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禅在心理学视角下的应用_曾祥龙

合集下载

禅与心理分析

禅与心理分析

/禅与心理分析文|申荷永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心理学有了转折性的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异军突起,为世界心理学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

若是说认知心理学早在现代心理学的创立者冯特那里便已经有了伏笔,而兴起于20世纪初期的格式塔便已经属于认知心理学,或者说美国的认知心理学实际是新行为主义从“S-R”(“刺激反应”)到“S-O-R”(刺激-中介-反应)的转变的话,那么,人本主义心理学,却完全是心理学中一种新生力量的体现。

尤其是其与传统精神分析的融合,充实了当代西方心理分析的发展。

但是,其实也并不尽然,在美国或西方心理学界属于全新的事物,恰恰是东方数千年之久的古老文明的一种再度体现,其中有着中国心宗禅学精神的投影。

借助于禅宗的沉思与静坐,包括借助于道家的修身养性之哲学,禅与心理分析开创了西方心理学中一种新的文化。

想我1984年入读心理学研究生,考虑硕士论文选题的时候,受精神分析学者弗洛姆与日本禅学家铃木大拙合著的《禅与精神分析》一书的影响,拟定为《禅宗与心理分析》为硕士论文的研究方向,即是想借此题目和机会,来领会中国心宗禅学与心理分析的精要。

(一)静心与心理潜能禅宗的静坐与静心功夫,经由日本禅的改造之后传入西方,顿时引起了西方人的好奇与神往。

印度的瑜伽术,中国的道家功夫,以及日本的禅法,一起融会在英文的颇富魅力的“Meditation”一词中。

而“Meditation”以其“沉思”和“冥想”为名,以激发潜能实现自我为号召,很快便融入了心理学的发展之中。

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创立者的马斯洛(A. Maslow),早在50年代,在其人本主义心理学形成的初期,便在自己的日记中记录下这样的想法:“东方文明中的出世者,如禅师与和尚等,是否比西方文明中的自我实现者在情感上更加和谐呢?答案很可能是肯定的。

”【马斯洛:《洞察未来:马斯洛未发表过的文章》,霍夫曼编著,许金声译,改革出版社1998年版,第32-34。

情绪调节法、慈心禅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情绪调节法、慈心禅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情绪调节法、慈心禅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目的:从心理学、佛学、心理团体辅导入手,探索缓解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负性情绪的心理护理途径。

方法:参与研究的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

干预组患者被分为3组,每组患者在经过专业训练的护士指导下,进行调节负性情绪的团体训练。

慈心禅也被引入干预组的日常心理护理中,慈心禅的练习可以放松身心,给练习者提供一种获得积极情绪体验的途径。

结果:经过上述两种训练,干预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水平较之刚入院时显著降低(p<0.05),干预组的焦虑、抑郁水平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团体训练中患者们分享了经验,得到了鼓励,树立了自信心,负性情绪也得到了缓解。

标签:心理护理负性情绪调节法慈心禅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心身疾病之一,它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导致的疾病。

除遗传因素、肥胖、高盐摄入、饮酒、缺乏运动外,心理社会因素也不可忽略。

研究发现,精神紧张、情绪压抑、心理矛盾等因素可以导致高血压;痛苦、愤怒通过增加外周血管阻力而升高舒张压;恐惧则通过增加心输出量而使收缩压升高;此外,研究发现,人格特点也与高血压的发生有密切相关。

高血压病人大多数具有易焦虑、激动、求全责备、刻板主观等性格特点[1]。

现代心身医学认为,心理治疗与心理护理对高血压的康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心理护理的目的就是针对社会环境、生活事件及病人的消极心理状态等心理应激源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打破“应激源—血压升高—负性情绪—高血压高”的恶性循环[2]。

心理护理中引入负性情绪的调节方法训练,能够有效地降低血压,缓解病情[3][4]。

“慈心”这一术语来自佛教,指善意或友善的态度。

“慈心禅”又称为“慈心观”,顾名思义指培养慈心的一种特殊禅修。

慈心禅作为一种培养积极情感的禅修,目前已有干预研究对其在情绪功能方面的效果进行了验证[5][6]。

本研究通过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负性情绪调节、慈心禅的心理护理干预,旨在探讨综合性心理治疗对其负性情绪的影响作用及临床意义。

