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冲刺大二轮专题复习习题:专题五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 专题跟踪训练12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阅读大题特训:(5)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 含解析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阅读大题特训:(5)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   含解析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徐芑南:一生情系深蓝梦“蛟龙号”初次下水,在海面打出漂亮的蝴蝶水花;“蛟龙号”用机械臂灵活地把一面钛合金五星红旗插到了海底;1000米、5000米,直到7062米,“蛟龙号”成为目前世界上下潜深度最大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当人们为“蛟龙号”的每一次进步欢呼雀跃时,有位老人默默流下了喜悦的泪水。

他是徐芑南,中国工程院院士,“蛟龙号”总设计师。

作为我国深潜技术的开拓者,他用一辈子的辛勤耕耘、执着奉献,实现了中华民族“下五洋捉鳖”的深蓝梦。

徐芑南说过,他对大海是有感情的,他的一生都与大海紧密相连。

怀着强烈的报国热情,1958年从上海交大造船系毕业的徐芑南,来到了中船重工集团七〇二所开始了潜艇结构的研究工作。

20世纪80年代,徐芑南积极投身于海洋装备的研制工作,先后担任了四项潜水器的总设计师。

他创造性地研制了多型载人潜水器和水下机器人,潜水器工作深度由300米、600米、1000米发展到6000米。

20世纪末,随着中国大洋协会在国际海底调查研究工作的深入,国家对载人深潜器应用需求越来越迫切。

经过一系列论证、研究,2002年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终于正式批准立项。

选总设计师时,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徐芑南,作为业内公认的载人潜水器领路人,他是总设计师的最合适人选。

此时,徐芑南已经退休六年,深受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的困扰,但徐芑南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他心底始终有一个愿望,就是看到中国人独立自主研制的大深度载人潜水器能够在深海遨游。

“蛟龙号”立项之前,我国研制过的最深潜水器只有600米。

从600米到7000米,是非常大的技术跨越,深度每增加100米,海水的压力就会增加10个大气压,难度可想而知。

并且,作为一项大的系统工程,“蛟龙号”涉及耐压结构和密封技术设计、高比强度合金材料的加工成形技木、航行性能优化、水下定位、水下通信、自动控制等多个领域的最前沿技术,需要联合国内上百家科研机构集智攻关。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诊断与突破学案15《实用类文本阅读》及答案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诊断与突破学案15《实用类文本阅读》及答案

学案15 如何紧扣传主作探究学案略语传记是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硬汉”李书福杨坤在汽车领域,李书福一直是位居高不下的话题人物,汽车界的传奇。

无论是白手兴家创建吉利集团,投资8亿多元建造全国最大民办大学——北京吉利大学,还是“迎娶”瑞典名车沃尔沃。

李书福那敢闯敢拼,豁得出去的架势,总能激发出无限可能。

只要你一提到“硬汉”“造车狂人”,几乎不用思考,大家都会对号入座地扣在李书福身上。

2019年,吉利收购沃尔沃一事直接将李书福推到世界的舞台上,让全世界都认识了这位“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穷小子”。

在一片不被看好的唏嘘声中,无论从年销售额、资产规模还是发展历史、品牌影响力上看,吉利与沃尔沃都不在一个档次。

有的人更大肆吐槽:“就算是上汽那样的实力连个双龙都收拾不了,何况沃尔沃早已亏损严重,瑞典人自己都经营不下去,你小小的一个吉利又怎能收拾这么一个烂摊子?”就在大家都抱着看戏的心态,满心期待李书福将如何应付时,结果却令他们失望了。

李书福以“只要我幸福就行了,自我感觉良好就可以了”一句帅气的话撂倒了一片好事者。

这种始终坚持自我,以“走自己的路,让他人说去吧”的方式隔绝了外界所有不友善的舆论。

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就在3月28日这天,吉利最终以1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瑞典汽车企业沃尔沃100%的股权,随之,各大报纸铺天盖地地报道穷小子“吉利”迎娶瑞典高贵公主“沃尔沃”的跨国世纪“婚礼”,那些看不起李书福的人统统都傻眼了。

