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色谱-抑制型电导检多肽中的三氟乙酸

合集下载

离子色谱法测定盐酸托烷司琼中的三氟乙酸

离子色谱法测定盐酸托烷司琼中的三氟乙酸

离子色谱法测定盐酸托烷司琼中的三氟乙酸周传静;宋玉平;李玉双;魏长峰【摘要】目的:建立离子色谱检测盐酸托烷司琼中三氟乙酸的方法。

方法采用Ionpac AS11-HC色谱柱(4 mm ×250 mm)以及相应的保护柱Ionpac AG11-HC(4 mm ×50 mm),淋洗液为含有4.5 mmol·L-1 Na2 CO3和0.8 mmol·L-1 NaHCO3的溶液,流速为1.2 mL·min-1,抑制电导检测,电导池温度:35℃,柱温:35℃,进样量:25μL。

结果三氟乙酸和样品中其他成分能达到很好的分离;在0.2613~8.7113 μg·mL-1范围内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 r=0.9999),检出限为0.0862μg·mL-1,定量限为0.2613μg·mL-1。

结论该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可作为盐酸托烷司琼中三氟乙酸的检测有效方法。

【期刊名称】《药学研究》【年(卷),期】2014(033)011【总页数】3页(P635-636,639)【关键词】盐酸托烷司琼;离子色谱法;三氟乙酸【作者】周传静;宋玉平;李玉双;魏长峰【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27.11盐酸托烷司琼化学名称为3-吲哚甲酸(8-甲基-8-氮杂双环[3.2.1]-3α-辛基)酯盐酸盐[1],是一种抗肿瘤辅助药,能有效预防和治疗因癌症化疗引起的恶心和呕吐。

在合成过程中,三氟乙酸常作为一种催化剂被使用[2],而三氟乙酸作为一种酸性有机溶剂,属于四类溶剂,临床使用存在毒性。

因此需要对药品中的三氟乙酸进行控制。

本文采用离子色谱法[3],使用高容量的AS11-HC色谱柱,以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缓冲盐溶液作为淋洗液,对盐酸托烷司琼中的三氟乙酸进行检测。

与文献报道的高效液相色谱法[4]、气质方法[5,6]以及使用氢氧化钾等淋洗液的离子色谱法[7,8]相比,该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

离子色谱常用检测器

离子色谱常用检测器

离子色谱常用检测器离子色谱常用检测器离子色谱常用的检测方法可以归纳为两类,即电化学法和光学法。

电化学法包括电导和安培检测器,光学法重要是紫外—可见光汲取检测器和荧光检测器。

离子色谱中*常用的电化学检测器有三种,即电导、安培和积分安培(包括脉冲安培)。

电导检测器是IC的通用型检测器,重要用于测定无机阴阳离子(pKa<7,pKb<7=和部分极性有机物如一些羧酸等;直流安培检测器可用于测量那些在外加电压下能够在工作电极上产生氧化或还原反应的物质,如酚类化合物、I-、SCN-等;积分安培和脉冲安培检测器则重要用于测定糖类有机化合物。

紫外—可见光汲取检测器和荧光检测器在离子色谱分析中广泛应用于过渡金属、稀土元素和环境中有机物染物的检测。

离子色谱检测器的选择,重要的依据是被测定离子的性质、淋洗液的种类等因素。

同一物质有时可以用多种检测器进行检测,但灵敏度不同。

例如,NO2-、NO3—、Br-等离子在紫外区域测量时可以得到较用电导检测高的灵敏度;I-用安培法测定其灵敏度高于电导法。

1电导检测器1.1电导检测器的基本原理将电解液置于施加了电场的电极之间时,溶液将导电,此时溶液中的阴离子移向阳极,阳离子移向阴极。

并遵奉并服从式5—7关系:(5—7)式中k——为电导率,是电阻的倒数(k=1/R);A——为电极截面积;L——为两电极间的距离;ci——为离子浓度,mol/L;λi——为离子的极限摩尔电导。

