lI调,叫人很难绳之以法",目的是关键的技术秘不外传,保护饭碗.喜欢用理论指导自己的写作,是张先生着作的一个特点.理论如果应用得当,当然有助于揭露事物的本质;但是理论如果脱离了实际,则会带来错误的结论.其实计成在《园冶)最后的《自识)中明白写到:"暇着斯《冶》,欲示---)L 长生,长吉,但觅梨栗而已】,故梓行,合为世便."意思是说:得空写下(园冶),本欲留给两个儿子,无奈他们太小.故而干脆把它印刷出版,同时方便世人的利用."这是多么坦减豁达的胸襟表露0!联系郑元勋为《园冶》所写的《题词》: 计成.常以剩永残山不足穷其底蕴,妄欲罗十岳为一区,驱五丁为众役,悉致琪花瑶草,古木仙禽,供其点缀,使大地焕然改观,是一快事.恨无此丈主人耳!"由此观之,计成岂是斤斤计较的俗才小人?(园冶)之难读,主要是受明末文风之所累.《阮序》比(园冶)更难读就是一例.在哲学思想上,计成不过是个普通文人,不必对其要求过高,比如我们自己,又能摆脱当前的学界文风么?(二)《全释》第1O—l9页:张先生为了证明他上面的论断,在此集中举出几个他认为是计成故弄玄虚,即故意分散在多处"突然提出,又嘎然截止,故作惊人之笔"而又不肯言明的地方,阐述了他最为得意的研究心得——"往复无尽"论.对这儿个地方我将在下面一一分析,这里先就往复无尽问题谈些看法.中国古典园林有个突出特点.就是空间多变回环,令人转来转去,欲嬖不能,对此,是张先生在其诸多论着中进行过详尽的分析,并第一个用"往复无尽"作了概括.但是应该指出,往复无尽"的空间并不是中国园林独有的,被张先生作为典型案例的留园石林小院人流路线分析图(见《全释》第256页),类似的分析图几乎也可从对西班牙阿尔罕不拉官(Athm'~bra,又译红堡园)的分析中得到.中国式空间"往复无尽"的特质是它的友人气,浸透了中国文化哲学的精神,对此,艾定增先生在其《读(园冶全释)有感》(此文附于《全释)书后)中作了诠释.不幸的是,张先生自从悟到"往复无尽"之后,到处套用,其中必有不当者,参见下文. (三)《全释》第n页写副:计成"在专论的首篇《相地》中,不着意处提出'夹巷借天.浮廊可渡'八个字,与上下文并无联系.如只照文字形式本身的意义解释,就象<园冶注释> 所释:'假如夹巷,可凌空而接以浮廊.'邀岂不是给私家园林制造出奇观了?'浮廊'者,非凌空构架之廊,而是虚空之廊的意思,也就是一般的廊.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就是在露天的'夹巷'中,可以通过不断的游廊.这正是'往复无尽'流动空间的一种典型手法."在这里张先生没有说明游廊是如何"通过"夹巷的,是横穿?还是顺着走?但从第12页和第l9页对"夹巷"的解释来看,张先生的意思是顺着走.可是,两边是高墙的夹巷用上面有顶的廊从中穿行.为什么要用"借天"两字呢?张先生没作回答.而且,《全释)将.借天"释为"露天"也是相当粗率的.再者,不知《全释》有何依据断言"浮廊"非凌空之廊,但不作此断语就无法敷衍其下文,却是很明显的.《全释》之误.主要的是在于没有从《相地)的全文击理解原文.上面的引文出自《相地'的总论部分,计成在这一部分先论选址,再论踏勘,此时提出"临溪越地,虚阁堪支;央巷借天,浮廊可渡."并非与上下文毫无联系,这是讲的当遇到地块不完整,由于某种原因被分割而出现飞地"时如何处理的问题.比如住宅和园地之间,园地和园地之间.就可能被一条河溪或夹道(两墙之间的小道称为夹道,即央巷,如北京图书馆旁有胡同名日养蜂夹道)隔开,如(图I)所示,某宅的"小姐楼"与花园间被一条通往后门的夹道所隔开.就可以圈l夹巷借天.浮廊可麓中国局林/~oi.14,No.56/1998(2)用"浮廊"将二者联系起来.