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固点降低法测定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凝固点降低法测相对分子质量

凝固点降低法测相对分子质量;实验注意事项;1、将已调好并擦干的贝克曼温度计插入冷冻管时;再;晶全部溶化时;把萘加入体系并使其溶解时;请注意:;2、每组(三次)数据测定时过冷程度要一致;3、使用贝克曼温度计时请先阅读教材P44的注意事;4、量取苯时应先读室温;思考题;1、凝固点降低法测相对分子质量的公式,在什么条件;2、在冷却过程中,冷冻管内固液相之间和寒剂之凝固点降低法测相对分子质量实验注意事项1、将已调好并擦干的贝克曼温度计插入冷冻管时;再次测量之前将体系温热、搅拌而使苯结晶全部溶化时;把萘加入体系并使其溶解时;请注意:绝不能让温度计中的水银柱与贮槽中的水银相接!2、每组(三次)数据测定时过冷程度要一致。
搅拌应无摩擦。
3、使用贝克曼温度计时请先阅读教材P44的注意事项,一定要小心!4、量取苯时应先读室温。
思考题1、凝固点降低法测相对分子质量的公式,在什么条件下才能适用?答:非挥发性溶质的稀溶液,适用于稳定的大分子化合物,浓度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
2、在冷却过程中,冷冻管内固液相之间和寒剂之间有哪些热交换?它们对凝固点的测定有何影响?答:凝固点测定管内液体与空气套管、测定管的管壁、搅拌棒以及温差测量仪的传感器等存在热交换。
因此,如果搅拌棒与温度传感器摩擦会导致测定的凝固点偏高。
测定管的外壁上粘有水会导致凝固点的测定偏低。
3、当溶质在溶液中有离解,缔合和生成络合物的情况时,对相对分子质量测定值的影响如何?答:溶质在溶液中有解离、缔合、溶剂化和形成配合物时,凝固点降低法测定的相对分子质量为溶质的解离、缔合、溶剂化或者形成的配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因此凝固点降低法测定出的结果反应了物质在溶剂中的实际存在形式。
4、影响凝固点精确测量的因素有哪些?答:影响测定结果的主要因素有控制过冷的程度和搅拌速度、寒剂的温度等。
本实验测定凝固点需要过冷出现,过冷太甚会造成凝固点测定结果偏低,因此需要控制过冷程度,只有固液两相的接触面相当大时,固液才能达到平衡。
凝固点降低实验报告

华 南 师 范 大 学 实 验 报 告学生姓名 学 号 专 业 化学(师范) 年级、班级 课程名称 物理化学实验实验项目凝固点降低法测定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实验类型 :□验证□设计□综合 实验时间 年 月 日 实验指导老师 蔡跃鹏 实验评分【实验目的】1、明确溶液凝固点的定义及获得凝固点的正确方法。
2、确定环己烷的凝固点降低值,计算萘的相对分子质量。
3、掌握凝固点将定分子量的原理,加深对稀溶液依数性的理解。
4、掌握贝克曼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实验原理】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是了解物质的一个最基本且重要的物理化学数据,其测定方法有许多种。
凝固点降低法测定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是一个简单又比较准确的方法,在溶液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凝固点降低是稀溶液的一种依数性,这里的凝固点是指在一定压力下,溶液中纯溶剂开始析出的温度。
由于溶质的加入,使固态纯溶剂从溶液中析出的温度T f 比纯溶剂的凝固点T f *下降,其降低值△T f =T f *-T f 与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成正比,即△T f =K f m (3-1)式中,△T f 为凝固点降低值;m 为溶液质量摩尔浓度;K f 为凝固点降低常数,它与溶剂的特性有关。
表3-1给出了部分溶剂的凝固点降低常数值。