公式(5—7)也被称作Kohlraush定律。

在电导测量中,对一给定电导池电极截面积A和两电极间的距离L是固定的,L/A称为电导池常数K,则电导率k等于:(5—8)当电导池常数为1时,测量出的电导率值称为比电导率,对水溶液常用的电导率值单位是μS/cm。

依据Kohlraush定律,离子的摩尔电导与浓度成正比关系。

在一个充足稀的溶液中,离子的摩尔电导达到*大值,此*大值称为离子的极限摩尔电导(λi)。

表5—1列出常见离子的极限摩尔电导值。

离子色谱法测定水中的三氟乙酸

离子色谱法测定水中的三氟乙酸

实验离子色谱法测定水中的三氟乙酸1 目的(1)掌握离子色谱法测定的基本原理。

(2)学会离子色谱法测定水样品中常见阴离子浓度的方法。

2 原理本法利用离子交换的原理,对水中的三氟乙酸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所用淋洗液为氢氧化钾水溶液,水样品注入流动相后,样品进入离子交换树脂,基于待测阴离子对低容量强碱性离子交换树脂(分离柱)的相对亲和力不同而彼此分开。

被分离的阴离子,由串联在分离柱后的抑制器除去淋洗液中的强电介质以扣除其背景电导,再用电导检测器连续测定出流出液的电导值,便得到各种离子的色谱峰,根据保留时间定性,峰高或峰面积定量。

从而实现了分离、定性、定量分析一次完成。

3 仪器与试剂ICS 900离子色谱,0.22μm水相滤头。

三氟乙酸标准试剂。

4 色谱条件色谱柱:AS19阴离子交换色谱柱;淋洗液:KOH溶液;流速:1mL/min;柱温:30℃;进样量:20μL;外标法定量。

5 标准溶液三氟乙酸标准储备液(1g/L):准确称取三氟乙酸1.00g溶于1L超纯水中,使之全部溶解,震荡摇匀。

标准溶液的配制:取三氟乙酸的标准储备液0.5、5.0、10.0、15.0、20.0mL分别稀释至100mL,配制为浓度5、50、100、150、200mg/L的标准溶液。

将浓度分别为5、50、100、150、200 mg/L的三氟乙酸标准液分别进行离子色谱分析,根据所得峰面积绘制标准曲线。

6 水样分析将水样进行预处理过滤后,进行色谱分析,根据所得峰面积以及标准曲线,计算得到水样中目标分析物的浓度。

7 数据处理标准曲线数据见表2。

表2 标准曲线数据浓度(mg/L)550100150200峰面积0.154 1.661 3.337 5.046 6.736根据水样测定的峰面积,计算出水中三氟乙酸的含量。

8 思考题(1)用离子色谱法测定水样品中的阴离子时,水样品预处理过程如何进行?(2)抑制器的作用是什么?。

三氟乙酸色谱级

三氟乙酸色谱级

三氟乙酸色谱级
三氟乙酸(TFA)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在医药、农药、燃料、氨基酸保护、有机合成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在色谱领域,三氟乙酸常常用作离子对试剂,用于反相色谱分离多肽和蛋白质。

三氟乙酸色谱级是指在色谱分析过程中,采用高纯度的三氟乙酸作为试剂,进行样品的分离和检测。

三氟乙酸色谱级具有以下特点:
1. 较高的酸性强,极性大,有利于在反相色谱柱中实现良好的峰形和分离效果。

2. 挥发性好,易于从制备样品中除去,降低了对环境和实验人员的危害。

3. 紫外吸收峰低于200nm,对低波长处的多肽检测干扰较小。

4. 线性关系良好,灵敏度高,重复性好,适用于多肽药物中三氟乙酸的质量控制要求。

在三氟乙酸色谱级应用中,常见的色谱柱类型有:
1. Discovery BIO C18色谱柱:可以在不加三氟乙酸的情况下,实现多肽的良好分离和峰形。

2. Dionex IonPacTM AS23阴离子柱:用于同时测定多肽中的三氟乙酸与乙酸,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3. 毛细管电泳法:作为一种高效的分离技术,可在三氟乙酸存在下实现多肽的分离和检测。