此外,我国古代,河流,道路是公共的,除皇家外(Jl论上皇家就是公家,实际上谨慎的皇家也不轻易占据道路河流.颐和园的后官墙就是一例,由于那里有一条自古由青龙桥通往北京的大道,颐和园后宫墙与后湖之问的距离被迫压得很窄.)私人不得据为私有, 由此也可能造成某家宅地发展时会跨越公共夹道或河溪的情况.这句话的意思是:"若遇河溪分割而出现飞地(越地),可用廊桥(虚阁)来跨越;若因夹道把用地分割开来,可以借用天空,用浮廊从夹道上面跨过去."这种用"浮廊跨越道路的作法,古已有之.例如汉长安未央官与建章宫之问的连接即是,不过当时名之日阁道. 阁的本意为下部架空的楼,故阁道为下部架空而上部两边用棂窗封闭的通道;若上面长屋子的两边也是开敞的,!il9 名之为复廊.我怀疑"浮廊",即复廊"之讹.现在在徽州老街一带也不难看到阁道或复廊一类的东西,例如被街巷隔开的屯溪茶厂的两个厂区之问就是.时至今日,我们遇到同样的问题就不止可用天桥或廊拼之类的跨接手法,还可以采用地下的隧道.<全释》作者由于不能摆脱"往复无尽"情结的羁绊,将"临攫越地,虚阁堪支;夹巷借天,浮廊可菠.释为:"临水虚阁,似架在水口之上,令人莫测水的源头何处;借天夹巷,何况将原文"夹巷借天"随意改为"借天夹巷实已太大篡改了原文的意旨.在造园实践中,即使造园家有着强烈的空间"往复无尽"的意匠,也要到规划和设计阶段(特别是设计阶段)才开始付诸实施,决不会在选址和踏勘阶段就满赫子"往复无尽"的.(四)《全释》第11—12页:"在《厅堂基》中计成对'半问'的作用,故作惊人之笔,说'耀奥曲折,通前达后,全在斯半问中,生出幻境也'却不指明'半问'在何处?是什么样的'幻境'?又如何会生出这'幻境'来?并且还特别强调:'凡立园林,必当如式'f半问的意义都不清楚,如此重要的式如何去立?真是系风扑影令人难以捉摸了.《园冶注释》所释:'太凡建造园林,必须准此格式'云云,也就等于未释.可见,计成确是在故弄玄虚.查<园冶?厅堂基》原文:"厅堂立基,古以五问三问为率…;须量地广窄,四问亦可,四问半亦可;再不能展舒,三问半亦可,深奥曲折,通前达后,全在此半问中,生出幻境也,文中对于"半问"指得很清楚,就是指面阔(非进深)增多了半同.计成在《园冶》一开始的《兴造论》中就已提到了半问:"其屋架何必拘三,五问,为进多少?半间一广"",自然称雅."很明显.半问"对面阔(三,五问)"一广"对进深(为进).怎能说计成不指明"半问"在何处呢?这半问虽难以用作正规房问,却可用作过道,楼梯等.称之为"余屋"可也,其前后若与外廊相连,自然曲折深奥,并将房屋的前后22庭院连接起来,通达前后.文中丝毫没有故弄玄虚之意,陈植《园冶注释》的译文也是很准确通顺的.苏州网师园的殿春籍即是三问半,其半间用以连接外廊和旁屋,通达前后庭院和左右空问,就是曲折深奥.生出幻境的佳例(图2):而苏州半园的藏书楼,则利用半间作了梯问.(五)《全释》第l2页:"《书房基》:'势如前厅堂基余半间中',这句话中用了个'余'字,才稍露出点天机.可知这'半{目田2苏州罔师田之殿●蒋问'非房屋的问数,而是在房屋基地之内,房屋问数之外的余地宽度实际上,也就是'借天夹巷'的宽度,由此推之'夹巷',是房屋与房屋山墙问的露天夹隙,或房屋与院墙问所形成的夹巷."由笔者在上面的论述可知,《垒释》在这里正好摘错,"半问"就是房屋的问数,而不是"借天夹巷"(荐次提醒读者注意,在《园冶》原文里并没有"借天夹巷"一词)的宽度. <全释》对"势如前厅堂基余半间中"这句话的断句也颇有问题,在《序言》中未加以点断(见上引文);在《立基》中断为"势如前厅堂基,余半问中"(《全释》第207页);而在《装折》的注释中则说:"'势如前厅堂基余半问中'进一步说明这'半问'不是房屋基,而是'基余'——即房基之外,也就是留夹之地.