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学名著导读(三)公开课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精品教学课件第3单元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

李鸣生《飞向太空港》
【作者简介】 李鸣生,作家,主要从事航天等高科技题材的
创作,被文学界称为“中国航天文学第一人”。
【主要内容】
《飞向太空港》是一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它 以作者实地采访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为支撑,全景式地 描绘了中国用“长征三号”火箭首次在西昌卫星发射 场将美国“亚洲一号”卫星送入太空的全过程,记录 了中国航天事业继往开来的辉煌时刻,刻画了一群默
默耕耘的航天人形象。作品通过对此次卫星发 射的描述,反映了中国航天开始迈出国门、走 向世界的新征程,歌颂了中国航天人风雨同舟、 以身许国的万丈豪情,锐意创新、攻坚克难的 工作作风和不计得失、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彭德怀:具有乐观、豁达、勇敢的精神品质。他 个性率真,大公无私。他身体健康、动作敏捷,作为 一名统率大军的指挥员又不失活泼、天真的个性, “他的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 弯抹角的作风”。
贺龙:他是个大个子,年过半百,仍很健康,不 知疲倦。他行军以神出鬼没著称。
专题探究 专题一: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 1.外貌形象与言谈举止 2.出身与家庭 3.童年的经历 4.受教育情况 5.参加革命的起因 6.参加革命后的经历
周恩来(1898—1976),1898年3月5日生于江 苏淮安。1917年在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赴日本求学。 1918年,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发生重要转折。 1919年回国,在五四运动中成为天津学生界的领导 人,9月入南开大学。1920年去欧洲勤工俭学。1921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坚定了共产主义的信仰。1922 年和赵世炎等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4年回 国,在国共合作期间任广东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红星照耀中国》
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 1972),美国著名记者、作家。主要 作品有《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 记》)、《远东前线》《为亚洲而战》 《复始之旅》《大河彼岸》等。斯诺于1928年来 到中国,1933年秋到1935年底兼任北平燕京大学 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访问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 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 区的西方记者。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课件

周恩来“领导的自信”体现在:①任何一个新闻工作者都可以到苏区访问,见到什么都可以 报道。②无线电通讯部门的密码从来没有被国民党破译过。③在周恩来的司令部门前只有一个哨 兵。④他用革命决心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来改变当时社会的面貌。 3.A.血战湘江;B.强渡大渡河(或飞夺泸定桥);C.激战腊子口
贪婪的代表。“黄祸论”思潮蔓延整个西方世界。在西方人的眼中,东方
Marco Polo,1254-1324
Dr. Fu Manchu
人是丑陋、污秽、危险的。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共产党”
【当时几套传播广泛 的诋毁话语】
1.共产党共产共妻、
在十年内战期间,由于受到国民党的周密包围和封锁, 杀人放火、游而不击
斯诺笔下的“红色中国” 真题篇
阅读《照耀中国》中“别了,红色中国”的片段,回答后面问题。
相关情节 第三篇《在保安》讲述了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给作者的 初步印象:健康、质朴纯真,有幽默感、精明、精力过人,是一个颇具 天赋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
斯诺笔下的“红色中国” 人物篇
朱 德 他是“东方和西方的军事权威机构公认的现代最有才华的军 事战略家之一”,是一位极富魅力的领导人物,在党内有极高的名誉。他 个性谦逊和蔼,与战士同甘共苦,做事负责,计划周密,处事细心,亲自 领导部队,始终坚持要从一切角度对敌人的阵地有清楚的了解的原则。
题目解读
1937年10月,《西行漫记》(直译应为《照耀中国》)由戈兰茨 公司第一次出版,在世界引起巨大轰动。1938年12月18日上海复社翻 译出版中译本时,由于当时抗日战争已经开始,考虑到联合统一战线 等情况,书名改为《西行漫记》。尽管这样,在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 该书还是成了一部禁书。《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 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 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该书 绝大部分素材来自作者采访的第一手资料,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 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导、红军将领的情况。
贪婪的代表。“黄祸论”思潮蔓延整个西方世界。在西方人的眼中,东方
Marco Polo,1254-1324
Dr. Fu Manchu
人是丑陋、污秽、危险的。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共产党”
【当时几套传播广泛 的诋毁话语】
1.共产党共产共妻、
在十年内战期间,由于受到国民党的周密包围和封锁, 杀人放火、游而不击
斯诺笔下的“红色中国” 真题篇
阅读《照耀中国》中“别了,红色中国”的片段,回答后面问题。
相关情节 第三篇《在保安》讲述了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给作者的 初步印象:健康、质朴纯真,有幽默感、精明、精力过人,是一个颇具 天赋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
斯诺笔下的“红色中国” 人物篇
朱 德 他是“东方和西方的军事权威机构公认的现代最有才华的军 事战略家之一”,是一位极富魅力的领导人物,在党内有极高的名誉。他 个性谦逊和蔼,与战士同甘共苦,做事负责,计划周密,处事细心,亲自 领导部队,始终坚持要从一切角度对敌人的阵地有清楚的了解的原则。
题目解读
1937年10月,《西行漫记》(直译应为《照耀中国》)由戈兰茨 公司第一次出版,在世界引起巨大轰动。1938年12月18日上海复社翻 译出版中译本时,由于当时抗日战争已经开始,考虑到联合统一战线 等情况,书名改为《西行漫记》。尽管这样,在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 该书还是成了一部禁书。《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 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 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该书 绝大部分素材来自作者采访的第一手资料,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 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导、红军将领的情况。
八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人教版)优秀PPT课件

藤野先生——一位异国医学教授, 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 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 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 很平凡,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 鲁迅当时的处境,便很难感受到这位 老师的伟大之处。
