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一章电力系统概述

合集下载

电力系统概述发电系统与发电原理

电力系统概述发电系统与发电原理

90
80
P / Pmax (100%)
70
60
50
40
30
20
10
4 8 12 16 20 24
0
钢铁工业负荷
时间(h)
4 8 12 16 20 24 食品工业负荷 时间(h)
100
90
80
P / Pmax (100%)
70
60
50
40
30
20
10
4 8 12 16 20 24
0
时间(h)
4 8 12 16 20 24
(允许短时停电) 造成大量减产、交通停顿、 生活受到影响(工厂等)。
三级负荷:其他负荷
电力负荷的特征描述——负荷曲线
• 系统负荷的特征: 时变性、随机性、规律性(可预测性)
• 定义 指某一段时间内负荷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P=p(t); Q=q(t). • 分类
时间尺度:日负荷曲线、年负荷曲线 空间尺度:用户负荷曲线、电力线路的负荷 曲线、变电站的负荷曲线、发电机的负荷曲 线、整个电力系统的负荷曲线
时间(h)
农村加工业负荷
市政、商业和生活用电负荷
常用的负荷曲线
• 日有功负荷曲线
系统日有功负 荷曲线 ——反映一天当 中系统内所有用 电设备的有功负 荷之和随时间变 化的曲线。
作用:安排调度计划
东北电网某日日负荷曲线
常用的负荷曲线
• 年最大负荷曲线 横坐标(时间) :月 纵坐标(负荷) :月内最大负荷
负荷的分类
• 物理性能分类 有功负荷 无功负荷
负荷的分类
• 用户性质分类 工业负荷:量大,比较稳定 农业负荷:季节性强,负荷密度小,功率 因数低,负荷的结构变化大。 商业负荷:很强的时间性,电网峰荷的主 要组成部分。 居民用电负荷:负荷变化大,负荷同时率 高,负荷功率因数低。

第一章电力系统概论

第一章电力系统概论

第一章绪论General introduction第一节电力系统概论General introduc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dustry一、电力系统的构成Composing of power system<一>电力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The status of power industry in national economic1.电力工业是社会公共基础事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

2.为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提供动力,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3.“经济要发展,电力要先行”。

从各国经济发展看,国民经济每增长1%,就要求电力工业增长1.3%—1.5%。

<二> 电力系统的形成 Development of power system1 初期电厂建在用电区附近,规模很小,孤立运行。

2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用电量和发电厂容量不断增加,但由于发电所需的一次能源通常离负荷中心较远,因此形成了电力网和电力系统。

<三>基本概念 Basic conception电力系统:发电机、变压器、输配电线路和电力用户的电器设备所组成的电气上的整体。

电力网:电力系统中输送、分配电能的部分(变压器和输配电线路)。

动力系统:电力系统+发电厂的动力部分(火电厂的锅炉、汽机;水电厂的水库、水轮机;核电厂的反应堆)二、电力系统的发展The history of electric power industry1.国外电力系统的发展历史1831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后,出现了交流直流发电机,直流电动机出现里100-400V的低压直流输电系统;1882年德国 1500-2000V 直流输电系统1885年单相交流输电1891年三相交流输电俄国人展示了现代电力系统模式2.国内电力系统发展历史1882年第一座电厂在上海建成1882—1945年全国总装机容量185万KW,年发电量仅43亿KWh2000年全国总装机容量3亿KW,年发电量13556亿KWh并建成500kV交流、直流超高压输电线路,7个跨省电力系统西南大容量水电的开发,山西陕西和内蒙西部大量坑口电厂的建设,使得全国联网的格局逐步形成。

电力系统基础知识

电力系统基础知识

第一章电力系统基础知识继电保护、自动装置对电力系统起到保护和安全控制的作用,因此首先应明确所要保护和控制对象的相关情况,涉及的内容包括:电力系统的构成,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及其特点,电力系统短路电流计算及其相关概念。