收购协议签订完后的李书福笑得如同盛开的向日葵,小眼睛都成了两弯月牙。

因为这一刻,无数个不眠之夜的努力和辛酸都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2019年欧洲的经济非常不景气,但沃尔沃的两大主要工厂之一的比利时根特工厂,产销却较去年同期提升25%以上,达到27万辆,创下根特工厂45年历史最高纪录,让那些原本处于失业状态的人都有了工作的机会。

为了表彰李书福为比利时汽车工业所作出的贡献,比利时阿尔贝二世国王在10月24日,向李书福授予了比利时皇室最高荣誉——“利奥波德骑士勋章”。

2019年高考语文冲刺大二轮专题复习习题:专题五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专题跟踪训练12含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冲刺大二轮专题复习习题:专题五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专题跟踪训练12含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冲刺大二轮专题复习习题专题跟踪训练(十二)传记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周有光:步履不停追寻思想之光2017年1月14日,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在北京辞世。

就在前一天,老先生刚刚度过了他112岁生日。

“大概是上帝糊涂了,把我忘记了”。

当生命终极刻度停在“112”时,周有光曾经说的那句经典“长寿感言”,为告别添了一丝和暖的意味——一个思想有光的灵魂,终于被上帝想起了。

上海圣约翰大学是周有光早年求学之处,有人说,透过圣约翰的校训——“Light And Truth”(光明与真理),似乎就能读懂周有光。

历经世纪沧桑,周有光身上葆有中国知识分子的高贵品格。

圣约翰大学奠定了他治学的精神底色。

在圣约翰大学,周有光攻读经济学,但他还广泛阅读了文学、世界史等各方面的书籍,受益颇深。

学校要求学生每天读英文报,一位英国教师教导他们,每天看报要问自己:“今天消息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这条消息最重要?”“这条消息的背景你知道不知道?”向自我提问、独立思考,不知道就赶紧去查阅百科全书,这成为他一生治学的方法和习惯,他也因此积攒了极其丰厚的知识储备。

后来,沈从文还开过玩笑,送他一个“周百科”的称号。

这仿佛成为一个奇妙的隐喻。

改革开放后,周有光担任《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的三位编委之一,参与翻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50岁前,致力于经济领域,50岁后,事业骤然改弦易辙。

1955年,新成立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急需人才,周先生从上海调到北京。

此前,他在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教书。

把他作为专才调入“文改会”,是因为他的“业余爱好”。

从20世纪20年代初,他就关注语言文字,认识到语言文字在社会发展、人类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他说,语言使人类别于禽兽,文字使文明别于野蛮,教育使先进别于落后。

进入全球化时代,他更是极力推进语文现代化,指出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语文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

周有光参与制定《汉语拼音方案》,参与设计、推广汉语拼音体系,后来被公众誉为“汉语拼音之父”。

2019届高考语文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传记复习(共84张PPT)

2019届高考语文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传记复习(共84张PPT)
DNA的这种“错误”在产生变异的过程中,又因外因的
不同充满了各种偶然性,而且人类的智慧很难设计这种
“错误”,因此,它具有人类难以掌控的绝妙特性。
2019届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读训练
• 一、2015年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 朱东润自传
2019届实用类文本阅读
人物传记
考点3: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考题设计: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 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①文章主要说明了DNA 内部的不稳定性是物种进化的 “推动力”。②正是这一不稳定性,引发了DNA的一次 次变异,决定了地球物种的进化;而生物学上又找不到
更完美的词来准确表述它,只好用“错误”一词。③
• 2、《徐霞客传》一文中,只简略介绍了徐霞客 的足迹所到之处却比较详细地记述了他如何登 雁荡山绝顶的事,这样详略处理有什么好处? • 答:好处:更具体地写出了徐霞客治学态度的 严谨
• 5)传记在叙述中的插叙要合理得当。插叙作用: • ①符合为别人写传记的文体要求。传记不管是 给别人写还是为自己写,都是一种回忆录的形 式,这样写符合整篇文章的真实感; • ②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 • ③体现了传主的语言风格和艺术特点。
• (4)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如何刻画和评 价传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 理由。(8分) • 第二问观点一:同意。①只有入情入理地刻画 传主的个性,才能给人深刻的印象,却具有可读 性;②人无完人,只有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 才能给读者留下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 • 观点二:不同意。①细致刻画个性需要史料支 撑,如果史料不足而仍然强调这一点,就会导致 不够客观,显得矫揉造作;②追求全面评价传主 的优缺点,不能有效凸显传主的个性。

