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犯罪与学校教育影响因素研究
论文关于青少年犯罪及综合治理研究(精选五篇)

论文关于青少年犯罪及综合治理研究(精选五篇)第一篇:论文关于青少年犯罪及综合治理研究关于青少年犯罪及综合治理研究[摘要]近些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因此,如何遏止、减少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本文立足司法实践,从青少年犯罪表现出来的特点入手,全面分析了青少年犯罪产生的原因,并据以提出实行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对策,目的是动员全社会对青少年健康成长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进一步遏止、减少和预防青少年犯罪。
[关键词] 青少年犯罪特点原因对策综合治理研究[目录]一、青少年犯罪的几个特点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剖析三、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对策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日益增多这一严峻现实已越来越引起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忧虑。
仅据保定市两级法院统计,1990—1994年五年间共判处青少年罪犯1651名,1995年至2000年五年间,判处青年罪犯2330名,2000年至2004年间判处青少年犯罪4352名,后五年的增长的幅度竟达41%。
以上情况表明了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遏制、减少和预防青少年犯罪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一、青少年犯罪的几个特点:青少年犯罪有它自身的一些特点,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一)青少年犯罪集中表现为几个类型根据有关资料统计,青少年犯罪中,侵犯财产型犯罪,突发性暴力伤害型犯罪,性犯罪和流氓犯罪占有较大比重。
据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统计,1990年至2000年,全省法院判处的青少年罪犯中,盗窃、抢劫、诈骗、敲诈勒索等侵犯财产罪的青少年罪犯,占到了总数的70%多。
此外,突发性暴力伤害型犯罪、性犯罪、流氓犯罪的人数也分别占到了总数的9.3%、7.5%、1.4%。
(二)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趋势,且罪犯年龄趋于低龄化近些年来,不满18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上升势头,如秦皇岛市海港区1993至1998年11月份,共判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100件,涉及罪犯134人。
青少年犯罪预防的实践报告

青少年犯罪预防的实践报告目录:一、引言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三、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四、学校的预防措施五、社会的角色与责任六、媒体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七、社区参与的作用八、结论一、引言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青少年个人和社会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媒体等各方面共同努力。
本文将从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家庭教育、学校的预防措施、社会的角色与责任、媒体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以及社区参与的作用等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众多,包括家庭问题、学校问题、社会环境等。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的缺失或不当对青少年犯罪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此外,学校问题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之一。
三、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
父母应该承担起对子女进行正确引导和教育的责任,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家庭应该成为孩子成长的温馨港湾,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积极正面的榜样。
四、学校的预防措施学校作为青少年的主要学习和成长场所,有着重要的预防青少年犯罪的责任。
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和社会教育,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各种问题和冲突。
五、社会的角色与责任社会的角色与责任不可忽视。
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等都应积极参与到预防青少年犯罪的行动中,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教育、培训和就业机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六、媒体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媒体在今天的社会中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有很大影响。
因此,媒体应承担起自律和教育的责任,传播积极健康的信息,杜绝暴力和不良内容。
七、社区参与的作用社区参与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环节。
通过组织各种社区活动和项目,增强社区凝聚力和社会连结度,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发展机会。