这是学习继电保护、自动装置等本书内容的基础。

>>第一节电力系统基本概念一、电力系统构成电力系统是由发电厂、变电站(所)、送电线路、配电线路、电力用户组成的整体。

其中,联系发电厂与用户的中间环节称为电力网,主要由送电线路、变电所、配电所和配电线路组成,如图1-1中的虚框所示。

电力系统和动力设备组成了动力系统,动力设备包括锅炉、汽轮机、水轮机等。

在电力系统中,各种电气设备多是三相的,且三相系统基本上呈现或设计为对称形式,所以可以将三相电力系统用单相图表述。

动力系统、电力系统及电力网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如图1-l所示。

图1-1 动力系统、电力系统及电力网示意图需要指出的是,为了保证电力系统一次电力设施的正常运行,还需要配置继电保护、自动装置、计量装置、通信和电网调度自动化设施等。

电力系统主要组成部分和电气设备的作用如下。

(1)发电厂。

发电厂是把各种天然能源转换成电能的工厂。

天然能源也称为一次能源,例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力、风力、太阳能等,根据发电厂使用的一次能源不同,发电厂分为火力发电厂(一次能源为煤炭、石油或天然气)、水力发屯厂、风力发电厂等。

(2)变电站(所)。

变电站是电力系统中联系发电厂与用户的中间环节,具有汇集电能和分配电能、变换电压和交换功率等功能,是一个装有多种电气设备的场所。

根据在电力系统中所起的作用,可分为升压变电站和降压变电站;根据设备安装位置,可分为户外变电站、户内变电站、半户外变电站和地下变电站。

变电站内一次电气设备主要有变压器、断路器、隔离开关、避雷器、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高压熔断器、负荷开关等。

变电站内还配备有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测量仪表、自动控制系统及远动通信装置等。

电力系统分析复习讲解

电力系统分析复习讲解


jQZ


4)电力网环节首端功率 S1 S 2 S Z P1 jQ1
5)首端导纳支路的功率损耗
S y1


j
1 2
BU12


jQy1
6)线路首端功率

S
' 1



S1 S y1

P1'

jQ1'
在求得线路两端有功功率后可求输电效率


P2' P1'
100%
电力网:由变电所和不同电压等级的输配电线路组成的网络。 电力系统:由各类发电厂、电力网和用户组成的一个系统, 能够完成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直到用电的全过程。
对电力系统的基本要求
1.保证供电的可靠性。 根据电力负荷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负荷分为一类、二类
和三类负荷。电力系统供电的可靠性,就是要保证一级负荷在 任何情况下都不停电,二级负荷尽量不停电,三级负荷可以停 电。 2.保证良好的电能质量。
Pk 23

Pk23

100 50
2


4Pk23

Pk 31

Pk31

100 50

2
4Pk31

式中,Pk23 、Pk31为未折算的绕组间短路损耗(铭牌数据); Pk 、 23 Pk31为折算到变压器额定容量下的绕组间短路损耗。
换算方法是: 先将以额定值为基准的标幺值还原为有名值,选 定SB和UB,计算以此为基准的标幺值。
统一基准值下各元件电抗标幺值的计算
发电机:通常给出SN、UN和额定电抗标幺值
X

