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公布“三公经费”需正视社会公众质疑.doc

合集下载

三公经费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三公经费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三公经费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政府的三公经费支出逐年增加。

三公经费是指政府机关的公务接待、公务用车和公务旅游三个方面的支出。

三公经费的缺乏透明度和不合理性成为了某些地区和部门财务运作中的热点问题,甚至引发了大众的不满和质疑。

为此,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三公经费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问题分析(一)公车私用现象普遍存在公务用车是三公经费中的重要支出,但在一些地区和单位,公车私用现象普遍存在。

一些公职人员利用公车进行私人活动,甚至出现了公车被用于私人营利活动的情况。

这些都导致了公共资源的浪费和失信行为的增加。

(二)超标准的公务接待成为“奢侈品”公务接待是政府机关与企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之间往来和交往的重要方式,但有些地区和单位超标准的公务接待成为了“奢侈品”。

政府机关为了彰显自己的等级和权力,不择手段地举办所谓的“高规格”、“奢华”的公务接待活动,导致了公共财政的不必要浪费。

(三)公务旅游变成“公游私行”公务旅游是三公经费中重要的支出,是政府机关的公正、公平、公开、透明司法和行政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在一些地区和单位,公务旅游变成了“公游私行”,甚至形成了“花公款旅游”的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导致了公共财政的巨大浪费,而且也损害了公职人员形象。

二、对策建议(一)加强制度建设,规范三公经费支出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制度建设,制定科学、严格的三公经费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落实“不允许公车私用”、“不得超标准”、“严格审批制度”等制度措施,尽可能规范三公经费支出。

(二)推进信息公开,增强社会监督力度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信息公开工作,对重要的公务接待、公务用车和公务旅游都应进行公开,以便公众了解和监督三公经费的使用情况,同时也可变通透明是一种有效的约束力度。

增强社会监督力度,让违规行为无所遁形。

(三)压缩三公经费支出,提高财政效益政府和相关部门应从根本上压缩三公经费支出,高效管理,降低不必要的开支。

将公开“三公”经费引向深入

将公开“三公”经费引向深入

起 。高明区委组织部有 关负责人最
终证 实 ,这 个 局 目前 副职 人 数 的 确
些工 作 本是 阶 段 性 的 ,但 为 了推
开 工作 ,只好 千 方 百 计增 加 领 导职
数 。四 是 由 “ 职锻 炼 ” 引起 的 。 挂
进 的省 级 部 门公 开 “ 三公 ”经 费的 情 况 看 ,很 是 不 容 乐观 。有 的部 门 存 在 等待 观 望 、欲说 还 休 的心 态 ,
管 理 局 竞 有 1 - 局 长— — 3 1 4 ̄副 ' 1 月 2 日,一条 网 帖爆 出 了这 个 所谓 “ 佛 山 最 牛 局 ” 的 内幕 。 消 息 传 出 ,
舆 论 一 片 哗 然 , 坊 间 评 议 之 声 迭
投入 , “ 三公 ” 经 费支 出又一 直是

无 法退 出领 导 岗位 ,而 新人 又 需不
次 ” 经 费支

出过 大 ,行 政 运 行 成 本 过 高 ,严 重 挤 占财政 对 公 共 服 务 和 民 生 改善 的
广 东省 佛 山 市 高明 区 市场 监 督
容 易减 老 人 难 。我 国干 部退 出机 制 历 来不 畅 ,许 多 老领 导接 近 到 点 仍
领导干部慎 交友
口广 东 章 剑 和
是 想利 用 领 导 干部 手 中 的权 力 获得

元 ;滥 用职 权 ,擅 自为 建设 项 目减
些 不 正 当 利 益 。 然 而 , 当 权 力 与
免 报 建 费 ,造 成 国 家损 失 8 1 余 7万
元。
金 钱 成 为 “ 友 ”后 ,权 钱 交 易的 朋
之久? 恐怕和 一 些地 方廉 政教 育流 于

公开公示三公经费

公开公示三公经费

152012.07 Shanghai EconomyMacro Economy │ 宏观经济政府部门公开出国出境费用、车辆购置运行费用和公务接待费用的三公费用信息,对推进政务公开,减少政府与公众的信息不对称,主动让人民群众监督政府,抑制政府部门的渎职、贪污、滥用职权行为具有积极的意义。