八、结论总结以上内容,预防青少年犯罪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媒体等多方的共同努力。
青少年犯罪问题与教育措施

青少年犯罪问题与教育措施青少年犯罪问题在当今社会中已经成为了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群体的价值观得到了很大的改变,不良信息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导致了许多青少年犯罪的行为。
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采取合适的教育措施,帮助这些孩子成长为更有道德、更自律的人。
对于青少年犯罪问题,我们应该首先理解它产生的原因。
青少年犯罪往往是因为这些孩子缺乏道德和价值观念的引导。
这是与现代社会对价值观的混乱相联系的问题。
一些儿童和青少年内心空虚,缺乏家庭和社会的关注和关心,因此漠视自己的安全和生存。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倾向于寻求刺激,做一些激进和冒险的事情。
此外,一些家庭对他们的孩子过于苛刻或过于纵容,也会导致孩子犯罪的行为。
因此,在应对青少年犯罪问题时,必须从教育入手。
学校和家庭是孩子的两个重要成长环境,也是犯罪预防的重要环节。
家庭应该为孩子建立尊重生命、规范行为、善待人际关系等基本价值观,并为孩子提供成长所需的良好条件。
在社会中,少年犯罪行为计划的发生率与学龄前儿童在两个家庭家长的照顾下成长的程度有很大关系。
因此,家长也需要对孩子的日常行为和思想进行引导,并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兴趣和学习方式来适当地调整孩子的家庭和学习环境。
由于家庭教育只是孩子成长环境的一部分,学校也需要驻足发挥其教育功能。
学校教育应该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犯罪,并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各种复合型的课程。
学校的课程设置应该更好的帮助学生了解文化、法律、经济和社会等诸多方面的知识。
学校也应该在必要的时候,引导孩子讨论社会问题,使他们正确认识到社会的现实与未来。
此外,学校教育的氛围应该倡导健康向上的风气,帮助学生摆脱不良思想和行为的影响。
在学校和家庭引导下,青少年对于犯罪问题产生的认识可以得到更好的进展,但是需要注意到自身的行为,这一点也很重要。
学生应该发扬自己的内在动机和创新精神,培养积极进取的态度。
同时,学生应该进一步完善自己,发展个人兴趣爱好和技能,这些是帮助他们在未来生活中成功的基础。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一、个人主观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这里谈的“自身原因”是内因,后面要谈的家庭、学校、社会原因,是外因。
青少年自身素质的好坏是决定其是否违法犯罪的关键。
一些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
其自身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游手好闲、好逸恶劳、无事生非的不良嗜好和品行,自身性格的缺陷,幼稚的心理,以及自身生活需要、人格尊严得不到满足,加上法制观念的缺乏等等,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刺激,很容易走向犯罪道路。
二、家庭教育原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
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正如古人所言:“养不教,父之过。
”这主要有几种情况:一是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不会管,出了问题,往往棍棒相加,缺乏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二是子女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性,父母管不了,因为没有从早期教育入手、管得晚了;三是父母对子女丧失信心,不愿管,顺其自然,放任自流;四是父母离异后,孩子无人管,为了自己而不顾及或无暇顾及孩子,使之浪迹社会;五是父母自身行为不端直接影响孩子,使之效仿父母,小偷小摸,打架斗殴。
人们总结的一句话:“问题家庭出问题少年”,确实不无道理!前文谈到的我所曾承办的三名未成年人强奸案,三个被告人的家庭都是离异家庭,其共性是对孩子缺乏关爱。
法庭教育时,这三个父母都痛哭流涕,说对不住孩子,表示以后要加强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
三、学校教育原因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
学校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一些青少年流向社会、走向犯罪的重要因素。
现在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
尽管我国早已确立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也有“教书育人”的优良传统;但现在很多学校仍然存在着严重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
一个地方教育工作的好坏,一个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一个学校领导的政绩如何,一个教师的水平怎么样,都要由“升学率”来衡量,来体现。
学校有快、慢班之分,学习好的学生往往受到青睐,可以吃小灶,学习差的学生则受到歧视和排挤,结果是差距越拉越大。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调研报告3篇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调研报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调研报告精选3篇(一)调研目的:理解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以及从教育、家庭、社会等方面采取哪些预防措施降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率。
调研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展调研。
调研对象:青少年、教育专家、家长、社会工作者。