表3-1 几种溶剂的凝固点降低常数值若称取一定量的溶质W B (g)和溶剂W A (g),配成稀溶液,则此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m B 为m B =×103 mol/kg (3-2) 式中,M B 为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将式(3-2)代入式(3-1),整理得M B = ×103mol/kg (3-3) 若已知某溶剂的凝固点降低常数K f 值,通过实验测定此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值△T f ,即可计算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M B 。
通常测定凝固点的方法有平衡法和贝克曼法(或步冷曲线法)。
本实验采用后者。
其基本原理是M B W AW B △T f W AK f W B将纯溶剂或溶液缓慢匀速冷却,记录体系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绘出步冷曲线(温度-时间曲线),用外推法求得纯溶剂或稀溶液中溶剂的凝固点。
凝固点降低法测定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_纯萘、环己烷

华南师大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①测定环己烷的凝固点降低值,计算萘的分子量。
②掌握溶液凝固点的测定技术。
③技能要求:掌握冰点降低测定管、数字温差仪的使 用方法,实验数据的作图处理方法。
【实验原理】1、凝固点降低法测分子量的原理化合物的分子量是一个重要的物理化学参数。
用凝固点降低法测定物质的分子量是一种简单而又比较准确的方法。
稀溶液有依数性,凝固点降低是依数性的一种表现。
稀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对析出物是纯溶剂的体系)与溶液中物质的摩尔分数的关系式为:ΔT f = T f * - T f = K f m B (1)*式中,T f *为纯溶剂的凝固点,T f 为溶液的凝固点,m B 为溶液中溶质B 的质量摩尔浓度,K f 为溶剂的质量摩尔凝固点降低常数,它的数值仅与溶剂的性质有关。
已知某溶剂的凝固点降低常数K f,并测得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值ΔT ,若称取一定量的溶质W B (g)和溶剂W A (g),配成稀溶液,则此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m B 为:3AB BB 10W M W m ⨯=mol/kg (2)将(2)式代入(1)式,则:3Af Bf B 10W T W K M ⨯∆=g/mol (3)表1 几种溶剂的凝固点降低常数值因此,只要称得一定量的溶质(WB )和溶剂(WA )配成一稀溶液,分别测纯溶剂和稀溶液的凝固点,求得ΔT f ,再查得溶剂的凝固点降低常数,代入(3)式即可求得溶质的摩尔质量。
* 当溶质在溶液里有解离、缔合、溶剂化或形成配合物等情况时,不适用上式计算,一般只适用于强电解质稀溶液。
2、凝固点测量原理纯溶剂的凝固点是它的液相和固相共存时的平衡温度。
若将纯溶剂缓慢冷却,理论上得到它的步冷曲线如图中的 A , 但但实际的过程往往会发生过冷现象,液体的温度会下降到凝固点以下,待固体析出后会慢慢放出凝固热使体系的温度回到平衡温度,待液体全部凝固之后,温度逐渐下降,如图中的B。
图中平行于横坐标的CD线所对应的温度值即为纯溶剂的凝固点T f*。
凝固点降低法测定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实验报告(华南师范大学)

实验报告学生姓名学号专业化学(师范)年级班级课程名称物理化学实验实验项目凝固点降低法测定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实验类型□验证 设计□综合实验时间年月日指导老师实验评分一、实验目的1.明确溶液凝固点的定义及获得凝固点的正确方法2.测定环己烷的凝固点降低值,用凝固点降低法测定萘的摩尔质量3.掌握凝固点降低法测分子量的原理,加深对稀溶液依数性的理解4.掌握精密电子温差仪的使用方法二、实验原理∆T f=K f m B①∆T f为凝固点降低值,m B为溶液质量摩尔浓度,K f为凝固点降低常数,它与溶剂的特性有关m B=n B/W An B为溶质B的物质的量,W A为溶剂A的质量表1 环己烷的凝固点降低常数值溶质质量为W B(g)和溶剂W A(g)的稀溶液,此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m B为:×103mol/kg②m B=W BM B W AM B为溶质B的相对分子质量×103mol/kg由①②得,M B=K f W B∆T f W A对于纯溶剂,逐步冷却时,体系温度随时间均匀下降,到某一温度时有固体析出,由于结晶放出的凝固热抵消了体系降温时传递给环境的热量,因而保持固液两相平衡,当放热与散热达到平衡时,温度不再改变。