2019年高考一轮复习:专题5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阅读

2019年高考一轮复习:专题5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阅读

• 【考查方向】
• 2017年全国卷中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题型发生 了变化,由原来的一道5选2的选择题和三道 简答题的形式变成了一道4选1和一道5选2的 选择题再加一道简答题的形式,更加注重考 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和对信息的筛选整 合能力。加大了对选择题的考查力度,这在 复习时要引起重视。尽管2017年全国卷没有 考查传记,但传记依然是不容忽视的一类实
•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 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 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 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 份。这年的最后10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 出访泰国。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 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当他第一次穿上 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 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蓝
• 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 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相比那些见多识广 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游逛 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 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那一刻,他 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教他观察服装的 北京作家郑万隆也是“乡棒”。面对世界, 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他痛感自 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
• (2016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 面的题。
•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 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 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 《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也 许是好事多磨,1962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 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这个20岁的青年,常
•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 1965年3月8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 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 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 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他感觉自己 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是年 9月25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又一个三 年之后,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 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强化练:(25)实用类文本阅读 传记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强化练:(25)实用类文本阅读 传记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史学家吕思勉先生陈吉龙六岁,他就开始读经书、学八股;八岁起开始接触史学,启蒙者是他的母亲。

后来在父亲指导下,他从头至尾点读完了《纲鉴易知录》,后来又花了半年时间,点读了编年体通史《通鉴辑览》,对中国历史有了一个概略的了解。

与此同时,他还跟母亲学习了《说文解字》。

他就是著名史学家吕思勉先生。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先生十一岁,已开始读报,关心时事。

1898年戊戌变法,风云人物康有为、梁启超成了他心目中的楷模。

他读梁启超、康有为等人的文章、著作,思想上受了很大影响。

他十五岁开始阅读正史,或抄录或点读,极其认真,且阅读速度惊人,能日读十四卷,每读书必从头至尾看完。

十六七岁间,其父按苏常一带读书人家教子弟读书的常用方法,要他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通读一遍,以便在做学问之初,可知整个学问的概况及分类,知道天下学问有哪几种,每种源流派别如何,对学术史作一鸟瞰。

他读得很认真,花了两年多时间,将经、史、子三部全部读完,只是集部读了一半。

在父亲的指导下,他又阅读了《日知录》《廿二史札记》等书,着重学习怎样阅读史书及写作札记的方法。

后来在经学名家丁桂征先生的指引下,他又花了三四年功夫,将有关小学的书及《十三经注疏》精读一遍,使经学、文字学成为治史的得力工具。

1904年,他在邑人创设的“读书阅报社”听了元史专家屠寄先生的一次讲座,深受影响,开始研读辽金元史,从此爱好民族问题的研究。

那年他二十三岁,首次读遍了“二十四史”。

先生每读书必用朱笔圈识,或眉批,或将材料抄录,加题识或按语,分类保存,在此基础上写成读书笔记。

待有心得,意见成熟,即写成札记、论文或专著。

如此五十年如一日,形成了先生扎实的治学功力及精切严谨的学风和文风。

1925年“五卅”惨案之后,上海圣约翰大学爱国师生为悼念被杀害工人举行罢课,并在校内下半旗志哀,以示对帝国主义的抗议。

美籍校长卜芳济竞蛮横地将当时的国旗拉下,踩在地上。

2019年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练习:题点五传记阅读题点对点练14含答案

2019年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练习:题点五传记阅读题点对点练14含答案

题点对点练14聚焦手法,重视作用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吴祖光:旷世才情不平则鸣吴祖光,当代中国影响最大、最著名、最具传奇色彩的文化老人之一。