电力系统分析期末重点复习newer

电力系统分析期末重点复习newer

例:
变电所运 算负荷SB
发电厂运算 功率SC
S B S LD

1 1 ST 1 S0T 1 ( j QCAB j QCBC ) 2 2

1 S C S G S P S T 2 S 0T 2 ( j QCBC ) 2
变压器T2的二次侧供 电距离较短,可不考 U2N=1.1×110=121(kV ) 虑线路上的电压损失
变压器T1的变比为:10.5/121kV
变压器T2的额定电压:U1N=110(kV) U2N=1.05×6=6.3(kV)
变压器T2的变比为:110/6.3kV
二.电力系统的负荷
1、电力负荷的分级及其对供电的要求
和三类负荷。电力系统供电的可靠性,就是要保证一级负荷在 任何情况下都不停电,二级负荷尽量不停电,三级负荷可以停 电。 2.保证良好的电能质量。
保证系统的电压、频率、波形在允许的范围内变动。
电压偏移:一般不超过用电设备额定电压的±5%。 频率偏移:一般不超过±0.2Hz。 3.为用户提供充足的电能。
SB IB 3U B
2 UB UB ZB 3I B S B
近似计算法
在实际计算中,总是希望基准电压等于(或接近于)该电压级 的额定电压。考虑到电力系统中同一电压等级的各元件额定电 压也不同,取该电压级的平均额定电压Uav。将变压器的变比 用其两侧网络的平均额定电压之比来代替,称近似计算法。 采用近似计算法后,各段的基准电压即为该段网络的Uav, 不需再计算。 必需注意:采用近似法时,各元件的额定电压一律采用该元件所 在段网络的平均额定电压代替,只有电抗器除外。
2 变压器的功率损耗
阻抗支路中的功率损耗(变动损耗)
S

电力系统分析(完整版)

电力系统分析(完整版)

3 企业内部 6、10配电电压(6用于高压电机负荷)
110、220:高压。110:区域网,中小电力系统主干线
220:大电力系统主干线
330、500、750:超高压
>750:特高压
➢ 提高输电电压的利弊:减小载流截面和线路
电抗,利于提高线路功率极限和稳定性,增
加绝缘成本
2020/3/3
南京理工大学
13
暂态过程迅速,为保证可靠性、安全性和经
济性要求,需要合理地对电力系统进行规划、 设计、运行调度和故障恢复。
• 在同一电压等级中,电力系统的各个环节的 额定电压各不相同。某一级的额定电压是以
用电设备为中心而定的。
• 电力系统分析的任务是建立电力系统 的等值模型,计算稳态潮流,并确定
故障和扰动对系统的影响。
2020/3/3
南京理工大学
34
单回线路的等值电路(12)
• 线路的Π 型等值电路
x=l
时,U•1 • I1


cosh l

1 Zc
sinh

l
Zc
sinh

l

250~850
2020/3/3
南京理工大学
14
1.2我国的电力系统(4)
• 额定电压:发电机、变压器、用电设备等正 常运行时最经济的电压
• 在同一电压等级中,电力系统的各个环节 (发电机、变压器、电力线路、用电设备)
的额定电压各不相同。某一级的额定电压是 以用电设备为中心而定的。
➢ 用电设备的额定电压是其他元件的参考电压。 用电设备端压允许在额定电压UN的5%内波动
2020/3/3
南京理工大学
19

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

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
对于双回路情况: 特点:供电可靠性高,电能质量高。 缺点:不够经济。
对于环式网: 优点:供电可靠且较双回路要经济。 缺点:运行调度复杂,且故障时电压质量差。
两端供电网: 是常见的接线方式,但必须有两个及两个以
上的独立电源。
3、选择接线方式考虑的因素:
供电可靠,有良好的电能质量和经济指标, 经过各种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而且也要考虑 运行调度灵活和操作安全。
第一章 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电力系统概述
一、电力系统的形成和发展: 从1831年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到1875 年巴黎北火车站发电厂的建立,电真正进入了实 用阶段。
Δ 第一次高压输电技术:
1882年 直流输电(法国)
德普勒(Marcel Depree)用装在米斯巴赫 煤矿的直流发电机功率约为3kw,以 1500~2000VDC沿57km电报线,把电能送至慕 尼黑国际博览会,供给一台电动机,使装饰喷泉 转动。
f=50HZ±0.2 U=UN±5% 波形:正弦波 3、保证系统运行的经济性
三、单一电力系统的联合
优点: 1、提高供电的可靠性; 2、合理地调配用电,降低联合系统的最大负荷,减 小系统发电设备的总装机容量; 3、合理地利用各类发电厂,提高运行的经济性 4、联合系统容量很大,个别负荷的波动对系统电能 质量影响很小
缺点: 需要投资,特别是系统间相距较远时。
第四节 电力系统的接线方式
一、几种典型接线方式的特点: 由地理接线图可见,复杂的接线可以简化分
解为几种典型的接线方式,大致可分成两大类: 无备用和有备用方式。
1、有备用接线方式:
包括单回放射式、干线式和链式网络。即:每 个负荷只能靠一条线路取得电能。见图1-16(a) (b)(c)(P21)

