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四单元第19课时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测试(含解析)

合集下载

七年级人教版历史上册(2016部编版)第四单元《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

七年级人教版历史上册(2016部编版)第四单元《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夯实基础一、淝水之战前秦解1.背景:前秦强大,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局面。

2.时间:383年。

3.双方:前秦与东晋。

4.结果:前秦大败。

5.影响: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

2.措施:(1)迁都洛阳:将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2)汉化改革①说汉语:规定官员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②穿汉服: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③改汉姓:改鲜卑姓为汉姓。

④与汉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3.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三、北方民族的交融1.语言:内迁民族说汉语。

2.乐舞: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3.融合:民族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按图索骥趁热打铁1.淝水之战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

在这次战役中前秦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是()A. 前秦首领苻坚骄傲轻敌B. 东晋的士兵战斗力强,战术正确C. 士兵不愿意为前秦卖命D. 前秦士兵大约80多万,人数众多2.前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与它形成对峙局面的南方政权是()A.西晋B.东晋C.孙吴D.成汉3.以下两幅有关北魏时期的图片,所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A.民族交融B.中外交往C.国家统一D.经济发展4.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既是原因又是结果的是()A.迁都洛阳B.军队战斗力提高C.社会矛盾激化D.北方民族大融合5.发生于4世纪后期,为江南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是()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6.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材料反映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A. 用汉姓B. 穿汉服C. 说汉话D. 与汉族通婚7.近几年,网上热议“中国会不会因北京持续雾霾而迁都”的问题。

网友吴铭说,有迁都的可能性,我国历史上就曾因种种原因而发生多次迁都,如商王盘庚、周平王、北魏孝文帝、明成祖等统治时期都迁都过。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9课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的《第19课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课,主要讲述了北魏时期的状况和北方民族的大交融现象。

本节课内容较为丰富,涉及到北魏的建立、制度、改革措施以及北方民族的大交融等方面。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北魏时期的历史背景、制度以及民族关系,掌握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原因和特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北魏时期的历史以及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现象,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图片、地图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北魏时期的历史现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的建立、制度、改革措施以及北方民族的大交融现象,掌握北魏时期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民族交融对于国家的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北魏的建立、制度、改革措施以及北方民族的大交融现象。

2.难点: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原因和特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北魏时期的历史现象。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手段,生动有趣地展示北魏时期的历史场景。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北魏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北魏的地理位置,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北魏的建立、制度、改革措施等内容。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原因和特点,分享讨论成果。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的不足之处,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现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熟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教学难点】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方法】讨论法、问题导学法【课前准备】课件、视频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展示《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部分歌词: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提问:这56个民族中有没有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可引导学生查阅“中国民族分布图”)如果没有的话,那么他们去哪呢?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隧道,看看那时民族融合的情况!(板书本节课题)教师讲解: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淝水之战”。

第二部分为“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三部分为“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首先看第一部分:淝水之战(板书)一、淝水之战教师讲解: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历史上称为“东晋”。

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前秦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励精图治,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想统一南方地区。

而东晋想收复中原地区,统一全国。

南北方之间的决战是发生在383年的“淝水之战”。

1、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一丞相王猛说:“晋朝虽然僻处江南,却是华夏正统,目前上下安和。

臣死后,希望陛下千万不可图谋伐晋。

鲜卑、羌等归降贵族终怀二心,迟早要成为祸害,应该逐渐铲除他们。

”材料二“四方基本平安,只剩下南方的东晋还在抗拒王命。

我要亲自统率大军出征,一举荡平江南地区。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课题名称: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设计者: 齐文艳单位 :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第三中学授课年级: 初一《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导学精要设计人:齐文艳审核人:周二飞班级:初一(9)组名:姓名:时间: 2016、12、20 【学习目标】1、了解淝水之战、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及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史实。

2、感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3、认识到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体会中华民族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理念。

【重点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难点: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学法提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归纳提炼并列举出本课所涉及的基本知识要点。

多启发设问,推动学生积极思维、努力合作探究。

【学习材料】导学精要上的主问题 1、2、3、4。

【学习过程】第一部分学习探究主问题1:阅读课本“淝水之战”一目,完成下面的表格并展示。

主问题2(预设时间为2分钟):阅读课本“淝水之战”一目,回答:(1)与淝水之战相关的成语有哪些?(2)淝水之战和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主问题3(预设时间为2分钟): 阅读课本“孝文帝改革”一目,思考: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有哪些?(请将这些汉化措施编制成“三字经”。