(《全释》第248页),实际将其断为"势如前厅堂,基余半问中,或"势如前厅堂基余,半问中".出现这种若明若暗,前后矛盾,说明作者自己也把握不准.其实,《立基》的断法是对的,因为"厅堂基"是《园冶》用过的完整词汇;而"半问"则确实是房屋基,不是"基余".(六)《全译》第19页:"计成在(装折》篇中所说:'砖墙留夹,可通不断之房廊.'可做《相地》的'夹巷借天,浮廊可渡'的对应和注解."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将这二者之问硬性加以联系是不对的.《相地》篇的"夹巷借天",实际是指夹巷上面横跨的"浮廊".《装析》篇所言的"砖墙留夹,是指园子内部由于砌墙所产生的夹巷.这种夹巷,若利用之通以曲折不断之房廊,的确可以产生出许多流动而又互相渗透的空问效果.苏州留园的人口处的长巷,就是饲证.还需指出,这种从夹巷中通过的房廊与上文的半间余屋也不完全是一圊事.半问可作廊之延续.也可作其它用途.由于《全释》竭力将分散在《相地》,《立基》和《装折》中中国园#1~o1.14.N05611998(2l的"借天(?)夹巷""半阃余屋和"砖墙留夹"三者混为一谈,不但把自己搞糊涂了,而且还误以为计成在故弄玄虚. (七)综观上文各段,计成的原文意思并不玄虚,甚至太多不是骈文,而是纯技术语言.有了前辈所作的注释奠底,只要我们以事实求是的态度并联系造园工作的实践来认真理解,《园冶》之谜是可以解开的.这里不需要什么脱离实际的"解释的辨证法"""把本来很朴素的问题搞得玄之叉玄.(一)《全释》第23页对《屋字》篇中的"高低依制,左右分为的解释,十分正确,纠正了《园冶注释》中的一个重要失误.《全释》指出:¨高'是指草架的结构方式,前檐高而后檐低;'左右'是从草架的图式说的,左面的檐口高,右面的檐口低."而不是如《园冶注释》所释"高低顺序制作, 左右分别施工.(二)《全释》第2324页:"《相地》篇:'多年树木,碍筑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斫数桠不妨封顶.斯谓雕栋飞植构易,荫槐挺玉成难.'(《园冶注释》)释成'如遇生长已久的树木,有碍于檐垣的建筑,不妨退让一步,以便建立屋基,或惨去数桎,以免阻碍盖顶,这是因为雕拣飞褴的建筑,建造较易,而古槐修竹的移植.成活为难的缘故.'这释文不但与原文的意义相反,前后也自相矛盾,既然建筑易构,古术移植难活,为什么让一步的不是建筑,而是难以成活的树木?殊不知,这不仅是园林绿化的一十重要原则,还是刨遣景境的一十重要手段."我想,《园冶注释)的释文确有语病和误解之处,但大意还是明白的,决不会要求迁移大树以让房子.而实际上, 《园冶注释》第二版已将语病和误释改正,在"退让一步"前明确了主语是"建筑物".《全释》不但将过去的问题扭住不放,还毫不谦虚地教训林学老前辈不知"园林绿化的一十重要原则",不得不令人有班门弄斧之感.(三)《全释》第26—29页集中讨论了"磨角"一词.'园冶)的原文是:"磨角,如殿阉躐角也.阉四敞及诺亭决用I14]~如亭之三角至八角,各有磨法.尽不能式,是自得一番机构.如厅堂前添廊,亦可磨角,当量宜."《全释》认为《园冶注释》的注释"磨角与蹑角相同.《集韵):'踽,折也.'磨角疑即就亭阉之屋角折转而上翘.是说不通的.理由是:第一,"为什么四面开敞的亭,阁的屋角一定要起翘呢?"(这等于在问"中国古建筑为何要翘有?"),第二."事宴上,在古典园林中,除了两坡顶的硬山和悬山之外,都可以起翘,也几乎无不起翘的.(这是自我否定了自己的上一个疑问,也印证了陈植先生的猜想基本合理因为硬山和悬山顶的两头是山墙,不但屋角不能起翘,房屋也不能四面敞开.)