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学名著导读·格列佛游记_教案教学设计
《格列佛游记》教学设计

《格列佛游记》教学设计主题: 《格列佛游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格列佛游记》的创作背景、作者和主题。
2. 解读小说中的寓言和象征意义。
3. 分析小说中的社会批判和反讽。
4.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教学内容:1. 创作背景和作者介绍:介绍《格列佛游记》是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于18世纪早期创作的一部寓言小说,描述了格列佛船长在各种神奇岛屿上的冒险故事。
2. 主题解读:分析小说中的寓言和象征意义,帮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各种岛屿和角色来反映当时社会的各种问题和现象。
3. 社会批判和反讽:讨论小说中的社会批判和反讽手法,帮助学生分析作者对当时社会阶级、政治和宗教等问题的态度。
4. 批判性思维培养: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表达对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的不同观点,并从中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5. 创新思维发展:鼓励学生运用创新思维,提出他们自己的奇幻岛屿设想,以表达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教学步骤:第一课: 创作背景和作者介绍1. 通过演讲、PPT或其他适合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格列佛游记》的创作背景和作者乔纳森·斯威夫特。
2.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以了解他们对小说的直观印象和期望。
第二课: 主题解读1. 分组让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不同岛屿和角色,并讨论它们的象征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通过这些象征和寓言来呈现社会问题和价值观念。
第三课: 社会批判和反讽1. 组织学生分角色讨论小说中的各种社会批判和反讽,例如对政治、宗教和社会阶级的批判。
2. 让学生在小组内表演和展示他们的发现和理解。
第四课: 批判性思维培养1. 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就小说中的问题表达不同观点和看法。
2. 要求学生给出理由和证据来支持他们的观点,并就其他人的观点提出质疑和反驳。
第五课: 创新思维发展1. 小组活动: 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构思一个自己的奇幻岛屿,以表达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关注。
名著导读《格列佛游记》课例

名著导读《格列佛游记》课例学院附中郑荣新一、教学设计与策略1.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及依据“课标”指出“教师应该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关于小说单元教学要求:“要求在教学小说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小说的主题,学会欣赏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进一步了解小说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这就为教学小说指明了方向。
对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是:以“走进小说天地”为主题,设计了多项活动,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扩大阅读视野,学习小说欣赏的基本方法,陶冶性情,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活动可以着重回顾和总结自己的阅读经历,谈一谈自己喜欢的小说故事、小说人物和阅读经历。
新课标的“教学建议”和教材单元说明给我们指明了名著导读课的教学方向。