戏剧导演牟森曾这样评价:“吴祖光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作家,极具名士风范。

”吴祖光的祖籍是江苏省武进县。

父亲吴瀛是位饱学之士,以诗、文、书、画闻名,又是一位文物鉴赏家。

母亲也识文断字,经常念诗给他听。

家庭的文化氛围给少年吴祖光以一定的熏陶和影响。

他酷爱戏曲,常泡在戏园里看戏,接触了大量戏曲。

中学毕业后入中法大学文学系,在抗战全面爆发的1937年,20岁的吴祖光完成了他的话剧处女作《凤凰城》。

该剧是根据东北抗日义勇军苗可秀烈士的事迹写成的。

剧中歌颂了苗可秀领导“中国少年铁血军”在白山黑水之间与日寇展开的艰苦顽强的斗争。

该剧成为全国戏剧界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

这部剧作,曾得到当时戏剧大师曹禺的大加称赞。

曹禺称他“一出手就是战士”。

但对这部剧作,晚年的吴祖光在《“投机取巧”的<凤凰城>——我从事剧本写作的开始》一文中介绍说:“这个剧本写得太幼稚,今天一看会让我感到脸红耳赤。

譬如剧中苗可秀别家出征总带着义仆张生,完全是旧戏里公子与随身的书童那样的主仆关系。

”随后几年间,他笔耕不辍,陆续创作了《正气歌》《林冲夜奔》《牛郎织女》《少年游》和《风雪夜归人》等声震文坛的剧作。

其中完成于1942年的《风雪夜归人》是吴祖光的代表作。

这部剧作集中体现了吴祖光以戏曲思维创作话剧的另一种思路,他将中西戏剧“写实”与“写意”艺术手法相融合,尝试不同题材和富有异趣的创作风格,对民族戏剧的现代化和现代话剧的民族化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除了艺术上久负盛名,吴祖光还被称为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

作为剧作家,吴祖光连续撰文抨击国民党统治之下的审查制度,称之为“奴隶的审查制度”。

他抨击国民党删除曹禺之作《蜕变》中“打游击”的情节;他嘲讽蒋介石因自己是秃头而将张天翼的童话《秃秃大王》改成《猴儿大王》;他愤怒自己创作的《正气歌》被国民党删去关于朝廷昏庸的所有内容。

2019高考语文三轮冲刺大题提分大题精做十二小说、传记(有参考答案及解析)

2019高考语文三轮冲刺大题提分大题精做十二小说、传记(有参考答案及解析)

小说+传记例1:(山东滕州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根叶谣符浩勇二喜8岁时就跟娘去逃荒。

路过黄家村时,娘病倒了,被一户人家接济。

娘对她说,这方水土虽贫瘠些,但扎下根苗也会长出枝叶,留下当童养媳吧,或许能捡条活命。

黄家老俩口老来得子,取名祥生,刚满两岁,图日后有个照应,就答应了娘。

娘在黄家躺了半个月,病未见好就撒手走了。

黄家老俩口把二喜当亲生闺女待,饿寒不着她柔弱的身子。

二喜也勤快,把两岁的男人当弟弟,抱在怀里,驮在背上,携在手里,贴在心上。

祥生长到10岁,也懂得怜惜她。

一回,娘让他去打火油,他偷偷给她买了一只蜻蜓发夹,回来说钱丢了,遭了爹一阵臭骂……二喜不敢戴那只蜻蜓发夹,她在溪边对着倒影梳妆时,祥生就掐边上的野花往她发髻上插……山里的水土养人,果然像娘说过的那样,根苗扎在贫瘠的地里,居然抽出了枝叶,人吃树叶也长肉,喝凉水也带劲。

二喜长到20岁,身上的短蓝布褂遮不住青春气息,祥生这才不再跟她挤一个被窝睡了。

那时,有支穷人的部队在邻村扎营下来,祥生去报名,竟然被收编了。

黄家老俩口这才想起办了婚嫁的事。

离别前夜,二喜捧着祥生的脸,说:“离开姐了,你出门在外可怎么过啊?”祥生忽然哭了:“姐,这辈子我不知道怎样报答你,我走后,你要孝敬爹娘,你要等我回来!”二喜说:“你说什么话啊,把心放肚子里,谁跟谁哩,你走了,姐的心也像蜻蜓一样跟着你走。