调研结果: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1.家庭环境不良:家庭关系紧张、家庭成员缺乏关爱、家庭成员有违法犯罪行为等,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2.教育缺失:一些学校对社会价值观的引导缺乏,缺乏对青少年进展法制教育,对于一些错误行为没有及时正确引导。
3.社会吸毒和暴力的影响:社会上存在一些涉及____、暴力等违法行为的引诱和影响,对青少年产生不好的示范作用。
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措施:1.加强家庭教育:鼓励家长关注子女成长过程,提供情感支持和准确引导,强调法律意识的培养,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
2.改良学校教育:加强法制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讲座等形式教育青少年。
3.社会力量的参与:鼓励社会各界参与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活动,提供安康成长的环境和时机,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成长平台。
4.加强法律援助和矫治力度:及时发现和帮助那些已经犯罪的青少年,提供法律援助和矫治措施,帮助他们改正错误,重新回到社会。
结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各方面的合力。
通过加强家庭教育、改良学校教育、社会力量的参与和加强法律援助和矫治力度等措施,可以降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率,促进青少年的安康成长。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调研报告精选3篇(二)尊敬的领导:您好!我是XX市公安局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组的成员,现向您汇报我组近期所做的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工作情况。
1. 宣传教育活动:我们组织了一系列针对青少年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学校、社区与家庭的合作,向青少年普及法律知识和违法犯罪的危害性。
青少年学生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青少年学生犯罪的原因及对策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问题日益突出,这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人们的深深忧虑。
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对策的研究,努力预防和减少广大青少年学生特别是在校中小学生犯罪,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作为中小学德育工作者,笔者对此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
一、青少年学生犯罪的原因分析1.自身生理和心理因素。
青少年学生处于少年向青年过渡阶段,性机能开始成熟,但神经系统还处于不稳定状态,易兴奋、冲动,极易受外界影响,加之相关知识相对缺乏,导致自制力差,辨别是非、抵御不良影响的能力不强,因而一旦受到引诱,为满足某种生理或心理需要,就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2.学校教育功能缺失。
一是重智轻德现象较为严重。
在应试教育的引导下,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不能针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同时,由于法制教育形式单一,实效性不强,致使部分学生法制观念淡薄,思想道德水平“滑坡”。
二是教师育人观念未真正转变。
少数教师只教书不育人,只言传不身教,以分数高低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与学习、行为有问题的学生缺乏有效沟通,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歧视、厌弃他们,甚至将他们推出校门,使这部分学生处于社会、学校、家庭三不管的真空状态,接触社会阴暗面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机会增多,结交社会不良人员机率增大,最终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三是学校管理存在缺陷。
由于教育投入相对不足,部分学校大班额现象较为突出,每班多达七、八十人,甚至超过了百人,导致教师管理难度加大,无法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对学生的不良行为难以及时发现,及早预防。
四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
一些学校只注重校内的教育管理,缺少与学生家长的日常沟通联系,对学生逃学、逃课、违纪等情况不及时通知家长,对学生在校外的活动不了解,不能及时发现并及早消除学生在校外的违法犯罪苗头。
3.不良家庭教育环境的同化。
不良家庭教育环境是导致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
浅析青少年犯罪原因

浅析青少年犯罪原因1.自控能力较差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内因。
未成年人性意识觉醒较早,自我意识、体验感强,喜幻想、易冲动、爱虚荣,且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差。
遇事容易冲动、随性而为,进而导致行为偏离道德和法律约束,最终触犯法律。
有的学生在校与他人发生矛盾吃了亏,就产生强烈的报复心理;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差而自卑感太强,产生补偿心理,以寻衅滋事、聚众斗殴等方式招引大家的瞩目;还有的未成年人进取心差,不好好学习,爱慕虚荣、贪图享乐,为追求物欲而走上犯罪道路。
2.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犯罪有原发性影响。
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家庭结构的缺陷尤其是父母离异的家庭,对未成年人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创伤,缺乏亲情的关爱,极易导致未成人产生自卑,出现性格畸形,进而产生报复社会的心理。