2.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名著导读《格列佛游记》是一节活动课。
《格列佛游记》是中学生必读的名著之一。
现实中,经常听到家长或学生反映“名著没时间读;有的名著看不懂;读名著没有做两篇题来得快等等”。
对于要求学生的名著阅读,如果老师不加指导,甚至老师都不曾读过,只要求学生读名著,然后干巴巴的做那么几道中考题,必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而且,我们这块鲜活丰富的教学内容也因学生没有走入小说的激情而被简单的应试的条条框框所封杀。
小说的课堂教学也因此走得很累很乏味。
“书香校园”读书报告系列活动在我校已经开展七八年了。
我校开展的教师专题读书汇报会和学生的读书报告会都开展的有声有色,模式已臻于形成。
结合我校的校本教研,将语文实践活动整合到每月以班级为单位尝试进行的一次名著导读课中,将教材的语文实践活动整合到每学期伊始的以年部为单位的读书报告会中。
旨在通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点播、引导、鼓励、师生携手走进名著活动来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真正受到书香的熏陶,激起心灵的振奋。
在知识上使新的教学内容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并加以内化、体认、内省并感悟教学内容,从而实现学生内心自主性精神生长与教学效果双赢的教学效果。
格列佛游记教案

格列佛游记教案主题:《格列佛游记》教学教案I. 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格列佛游记》,了解并探讨争议话题,如殖民主义、奴隶制度等,培养学生批判思考能力。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写作能力。
II. 教学重点:1. 理解《格列佛游记》中的争议话题及背景。
2. 探讨作者在小说中对殖民主义和奴隶制度的立场。
3. 分析小说中的幽默元素和讽刺手法。
III. 教学方法:1. 小组讨论;2. 阅读理解;3. 辩论;4. 创作写作。
IV. 教学准备:1. 课本《格列佛游记》的文本;2. 讲义和练习题;3. 板书和投影仪。
V.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利用问题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并回顾《格列佛游记》的内容和主题。
步骤二:阅读与讨论(20分钟)1. 学生分组阅读指定章节,然后小组内进行讨论,并总结出关键信息和主题。
2. 各小组展示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讨论。
步骤三:争议话题辩论(15分钟)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代表赞同小说中的殖民主义和奴隶制度,一组代表反对。
展开辩论,并鼓励学生提出理由和证据。
步骤四:分析幽默元素和讽刺手法(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出现的幽默元素和讽刺手法,并分析作者使用这些手法的目的和效果。
2. 学生个人或小组撰写一篇短文,分析小说中幽默和讽刺的例子,并对作者的态度进行阐述。
步骤五:创作写作(20分钟)鼓励学生使用格列佛的旅行经历为蓝本,以自己喜欢的题材和风格创作一篇短篇小说或文章。
步骤六:总结与展示(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总结课堂学习的收获和体会。
VI.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完成并提交创作写作的作业,以及针对《格列佛游记》的阅读笔记。
VII.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将深入了解《格列佛游记》所涉及的争议话题,并培养了学生的思辨和创作能力。
可以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和时间安排,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名著导读格列佛游记教案

名著导读格列佛游记教案
介绍
本教案是针对名著《格列佛游记》的导读教案。
《格列佛游记》是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创作的一部讽刺小说,以幽默的方式
探讨了人类社会的不完美和各种社会问题。
本教案将帮助学生更好