佛学与心理治疗【文化心理学】(一)2024

佛学与心理治疗【文化心理学】(一)2024

佛学与心理治疗【文化心理学】(一)引言概述:佛学与心理治疗是两个看似不相干的领域,但它们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中展示出了一定的联系。

佛学作为一种古老的哲学和宗教传统,强调个体内在的心灵平静与觉知的培养。

心理治疗则是现代心理学的一种实践方法,旨在帮助人们处理情绪和心理健康问题。

本文将探讨佛学与心理治疗之间的关系,并揭示其在文化心理学领域的重要性。

正文:1.佛学对心理治疗的影响- 佛学关注内在的平静与觉知,这与心理治疗追求的心理健康目标有所契合。

- 佛学强调慈悲、舍弃和内心的自我觉察,这些观念对心理治疗中的情绪调节和自我认知有积极影响。

2.佛学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正念(Mindfulness)作为佛学的核心思想,已被心理治疗广泛运用。

正念练习有助于增加情绪意识和自我接纳,促进心理健康。

- 佛学的冥想练习可训练注意力和专注力,对压力管理和焦虑症状缓解具有积极作用。

3.佛学与文化心理学的融合- 文化心理学关注不同文化背景对个体心理的影响,佛学作为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文化心理学提供了研究的新视角。

- 佛学的哲学思想可以为跨文化心理治疗提供借鉴,帮助心理治疗师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建立更有效的沟通与理解。

4.佛学与心理治疗的争议- 个别学者认为佛学对心理治疗的应用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宗教信仰的倾向和科学性的争议等。

- 争议的出现也使学者们对佛学与心理治疗之间的关系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5.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进一步研究佛学对心理治疗的具体效果和机制,以便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 探索佛学与其他心理治疗方法的结合,以寻求更综合和有效的治疗方式。

总结:佛学与心理治疗的结合在文化心理学领域中呈现出重要的意义。

佛学的思想和实践方法对增进个体心理健康和跨文化心理治疗都有积极影响,但其应用仍存在争议。

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探讨佛学的影响机制和与其他治疗方法的结合,以提高心理治疗的效果和文化适应性。

幸福的金钥匙——慈心禅

幸福的金钥匙——慈心禅

幸福的金钥匙——慈心禅(一)、慈心禅简介“慈心”和“智慧”是世尊教法中的两项特色。

慈心是人类心灵深处最高尚的情操,慈心禅就是通过禅修将这种情操培育出来。

简略来说,慈心就是一种善意的态度;详细来说,则包括慈、悲、喜、舍四种不同的心态。

从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所有众生和对待所有事物的立场可以定义如下:慈:给予自己及众生快乐;能对治内心的嗔恚。

悲:拔除自己及众生痛苦;能对治内心的暴力倾向。

喜:随喜自己及众生的成就;能对治内心的嫉妒。

舍:不受事物动摇摆布的影响;能对治内心的爱染执着和喜好厌恶情绪。

因此慈悲喜舍又称“四梵住”,意指梵天是以慈悲喜舍作为他们的住处和居所。

相对我们人类是欲界的众生,以“五欲”——色声香味触作为住处和居所,即是以感官享乐作为住处和居所的。

所以,当我们的内心安住于慈悲喜舍这四个或其中任何一个定境时,我们的内心境界就超越了欲界诸天,有如梵天那样清净,内心充满无量的喜悦和快乐。

(二)、佛教慈心的特点一般人所说的慈心往往带有很多杂质在内,比如说:占有欲望—如男女之间的爱情;带有条件——如只爱和自己相同宗教的人、相同种族的人、相同政治取向的人等等,否则不单不能相爱,甚至还有怨恨;遮盖理智——如父母对自己儿女过分宠爱溺爱而不知;带来忧虑——如因为爱之深而感到担忧、挂念等等。