总之,三氟乙酸色谱级是在色谱分析过程中,采用高纯度的三氟乙酸作为试剂,实现多肽和蛋白质分离的一种方法。

通过选择合适的色谱柱和优化实验条件,可以实现对三氟乙酸的高效分离和检测。

合成多肽药物中三氟乙酸检测方法研

合成多肽药物中三氟乙酸检测方法研

合成多肽药物中三氟乙酸检测方法研发表时间:2018-11-23T11:56:21.727Z 来源:《药物与人》2018年8月作者:张莲莲杜开峰[导读] 三氟乙酸(TFA)是多肽药物的一项重要控制项目,目前报道较多的检测方法是离子色谱法(IC)与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摘要:三氟乙酸(TFA)是多肽药物的一项重要控制项目,目前报道较多的检测方法是离子色谱法(IC)与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本文分别对 IC 及 HPLC 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IC 法 TFA 定量限为 2.4ng,推算检出限为 0.8ng,且在 0.12088μg/mL~6.044μg/mL 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 = 0.9999);HPLC 法定量限为 6ng,检出限为 1.5ng,且在 0.3023μg/mL~15.115μg/mL 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 = 0.9998),加标回收率为 99.3%~101.7%,精密度(n=6)为 0.192%~0.200%,RSD5=1.4%。

结论:IC 法与 HPLC 法相比,在灵敏度,线性及重复性等方面差异不大,均能满足准确检测相关多肽样品中 TFA 含量要求,但 HPLC 法适用范围更广,且能同时检测多肽药物中醋酸(HAC)及三氟醋酸(TFA)含量,达到简单易行、结果准确、灵敏度高、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研究目的。

关键词:离子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多肽,三氟乙酸,含量检测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Trifluoroacetic acid (TFA) is an important control item of polypeptide drugs. Ion chromatography (IC) and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are commonly used in the detection of TFA. In this paper, IC and HPLC methods are studied respectivel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quantitative limit of TFA by IC method was 2.4 ng, the detection limit was 0.8 ng, and the linear relationship was good in the range of 0.12088 ug/mL to 6.044 ug/mL (r=0.9999);the quantitative limit of HPLC was 6 ng, the detection limit was 1.5 ng, and the linear relationship was good in the range of 0.3023 ug/mL to 15.115 ug/mL (r = 0.9998). The recovery was 99.3% ~ 101.7%, the precision (n = 6) was 0.192% ~ 0.200%, RSD5 = 1.4%.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HPLC, IC method has little difference in sensitivity, linearity and repeatability, and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accurate determination of TFA content in related polypeptide samples. However, HPLC method has a wider application range and can simultaneously detect the contents of HAC and TFA in polypeptide drugs.The HPLC method is simple, accurate, sensitive, low cost and efficient. Key words:Ion chromatography ;HPLC; Peptide ;Trifluoroacetic acid; Content determination 1 前言三氟乙酸(TFA)普遍用于合成多肽的工艺中作为切割剂及脱保护剂,临床使用存在毒性。

离子色谱法电导检测多肽药物中的三氟乙酸

离子色谱法电导检测多肽药物中的三氟乙酸

离子色谱法电导检测多肽药物中的三氟乙酸张晨光a,吴方睿b,赵春华ca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北京,100021b浙江大学药学院,杭州,310058cCTI华测检测(青岛)技术有限公司,青岛,266100摘要:本文建立了测定多肽药物中三氟乙酸的离子色谱分析方法。

运用该方法,待测离子在较宽的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3),检测限为30 μg/L,加标回收率在95.7%~98.3%之间。

方法简便易行,灵敏度高,结果准确。

关键词:离子色谱,电导检测,多肽药物,三氟乙酸三氟乙酸主要用于新型农药、医药和染料等的生产,在材料、溶剂等领域也有较大的应用开发潜力。

三氟乙酸主要用于合成多种含三氟甲基和杂环的除草剂,目前可以合成多种带有吡啶基、喹啉基的新型除草剂;作为极强的质子酸,它广泛用于芳香族化合物烷基化、酰基化、烯烃聚合等反应的催化剂;作为溶剂,三氟乙酸是氟化、硝化及卤代反应的优良溶剂,特别是其衍生物三氟乙酰基对羟基和氨基的优良保护作用,在氨基酸和多肽化合物合成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用于多肽合成中除去氨基酸的叔丁氧羰基(t-boc)保护基【1】。