电气化铁路牵引供变电技术—第一章—绪论

电气化铁路牵引供变电技术—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 概 述
第二节 牵引供电系统概述
一、牵引供电系统的电流制
电力牵引供电系统是指从电力系统或一次供电系统接受电能,通过变 压、变相或换流(将工频交流变换为低频交流或直流电压)后,向电 力机车负载提供所需电流制式的电能,并完成牵引电能传输、配电等 全部功能的完整系统。电流制是指牵引供电系统中牵引网的供电电流 种类。目前中国主要采用直流制和交流制。
③三级负荷。是指不属于上述一类和二类负荷的其他负荷。如: 农村负荷等。对供电无特殊要求。
第一章 概 述
三、电力系统中性点运行方式 电力系统的中性点的运行方式主要有中性点不接地、中性点
经消弧线圈接地和中性点直接接地三种。前两种又称为小电流 接地系统,后一种称为大电流接地系统。
中性点不接地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
第一章 概 述
总结: 线路首端至末端损耗组成:绕组损耗(5%)+线路损耗(5%) ①普通线路:首端高10%,末端为线路额定电压。 ②连接发电机:首端高5%,末端变压器高5%。 ③连接短线路发电机:首端高5%,末端为线路额定电压。
第一章 概 述
2、电能的电压指标 (1)电压偏差
电压偏差是指用电设备的实际工作电压与额定电压的差值,通常 用百分数表示。
太光发电是不通过热过程而直接将太阳的光能转换成电能。 7)潮汐发电— 利用潮汐的动能和势能发电。
第一章 概 述
①火力发电厂 按照能源输出的形式可分为:凝汽式发电厂、热电厂。 火力发电厂结构:燃烧系统,汽水系统,电气系统。
化学能——蒸汽热能——电能 特点: 布局灵活,建设周期较短,投资较少,但运行费用较高; 启动时间长,煤耗大; 污染环境。
中性点直接接地
第一章 概 述
1、中性点不接地 ①发生单相金属性接地(直接接地故障,阻抗值小)或单相非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节 电力系统的发展与现状

电力系统的形成
– 1820年,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汉斯· 克里斯蒂安· 奥斯特(1777~1851年)丹麦物理学家、化学家

电力系统的形成
– 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
迈克尔・法拉第(1791-1867) 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

电力系统的形成
–1875年,出现世界上第一台火力发电机组-
联系几个区域性电力网形成的跨省(自治区) 的电力网。
枢纽变电 所
终端变 电所
电力系统接线图

联合电力系统的优点
–可以安装大容量的机组,减少备用容量 –可以合理利用动力资源 –可以提高供电可靠性 –可以提高运行的经济性

电力系统运行特点
–电能不能大量储存 – 过渡过程非常迅速 –与国民经济各部门及人民生活关系极为密切
–优点:供电可靠性高、电压质量高。 –缺点:不够经济或运行调度复杂 –应用:一类用户和二类用户
– 就我国而言,110kv及以上的输电网,为了
提高可靠性和电压质量,一般采用环网设计, 环网运行。
– 35kv及以下的配电网,为了平衡可靠性和调
度运行方便性二者的矛盾,一般采用环网设 计,开环运行。

直流发电机,建立于 1879年,美国旧金山实验电厂开始发电,这
是世界上最早出售电力的电厂 – 1882年,美国纽约珍珠街电厂建成发电,装 有6台直流发电机
– 1885年,研制出变压器后,实现单相交流输电。
– 1891年,制成三相变压器和三相异步电动机的

新组建(改组)的电力公司包括:两大电网公 司———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公 司;五大发电集团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 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 国电集团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四大 辅业集团———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 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中国水利水电建 设集团公司和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