第三,再说,屋角起翘,不论是嫩戗发戗,还是水戗发戗,起翘都有定式,而且与亭的形式,屋角多少无关,不存在'各有磨法',也无需'自得一番机构' 的."这第三点纯粹是没有认真读懂陈植先生的原文.陈先生讲的是屋角转折而上翘",并非只讲了"上翘".《全释》自己给出的答案是:"磨角之'角,非屋角之'角',而是房屋的墙角.磨者,去掉也.去掉一角,则增加一边.这种不规整的平面,对于厅堂斋馆等生活起居用的建筑是不适用的,所以计成才说'阊四敞及诸亭决用',只有对空问开敞,四方阙如的亭与阁适用."这段话的问题很大.首先,计成说的是四敞的亭阁一定要用磨角,并没有说只有四敞的亭阁才可以用磨角.其次,平面上去掉一角增加一边后只会再增加一角,这样三角亭就"磨"成了不对称的四角亭,这还尚可.而四角亭就"磨"成了五角亭,八角亭就磨成了九角亭,岂不成为怪物?(见图3).最后,计成讲得很清楚,"磨角, 如鼹阉蹑角也",最为规整的鼹阁都适用的磨角,怎会普通老百姓的房子反而不适用了呢?可见,磨角决不是磨出一个不规整的平面来.圈3四角.磨"去一角,成为五角我认为,陈植先生的想法基本是正确的,需要强调的是折角不止是翘角,而且包括屋面的打折,即涵盖了角梁(或老戗)的做法,或者整个角部的做法,如果是攒尖顶,就是整个屋架的做法.从起角梁到发戗翘角是一个系列,总称磨角, 其做法就与屋角的多少太有关系了,故从三角到八角各有磨法,需要"自得一番机构.要想图式出这种三维关系的磨角,古代是比较困难的.所以计成说"尽不能式".对于"如厅堂前添廊.亦可磨角,当量宜."《全释》认为:再联系后文《草槊式》中所说:'惟厅堂前掭卷,须用草架,前"再加之步廊.可以磨角.'这里'磨角'的不是厅堂,而是加在堂的卷'前之'廊'.廊既加在卷前,说明廓的位置与卷平行,也就是与厅堂的通而阔平行;廊的结构与草槊无关,是相对独立的.由此可理解,这里的'磨角'是指廊在厅堂的墙角处做成转折的形式.平而呈状.……苏州西白塔子巷的李氏庭园,就是这种"磨角"的典型例子"(图4).但实际上图4与文字并不相符,图中之廊并没有加在卷之前,而是由卷之侧面接出去的,显然以此倒解释《全释》的"磨角"也是不妥当的.《园冶》在(屋宇?卷》中说:"卷者,厅堂前欲宽展,所以添设也."以后,在《列架?五架梁》中叉说:"如前添卷,必须草架而轩敞,不然田4苏州西白塔于巷事氏窟日c'园冶全释田中国园#/V oL14,No.56/1998c2前檐深下.内黑暗者,斯故也.如欲宽展,前再添一廊."随后.在(列架-磨角》中说到:"如厅堂前添廊,亦可磨角.当量宜.",最后.在《列架-草架式》中再次说到:"惟厅堂前舔卷,须用草架,前再加之步廊,可以磨角."可见计成是有逻辑地逐步深人.先讲堂前添卷,再讲卷前舔廊,最后提出堂前添廊出现了可以磨角的问题,但要应用得当.由计成如此不厌其烦地阐述,可以悟出这是个比较重大的问题, 不应当是某小园的一段L型的廊抹了一个角之类的琐事. 留园的林泉耆硬之馆给出了问题的答案.该大厅从南面看是个硬山顶,但两侧沿山墙有单坡面的廊,该廊绕过厅的北面(即面对冠云峰的一面)成为堂前的添廊.在廊的拐角处傲了翘角(磨角).使林泉耆硕之馆的背面成为歇山顶(图5).此处与《园冶》的唯一差别是前后两个厅一样大小,若南厅再做大两步,北厅就缩小为卷",那就与《园冶》所图示的"草架式"几乎完全一样了,这种本来是硬山顶, 由于周边添加了一圈廊而成为"歇山"顶的例子,仅在苏州就还有怡园的藕香榭,锄月轩,沧浪亭的明道堂以及拥翠山庄的灵澜精舍(图6)等;此外四川的乐山文庙大殿也是这种结构.由于这种屋顶露出的山墙面一般比歇山顶的博风板(博风板的位置比山墙自由)面积大,比例上不很协调, 厅堂越大.这个问题就越突出,而且另外接廊时也比较麻烦,所以计成才提出要慎用.我疑"磨角"即"抹角此处的磨,抹二字现在按普通话都读作m6,第四声,在这里作转折,弯曲讲,本可通。