同时,通过政府坦诚的态度与透明的行动,增强政府信息披露的诚信度和公信力,也会从根本上消除社会舆情的负面影响。

一年多来,国家高层在推动三公经费公开的工作上可谓不惜余力。

据媒体披露,2011年,已有98个中央部门公开了2010年度的三公经费,这是我国在政府财务信息公开上迈出的重大步伐。

但是,在该项经费的公示中,也暴露了若干问题。

诸如政府各部门整体推进参差不齐和监管机制不清晰、三公经费信息披露质量不高、报告可比性、可读性、可用性较差等问题。

为此,政府部门对此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从查找和分析问题入手,进行补课和整改,促使有关公示单位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建立和健全公开和全面的信息披露机制,真正实现“公开、公布、公示”的“三公”经费。

聚焦:三公经费公示受质疑根据相关网站公布的数据,2010年三公经费决算支出最大的是中科院,达到28711万元;最小的则是国务院发展文/王建国其余下降幅度超过10%的还有国家行政学院2011年下降19%,中科院下降15%,水利部下降13%。

2011年三公经费预算较上年决算上升幅度最大的是财政部,2011年预算支出4752万元,相比2010年决算数4172万元高出14%,而其余上升幅度超过10%的部委还有4家,其中包括文物局增长12%,国家粮食局增长11%,以及科技部和外文局各增长10%。

公示的三公经费报告大多未能公布公示单位的在编人数、车辆保有台数及公务接待的人次,使读者无法对一些项目的合理性合规性进行比较,更无法了解一些部委公布的的三公经费的预算和决算的编制口径。

从媒体对中央各部委晒出账单的信息质量评价来看,得分最高的是审计署。

行政事业单位加强“三公”经费管理的对策探讨

行政事业单位加强“三公”经费管理的对策探讨

管理论坛MANAGEMENT FORUM178行政事业单位加强“三公”经费管理的对策探讨文/王明龙摘要:妥善管理“三公”经费是处理好财政支出的重要方面,但是近年来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系统不完善,“三公”经费管理方面也随之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这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后续运行以及国家的整体发展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本文试图从理论上为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提供“三公”经费管理的建议,通过明晰“三公”经费具体内容和内涵,切实了解“三公”经费管理中普遍出现的问题,最后从公开预决算接受监督、严格管理公务卡消费制度以及慎重选择供应商等方面提出一些具体的“三公”经费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管理对策一、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的内涵(一)“三公”经费是为保证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行而产生的国家财政拨款经费,“三公”经费主要是出国或者出境费用;车辆购置以及运行维护费用以及公务活动必须的接待费。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行政事业单位每年都会收到“三公”经费的财政拨款,以保证其平稳运行发挥其在国家运行中的作用。

(二)“三公”经费的设置本意上是为了行政事业单位更好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工作的资金保障。

其中出国(境)费用有利于公务人员在更广阔的视野和格局下进行学习和交流,便于开展国际工作。

车辆购置和运行维护费用是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

公务接待费用则类似于企业运行中的交际应酬费用,这是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中所必不可少的部分,所以,“三公”经费的存在是行政事业单位正常工作开展和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保证。

(三)近年来,关于这三项经费滥用的新闻屡见不鲜,其中包括国家公务人员公款吃喝、公费旅游;高校科研人员套用科研费用;行政干部贪污公款等。

“三公”经费被贪污,使用存在铺张浪费现象普遍,公款旅游成为常态,甚至公车的购置和使用也会出现经费严重超标,这些问题使得“三公”经费一直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

“三公”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

“三公”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

政府理财“三公”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 “三公”经费,是指政府部门公务车辆购置及运行、公务接待和因公出国(境)三项经费。

近年来,“三公消费”中存在的公车私用、公款吃喝、公费出国旅游等问题,引起了纳税人的强烈质疑,受到了社会广泛批评。

虽然各级党委、政府在控制“三公经费”方而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然而,“三公经费”尤如一匹脱缓的野马,无法控制。

一、当前“三公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公车配备、使用失控。

我国现行公务用车管理制度,一自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编制管理、标准控制、按需配给、单位所有的模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公务用车管理制度的缺陷越来越明显:}1)超编超标配车现象严重。

虽然有关部门制订了党政机关小汽车数量配置及编制管理规定,但公车配置政策门坎太低、基本是按领导人头数配备,导致车辆编制核定控制小严,实际配置或使用的车辆大于编制数。

据国家财政部统计,全国超编配车率达50%以上。

对未批准购置车辆单位,有的借下属或管辖到的企业之名买车,或长期固定“租车”、租“高档车”。

而且购车标准基本上都从“上限”,导致公务用车购置成本剧增,公车已经俨然成为领导十部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2)公车使用成本太高。

据调查,一些单位一辆公车一年仅维修费用就高达10万元以上,制度规定的小严格,有效监管的缺位和庞大的司湘L队伍,致使公车在采购、维护和运行等各方而都存在着比社会车辆高4}-5倍的成本。

