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练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19-2020学年度历史第一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人教部编版课后辅导练习六

2019-2020学年度历史第一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人教部编版课后辅导练习六

2019-2020学年度历史第一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人教部编版课后辅导练习六第1题【单选题】为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是( )①曹操②刘备③孙权④北魏孝文帝A、①④B、①②C、①③④D、③④【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经过近3年的策划、筹备、创作,新编历史剧《北魏孝文帝》于2016年6月1日、2日晚在洛阳歌剧院试演,再现北魏孝文帝风采。

下列在历史剧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①独尊儒术②开发江南③迁都洛阳④实行汉化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历史人物总是与历史事件相连,下列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搭配正确的是( )A、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B、成吉思汗——建立元朝C、汉武帝——修筑长城D、耶律阿保机——建立西夏【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饭外,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人口增多B、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C、面食的营养价值更高D、北方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面两幅图所表达的历史信息,与哪一事件相关联( )图一北朝汉人胡食画图二鲜卑人乐舞A、齐国管仲改革B、秦国商鞅变法C、汉代丝绸之路D、北魏孝文帝改革【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下列古代战役中,属于以少胜多的战役有( )①牧野之战②长平之战③巨鹿之战④官渡之战⑤赤壁之战⑥淝水之战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③④⑤⑥D、①③④⑥【答案】:【解析】:第7题【材料分析题】中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民族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民族;为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世界著名的长城。

——斯托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不断内迁,大量的南下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在黄河流域杂居相处。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解析版)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解析版)

19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基础知识梳理一、淝水之战相关成语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山再起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了解)北魏建国:386年,拓跋珪建立北魏,定都平城2.北魏统一: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朝开始,经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政权。

439-581年3.北魏孝文帝改革(拓跋宏、元宏)——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是成功的(1)494年从平城迁都洛阳(2)汉化措施:①说汉语:禁用鲜卑语,统一说汉语②穿汉服③改汉姓④通汉婚⑤学汉礼(3)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如何评价孝文帝?是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顺应了历史潮流,推动了社会进步,民族融合,三、民族融合的表现经济、习俗:内迁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农业技术,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接受胡人的食物(胡饼)、服装(裤褶服)、用具(胡床、椅子、方凳)政治:十六国统治者实行君主专制制度文化:汉语成为北方通用语言;少数民族乐器、舞蹈传入中原民族心理:“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隔阂和偏见逐渐减少影响: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基础测试一、单选题1.“将都城有平城迁到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学汉语、穿汉服、与汉通婚。

”材料中的措施促进了()A. 民族融合B. 江南地区的开发C. 北魏政权的建立D. 民族政权并立局面的形成2.淝水之战的战争双方是()A. 西晋前秦B. 东晋北魏C. 西晋北魏D. 东晋前秦3.下列诗句能反映民族交融的是()A.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B.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C.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D.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4.战国历史的特点一是“乱”二是“变”以下各项中,不属于战国历史的是()A. 商鞅变法B. 长平之战C. 楚王问鼎D. 合纵连横5.“……鲜卑族贵族集中在平城,保守势力顽固,推行汉化政策阻力大,于是孝文帝把都城迁到洛阳。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练习)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练习)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练习1.通过对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的学习,我们获得了很多知识。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它们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B.战后都使我国北方陷入分裂和混乱状态C.这两次战役间隔了一个多世纪D.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骄傲使人失败2.关于淝水之战的表述错误的是()A.淝水之战发生在4世纪后期B.在大臣和军民的支持下,苻坚率军攻晋C.交战的双方是前秦和东晋D.淝水之战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3.下列人物中,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是A.曹操B.袁绍C.符坚D.周瑜4.成语“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与中国历史上的哪次战争有关?A.巨鹿之战B.淝水之战C.赤壁之战 D.官渡之战5.“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这道诏书是哪位统治者颁发:A.秦始皇B.汉武帝C.曹操D.北魏孝文帝6.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北魏政权②学习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政策是改革的核心内容③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的过程④为北魏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⑤494年,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至咸阳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③⑤7.尊老爱幼、崇尚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下列把“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作为重要改革措施的少数民族首领是A.呼韩邪单于B.北魏孝文帝C.辽太祖阿保机D.金太祖阿骨打8.史料解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

