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下册 冰融化了 2教案 教科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冰融化了》教学设计

4、冰融化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的温度升至0℃时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直至完全融化成冰。
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1、观测并记录冰块融化过程中的温度和现象。
2、观测并记录冰块周围空气的温度变化。
3、设计、选择、应用一个快速融化成冰块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2、初次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
【教学重点】经历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现象的观察【教学难点】探究促进冰融化的因素【教学准备】小组:烧杯一只(内盛小半杯冰块),温度计4支,冰融化时温度记录表(参考书P50),冰融化时周围空气温度记录表,可封口的小塑料袋1只、冰块1块(要求每组的塑料袋、冰块的形状、大小规格一样)。
【教学过程】一、观察冰的融化1、师:上节课我们探究后得出了液态的水在0℃以下就会凝固成冰,那么固态的冰能够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吗?在什么条件下能够变成水呢?2、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做出预测。
3、师:你们亲眼看到过冰的这个融化过程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亲自来看一看。
板书:冰融化了师:我们要怎么来观察呢?请大家一起看书P504、学生介绍观察方法,师生共同补充。
(预设:(1)把冰块放入烧杯内,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冰块的温度。
(2)让冰块自行融化。
在冰块融化的过程,按均匀的时间间隔测量温度。
(3)当冰块完全化成水时,记录温度计上的读数。
)5、师:方法知道了之后,我们就来测量一下吧,同时记录冰块融化时的温度和周围空气的温度,每隔1分钟测一次,把数据记录在P50的表格中(可增加一个测量空气温度的表格)。
冰块融化时的温度记录冰融化时周围空气的温度记录表6、汇报交流观察到的现象,然后根据这些现象总结。
(预设可以得出的结论:在周围环境温度超过0℃时,就可促使冰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始终保持在0℃,但紧靠冰块的空气温度下降了(冰块融化过程要不断从周围空气中吸收热量);待冰块完全融化成水后,温度还会继续上升。
冰融化了教案

冰融化了教案冰融化了教案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冰融化了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冰融化了教案1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4课。
前一课《水结冰了》和这一课《冰融化了》探究的是水的液态和固态之间的变化。
本课内容分为观察冰的融化和加快冰的融化两部分。
(二)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在前一节课的学习中,知道了水在0摄氏度的时候开始结冰。
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实验观察能力和记录实验数据的能力,能够通过小组合作等办法解决一些探究中的问题。
三年级的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对他们来说有难度;在数字实验设备的使用上,熟练程度不高。
但是《温度与水》这单元的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学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学习兴趣浓厚。
(三)教学环境分析在数字实验室中、网络环境下开展教学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的温度升至0℃时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直至完全融化成水。
2.理解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冰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1.观测并记录冰块融化过程中的温度和现象,以及冰块周围空气的温度变化情况。
2.设计、选择、应用一个快速融化冰块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
2、意识到保护环境、低碳生活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观察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解决策略:利用数字实验设备的准确性,观察记录冰融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情况。
(二)教学难点:冰融化成水的实验设计解决策略:学生利用学习网站、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设计实验方案。
四、教学方法、过程及整合点(一)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已知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和探索,使学生在实践中亲自体验实践出真知的重要性,形成愿意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去解决问题的科学价值观。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 温度和水的变化 冰融化了》公开课教案_14

4、冰融化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的温度升至0℃时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直至完全融化成冰。