对话人物——范爱农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 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 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 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 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 疑心他是自杀的。
对话文本——《五猖会》
• 《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 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 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 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 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 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对话文本——《无常》
• 《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 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 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 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 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 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 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 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艺术特色
5.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如 《五猖会》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 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和批判;《无常》 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 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 “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 《狗•猫•鼠》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 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骆
旧驼
对话文本——《狗•猫•鼠》
• 《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 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 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 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配合时 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侯心爱 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 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 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 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对话人物——范爱农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 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 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 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 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 疑心他是自杀的。
对话文本——《五猖会》
• 《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 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 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 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 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 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对话文本——《无常》
• 《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 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 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 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 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 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 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 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艺术特色
5.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如 《五猖会》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 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和批判;《无常》 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 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 “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 《狗•猫•鼠》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 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骆
旧驼
对话文本——《狗•猫•鼠》
• 《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 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 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 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配合时 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侯心爱 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 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 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 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课件(共31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 名著导 读《红 星照耀 中国》 课件(共 31张PP T)
阅读前怎样寻找兴趣点
一.目录与序言 通过阅读目录和序言,寻找自己有兴趣的篇章阅读。
二.插图联想 通过翻阅本书前面和中间的插图,预想这些图片是
在什么环境下出现的,这些图片在传达什么信息,并联 想图片与图片之间的关联,带着这些预想再去读书,看 书中叙写的事件与自己联想的是否相同,从而找到某些 兴趣点。 三. 人物