)这些改革措施有何影响?主问题4(预设时间为2分钟):阅读课本“北方民族大交融”一目,思考:北方地区民族交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意义?学生问题梳理:【达标检测】(一)基础练习:1、成语“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与中国历史上的哪次战争有关? ()A.巨鹿之战 B.淝水之战 C.赤壁之战 D.官渡之战2、历史老师制作了一则谜语,谜面是:迁都洛阳、汉化政策、民族融合(打一历史事件)。

这则谜语的谜底应是()A.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文成公主入藏 D.土尔扈特回归祖国3、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多元文化融合景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共41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共41张PPT)

北魏孝文帝改革增强了北 魏的实力,促进了民族交 融,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 中华民族的发展!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改革的背景: 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十六国以来分裂 割据的局面。 ②民族融合已成为趋势 改革的目的: 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材料一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女子作为 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帝聘中原女子为 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生产方式的交融
北方少数民族《狩猎图》
①淝水之战 ②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2)苻坚的话流露了一种什么情绪?(2分)它 对战争产生什么影响?(2分)从中得出什么 结论?(2分)
①骄傲自满 ②导致前秦在淝水之战中战败
③骄兵必败
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 这究竟是为什么?(10分) 从前秦方面看: 前秦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军心涣散 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士兵 疲于应战。 从东晋方面看: 正义之战,士气高昂 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鲜卑、汉族互为联姻。
联汉姻
材料二 魏主下诏,认为:“北人谓土 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又土 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 ,万物元也;宜改姓元氏。谓功臣旧族 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改汉姓
材料三: “今欲断诸北语,一丛正音 。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 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 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
平城 494年北魏迁都洛阳
洛阳
材料三
鲜卑姓改为汉姓
鲜卑姓
拓跋 丘穆陵 步六孤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元 穆 陆 贺兰 独孤 尉迟 贺 刘 尉
(4)依据材料三归纳孝文帝改革的内容。(2分) 除此之外,请再写出一项改革的内容。(2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四单元第19课课件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PPT35张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四单元第19课课件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PPT35张

平城 494年北魏迁都洛阳
洛阳
孝文帝为什么要迁 都,迁都后产生了 什么影响?
北魏都城平城,那里出产的粮食不能满

原因 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

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和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迁 都
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 影响
为孝文帝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了条件
假如你是孝文帝,在迁都后你会 采取哪些措施来学习汉族的先 进文化呢?
是( D )
A.宫殿巍峨屋宇华丽 B.佛教寺院数以千计 C.市场汇集四方商人 D.满街都是说鲜卑语的汉族人
3.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C )
A.实现黄河流域的统一 B.为统一全国作好准备 C.促进民族融合 D.抑制佛教发展
——《资治通鉴》
说汉语
穿汉服
胡 服 陶 俑 图
汉 服 陶 俑 图
改汉姓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女子作后宫 妃嫔,鼓励鲜卑族与门第相当的汉 族通婚,又下令五个皇弟分别娶中 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 也嫁给汉族高门,鲜卑、汉族互为 姻亲。
通汉婚
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 风貌,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 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 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孝文帝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 力。
叁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交融中的发展)
民族交融是时代的主流
黄河流域(中原地区)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 的农业技艺,成为农业居民。
北魏骑兵俑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就座方式:
本课小结
淝水之战 前秦衰败 北魏统一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的分立和民族交融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能说出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淝水之战的简况和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基本事实,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融合的措施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朝代更替,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2.通过学生阅读理解教材,概括归纳孝文帝的主要改革措施,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造的,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的民族观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和历史意义难点:难点:理解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两个同姓的人碰面,常常会说“五百年前是一家”,事实果真如此吗?教师举例说明:同一姓氏的由来是多种多样的,同姓的人在五百年前不见得是一家姓氏探索:元”姓来源有三:是上古商朝时,有位太史叫元铣,他的子孙便以元为姓;二是改自拓跋姓,十六国时,北魏皇族本姓拓跋,至孝文帝更为元姓;三是改自玄姓,北宋时,因为赵匡胤的父亲叫玄朗,就下令天下凡姓玄的都改成元姓,不能与他父亲同姓(二)、讲授新课公元3世纪到6世纪,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历史时期的特征表现为社会分裂,政权分立,同时这一时期又是民族融合的高峰时期。