1 材料与方法1.1 仪器与试剂IC6000 离子色谱仪(合肥皖仪科技有限公司)HW2000色谱工作站(上海千谱软件有限公司);WY-1自再生抑制器(合肥皖仪科技有限公司);超纯水机(合肥皖仪科技有限公司)。

电导检测器(合肥皖仪科技有限公司);WY-Anion 2型阴离子色谱柱(250 mm×4.6 mm i.d.,合肥皖仪科技有限公司);RP 柱(Agela Technologies;)0.22 μm有机滤膜(Agela Technologies)。

/Product.asp?action=search&dq=1860&proClass=0&textitle=超纯水机碳酸钠(基准试剂,国药集团);乙腈(色谱级,美国天地);试验用二次去离子水(18.2 MΩ)为超纯水机制备。

离子色谱法测定硫酸头孢噻利中三氟乙酸残留

离子色谱法测定硫酸头孢噻利中三氟乙酸残留

离子色谱法测定硫酸头孢噻利中三氟乙酸残留陈芳;李润岩;吴春敏【摘要】建立了硫酸头孢噻利中三氟乙酸残留的离子色谱检验方法。

实验优化了前处理条件和离子色谱分离条件,结果表明:三氟乙酸在0.1~10.0μg/m L 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7),精密度(n=6)为1.04%~1.51%,检出限为0.03μg/m L ,加标回收率为97.9%~98.9%。

该方法灵敏、快速,高通量,可以为监测该药物中三氟乙酸残留提供科学依据。

%A method was conducted for the detection of trifluoroacetic acid residues in cefoselis sulfate by ion chromatography .The operating conditions of pretreatment and the separation of ion chromatography were optimized .The line arrange of trifluoroacetic acid was 0 .1 ~10 .0μg/mL (r=0 .9997) ,T he precision for determining the trifluoroacetic acid pesticides by this method (n=6) varied from 1 .04% to 1 .51% and the limits of detection was 0 .03μg/mL .The spike recoveries ranged 97 .9%~98 .9% .Proved by this testing ,this method w as sensitive , fast and suitable for the analysis of trifluoroacetic acid residue in cefoselis sulfate .【期刊名称】《河北省科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4页(P66-69)【关键词】离子色谱;测定;硫酸头孢噻利;三氟乙酸【作者】陈芳;李润岩;吴春敏【作者单位】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河北石家庄 050000;河北省食品检验研究院河北省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河北石家庄 050091;河北省食品检验研究院河北省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河北石家庄 0500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57硫酸头孢噻利化学名称为7β-[(z)-2-(2-氨基-4-噻唑基)-2-(2-甲氧亚氨基乙酰氨基)]-3-[3-氨基-2-(2-羟乙基)-1-吡唑鎓基]甲基-3-头孢烯-4-羧酸硫酸盐[1],属于第四代注射用头孢菌素,是一种高效广谱抗菌药物。

一种利用定量核磁测定多肽中三氟乙酸残留的方法[发明专利]

一种利用定量核磁测定多肽中三氟乙酸残留的方法[发明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810391410.1(22)申请日 2018.04.26(71)申请人 南京明捷生物医药检测有限公司地址 210000 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新锦湖路3-1号中丹生态生命科学产业园一期B栋601室(72)发明人 付娜 吕兴祥 顾凯 朱子丰 (74)专利代理机构 南京常青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86代理人 史慧敏(51)Int.Cl.G01N 24/08(2006.01)(54)发明名称一种利用定量核磁测定多肽中三氟乙酸残留的方法(57)摘要本发明属于三氟乙酸残留量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定量核磁测定多肽中三氟乙酸残留的方法,采用定量核磁检测方法,使用环丙沙星作为氟谱内标物,本发明提供一种适用于检测多肽类药物中三氟乙酸含量的测定方法,具有样品消耗较低,节约测定成本,同时具有较高的检测精度的优点。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8页 附图3页CN 108593696 A 2018.09.28C N 108593696A1.一种利用定量核磁测定多肽中三氟乙酸残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定量核磁检测方法,使用环丙沙星作为氟谱内标物。