“熟”后“生”——清代碑学语境下的行草书风嬗变

100中国书法艺术发展至魏晋时期诸体齐备,其中尤以能体现文人情志意趣的行草书风在东晋登峰造极,马宗霍《书林藻鉴》称:“书以晋人为最工,亦以晋人为最盛。
晋之书,亦犹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尚也。
”①以东晋“二王”父子为代表的今体行草书风对中国书法史的影响可谓深远,其后书家在行草书的取法学习上总不能出其右,但这一现状却在晚清碑学浪潮的影响下悄然发生转变。
清代碑学浪潮兴起之前,行草书风的发展莫不以“二王”为基,尤其是今体行草书风的发展皆是围绕“二王”来展开。
历数书史之行草书家,如五代之杨少师,宋之四家,明之系统为拓展所呈现出的是书卷气之“熟”面的话,那么晚清碑学语境下的行草书创作融入北碑简牍意趣所呈现出的别样风格则可视为金石气之“生”面。
清代碑学的兴盛无疑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次变革,其改变了传统书法艺术的审美内涵、打破了固有的取法模式,体现在行草书方面,其改变了传统士大夫文人灵动潇洒的行草书风,开启了由“熟”到“生”、由巧到拙、由书卷气到金石气的审美转换。
一、以隶法入行草在清代碑学兴起之前,行草书风的整体取向以董、赵为尚,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称:董其昌,清之王铎、傅山等人,其行草书风的形成皆是以“二王”笔势系统为本源并加以拓展,至于上述诸家所呈现出不同的行草书风面貌,乃是其个性气质与审美趣尚并加之不同的形式表现技巧所致。
总的来说,“二王”既兴,往后的书家在今体行草书创造上总不能出其藩篱。
降至晚清,碑学浪潮的兴起与诸多简牍材料的出土为行草书风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取法空间,此一时期诸多碑学书家如赵之谦、康有为、沈曾植等人均以北碑或简牍融入行草书的创作,行草书风的发展也增添了更多的可能性,呈现出新的气象。
如果说碑学浪潮兴起之前行草书风的发展一直围绕“二王”书风来展开,整体基调是以王书笔势·美术史论CHINESE A RTISTS I N P AINTING & C ALLIGRAPHY .总第 期2021 11145□ 王吉凯“熟”后“生”—清代碑学语境下的行草书风嬗变[清]郑燮 行书五言诗 纸本 1765年 扬州博物馆藏101“康、雍之世,专仿香光;乾隆之代,竞讲子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第4期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No.4.2019第35卷(182期) JOURNALOF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V ol.35 No.182 作者简介:王熹(1962—),男,新疆伊犁人,历史学博士,澳门理工学院中西文化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明清社会生活史、中国文化史、方志史及澳门历史。
论《倡建蠔镜同善堂碑序》的文献价值王 熹(澳门理工学院中西文化研究所,澳门 999078)摘 要:澳门同善堂创立于清末,其发展前后跨越三个世纪,是华人社会慈善公益组织的典范,在中国慈善公益发展史上具有深远影响。
晚蠔清两广总督谭钟麟撰写的《倡建镜同善堂碑序》,是研究澳门同善堂发展的重要文献。