更有少数领导,还把“莫须有”的经费塞进修理费报销,隐性浪费极为严重。

<3)公车私用极为严重。

据国家发改委调研报告显示,公车使用有三个“三分之一”,即车辆公用三分之一,领导及家属私用三分之一,司机使用三分之一。

中央乃至地方新闻媒体曾多次曝光公车接送孩子上学,造成学校门日大塞车,以及婚丧嫁娶公车成龙的现象。

二是公务接待虚实小分。

近年来,公务接待费的迅猛增长,虽有物价上涨的客观原因,但更主要的还是接待规格提高、借招商引资之名大吃大喝大旅游、小该请的乱请、将送礼费用}I里塞等人为原因,具体表现在:}1)公款吃喝费用多。

“三公”经费公开执行不力

“三公”经费公开执行不力

龙源期刊网 “三公”经费公开执行不力作者:来源:《时代金融》2011年第22期2011年7月6日,中国工程院发布2010年“三公”经费决算数据和2011年“三公”经费预算情况,成为继科技部之后又一个晒“三公”经费账本的中央部门。

国务院曾三令五申要求中央部门压缩预算,并明令各中央部门务必于2011年6月将本级“三公”经费支出情况向社会公开,然而到目前为止,只有极少数部门响应了这一要求。

可见,“三公”经费执行极为不力。

点评:所谓的“三公”经费指的是政府部门公务出国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用三项。

实际上,国务院之所以要求中央部门先行公开,显然是出于“一步一步来”的考虑,让中央部门带个好头,然后要求地方政府部门跟进。

如果公开“三公”经费的第一步都迈不出去,没有“上行”何以“下效”,所谓遏制“三公”消费、打造廉洁政府,将从何谈起?这么多年来,“三公”消费问题为舆论质疑最久,为民众诟病最甚。

实际上,公开“三公”经费的意义是双重的:既在于满足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遏制“三公”消费,也在于提高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某些政府部门的公信力较低,而“三公”消费无疑是影响政府公信力的一大“软肋”,相关信息越是不公开,民众的猜疑就越多。

以此观之,将“三公”经费置于阳光之下,对于政府和民众实属“双赢”之举,反之,不公开的结果则是“双输”。

对于拒不公开“三公”经费账本的部门,不能仅仅谴责了事,而当以问责机制迫使其公开“三公”经费,在这方面国家是有法可依的。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信息属于政府信息公开范围。

该条例同时规定,“财政收支、各类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属于政府重点公开的信息。

毫无疑问,“三公”经费不仅位列政府信息公开范围,而且属于应当重点公开的政府信息。

在该条例的“监督和保障”一章,对于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规定了罚则:“由监察机关、上一级行政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行政机关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专家称公布“三公经费”需正视社会公众质疑.doc

专家称公布“三公经费”需正视社会公众质疑.doc

专家称公布“三公经费”需正视社会公众质疑专家称公布“三公经费”需正视社会公众质疑2012-07-19 09:08:04 公务员考试网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近段时间,公众对政府部门人员因公出国(境)经费、公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即三公经费)的公开颇多关注。

6月27日,审计署公布了对于50个中央部委及多家央企2011年的审计报告。

这些报告披露了部委、央企滥用公共财政的诸多乱象,其中三公消费超标、以项目名义发放员工福利等问题严重。

审计结果暴露出,公布后的三公经费在使用过程中的弊端仍未剔除,社会各界更是对公布三公经费质疑声不断。

继中央部委公布三公经费两年后,将于10月1日实施的《条例》,明确规定了县级以上政府需将三公经费纳入预算管理,并定期公布。

有专家表示,人们对三公经费公开的意义都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此次将范围扩展到县级以上政府更是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但要真正实现三公经费公开的目标,切实发挥三公经费公开的应有作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应推进三公经费公开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副院长李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三公经费难公开,主要是我国现有的财政支出预算体系中,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设计中并没有专门的三公经费科目,需要做一些调整。

李燕说,三公经费反映花钱的具体用途,应主要通过经济分类的科目反映出来,但在部门预算相关表格的内容设计上并不是与科目设计一一对应,如目前的预算编制中并没有公务接待这个科目,因此只能在一些具体的项目中整理得出,在做一些调整后才能拿出数据。

这也说明一些改革措施有待进一步深入。

其次,应推进对已公开的三公经费的审查,包括审查其真实性、合法性与合理性,从中发现三公经费制度运作乃至整个政府行政运作中的问题,探讨治理、改进的对策。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明安认为,这个工作必须由专门的机构来做,除了切实加强各级人大财政预算专门委员会的审查力度外,还应鼓励相关民间组织来从事这项工作。