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1、观测并记录冰块融化过程中的温度和现象。
2、观测并记录冰块周围空气的温度变化。
3、设计、选择、应用一个快速融化成冰块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2、初次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
【教学重点】经历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现象的观察【教学难点】探究促进冰融化的因素【教学准备】小组:烧杯一只(内盛小半杯冰块),温度计4支,冰融化时,温度记录表(参考书P50),冰融化时周围空气温度记录表,可封口的小塑料袋1只、冰块1块(要求每组的塑料袋、冰块的形状、大小规格一样)。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猜谜语 :远看白亮亮,近看玻璃样,越冷越坚硬,遇热泪汪汪。
师: 对是冰,提问:1.你们见过冰吗?在什么情况下见过?见过冰化成水吗?在什么情况下冰化成水?2.思考:液态的水降到0℃时就开始凝成固成冰,固态的冰能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吗?冰在什么情况下变成水呢?二、观察冰的融化1. 感知冰的融化学生每人手里放一块碎冰,观察并感受冰在手心里的变化过程。
同学间交流一下感受。
提问:当冰在你的手心里一点点的融化时,你感受到温度有什么变化?你的手有什么感觉?2. 师:刚才大家亲身感受了冰在我们的手心里融化成水的过程,明白了冰从我们的手上吸收了热量渐渐化成了水,那么:冰在什么样的温度下会变成水呢?上节课我们做了水结冰的实验,知道了水结冰的温度是零摄氏度,而且水结冰的过程中它周围的温度下降了,那么,冰在融化的过程中它周围的温度会有变化吗?大屏幕出示这两个问题,学生大胆的猜想。
板书:冰融化了3. 设计实验方案1)、师:冰究竟在什么样的温度下会融化成水呢?它周围的温度会有什么变化呢?我们不能光靠感官感受和猜想,要有客观的数据才行。
【免费下载】三年级科学下册 冰融化了 2教案 教科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冰融化了一、教材简析:学生听、说、操作、分工、合作等学习习惯的质量对本课能否顺利实施有直接影响。
关注、有效并坚持培养学生学习的习惯,就是促进他们科学学习素养形成的重要部分。
本课的实际操作难度较大,一些细节问题一定要处理到位,如器材的有效性、学生明确测量任务、掌握方法,会正确测量温度及技能的熟练程度等。
本节课有两个重心:1是测量出冰融化时的4个相关数据;2是分析这些数据,形成认识。
因此,我们将本课的重点确定为“正确测量得出冰融化的相关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形成结论。
”“热量”是贯穿本单元的重要概念,是解释水温度发生变化的关键词,而恰好又是学生的薄弱点,因此,我们将本课的难点定为“理解冰融化过程中要吸收热量。
”第一部分:观察冰的融化液态的水在0 ℃以下就会凝固成冰,固体的冰能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吗?在什么条件下能变成水呢?教科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关于冰会不会融化,什么条件下融化的问题。
这个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应该能比较容易做出预测。
当然还必须让学生们再做一次细致的观察。
因为,很少会有学生观察过一块冰块融化的全过程,更不会去测量冰块融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我们希望学生在课堂上经历这样一个观察过程。
教科书在这部分也给出了比较详细的观察、记录的步骤和方法,学生们可以按照这样的步骤和方法独立进行观察、记录活动。
让学生测量记录冰、冰水混合物及水的温度时,还希望学生观测周围空气的温度,包括盛有冰块的烧杯内空气的温度、紧靠烧杯外壁的空气温度、远离冰块处的空气温度。
通过上述的观察、交流活动,相信学生们能比较容易地认识到:在周围环境温度超过0 ℃时,就可促使冰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始终保持在0 ℃,但紧靠冰块的空气温度下降了(冰块融化过程要不断从周围空气中吸收热量);待冰完全融化成水后,温度还会继续上升。
第二部分:加快冰的融化教科书这部分内容首先向学生们提出了怎样加快冰融化速度的问题,学生有了前面冰融化过程的观察认识,他们应该能够想到,把冰块放在温度更高的地方、让冰块吸收更多的热量等方法能够加快冰融化的速度。
三年级科学冰融化了教案设计

三年级科学冰融化了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科学概念目标。
- 当环境温度高于 0℃时,冰开始融化。
- 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 0℃,直至完全融化成水。
2. 科学探究目标。
- 观察并记录冰融化过程中的温度和状态变化。
- 观察并比较冰块融化前后的质量变化。
3. 科学态度目标。
- 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 初次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
4.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 意识到冰融化成水对我们的生活既有好处也有坏处。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观察冰融化过程中的温度和状态变化。
2. 教学难点。
- 理解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三、教学准备。
小组材料:冰块、温度计、烧杯、小勺、记录单。
教师材料:教学课件、冰块若干。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 展示冰块,提问:如果让冰融化,我们可以怎么做?2. 提出问题。
- 引导学生思考: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怎样变化?状态又会有怎样的改变?3. 作出假设。
- 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对上述问题进行假设。
4. 制定计划。
- 小组讨论实验方法,教师指导并完善。
- 明确实验步骤:在烧杯中放入冰块,用温度计测量冰块的温度。
每隔一分钟测量一次温度,并观察冰的状态变化,记录在记录单上。