从碑刻的特殊背景、丰富内涵、文献价值视角进行探讨,可以认定澳门同善堂的历史彰显了中国传统慈善公益多元发展的活力与潜力,对澳门近现代经济社会变迁产生了积极作用。
加强对同善堂历史的研究,对于澳门实施“一国两制”、高度自治,开展爱国爱澳传统教育,弘扬中华慈善文化传统等,都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同善堂;碑刻文献;澳门历史;慈善公益中图分类号:K25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35(2019)03-0075-06澳门同善堂是华人历史悠久的慈善公益机构之一,前后跨越三个世纪[1]。
记载澳门华人慈善机构的历史文献,具有载体形式多样和多语种的特点。
仅就澳门现存的汉文碑刻文献而言,经整理编辑和出版的有若干种①,其中有澳门庙宇和各行业的碑刻,也有华人慈善机构的碑刻,这些碑刻为研究澳门经济社会变迁、重构华人社会组织、探讨华人慈善救济发展史等提供了原始根据。
在众多碑刻之中,1896年由清朝两广总督谭钟麟为澳门同善堂撰写的《倡建蠔镜同善堂碑序》,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和政治意义。
当时,澳葡政府管治澳门,谭钟麟为什么要为同善堂撰写碑刻?其动机和目的是什么?碑刻中传递了什么重要信息?其时澳门还有镜湖医院等慈善机构,为什么他对同善堂情有独钟,执意要亲自为其撰写碑文,这对同善堂慈善救济事业的发展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这些问题,长期以来无人解读和阐释。
本文根据碑刻内容,结合澳门同善堂发展史,对其文献价值和特殊政治意义试作探讨。
一、两广总督谭钟麟撰写《倡建蠔镜同善堂碑序》的特殊背景澳门同善堂创立于1892年[2]。
光绪二十一年(1895)四月,湖南茶陵州人谭钟麟由署理①郑炜明《葡占氹仔路环碑铭楹联汇编》(香港加略山房有限公司1993年版)收录了氹仔及路环现存的石刻、木刻及铭刻资料;谭世宝《金石铭刻的澳门史:明清澳门庙宇碑刻钟铭集录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主要收录澳门明清时期各庙宇的碑刻钟铭;谭世宝《金石铭刻的氹仔九澳史:清代氹仔九澳庙宇碑刻钟铭等集录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通过对氹仔、九澳现存碑铭为原始资料,结合文献记载,真实而直观地再现了氹仔、九澳区划史实的历史断层图像。
廖泽云主编《镜湖碑林·碑匾集》(镜湖医院慈善会2011年版)收录镜湖医院庋藏的碑匾资料;林发钦、王熹主编《同善堂金石碑刻匾联集》(同善堂2017年版)将同善堂庋藏的罕见碑刻匾联等文献汇总出版,为研究同善堂慈善公益事业发展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第一手文献。
王熹:论《倡建蠔镜同善堂碑序》的文献价值福州将军调任两广总督,主管两广地方事务。
之前,他曾在朝廷负责人事、财政和工部等事务,又有在陕甘地区担任要职多年的经历,后又奉命前往东南沿海闽浙地区出任封疆大吏。
他历经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具有丰富的从政经验,能够处理各种复杂事务,且屡有建树,因此常被朝廷派到条件艰苦或繁杂难治的地区担任主官,每每都能革故鼎新,兴利除弊,开拓出新局面,是一位勤政务实的干城之材,深受朝廷信赖和倚重。