西晋灭亡以后,历史又是如何发展的?听完这位同学为我们搜集的“投鞭断流”的故事,你就会有所了解。

前秦皇帝荷坚统一北方后,决心调集百万大军,乘势一举消灭东晋,统一全中国。

苻坚召集群臣商议,但大臣们多不赞成,其中有一位名叫石越的下属,甚至说“从星象来看,今年不适合南进,何况东晋占据长江的险固,其君王又人民拥戴。

我们不如暂时固守国力,生产整军,等东晋内部松动,再何机攻伐。

符坚很不以为然地说:“星象之事,不尽可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上册(2016)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上册(2016)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前秦和淝水之战的相关内容。

2.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的进程,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淝水之战史实的学习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击强敌的精神,并进一步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团结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重点难点:重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教学准备:“草木皆兵”“投鞭断流”“风声鹤唳”的成语故事;《淝水之战形势图》;孝文帝的相关资料;PPT课件。

教学基本过程:导入新课:在中国古代,改名换姓非同小可,对皇帝来说尤其如此。

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他的这一举动当时震动朝野,带来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后来成为民族融合的佳话,流传至今。

孝文帝为什么要将自己的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为了促进民族融合,他还采取了哪些措施?下面我们来看详细内容。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板书)感知理解一、淝水之战1.前秦统一北方。

(1)东晋建立时,北方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北方地区陷入严重的战乱。

(2)提问:前秦是如何统一黄河流域的?4世纪后期,氐族人苻坚建立了前秦政权,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相,励精图治,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北方地区。

过渡:前秦势力的壮大和北方地区的统一,使苻坚增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

他不听王猛临死时嘱咐他不要伐晋之言,于382年召集大臣廷议伐晋之事,不顾群臣反对开始大举伐晋,并与晋军在淝水展开了一场战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第19课时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1.(2016秋•蒙阴县期末)下列政权中,曾统一过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有()①曹魏②西晋③前秦④北魏。

A.①②B.②③C.①③④D.③④2. (2016秋•雅安期末)4世纪后期统一黄河流域的政权是()A.西晋B.东晋C.北魏D.前秦3.(2017•秦淮区二模)下列两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古代民族融合B.古代宗教传播C.古代商业繁荣D.经济重心南移4. 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

对这一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A.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影响了汉族B.洛阳贵族官僚生活简朴C.汉族的习俗影响了内迁各族D.洛阳贵族官僚盲目攀比5. 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面食的营养价值高B.民族融合的影响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D.南方人口增多6. 据西晋的一些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说自己是皇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

这些少数民族主动认为自己于汉族同祖同宗的目的是什么()①认祖归宗,促进民族交融②为了证明统治地位的正统性与合法性③为了显示中华文化的巨大吸引力和民族向心力④便于加强对中原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

A.①②③④B.②④C.②③④D.①③7. 近几年,网上热议“中国会不会因北京持续雾霾而迁都”问题。

网友吴铭说,有迁都的可能性,我国历史上就曾因种种原因而发生多次迁都,如商王盘庚、周平王、北魏孝文帝、明成祖等统治时期都迁都过。

其中,北魏孝文帝迁都()A.长安B.洛阳C.应天D.燕京8. (2017•成都)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史上某次改革的内容,这次改革是()A.管仲改革B.商鞅变法C.孝文帝改革D.王安石变法9. 小明正在准备一篇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主题的小论文,下列素材可以被入选的有()①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②颁布均田令③革除鲜卑旧俗,吸收汉族先进文化④颁布“推恩令”⑤迁都洛阳。

A.①②③⑤B.①②④⑤C.①②③④D.①③④⑤10. 孝文帝为要求南迁的鲜卑人一律穿汉服、学汉语、改汉姓、与汉人通婚。

他的这些做法所起的作用是()A.恢复北方生产B.巩固鲜卑贵族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C.加速和促进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过程D.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11.(2016秋•德令哈市校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材料一: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孝文帝要求南迁的鲜卑族一律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

……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

--北师大版教材请回答:材料二:“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这先出于皇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诸功臣旧族自代(代,郡名)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孝文帝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把都城从平城迁到什么地方?(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分析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是什么?(3)根据材料说说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影响。

1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崤函,河洛代指洛阳),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1)材料一提到的“魏主”指谁?这段材料体现了他改革的哪一措施?材料二:“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2)材料二中“北俗之语言”指哪一民族的语言?体现了“魏主”哪一措施?(3)“魏主”进行的这次改革有何历史作用?(4)通过对“魏主”改革的分析,谈谈你对中华文明形成的认识。