《资治通鉴》记载:“(魏主)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该史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项措施A.迁都洛阳B.改用汉姓C.该穿汉服D.学说汉语9.“……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为此,孝文帝把都城迁到了A.平城B.洛阳C.长安D.建康10.扫一扫某历史词条二维码,结果出现“迁都洛阳、汉化政策、民族融合”等内容。

七年级初中历史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七年级初中历史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始过着定居的生活。 (2)经济上: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
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 人民学习畜牧经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3)生活上:汉族人民学习和接受北方各族人民的食物、服装、 用具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 (4)政治上: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 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5)文化上: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 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 人民的喜爱。
——《魏书》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史料二 帝曰:“今欲断诸北语(禁用鲜卑语),一从正音……其 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 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降职或罢官)。”
——《资治通鉴》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史料三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史料阅读❹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猝 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 黜官。
——《魏书·咸阳王禧传》 大意: 从今起要停用鲜卑语,全部改讲汉语。三十岁以上的人, 习惯已久,可能一时很难改过来;三十岁以下,现在朝廷做官的, 则必须改。若故意违反此令,则要降爵罢官。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3)史料二中的“北语”“正音”各指什么?两则史料反映的措施 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 “北语”:鲜卑语。“正音”:汉语。促进了民族交融,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4)观察史料三图中人物的衣着装扮,你有何认识?

2019-2020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练习及答案

2019-2020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练习及答案

2019-2020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练习及答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选择题1.发生于4世纪后期,为江南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是( D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2.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 B )A.匈奴族B.鲜卑族C.氐族D.羌族3. 4世纪时,发生在东晋与前秦之间的著名战役是( D )A.长平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4.在中国历史上,北魏是一个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的朝代。

这个王朝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 B )A.氐族B.鲜卑族C.契丹族D.匈奴族5.“因为旧贵族的特权和旧的部落习俗密切相连……改革鲜卑的习俗……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此,孝文帝决定( B )A.地方建立县制B.实施汉化政策C.创立科举制度D.册封鲜卑贵族6.北方民族大融合时期,民族融合在社会生活方面成果突出,下列成果中属于魏晋时期民族融合成果的是( C )①胡乐、胡舞受到汉族人民喜爱②民族关系趋于缓和③“胡”“汉”思想感情难以沟通④汉语成为北方的通用语言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7.成语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与下列哪次战役有关( D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8.下边是小明同学整理的某一皇帝改革措施要点。

这些政策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C )A.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B.加快了江南地区经济开发C.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D.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9. 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社会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下列不属于其影响的是( D )A.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B.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C.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D.汉族学习和接受内迁各族的食物、服饰、用具等,融入汉族的生活中10.南北朝时期,有人出使北方归来,感慨不已:“我原本以为北方尽是夷狄之类,没想到竟然礼仪兴盛,经济繁荣,衣冠士族,尽在洛阳。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 _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分层作业)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 _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分层作业)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基础巩固】1.图示法是梳理知识线索的重要方法。

下面图示中序号与政权对应正确的是()A.东晋、西晋、北朝、南朝B.东晋、西晋、南朝、北朝C.西晋、东晋、南朝、北朝 D.西晋、东晋、北朝、南朝【答案】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266年,司马炎取代魏国,建立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完成国家统一;②317年东晋建立。

北方是十六国的分裂局面。

③420年,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为宋,结束了东晋的统治,此后,南方经历了四个王朝,总称南朝。

④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来北魏分裂,北方先后出现四个王朝,北魏和四个王朝统称为北朝,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南北重归统一。

所以,①-④分别应该填写的是西晋东晋北朝南朝,D项正确;ABC三项中朝代对应不正确,排除。

故选D项。

2.马克思指出:“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下列印证这一说法的是()A.北魏孝文帝改革 B.江南地区的开发C.蒙古军灭亡夏、金和南宋 D.郑和下西洋【答案】A【详解】依据本题材料“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可知,落后的征服者最终会积极主动的学习被征服民族先进的文明成果。