2010年全国发电量41413亿千瓦时,比上 年增长13.3%,增幅较上年提高7个百分 点。其中: 火电33253亿千瓦时,增长11.7%; 水电6622亿千瓦时,增长18.4%; 核电734亿千瓦时,增长70.3%; 风电430亿千瓦时,增长73.4%。

我国电力与国民经济的关系
国民生产总值、年发电量和一次能源消耗量的增长曲线

亚洲电力工业
亚洲主要国家的装机容量比较(01/01/1996)
世界电力工业现状

2010年世界发电量及其地区分布
– 2010年,世界总发电量合计为213251.15亿千瓦时,
较上年增长5.9%。分区域来看,亚太地区增速最高, 达到9.1%,其次是非洲增长7.7%,最低的是中南美 地区,仅增长3.5%。 – 2010年,世界十大电力生产国是美国、中国、日本、 俄罗斯、印度、加拿大、德国、法国、韩国和巴西。 前十大电力生产国总发电量合计144428.62亿千瓦 时,占世界总发电量的67.7%,其中美中两个最大 的电力生产国总发电量合计为85324.79亿千瓦时, 占世界发电总量的40%。
第七节 电力系统概念和特点

基本概念
– 电力系统是由多个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和
用电设备组成的网络,它具有生产、输送、 分配和消费电能的功能。 – 电力网是指电力系统中输送和分配电能的 设备—输电线路和变电设备组成的网络。 – 动力系统是指电力系统与发电厂的动力设备 (火电厂的热力设备、热力网,水电厂的水力 设备,核电站的反应堆等)构成的整体。
1978 年后,中国已经形成华北、东北、华 东、华中、西北、川渝和南方联营等 7 个跨 省区电网,及 5 个独立的省级电网。除西北 电网最高电压等级为 330 kV 外,其它跨省 电网和山东电网已建成 500 kV 主网架。 中国电力工业已经从大机组、大电厂、大 电网、超高压、自动化发展时期进入跨大区 联网和推进全国联网的新阶段。

发电量、发电装机容量及其地区分布
–1997年世界总发电量为139487亿 kw· h,其
中火电占64.0%,水电占18.4%,核电占 17.2%,地热及其它能源发电占0.4%;
–1996年世界发电装机总容量311768万kW,其
中火电装机占65.4%,水电装机占22.8%, 核电装机占11.4%,地热及其它能源装机占 0.4%。
2000年前后全国性联合电力系统示意图

电力体制改革
–电力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
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成 本,健全电价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电 力发展,推进全国联网,构建政府监管下的 政企分开、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 的电力市场体系。 –电力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为在发电环节引入竞争机制,首先要实现 “厂网分开”,将国家电力公司管理的电力 资产按照发电和电网两类业务进行划分。逐 步实行“竞价上网”,开展公平竞争。
电力系统中性点是指星形连接的变压器 或发电机的公共点。 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
–中性点直接接地
–中性点不接地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
–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 优点:在发生接地故障时,非故障相电压对地不 升高,对绝缘要求低。 缺点:在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中性点和接地故 障点构成回路,接地相故障电流很大,必须迅速 切除接地相甚至三相,使得供电可靠性低。 适用于:110kv及其以上电压等级的系统。
–北美洲和欧洲的发电量之和占世界总发电量
的61.8%,亚洲占29.4%,而南美洲、非洲 和大洋洲的发电量之和仅占8.8%; –装机容量的地区分布也呈相似的格局 – 1996年末,美国当年的净发电量为34599.7 亿kw· h,居世界首位;90年代初期居第四位 的中国在1994年和1995年分别超过俄罗斯和 日本,上升到第二位;日本居第三;俄罗斯 排第四位。

电力工业的方针
–继续发展燃煤火电厂, 并提高这类电厂的效
率 –加速水力资源的勘察和水电厂建设 –加紧建设高压输电线路和电力系统

全国性联合电力系统 我国的原煤资源主要在华北,分布在山 西、内蒙古和陕西,约占总蕴藏量的2/3。 而90%以上的水力资源则集中在西部地 区。这种分布情况决定了多年来我国的 电力发展策略是“西电东送、南北互供、 全国联网”。