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和背后的深层含义。
教案目标
- 理解小说《格列佛游记》的主要情节和背后的社会讽刺
- 探讨小说中涉及的人类社会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教案内容
第一节:小说概述
- 介绍《格列佛游记》的作者、出版时间和基本情节
- 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魅力和影响
第二节:主题和背景
-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主题,如殖民主义、社会等级制度和人性的复杂性
- 探讨小说中所呈现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对故事情节和主题的影响
第三节:人类社会问题讨论
-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小说中涉及的社会问题,并就不同观点进行辩论
- 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第四节:小说分析和写作
- 引导学生对小说的细节进行分析,如人物形象、叙事手法和象征意义等
- 鼓励学生撰写关于小说的读后感或分析文章,并分享给同学
教学方法
- 组织小组讨论和辩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 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分析和写作,提高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引用小说中的具体文本作为案例进行讨论,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思考
教学评估
- 通过小组讨论和辩论的表现评估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 阅读和评估学生的读后感或分析文章,评估他们对小说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参考资料
- 《格列佛游记》原著
- 相关研究和评论文献。
格列佛游记教学设计三课时

格列佛游记教学设计三课时第一课时:引入目标:介绍《格列佛游记》这本著名的冒险小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了解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活动:1. 激发兴趣:向学生简单介绍《格列佛游记》这本小说的背景和作者,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小说的标题、主要人物、故事背景和情节。
3. 小组展示:每组选择代表简要介绍他们的讨论结果,其他学生可补充或提问。
评估: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展示,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对《格列佛游记》的理解程度。
第二课时:细读和理解目标:深入探究《格列佛游记》中的主要情节,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活动:1. 阅读指导:向学生介绍阅读方法,如关注关键词、找出故事的转折点等。
2. 小组阅读:将学生再次分组,每组阅读小说的一部分,并分析故事情节、角色的特点和活动。
3. 分享讨论:组织小组讨论,每组分享他们对阅读部分的理解和观点。
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对角色特点的分析。
第三课时:创造性活动目标:基于学生对《格列佛游记》的理解,进行创造性的表达和写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写作能力。
活动:1. 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的一个情节或人物,然后设计一个思维导图,展示该情节或人物的重要细节和特点。
2. 小说改写:学生可以选择一个情节或人物,创作一个自己的版本,要求保留原著的基本框架,但可以进行适当的改动。
3. 朗读和分享:学生可以朗读自己创作的部分,并与同学分享,交流他们的创作过程和理念。
评估:评估学生在思维导图和小说改写中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总结:通过三个课时的教学设计,学生了解了《格列佛游记》这本小说的内容和作者,培养了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这种教学设计注重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使学生对文学作品产生更深入的理解和实践。