北魏建立后,定都平城。

那里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

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把都城从大同迁移到洛阳,有利于向汉族人学习,所以A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3.东晋在哪一事件后,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相对稳定了局势,使社会经济得以发展()A.牧野之战B.淝水之战C.官渡之战 D.巨鹿之战【答案】B【详解】根据课本所学,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图表题专练(含解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图表题专练(含解析)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图表题专项练习1 .历史图片的解读是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能力,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民族交往B.中外交往C.国家统一D.经济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图中胡人的服饰汉化以及汉人的饮食胡化,说明图片反映的主题是民族之间的交往,故A符合题意;材料中体现的是民族交往,不是中外交往,排除B;图片也不是反映的国家统一,排除C;经济发展不符合材料民族交融的信息,排除D。

故选A。

2 .如图展示的是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的朝代更替,下列关于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描述正确的是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繁荣开放与科技进步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所展示的是我国古代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一方面国家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状态,政权分立,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内迁,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民族融合,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B正确;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是在秦汉时期,繁荣开放与科技进步是在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是在明清时期,ACD排除。

故选B。

3 .下图是某同整理的学考笔记,它相关的事件最有可能是A.经济重心南移B.王星改革C.八王之乱D.孝文帝改革【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依据题干“迁都洛阳……改用汉姓;”结合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即位后,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D符合题意;经济重心南移,指南方经济的发展逐渐赶上和超过北方。

A不符合题意;王星改革说法不正确,B不符合题意;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司马氏同姓王之间为争夺中央政权而爆发的混战。

C不符合题意;故选D。

4 .历史的因果联系是普遍的和客观的,普遍性是说任何历史现象都有它发生的客观原因,而一切历史现象又必然地会产生相应的结果。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习题 含答案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习题 含答案

第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知识点一淝水之战1.前秦的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________形成对峙的局面。

2.淝水之战:383年,苻坚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东晋在淝水与秦军前锋隔岸对峙,东晋军队大败________。

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____________的著名战役。

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____________和混战的状态。

知识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建立:4世纪后期,____________族拓跋部崛起,建立北魏。

________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____________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2.措施:迁都________。

进一步推行________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__________,禁用鲜卑语;以__________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__________;采用两汉、曹魏的__________、法律等。

3.意义: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知识点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1.概况: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

这一时期在总体上,民族__________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__________。

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各民族不仅在__________上密切交往,在__________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

民族之间的隔阂与__________逐渐减少。

2.影响: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________,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__________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1.右面连环画《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是()A.前秦和西晋B.前秦和东晋C.东晋和宋D.宋和前秦2.许多的成语故事都有它的历史渊源。

下列与淝水之战这一历史事件有渊源关系的成语典故是()①破釜沉舟②四面楚歌③草木皆兵④风声鹤唳A.①③B.②③C.①④D.③④3.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A.羯B.鲜卑C.氐D.匈奴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历史背景是()A.民族融合B.连年战争C.阶级斗争D.长期分裂5.下列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A.黄河流域的统一B.北方政权的更迭C.江南经济发展迅速D.北方民族大融合6.学者晁福林说:“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把民族融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19 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4 世纪时 , 发生在东晋与前秦之间的著名战役是 ( )
A.
长平之战 B . 官渡之战
2.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 ( )
A. 匈奴族
B.鲜卑族
C.氐族
D. 羌族
, 通过推行汉化政策 , 促进了我国北方民族交融的是 ( A.
管仲改革 B. 商鞅变法
4. 右图是嘉峪关出土的魏晋墓砖画 A. 北方民族交融
B. 江南经济开发
C. 中外之间交往
D. 北方政权分立 5. 小明一家打算去旅游。

他们在查阅导游手册时看到了一张某古遗址纪念碑的照片 (右图) 。

小明的 爸爸想了解古时候当地发生过什么大事。

小明自告奋勇充当解说员。

下面一段文字是他的解说词。

请你找找看 , 小明哪些地方说错了。

公元 4 世纪,中国大地上出现了西晋和前秦两个政权南北对峙的局面。

383 年,前秦的统治者王 猛征集了 80 多万大军 ,挥师南下 ,准备统一南北。

西晋组织了 8 万人迎战。

双方在淝水这个城市展 开了激战。

王猛自恃兵多 , 骄傲轻敌。

前秦军有 80 多万人 , 但民族成分复杂 , 各族将士不满羌族人的 统治,军心涣散。

晋军在苻坚的领导下士气高昂 ,齐心合力 , 一举击溃前秦军 ,以少胜多打败前秦。

历 史上把这场战役称为淝水之战。

1. 下列哪些成语反映了淝水之战时的情况 ( )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3. 下列改革或变法中
C.吴起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 它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 )
胡人牛耕图
①破釜沉舟②投鞭断流③揭竿而起④风声鹤唳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 下列历史上的战役同淝水之战相似的是( )
①围魏救赵②巨鹿之战③官渡之战④赤壁之战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 曾有诗句云: “若问古今兴废事, 请君只看洛阳城。