”二喜说话的时候摸出了那只蜻蜓发夹。

祥生刚走一年,就给家里捎信,说部队打了胜仗,还特地对二喜说,他当了连队号手,就像姐小时候带他上山打柴,摘了嫩树叶编成的哨儿,含在嘴里腮帮鼓鼓起地吹……二喜不识字,听念信的说,想着祥生顽皮的身影,眼里盈着泪光,心里却偷偷笑了。

3年后,部队有人探亲途经黄家村,带话说,祥生当警卫员了,嘱咐爹娘一定要多加保重身体。

二喜忙问:“什么是警卫员啊?”回答说:“警卫员就是为首长挡子弹的。

”二喜听了焦急,千叮咛万嘱咐回家探亲的一定要带话给祥生,就说:“子弹不长眼睛,姐不能抽身去代替你,你,你自己一定要当心,你要死了我也不得活!”到了第5年,刚开春,部队就来了人,是个警卫员,却不是祥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跟踪训练(十二)传记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周有光:步履不停追寻思想之光2017年1月14日,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在北京辞世。

就在前一天,老先生刚刚度过了他112岁生日。

“大概是上帝糊涂了,把我忘记了”。

当生命终极刻度停在“112”时,周有光曾经说的那句经典“长寿感言”,为告别添了一丝和暖的意味——一个思想有光的灵魂,终于被上帝想起了。

上海圣约翰大学是周有光早年求学之处,有人说,透过圣约翰的校训——“Light And Truth”(光明与真理),似乎就能读懂周有光。

历经世纪沧桑,周有光身上葆有中国知识分子的高贵品格。

圣约翰大学奠定了他治学的精神底色。

在圣约翰大学,周有光攻读经济学,但他还广泛阅读了文学、世界史等各方面的书籍,受益颇深。

学校要求学生每天读英文报,一位英国教师教导他们,每天看报要问自己:“今天消息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这条消息最重要?”“这条消息的背景你知道不知道?”向自我提问、独立思考,不知道就赶紧去查阅百科全书,这成为他一生治学的方法和习惯,他也因此积攒了极其丰厚的知识储备。

后来,沈从文还开过玩笑,送他一个“周百科”的称号。

这仿佛成为一个奇妙的隐喻。

改革开放后,周有光担任《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的三位编委之一,参与翻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50岁前,致力于经济领域,50岁后,事业骤然改弦易辙。

1955年,新成立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急需人才,周先生从上海调到北京。

此前,他在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教书。

把他作为专才调入“文改会”,是因为他的“业余爱好”。

从20世纪20年代初,他就关注语言文字,认识到语言文字在社会发展、人类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他说,语言使人类别于禽兽,文字使文明别于野蛮,教育使先进别于落后。

进入全球化时代,他更是极力推进语文现代化,指出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语文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

周有光参与制定《汉语拼音方案》,参与设计、推广汉语拼音体系,后来被公众誉为“汉语拼音之父”。

而他本人极其谦逊,觉得这样称呼不好,多次对别人说:“读过我书的人,决不会把那顶桂冠随便加在我头顶上。

”周有光还预测了21世纪华语和华文的变化趋向:华语将在全世界华人中普遍推广;汉字将成为定形、定量、规范统一的文字,汉字在21世纪后期可能要再进行一次简化;拼音将帮助华文在网络上便利流通。

拜访过周有光的人,都会注意到他仅仅9平方米的小书房,以及那张脱了漆的旧桌子。

别人觉得这书房太狭小了,周有光说:“够了,心宽室自大,室小心乃宽。

”周有光走过了沧桑百年,作为上世纪的老人,他却一直跟得上时代潮流,适应新科技,心里也始终装着风云变幻的世界。

他曾对朋友说:“我是认真思考了这个世界的。

”他不断反思个人思想发展历程,总结中国现代化的经验教训,提出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规律”“五大自由”等思想,为当代研究者予以深刻的启发。