《格列佛游记》教案

《格列佛游记》教案第一篇:《格列佛游记》教案格列佛游记教学目标1、进一步提高学生读整本书的能力。
2、引导学生用略读和精读的方法,了解全书内容,熟悉精彩片段。
3、了解作品诞生的文化历史背景,作者鲜明的思想倾向以及对时代风貌独具个性的认识,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内容。
4、启发学生能扼要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并由此对社会和人生有新的感悟。
5、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与之相似的其他文学作品。
一、了解名著梗概1、小说是第几人称的?主人公是谁?第一人称英国外科医生格列佛2、格列佛游历了哪些国家?——利立浦特(小人国)、布罗卜丁奈格(大人国)、勒皮他(飞岛国)、慧骃国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1667—1745)是英国启蒙运动中激进民主派的创始人,十八世纪英国最杰出的政论家和讽刺小说家。
他父亲是定居爱尔兰的英格兰人,早在他出生前七个月就已去世。
斯威夫特由叔父抚养长大,就读于著名的都柏林三一学院(以天主教的“三位一体”命名)。
在当时,担任教会的神职是穷孩子的最稳妥的出路;但斯威夫特厌恶神学和那些烦琐的哲学课程,他的志趣在于历史及文学。
凭着一纸表示不堪深造(其实他后来还是取得了硕士及博士学位)的“特许文凭”,他只好到母亲的远亲邓波尔爵士家去作私人秘书,处境无异于“识字的奴仆”。
不久,他便以见解精辟、讽刺犀利的文章显示了才华。
他的一篇揭露政府贪污行径的政论,直接促成了英法停战,以至有人称那项和约为“斯威夫特和约”。
他后来虽然成了首相的亲信和女王演说词的起草人,成为别人巴结的对象,但仍以清贫为荣。
斯威夫特没有官衔,给报社审稿不取报酬;哈利首相给他写文章的奖金,被他愤而退回,声明自己不是被雇佣的文人墨客。
女王及其要臣终因畏惧他的声望和讽刺文章的影响,将他逐出伦敦。
他到都柏林后积极投入爱尔兰人民争取自由独立的斗争,接连发表了战斗性极强的文论,使英国的殖民政策不得不有所收敛。
《格列佛游记》教案

演说词的起草人,成为别人巴结的对象,但仍以清贫为荣。
斯威夫特没有官衔,给报社审稿不取报酬;哈利首相给他写文章的奖金,被他愤而退回,声明自己不是被雇佣的文人墨客。
女王及其要臣终因畏惧他的声望和讽刺文章的影响,将他逐出伦敦。
他到都柏林后积极投入爱尔兰人民争取自由独立的斗争,接连发表了战斗性极强的文论,深受爱尔兰人民热爱。
斯威夫特晚景凄凉,亲人去世,头晕耳聋,每逢清醒,仍执笔写作,直至七十八岁逝世。
斯威夫特的晚期作品对英国统治集团的腐朽政治和资产阶级惟利是图的剥削本质,都有严厉的斥责与无情的揭露。
传世之作中,以《格列佛游记》流传最广,尖锐驳斥了为当时的社会制度进行辩护的企图。
(书112页,请学生划线)写作背景 18世纪的英国,农民争取土地的斗争,反对圈地运动;两个政党辉格党和托利党为各自利益而争斗;英国和殖民地之间的矛盾。
二、《格列佛游记》共四卷,分别写格列佛游历了哪些国家?学生反馈:第一卷:利立浦特(小人国)第二卷:布罗卜丁奈格(大人国)第三卷:勒皮他,巴尔尼巴比,拉格奈格,格勒大锥,日本第四卷:慧骃国三、请你任选一个国家,讲一个你印象最深刻或最喜欢的故事。
要求:语言流畅,情节完整,细节生动。
学生交流,学生评价。
四、你觉得这些国家的人和事是凭空想出来的吗?交流反馈。
明确:不是,是影射当时英国社会的。
读作品就是应该读出其中的精髓。
如文中就有句子:“这些大事只不过是一大堆阴谋、叛乱、暗杀、屠戮、革命或流放。
这都是贪婪、党争、伪善、无信、残暴、愤怒、疯狂、怨恨、嫉妒、淫欲、阴险和野心所能产生的极大恶果。
”借大人国国王之口,揭露了英国社会的现实。
五、简述主要情节及对应寓意:1.卷一,描写小人国利立浦特的党派之争以鞋跟高低划分阵营,“高跟党”和“低跟党”尔虞我诈,争权夺利,实际上是挖苦英国两个争斗不休的政党。
讲述小人国利立浦特与邻国兵戎相见,是影射当时英法两国之间的连年征战。
主要讽刺对象是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政治和各个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
格列佛游记 阅读教学设计

格列佛游记阅读教学设计导语:《格列佛游记》是著名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它以夸张、讽刺和幽默的手法,描述了主人公格列佛的冒险旅程,以及他对人类社会的批判。