2.一种利用定量核磁测定多肽中三氟乙酸残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仪器与溶剂的准备:①仪器:核磁共振仪和topspin3.2在线/离线处理软件;②溶剂:三氟乙酸钠标准品、内标物环丙沙星、氘代二甲基亚砜和多肽样品;S2:溶液的配置:①三氟乙酸钠母液配制:精密称取三氟乙酸钠25.00mg,置10ml容量瓶中,用DMSO -d6定容,摇匀至完全溶解,再精密移取1.0ml置10ml量瓶中,用氘代二甲基亚砜定容,摇匀,即得;②内标环丙沙星母液配制:精密称取环丙沙星25.00mg,置10ml量瓶中,用氘代二甲基亚砜定容,摇匀,即得;③供试品溶液配制:精密称样品多肽5.00mg,再精密移取内标环丙沙星母液0.10ml置5mm样品管中,精密加入0.50ml氘代二甲基亚砜,摇匀待测;注:①-③中的称重的误差为±0.01mg;S3:设定所述核磁共振仪的测定基础条件:采用QNP探头,设定采样谱宽、采样中心频率、采样点数为、采样次数、延迟时间为和脉冲角度;S4:使用核磁共振仪得到图谱,用手动方式依次进行相位校正、基线校正和化学位移校正,并根据所选的定量峰及积分范围进行积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子色谱-抑制型电导检多肽中的三氟乙酸
曾雪灵
戴安中国有限公司,杭州,310028,zengxueling@
摘要:在本文采用离子色谱抑制型电导快速测定多肽中的伊三氟乙酸及其它离子的含量。

采用Ionpac AG14+ AS14阴离子分析柱分离,以电导为检测器。

用去离子水提取多肽中的三氟乙酸及杂质离子。

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的色谱条件下,三氟乙酸及其杂质离子具体很好的线性,和重现性,及较低的检出限。

最低检出量及样品的平均加标回收率均符合分析的要求。

关键词:离子色谱;多肽;三氟乙酸
三氟乙酸(TFA)常用于制造过程中,从固相树脂洗脱出合成肽。

三氟乙酸或乙酸也被用于肽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纯化过程。

三氟乙酸由乙酸和氟化物反应合成,因此三氟乙酸中存在乙酸和氟化物的残留。

残留的三氟乙酸,氟化物以及乙酸对人体有毒,因此不应存在于临床使用前后的肽中。

测定三氟乙酸,乙酸和氟化物对于肽的形成是合适的,这样能在制造过程中查证这三种阴离子是否已被消除掉。

在之前的文献报导中采用气相色谱1-5,GC-MS6,反相HPLC7,电泳8-10,红外11,滴定12-13,分光光度法14检测TFA。

在本文中采用离子色谱法检测肽样品中的三氟乙酸,氟化物以及乙酸。

实验结果表明,离子色谱方法具有简便,速度快以及灵敏度高的优点。

1.实验部分
1.1 仪器
DX-500包括:GP40梯度泵;CD20电导检测器或ED40电化学检测器;LC30或LC20;AS3500自动进样器。

1.2 试剂
所有试剂均为分析纯。

标准溶液均由1000mg/L的贮备液(置于4℃冰箱中)稀释配制,溶液均用18.2MΩ.cm 的二次去离子水配制。

1.3 色谱条件
柱:IonPac AS14(4mm),AG14(4mm);淋洗液:3.5mM Na2CO3/0.8 mM NaHCO3;流速:1.2mL/min;进样体积:10uL;检测器:抑制型电导检测,ASRS自动抑制循环模式和外加水模式。