其次,不当的家庭教养方式也是造成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的直接原因,如溺爱型教养方式,容易让未成年人形成任性骄纵的不良心理;粗暴型教养方式,容易被未成年人模仿而形成暴戾、好斗的性格,拟或引发逆反或者自暴自弃心理;放任型教养方式,容易造成未成年人自以为是、妄自尊大、羁傲不训的不良性格,极易受到外界诱惑。
3.学校品德及法治教育的缺失是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
当前多数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片面以学习成绩定成败、论英雄,极易造成学习成绩欠佳的未成年人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
许多学校对法治教育说起来重视,做起来应付,很少安排上法治课,方法简单走形式,起不到应有效果。
未成年人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淡薄,不能认识和辨别某些行为的正当性和非法性。
同时,学校亦忽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很少配备专业心理老师,对问题未成年人缺乏心理疏导,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4.社会环境的污染对未成年人犯罪形成心理上的诱因。
社会上种种不良现象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危害极大,是造成未成年人犯罪严重化的主要社会根源。
面对商品经济的冲击、拜金主义的诱惑、腐败行为的侵害,容易使未成年人产生畸形的价值观念和心理需求,进而转化为潜在的消极因素,成为未成年人走向犯罪的“恶性肿瘤”。
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原因与解决途径

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原因与解决途径青少年犯罪问题是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一个严重问题。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犯罪问题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一些解决途径。
一、原因分析1.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重要环境之一。
缺乏家庭关注、疏于教育和监督,以及家庭成员间的冲突和暴力,都可能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增加。
一些家庭存在着经济贫困、亲子关系紧张甚至家暴等问题,这些问题都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从而容易产生犯罪行为。
2.学校环境学校是孩子接受教育的地方,学校环境的好坏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一些学校存在校园暴力、欺凌等问题,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容易受到负面影响,产生反社会行为。
此外,教育体制单一、过分偏向功利等问题也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挫折感和逆反心理,从而引发犯罪行为。
3.社会因素社会对青少年的影响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社会道德水平的下降、价值观扭曲等问题都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
此外,社会上的经济差异、失业率高等问题也导致了一些青少年陷入困境,无法摆脱贫困,从而被迫选择犯罪。
二、解决途径1.家庭教育的加强加强家庭教育是减少青少年犯罪的重要一环。
家长应该更加关注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此外,家长还应该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监督,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学校教育的改进学校在教育过程中也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和教育,提供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
同时,学校还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减少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挫败感。
3.社会环境的改善改善社会环境是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关键。
社会应该加强道德教育,提高社会道德水平,营造良好的价值观。
此外,政府应该加大对贫困家庭的扶贫力度,提供更多的教育和就业机会,减少青少年因经济困难而选择犯罪的可能性。
总结起来,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原因复杂多样,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全面共同的努力才能够得到有效解决。
只有通过加强教育、改善环境,才能够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减少他们产生犯罪行为的可能性,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趋严重的青少年犯罪不仅极大地破坏了社会 的稳定 , 危及人们的生命健康 ] 2009201211 [ 基金项目 ] (2 00 7 - 2 008 年度) 甘肃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青少年犯罪的道德认知与道德 情感 研究”阶 段性成果 [ 作者简介 ] 毛乃佳 ( 19 57 —) , 女 , 黑龙江哈尔滨人 ,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 主要从事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 研究
37