本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阅读《格列佛游记》并进行相关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阅读教学,学生将能够:1. 熟悉《格列佛游记》的故事情节,了解其中包含的批判性因素;2. 发展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理解并分析文章中的幽默元素;3. 培养批判思维能力,通过对小说的讨论,学会批判性思维的运用。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对《格列佛游记》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分析,对其中批判性因素的把握。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展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深入理解和分析小说中的幽默元素。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格列佛游记》的封面、简要介绍和配图,激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引导学生了解该作品是一部冒险小说,并以幽默的方式批判人类社会。
2. 阅读与理解(30分钟)分发文本,并提供词汇表帮助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汇。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将不理解的词句标记下来,以便后续讨论时解答疑惑。
教师可适时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故事情节及其中的幽默元素。
3. 小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讨论他们对小说中的幽默元素的理解。
鼓励学生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作者以何种手法描写幽默的情节和人物?- 通过幽默揭示了哪些对人类社会的批判?- 你认为这种批判是否合理?为什么?4. 思辨性写作(20分钟)要求学生选择他们觉得最幽默的情节或人物,并以散文的形式写下自己的思考和感想。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写作指导,如如何在文中运用幽默修辞和叙事手法。
5. 展示与分享(15分钟)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写作进行展示和分享,通过互相倾听和交流,拓宽对幽默的理解,并互相点评和建议。
6. 反思与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整个阅读教学进行反思与总结,询问学生对于文本中批判性因素和幽默元素的认识与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学名著导读·格列佛游记内容精要1699年,外科医生格列佛随“羚羊号”出航南太平洋。
不幸中途遇险,格列佛死里逃生,漂到利立浦特(小人国),被小人捆住。
利立浦特人用专车把体积巨大的格列佛运到京城献给国王,他的出现几乎吸引了小人国所有的人。
格列佛温顺的表现逐渐赢得了国王和人民对他的好感,他也渐渐熟悉了小人国的风俗习惯。
当时,另一小人国不来夫斯古帝国准备从海上入侵利立浦特帝国,格列佛涉过海峡,把50艘最大的敌舰拖回利立浦特国的港口,立了大功。
但是格列佛不愿灭掉不末夫斯古帝国,使皇帝很不高兴。
这时,皇后寝宫失火,格列佛情急生智,撒了一泡尿把火扑灭,谁知却让皇后大为恼火。
于是,小人国君臣沆瀣一气准备除掉格列佛。
格列佛听到风声,赶快逃到不来夫斯古帝国,后来平安回到英国。
格列佛回家不久,就随“冒险号”再次出海,不幸又遇上风暴,船被刮到布罗卜丁内格(大人国)。
格列佛被一位高达20米的农民捉住。
农民带格列佛到全国各大城市展览,最后来到首都。
这个农民发财心切,每天要格列佛表演10场,把他累得奄奄一息。
当这个农民眼看无利可图时,便把格列佛卖给了皇后。
由于小巧伶俐,格列佛在宫廷中非常得宠,但是也常常遭到老鼠、小鸟等动物的侵袭。
面对国王,格列佛沾沾自喜地介绍了英国各方面的情况及近百年来的历史,但被国王一一否定。
格列佛在该国的第三年,陪同国王巡视边疆。
由于思乡心切,他假装生病,来到海边呼吸新鲜空气。
天空中的鹰错把他住的箱子当成乌龟叼了起来。
几只鹰在空中争夺,箱子掉进海里,被路过的一艘船发现,格列佛获救后,乘船回到英国。
在家呆了一段时间,格列佛又随“好望号”出海。