中国色谱网
1.4 样品前处理
将市售肽样品用淋洗液溶解为1mg/mL。

生产过程中的肽样品亦用淋洗液溶解,干燥固体浓度为1mg/mL。

两种样品都要用淋洗液做进一步稀释,至浓度分别为40ug/mL和400ug/mL。

2.结果与讨论
2.1方法的线性范围、精密度和最低检测限
在所选的色谱条件下,各种待测离子分离度大于1.50,能够很好地保证定量和定性。

考察方法的稳定性是通过测定连续12针同一样品的各指数的相对标准偏差RSD。

F,乙酸以及三氟乙酸的峰保留时间的RSD分别为0.4%、0.4%, 0.3%;峰面积的RSD值分别为0.5%,2.3%,3.8%。

2.2 样品测定和回收率测定
2.2.1回收率测定
表3为从商品肽样品中提取氟,乙酸以及三氟乙酸样品的回收率。

阴离子是采用标准加入法添加到肽样品中。

氟离子加标回收率的范围为93-100%,乙酸的加标回收率的范围为79-106%,而三氟乙酸的加标回收率的范围为91-106%,符合分析测试的要求。

2.2.2 商品化肽样品中残留的离子
表4为商品化肽样品中氟,乙酸,以及有三氟乙酸离子含量的值。

除了目标的检测到的三种离子外,在所有的肽样品中亦检测到了其它的离子如氯,硫酸根,磷酸根以及硝酸根。

此方法可同时检测这几种离子。

3 结论
在本文中以IonPacAS14柱为分离柱,等度分离,抑制型电导检测即可完成对肽中TFA、氟化物和乙酸的测定,同时分离了其它常见阴离子,如Cl-,SO42-,NO3-和PO43-。

TFA,F-和AC-可检测到mg/L级。

回收率均大于90%。

参考文献
1. Both, D. A.; Jemal, M. J. Chromatogr. 1992, 596, 85–90.
2. Mariorino, R. M.; Gandolfi, A. J.; Sipes, I. G. J. Anal. Toxicol. 1980, 4, 250–254.
3. Dimitrieva, T. M.; Koemets, L. A. Prod. Khim. Promsti. 1979, 2, 9–11.
4. Witte, L.; Nau, H.; Fuhrhop, J. H. J. Chromatogr. 1977, 143, 329–334.
5. Karashima, D.; Shigematsu, A.; Furukawa, T.; Nagayoshi, T.; Matsumoto, I. J. Chromatogr. 1977, 130,
77–86.
6. Gruenke, D. L.; Waskell, L. A. Biomed. Environ. Mass Spectrom. 1988, 17, 471–475.
7. Imbenotte, M.; Brice, A.; Erb, F.; Haguenoer, J. M. Talanta 1984, 31, 147–149.
8. Hirokawa, T.; Takemi, H.; Riso, Y. J.; Takiyama, R.; Morio, M.; Fujii, K.; Kikuchi, H. J. Chromatogr. 1984,
305, 429–437.
9.Janssen, P. S. L.; van Nispen, J. W. J. Chromatogr. 1984, 287, 166–175.
10. Morio, M.; Fujii, K.; Takiyama, R.; Chikasue, F.; Kikuchi, H.; Ribaric, L. Anesthesiology 1980, 52, 56–59.
11.Gossler, K.; Schaller, K. H.; Essing, H. G.; Fresenius, Z. Anal. Chem. 1976, 279, 112–113.
12. Spirina, R. I.; Lyakhova, K. V. Zavod. Lab. 1989, 55 (4), 6–7.
13. Fan, B.; Zhu, M.; Ma, Y. Huaxue Shijie. 1983, 24, 11–13.
14. Ilcheva, L.; Todorova, G. Acta Chim. Acad. Sci. Hung. 1979, 102, 113–120.
15. Simonzadeh, N. J. Chromatogr. 1993, 634, 125–128.
16. Kawaguchi, R.; Fujii, K.; Morio, M.; Y uge, O.; Hossain, M. D. J. Med. Sci. 1989, 38, 27–34.
17. Nakazawa, H.; Nagase, M.; Onuma, T. Bunseki Kagaku 1987, 36, 396–398.
18. Fujii, K.; Morio, M.; Kikuchi, H.; Takiyama, R.; Katayama, T. Masui to Sosei 1984, 20 (Suppl.), 5–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