渡吃 河糠 夺咽 桥菜 创过 奇草 迹地 ,, 胜意 利志 在坚 望强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 名著导 读《红 星照耀 中国》 课件(共 31张PP 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 名著导 读《红 星照耀 中国》 课件(共 31张PP T)
桥桥 下上 烈英 士雄 壮无 烈畏 牺冲 牲锋
的过程。 2、“红色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 名著导 读《红 星照耀 中国》 课件(共 31张PP 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 名著导 读《红 星照耀 中国》 课件(共 31张PP T)
阅读结束后怎样梳理内容
二、如何呈现事实 事实呈现的核心目的是向读者塑造有这样一群“红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 名著导 读《红 星照耀 中国》 课件(共 31张PP 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 名著导 读《红 星照耀 中国》 课件(共 31张PP T)
长征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 名著导 读《红 星照耀 中国》 课件(共 31张PP 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 名著导 读《红 星照耀 中国》 课件(共 31张PP 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 名著导 读《红 星照耀 中国》 课件(共 31张PP 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名著导读(共27张PPT)

名著导读 第三单元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了解作品书名含义及相关写作背景。 2·初步感知作品中少年红军及彭德怀的人物形象。 3·从革命精神中汲取营养,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 增强报效祖国的责任感。
的确,埃德加·斯诺根据实地采访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关于 红色中国的新闻报道,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
1937年10月,《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在伦敦出版。此后这本书被翻 译成近二十种文字出版,几十年间几乎传遍了世界,成为了著名的畅销 书。
3.内容简介 《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是美国著 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 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当时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 方便,曾易名为《西行漫记》。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
深入的调查。四个月的采访,他密密麻麻地写满了14个 笔记本。当年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 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红 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的报告文学终于诞生。
【达标训练】 1.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写的《____________》一书, 第一次向外界详细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事迹。 答案:红星照耀中国
1936年10月,在得到纽约《太阳报》和伦敦《每日光驱报》两家报 纸的赞同支持后,经宋庆龄和华北地下党组织的具体帮助和安排,斯诺 满怀喜悦之情,带着一封用隐形墨水写的给毛主席的介绍信,加上“两 只照相机,二十四个胶卷,还有足够的笔记本,”极为秘密地从西安出 发,开始了影响他一生的“陕北之行”。
在出发前,斯诺踌躇满志,给美国的出版商写信说道:“我明天将 去红色中国会见毛泽东。我将旅行ˎ拍照ˎ写我喜欢写的东西.假如我达到 目的,这将是一个世界头号新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了解作品书名含义及相关写作背景。 2·初步感知作品中少年红军及彭德怀的人物形象。 3·从革命精神中汲取营养,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 增强报效祖国的责任感。
的确,埃德加·斯诺根据实地采访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关于 红色中国的新闻报道,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
1937年10月,《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在伦敦出版。此后这本书被翻 译成近二十种文字出版,几十年间几乎传遍了世界,成为了著名的畅销 书。
3.内容简介 《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是美国著 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 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当时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 方便,曾易名为《西行漫记》。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
深入的调查。四个月的采访,他密密麻麻地写满了14个 笔记本。当年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 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红 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的报告文学终于诞生。
【达标训练】 1.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写的《____________》一书, 第一次向外界详细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事迹。 答案:红星照耀中国
1936年10月,在得到纽约《太阳报》和伦敦《每日光驱报》两家报 纸的赞同支持后,经宋庆龄和华北地下党组织的具体帮助和安排,斯诺 满怀喜悦之情,带着一封用隐形墨水写的给毛主席的介绍信,加上“两 只照相机,二十四个胶卷,还有足够的笔记本,”极为秘密地从西安出 发,开始了影响他一生的“陕北之行”。
在出发前,斯诺踌躇满志,给美国的出版商写信说道:“我明天将 去红色中国会见毛泽东。我将旅行ˎ拍照ˎ写我喜欢写的东西.假如我达到 目的,这将是一个世界头号新闻.”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课件

还有几十篇和无名的红色战士、农民、工人、 知识分子所作的对话,从这些对话里面,读者 可以约略窥知使他们成为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 ,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凡是 这些,断不是一个作家所能创造出来的。这些 是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华。
——《一九三八年年中译本作者序》
小结
猜读法 速读法 批注法
分享交流
我喜欢的人物: 主要经历: 最让我感动的故事或细节: 作者评论: 我的感受:
人物:周恩来
示例
主要经历:出身官僚家庭—就读南开中学、大学—领导
学生运动—帮助创建共产党—任职黄埔军校—组织大罢工
—组织“八一”起义—在南方艰苦斗争—长征。
最让我感动的故事或细节:第52页第2自然段
作者评论:纯粹的知识分子、书生出身的造反者
从各个省市试题分析来看,名著试题回归原著的程度有所不同。 有的试题仅例举名著中的人物和情节,让学生判断搭配的正误。 而有的试题则节选作品的文段,能引导学生进行微阅读,根据语段和曾 经的阅读积累完成试题。
常见考点
1.了解作家作品知识。 2.了解主要情节、典型事件、注意人物及性格。 3.知识与作品相关的诗句,名烟、成语与歇后语等。 4.能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体验。 5.对一些内容或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读目录,知思路,明内容 读故事,知人物,解谜团
作业
阅读全文,继续解谜
红星照耀中国
红军?
谜
共产党?
苏维埃?