朝廷对其政绩给予高度评价:“前任两广总督谭钟麟,老成练达,学问优长。
由翰林改官御史,简放外任,洊陟疆圻。
服官四十余年,所有整饬吏治,勤恤民依,于地方要政,尤能力持大体。
”[3]卷六十一《谭钟麟》可见重视地方要政、具有大局意识、善谋“勤恤民依”福祉,是他为政方面的一个显著特点。
他任两广总督时,澳门虽被澳葡政府管治,但作为朝廷委派的封疆大吏,他对辖区澳门的发展情势特别关注,并施加其政治影响力,以宣示国家主权,此即为其职责之所在,更体现出其作为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与远见卓识。
由于缺乏文献记载,谭钟麟撰写《倡建蠔镜同善堂碑序》的由来及其具体过程,现在已很难搞清楚,但他在调任两广总督的次年,即1896年农历七月吉日,专为澳门同善堂撰写碑文,充分肯定其扶弱济贫的见义勇为,又对其未来前景寄予深切厚望,并将其视为一个示范样板,称颂其慈善理念和实践经验,极力予以推广,确实不是寻常之举,而是有其特殊的政治目的和社会意义。
此时距同善堂创立已有四年时间,若再加上其前身“同善别墅”的初创阶段,同善堂所开展的救济与慈善活动,前后已运作八年时间,其对澳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出来,对华人社群的影响力日益广泛而巨大。
作为朝廷重臣、两广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的谭钟麟选择此时为蠔镜同善堂撰写“倡建碑序”,阐发其在中国慈善史和澳门公益慈善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主要基于如下原因和综合考虑。
第一,同善堂代替政府行使并发挥着公共服务机构的功能与作用。
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化的程度。
同时澳门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天灾与瘟疫,华人社会受到重创,许多家庭处于生死存亡之际。
同善堂所开展的扶危济困的救济活动,犹如雪中送炭,使他们度过困境,获得重生。
文献记载,1893年10月2日至3日,台风袭击澳门[4]。
自1894年9月20日起,澳门连日遭受“恶飓风”灾害破坏,史载:“二十日风起一日夜,未有坏物,仅崩去马交石海岸一段。
二十五日晚四更,风又起。
二十六日,淫霖恶飓彻夜不息……东栈腊味店吹倒,沉船两艘。
”[5]2810月3日,“风伯前岸复抵澳海,南湾堤岸溅起浪花至数尺之高,雨师又并驾而至……有龙江利隆丝渡在马留洲对开企人石避泊,沉溺船客三十余名……并沉溺各乡渡数艘,岸上则倒塌杨兆记、邓才记两店”[5]34。
10日,“澳地大风雨势猛如前……横琴山前有鱼拖一号寄泊,内有男女十五口,仅存七人,余则尽葬鱼腹”[5]40。
除飓风暴雨等天灾外,各种瘟疫如鼠疫、霍乱等肆虐澳门,华人社会深受其害,造成重大死亡,严重威胁华人的正常生活。
有研究表明,在1890—1894年间,澳门瘟疫的死亡人数为12 333人,其中华人为11 821人[6]。
而在1894年8月至1895年2月的七个月时间里,澳门华人感染鼠疫而死亡的就达1 200多人[5]256。
1895年4月30日,澳门爆发“核疫症,日渐流行,每日染症而亡者数人,甚至一日之间死者十数名”[7]。
6月,鼠疫再次祸害澳门,“龙嵩街兰记西菜馆东许某,可谓寒心,计其前后不满三日,全家眷属告逝纷如……水手街上下各屋,向极安平,惟水手街廿一号门牌病死九人”[5]238。