佛教的慈心超越了一般人心中的“慈爱”的范畴,是一种冲破所有界限的善意、怜悯、随喜和平静。

能消除自己与他人之间的隔膜;消除亲疏、敌我之间的隔膜;消除阶级、种族和宗教的隔膜;甚至于消除了人类与非人类之间的隔膜,把慈心无限量的扩散出去。

(三)、慈心禅修的目的慈心是化解嗔恚的最有效的力量,能舒缓所有心灵上和身体上的逼迫,带给我们向善、向解脱的推动力。

培育慈心并不是为了支配他人、求取他人的回报,培育慈心的目的只是为了个人内心的净化和利益他人。

因为当一个人内心充满慈心的时候,他的身、口、意三业都会流露出来:他不需要刻意的造作,自然能做出有益于自己、有益于他人、乃至有益于所有众生的行为;同样,他也不需要刻意的约束自己,自然而然不会做出伤害自己、伤害他人、乃至伤害任何众生的行为。

佛学与心理治疗【文化心理学】(二)2024

佛学与心理治疗【文化心理学】(二)2024

佛学与心理治疗【文化心理学】(二)引言概述:本文将以文化心理学的视角,探讨佛学与心理治疗之间的关系。

佛学作为东方古老的哲学传统,融合了智慧和修身的理念,与现代心理治疗的目标有许多共通之处。

通过研究佛学的原则和实践方法,并结合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技术,可以为个体的心理健康和成长提供有效的支持。

本文将从五个主要方面阐述佛学与心理治疗的关联。

一、明智的觉醒与心理认知1. 佛教中的觉醒道路和心理认知的类比2. 佛学的觉醒教导如何帮助个体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3. 心理治疗如何运用佛学的觉醒原则来改善个体的心理认知4. 心理治疗中的正念和觉知练习对个体的积极影响5. 如何结合佛教的智慧和心理治疗的认知技术来辅助个体的成长二、情绪调节与心理平衡1. 佛学对情绪调节的教导和实践方法2. 情绪调节在心理治疗中的重要性和应用3. 通过佛学和心理治疗的结合,个体如何培养情绪平衡能力4. 心理治疗如何借鉴佛学的修行方法来缓解焦虑和抑郁5. 佛学与心理治疗如何协同作用,帮助个体建立健康的情绪管理能力三、关系建立与亲密沟通1. 佛学中的关系观与心理治疗的人际关系理论对比2. 佛学修行如何改善个体与他人的沟通和亲密关系3. 心理治疗中的情感表达和关系建立对个体的积极影响4. 如何通过佛学的教导和心理治疗的方法,培养个体的倾听和共情能力5. 佛学与心理治疗的结合,如何促进个体与他人之间的真实连接和亲密关系的建立四、自我探索与成长1. 佛学的内观和自我发现对个体的意义2. 心理治疗中的反思和自我探索的重要性3. 结合佛学的修行方法和心理治疗的技术,个体如何实现更深层次的自我探索4. 佛学和心理治疗的结合如何帮助个体发现内在的潜力和成长机会5. 通过佛学和心理治疗的协同作用,个体如何获得更高层次的自我意识和成长的可能性五、痛苦的转化与幸福感的培养1. 佛学对痛苦的理解与心理治疗的痛苦管理模式对比2. 佛学修行如何帮助个体转化痛苦,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幸福感3. 心理治疗中的痛苦认知与应对方法的介绍4. 结合佛学的智慧和心理治疗的策略,个体如何培养积极的幸福感5. 佛学与心理治疗的综合实践,如何降低痛苦水平,提升个体的幸福感总结:综上所述,佛学与心理治疗在文化心理学中有着紧密的联系与相互补充。