在步冷曲线上呈现出一个平台,当全部凝固后,温度又开始下降。
实际情况下,由于过冷现象的存在,往往每次测定值会有起伏。
即先过冷后足够量的晶体产生时,大量的凝固热使体系温度回升,回升后在某一温度维持不变,此不变温度作为纯溶剂的凝固点。
对于稀溶液,没有过冷现象存在时,溶液首先均匀降温,当某一温度有溶剂开始析出时,凝固热抵消了部分体系向环境的放热,因此降温变得缓慢,在步冷曲线上表现为一个转折点,此温度即为该平衡浓度稀溶液的凝固点,随着溶剂析出,溶液浓度增加,凝固点降低。
过冷现象存在时,某一浓度的溶液逐渐冷却成过冷溶液,通过搅拌或加入晶种促使溶剂结晶,由结晶放出的凝固热抵消了体系降温时传递给环境的热量,使体系温度回升,当凝固放热与体系散热达到平衡时,温度不再回升。
凝固点降低法测萘的相对分子质量

凝固点降低法测萘的相对分子质量凝固点降低法是一种测定溶液中物质相对分子质量的方法,其原理基于溶质的存在会影响溶剂的凝固点,因为溶液的凝固点低于纯溶剂的凝固点。
在一定浓度下,溶质与溶剂的比例越高,凝固点降低的越明显。
因此,可以根据凝固点的变化来计算溶液中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萘是一种简单的芳香族化合物,具有很强的吸收光谱,是经常用于光谱定量分析的标准样品。
在实验中,可以使用萘来进行凝固点降低法的相对分子质量计算。
实验步骤:1. 准备样品:称取1g的萘,加入100ml的乙醇,彻底搅拌均匀,使萘充分溶解于乙醇溶液中2. 准备对照组:取同样量的纯乙醇,作为对照组3. 降低凝固点:将样品及对照组装入两个蒸发皿中,将蒸发皿放置于恒温水槽中,在15~40℃的温度范围内,每隔5℃取出一次,记录下两个蒸发皿的凝固点4. 计算结果:根据凝固点降低公式,计算出两个样品的分子量,并比较得到样品的相对分子质量凝固点降低公式:ΔTf = Kf x m其中,ΔTf 是凝固点的降低,Kf 是凝固点降低常数(乙醇的Kf值为1.99 K kg/mol),m是溶液的摩尔浓度。
可以通过下式计算出样品的相对分子质量:M2/M1 = (ΔTf1/ΔTf2) x (m2/m1)其中,M1和M2分别表示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计算出的溶质相对分子质量,ΔTf1和ΔTf2表示对照组和样品的凝固点降低,m1和m2表示对照组和样品的分子浓度。
实验注意事项:1. 溶液的配制必须要精确,并且充分搅拌,以保证萘充分溶解于乙醇溶液中。
2. 游离萘可能会对实验环境造成污染,应注意实验室通风。
3. 选用合适的温度范围和温度间隔来保证准确的测量结果。
4. 实验过程中,需要控制实验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尽量保持恒定。
5. 实验完毕后,将所有使用过的试剂和设备进行妥善处理和清洗,保持实验环境的整洁和安全性。
总之,通过凝固点降低法测萘的相对分子质量,不仅可以加深对化学物质的认识,而且可以加强实验技能的培养。
1凝固点降低实验报告

华 南 师 范 大 学 实 验 报 告学生姓名 学 号 专 业 化学(师范) 年级、班级 课程名称 物理化学实验实验项目凝固点降低法测定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实验类型 :□验证□设计□综合 实验时间 年 月 日 实验指导老师 蔡跃鹏 实验评分【实验目的】1、明确溶液凝固点的定义及获得凝固点的正确方法。
2、确定环己烷的凝固点降低值,计算萘的相对分子质量。
3、掌握凝固点将定分子量的原理,加深对稀溶液依数性的理解。
4、掌握贝克曼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实验原理】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是了解物质的一个最基本且重要的物理化学数据,其测定方法有许多种。