再者,惩罚机制虽明确,还应执行到位。

“三公”经费不能总是一笔糊涂账

“三公”经费不能总是一笔糊涂账

“三公”经费不能总是一笔糊涂账作者:王焱来源:《蓝盾》2011年第11期2011年3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2009年和2010年大幅压缩的基础上,2011年继续压缩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预算。

今年6月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中央财政决算时,也将“三公”经费支出情况纳入报告内容,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截至8月9日,98个中央部门中,除了外交部。

国务院侨办和港澳办之外,其余均已公开。

在媒体高度瞩目、网民群起围观的氛围中,这次中央部门“三公”经费公开,几乎变成了一场全民参与审查“三公”经费的“狂欢”和一场以此为契机推动政府预算改革的“预演”。

就此而言,“三公”经费公开在现有水平上能走多远,将意味着公众能在多大程度上参与和监督政府预算及政府预算公开改革能走多远。

此次“三公”经费公开犹如雾里看花在已经公布的“三公”经费中,由于有的部门“三公”经费报表罗列了大量数字,却无细化的解释说明,让人读来一头雾水;也有的部门“三公”经费公开仅有寥寥数语,因此被网友戏称为“天书”。

这就出现了“不公开是糊涂,公开了还是糊涂”的局面。

这种公开应不应该让普通人都能看懂呢?还有,在各部门已公开的“三公”数额中高低十分悬殊。

低的如国家信访局为98.25万元,高的如国家税务总局(含国税系统)为21.6亿元。

2010年财政部的接待费是368万元,基本上是一天1万,而住建部今年的数字差不多是一个月1万,差距何以如此之大?从财政部公布的中央机关的“三公”总额,到54个中央机关已公开的“三公”经费,可以说是一路公开一路争论,原因在于“三公”的口径不统一。

7月1日,财政部公布的2010年中央单位“三公”经费支出合计为94.7亿元。

这个数字公众觉得低了,因为要注意这里的一个前提——“中央机关‘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数”。

言外之意是,“非财政拨款的‘三公’经费”不在其中。

这可能是目前中国口径最小的“三公”了。

按照这种模糊不清的“三公”经费标准,各中央部门所公布的“三公”经费都是根据各自的理解来确定部门“三公”经费标准的,因此公布出来的数据就出现了不同部门畸高畸低的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家称公布“三公经费”需正视社会公众质

专家称公布“三公经费”需正视社会公众质疑
2012-07-19 09:08:04 公务员考试网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近段时间,公众对政府部门人员因公出国(境)经费、公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即三公经费)的公开颇多关注。

6月27日,审计署公布了对于50个中央部委及多家央企2011年的审计报告。

这些报告披露了部委、央企滥用公共财政的诸多乱象,其中三公消费超标、以项目名义发放员工福利等问题严重。

审计结果暴露出,公布后的三公经费在使用过程中的弊端仍未剔除,社会各界更是对公布三公经费质疑声不断。

继中央部委公布三公经费两年后,将于10月1日实施的《条例》,明确规定了县级以上政府需将三公经费纳入预算管理,并定期公布。

有专家表示,人们对三公经费公开的意义都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此次将范围扩展到县级以上政府更是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但要真正实现三公经费公开的目标,切实发挥三公经费公开的应有作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应推进三公经费公开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副院长李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三公经费难公开,主要是我国现有的财政支出预算体系中,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设计中并没有专门的三公经费科目,需要做一些调
整。

李燕说,三公经费反映花钱的具体用途,应主要通过经济分类的科目反映出来,但在部门预算相关表格的内容设计上并不是与科目设计一一对应,如目前的预算编制中并没有公务接待这个科目,因此只能在一些具体的项目中整理得出,在做一些调整后才能拿出数据。

这也说明一些改革措施有待进一步深入。

其次,应推进对已公开的三公经费的审查,包括审查其真实性、合法性与合理性,从中发现三公经费制度运作乃至整个政府行政运作中的问题,探讨治理、改进的对策。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明安认为,这个工作必须由专门的机构来做,除了切实加强各级人大财政预算专门委员会的审查力度外,还应鼓励相关民间组织来从事这项工作。

再者,惩罚机制虽明确,还应执行到位。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表示,有了条例还不够,更重要的还是执行到位。

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微博)也表示,《条例》现在还是粗线条的,有待出台更进一步的细则,才能更好地做到执行与惩处。

最后,需要健全、完善整个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特别是政务公开制度,包括整个预算决算的公开制度、政府重大决策内容和过程的公开制度、行政立法和执法信息的公开制度。

为此,姜明安认为,必须制定统一的政务信息公开法,并建立人民法院对政务信息公开行为的司法审查和监督制度。

没有整个政务信息公开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三公经费公开制度的孤军深入难以取得全面和持久的成效。

Tru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