这一次,格列佛所乘的船遭贼船劫持,格列佛侥幸逃脱,被一座叫“勒皮他”的飞岛救起。
这些人的相貌异常、衣饰古怪,整天沉思默想。
国王和贵族都住在飞岛上,老百姓则住在巴尔尼巴比等三座海岛上。
格列佛离开飞岛后,来到巴尔尼巴比进行访问,并参观了岛上的“拉格多科学院”。
这所科学院研究的部是些荒诞不经的课题,结果造成全国遍地荒凉,房屋坍塌,人民无衣无食。
接着,格列佛来到巫人岛。
岛上的总督精通魔法,能随意召唤任何鬼魂,格列佛因此会见了古代的许多名人,结果发现史书上的记载很多不符合史实,甚至是非颠倒。
尔后,格列佛又游览了拉格耐格王国,见到一种长生不老人“斯特鲁布鲁格”。
离开该国后,格列佛来到日本,然后乘船回到英国。
格列佛回家后五个月,受聘为“冒险家号”船长,再次乘船出海。
途中水手叛变,把他囚禁了几个月,然后被放逐到“慧驷国”。
在这里,格列佛遭到一种形状像人的名为“耶胡”的畜生的围攻。
幸亏一匹具有智慧的马——“慧驷”来给他解了围。
原来马是该国有理性的居民和统治者,而“耶胡”则是马所豢养和役使的畜生。
格列佛的举止言谈在“慧驷”国的马民看来是一只有理性的“耶胡”,因此引起了他们的兴趣。
格列佛很快学会了该国语言,应主人的邀请,他谈到在世界其他地方马是畜生,而像他那样的“耶胡”则具有理性,并且是马的主人。
这使“慧驷”感到很震惊。
在“慧驷”各种美德的感化下,格列佛一心想留在“慧驷”国。
然而“慧驷”国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决议要消灭那里的耶胡。
所以格列佛的愿望无法实现。
无奈之下,格列佛只好乘小船离开该国打道回府。
格列佛怀着对“慧驷国”的向往,一辈子与马为友。
时代背景本书成书于1726年左右,是英国18世纪杰出的讽刺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1667—1745)的代表作。
斯威夫特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早年生活艰苦,在亲友的帮助下才勉强上完大学。
1688年,斯威夫特来到英国,曾先后做过乡村牧师以及贵族的私人秘书。
《桶的故事》是他的第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
《格列佛游汜》的构思源于与朋友的一次聚会,斯威夫特谈到当时政界种种贪婪无耻的行径时激动万分嬉笑怒骂间,信笔开始了《格列佛游记》第一卷的创作。
成书后经过无数次的增删修改,终于1726年匿名发表,并立刻在英国社会引起了很大争议。
200多年来,它被译成几十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值得一提的是,《格列佛游记》是最早被介绍到中国的英国文学名著。
1872年被译作《谈瀛小录》登载于《申报》,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甚至影响到后来《镜花缘》《老残游记》等作品的创作。
作者生平斯威夫特(1667-—1745),英国著名讽刺小说家和政论家。
生于爱尔兰都柏林的一个贫苦家庭。
他出生前数月父亲去世,由叔父抚养。
1686年在都柏林圣三一学院取得学士学位,1692年获牛津大学硕士学位,1701年获三一学院神学博土学位。
1689年受聘于远房亲戚邓波尔爵士,任私人秘书。
邓波尔逝世后回到爱尔兰,任都柏林一教区长和爱尔兰大法官伯克利伯爵一世的私人牧师。
不久,他返回伦敦,结交执政的辉格党的知名人士。
1704年他的《—只澡盆的故事》、《书战》和《圣灵的机械作用》等3篇讽刺文章汇集出版,批判宗教和学术领域中的腐败现象和非国教徒的礼拜与布道,模仿学究的迂腐文笔,讽刺尖锐辛辣。
1707年11月写了《鲍席斯和菲利蒙》叙事诗和政沦《对1708年的预言》与《比克斯塔夫先生第一个预言的应验》(1708),表现了他的远见、诙谐和机智。
1710年,他任托利党《考察报》主编。
当时英法因争夺西班牙王位继承权而长期交战(1710—1713),人民蒙受苦难,统治集团却大发:国难横财,斯威夫特写了—系列反战文章,其中一篇《联盟军和前任内阁发动和进行这场战争的行为》(1711)揭露了骇人听闻的贪污行为,举国哗然。
对1713年英法签订和约产生了直接影响。
当时斯威夫特成为哈利首相的亲信,安妮女王演说词的起草人,大小廷臣都想方设法巴结他,但他-—袖清风,仍然是个穷人。
他在伦敦期间结识了一批文人如蒲柏、约翰·盖依等;他给定居在爱尔兰女友艾斯特写了大量情深意切的信札,后人《给艾斯特的信》发表,成为英国书札文学的珍品。
1714年安妮女王去世,托利党内阁垮台,斯威夫特被赶出伦敦,回到爱尔兰任副主教,积极参加爱尔兰人民争取自由独立的斗争。
他先后发表了《关于普遍使用爱尔兰纺织品的建议》(1720)、《布高德莱比尔的信》(1724)、《格列佛游记》(1726)、《爱尔兰状况的浅见》(1727)等政沦,杂文和小说。
斯威夫特为爱尔兰自由独立所进行的斗争,赢得了爱尔兰人民的尊敬。