慈心定的修法

慈心定的修法

慈心定的修法---舍弃我禅师舍弃我禅师著第一章培养慈爱母亲摇着婴儿是一个很好的慈爱的形象。

婴儿在摇篮里入睡是其结果。

我仍然记得母亲摇我入睡的美好的感觉。

当无私地关爱他人,自己也会充满快乐。

这就是慈爱和它的结果。

在圣典中,慈爱是具有增进他人福址的特点。

和睦、善意、友好、慈爱是用于描述这种心理状态的一些常用词。

研究慈爱的最好办法是当它在自己或别人心中生起的时候。

它是完全无私和纯洁的心理状态,带给自己和他人现实的和未来的利益。

培养这种心态的过程被称为bhavana,通常被译为‘禅’。

当我们培养它,它变得壮大、有力和有用。

它带给我们丰沛的、极深而又极强的宁静与快乐。

培养慈爱包括以下几方面:1 慈心定。

得定后,慈爱变得强而有力。

2 通过训练,慈爱也可发送给任何人。

也就是说它是灵活、多样化、普适和无量的。

3 当这种潜能变得强有力时,我们可以利用它产生奇迹,使每个人的生活更美好。

为了有效地做到这些,你需要方法。

获得有关技巧需要耐心。

随着经验的积累你将会不断完善。

METTA AND ITS PLACE IN BUDDHISM 慈爱和它在佛教中的地位慈爱在佛教里是一种心理状态。

它的禅观目标是可爱的人。

是一种希望促进可爱的人的利益的心理状态。

在佛教中,无我的教义占了主要的地位。

因为是这样,慈爱看起来似乎和这种教义有矛盾。

这是因为有两种真理,一种是世间俗成的真理(世俗谛),另一种是究竟的真理(胜义谛)。

世间俗成的真理是概念性的,只是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是真实的。

如果从究竟的意义上看(也就是说用离开主观的想法、概念进行观察),这些并不存在。

它们像真实存在投下的影子。

因此一个‘人’只是在世俗谛的意义上存在。

从究竟的意义看,‘人’只是心识和物质过程。

如果你这样看问题,就是如实知见,实际上也就是内观(vipassana)。

培养这种直接洞察真实存在的能力就是观(vipassana bhavana)。

在作内观禅修时,我们不能同时有慈爱,因为禅观对象是不同的。

接纳与承诺疗法的理论背景、实证研究与未来发展

接纳与承诺疗法的理论背景、实证研究与未来发展

接纳与承诺疗法的理论背景、实证研究与未来发展
曾祥龙;刘翔平;于是
【期刊名称】《心理科学进展》
【年(卷),期】2011(19)7
【摘要】接纳与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ACT)于上世纪90年代初由美国治疗师Steven C.Hayes提出。

作为基于正念技术的第三代行为治疗理论之一,该疗法以功能情境主义为哲学基础,立足于人类认知和语言基本性质的实证研究,旨在通过平衡接纳与改变来提高心理灵活性。

临床研究已证明其在相当广泛的临床问题上都取得了良好效果,并在与CBT等传统疗法的对比中展现优势。

ACT的临床效果和技术细节可做进一步研究,该疗法与CBT的融合及其在临床领域之外的应用也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总页数】7页(P1020-1026)
【关键词】接纳与承诺疗法;正念;认知行为疗法;第三代行为疗法;临床研究
【作者】曾祥龙;刘翔平;于是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95
【相关文献】
1.接纳承诺疗法的产生和发展 [J], 赵霞;刘兰香
2.基于承诺与接纳疗法在首发脑卒中照顾者中的应用研究 [J], 曾莉萍;李倩茜;杨欣;
杨昌美
3.接纳与承诺疗法对眼球摘除患者术后心理社会适应的影响研究 [J], 孟威;王思渤;李群;范路瑶
4.接纳与承诺疗法在肿瘤患者疼痛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J], 任爱娜;张海强;王惠儿;陆启文
5.接纳与承诺疗法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J], 黄佳敏;宋旭红;王珊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禅舞和心理的关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禅舞和心理的关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禅舞和心理的关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禅舞是一种结合禅宗思想和舞蹈艺术的练习方式,通过身体的舞动和冥想的结合,达到心灵与身体的平衡。

禅舞起源于古老的东方文化,如印度和中国,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和认可。

本文旨在探讨禅舞与心理的关系,通过分析禅舞的定义与起源、实践与效果以及心理与禅舞的关联,来深入了解禅舞对心理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禅舞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最后,展望禅舞与心理学的未来发展,希望为禅舞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提供新的思考和启发。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将对禅舞和心理的关系进行整体概述,并介绍文章结构和目的。