”下列图书中详细介绍某位皇帝曾迁都洛阳的是( )
A. 《秦始皇传》
B. 《汉武帝传》
C. 《北魏孝文帝传》
D. 《汉高祖传》
4.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 1 500 多年前我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 这次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 ) 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②改鲜卑姓为汉姓③从官员到民众都必须穿戴鲜卑族服饰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A.①②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5. 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
A.民族交融
B. 中外交往
C. 国家统一
D. 经济发展
6. 南北朝时期,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社会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下列不属于其影响的是( )
A.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B. 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C. 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D. 汉族学习和接受内迁各族的食物、服饰、用具等, 融入汉族的生活中
7.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前秦军队虽然有80多万人,但向南进军时前后相距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 到达前线的只有30万人。

隔着淝水, 苻坚远望对岸八公山上的草木, 误以为都是晋兵, 开始有所畏惧。

这一情景被后人描述为“草木皆兵”。

淝水阵前溃退后,败逃的前秦士兵,一路上听见风声鹤唳, 都以为是晋军追来,因此昼夜不敢停歇。

(1) 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次著名的战役?
(2) 请写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和结果。

(3) 这次战役的结局对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 8.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主(孝文帝)下诏, 以为: “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 以土德王, 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 黄口之色, 万物之元也, 宜改姓元氏。

诸功臣旧族⋯⋯皆改之。


帝(孝文帝)曰: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 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 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材料二下图
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1)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

依据材料一、材料二, 概述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2) 根据所学知识, 说明孝文帝改革对当时及后世历史发展的作用。

9. 某校七年级(1) 班同学正在进行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改革”的探究活动
, 请你参加。

【史料呈现】材料一公元前356 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


要内容是: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奖励生产; 奖励军功;承认土地私有; 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

——摘编自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二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使落后的鲜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 学到了中原汉族先进的文化,推动了社会进步, 同时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了解。

——摘编自北师大版《历史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上册【问题探究】
(1) 根据材料一, 其中最能体现商鞅变法性质的内容是哪一项?
(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 指出孝文帝改革后, 生活在北魏的鲜卑族女孩可能经历的是( ) ①学汉语
②穿戴汉族服饰③改汉姓④禁止与汉族贵族联姻
A.①②③
B. ①③④
C.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3)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 请你谈谈一场改革或变法要想取得成功需具备哪些条件。

答案与解析
夯基达标
1.D
2.B
3.D
4.A 图片下的文字信息“胡人牛耕” , 反映了少数民族和汉族在农业生产方面出现了交融的现象。

5. 参考答案(1) 两个并立的政权应该是东晋和前秦。

(2) 前秦的统治者是苻坚不是王猛。

(3) 淝水是一条河的名称而不是城市名。

(4) 前秦是氐族人建立的政权, 应该是各族将士不满氐族人的统治。

(5) 苻坚是前秦皇帝, 不是东晋的首领。

培优促能
1.D 本题考查对淝水之战的识记理解能力。

破釜沉舟是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使用的策略, 揭竿而
起指陈胜、吴广起义。

2.D 淝水之战是以少胜多的典型战役之一, 比较即可选出正确答案。

3. C
4.A
5.A 左图中北魏文官的服饰, 符合当时汉族服饰的特点, 右图中汉族人在吃北方少数民族的食物, 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

6. D A、B、C三项都是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D 项是民族交融的方式, 故选 D 项。

7. 参考答案(1) 淝水之战。

(2)383 年。

前秦、东晋。

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3) 淝水之战后, 前秦的统治瓦解, 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8. 参考答案(1) 改鲜卑姓为汉姓;禁用鲜卑语,说汉语;改鲜卑服为汉服。

(2) 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孝文帝改革为我国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 或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 只要答案意思相近即可)
9. 参考答案(1) 承认土地私有。

(2)A
(3) 条件: 改革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 “得民心者得天下” ; 改革要顺应社会发展潮流, 紧跟时代发展; 改革要有良好的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