凝固点降低法测定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是一个简单又比较准确的方法,在溶液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凝固点降低是稀溶液的一种依数性,这里的凝固点是指在一定压力下,溶液中纯溶剂开始析出的温度。
由于溶质的加入,使固态纯溶剂从溶液中析出的温度T f 比纯溶剂的凝固点T f *下降,其降低值△T f =T f *-T f 与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成正比,即△T f =K f m (3-1)式中,△T f 为凝固点降低值;m 为溶液质量摩尔浓度;K f 为凝固点降低常数,它与溶剂的特性有关。
表3-1给出了部分溶剂的凝固点降低常数值。
表3-1 几种溶剂的凝固点降低常数值若称取一定量的溶质W B (g)和溶剂W A (g),配成稀溶液,则此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m B 为m B = ×103 mol/kg (3-2) 式中,M B 为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将式(3-2)代入式(3-1),整理得M B = ×103mol/kg (3-3)若已知某溶剂的凝固点降低常数K f 值,通过实验测定此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值△T f ,即可计算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M B 。
通常测定凝固点的方法有平衡法和贝克曼法(或步冷曲线法)。
本实验采用后者。
其基本原理是M B W AW B △T f W AK f W B将纯溶剂或溶液缓慢匀速冷却,记录体系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绘出步冷曲线(温度-时间曲线),用外推法求得纯溶剂或稀溶液中溶剂的凝固点。
凝固点降低法测相对分子质量

凝固一、仪器和药品1、仪器相对分子质量测定仪1套;贝克曼温度计1支温度计(0~50 0C)1支;烧杯(1000ml)1个压片机1台;移液管(20 ml)1支吸耳球1个;放大镜1个停表1块;2、药品苯(A.R.经去水处理);环己烷(A.R.);奈(A.R.);二、预习提问1、稀溶液的四个依数性质是什么?本实验利用了稀溶液依数性质的哪一个?数学表达式如何?各物理量的含义是什么?2、全部实验操作归结为什么的测量?何谓凝固点?3、纯溶剂的凝固点在图4-1中指的是什么?4、实验操作中应注意什么?三、实验注意事项1、凝固点的确定较为困难。
先测一个近似凝固点,精确测量时,在接近近似凝固点时,降温速度要减慢,到凝固点时快速搅拌。
2、千万不要过冷,若过冷太甚,凝固的溶剂过多,溶液的浓度变化过大,所得凝固点偏低。
凝固一、实验目的1、掌握一种常用的相对分子质量测定方法。
2、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稀溶液理论。
二、基本原理利用稀溶液的冰点降低依数性质测定相对分子质量。
冰点降低(凝固点降低)即含非挥发性溶质的二组分稀溶液的凝固点将低于纯溶剂的凝固点。
数学表达式为 m K T T T f ⋅=-=∆0 (1)式中:0T 为纯溶剂的凝固点;T 为溶液的凝固点;f K 为质量摩尔凝固点降低常数,简称为凝固点降低常数;m 为溶质的质量摩尔浓度。
又因为 1000/⨯=WMg m (2) 式中:M 为溶质的摩尔质量(1-⋅mol g );g 和W 分别表示溶质和溶剂的质量(g )。
将(2)式代入(1)式得WT gK M f ⋅∆⋅=1000全部实验操作归结为凝固点的精确测量。
所谓凝固点是指在一定压力下,固液两相平衡共存的温度。
测定溶剂、溶液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绘制得步冷曲线,而得到溶剂、溶液的凝固点。
注意实验操作中必须掌握体系的过冷程度。
三、装置图 四、操作步骤1、将仪器安装好,取自来水注入冰浴槽中(水量以注满浴槽体积2/3为宜),然后加入冰屑以保持水温在3~50C 。
实验六 凝固点降低法测定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凝固点降低法测定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一.实验目的用凝固点降低法测定萘的相对摩尔质量掌握溶液凝固点测定技术通过实验加深对稀溶液依数性质的理解二.实验原理凝固点降低法是一种比较简单而准确的测定相对摩尔质量的方法,凝固点降低是理想稀溶液的依数性质之一。