在正文部分,将从禅舞的定义与起源、禅舞的实践与效果以及心理与禅舞的关联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禅舞对心理的影响,探讨禅舞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以及展望禅舞与心理学的未来发展。

整个文章结构清晰,内容丰富,旨在全面探讨禅舞与心理之间的关系。

1.3 目的文章目的:本文旨在探讨禅舞与心理之间的关系,深入剖析禅舞的定义、起源、实践及效果,并探讨禅舞与心理学的关联。

通过对禅舞对心理的影响进行总结,进一步探讨禅舞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以及展望禅舞与心理学的未来发展。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对禅舞和心理关系的全面理解,促进禅舞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为禅舞与心理学领域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2.正文2.1 禅舞的定义与起源禅舞是一种源自古老东方文化的舞蹈形式,它融合了禅宗的思想和舞蹈的艺术,旨在通过舞蹈的方式达到心灵的静谧与平衡。

禅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唐代的禅宗传入日本,禅宗大师达摩从中国传入日本的同时,也将禅宗的思想与舞蹈艺术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禅舞形式。

禅舞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日本文化的熏染,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禅舞强调内心的宁静与意识的集中,舞者通过缓慢、优雅的动作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理解与尊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慈心禅”, 又称为“慈心”、“慈心观”, 巴利语 “mettā bhāvanā”, 英 译 为 “Loving-Kindness Meditation” (“Mettā”, 2013)。顾名思义, “慈心禅” 指培养慈心的一种特殊禅修。无论是南传、汉传 还是藏传佛教, 慈心禅均承载重要的功能并占有 重要地位(Bodhi, 2005; Kuan, 2008; Sanharakshita, 2004; Sheng-Yen, 2001; Suzuki, 2011)。如在南传佛 教看来, 慈心禅的主要作用有二:一是在日常生
3 慈心禅影响对他人和自我的态度
1466
第8期
曾祥龙等: 慈心禅在心理学视角下的应用
1467
活中, 当一个人心情不悦时, 可以练习慈心禅调 节情绪; 二是辅助禅修, 当禅修者对需要专注的 对象感到排斥而难以继续禅修时, 练习慈心禅可 以帮助其化解排斥感。而由于慈心禅的这些功能 可以“保护”修行者专注、顺利地修行, 因此慈心禅 也被称为 4 种“护卫禅”之一(Mahinda Bhikkhu, 引 自赏雪居士, 2012)。
关于祝福对象的选取, 佛教中有一些可供心 理学实践参考的传统。首先, 祝福的对象会按照 修行水平的提升而变化, 如某些传统的顺序是:(1) 祝福自己; (2)祝福喜爱的人; (3)祝福中性的, 即 不喜欢也不讨厌的人; (4)祝福自己讨厌的人; (5) 同时而平等地祝福自己、喜爱的人、中性的人和 讨厌的人; (6)祝福所有人或一切众生。具体顺序 在不同传统之间略有差异, 如有时不包括讨厌的 人, 但基本都遵循由己及人, 从易到难, 从特定 个体到一切众生的趋势, 对某类人能熟练唤起慈 心后再开始对下一类人的祝福。第二, 禅修者, 特 别是初学者, 应回避某些对象。如某些传统强调 祝福的对象不能是异性, 不能是与自己太亲近或 有利益关系的人, 也不能选死人等。主要的原因 均是为了保证禅修顺利以及保证所培养情感的纯