第四单元第19课时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答案与解析1.(2016秋•蒙阴县期末)下列政权中,曾统一过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有()①曹魏②西晋③前秦④北魏。

A.①②B.②③C.①③④D.③④【解答】魏晋南北朝时期,曾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有氐族建立的前秦和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故选D.2. (2016秋•雅安期末)4世纪后期统一黄河流域的政权是()A.西晋B.东晋C.北魏D.前秦【解答】4世纪后期,前秦王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励精图治,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消灭了北方的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故选D.3.(2017•秦淮区二模)下列两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古代民族融合B.古代宗教传播C.古代商业繁荣D.经济重心南移【解答】依据课本知识分析图片可知,无论是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还是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都说明了民族之间的交融,体现了古代民族融合,所以A选项符合题意.故选A.4. 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

对这一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A.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影响了汉族B.洛阳贵族官僚生活简朴C.汉族的习俗影响了内迁各族D.洛阳贵族官僚盲目攀比【解答】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北方人的南迁,中国历史出现了民族融合的大趋势,由于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影响了汉族,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故选A.5. 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面食的营养价值高B.民族融合的影响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D.南方人口增多【解答】依据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各类北方面食,因此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民族融合的影响.故选B.6. 据西晋的一些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说自己是皇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

这些少数民族主动认为自己于汉族同祖同宗的目的是什么()①认祖归宗,促进民族交融②为了证明统治地位的正统性与合法性③为了显示中华文化的巨大吸引力和民族向心力④便于加强对中原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

A.①②③④B.②④C.②③④D.①③【解答】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说自己是皇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些少数民族主动认为自己于汉族同祖同宗的目的是为了证明自己统治地位的正统性与合法性,便于加强对中原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中原文化的先进性、兼容性特点说明中华民族各民族之间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故选B.7. 近几年,网上热议“中国会不会因北京持续雾霾而迁都”问题。

网友吴铭说,有迁都的可能性,我国历史上就曾因种种原因而发生多次迁都,如商王盘庚、周平王、北魏孝文帝、明成祖等统治时期都迁都过。

其中,北魏孝文帝迁都()A.长安B.洛阳C.应天D.燕京【解答】为加强统治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494年,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并实行一系列汉化措施,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故选B.8. (2017•成都)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史上某次改革的内容,这次改革是()A.管仲改革B.商鞅变法C.孝文帝改革D.王安石变法【解答】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包括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官制、律令.学汉礼,尊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等,根据表中所列的内容,左边是鲜卑族姓,右边是汉族姓,这就是改汉姓.故选C.9. 小明正在准备一篇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主题的小论文,下列素材可以被入选的有()①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②颁布均田令③革除鲜卑旧俗,吸收汉族先进文化④颁布“推恩令”⑤迁都洛阳。

A.①②③⑤B.①②④⑤C.①②③④D.①③④⑤【解答】为了更好的学习汉族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495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为革除鲜卑旧俗,开始进行改革.采取一系列措施,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颁布均田令,实行汉化政策,采用汉姓,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改穿汉服,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贵族服饰;学习汉语,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提倡与汉人通婚,鼓励鲜卑贵族与汉贵族联姻;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孝文帝的改革,丰富和发展了中原文化,促进了北方各族社会的进步,促进北方的民族大融合,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对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颁布“推恩令”是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带④的选项BCD不正确.故选A.10. 孝文帝为要求南迁的鲜卑人一律穿汉服、学汉语、改汉姓、与汉人通婚。

他的这些做法所起的作用是()A.恢复北方生产B.巩固鲜卑贵族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C.加速和促进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过程D.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解答】孝文帝为要求南迁的鲜卑人一律穿汉服、学汉语、改汉姓、与汉人通婚.他的这些做法所起的作用是通过学习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速和促进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过程.孝文帝规定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贵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拔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程度,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故选C.11.(2016秋•德令哈市校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材料一: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孝文帝要求南迁的鲜卑族一律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

……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

--北师大版教材请回答:材料二:“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这先出于皇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诸功臣旧族自代(代,郡名)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孝文帝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把都城从平城迁到什么地方?(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分析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是什么?(3)根据材料说说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影响。

【解答】(1)孝文帝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由于平城气候干旱,所产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而且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北魏孝文帝把都城迁到了洛阳.(2)材料一、材料二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的内容,这次改革的背景是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共同生活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趋势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改革措施.(3)据材料一“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规定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贵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拔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故答案为:(1)洛阳.(2)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共同生活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3)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贵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拔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影响: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1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