理想稀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对析出物为纯固相溶剂的体系)与溶液组成之间的关系为∶2,()f f f f B fus m A R T T T T x H ***∆=-=∆式中∶ f T *为纯溶剂的凝固点(K), f T ∆为凝固点降低值(K), f T 为稀溶液的凝固点(K), B x 为溶液中溶质的摩尔分数。
,fus m A H *∆为纯溶剂的摩尔凝固焓。
当溶液的浓度很稀时,上式可改写为∶22,,()()()()()()()()f f A f A f fus m A B fus m A B B R T R T n m B m B T M k H n H M m A M m A ****∆===∆∆ f k 为凝固点降低常数,()m A 为溶剂的质量,()m B 为溶质的质量,A M 为溶剂的摩尔质量,B M 为溶剂的摩尔质量,称取()m B /kg 的溶质和()m A /kg 溶剂配成理想稀溶液,分别测定纯溶剂和溶液的凝固点,求得凝固点降低值f T ∆ (K),再查得溶剂的凝固点降低常数,代入上式即可计算溶质的相对摩尔质量B M 。
通常测凝固点的方法是将已知浓度的溶液(或溶剂)逐步冷却,记录一定时刻体系的温度,并绘出冷却曲线。
纯溶剂的凝固点是它的液相和固相共存时的平衡温度,在冷却曲线上为水平线所处之温度。
但将在实际冷却过程中,常发生过冷现象,在开始析出固体后温度才回升并会稳定一段时间,在冷却曲线水平线段的左端出现一向下弯曲的曲线。
溶液的凝固点是该溶液的液相和溶剂的固相共存时的平衡温度。
若将溶液逐步冷却,随着溶剂固体的析出,冷却曲线出现转折点,若适当控制冷却速率(如∶ 控制寒剂的温度或搅拌速度等),使得过冷现象不严重,可得到较好的实验结果,否则实验结果将偏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南师范大学实验报告学生姓名学号专业化学(师范)年级班级课程名称物理化学实验实验项目凝固点降低法测定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实验类型□验证□设计√综合实验时间2013年11月19日实验指导老师肖信实验评分【实验目的】1、明确溶液凝固点的定义及获得凝固点的正确方法。
2、测定环己烷的凝固点降低值,计算萘的相对分子质量。
3、掌握凝固点降低法测分子量的原理,加深对稀溶液依数性的理解。
4、掌握贝克曼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实验原理】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是了解物质的一个最基本且重要的物理化学数据,其测定方法有很多种。
凝固点降低法测定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是一个简单又比较准确的方法,在溶液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凝固点降低法是稀溶液的一种依数性,这里的凝固点是指在一定压力下,溶液中纯溶剂开始析出的温度。
由于溶质的加入,使固态纯溶剂从溶液中析出的温度T f比纯溶剂的凝固点T*f下降,其降低值△T f=T*f-T f与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成正比,即△T f=K f m (1)式中,△T f为凝固点降低值,m为溶液质量摩尔浓度,K f为凝固点降低常数,它与溶液的特性有关。
下表给出了部分溶剂的凝固点降低常数值。
若称取一定量的溶质W B(g)和溶剂W A(g),配成稀溶液,则次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m B为:m B=[W B/(M B W A)]×103 mol/kg (2)式中,M B为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将式(2)代入式(1)整理得M B=[(K f W B)/△T f W A] ×103 g/mol (3)若已知某溶剂的凝固点降低常数K f值,通过实验测定此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值△T f,即可计算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M B。