5. 搜集证据。
-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6. 处理信息。
- 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
- 教师引导学生绘制温度变化折线图。
7. 得出结论。
-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保持在 0℃,直至完全融化成水。
8. 拓展应用。
- 思考:冰融化成水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冰融化的过程,并通过实验数据得出科学结论。
在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冰融化了》教案教学设计

《冰融化了》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冰融化了》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四课。
在本单元前三课的学习中学生学会了使用温度计,掌握了测量温度的方法,观察了水结冰的过程,了解了当水温降到0℃以下时,液态的水可以变成固态的冰。
本课《冰融化了》学生将经历对冰融化过程(从固态到液态)的观察。
本课内容分为观察冰的融化和加快冰的融化两部分。
学情分析学生在前几课的学习中已熟练掌握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知道了水在0℃的时候开始结冰。
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实验观察能力和记录实验数据的能力,能够通过小组合作等办法解决一些探究中的问题。
但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对他们来说有较大的难度,需要教师耐心地加以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操作不规范,记录不及时等问题,需要教师在实验前明确操作要求,小组成员明确分工,在学生实验时密切注意,随时加以引导。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的温度升至0℃时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直至完全融化成水。
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1.观测并记录冰块融化过程中的温度和现象。
2.观测并记录冰块周围空气的温度变化。
3.设计、选择、应用一个快速融化冰块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2.初次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难点:使冰快速融化成水的实验设计。
评价任务1.观测并记录冰块融化过程中的温度和现象。
2.设计、选择、应用一个快速融化冰块的方法。
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烧杯一只(内盛小半杯冰块),温度计4支,冰融化时温度记录表、冰融化时周围空气温度记录表各1份,可封口的小塑料袋1只、冰块1块(要求每组的塑料袋、冰块的形状、大小规格一样)。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小河边冰雪消融,春暖花开的视频。
最新三年级科学下册《冰融化了》教案

4、冰融化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的温度升至0℃时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直至完全融化成冰。
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1、观测并记录冰块融化过程中的温度和现象。
2、观测并记录冰块周围空气的温度变化。
3、设计、选择、应用一个快速融化成冰块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2、初次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
【教学重点】经历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现象的观察【教学难点】探究促进冰融化的因素【教学准备】小组:烧杯一只(内盛小半杯冰块),温度计4支,冰融化时温度记录表(参考书P50),冰融化时周围空气温度记录表,可封口的小塑料袋1只、冰块1块(要求每组的塑料袋、冰块的形状、大小规格一样)。
【教学过程】一、观察冰的融化1、师:上节课我们探究后得出了液态的水在0℃以下就会凝固成冰,那么固态的冰能够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吗?在什么条件下能够变成水呢?2、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做出预测。
3、师:你们亲眼看到过冰的这个融化过程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亲自来看一看。
板书:冰融化了师:我们要怎么来观察呢?请大家一起看书P504、学生介绍观察方法,师生共同补充。
(预设:(1)把冰块放入烧杯内,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冰块的温度。
(2)让冰块自行融化。
在冰块融化的过程,按均匀的时间间隔测量温度。
(3)当冰块完全化成水时,记录温度计上的读数。
)5、师:方法知道了之后,我们就来测量一下吧,同时记录冰块融化时的温度和周围空气的温度,每隔1分钟测一次,把数据记录在P50的表格中(可增加一个测量空气温度的表格)。
冰块融化时的温度记录冰融化时周围空气的温度记录表6、汇报交流观察到的现象,然后根据这些现象总结。
(预设可以得出的结论:在周围环境温度超过0℃时,就可促使冰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始终保持在0℃,但紧靠冰块的空气温度下降了(冰块融化过程要不断从周围空气中吸收热量);待冰块完全融化成水后,温度还会继续上升。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冰融化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冰的主要特点和性质;(2)了解冰的融化过程及原因;(3)通过实验观察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珍惜水资源,提倡节约用水。