面对接连不断的天灾人祸,清政府因失去澳门的治权,无法给予澳门华人社会必要的医药和生活方面的救济与帮助,而澳葡当局对华人社会所能提供的服务又十分有限。
处于这种内外交困的悲惨处境,澳门华人社会别无出路,只有守望相助、依靠自救才能使自己度过厄运,摆脱困境。
在此危重庆三峡学院学报难时刻,素以同心济世为理念的澳门同善堂,继承弘扬中国传统慈善救济的理念,依照华人的传统习俗和生活需要,开展赠医施药施衣等救济服务,并通过设立“保产善会”和“施棺木抬工善会”等分支机构,保育孕妇幼儿,殓葬亡者,救助老弱病残度过困境。
在救济华人社会的过程中,澳门同善堂的组织管理者,还充当了华人社会与澳葡当局中间人的角色,一方面向澳葡当局表达华人社会的诉求,保持官民沟通,另一方面坚决维护华人社会的基本利益,积极为其争取必要的生存和话语权力,显示出填补公共服务机构空缺的职能特征。
第二,同善堂慈善公益模式具有示范意义和官方推广价值。
同善堂作为澳门注册的法定慈善机构,从其倡建开始,即坚持“善与人同”“与人为善”的儒家伦理与互助理念,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以“天朝子民”的身份,命名所创设的行善公会的名称为“同善堂”,其章程以“有裨于本澳华人贫民”为宗旨,且初创时期的救济活动以“送时症丸散、赠医、宣讲、送书、敬执字纸等事”为主[8]211-212,这些救助正是华人社会所急需的,因此获得华人社会和海外大中华地区侨胞的认同和积极支持。
澳门其他华人慈善组织或临时救济机构,更是见贤思齐,仿效澳门同善堂的模式,建章立制,形成华人社会互帮互助的社会风气。
如1893年成立的仁济社,是一个专行善举的民间互助组织,其救济以“助殡葬帛金事宜”为主,其管理、运作、职责及经费筹措等规章,“遵依华人风俗及现各善会规矩”而成[8]209-211。
1899年成立的嘉善堂,从其章程内容看,无论其赈济对象、运作方式、经费筹募乃至值理的设置等都和同善堂章程有很大的重迭性,其刊登于澳葡宪报上的章程更是明确规定:“一、氹仔创设行善公会,名曰嘉善堂。
二、本堂原合善士捐资,为送药剂丸散,赠医宣讲、送善书、执字纸等事起见。
”[8]302-304这些事实表明,澳门同善堂的救济模式,既具实践示范意义,又是华人社会扎根澳门、凝聚社会共识、进行自身保护与社群构建的有效平台,而这种社会效果,正是粤地政府大力倡导和所期望的。
第三,澳门同善堂彰显了中国传统慈善公益多元发展的活力与潜力。
同善堂的诞生与华人社会迫切需要医疗服务与贫困救助有密切关系。
其成立初期,慈善救助主要集中在赠医、送丸散、执字纸和施棺等方面,在此后的发展中,同善堂没有固守成规、停步不前,而是积极开拓创新,既开展救济服务,又将启蒙教育、加强社会教化、推广中华文化、增强澳门华人的凝聚力和民族向心力,作为慈善公益活动的努力方向,不断予以实践,深为华人社会所认同和支持。
1895年腊月,抚滇使者里人黄槐森题赠该堂的对联,上联是:“拯疾苦于穷担,饥赠粥,寒赠衣,病赠药,亡赠棺,姜丸安胎产,焰口慰幽魂,如斯事事周全,图报自应衔结众”;下联是:“晓愚顽以炳鉴,父言慈,子言孝,兄言友,弟言恭,敬信接朋侪,和顺谐夫妇,藉此般般提醒,向风那禁澨陬来。
”[9]80-81此对联形象生动地概括了同善堂创立初期的服务宗旨,以及弘扬传统中华文化的经营理念。
为更好地贯彻上述慈善理念,实施专门化管理和有效救助,同善堂陆续成立保产善会、施棺木抬工善会等,实行分工与合作,开展专项救助与服务项目,将医疗、施棺、殓葬、保产和济贫等作为主要救助服务内容,既增强了华人社会独立开展自救的自信心和内在动力,又取得了享誉遐迩的显著社会效果,开创了中国同善救济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