通常测定凝固点的方法有平衡法和贝克曼法(或步冷曲线法)。
本实验采用后者。
其基本原理是将纯溶剂或溶液缓慢匀速冷却,记录体系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绘制出步冷曲线,用外推法求得纯溶剂或稀溶液中溶剂的凝固点。
通常测定凝固点的方法是将溶液逐渐冷却,使其结晶。
但是,实际上溶液冷却到凝固点,往往并不析出晶体,这是因为新相形成需要一定的能量,故结晶并不析出,这就是所谓过冷现象。
然后由于搅拌或加入晶种促使溶剂结晶,由结晶放出的凝固热,使体系温度回升。
从相律看,溶剂与溶液的冷却曲线形状不同。
对纯溶剂,固-液两相共存时,自由度f=1-2+1=0,冷却曲线出现水平线段,其形状如图1(1)所示。
对溶液,固-液两相共存时,自由度f=2-2+1=1,温度仍可下降,但由于溶剂凝固时放出凝固热,使温度回升,回升到最高点又开始下降,所以冷却曲线不出现水平线段此时应按图1(3)所示方法加以校正。
(1)理想状态下的溶剂(2)有过冷的溶剂(3)有过冷的溶液【仪器和试剂】一、仪器:凝固点测定仪、贝克曼温度计、普通温度计、25mL移液管、烧杯二、试剂:环己烷、萘【实验步骤】1、调整贝克曼温度计,调节冷却剂温度,使冷却剂温度约为4℃左右。
2、溶剂凝固点测定:(1)用移液管向清洁、干燥的凝固点管内加入25mL环己烷,插入贝克曼温度计,不要碰壁与触底。
(2)先将盛有环己烷的凝固点管直接插入寒剂中,均匀搅拌,使环己烷的温度逐渐降低,当冷到4℃左右,要快速搅拌,幅度尽可能小,待温度回升后,恢复原来的搅拌速度,同时观察贝克曼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温度回升稳定为止,此温度即为环己烷的近似凝固点。
(3)取出凝固点管,用手捂住管壁片刻,同时不断搅拌,使管中固体全部融化,将凝固点管放在空气套管中,缓慢搅拌,使温度逐渐降低,当温度降至近似凝固点时,自支管加入少量晶种,并快速搅拌,待温度回升后,再改为缓慢搅拌,直到温度回升到稳定为止,记下稳定的温度值,重复测定三次,取三次平均值。
3、溶液凝固点的测定:取出凝固点管,如前将管中冰融化,称取约0.3g萘,自凝固点管支管加入样品,待全部溶解后,测定溶液的凝固点。
测定方法与测定环己烷的相同。
重复三次,取平均值。
【数据处理】1、由环己烷的密度,计算所取环己烷的质量W A。
环己烷的密度为0.779g/mL,所取体积V=25mL,故W A=0.779g/mL×25mL=19.475g2、数据记录:(1)环己烷第一次凝固:时间/10s 温度/℃时间/10s温度/℃1 7.333 19 6.4822 7.084 20 6.4843 6.894 21 6.4854 6.755 22 6.4865 6.656 23 6.4866 6.582 24 6.4867 6.545 25 6.4858 6.524 26 6.4859 6.501 27 6.46810 6.5 28 6.46411 6.498 29 6.4712 6.496 30 6.47213 6.493 31 6.46914 6.491 32 6.46315 6.489 33 6.45616 6.487 34 6.44617 6.484 35 6.44218 6.484作图得:由图可得T f1=6.527℃(2) 环己烷第二次凝固:作图得:时间/10s温度/℃ 时间/10s温度/℃ 1 8.367 20 6.727 2 8.25 21 6.673 3 8.143 22 6.613 4 8.029 23 6.554 5 7.921 24 6.502 6 7.819 25 6.45 7 7.719 26 6.428 8 7.627 27 6.447 9 7.545 28 6.464 10 7.457 29 6.472 11 7.369 30 6.473 12 7.285 31 6.476 13 7.204 32 6.474 14 7.129 33 6.47 15 7.053 34 6.468 16 6.984 35 6.468 17 6.915 36 6.464 18 6.849 376.46519 6.791由图可得T f2=6.501℃(3)环己烷第三次凝固:时间/10s温度/℃时间/10s温度/℃1 7.382 12 6.4812 7.18 13 6.4773 6.9 14 6.4744 6.793 15 6.4715 