2002年11月21日,国务院任命原浙江省 省长柴松岳为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主席, 3位副主席分别由原国务院体改办副主任 邵秉仁、原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宋密和 原国家经贸委电力司司长史玉波担任。 2002年12月29日,中国电力新组建(改组) 的11家公司正式宣告挂牌,这标志着中 国电力工业由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 时期。
电力网、电力系统和动力系统示意图

电力网的分类
–地方电力网是指电压不超过35kV、输电距离
在几十公里以内的电力网。一般城市、工矿 区和农村配电网属于地方电力网。
–区域电力网是指电压为110~220kV、供电范
围大、联系发电厂较多的电力网。目前,我国 大部分省(自治区)的电力网属于区域电力网。
–超高压远距离输电网是指电压在330kV以上,
2010年世界发电量统计

中国电力工业
– 我国电力工业发展概况
早在1882年,在上海就已出现了我国第一个发电厂。 但直至1949年,全国的总装机容量仅达185 万 kW, 发电量 43 亿 kW· h, 分别居世界第 21 位和第 25 位。新中国成立后,电力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至 2000 年底发电装机容量达 31932.1 万kW,年发电 量 达 1 3 6 8 5 亿 kW· h, 分 别 比 1 9 4 9 年 增 长 了 172.6 倍和 318.3 倍,均居世界第 2 位。
位置和输电线路距离的图形。

电力系统接线方式
–无备用接线:包括单回路放射式、干线式和链式。 –有备用接线:包括双回路放射式、干线式和链式,
环网,两端供电网络。
一、几种典型结线方式的特点 (续)
无备用结线;
–优点:简单、经济、运行方便。
–缺点:供电可靠性差。
–应用: 二类用户和三类用户
有备用结线:
1995年,允许外商投资电力项目,“独 家办电”的垄断体制开始打破。电力市 场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这个阶段被称 为第一轮电力体制改革。 1997年1月,为了贯彻中央关于政企分开 的原则,由国家电力部改制而来的国家 电力公司的挂牌成立,标志着第二轮电 力体制改革的开始。

1998年3月,电力部正式被国务院撤销, 原电力部管电的职责移交给国家经贸委 电力司。 1998年8月,国家电力公司推出以“政企 分开,省为实体”和“厂网分开,竞价 上网”为内容的“四步走 ”的改革方略。

用电量及其构成 总用电量的绝对值逐年增长,而其行业用电构 成逐年变化,是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用电水平 变化的总趋势。形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 工业内部产品结构变化 – 采用先进的工艺过程和自动化系统 – 家庭生活、商业用电量的比重逐年增大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均用电量存 在着很大差距。据国际能源机构(IEA) 1997 年的统计分析,发达国家的电力消 费量占到 65.2 %,但其人口总数仅占全 球人口的 19.3 %;而人口总数占世界人 口 80.7 %的发展中国家,其电力消费量 仅占世界总消费量的34.8%。
生单相接地时,流过接地点的电流是两非故障相对 地电容的电流之和。若线路较长,电容电流会大到 使接地点电弧不能自行熄灭的程度。为了避免上述 情况,人们在中性点装设了消弧线圈,即电抗线圈。 这样,在接地相中增加了一个感性电流,减小了接 地电流,使电弧易于自行熄灭,提高了供电可靠性。
基础上,实现了三相交流输电,提高了输电距 离和输送功率。
–1891年,在法兰克福举行的国际电工技术展
览会上,在德国人奥斯卡 · 冯· 密勒主持下展 出的输电系统,奠定了近代输电技术的基础。 –1891年后,三相交流制的优点很快显示出来, 使运用三相交流制的发电厂迅速发展,使直 流制不久被淘汰。再稍后,汽轮发电机组取 代了蒸汽机为原动机的发电机组;发电厂出 现了并联运行,输电电压和输送功率不断增 大,更大规模的电力系统不断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