3.学科标准:认知与科学探究(三年级)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了解冰的特征和融化过程;(2)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
2.教学难点:(1)理解水的物态变化;(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1)教材《冰融化了》;(2)冰块;(3)日光灯;(4)水杯;(5)温度计。
2.教学媒体:(1)多媒体投影仪;(2)教学PPT。
四、教学过程:1.导入(约10分钟)教师展示一块冰块给学生看,并问:(1)你们知道冰是什么东西吗?冰有什么特点?(2)冬天外面常下雪,你们见过雪吗?雪和冰有什么不同?2.理论探究(约20分钟)(1)通过多媒体投影仪,教师向学生展示PPT,介绍冰的特征和性质,帮助学生认识冰。
(2)教师向学生提问:冰和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冰可以融化成水?(3)学生回答后,教师帮助学生理解水的物态变化。
3.实验操作(约30分钟)(1)教师将冰块放在教室中央的桌子上,让学生观察冰块的外形和特点。
(2)将光线调暗,教师打开日光灯,让其照射在冰块上,观察冰块的变化。
(3)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冰块变化的速度、水滴形成的位置等现象,并记录下来。
4.实验结果分析(约15分钟)(1)教师要求学生讨论观察到的现象,并解释冰融化的原因和过程。
(2)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肯定,补充相关知识。
5.实验总结(约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个实验过程,总结冰融化的规律和原因。
(2)教师向学生提问:我们平时能见到冰融化的现象吗?给出一些例子。
(3)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导学生思考如何节约用水。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实物、实验操作、观察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了解冰的特征和性质,掌握冰的融化规律和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
冰融化了
一、教材简析:
学生听、说、操作、分工、合作等学习习惯的质量对本课能否顺利实施有直接影响。
关注、有效并坚持培养学生学习的习惯,就是促进他们科学学习素养形成的重要部分。
本课的实际操作难度较大,一些细节问题一定要处理到位,如器材的有效性、学生明确测量任务、掌握方法,会正确测量温度及技能的熟练程度等。
本节课有两个重心:1是测量出冰融化时的4个相关数据;2是分析这些数据,形成认识。
因此,我们将本课的重点确定为“正确测量得出冰融化的相关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形成结论。
”
“热量”是贯穿本单元的重要概念,是解释水温度发生变化的关键词,而恰好又是学生的薄弱点,因此,我们将本课的难点定为“理解冰融化过程中要吸收热量。
”
第一部分:观察冰的融化
液态的水在0 ℃以下就会凝固成冰,固体的冰能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吗?在什么条件下能变成水呢?教科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关于冰会不会融化,什么条件下融化的问题。
这个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应该能比较容易做出预测。
当然还必须让学生们再做一次细致的观察。
因为,很少会有学生观察过一块冰块融化的全过程,更不会去测量冰块融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我们希望学生在课堂上经历这样一个观察过程。
教科书在这部分也给出了比较详细的观察、记录的步骤和方法,学生们可以按照这样的步骤和方法独立进行观察、记录活动。
让学生测量记录冰、冰水混合物及水的温度时,还希望学生观测周围空气的温度,包括盛有冰块的烧杯内空气的温度、紧靠烧杯外壁的空气温度、远离冰块处的空气温度。
通过上述的观察、交流活动,相信学生们能比较容易地认识到:在周围环境温度超过0 ℃时,就可促使冰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始终保持在0 ℃,但紧靠冰块的空气温度下降了(冰块融化过程要不断从周围空气中吸收热量);待冰完全融化成水后,温度还会继续上升。
第二部分:加快冰的融化
教科书这部分内容首先向学生们提出了怎样加快冰融化速度的问题,学生有了前面冰融化过程的观察认识,他们应该能够想到,把冰块放在温度更高的地方、让冰块吸收更多的热量等方法能够加快冰融化的速度。
教科书通过融化冰的比赛活动,促使学生们去思考和想出各种加快冰融化速度的方法以及其中的道理。
为了实现尽可能快的融化冰块的要求,有些学生可能会在两手间来回摩擦冰块(冰块装在密封的塑料袋中);或轮换着将冰块捂在手心里;还有些学生可能会把冰块放在屋内温度较高的地方,如灯下、窗户附近或阳光下。
当学生在现这一要求时,要允许学生创造性的思考。
学生间的彼此竞争不是目的,比赛的目的是通过选择最快的融化冰块的方法,进一步强化(热量)是使物
质状态发生变化重要因素的认识。
这课全部的活动都是在进行冰块融化的观察,无论是自然状态下的观察,还是人为干预情况下的观察,我们希望学生在关注冰状态发生变化的同时,还能注意到状态变化过程中的其他现象。
如:盛冰的玻璃杯、塑料袋外壁上湿挽挽、有水珠出现等现象。
这是具有良好观察品质的学生应该能够观察到的,它也是后续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话题。
二、教学背景:
前一节课,学生们观察了水结冰的过程,结冰使液态的水变成了固态的水。
这节课学生将经历对冰融化过程(从固态到液态)的观察。
他们将先预测在室温下冰会发生什么变化,然后用温度计测量冰融化时的温度以及周围空气的温度。
通过观测,他们会发现,冰融化时,周围的空气温度下降了,这说明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
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将设计一个使冰块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融化的实验。
学生可能会用两手摩擦冰块(冰块装在密封的塑料袋中),也可能会把冰块放在屋内温度较高的地方……通过这项活动,学生们将进一步认识到,促进冰块快速融化的重要因素是热量。
三、教学设计:。