阅读规划
阶段
任务
要求
第一阶段(9 月 2 日 -22 日 )
阅读全书
边读边画,寻找谜底。
1.划出红军的长征路线图,
第二阶段(9 月23日-10月 9日)
《长征》专题 阅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课件(共34张PPT)

• (三)培养艰苦奋斗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是红军长征取得 胜利的可靠保证,也是党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 光辉典范。
• (四)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顾全大局,团结互助的 长征精神,有利于培养青少年“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 利己为耻”的荣辱观。
课后作业 推荐阅读: 王增树的《长征》 李鸣生的《飞向太空港》
周恩来 ——《红星照耀中国 造反者》
分享交流
我喜欢的人物: 主要经历: 最让我感动的故事或细节: 作者评论: 我的感受:
感悟长征
• 这本书中,不仅记述了与这些伟人们的交 谈,而且单独用一章记述长征(第五篇) ,读了这一章后,你对长征有了哪些认识 和感悟?
2020/7/22
感悟长征
活动探究,思考: 1.了解红军长征的起因; 2.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3.长征过程中面临的困难;
4.《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西安进行的 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 ……使中国最终站到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 一边。”斯诺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是指(B )
A、八一三事变
B、西安事变
C、九一八事变
D、七七事变
2020/7/22
5.书中描述了哪些红军领导人?(列举四人) 答案: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博古、张 闻天、彭德怀、贺 龙、徐向前、徐海东等。
一方面军政委,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 后来重病,长征到了西北苏区 。
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个 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 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 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 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 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 产物。……他使我感到兴趣,还有一 个特别的原因。他显然是中国人中间 最罕见的一种人,一个行动同知识和 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他是 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
• (四)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顾全大局,团结互助的 长征精神,有利于培养青少年“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 利己为耻”的荣辱观。
课后作业 推荐阅读: 王增树的《长征》 李鸣生的《飞向太空港》
周恩来 ——《红星照耀中国 造反者》
分享交流
我喜欢的人物: 主要经历: 最让我感动的故事或细节: 作者评论: 我的感受:
感悟长征
• 这本书中,不仅记述了与这些伟人们的交 谈,而且单独用一章记述长征(第五篇) ,读了这一章后,你对长征有了哪些认识 和感悟?
2020/7/22
感悟长征
活动探究,思考: 1.了解红军长征的起因; 2.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3.长征过程中面临的困难;
4.《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西安进行的 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 ……使中国最终站到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 一边。”斯诺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是指(B )
A、八一三事变
B、西安事变
C、九一八事变
D、七七事变
2020/7/22
5.书中描述了哪些红军领导人?(列举四人) 答案: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博古、张 闻天、彭德怀、贺 龙、徐向前、徐海东等。
一方面军政委,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 后来重病,长征到了西北苏区 。
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个 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 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 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 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 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 产物。……他使我感到兴趣,还有一 个特别的原因。他显然是中国人中间 最罕见的一种人,一个行动同知识和 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他是 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
《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公开课教学PPT课件【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拓展探究
专题二:关于长征
1.长征的起因 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 剿”。由于中央红军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红 军伤亡重大,未能粉碎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主力被迫退出苏 区,进行战略转移。
拓展探究
2.长征的路线 中央红军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途经江西、广东、湖南、 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藏、甘肃、陕西等省,行程二万五 千里。
方法引导
阅读方法
阅读纪实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 第一,利用序言、目录等,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 第二,边读边注意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 不妨追问:作品写了什么人?他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做些什么? 重点突出了什么内容?
方法指导
第三,把握作品中的“事实”之后,还要读明白作者想用它们说什 么“话”。作品中记录的是经过作者筛选的事实,还有作者对于事实的感 受和印象,这当中必然会体现作者的倾向性。
文体介绍
纪实作品
纪实文学是一种迅速反映客观真实的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亦称 “报告小说”,是报告文学化的小说,也是小说化的报告文学。它 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可以有一定的虚构性,但对虚构还有一定的限 制。纪实文学包括报告文学、历史纪实、回忆录、传记等多种文体。 纪实作品的特点:
内容真实、语言详实、文风朴实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
整体感知
作者简介
埃德加·斯诺(1905.7.11-1972.2.15) 美国著名记者。 他于1928年来华,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 兼任过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访问陕甘宁边区, 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抗战爆发后,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 报》驻华战地记者,1942年离开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来华访问,与毛泽东主席见面。 1972年2月15日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遵照其遗愿, 其一部分骨灰葬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红星照耀中国》 是他的代表性纪实作品,又名《西行漫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