6.634 16 6.4696 6.539 17 6.4677 6.504 18 6.4648 6.495 19 6.4629 6.491 20 6.4610 6.487 21 6.45711 6.485作图得:由图可得T f3=6.524℃(4) 环己烷第四次凝固:时间/10s温度/℃ 时间/10s温度/℃ 1 7.429 16 6.479 2 7.209 17 6.477 3 7.048 18 6.476 4 6.9 19 6.474 5 6.788 20 6.473 6 6.698 21 6.469 7 6.623 22 6.468 8 6.566 23 6.467 9 6.524 24 6.467 10 6.495 25 6.466 11 6.489 26 6.465 12 6.488 27 6.465 13 6.485 28 6.464 14 6.481 29 6.461 156.481306.457作图得:由图可得T f4=6.500℃四次取平均值为:T f=6.513℃(5)溶液第一次凝固:时间/10s温度/℃时间/10s温度/℃1 5.532 11 4.9042 5.451 12 4.8553 5.379 13 4.8014 5.285 14 4.7625 5.203 15 4.7176 5.155 16 4.6817 5.096 17 4.658 5.046 18 4.6269 4.998 19 4.58810 4.948作图得:由图可得T f1*=4.626℃(6)溶液第二次凝固(第二组数据由于实验过程中发现水温不够,所以丢弃第二组数据):时间/10s温度/℃时间/10s温度/℃1 5.343 14 4.6842 5.268 15 4.6483 5.202 16 4.6084 5.159 17 4.5775 5.093 18 4.5396 5.048 19 4.4617 4.998 20 4.4258 4.945 21 4.4189 4.879 22 4.38510 4.836 23 4.25711 4.794 24 4.1212 4.73 25 3.99613 4.698作图得:由图可得T f2*=4.425℃(7)溶液第三次凝固:时间/10s温度/℃时间/10s温度/℃1 5.603 14 4.8952 5.524 15 4.8473 5.447 16 4.8184 5.381 17 4.7865 5.327 18 4.7586 5.263 19 4.7187 5.202 20 4.6918 5.15 21 4.6679 5.101 22 4.63510 5.051 23 4.6211 5.013 24 4.59412 4.974 25 4.58113 4.935 26 4.565作图得:由图可得T f3*=4.594℃三次取平均值为:T f*=4.548℃3、根据式(3),计算萘的分子量:M B=[(K f W B)/△T f W A] ×103 g/mol=[20.2/K·Kg·mol-1×0.3616g)/(6.513-4.548)K ×19.475g] ×103 g/mol=190.87g/mol经查阅,萘的摩尔质量理论值为128.17g/mol,相对误差为48.9%。
【结果与讨论】1、本次实验测得萘的摩尔质量为190.87g/mol,理论值为128.17g/mol,相对误差为48.9%。
误差相对较大。
2、实验失败的最大因素可能是搅拌。
搅拌速度的控制和温度温差仪的粗细调的固定是做好本实验的关键,每次测定应按要求的速度搅拌,并且测溶剂与溶液凝固点时搅拌条件要完全一致。
但实验过程中没有注意到这点,由搅拌磁子在里面搅拌,整个实验过程基本保持搅拌速度一致,导致实验失败。
3、溶液的冷却曲线与纯溶剂的冷却曲线不同,不出现平台,只出现拐点,即当析出固相,温度回升到平衡温度后,不能保持一定值,因为部分溶剂凝固后,余溶液的浓度逐渐增大,平衡温度要逐渐下降。
4、每次实验测量之差不应超过0.006摄氏度,但从实验数据来看,测量的过程并不理想,这可能与仪器灵敏度有关,也与加入的溶质的量、搅拌速率有关。
5、测定溶液凝固点时,由图可知图线并不理想,凝固点不易测出,只能通过仔细观察对比原数据的变化来确定凝固点的值,这个确定过程中会有一定偏差。
影响本次实验的原因可能还有加入的萘的质量,溶质的加入量过多,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太多,析出溶剂晶体后,溶液的浓度变化大,凝固点也随之降低,不易准确测定其凝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