“正念”这一源自佛教的构念, 最近十几年在 西方心理学界大为流行, 也逐渐为我国心理学家 所重视。而随着对正念之研究的拓展, 慈心禅, 作 为另一种在佛教中有重要地位、在实践方面有巨 大应用潜力的传统禅修方式, 也已经引起了西方 心理学家越来越多的关注(Hofmann, Grossman, & Hinton, 2011)。尽管以“慈心”等为关键字可以检索 出一些中文文献, 但绝大多数都是宗教学的研究, 而立足心理学视角的研究也是从概念上加以探讨 (如 彭彦琴, 沈建丹, 2012), 目前尚未发现国内 针对慈心禅的心理学实证研究。与正念禅修一样, 慈心禅作为根植于我国文化的一种禅修, 对于心 理健康具有现实意义。
心理科学进展 2013, Vol. 21, No. 8, 1466–1472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DOI: 10.3724/SP.J.1042.2013.01466
慈心禅在心理学视角下的应用*
曾祥龙 刘双阳 刘翔平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北京 100875)
1468
心 理科学进展
第 21 卷
则 有 所 下 降 (May, Weyker, Spengel, Finkler, & Hendrix, 2012)。该研究很好地阐明了慈心禅作为 特殊的止禅, 在培养积极情绪方面的特殊效果。
也有研究报告了慈心禅训练对消极情绪反应 的 缓 解 作 用 。 Weibel (2007)在 历 时 4 周 (每周 90 分团体课程加每日在家练习)的慈心禅干预后, 发 现实验组与等待组相比在特质焦虑上有显著下 降。Pace 等(2009)还发现慈心禅训练能降低应激 下的生理反应:该研究将被试随机分配入慈心禅 练习组和控制组(健康主题讨论), 经过 6 周干预 后测量两组被试在社会压力测验中的生理应激指 标(可的松和白介素)以及自我报告的心理痛苦。尽 管练习组和控制组整体之间不存在主效应, 但每 周练习更多的人有更低的生理反应和心理痛苦, 且练习量在中数以上的练习者能与控制组产生显 著差异。 2.2 即时的情绪调节
洁性等(赏雪居士, 2012)。 从上述简介不难看出, 慈心禅虽然源自佛教,
但其并不要求练习者具有宗教信仰, 练习中所祝 福的对象与内容也与宗教无关。这一点上, 慈心 禅和正念禅修类似, 都可以被看作是无关宗教的 注意力与情绪调节的练习(Kabat-Zinn, 2003)。另 一方面, 慈心禅和正念禅修又有本质差异:根据 佛 教 中 止 禅 (samatha) 与 观 禅 (vipassana) 的 分 类 方 法, 慈心禅属于止禅, 是将注意指向和维持于某 一特定对象, 以训练注意的专注并暂时止息内心 烦扰的过程, 和专注呼吸的禅修(安般念)相似。 (Mahinda Bhikkhu, 引自 赏雪居士, 2012)与之相 对, 观禅的目的在于通过观察事物无常、无我的 本质来解脱执着。因此, 源于观禅的西方正念技 术, 在心理操作上强调专注观察当下的事物或维 持一种开放的、无选择的注意 (Siegel, Germer, & Olendzki, 2009)。参考佛教背景, 澄清这些练习在 目的和心理操作上的差异, 有利于探讨不同禅修 的作用机制并避免研究结论的混淆(Zeng, Oei, & Liu, 2013)。
另一项 EEG 研究将 15 名有抑郁史的被试分 两组分别练习 15 分钟的慈心禅或正念呼吸, 前后 测对比显示两组均有积极情绪的提升(左侧前额 叶激活等)。进一步探索数据后发现自我报告的穷 思竭虑(rumination)倾向可能起调节作用, 正念对 高穷思竭虑者更有效, 慈心禅对低穷思竭虑者更 有 效 (Barnhofer, Chittka, Nightingale, Visser, & Crane, 2010)。
1 慈心禅简介
1.1 佛教背景下的慈心与慈心禅 “慈心”这一术语来自佛教, 巴利语为“mettā”,
英译为“Loving-Kindness”。“Mettā”这个词的词义 指 善 意 (kindness) 或 友 善 (friendliness) 的 态 度 (“Mettā”, 2013), 而 佛 教 还 对 这 种 友 善 做 了 进 一