这些犯罪青少年本身也是受害者 。因此 , 控制和预 防青少年犯罪已成为我国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重要 任务 , 同时也是消除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维护社会 稳定 , 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 为经济 、政治 、文 化等各方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重要课题之一 。特 别是目前我国独生子女已渐次步入社会各行各业 , 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 , 道德教育缺乏以及其它一些 原因而导致 各种 不良行为产生乃至走 向犯罪的状 况 , 值得我们关心青少年成长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探 究这些不良行为产生的 原因并采取相应 对策 。为 此 , 我们于 2008 年承接了甘肃省委宣传部关于青 少年犯罪研究的相关课题 , 对我省青少年犯罪的现 象进行了一定关注 , 并在犯罪青少年羁押地 ———兰 州监狱进行了实地调查访谈 。
1980 —1989 年的 10 年间 , 14~25 岁年龄段的犯罪 占全部犯罪人数的比重 一直维持在 70 %以上 。自 1990 年以来的近 10 余年 , 这一比重虽有所下降 , 但仍维持在 65 %左右 。这中间 , 十五六岁 少年犯 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 70 %以上 。 另外 , 据公安部统计 , 我国未成年人作案占全部作 案成员的比例 , 由 1998 年的 121 7 %到 2002 年 的 1314 %。2004 年一年 , 各 级法院依法判处未成 年 人罪犯 7008 6 人 , 比 2 003 年上升了 191 1 %。③更有 个别城市的数据显示高于此比例 。以上海市为例 : “2004 年以来 ,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比例一直呈上升 趋势 , 到 2006 年 , 25 周岁以下的青少年刑事违法 犯罪人数占全市违法犯罪总数的比例 , 三年来一直 维持在 45 % , 经审查批准逮捕的 25 周岁以下的人 数 , 2004 年为 8004 人 、2005 年为 9617 人 、2006 年为 1 1494 人”。④ ( P17 ) 根据甘肃省监狱 管理部 门的统计 , 截至 2005 年 6 月底 , 全省在押未成年 犯 260 名 , 占总数的 01 9 %。其中 2003 年新增 74 人 , 同期相比增长 4511 % ; 2004 年 , 新增 88 人 , 同期相比增长 451 8 %。2005 年 1 - 6 月份 , 新增人 数已经达到了 103 人 , 在押的未成 年犯 中 14~ 16 岁的 有 232 人 , 占 在 押 未 成 年 犯 总 人 数 的 821 8 %。⑤
改革开放 30 年来 , 在整个社会不断进步的同 时 , 青少年犯罪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 , 以暴力为主 要手段的凶杀 、抢劫 、强奸案件日益增多 , 犯罪年 龄亦向低龄化方向发展 。从近几年 14 岁~16 岁罪 犯数量来看 , 无论是其绝对数还是在青少年犯罪中 所占比重 , 都呈上升 趋势 。有资 料显示 , 我国在 1994 年 —2004 年 十 年 间 , 全 国 未 成 年 罪 犯 从 38388 人 增 加 到 70086 人 , 十 年 增 长 83 % ; 从 1997 年开始 , 平均每年增长速度接近 10 % , 2004 年未 成 年 罪 犯 占 全 部 犯 罪 总 数 的 91 17 %。在
2009年3月第1卷第2期当代教育与文化mar12009vol11no12contemporaryeducationandculture收稿日期2009201211基金项目作者简介毛乃佳年度甘肃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青少年犯罪的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研究阶段性成果5女黑龙江哈尔滨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研究197少年犯罪与学校教育影响因素研究毛乃佳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控制和预防青少年犯罪已成为我国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维护社会稳定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 、少年犯罪现状
在教育学中 , 我们通常将青少年称为儿童 , 或 者未成年人 , 主要依据 1989 年联合国通过的《儿 童权利公约》。《儿童权利公约》明确规定 : “18 岁 以下的青少年儿童是未成年人 , 他们是未来社会的 主人 , 有着独立的社会地位 , 并依法享受各项社会 权利”。① ( P12 8) “少年指人从十岁左右到十五六 岁的年龄段”。② ( P48 4)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 成年人保护法》第一章第二条规定 : “未成年人是 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未成年人违法 , 是指未 满 18 周岁的未成年人 , 危害他人与社会 , 尚未构 成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 。未成年人犯罪 , 是指已满 14 周岁不满 18 周岁的未成年人 , 严重危害社会 , 已构成刑事处罚的犯罪行为 。
2009 年 3 月 第 1 卷第 2 期
当代 教育与文化 Contemporar y Education a nd Culture
Ma r12009 Vol1 1 No1 2
少年犯罪与学校教育影响因素研究
毛乃佳
(西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 甘肃 兰州 730070)
[ 摘 要 ] 控制和预防青少年犯罪已成为我国政府以及 社会各界 的重要任务 , 同 时也是消 除社会 不稳定 因素 、维护 社 会稳定 , 为经济 、政治 、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重要课题之一 。探讨青少年犯罪原因 , 分析 学校教育或 个 别教师与少年犯罪之间有无影响关系 , 采取哪些必要可行的教育措施 , 防范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 , 是解 决问题的关 键 所在 , 亦是学校教育的职责所在 。 [ 关键词 ] 少年 ; 少年犯罪 ; 学校教育 [ 中图分类号 ] G 47 ; G 444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67425779 (2009) 0220037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