1737年11月,整个爱尔兰用钟声、营火和酒,庆贺他70寿辰。
斯威夫特死于精神病的瘫痪,葬礼极其简单。
他早在1735年写好墓志铭:“如今,狂想再也不能折磨他的心,去吧,过路人,如有可能,请你学习他的榜样,为保卫人类的自由而奋斗!”经典片段我见到的第一个人形容枯搞,双手和脸都像烟一样的黑,头发、胡子很长,衣衫褴褛,而且有几处被火烧糊了。
他的外衣、衬衫和皮肤全是一种颜色。
八年以来他都在埋头设计从黄瓜里提出阳光来,密封在小玻璃瓶里,在阴雨湿冷的夏天,就可以放出来使空气温暖。
他告诉我,再过八年他毫无疑问可以以合理的价格供给长官的花园足量的阳光;可是他抱怨原料不足,请求我捐助点什么来鼓励发明的才能,特别是因为在这个季节黄瓜价钱特别贵。
我送了一份薄礼,好在我的贵族朋友特意为我准备了足够的钱,因为他知道他们惯于向参观的人要钱。
我走进了另一间屋子,但是马上就要退出来,差点儿被一种可怕的臭气熏倒。
我的向导催促我走进去,悄悄地告诉我:不要得罪他们,他们会恨你入骨。
因此吓得我连鼻子都不敢堵。
这个房间里的设计家是学院里资格最老的学者,他的面孔和下巴都是淡黄色的;手上、衣服上都涂满了污秽。
我被介绍给他的时候,他紧紧地拥抱了我,当时我多么想找一个借口谢绝他这种亲热的礼仪啊。
他自从到科学院工作以来,就是研究怎样把人的粪便还原为食物。
他把粪便分成几部分,去掉从胆汁里得来的颜色,让臭气蒸发,再把浮着的唾液除去。
每星期人们供给他一桶粪便,那种桶大约有一个布利斯脱酒桶那么大。
还有一位最巧妙的建筑师,他发明了建筑房屋的新方法,就是先从屋顶开始建筑,自上而下一直盖到地基。
他的根据是他的办法和两种最精明的昆虫——蜜蜂和蜘蛛——的方法相同。
在另一个房间里,我非常高兴地看到一位设计家想出了一个用猪来耕地的方法。
这个方法不用耕具、牲口和人力,只在一英亩的田地里,每隔六英寸,在深八英寸的地方埋上许多橡实、枣子、栗子和这种动物爱吃的其他榛子和蔬菜;然后把六百头或者更多的猪赶到田里去。
几天以后为了找寻食物,它们就会把土全部掘起,不但适于下种,而且拉了满地的屎也上好了肥料。
虽然经过实验,他们发现费用太大,也太费事,而且几乎得不到什么收成,但是大家都认为这种发明毫无疑问是大有改进的可能的。
妙语佳句★盲目可以使你增加勇气,因为你看不到什么危险。
★我永远不愿做人家的工具,使一个自由、勇敢的民族沦为奴隶。
★以怨报德的人应该是人类的公敌,他对待人类可能比他对待自己的恩人还要恶毒,因为世人没有施恩于他,这样的人根本不配生活在世上。
阅读指导斯威夫特的讽刺艺术在《格列佛游记》当中得到了充分地体现。
他的讽刺手法是十分丰富的。
其一是运用反语进行讥讽。
例如作者本来对人类利用火药的威力来发动战争、掠夺财富、残杀同类非常愤怒和鄙视,但他却在小说中用“对政治一无所知”等一系列反语来形容对火药嗤之以鼻的大人国国王:其二是以类似漫画的夸张技巧描写各种怪涎的事物,如耶胡、勒皮他人和长生不老的人等等。
其三,他以一本正经的严肃态度、细致逼真的细节描写刻画了小人国的生活和斗争,极为成功地反映出当时英国的现实。
其四,作者善于用严肃认真的口吻叙述渺小无聊的事情。
关于利立浦特的历史的叙述就是极好的例子。
最后,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斯威夫特的讽刺艺术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他善于通过具体的情节,深刻地揭露社会的丑恶现象和矛盾关系,并且往往能指出其某些本质。
同时,斯威夫特将当时英国社会存在的种种矛盾含沙射影地融合进书中各国的政治斗争当中,读者在轻松的阅读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英国政坛的黑暗和对外的残酷掠夺。
《格列佛游记》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而且具有比较完美的艺术形式:首先,斯威夫特用自己独特的手法以及似曾相识的情节设置,刻画了当时英国的现实。
同时,他也是根据当时英国的现实才创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童话般的幻想世界。
例如,他抓住了议会党派斗争的本质特点,创造了小人国的高跟党和低跟党,而这些虚构的情节就把现实表现得更为强烈,更为集中、更为典型,而且更带普遍性。
《格列佛游记》的艺术魅力也就在这里。
斯威夫特的幻想和现实是和谐的、统一的,格列佛在小人国、大人国、飞岛,慧驷国的遭遇各不相同,但都安排得合情合理,毫无破绽。
他每到一个幻想国度都受到不同的待遇,绘声绘色,使作品具有艺术的真实感,从而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格列佛游记》一出版就受到英国人民的热烈欢迎。
自出版以来,被翻译成数十种文字,成为世界各国文学爱好者的常备书,而小人国和大人国的故事更是妇孺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