1.2 慈心禅的练习方法 首先, “慈”、“悲”、“喜”、“舍”在传统的佛教
中互不相同, 且每一种都有系统而复杂的修行方 法(Mahinda Bhikkhu, 引自 赏雪居士, 2012)。而 目前无论是面向大众或在家信众的佛教禅修指导, 还是心理治疗或干预中使用的慈心禅, 实际上是 简化版的慈心修行。又由于心理学文献往往不强 调对慈、悲地严格区分, 这种慈心禅也就同时承 担了对“悲”甚至整个“四无量心”的培养(如 Hopkins, 2001; Neff, 2003), 但其内容按佛教的标 准依然只是“慈”。本文汇总的实证研究, 未加说明 均基于这种简化的慈心禅, 其内容与操作在不同 的应用中大同小异:首先让自己处于舒适的姿态, 有些传统还会先唤醒自己的愉快情绪, 以为祝福 做好准备; 然后便想象所要修习慈心的对象, 从 4 个方面向该对象散播慈爱, 即进行祝福:(1)祝 其没有仇敌; (2)祝其没有痛苦; (3)祝其没有疾病; (4)祝其拥有自己的快乐。至于用于祝福的具体语 言, 有些传统会提供参考或带领念诵, 有些则建 议选择适合自己习惯的语言等, 这些均属于细节 差异。(Chalmers, 2007; Neff, 2011)
摘 要 随着正念在西方心理学界的流行, 慈心禅作为另一种颇具应用潜力的传统佛教禅修方式 , 正受到越 来越多心理学家的关注。系统的慈心禅训练可以培养积极情绪、缓解消极的情绪反应 , 而即时的慈心禅练习 也可以作为一种情绪调节策略。慈心禅可有效提升自我同情, 培养对他人的共情能力和积极态度, 此外还可辅 助某些疾病的治疗。除进一步深入已有方向, 未来研究可更多借鉴佛教视角提出新课题, 如对慈心进行有效测 量, 探索慈心禅所诱发情绪的特殊性质, 干预愤怒、嫉妒等负性情绪并探索慈心禅的应用方式与条件等。 关键词 慈心禅; 情绪调节; 自悯; 正念; 佛教 分类号 R395
如前文所述, 佛教已经指出慈心禅可以在情 绪不良时作为调节情绪的手段。但到目前为止, 将慈心禅作为即时的情绪调节策略, 并考察其对 on 和 Senville (2010)对正念呼 吸、慈心禅和肌肉放松 3 种方法的对比, 且其目 的是为了考察去中心化(decentering, 观察想法而 不陷入其中, 见曾祥龙, 周瀚, 王晨悦, 刘翔平, 2012)是否是正念的独特机制。结果表明经过 15 分钟的练习, 3 组被试的负性情绪没有显著差异; 正念组在练习中有更高的去中心化; 重复思维与 伴 随 而 来 的 烦 乱 (upset) 、 恼 怒 (annoy) 和 分 心 (distracted) 等 负 性 反 应 之 间 的 相 关 比 另 两 组 低 , 即表现出更高的接纳水平。
2 慈心禅对情绪功能的影响
2.1 系统的练习与干预 慈心禅作为一种培养积极情感的禅修, 目前
已有干预研究对其在情绪功能方面的效果进行验 证。如 Fredrickson 等采用干预组-等待组随机分配 的前后测干预研究, 对被试(未加强调即指无禅修 经验、未达到临床诊断标准的被试, 下同)进行历 时 7 周的慈心禅干预, 包括每周 1 小时的团体干 预与每日家庭作业。结果表明慈心禅训练可提升 参与者日常生活中的积极情绪, 且效果大小可以 被练习时间预测; 但未发现对消极情绪的影响。 路径分析表明积极情绪通过提升各种生理、心理、 社会资源, 间接地导致了生活满意度的提升和抑 郁 症 状 的 下 降 (Fredrickson, Cohn, Coffey, Pek, & Finkel, 2008)。后续研究表明该干预的效果维持了 1 年以上(Cohn & Fredrickson, 2010)。另一个小样 本 ABA 设计的研究对比慈心禅和安般念的效果。 结果表明 5 周的每日练习之后, 慈心禅提升了积 极情绪, 以及正念总分和量表中此时此刻(Present) 维度的得分; 而安般念提升了正念总分和接纳 (Acceptance)维度的得分。停止练习 1 至 3 周后, 慈 心禅组维持了积极情绪和正念, 而安般念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