85岁退休后,他研究文化,完成了大约一半的著作。

百岁后仍然笔耕不辍,100岁出版《百岁新稿》、104岁出版《朝闻道集》、105岁时出版《拾贝集》,以及《周有光文集》《从世界看中国:周有光百岁文萃》《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等。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大概是上帝糊涂了,把我忘记了”,从周有光的“长寿感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知识分子面对生命与死亡的坦然。

B.“圣约翰大学奠定了他治学的精神底色”,其中的“精神底色”是指丰厚的知识储备、良好的治学方法和习惯。

C.周有光担任《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的编委,参与翻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周百科”的美誉,真可谓实至名归。

D.周有光在《窗外的大树风光》中写道:“我用透明胶贴补书桌,这是顽石补天的现代版。

”体现了其“心宽室自大”的豁达与乐观。

[解析]C项,“实至名归”的意思是“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功业,自然就有声誉”。

“周百科”的美誉并非因为参加编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而是其在圣约翰大学求学期间广泛阅读、查阅书籍,积攒了极其丰厚的知识储备,不能说“实至名归”。

[答案] C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挽周有光联“两代宗师,半路出家堪称语父;百年巨匠,一生归宿可谓书童”。

用“书童”突出其晚年酷爱阅读。

B.周有光曾预测:华语将在全世界得到推广;汉字将成为统一的文字,并可能要再进行一次简化;拼音将帮助华文在网络上便利流通。

C.周有光“认真思考了这个世界”,他的思考就是反思个人思想发展历程,总结中国现代化的经验教训,提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D.周有光一生步履不停:早年专攻经济,近50岁时“半路出家”,由经济转入语言,85岁又成为文化研究者,百岁后依然笔耕不辍。

[解析]A项,“突出其晚年酷爱阅读”错误,对联以“书童”赞扬了周有光甘为人梯的精神;B项,“华语将在全世界得到推广”范围扩大,原文是说“华语将在全世界华人中普遍推广”;C项,以偏概全,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其思考的内容更广泛。

[答案] D3.周有光身上具有知识分子怎样的品格?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作答时到文本中找到相关答题区域,筛选关键句,概括形成答案。

如第三段“向自我提问、独立思考,不知道就赶紧去查阅百科全书,这成为他一生治学的方法和习惯”;第四段“他就关注语言文字,认识到语言文字在社会发展、人类进步中的重要作用”“进入全球化时代,他更是极力推进语文现代化,指出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语文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第五段“后来被公众誉为‘汉语拼音之父’。

而他本人极其谦逊,觉得这样称呼不好”;第六段“他仅仅9平方米的小书房,以及那张脱了漆的旧桌子。

别人觉得这书房太狭小了”;最后一段“85岁退休后,他研究文化,完成了大约一半的著作。

百岁后仍然笔耕不辍”。

答题时注意分点概况,语言简洁。

[答案]①坚持不懈,追寻思想之光:独立思考,紧跟时代潮流,反思个人思想发展历程,总结中国现代化的经验教训,提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②天下为公,担当道义:早年就关注语言文字,认识到语言文字在社会发展、人类进步中的重要作用;进入全球化时代,更极力推进语文现代化;关心儿童的阅读状况。

③谦逊、淡泊名利:辞却“汉语拼音之父”桂冠。

④不畏艰苦,精神富足:工作条件极其简陋,9平方米的书房,风化了的小书桌,他却满足快乐,在这样的条件下创作出了大量的著作。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王世襄:世好妍华,我耽拙朴田家青当今,人们称王世襄先生是“大玩儿家”,而“玩儿”难免使人把它与轻松愉快联系起来。

实际上,在治学、研究中,王先生凭的是一股一丝不苟的“狠劲儿”和“傻劲儿”。

“玩儿”难免使人把它与随心所欲联系在一起,事实上,生活中的王先生讲究原则,对自我的要求严谨至极。

我认为,王先生最大的贡献是他在一生中致力于展示、宣传中国文化最核心、最精华和最本质的精神:格调、品位、和谐。

这对当今刚刚从物质上富裕起来的社会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引导意义。

在我眼中,王先生是一位真正的学者、真正的收藏家和中国文化的实践者。

三十年前尚未结识他时,我对他的认识与当前人们对他的认识大致相似:出身书香门第、仕宦之家,会玩儿、有天分,眼力好、神。

我第一次去见王先生时,还抱着“会一会”的心态。

与王先生一交谈,令人折服。

他对行话、术语不仅很熟,尤其用词之间的搭配准确,俨如硕果仅存的老木匠。

这不仅要具有工匠一样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有对古建、园林、大木作、小器作的工艺和技法的深刻理解以及丰富的历史和人文知识,更需极深厚的古文献和文字学功底。

王先生的收藏涉及古琴、漆器、家具、造像等诸多门类,多著录于《自珍集》等著作,出版至今未发生真伪之议,可见其鉴赏水准。

对于出书他有一股和自己过不去的精神:每本书内容必须新,观点需明确、考据要翔实……他曾多次说过,出版著作最怕重复,不应给读者“炒冷饭”。

王先生既是学术领域备受推崇的学者、学界领头人,又是业界公认的权威,还能被工匠称为“行家”。

这才称得上真正的学者。

这么多年来,海内外的朋友们请王先生吃饭,常去比较讲究的酒店,生性简朴的王先生其实并不喜欢。

每一道菜上来,他会下意识地先拿筷子把菜里边放的虚的东西,如刻的萝卜花、雕的仙鹤、搭的小桥,挑出去,我看得出来,他并不是真的刻意想做这件事,这个动作完全是出于对形式主义潜在厌恶的本能。

原因在于,王先生奉行的原则是干实事,不务虚。

恰似明式家具,不设非功能的装饰部件。

好的明式家具,拆不走一个部件,一拆它就塌了,就散了。

换言之就是没有纯为装饰而设置的部件,不刻意装饰却能做到最佳的装饰效果,这才是真本事。

多年来,我们的社会越来越爱讲形式,重宣传、包装、依赖炒作,一些行业、一些活动,本来与文化无关,却拿“文化”说事,对此,王先生曾笑称“这叫缺什么补什么”。

王先生一生研究古代家具,他一直想设计打造一件融入自己思想的家具,一九九五年得到了两块花梨大板,他约我与他一同设计打造了一件大画案。

务使两块木料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同时要让大案有时代感和艺术性,结构考究,无钉无胶。

大案制成后,重近半吨,好不容易请人搬上了六层的公寓。

第二天,师母告诉我,他搬完大案回芳嘉园小院时天已黑了,一进院门,就跟孩子似地喊:“我回来了啦!大案子上去啦!”大案一直在王先生的书房,《锦灰堆》《自珍集》等广大读者喜爱的著作都是他在此案写就的。

他特做了一篇案铭,其中“世好妍华,我耽拙朴”言简意赅地表述了王先生的审美观。

中国文化孕育出的艺术,追求的是格调和品位,反映到器物上就表现为和谐和文人气质。

此案当为一例,其通体无一处刻意装饰,既有宋元的神,亦富时代感,其内涵令人回味无穷。

(《环球人物》有删改) 相关链接到底明式家具的特色在哪里?它为什么吸引着王世襄六十余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研究呢?王世襄本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中国传统家具从明代至清前期发展到了顶峰。

这个时期的家具,采用了性坚质细的硬木材料,在制作上榫卯严密精巧,造型上简练典雅,风格独特,现在全世界都公认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家具流派……到了明中叶,家具不只工艺好,木料也好,尤其是以黄花梨木造成的家具,天然文理,尤为华美。

”(荣宏君《王世襄珍藏文物聚散实录》) 4.下列不属于王世襄先生“明代家具观”的内容的一项是()A.讲求实用,不刻意装饰却能收到最好装饰效果。

B.制作精巧,造型简练典雅,风格独特。

C.精于选料,最大限度合理利用材料,保留材料天然的纹理。

D.追求格调和品位,反映的是和谐和文人气质。

[解析]D项,“追求格调和品位,反映的是和谐和文人气质”说的是整体性,从文末可知,这是中国整体性的家具观念的体现,并非是王世襄先生“明代家具观”的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